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硕士论文范文

2022-05-10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摘要】本文就美术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找出美术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能更好地发展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第一篇:美术硕士论文范文

“教育说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培养方式的教改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素质应用型的教育硕士生正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中的中坚力量,且正发挥着其骨干教师或卓越教师的作用。本文拟就我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培养情况,即从“教育说事”或“沙龙”式师生交流的“四说”活动方式,谈谈导师组的一种教改创新尝试,以抛砖引玉的方式求教于大家。

关键词:教育说事 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 教改创新

湖南师大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教学有一种“沙龙”式的松散型教学方式,这是我院导师们多年摸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我们以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导师组的一些做法向大家作一简单的汇报,算是抛砖引玉的求教于大家吧。

一、“沙龙”式的师生交流活动

1.说“读书”的事

首先是师生利用已建立的微信朋友群(圈)公开交流或转发他人有价值的读书感悟信息。众所周知,读书重在勤于做笔记,其字里行间或者是有接受新知识的浸润,或者是有振聋发聩的观点,加之自己的心得体会与感悟,犹如与作者促膝长谈。事实证明,这些随时随意发布的相关信息,其信息的传播、扩散与“围观”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通过屏幕的滑动获取新的知识与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实现个体与同学、导师之间的多向交流。

其次是师生定期举行的“读书报告会”活动。这种师生之间或同学之间定期的“读书报告会”活动,一般为每学期4-5次,平均约每月一次(寒暑假除外),地点常是在导师的工作室。要每位学生按学院、导师推荐或自选的具有阅读价值的书目,通过PPT的呈现方式,围绕书籍的核心观点与内容结构,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或感悟,时间约为1-2小时,然后同学们可对其中的某个观点或疑问进行提问或追问的研讨,整个活动过程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记录存档,便于回顾。事实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催化了学生对书本內容的理解、对知识体系的内化与串联,而且助力了学生对内容要点与精华的吸收。

再次是参加校外的相关读书沙龙活动。导师组还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当地的公共教育资源进行读书学习。如鼓励他们参与湖南省图书馆的湘图讲坛、弘文书屋·国学堂、长沙市图书馆的“悦读吧”手工课堂,以及各大书店的读者见面会或系列沙龙读书活动等,其涵盖知识面包括文、史、哲与教育、艺术等,活动的形式有现场讲座、互动交流、实践操作等。实践证明,学生参与校外的相关读书沙龙活动,不仅拓展了求知视野,充实了知识结构,革新了研究思路,而且促进了其跨学科、跨文化的学习。

2.说“职业”的事

第一,听在职的同学谈工作,访问中小学美术名师,培养身份的认同感。入校的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生都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有清楚的认识,就是从事基础教育的美术教学岗位。因此,在职攻读的一线教师自然成了非在职同学们眼中的“香饽饽”。导师组则趁热打铁地邀请他们在“沙龙”式交流活动中以专题性的聊天方式讲述自己的职业经历和教学情况,其题目有《小学美术教师工作面面观》《安化县实验高中校本美术课程实验的新探索》等,通过在职同学传授的这些相对成熟的工作经验,让那些非在职的同学们初尝了职业滋味。此外,导师组还带领学生实地访问与观摩学校周围一些美术名师及其工作室的活动,如观摩长沙市岳麓区美术名师何娟工作室开展的《给孩子成长的力量》为主题的小学优秀美术展示课活动、听长沙市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美术名师刘清峨高级教师的《尽精微、致广大——美术名师工作室的责任与担当》的讲座等,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名师的风范及教学艺术,并在体验中建立起职业身份的认同感。

第二,协助导师参与本科生的美术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活动,深入体验教师身份。由于我院导师组的教师们都担负有本科生的美术教育见习、实习、研习等教学任务,而且每个学年这些教学任务都是必不可少的,自然这些硕士生就成为了导师的助教。如跟随导师一起带领本科生观摩与研讨长沙市中小学社团节美术作品展等,特别是教育实习,他们更是要协助导师在实习学校指导本科生进行班主任工作实习、美术课堂教学实习及课外美术活动实习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那些非在职的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可谓说“职业”的事的最佳途径。

3.说“教研”的事

其一是跟随导师参与各种美术教研活动,学习成熟经验。如跟随导师一起参加由湖南师大附中举办的2019年长沙市中学美术教研组教研活动,在会上学习与听取优秀美术教师、美术教研员、教授等发表的真知灼见;协助岳麓区美术名师工作室、麓山国际实验学校美术名师工作室探究其美术校本课程的特色与研发难题等。

