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生论文范文

2022-05-10

本文一共涵盖3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美术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施行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碍于种种原因,我们农村美术教育相对于发达城市来说是滞后的,这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广大美术老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

第一篇:美术学生论文范文

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美术能力

摘要:小学校美术教育目前在基础教育中仍然是一个最薄弱的环节,导致小学校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在理论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等几方面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显然是发挥美术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径之一。

关键词:美术教育 优化课堂 小学教育教学理论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担负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素养、增强学生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开启儿童创造思维的重任。以往小学美术教学大多采用封闭落后的临摹式教学,以及变相临摹的模仿教学。虽然有些学生的作品能够在明暗、色彩、构图等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准,但这样的美术教学结果,会使儿童思维形成定势,限制儿童创造思维的发展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一、让游戏进入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美术课程

作为少儿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熟悉不同年龄段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懂得少儿艺术教育方面的理论知识。针对低年级少儿能够在自己的情绪支配下随意表现主观意愿的特点,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以游戏的形式开展为主,儿童把绘画当成游戏,可以随心所欲不受任何约束,在加强少年儿童记忆力、开启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绘画创作的教学游戏中鼓励儿童自由表现,为儿童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虽然他们的作品用成人的眼光看有些滑稽可笑,但正是这简而又简的单线条糊涂乱抹正好吻合了人類原始绘画的特征。当我们看到天真无邪的简单勾画时,我们的心灵也会震颤、激动不已。

教师在鼓励学生自由绘画的过程中,逐渐引导学生进入联想绘画,结合已经学过的简单文字以及拼音字母,看它们像什么,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藏在儿童心灵深处无意识积累的模糊印象。通过绘画活动加工创造,巩固强化,逐渐过渡到用简单的几何形体和色块去表现复杂的事物,发展抽象概括和艺术表现的创造才能。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使用自己喜欢的色彩作画,启发学生对色彩、大自然和生活的思想情感。教师应 尊重他们自主,自动的行为,这种行为对将来的创造性思维天窗的开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少年儿童对绘画知识的逐步理解,鼓励他们做记忆画,再由记忆画逐渐导入“想象画”。由于记忆画教学对学生的形象记忆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有协调发展模仿能力和创作才能的教育优势,所以在启蒙教育的各个阶段,都应贯穿形象记忆教学。教师对少儿的画应尽量用口去说,而不是用手去参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激发起少儿的画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从各种各样的心理束缚中解放出来,提高自信心。

课堂小结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让学生自评,欣赏,体验创作的审美感受,在学生对课本上的范画欣赏过后,脱离课本进行创作,从点滴变通入手逐步积累,达到用绘画语言表达自然即自我情感的能力。当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知识的增长,心理和生理有所发展,教学过程应逐渐加大“写生”的力度。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专家的研究证明,这个阶段少年儿童视觉感官的发展,写实的倾向日益明显,进入“视觉写实表现阶段”,而心理上进入了“压抑阶段”,出现眼高手低,表现欲望下滑或者兴趣转移的现象,那些在低年级曾被认为是绘画天才的孩子,进入中高年级后对绘画敬而远之甚至厌倦。这时应采取一些新的方法,让“眼”、“手”、“脑”并用,引导学生发展认知与表现的心理素质,以“观察—思考——发展”为作业实践的线索,帮助学生摆脱心理压抑,以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和表现欲望。写生教学的比重在小学高年级美术教学中逐渐加大,在学生有注意的品质,有积极的观察要求以后才能进行观察写生教学,重点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用比较的方法思考,发现一些绘画语言,能够鉴赏物体的外部结构,以及明暗关系,物体的空间位置,色彩关系等,对客观实物形象与主观视觉形象反复比较,摆脱自由绘画阶段对物象的片面认识,提高观察能力。只要教师能够结合少儿心理特点,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学习美术的兴趣,少年儿童的绘画技能就会逐渐成熟,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美术知识,提高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全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的热情

新课标教材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而在我们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美术学科的实践要以材料为依托,材料的配备需要经费投入,然而,在我们经济条件较差,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地区,进行美术教学实践确实有很多困难。加上学生家长对美术教育不重视,学校从事美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匮乏,学校在如何对学生进行艺术教育也在试验性改进等因素,我们的美育只能循序渐进,切忌不切实际的空泛说教。为了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要结合实际,针对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美术课要多给学生与大自然交流的机会,到大自然中去汲取营养、寻找素材,让少年儿童对生活充满信心,以满腔的热诚去发现美、创造美。

三、以激励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创新,对不同类型的作业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应允许学生作品别出心裁而不是千人一面。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思想的影响,教育者很难摆脱落后窠臼的束缚;我们常听到对学生作品用“像还是不像”评判的人不在少数,这自然而然地滑向落后保守的评价老路上。为了使教学效果显著,教师的示范也非常重要,但掌握不好“度”则会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非常有限的空间。我国当代著名的绘画大师齐白石先生曾告戒后人“学我者死”就很能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只要在学生作品中发现一点闪光的亮点就应当加以肯定,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逐渐开拓。教师不要用成人化的眼光和思维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总之,我们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纠正把少儿绘画教学成人化的错误倾向,从传统的临摹教学逐步转向比较科学的以自然为师的写生教学中来,用创造性的教学改革模仿教学,提高儿童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艺术教育途径的探索需要美育工作者共同努力,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道一.中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及推广对策研究[Z].北京:教科规办,1997.

