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术论文范文

2022-05-08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第一篇:大美术论文范文

“大美术”语境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及策略分析

摘 要:“大美术”概念的出现改变了我国的美术界,同时向我国传统的高校美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为顺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育势必要做出相应的改变,以弥补不足之处,获得新发展。阐述“大美术”语境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现状,从不同的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寻解决高校美术教育发展问题的措施,以期促进我国美术教育的进步和优秀美术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大美术”语境;美术教育;高校;策略分析

一、前言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其所指包括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美术最初所涵盖的艺术门类相对较少,直至视觉时代到来,美术的概念才被扩展,工艺、建筑、影像、电脑、行为等都被纳入美术的范围内,这表明“大美术”时代已经降临。袁运甫是我国最先提出“大美术”这一概念的人,他认为纯艺术与实用艺术之间的隔阂应该被打破;他也是主张我国美术教育做出改变的先行者。本文将针对“大美术”语境下,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中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旨在推动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 、“大美术”语境下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尽管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带动下获得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在面对“大美术”时代降临之时,仍然表现出了一些不适应整体美术教育发展趋势的状态。

(一)高校美术教师综合素质较低

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需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即可保证教育质量。“大美术”时代的到来,让美术教育的范围被扩展,其所涉及的知识也更多,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其他的一些能力。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美术教师在整体上呈现出综合素质普遍不高的现象,我国的高校为适应“大美术”语境,加大了引进教学人才的力度。但结果是引进的一些教师不仅专业能力不足,知识面也相对狭窄,从而导致高校教师整体综合素质的下降。

(二)课程设置不能保障教学质量

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问题主要体现在公选课的设置上,美术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因此不少高校在不断地扩招,生源的增多增加了课程设置的压力。学校为适应“大美术”的发展,开设了一些新的选修课程,但是在增设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盲目开设的情况。一些学校设置的课程数量和师资力量不成正比,可投入的师资力量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学生和课程数量的增长,从而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学校为了改善这一问题,会大量引进师资力量,造成前文所提及的降低教师综合素质的问题。

(三)美术专业学生文化知识不足

美术专业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它可以被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所以,大多数美术专业教师在授课时十分重视专业技能的传授,但这样倾斜教育重心的做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事实上也不符合“大美术”语境的要求。“大美术”语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动作用,而这些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着学生的文化素质,学生的文化素养能够为他们的美术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审美、创新等不同的元素进行结合,推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四)美术专业教育资金投入较少

目前我国开设美术专业的高校普遍存在教育资金投入不足的情况。比起其他专业,美术专业的学习、教育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美术教育对学生、学校的消费要求较高,属于贵族教育的一种,如果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撑,将难以顺利进行。由于学校是非营利性的组织,依靠国家扶持,因此并没有很多富余的资金可以投入到学校的美术教育当中。而近年来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进行扩招,扩招的专业当然不只有美术专业,其他专业也在扩招。学校为保证扩招的顺利开展,会将有限的资金分摊到其他专业上,间接导致投入美术专业的资金变少。美术教育对设施有较强的依赖性,然而资金的短缺使得美术专业相关设施的建设遇到困难,无法满足教育的需求,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五)美术教育缺少相应评估体系

美术教育不止包括课堂上的教育,还需经常开展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需要根据一些评价指标作为支撑,但是,在我国当前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各高校依然没有建立完整的评价指标。健全、合理、科学的评价指标能够增强美术教育的学术氛围,推动各项学术活动的顺利展开,为美术专业学生的学习营造良好的环境。不过迄今为止,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他们对此重视度不足,没有认识到教育评价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美术专业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成果对美术教育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能够给学生提供动力,推动该专业的发展。但是,如果缺乏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评价指标,即便积极开展活动,也难得成果,这对于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工作来说是一个发展中的瓶颈。

(六)美术教育管理的针对性不强

我国的教育模式至今还未得到有效的转变,仍然深受传统模式的影响,这种课堂上被广泛应用的模式延伸到了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当中。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教师的主体地位则被放大,这不仅增强了师生间的距离感,还让学生处于被要求的地位,不利于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高校学生已经成长到了一定的年龄段,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有主见,不希望被别人过多地干涉,但是高校采取的管理模式又过于强硬,而且缺乏针对性。学校对这些长期积累起来的管理方法只管沿用,不求改变,并将其作为死板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灵活地解决问题,一些学生也不愿意积极地配合,导致管理上出现问题且得不到及时解决,不利于良好教学秩序的建立。