其二是跟随导师做教研课题,以助研身份参与教研活动。如跟随导师进行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的选题、研讨与撰写申报书等前期工作,并全程参与立项后的实地调研、论文撰写与项目结题等研究工作,以此进行系统的科研训练。

这些说“教研”的事,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成熟的教研经验的机会,锻炼了自身的独立教研能力,还利于其今后的职业发展。

4.说“硕士”的事

一是旁听高年级硕士生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会与毕业论文答辩报告会,为自己提前规划学业。按导师组的要求,开题报告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听取:1、选题的依据,它包括选题的理论、实践意义与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及自己的见解;2、完成期限与采取的主要措施。答辩报告会最重要的就是要听取:1、论文的创新性或新见解;2、论文内容的实操性与学术规范。这些都要求要有记录,以此来了解、反省自己未来学习应有的教研高度与深度,便于其合理安排自已的学习、实践与教研工作。

二是协助导师评议盲审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学位论文,了解、熟悉其硕士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及评价标准。由于我院每年都会收阅相当数量的该领域的盲审学位论文,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按导师组的要求:1、学生只学习如何评议,可提供参考意见,但不得正式参与评议与评分;2、要求学生通过学习,深入了解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逐步形成明确的辨别标准,并带着“放大镜”逐段逐句地分析与解读论文的选题是否符合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基本要求且是否具有一定的前沿性,其框架是否合理、科学且具有可操作性,其创新性或新见解体现在何处及实证材料是否可靠等。经过这样严苛的训练,学生自身的论文写作能力便会随之提高。如近年来,我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学位论文的评议就达到了100%的通过率。

二、成效似教改创新

在《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研究生教育体系。”随着我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培养的日趋成熟,颇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形成之中。对此,我们认为这种“教育说事”或培养过程中“沙龙”式师生交流的“四说”,是比较符合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目标的,其做法取得的成效,我们也姑且将其视为一种教改创新。我们的理由如下:

1.开辟了一片尝试教改的园地

我们认为它作为一种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为我院开辟了一片尝试教改的新园地,也比较符合我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培养的实际。由于我院各方面条件的原因,至今只招收了非全日制的教育硕士生,且这类生源又分为在职与非在职两类人群。而这种“沙龙”式的师生交流活动,就较好地解决了他们学习时间、地点较难统一的难题。如师生通过在微信与QQ上分别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网上交流群,就能充分利用不同平台传输相关信息、文件或以网上“沙龙”的方式将学生轻松聚集,随时随地地展开教与学的交流活动。

2.建立了一座学习交流的平台

这种“沙龙”式的师生交流活动,由于师生关系平等、话题面广、氛围活跃,参与的人员除了在读的教育硕士生之外,也可以是校内外导师或导师请来的学科专家、工作室名师、在读博士生,甚至还有已毕业的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等,其交流的内容既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经验交流会”的经验传授与解疑答惑(如《常德市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美术学习行为调查报告》),也有“黎明前的冲刺之学位论文写作交流与分享研讨会”“迎着朝阳晨跑之课题申报交流与分享研讨会”等,其活动的主持人、主讲人、记录人等角色均由在读的学生轮流担任,并要求每次活动后有记录、有原始材料且分类存挡。这种交流活动,使在读或已毕业的硕士生,不管身处何地都能分享教研的经验与成果,都便于他们就学业、职业的疑惑在活动中寻求到专业的解答或取长补短或拓展其新的教研思路。

3.提供了一条互助成长的途径

这种“沙龙”式小型“教研圈”的师生交流活动方式,也极大地提高了在读硕士生自我学习、互助成长的成效与我院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培养质量。因为在“圈”内所进行的一切教研话题或学术观点都凝聚了集体的智慧,都是团队成员各自发挥所长、摩擦出的智慧火花。如课程论文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就凭借了这种互助成长的途径,像从以往的《小议农村初中美术课堂作业的评改》到现在的《当代艺术如何进入小学美术教科书的优化策略及效應——以装置艺术为例》《观念的变革:初中美术跨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探讨——以江背中学为例》等课程论文,就是导师组以应用为导向的指导、拓展大家的教研视野、同学们通过互助成长的途径、来有效地推动其课程论文与教师职业紧密衔接的范例。

结语

总之,这种“教育说事”的“沙龙”式师生交流活动方式,既是我院导师组培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一种教改尝试,也符合目前我院的实际。事实证明,它能有效地提高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教学质量。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高素质的教育硕士生必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并将发挥其骨干教师或卓越教师的应有作用。

注释

①教育硕士系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学位的一种,属应用型学位,其培养目标主要为基础教育的骨干教师或卓越教师。其招生与培养现分为两种:一种是全日制的,另一种是非全日制的。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至今只招收了非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美术)的学生,而这类生源现又分为在职与非在职两个学生群体。

参考文献

[1]廖湘阳,周文辉.中国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反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2).