[2]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阿恩海姆.视觉思维[M].光明日报出版社.

作者:葡萄

第二篇:发展农村美术教育 激发学生美术兴趣

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全面施行的今天,美育越来越受到应有的重视。但碍于种种原因,我们农村美术教育相对于发达城市来说是滞后的,这不仅需要学校、社会的努力,更需要我们一线的广大美术老师为之付出努力,来发展农村的美术教育。虽然说一些客观因素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兴趣乃是学习的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便能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我们在美术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就我十多年来的实践总结,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是如何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的。

一、了解学生差异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想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就必须先充分了解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允许学生的个性发展,允许学生兴趣的不同指向,承认学生存在的客观个体差异,承认学生对美术知识掌握的速度有快慢不同、接受知识的能力有强弱之分,充分的尊重学生,从而培养他们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如:有一节课我提出让学生临摹书中的一幅国画作品,这时有的同学要画荷花,有的则要画竹子,我很爽快地就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如果这个时候我即便强硬的拒绝他们,强行要求他们统一作业,虽然他们也会按我的要求把作业完成,但他们就可能因此失去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失去一些对美术课的兴趣,自然也不容易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愉悦。

二、创设愉悦情境

传统的“老师说教、学生听”的课堂模式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就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我们一线美术老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更喜欢上美术课,更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我在上装饰画制作这一课时,要求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平常的材料制作装饰画,我没有跟他们讲述装饰画的原理、色彩搭配等,而是将精心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一一展示给他们,那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那别出心裁的创意更是让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阵阵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们也都跃跃欲试,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构思并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让他们分头行动。一次手工制作的热潮在班级里掀起……。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更深刻地领悟到一个良好的范例,对学生们不仅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更是一种学习动力的催化剂。

三、挖掘乡土素材

大家都知道,要想上好美术课,那得准备很多材料,譬如:积木、橡皮泥等等,要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离开这些材料,美术课又似乎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美术的兴趣,我提倡学生将身边平常的材料引入课堂,碎布、毛线、鸡蛋壳都可以用来制作手工艺品。于是美术课堂成了学生的手工作坊,独具匠心的装饰画也应运诞生,用茅草茎编制的“风车”,用花穗做成的“猫头鹰”, 用碎布拼制的“仕女图”,用竹管做成的“吹奏乐器”,用皱纹纸扎成的“白雪公主”,最精彩的是“沙瓶画”,同学们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的陶瓷、玻璃、硬塑瓶子做出来的,由于细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更显示出了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了……

让学生把手工劳作与美术创作相结合,学生的感官被全面调动起来,它既要运用到美术语言,譬如观察、分析事物的形状、色彩、明暗、线条、肌理等进行艺术抽象,同时也要考虑到如何了解和感受材料的色、形、质量、怎样选择合适的工具、怎样运用恰当的方法制作加工等。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个性和想法,从而感受创造的独特兴趣。

四、尝试实地写生

有很多美术课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去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型。许多东西光凭教师说教,就让学生去完成作业,学生是很难表现出什么来的。要想表现得更真切,必须让学生有实地的体验,真实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同学们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看、去听、去感受、去触摸,尝试更直接地用色彩去抒发,去表达。 如上画《向日葵》这一课时,要求学生选择适合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出校门,一个个欢呼雀跃,都很开心的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处风景开始创作,他们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着实让我惊讶,再看他们的作品,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仔细得多,更形象得多,这大概就是源于他们走出教室细致观察的结果。因此要多让学生周初校门,多让他们在现实的环境中去感受生活,这样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增强,绘画能力也就有所提高了,学习兴趣自然更浓了。

五、开办作品展览

我们农村学校很少有条件让学生参观到大型的美术展览,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如,我们可以学校画廊做展览,在七年级开办卡通画、手工剪纸展览,在八年级举办装饰画、国画展览,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同学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每个人都会觉得美滋滋的。同时在展出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可以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不仅可以极大地推动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热情,更可以让校园增添一些艺术的氛围。