三、解决“大美术”语境下高校美术教育问题的策略

(一)提高美术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学校在引进美术教师的问题上,不要为了增加师资力量而盲目招收教师,要制定考察标准,对应聘的教师进行考察,选取满足任教条件的教师,尽可能保证学校教师资源的质量。其次,在学校的美术教师间展开培训和学习的活动,让教师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改变其传统的教学思维方式,此外还要给予教师自由发挥和创新的空间。最后,对在校的美术教师进行教学上的考核,合理提高对教师的要求,并创设学生评价的平台,利用这种督促的方式让教师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二)合理增设美术专业选修课

虽然目前美术专业进行扩招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种做法,但是学校切勿进行盲目的生源扩招,不能因为美术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想要学习美术的人日益增多就无限制地降低招收的标准,一定要坚持原则,保证生源的质量。在设置选修课前,应结合“大美术”语境和学生的发展需求来进行设置,避免设置的选修课脱离学生的培养道路的现象;同时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师资力量是否能够承担这些新设课程的教学任务,既不让教师过于负担,又要确保每一门课程都有教师任教,以保障美术教育的质量。

(三)加强文化知识教育的力度

教师要认识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明白文化教育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的前提。美术教育高度体现了充满美学的人文精神,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育中是至关重要的,所以高校的美术教育要适应“大美术”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增强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要注意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理想。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对文化知识的掌握。单纯地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并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利于他们的全面进步。因此,要注意把美术专业课程和其他文化课程结合起来,保证文化课程的教学课时和质量,以开拓学生的视野。这样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和审美意识的培养,也能够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增加美术专业的资金投入

为培养出符合“大美术”语境需求的美术人才,学校势必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学习和锻炼的机会,而这些学习和锻炼需要足够的资金予以支持。鉴于美术专业对教育经费的要求较高,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酌情增加对美术教育的投入,积极建设、完善美术专业所需的设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外出写生的机会,让他们通过接触外界开拓自己的视野。若学校的能力不够,无法满足本校的美术专业建设所需的资金,可以尝试申请相关的项目、活动经费;或者在开展相关的学术活动时,争取企业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团体、组织的赞助,以保障设施的建设和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还可以组织多种课外活动,展开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合作,这样既可实现资源的共享,又能使学生在合作中得到锻炼。

(五)建立、健全教育评估体系

首先学校要认识到建立美术教育评估体系的重要性,认识到如果缺少系统、合理的学术评价体系,开展再多的学术活动都将是徒劳无功的。事实上,高校对评估体系的不重视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对专业科研忽视的问题。对此,学校应该给予美术教育科研工作足够的重视,支持美术专业的师生进行科研,鼓励美术专业在校内举办或参与校外的学术活动,并参考国内外的一些关于美术教育的评价指标,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评价机制,将其运用到学术活动的开展和结果判断上,促进良好、浓厚学术氛围的形成,从而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科研以及学术活动的发展。

(六)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

美术教育的范围随着“大美术”的出现得以拓宽,这间接影响着社会对美术人才的要求标准;学校要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就要积极做出改变,转换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和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该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应死守所谓的规则或标准。灵活应对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不能“一刀切”,用同一种方法对待一切事物,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问题。还应适当“示弱”,尽可能不用太过强硬的手段去管理学生,避免学生对学校、教师、学习产生抵触心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促使学生进步。

四、结语

美术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正处于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尤其是“大美术”概念的出现,让美术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而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但同时也遭遇了不少问题。不过只要我们正视这些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加以实践,定能让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在“大美术”语境中顺应时代的潮流,获得顺利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史秀娜.“大美术”语境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59-60.

[2]任小乐.“大美术”语境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及策略探究[J].艺术品鉴,2015(08):265.

[3]孙冰.高校美术教育现状分析及建议[J].美术界,2012(09):92.