[2]杜占元.探索创新 深化改革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再上新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01).

作者:谢雱 秦航 汤顺鑫 梁意爽 文安琪

第二篇: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摘要】本文就美术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旨在找出美术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能更好地发展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事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

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肩负着探究前沿领域的重任,同时也是中国经济提升、科技拓展、发展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研究生体育教育课程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之一。加强研究生体育锻炼活动,增强研究生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的身体指标既是塑造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世纪顶尖人才,也是研究生本身体质发展的所需。但就现状来看,研究生的德育、智育素质正不断提升,而体育素质却此消彼长、进步缓慢。尤其是美术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艺术群体,他们不但具有普通院校硕士研究生的特点,而且大多数美术研究生在心态、思想上感性细微,思维抽象,个性敏感,加之又长期在室内从事设计和美术绘画的学习工作,影响了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造成了素质较差、体质较弱的特点。其实,症结就在于多数的美术最终院校对研究生须进行体育锻炼活动的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最终忽视了体育课程的存在。

一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本文目的及要求,以有权招收和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全国八大美术院校: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天津美院、鲁迅美院、广州美院、湖北美院、四川美院、西安美院的在读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本研究参阅中国教育网、中国期刊网等相关网站上查阅整理资料共计70余篇专家、学者的论文,并就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专家访谈法。针对这一研究方向,走访了相关的多名专家、教授和美术院校的领导及体育教师,并和他们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与交流。

问卷调查法。问卷通过现场发放、委托他人收寄邮件的方式,对八大美院一二年级的硕士研究生、相关院校领导及专业体育教师进行了调查,并抽样调查了相关处室、职能部门管理者。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开设情况

研究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作为本科教育的延续阶段,其年龄结构、心智特点以及生理水平都与本科阶段存在很大的差异。①这一阶段的研究生可以通过体育课程的教育和认知,获得有关运动保健知识、体育运动技能技巧以及锻炼手段、方法等,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体育锻炼的目的和强身健体的意义,为终身体育的观念打下根基。

据调查了解全国八大美术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状况是非常令人担忧的,目前居然无一所美术院校专为研究生开设体育运动等相关教育课程,只是象征性地举办一些体育赛事活动。而且八大美术院校各职能部门关于制订研究生相关形式的体育锻炼活动的计划任务都没有立项,使一些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都成了纯粹的自发性的、可有可无的活动。这足以反映出目前八大美术院校对硕士研究生进行相关体育锻炼和开设体育课程的极大不重视,也没有按规定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研究生单独开设体育课,这是对高等教育最高阶段的全面素质发展认识不够,仅局限于专业课的讲授,造成了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体育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硕士研究生最高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是将要步入社会的设计师、画家、艺术评论者,理应更加关注自己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所以在学习专业学科、科研创作之外,要多加强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那么,在研究生教育阶段,针对性的开设体育课程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和举措。

2.开设体育课程的必要性

第一,国家政策纲要条例的支持。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发展学生体能,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性课程。②而美术院校的职能部门没有意识到建立研究生体育教育系统,其中硕士研究生的体育课程就更无从谈起。其实,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制定了《全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当中第6条提出,“普通高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这一条充分阐明了研究生体育教育课程设置的类型等需要的问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研究生工作条例》其中第5条、第3项明确要求研究生“要具备健康的体格”;条例要求研究生的入学选拔要不拘一格,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保证质量,宁缺毋滥。

上述国家政策纲要都充分表明研究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应该大力推动研究生体育教育工作。美术院校的职能部门对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安排还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占领应有的合理地位,也没有将体育课程纳入硕士研究生培养范畴,但相信只要院校领导、决策层能在法规政策及理念意识上与时俱进,那么美术院校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春天就近了。

