巫山县行为类“问题学生”的特征分析研究

2022-09-11

一、行为类“问题学生”的特征分类及主要表现

一是外向型行为问题:即通称的违规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包括:逃学、离家出走、反抗、撒谎偷窃、打架、破坏等。二是内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情绪困扰和非社会行为。包括:畏缩、过分依赖、做白日梦、焦虑反应、自恋、自杀行为等。三是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而非由智力因素所造成, 往往兼具有情绪上的困扰和行为上的问题。包括:考试作弊、粗心大意、偷懒、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四是不良习惯, 多与性格发展上的不健全有关。包括:烟瘾、酒瘾等。五是神经质行为:由过度焦虑而引发, 有明显的身体不适应症状或强迫性行为。如紧张、发抖、呕吐、恶心、全身无力、歇斯底里等。六是精神病症状:其行为明显地脱离现实, 属于严重的心理病态, 包括精神分裂症、躁狂症等。

二、行为类“问题学生”的主要成因分析

造成“问题学生”的原因是很多, 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1) 学生气质类型中的消极因素。我们发现“问题学生”的气质类型呈两极分化, 以胆汁质和抑郁质为主。胆汁类型的学生, 他们的神经活动类型是强而不均衡的, 外显行为往往是攻击性强, 不易约束;而抑郁质类型的学生, 他们的神经活动类型比较弱, 外显行为是胆小畏缩, 消极防御反应强烈。

(2)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随着心理断奶期的到来, 青少年在生理上、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但他们缺乏自制力、判断力、容易冲动。“问题学生”中由于把握不住青春期的变化, 又缺乏正确引导而产生问题的学生数量相当多。

(3) 基础学力的欠缺。学校里的学习一般地都是以班级为单位, 将学习程度、特性参差不齐的学生混编成一个集体, 并保持了学习阶段的稳定性。这也造成一部分学生基础学力的欠缺, 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问题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学习后进生。

2、家庭因素

(1) 家教方式。父母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和家教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问题学生”的家教方式存在较大问题。在他们中间有51.90%的学生的家长放任孩子, 即不控制+不爱;有37.0%的学生的家长太过娇宠;有25.90%的学生的家长太控制, 而缺少爱。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发展的影响深远, 这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2) 家庭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 原有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双亲与孩子的三口之家居主导地位;二是不完全家庭增多 (不完全家庭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单亲家庭, 一种是留守家庭) 。三口之家在教育上所带来的是独生子女教育问题。

(3) 家庭经济背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容易形成自卑, 偏执, 嫉妒, 愤世嫉俗等不良心理, 而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学生容易形成自我中心, 自私, 固执, 不容人, 养尊处优等不良心理, 进取心不强, 生活自理能力差。

(4) 家庭气氛。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的后天环境。在“问题学生”的调查中, 离异家庭的孩子占的比例明显于普通学生。他们显示出更多的认知的、情绪的和社会行为问题, 往往变得更富有攻击性、冲动、依赖和缺乏任务指向。除了离异家庭的教育方式问题外, 更为严重的是家庭冲突。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比例较大, 因为家庭冲突不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 甚至导致孩子心理上的某些病态。

3、学校教育因素

(1) 学生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学生”多为学业失败学生。因为在学业成绩下滑的初期, 他们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他们痛苦、焦虑、恐惧, 加上家长和老师的责备、埋怨, 甚至伴随着打骂。此时的孩子是无助的, 他们内心的苦闷无处诉说, 只能交往一些有同样遭遇的同伴。久而久之, 他们冷漠地对待学习, 甚至开始出现问题行为。

(2) 教师教育方式。现在的教育往往把学生考高分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不少学校工作一切围绕中考、高考运作。在这种大背景下的学校老师无奈地开展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活动, 而忽视学生的心理的承受能力, 忽视心理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而“问题学生”由于学业成绩的差劲, 更易被忽视。不少“差生”坦言, 老师从来不关心自己, 为了引起教师的关注, 他就做出一些违反校纪班规的事情来引起教师的重视, 哪怕得来的是批评、责骂, 甚至是被传唤家长到校一起“受教育”也在所不惜。这种交往的失败往往会迁移、泛化到与其他人的交往, 导致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