作者简介:

梁勇第,重庆财经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书法篆刻艺术。

作者:梁勇第

第二篇:美术文化的“大设计”观

摘要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关键词:大美术设计观 交叉与融合 现代设计模式与体系

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带动世界对于有关于中国的一切的关注,包括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切。当代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人文形象、城建形象、市政形象、社团形象、产品形象等方方面面。美术设计必须跟上时代的进步,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美术设计社会化的领域会不断扩大,美术设计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在的构成,成为人工化的自然。人们在社会中接触的一切,都是人类美术设计的成果,尤其在城市里,人们几乎生活在美术设计的人造环境之中,从吃、穿、住、用、行、交往、工具、通讯、娱乐,直到最现代化的电脑网络系统、宇航飞船。这些人类制造的实体,都含有美术设计的元素。国内外的专家们在规划北京奥运形象的方案时,涉及城市的经济学、设计学、文化学、规划学、建筑学、生态环境学、人文社会学、管理学、美学、传播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这是“大美术设计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美术设计不仅仅是指某一种设计,我想强调的是美术“大设计”观。如果重新定义和划分美术的概念和范畴,必然走向一个美术“大设计”的新概念,从而实现“大设计”间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

一 设计观念与法则更新

“大美术设计”这个概念是顺应了时代潮流的。社会的发展,人们更加关注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重视人类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内容。现代“美术设计”已涉及到各个学科,其本质逐渐体现在高科技的人文化、生态化上。不仅要具备对物体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处理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更需要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具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过程的能力,实现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功能设计,要求设计师参与到对文化的思考、建设中,心怀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因此,要更新设计观念,重新思考设计的含义,界定设计的范围,研究设计的法则,挖掘设计的深度,以“大美术设计”的视角,对美术设计进行有效整合、拓展、延伸,这是美术设计健康发展的趋势。而以“为单纯物品而设计”为目的单一设计思维,无论从思维观念、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甚至已经开始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因此,美术设计要改变长期以来在各美术设计领域之间、各美术学科之间的割裂状态,甚至相互轻看、相互排斥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形成互补、互用、互动的整合之力;改变在单一设计意义上的单纯功利性,设计指导思想上的过于主观性,设计内容上的相对狭隘性,工作程序上的太过机械性。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现代设计与时代需求的最有效对接。

二 设计创新与社会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物质所构成的复合体。人们在现今社会,对文化和人性不仅有渴求,更有广泛关注。人们往往有着对人类社会的原生需求,由于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对个体的影响,人们与其社会文化的影响分不开。设计创新不应局限于市场,而应更多地来源于社会,来源于伦理道德规范,来源于哲学思想对新的形象设计的影响。

大美术设计,是一种空间形式的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它通过视觉形象透露出一种文化气息,体现出一种文化追求,焕发、显现一种文化精神!从而使可视形象具有实质意义。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品位进一步提升。人们想在现实生活中展现其自身的文化魅力,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设计不仅仅要关注功能,更要注重人的精神感受,要把设计变成一种文化的服务,让它感化人。这就需要设计师有足够的知识基础,来承载“大美术设计”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内容。只有转变为文化人的美术设计师,才能够理解在其空间中,通过指定的美术设计表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进而把这种形式变成人们能够看见的美的视觉形象。

前卫的视觉设计风格,往往通过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语言、文化的视觉符号,解决空间在视觉传播上的问题。设计只满足功能的需求,已经不符合时代的步伐,需要找出一个新的契合点,那就是对社会文化和人性的关注。人类也需求记忆文化的延伸,有的设计对于文化的表达,太过于抽象和概念化。设计要运用记忆文化,表达民族记忆文化的东西。中国的设计师若是想立足于世界设计之林,要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艺术的优良传统,用中国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去提炼一种含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固定形象。

三 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

社会现代化的根本,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层面,就会提出提高全面素质的要求,对于美术人的“现代化”来讲,我认为有两个重要内容,即: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或者说,在审美修养控制下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早在德国的“包豪斯时代”,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就十分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育,他们建立了“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现代设计教育体系。当今的时代需要具有美术设计综合能力,表现在它兼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

现代的美术设计己是一个综合设计,它已不只是一个门类的某种设计,可能还要涉及到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化妆、美工、装置、特技及技术管理等。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不可能样样都学到,只要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能力,掌握基本的美术设计技能与技法,就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设计素质的培养。在保证设计基础、设计实践的大教学方向的同时,增设通感训练、设计心理学、设计管理、民俗考察等新兴课程,是些很有必要的创新。

四 设计内容与整合拓展

“大美术设计”需把设计的触角加以最大量化地拓展和延伸。因此,重新整合设计的知识结构,拓宽设计的知识范围,挖掘设计知识的深度,对设计的知识结构进行有效整合、贯穿和延伸,是培养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市场需求,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设计艺术人才的需要。