第二,硕士研究生对体育课程需求的支持。需求是,“个体感到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主观愿望,它是个体对自身或外部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 ③据调查证明绝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是支持开设体育课程的,这就是一种主观愿望,同时也说明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在思想意识上比较重视体育锻炼活动,有着强烈参加体育课程的需求。希望自身能有一个较好的身体状态为将来的事业、工作奠定基础。这一态度为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提供了有效依据和支持。

教育学主张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天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④研究生的教育要遵循和尊重他们对体育课程的需求,对健康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是应该受到国家、各省市相关教育部门领导足够重视的,切实保障硕士研究生在现阶段得到应有的体育教育课程及活动锻炼时间,顺应天性、尊重需求。

3.影响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主要因素

第一,院校领导的因素。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的能否开设,主要原因在于院校领导的看法和态度。通过调查、走访八大美术院校的相关领导及研究生处室的负责人发现:重视程度不够,看法不尽相同。其中有3所院校领导认为美术院校的研究生不需要体育教师专门辅导,可以自我进行体育锻炼,平时自己活动活动就行了;还有两所院校的领导看法是研究生艺术创作比较忙,没有时间安排体育课程;但也有个别院校的领导认为应该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因为研究生创作灵感需要沉淀、研究写作压力较大,进行适度的锻炼活动可以放松、缓解疲劳,有利于身心健康。可见,为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还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扰。

第二,研究生体育经费的因素。体育经费问题是影响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生独立体育经费的保障直接影响到相关单位对这一方面的投入,也进一步干扰了整个系统的运作。据美术院校体育部门了解:目前各院校体育经费虽然是由政府下达拨款发放,但满足不了全院学生校内、校外体育活动的花费支出。所谓的体育经费中只包括本科及专科学生在校内外体育赛事活动等的支出,并没有研究生这一部分的独立经费。所以说,在体育经费整体不充足的状况下,想要再拿出研究生的体育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开设硕士研究生体育课程,增加研究生体育经费还需要领导和有关政策的倾斜。

第三,使用场馆设施的因素。高校的体育场馆是学生们进行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竞赛及课外活动锻炼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参与者体育物质的保证。据调查结果表明就目前美术院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使用情况来看,主要有两个显著的问题:(1)绝大多数的场馆并没有完全免费开放,还需要交费办卡才能进入场馆活动、锻炼,这样一来那些没有经济基础的学生就失去了在校内活动锻炼的机会。(2)体育器材破损严重,设施单一、不齐全,个别球类场地被占用情况严重,无法满足学生们的需要。(3)想活动、有条件锻炼的学生过于集中在同一个时间内,使场馆利用率不高。综上所述及研究生想活动锻炼又无法占用和影响本科、专科生上体育课的秩序,因此没有时间、场馆让他们利用,所以减退了研究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但如果开设体育课程或可以安排在晚自习的时间上体育课的话,这样就不会出现场馆设施等方面产生的冲突和拥挤,同时更好地保障了研究生体育授课场馆设施的需求。

第四,设置体育课程类型的因素。体育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自身的培养方向、目标及体育工作任务决定的,由于自身培养方向、目标及体育工作任务的不同,所以各学校设置体育课程的类型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根据调查发现,体育选修课的主动参与性、多样性、趣味性等优势特点是美术院校占绝大多数硕士研究生都非常支持及倡导的课程开设类型。由于研究生阶段在年龄上、心理上都已发展的较成熟,体育意识形态较清楚,需求方向也比较确立,具备了高素质、高标准要求自己。因此,不能再拿本科生的需求和标准来试用研究生。如能采取体育选修课的教学类型,将会是众望所归。

另外,在对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同时,也决不能仅仅只是安排场馆内外的专项练习和活动,而要适当地进一步学习知识性体育文化科目(如养生保健学、健康学知识)等。长久地发展下去,才能体现出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和重要性。

三 对策及建议

第一,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是全面贯彻国家政策纲要及美术教育方针的所向,也是广大美术研究生终身健康体育的需求。建议国家教育部门坚决下达任务、制度,审视执行力度及效果;各院校领导和有关研究生处室协调统筹、规划美术研究生体育素质发展大计,层层重视,提高监管力度。