六、体验媒体教学

作为信息载体的多媒体,在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实践中起到桥梁过渡作用。合理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不仅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唤起他们的情绪、兴趣,最大限度地作用与人。利用学校的多功能教室,让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各种美术教育信息,如:中国刺绣的历史,中华陶俑、中国画笔墨情趣、唐三彩等,当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就吸引了他们的听觉与视觉,使他们融入情境,便于他们认识、理解、接受、领悟,让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这种有别于平时课堂教学的学习方式也更受同学们欢迎。也可以教学生用电脑作画,让他们在电脑上自由自在地去表达、随意的涂涂抹抹,去抒发、去体验美术的乐趣,感受美术带来的愉悦。

另外,我们可利用发生在身边的美术现象,适时给学生提供关注与参与的机会。如运动会的广告、元旦晚会的底幕、晚会主持人的服装、演员的服装、学校将的大楼建筑、美术室的室内布置,这些都是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事情,也是他们经常谈论的话题,这些鲜活的内容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

以上仅是我在美术教学中一点浅薄的积累,要想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我们期待现有的教学环境越来越好,为学生创造更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同学们学到更多的美术知识,接受更多美的熏陶。

作者:徐德志

第三篇:从学生美术作品谈美术审美教学

【摘要】审美意识是人的感知对客观存在的事物最先最直接的判断,是个人潜意识思维对客观事物存在的一种“美感”或是“丑感”的认知。提高审美感知力就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各种“美”“丑”特点能力迅速评判。要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要重视学生通过实践、感知客观存在事物,直接接受感知世界,记录感知世界,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新的技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魅力人格,对作品外在美和内在美特征的审辨、感受、体验、判断、评价的能力均可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审美教育作为陶冶高尚心灵和激造潜能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审美;兴趣;现代;气氛;评价

一、了解《海底世界多奇妙》美术作品

审美感觉是一种抽象思维,从审美中开发和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力。让我们来看《海底世界多奇妙》两幅学生美术作品,画面突出了海底世界多奇妙的主题,用大部分精力处理了海底世界的生物与海水。冷暧色对比的涂画方法进行表现,反映出海底生物愉悦的心情。描绘更具创造力,画面有情境,能用绘画语言表现作者想表达的。

色彩运用上:画面设蓝色本底色,与冷暖色对比增添画面的色彩,能够将同一物种使用同色系的颜色。颜色搭配的构思源于海水的颜色,使画面看起来比较丰富。画面没有大面积的涂色,但是在局部进行了涂色,涂色的运用更要考虑到了画面的美感与装饰作用。

二、分析《海底世界多奇妙》教学情况

在《海底世界多奇妙》审美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使其成为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主角。增加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把审美的感知材料得新分解,增强审美趣味性及审美表现力,例如,当我出示一幅《海底世界多奇妙》范画时,学生不约而同发出赞叹声:“真美!”当我问到“你觉得美不美,美在哪里”时,小手一个举得高过一个:“海底的鱼真漂亮,五颜六色的,贝壳的形状各种各样,有三角形的,有椭圆性的……”学生们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观察海洋各种生物的形状、色彩及动态,学生从中体验到审美的乐趣。

但学生仅仅看到了作品表面上的东西,并没有深入认识一些优秀作品内涵意义。这时就要求我们老师加以引导,增强审美的表现力,在表现《海底世界多奇妙》画面中,在构图教学分析上,让学生在画面大胆采取的是居中的策略,围绕图画的中心安排形象,能注意到形象的大小,形象的摆放。绘画海底生物的时候也出现了透视关系,如大鱼与小鱼中近大远小的关系。但最后效果会出现整个画面的线条虽不是很丰富,欠缺画面流畅的长波浪线的使用,画面显得平,缺少层次感与流动性。因此,教学时多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欣赏不同表现的方法,观察与比较把我之前对他们进行的作品欣赏和本课内容相系,通过我和学生进行了互动式的讨论,教学设计中“质疑”环节的安排,促使学生通过思考、探索进一个新的高度,让他们明白线条和色彩表达海底不同的效果,学生画画起来更自由地发挥,使画面更生动而不呆板。使欣赏与表现有机合起来,拓展了审美教学的目标。

三、教学思路与对策

美术教育活动是满足学生感受美的教育活动。现行美术教材的欣赏图例虽然都经过编者的精心设计,有的比较接近儿童生活、有的不够贴近少年儿童,这就更需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种种深入浅出、生活灵活的增添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审美兴趣。活动中,只要教师启发引导得好,学生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即对作品外在美和内在美特征的审辨、感受、體验、判断、评价的能力均可得到一定的发展。美术创造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进行,他们对自己感受器官所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下面仅就美术审美教育中的若干问题,浅谈个人的几点对策:

1.注重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求知和成才的起点。一般来说,学生在美术活动的开始一段时间都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容易转移,也易于波动。在美术教育中激发兴趣的目的是将浅层兴趣引伸,并提高到一定深度的美术创作上。例如,在美术活动《吃瓜果的人》中,我先出示各种水果的不同造型,体验嘴和脸型从写实到夸张的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由线条表现出吃瓜果的人,正因为引导学生有亲身感受“夸张地吃”看看自己的五官的变化,有了一次成功的创作活动,学习的兴趣高涨,画画水平大大提高,画出丰富多彩的画面;本校处于镇区,菜地随处可见,校内的也有一个“QQ”农场,种上了一些蔬菜。借此时机,我把它设计成美术活动课,以写生为兴趣切入点,尝试用探究性学习方式融入课堂教学之中。课前我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方式收集蔬菜,并带到课堂上,然后指导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对蔬菜进行观察、写生。此时要求每一位学生亲自掰下菜叶,了解菜叶的排列规律和造型特征,亲自切开菜心,了解菜心结构。这是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把探究的知识通过创设的情景让学生看清了写生对象,并产生了写生的兴趣,审美能力得到了培养。

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为审美增添色彩

在每一堂新课中通过随堂美术欣赏进行审美教育,是小学美术教材特色之一。而现代化的多媒体技运用于教学给美术欣赏注入了新的生机。在美术课教学中,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扩大欣赏容量。要上好美术欣赏课,需要收集大量的图片,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如广东版第六册《古老的交通工具》教学等,面对这些欣赏课,我们就可以采用多媒体的方式,既直观,又配有文字,免去了教师大量的口头介绍,通过现代与古老的交通工具的图像,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欲望和情绪,强化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进一步丰富美术课欣赏的环节。如在一次美术课堂教学比赛中,小榄一位教师上一节插花艺术课,结合小榄菊花文化与小榄历史有着渊源的传承关系,运用手提电脑让学生在网络上寻找菊花文化蕴藏着丰厚的资源。这个巧妙的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像导火线那样得到启示、燃烧,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包括听课教师都想看一看小榄菊花的魅力。接着请学生欣赏教师的范作,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如何构思,使菊花更美更好看的插花艺术,同时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小组构思介绍给全班同学听,看谁说得最生动、最精彩,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调动他们创作的积极性,不但童真和才能眼前一亮,而且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也得以充分展现。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与教材相适应的乐学氛围,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激起求知的欲望,展开丰富的想象,产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探究创造。

高性能的实物投影仪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老师手中小小的作品图例放大在屏幕上,效果远胜于挂图,扫描仪可以将美术作品丝毫不差地存入电脑,然后修改画面,变换色彩。音像光盘能够将自然界活生生的影像搬进课堂,审美欣赏要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审美应是多视角的、全方位的,以扩大学生的审美视野。

3.注重活动审美气氛的营造

丰富感性认识和陶冶审美情趣,运用教材提供的典型作品,创造学生熟悉的生活情趣。如让几位学生玩一些很平凡的游戏,激发学生对童年游戏的回忆感受“平凡”,但画家却能从“平凡”中找到“美的瞬间”。运用点、线、面、色、光等造型元素和均衡、多样统一等形式,则表现“美的、平凡的、有趣的”画面,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提高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在《画家眼中的儿童》教学中,创设“比较”情景。如古代工笔画和现代意笔画的比较,中国画与油画在材料、工具、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城市儿童与乡村儿童在衣着特点,生活情趣上的比较,写实与夸张的人物肖像比较等。在比较中,体验中国画、油画“线造型、块面组合”。

流畅细腻的线条给你什么感觉?粗犷的“点、线”给你什么感觉?(工笔和意笔)的不同。比较《小庭婴戏图》《牧牛》《蒲公英》三张作品,作者哪些地方用了流畅细腻的线条?哪些地方用了粗犷的线条表现?在教学时,为了更直观一点,让学生体验线造型,用毛笔和油画笔画一画不同的线,认识中国画的工笔和意笔、油画不同效果。這样创设“比较”情景,中国画与油画在材料、工具、艺术风格上的比较,审美的内容更为丰富充实。

4.注重评价活动是审美认识提高

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也极为重要。这种评价应该发生在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它是基于对真实现象的解释,而不是对设计活动解释,这种评价应涉及社会的、情感的、认知。在评价过程中,是对作品的理解。而且,在课堂上我们常常能听到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早已有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具有探究欲,在探究欲的心理素质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是多元化,是学生对作品审美的提高。

美术教育的根本,必须着眼于审美教育这条主线,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入手,以美术要素为纲,系统地、有顺序地组织和设计学生的美术教育活动,使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得到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尹少淳.美术新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1).

[3]梅宝树.面向新世纪的美育与素质教育.人民出版社,2004,4(1).

作者:莫活彬

上一篇:汽车保险论文范文下一篇:医学临床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