设计教育的现代化,应有符合时代的思考,需要不断进行设计教育改革,使设计教育与市场相结合,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专业课程覆盖面宽,基础厚、宽口径、系统性强,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为培养复合人才打好基础。在教学内容上关注设计前沿和科技发展的变化,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融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在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民族文化的内容。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1 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

首先,美术设计是严肃的艺术创作,是物质的造型化。造型艺术的点、线、面、色彩、体积与空间,是一切设计使用的共同语言之一。设计与美术渊源极深,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包豪斯时期进入学校的学生,必须修完基础课程,才可以进入作坊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所以说,好的美术设计师,也应该是美术家,就是说应该具有从造型语言的高度把握设计能力和视觉审美能力。设计师的创作,都是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的考试,一个有理想、有艺术功力的美术设计师,才能创作出好作品。现代设计更具综合性表现,它兼有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特征,有绘画与建筑的空间性、视觉性。美术设计用点、线、面、色彩、体积、空间等基本造型艺术语言,以文化的内涵、科技的手段参加到形象中来,这就要求设计者具有美术技能、理论、评论、鉴赏、科技等基本知识与技能,为以后的专业拓展作好铺垫。

2 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

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人们的需求、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单纯为产品设计为目的设计技能与方法,在短缺经济条件下的物品设计思想,无论从思维、观念,还是内容、方法上,都已经不符合、不适应社会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设计专业基础教学要树立新的设计观念,熟知新的设计原则,端正新的设计态度,掌握新的设计方法。特别要学会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破各种设计间的界限,学会从现代各门类设计的本质规律性高度,去审视与把握美术设计基本知识与技能,避免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只强调各专业特点现象的发生。

3 专业设计知识与拓展

最重要的是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设计能力——大设计的外延能力。现在,设计师巳找不到一个词可以完全地、形象地概括自己的所有工作内容。在这之前“设计”一词勉强可以,现在不行。所以,现在听到最多的一个新名词就是“大设计”。奥运鸟巢开幕式,声、光、电、水、火的完美结合,无与伦比的艺术表现,告诉我们要着重培养设计者将物质实体运用高科技手段与审美意识的结合的能力。要求设计者在了解以经验、感性、静态和手工式劳动为基础的传统设计的基础上,把设计放置到与设计对象相关的人文、科学与自然的环境中去,考虑专业设计的教育。

专业设计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要吸收国外先进的设计观念和方法;注重科技和功能的彰显;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到设计中;加大专业选修课的范围,促进各专业间、学科的融合渗透,锻炼综合设计能力。在设计策划阶段、设计发展阶段的教学中,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专业设计实践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社会,只满足功能需求的设计已不符合时代的步伐,让设计显现出一种气息,一种追求,一种文化,一种精神!

五 知识的承传与反思

我们的设计教学应建立在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设计理念与方法,培养为我国经济发展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大美术设计人才。奥运鸟巢开幕式,就是现代和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目前我们培养的模式与要求存在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一方面精于常规、技艺精熟传统设计法的传承,把技术设计作为全部,注重展示效果图,忽略了设计功能的战略性目标彰显,如设计对象物质功能、信息功能、环境功能、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要求等。另一方面又一味地强调纯功能、纯理性的设计,忽略了人与社会与自然三者间的和谐互动的关系。

2 在现代设计活动中,往往把设计当作艺术活动看待,突出所谓自我艺术个性,对于对象的表达,太过于抽象和概念化。忽视对我们传统文化、记忆文化的研究与运用,诸如家庭个性化的符号,表达民族记忆文化的历史元素和故事等。设计要能符合自己的文化和需求。

3 不可不加分折地照搬、延续国外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现代世界的飞速发展,人们都更加重视自已的区域性问题,考虑自已的地域文化、民族传统等要素;人们也希望掌控自己的生活,注重自身及环境的协调与统一,考虑与形象设计的关系,考虑其展示的视觉效果与心理要素的关系。同时亦需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等。所以国外的设计观念和方法,不可能完全适合本民族的社会需求。必须创建符合中国自己的式样、自己的造型、自己的色彩的一种含义深、造型美、艺术性强的现代设计模式与体系。这也是符合时代变革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时代的发展,美术文化己辐射到社会各个方面,为适应现代社会对设计师的要求,强化“大设计”美术类各学科的新交叉与融合,注重综合能力与设计文化素质的培育,从空间形式的民族内在精神文化的视觉表现角度,构建自己的现代设计模式。