第二,建议各美术院校应加大体育相关投资及研究生独立经费的使用,多加举办研究生共同参与的体育赛事及活动,改善现有局面。

第三,建议应对硕士研究生尽早开设体育课程,避免浪费场馆、设施资源,合理安排研究生体育课程上课时间和次序,也可减少学生个人的办卡入场花费。

第四,建议目前全国八大美院教学软硬件基础较好的院校应及时制定研究生体育素质教育大纲,实施体育课程计划,如在研一、研二的学生中开设以选修体育项目为主的课程预案;条件尚未成熟的院校应积极安排、指导研究生进行课外体育活动或建立体育俱乐部形式的项目团体,加强对其身体素质及专项水平的提高,更好地为美术院校硕士研究生开设体育课程做准备。

注 释

①常智.正确解读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意义和内涵[J].贵州体育科技,2002(4):4~6

②吴志超、刘绍曾、曲宗湖.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312

③季浏主编.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

④李素琴、张永伟、李丽.试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目标科学定位的哲学依据[J].中国高教研究,2007(3)

〔责任编辑:肖薇〕

作者:张孟杰

第三篇: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专业硕士教育的借鉴

摘 要:借鉴英国课程硕士教育中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以提升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为突破口,以紧密结合建筑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为目标,以学科竞赛为触媒,通过能力训练、教学内容、实践基地、教学方法、地域文化等方面搭建不同层次的训练体系,提出基于研究性教学的专业硕士创新能力提高的有效策略,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

关键词:英国课程硕士;专业型硕士;学科竞赛;研究性教学

作者简介:戚欣(1958-),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吕静(1969-),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建筑专业教育;谢宇轩(1984-),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建筑大学研究生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地方建筑类高校专业研究生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编号:06JHQYB0026),主持人:戚欣;2016年吉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设计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编号:201602),主持人:吕静。

建筑类高校是培养和建筑有关的基础建设的计划、建造和维修的学科人才的应用类型大学,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等学科和专业。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从1990年开始设置和试办,现有200多个领域的39种类专业学位,其中涉及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包括建筑学硕士、城市规划硕士、风景园林硕士、工程硕士和艺术硕士等专业(见图1)。

专业型硕士教育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培养模式,具有职业性和学术性相统一的基本特征,在培养过程中注重获得执业技能的培训,强化专业知识与训练的执业能力的训练,更多强调的是具有职业背景的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

一、研究背景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需要大批的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建筑类应用型高级设计人才,建筑类高校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应用型大学,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较强的综合型人才,紧密结合建筑类执业技术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构建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框架,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专业硕士培养目标。

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培养,既要求培养有理工科的理性逻辑思维能力,又具有艺术院校的美学素养,体现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研究生教育特征,需要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建设领域设计编制和管理领域实务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

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建筑类专业型硕士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尤其是各种生源背景的考生的涌入,导致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与手段错位,研究生的专业知识单一和基本功较弱等方面的缺陷也逐渐暴露。面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中忽视创新能力与执业培养相结合的问题,高素质的专业型硕士的人才培养已成为十分急迫的任务,如何进一步完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力求以规范、高效的培养过程控制来保证项目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人才质量,就显得特别重要和迫切。

二、我国建筑类专业型硕士教育的现状

目前,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培养是一种“师徒式”培养方式,学生从一入学就选定固定导师,大部分时间随特定导师进行工程项目、纵向课题的设计和研究,这种封闭式教学体系具有相当的局限性。在创新能力培养的衔接方面,缺乏在教学中把传统设计教学、建筑技术、研究目标进行灵活性和多样性的训练。因此,如何缓解专业型硕士教育面临机制问题,如何在学位攻读期限内将庞杂的知识科学地进行融合训练?这些问题都影响着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本研究以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建筑类专业型硕士培养成为突破专业型硕士的培养目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局限性,来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的关键。从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标准和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借鉴西方成熟的专业型硕士教育模式,使国内的专业型硕士教育在本质上提高执业教育水平并与国际接轨。

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建筑类学科设计竞赛作为高等院校研究性教育理念实施成果评价与检验途径,研究性教学是学科竞赛的前提和基础,学科竞赛是研究性教学的表现形式和实施途径,改进学生专业知识掌握运用的重要平台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及能力培养特点

(一)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目标

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伴随英国二战后经济衰退的特定历史背景而来。经济的复苏需要人才的支撑,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促使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超过了研究型硕士生的培养规模。在20世纪60年代《斯万报告》与《罗宾斯报告》中強调的教育向课程硕士为主的重心转移的观点一致[1]。

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培养的目标与社会需求紧密相连,与研究型硕士生完全不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课程硕士的体制(包括制度、政策、法规等)建立在这个目标的基础之上。

