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2-09-10

在信息时代, 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成为当今社会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中学信息技术课正肩负着培养新一代信息技术基本素养的重任。2000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 提出“用5至10年左右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 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 通过教育信息化走向教育现代化”[1]。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 各地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

然而, 贫困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及经济、技术、设备诸条件的限制, 教育改革步子迟缓,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及学校一系列软件、硬件建设, 特别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方面都亟待进一步发展, 否则会影响到教育现代化和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进程。贫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带来城乡教育的新差距。必须下大力气解决贫困地区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1 信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贫困地区的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出现盲目性。据前期调查大部分活动仍然延续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 或者可以说是在完善着传统教学方式、完善着应试教育模式, 没有从根本上通过信息化建设进程提升基础教育的内涵。特别是在中西部农村地区, 如何实现远程教育工程效益, 帮助贫困地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了我们师范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项目研究的对象是落后的, 偏远的乡镇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也是学校, 老师, 学生和家长不重视的一个问题, 也是常常被社会忽视的一个问题, 但却是关系着一代人或者是几代人的信息素养问题。而现在是个信息时代, 所以这个信息素养问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此, 利用信息技术推动教育模式的变化和改革, 使中学教育教学实行平稳与可持续发展不再只是口号, 而应落实在每一所学校, 每一个班级和每一个学生。又因为研究对象具有如设备资源短缺 (包括计算机, 网络, 多媒体等) , 人力资源贫乏 (计算机老师, 机房管理员, 网络管理员等) , 教学方法落后, 非主要高考科目不受重视等固有的特殊原因所以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学活动一直是“风声大, 雨点小”, 或者有的学校干脆上自习。接下来的调研和研究工作旨在为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方法。

2 问题的研究与对策

(1) 重构适合于贫困地区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目标体系。

在贫困地区应试教育的影响根深蒂固, 对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 难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贫困地区中小学如何开设信息技术课, 先要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谋划适合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思路。通过组织领导及相关人员学习、参观, 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需要, 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适应信息化社会教育方式根本转变的需要;使他们转变传统教育评价标准和传统的教育价值观, 将知识型人才观转变为素质型的人才观。

(2) 信息技术课教学内容凸现“模块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 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不同的教学模块, 各地可根据教学目的和当地的师资设备条件在教学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小学、初中、高中要求各有所不同。小学着重游戏、娱乐、光盘、多媒体的环境下进行学习;初中着重培养计算机操作基础技能和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高中初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计算机进行读、写、算及灵活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能力, 并具有简单的程序设计能力[3]。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过快,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和灵活性。

(3) 课程评价方式的转变。

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 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学习过程评价可依据学生在单元过程中提交的作品, 如小制作、研究报告、演示文稿、程序以及平时参加各种竞赛的作品等, 对学生进行较为全面和公正的评定。要注意尽量给学生展示和说明的机会, 注意观察和指导学习结果的形成过程, 关注每位学生的学习成果。

考试实行等级制,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或者把信息技术课实行普通高校招生考试, 提升课程地位。

(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整合”不是把技术叠加到学科教学活动中就可以成功了, 而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专门的学科开设, 对于其它学科则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讲解重点、难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最终达到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 完成学习任务的目的。

(5) 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工作“日常化”。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 特别是信息技术通道闭塞的偏远地区, 一方面计算机老师“流失”现象严重, 另一方面“定期化”的培训机制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发展迅猛的计算机时代。作为这个学科的老师更应时刻加强自我提升。要抓住各种时机, 借助各种形式, 深入学习新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和评价, 学习教育理论和专业技术、研究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和综合素养。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 农村教师进修学习机会又较少, 许多教师所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滞后, 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各部门的共同努力。

3 结语

促进贫困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门新兴学科, 贯彻好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 在贫困地区探索出一条新路子, 尽量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使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人人享有信息技术教育的权力,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这棵幼苗在贫困地区这片贫瘠的土壤中扎根、生长、开花、结果。

摘要:本论文通过对贫困地区信息技术课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深入了解当前贫困地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现状, 分析影响贫困地区信息技术课发展的因素, 提出贫困地区有效信息技术应用的策略, 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步伐。

关键词:信息教育,教育模式,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桑志国, 闫明.浅谈教育信息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9 (1) :104~105.

[2] 乔超.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2) :215, 217.

[3] 金云波.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1) :46~47.

上一篇:浅议城市道路翻浆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下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请走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