注:本文系“大设计概念下的专业融通与整合研究”项目论文。

参考文献:

[1] [英]弗兰克•惠特福,林鹤译:《包豪斯》,三联书店,2001年版。

[2] 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王受之设计史论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版。

[3] 田自秉:《中国工艺美术史》,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版。

作者简介:

张利华,男,1959—,安徽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油画创作与数字媒体艺术,工作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

娄莉,女,1963—,安徽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工作单位:南京金陵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作者:张利华 娄 莉

第三篇: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创新发展

1 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1 大数据时代给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对学校美术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为青少年获得更为深刻、全面的美术能力、视觉素养与媒体素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过去所依赖的教学工具和机构也将作出改变:数字媒体全面取代原本的纸质以及电子媒体,电子教科书、数字化讲座、网络学校等都将提供大数据时代的青少年个性化学习的途径,促进教育体验的多元化发展。大数据让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设计问题的思维方式变了。在当前这个大数据时代,将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连结在一起,数字科技促进着人们的交往、娱乐和工作,在影响着青少年生活的同时,也改变着他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大数据时代的青少年无时不刻不在接触着各类数字媒体,并通过数字技术开展学习。他们运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熟练地捜索、获取知识;他们能驾轻就熟地玩转网络空间、浏览网站,在虚拟的情境下与他人开展在线合作、进行沟通,提高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

1.2 大数据时代对美术新媒体教育提出的严峻挑战

大数据带来的是新的传播方式、新的认知方式、新的沟通方式。在大数据的影响下,传统美术教育的模式、内涵和定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很多固有的美术观念和教育形式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术的生存空间跟它的审美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现在的美术教育与时代的发展联系还不够,它与当代艺术和各个门类的艺术的关系还比较少。它没有跟今天的时代联系起来,包括理念、科技手段和前沿的艺术。如今的美术教师,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更需要理解中小学生是如何进行美术学习的,哪些经验能帮助他们连接已知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哪些教学变化能保证他们达到共同的目的——获得在一个高度复杂的世界中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美术素养。我国的美术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整个社会对审美人格的培养是薄弱的,有缺陷的。大数据时代最大的特征就是数字技术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影像,学生有创造、使用、解读影像及运用影像进行表达、交流、沟通的能力需求,学校应教会学生掌握和运用大数据的技能,去理解和解决当前大数据时代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钱初嘉指出: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从事任何一项工作的人都必须髙度依赖视觉素养,视觉素养已成为当前世界生存和交流必不可少的核心素养,而视觉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如果缺乏接受学校视觉艺术教育,人类将无法辨识与理解各类图像(影像)所传递的讯息,而一个不会使用图像进行表达与交流的人將难以进行优质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也无法为社区及社会做出贡献。美术新媒体教育作为视觉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与创新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字素养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生活技能。

2 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中学美术新媒体课程实施跟不上大数据时代的发展

在高中美术课程中,新媒体艺术是美术与现代科技结合而形成的一个新的艺术学习领域,是运用影像设备与技术、计算机设备与技术化及互联网络资源表达观点、思想和情感的新兴的艺术形式。通过新媒体艺术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体验新媒体在艺术表现活动中的独特魅力,提高参与艺术表现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我国高中美术新媒体教学在当前的高中美术课程与教学中所处的地位非常低。受应试教育影响,美术课堂在实施过程中经常被其他课程所占用,大部分学校都未按照教育部要求完成规定的课时量。随着美术课程改革对于新媒体艺术的不断重视,新媒体艺术课程内容在中学美术教科书中的比重相应增加,课例内容覆盖摄影、电脑美术、新媒体艺术欣赏等领域,符合当前美术学科的发展趋势及中学美术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需求。然而迎接大数据时代,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新媒体艺术的重视程度还十分欠缺,在美术课程标准与中学美术教科书中,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条例与课例内容还有待于增设,在教学中新媒体艺术的学习领域还有待于拓宽,新媒体艺术作品的鉴赏课程与教学的比重还有待于加大,不能够根据新媒体艺术独特的艺术视角以及表现手法,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欣赏方法,从媒介、创作手法、表现主题、美学观念、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对作品进行鉴赏和阐释。此外,美术课程标准与美术教科书中的新媒体艺术创作与鉴赏的评价标准有待于进一步细化,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的新媒体艺术学习进行评价。