(二)英国课程硕士教育的能力培养特点

1.为了避免人才培养的流失,英国课程硕士招生资格考核的门槛设置中,对学生本科学历的硬性要求相对较低,各院校对硕士录取条件的把握具有独立主动性。除了取得学士学位可以入学的条件外,甚至某些学校对本科学位没有要求,而是更为重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样的招考机制为扩大研究生教育的受众面积,保证人才培养的数量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2.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制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依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而有侧重性和倾向性的选择对应的课程以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的核心在于对专业技能的培养,教育质量的保障则融会在日常的教学评估过程中,而不是一刀切式的论文写作过程[2]。

3.课程硕士具有明确的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的培养过程和相应的教育体系。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职业领域从事实践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注重多层次的实习训练并开设了大量的实用课程,鼓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推动研究生从授课式向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转变。企业人员或工程师以第二导师的身份直接参与研究生的培养过程[3]。

四、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培养模式的构建

通过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着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工程执业能力和国际化能力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针对不同阶段导向和目的,强调知识传授的启发价值与创造能力培养的新视点,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前沿理论的发展,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新力。基于学科设计竞赛为导向,依托科研进行实践创新,提倡产学研结合的多学科交叉培养,构建主干突出,构架清晰,级配分明,学科协同的专业型硕士创新人才培养培养模式(见图2)。

(一)以学科竞赛为目标导向,构建具有各自学科特点、突出研究特色和模块组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本研究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以提高知识迁移力、实践创新力和职业胜任力为目标,突出特征为职业导向性,应用技能多样化、实践性强、内容庞杂是职业培训的主要特征。结合理论课内容扩展基础知识和技能,结合课程设计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同时以竞赛检验培训结果,进而选取不同竞赛鼓励学生进行实践。

(二)以学科竞赛作为教学载体,融合“朴实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专业型硕士教学理念,强化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本研究根据学科特点以及专业特色,建立有针对性的研究性创新能力培训计划满足社会实践的要求,并且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有的放矢地进行研究能力培训,强调教学体系强调整体性优化,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并重的培养模式,并有助于实现职业能力与研究能力并重的培养目标。

(三)以学科竞赛作为实施主体,强化以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为核心,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职业发展潜力

培养出新的适合于培养和发掘创造性思维人才的模式,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模式。注重的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的教育,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注重设计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在教学内容组织中建立起包含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迫在眉睫,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训练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平衡问题[4]。

(四)以学科竞赛作为检验方式,注重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强化执业技能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

本研究以提高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质量为目标,注重专业型硕士教育的整体课程体系优化和学生文化素质、理论基础、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全面培养[5]。从专业知识、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这三方面的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将实践教学手段与职业素质培养相结合,从社会实践层面弥补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同时在过程中规范兼职教师遴选、聘任、认证、监督的有序化,提升兼职教师的层次,提高教学效果促进教学和科研。

五、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研究性教学方法对专业型硕士创新能力训练

本研究注重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的建立,针对专业型硕士教学中专业知识、专业实践和创新训练等方面的主要内容,注重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方面的改革[6]。重点考核整个教学过程中研究生创新性培养,通过思考方式的转变来启迪学生的灵感构建培养学生创造力,特别强调利用竞赛平台进行设计实践,将实践过程与创造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以下五个方面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教学中的各个教学环节的提升训练研究。

(一)强化以设计师执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能力训练,强调各级别学科竞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着“宽口径、厚基础”的教学原则,从专业型硕士培养的研究性和创新能力入手,以培养和提高学科竞赛参与度为目标,减少教师规定性指导内容,而提倡引导性指导模式。研究生阶段的设计课程教学中应积极采用灵活的“Studio”模式及多种形式的研究性设计训练和组织[7],教学过程倡导“研讨式+体验式+实践式”教学方法,强调设计教学的全过程的训练,最终形成“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的自主型科研探索方式,注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和设计能力。

(二)教学内容更新适应学科动态发展,构建团队协作为主导的研究学习模式

进一步凸显建筑类高院的办学特點,通过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学位论文等环节得以体系化呈现,以团队为单位建立论文讨论及设计竞赛研究小组,对同一课题中的不同研究方向,形成自主讨论、自主探索的科研方式及论文协作方式,灵活的团队协作模式有效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体验了未来职业中的工作模式。