(3)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极不平衡,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不能满意, 学校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紧缺, 心理健康教育课质量普遍不高。普通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问题学生”的教育矫治, 由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和从业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 面临重重困难。

4、社会因素

(1)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经济大潮有消极面, 那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 那些庸俗、低级的处世哲学、直接地冲击着当代青年的心灵, 腐蚀着青年学生, 使部分学生迷茫、困惑、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 使他们不加批判的接受了社会的不正之风。以致许多人置人品道德而不顾, 推崇金钱至上, 权力第一, 追求个人自我价值, 以致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社会上不良社会风气及腐败现象的影响。由于市场经济的不完善, 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 社会上特别是干部队伍中贪污、贿赂、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现象屡见不鲜, 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不良社会风气与腐败现象同样影响着正在成长发育中的青少年学生。

(3) 计算机网络的负面影响。计算机网络以一种崭新的面貌走进青少年的生活, 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有的青少年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 包括网络色情成瘾症和网络游戏成瘾症;有的长期处于虚拟环境中, 导致自我中心主义更加严重;有的逃避现实社会, 处世态度消极湖上化;有的逃避社会责任和规范的束缚, 极端张扬自我, 挑战社会权威等。

三、转化行为类“问题学生”的措施

(一) 加强行为类“问题学生”的品德教育

转变“问题学生”的关键, 首先是要把德育放在首位。教育工作者要深入“问题学生”中间, 了解实际情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德育计划。

1、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要加强“问题学生”的道德法纪教育, 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 特别是培养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要重视学校和班级的微观环境建设, 积极营造良好的集体舆论和心理环境, 预防和矫正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倾向。教师应积极与“问题学生”建立情感, 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取得他们的信任, 消除他们对教师的对立情绪, 为教育矫治他们奠定情感基础。

要积极引导学生的人际交往, 满足他们正当的交往需求, 同时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观和道德情感。

2、帮助学生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

“问题学生”尽管有过过错, 但年纪尚小, 尚未定型, 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多数是可以教育转变好的。

首先, 要深入了解“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过程, 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 制定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计划。其次, 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 形成教师、家长、同伴教育转化“问题学生”的合力。建立以激励为主的评价机制, 鼓励他们积极矫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再次, 能正确对待“问题学生”产生的反复。不能寄希望于一次二次谈话就解决他们的问题, 要有足够的耐心, 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最后, 建立比较完善的奖惩机制。适当的惩戒与激励一样重要。通过必要的惩戒, 可以告诉他们什么地方做错了, 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 并积极创设让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 然后予以充分的肯定。

(二) 对行为类“问题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发展的教育活动, 而“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通过集体辅导、个别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或讲座等形式, 帮助“问题学生”自我接纳, 自我调节, 开发自身潜能, 从而使问题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

(三) 对“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气氛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的甚至是家庭问题的表现和延续。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辅导必须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

要使“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有成效, 必须改变有问题的家教方式。让父母懂得只有控制+爱的权威型父母才是最理想的父母, 这是家教方式指导的第一步。为了让“问题学生”的父母成为权威型的父母, 就必须让孩子的父母做到以下几条: (1) 、关心孩子需要, 倾听孩子声音, 再忙也要抽空陪陪孩子; (2) 、宽容与约束都很重要, 不能偏废。换而言之, 该宽容的地方必须宽容, 该严格的地方必须严格, 要把握好度; (3) 、正确理解使用“强化”和“负强化”的手段, 引导正确行为和心理, 逐渐消退不良行为和心理。

(课题编号:05270458)

摘要:问题学生是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他们的外在的表现往往是打架, 厌学, 逃学, 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等问题行为。笔者在对巫山县“问题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找到行为类“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探究了一些对策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问题学生,问题行为,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谢忠华, 《性格与气质对行为偏差学生学习影响的研究》, 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上一篇:浅析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有效措施下一篇:谷氨酰胺在肺损伤中的研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