2.2 中学美术新媒体课程资源匮乏

课程资源的拓展是美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大数据时代课程理念的更新和“美术”概念的内涵及外延的不断扩展,美术课程不仅仅指课堂教学,还延伸到了课外、校外,所以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美术学科课程改革中,教师资源匮乏是一个比较紧切的问题,多数学校专职美术教师通常重点辅导美术专业特长生,并不重视美术课堂教学相关工作,部分学校甚至还没有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通常由其他教师通过兼职的方式实施,直接影响到美术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资源的拓展已成为教师在实施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美术新媒体课程实践性很强,为了保障美术新媒体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需要各所学校根据自身需要,专门安排特定面积的美术教室,健全完善美术新媒体教学所需要的相关设备和器材。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高中美术课程各模块的教学工作在常规的教室里很难顺利开展,需要准备专业的美术新媒体教室,以便学生开展摄影、摄像、设计、软件绘画等各种美术实践活动,提升美术新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多数学校配有专用的美术教室,可是专用新媒体美术教室还存在很大的欠缺,并不能真正实现提升美术新媒体教学效果的作用,大多数学校不能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配备美术新媒体教学所需的器材与设备,没有给教室配备足够的美术新媒体教学设备,往往只是把常规教室当做美术教室在用。大数据时代,高中美术新媒体教学的课程内容信息量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收集丰富的素材、查阅大量的资料,实际教学中只有少量的美术新媒体教学配套的教辅资源,大多数美术教师仅仅可以获得有关美术教材,其他教辅资料很少配备,远远不能满足教师的授课需求,这就急需学校为教师配备多样的新媒体教辅资料。

2.3 教师新媒体专业化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在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不高,同时教师虽然对新媒体艺术抱有较为浓厚的兴趣,但是关注程度还比较低,也不会主动去参观各类新媒体艺术展览、了解最新国內外的新媒体艺术发展动向。中学生和美术教师都对新媒体艺术具有较高的兴趣,也认为在中学美术课中增设新媒体艺术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在当今的美术课和美术教科书中,新媒体艺术只占有很小的比例,几套美术教科书上甚至还没有新媒体艺术的课例,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美术教师的教学手段也相对落后,自身对新媒体艺术缺少足够的了解,对于新媒体艺术的概念、分类、创作、鉴赏及教学方法都比较陌生,对于各类电脑软件的运用也并不熟练,不能熟练地使用各类数字软件,在教研活动、新课程培训以及科研情况等方面新媒体专业知识也比较缺乏。好多学校还不能做好对高中美术教师的新媒体培训工作,普通教师很少有培训机会,往往只有骨干教师才有机会接受培训。即使少数能够保障美术教师新媒体培训的地方,在培训内容方面也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培训大多只注重理论,忽视课堂观摩研讨以及案例分析等实践内容,教师对高中美术新媒体教学的理解比较肤浅,不能很好地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数美术教师对新媒体教学没有积极性,很少开展与新媒体关系密切的教研活动,活动内容的针对性较差,教研活动往往很空洞并无实质内容,教师间关于教学方法的探讨也不深入,有时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只是为了安排教学工作,很少有人针对某一具体的美术新媒体教学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3 大数据时代中学美术新媒体教育的有效策略