在研究生低年级阶段,建立机制监督导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导师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教学组织上推行“三实”教学框架,即为“实验”(理论验证)、“实训”(专业技能的强化模拟训练)和“实践”(结合项目真实条件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综合应用)[8]。

在研究生高年级阶段,注重建立研究性创新能力的训练框架,重视分析与思考的设计过程,以“STUDIO”为核心的研究型课程从接轨到并轨的最大突破口,注重技术综合与创新强能力和艺术思维创新高素质,将专业型硕士培养教学中各个教学环节的能力提升训练研究。特别提倡研究方向结合地域环境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各地建设发展出发,训练学生对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经济条件、施工工艺等技术条件的探索。

(三)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设以“实践应用和职业导向”为特征的實践基地

以工程实践技术和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通过综合性、复杂性、现实性的工程项目锻炼,逐步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自主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能力。注重设计训练和科研实践环节的全过程管理,强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建设,进一步培养专业硕士的设计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创新能力突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专业实践实习本着“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现场实践”相结合、“专业实践与论文工作”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提升学生学习研究能力的专项实习基地和集中实习实践基地,强化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实践能力”。构建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课题与教学手段,对实践基地参与的职业设计师所参与教学的课时要求、工作模式等作出相对明确的界定。

(四)注重职业性与学术性相结合,深化专业研究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本研究深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来进一步梳理实施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创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培养课程计划,在强调高水平实践能力的职业性要求上,一方面增加不同科目、类别和数量的实践类课程,调整与实际工程联系性较高的内容比例,另一方面提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以及多样型的考核形式,对实践类课程增加考核力度,特别是在科研学习中鼓励学生对自身的科研结论与成果进行应用性检验。

通过综合性工程项目以及各种类型的学科设计竞赛锻炼,分阶段展开研究型设计,挖掘培养专业型硕士的思维,提升他们活跃的设计思维、突出的创新能力和灵活的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不同设计竞赛和不定期的设计工作坊设计的全过程参与,逐步训练学生执业性与创造性、分析能力与设计能力、独立能力与合作能力相协调统一的多维复合性综合设计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开放性和创新设计的实施性。

(五)整合素质教育支撑平台,探索地域文化融入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框架

目前国内建筑教育注重工程技术能力训练而较少文化意识熏陶,尤其缺少传统环境伦理和审美意识指导下的技术创新能力培养。本研究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专业型硕士职业技能提升为目标,提倡文化传承自觉意识与技术创新主动精神相结合,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学科发展动态,整合丰富的教学资源形成支撑平台,从职业实践、专业技术、理论课程和地域文化传承性四个方面建构开放式课题+研究式教学方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的框架。

具体从两方面强化专业型硕士培养的技术措施与手段,一方面是强化职业道德、素质修养、审美意识、文化空间和建筑伦理五方面的素质培养,另一方面注重制度规范、评价体系、生态技术、实地调研、IBM协同设计和参数化设计的技能培训,把真正的素质教育教学成果在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中体现(见图3)。

通过对英国课程硕士教育对我国建筑类高校专业型硕士教育的借鉴和启示,增强提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教学中研究性创新能力提升训练研究为目标,加强对专业型硕士的专业理论知识、创新技能、思维模式和执业能力四方面的培养,系统性的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导师作用发挥、实践基地的构建等方面加强设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强化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解决实际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研究能力,以学科竞赛为触媒,搭建不同层次的科研体系平台,符合国家对建筑业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业型硕士人才培养要求,构建起建筑类高校科研、教学和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栾锦红,梁红蕾.国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的定位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6):74-77.

[2]陶劲松,张淑娟.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6):13-15.

[3]蒋春洋.英国课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91-95.

[4]杨青娟,沈中伟.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08-112.

[5]吕静.“1+1+3”三段化教学模式下的城乡规划专业核心课程群优化研究[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6):93-96.

[6]蒋家琼.研究生体验调查:英国研究生参与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途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4(6):105-109.

[7]沈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8]吴晓,王建国,徐小东.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J].建筑学报,2014(12):7-11.

责任编辑 吴学仕

作者:戚欣 吕静 谢宇轩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美术硕士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美术论文论文范文05-10

美术论文范文05-08

大美术论文范文05-08

美术上论文范文05-08

新美术论文范文05-08

民间美术论文范文05-09

现代美术论文范文05-09

美术课堂论文范文05-09

中学美术论文范文05-09

高校美术论文范文05-10

上一篇:工业赏析论文范文下一篇:包装毕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