3.1 提供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平台

新媒体艺术以数字性、交互性、大众性等为其主要特征,运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表现方式,符合时代发展及艺术革新的趋势。由于新媒体艺术需要创作者具备较宽广的艺术视野和丰厚的跨学科知识,同时还需掌握专业的数字媒体操作技能,对于美术教师来说,了解和创作新媒体艺术,将是对其固有知识(绘画、雕塑、工艺等)与观念的一种更新和延伸。过去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授,而在大数据时代教师应是课堂中的参与者,教师必须转变他们的身份,成为一名课堂中的学习者,这种转变是一种理念的转变。对于新媒体艺术教育来说,美术教师需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紧跟时代的步伐,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吸收相关的学科知识,学会各类数字媒介的创作方法,运用一系列创新的方法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在美术教学中积极运用新媒体设备和技术,并通过学习逐步提高新媒体艺术的认知程度与教学能力,提高新媒体艺术创作与课程开发、教学实践的能力,实现个体的成长及专业化发展。在当前大数据时代,理解信息、熟练运用媒介和数字化手段的数字化素养技能是21世纪必备的三大技能之一,有效选择和利用数字媒体及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交流,是学校教育成功的关键。美术教师应具备比艺术实践技能更多的知识和能力,要鼓励美术教师学习各类其他的专业知识,同时发展与艺术家和其他科目的教师的合作能力,还要根据当前大数据时代的特征,熟练应用计算机、网络媒体等开展艺术教学,切实提高自身的媒体素养。新媒体艺术教学的顺利开展一方面需要学校领导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支持这一创新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提供各类教学设备、数字资源的支持。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成功开展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的重要保障。我国教育部门应加强对在职美术教师进行新媒体艺术教育的培训,完善美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机制,搭建新媒体艺术专业化发展的平台,为切实提高我国美术教师的新媒体艺术素养而不懈努力。

3.2 探索美术新媒体教育的评价方式与成就标准

从新媒体艺术学习评价的成就标准来看,国外的媒体艺术课程标准分别从能力水平、知识、技能与态度等方面提出媒体艺术的学习成就标准。成就标准的模型呈现一种多维的立体结构,既有纵向类属层次的划分,又有横向结构要素的分解;既有水平层级的规定,又有具体事例的说明。这种评价模式使得对于指导相关新媒体艺术课程开发、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评价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及操作性。我国当前的美术新媒体教育尚缺乏较为规范、成熟、值得参考的学习成就标准。因此在未来的新媒体艺术教育的教学及其研究中,应当积极借鉴国外媒体艺术课程标准中所设定的成就标准,探索我国新媒体艺术的评价标准,从创作技术、作品主题、艺术语言、思想内涵等各方面对学生新媒体艺术学习开展有效评价。就新媒体学科独特性与价值来讲,过去的学科的评价的手段已经无法满足大数据时代要求,新媒体教学评价对评价手段和内容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有必要制定完善的新媒体评价标准,完善高中美术新媒体课程的师生评价体系。一方面,要开发用于评价美术新媒体教学效果的相关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长效的新媒体教师评价机制,建立校领导、学生、其他教师、家长共同参与,以新媒体教师自评为主的评价机制。

3.3 加强对于新媒体艺术课程的研究

新媒体艺术体现了当前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中学生和中学美术教师均对新媒体艺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认知,但了解和认识的程度都不够高。很多学生不能真正在各艺术门类中清晰地辨认出新媒体艺术作品,而教师对于新媒体艺术的关注程度也比较低,缺乏对于国内外著名的新媒体艺术家、艺术作品的了解和关注。大数据時代美术教师要多参观各类新媒体艺术展览,及时了解国内外艺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应积极吸收国内外新媒体艺术课程与教学中的前沿研究成果,拓宽自身的艺术研究视野,还应主动参加各类中外美术教育会议,在交流与讨论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艺术教学和研究能力,加强对新媒体艺术本体的研究。为顺应大数据时代发展的最新趋势,在我国的中学美术课中应增设关于数字摄影、数字微电影、数字动画、电脑美术、新媒体艺术鉴赏等新媒体艺术教学内容,通过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激发学习兴趣和创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媒介素养、信息处理、学科知识整合、合作探索等综合能力。中学美术教师需在关注传统艺术(绘画、雕塑、版画、设计、工艺等)的基础上,加强对于新媒体艺术本体的认知,理解新媒体艺术的作品形态、创作方式、构成元素、思想内涵,了解艺术与科技结合的发展趋势,为开展新媒体美术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美术教师应养成主动钻研、学习新媒体艺术本体知识及电脑软件操作的技巧,掌握新媒体艺术的创作方法,学会创作各类简单的新媒体艺术作品。

美术教师应积极探索新媒体艺术创新的教学策略方法,増强对新媒体艺术创作课程的研究,把握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探索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创作新媒体艺术的方法,推动学校新媒体艺术教育与时代相结合。一

方面,课堂是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重要来源,开展新媒体艺术教学活动是积累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另一方面,由于新媒体艺术属于创新的课程教学內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创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改进中学新媒体艺术课堂教学。

作者:高艳梅

上一篇:劳动论文范文下一篇:商标法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