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论文范文

2022-05-10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儿童美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美术治疗利用美术做为媒介手段,它虽与美术教育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同样都运用了美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美术教育的手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那么将美术治疗运用到美术教育中,则能更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它不仅对特殊儿童具有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改善普通学校中心理问题儿童的心理障碍。

第一篇:儿童美术论文范文

儿童美术创作教学方略

摘 要:好的美术创作实践,不但能使儿童在美术创作活动中获得审美成长,还能使其想象力、表现力、创作力得到快速、有效的提升。提升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需观照三点:一是立足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二是重视对作品内涵的挖掘,三是聚焦对内容的多层设计。

关键词:美术创作 教学目标 文本内涵 分层设计

儿童美术创作是儿童用美术知识与技能,通过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感受,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艺术实践活动。美术创作包含记忆画、临摹画、写生画、想象画、素描、色彩、水墨、版画等绘画活动,涉及手工、泥工、综合材料等操作活动,涵盖平面、立体造型等设计活动。

当下的儿童美术创作教学,除了技能训练,更强调眼、手、脑的并用,使儿童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儿童的艺术个性,重视对创作内容、创作形式的设计,组织丰富、多元的美术创作活动,激发儿童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激情,发展儿童的美术创作能力。

一、 立足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教学目标是教师确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学生参与美术活动和尝试美术创作的归宿。美术创作过程中,须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又契合学生个性选择的创作内容,充分保障学生创作的自由度。

以苏教版小學美术四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小鸟》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要求学生了解创意表现“我是一只小小鸟”的造型方法和步骤;表现出“我是一只小小鸟”的立体造型,体现小小鸟的特征;在制作游戏和装扮表演中感受合作和创意造型表现的乐趣,提高创造力及动手能力。有教师在教学生完成“我是一只小小鸟”的造型后,还没等所有学生掌握如何用材、如何造型的方法,就下令:“好了,下面你们可以进行表演了。”教室里顿时一阵混乱,做完头饰的学生不知道如何表演就开始乱窜,没有完成制作的学生也没心思继续制作,开始乱剪、乱撕……教室里一片混乱,教师束手无策。其实,本课属于综合课,本着综合课拓展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特征,紧扣教学目标,教师完全可以开展以下创作活动:了解鸟的作品,说说不同鸟的不同特征;根据自己找到的材料介绍自己想要创作的鸟的造型;欣赏有关鸟类的卡通真人秀以及鸟类造型图,从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个性化评价;自主创作鸟类造型,合作讨论,做到每个学生有成果;评选最佳造型,开展鸟的真人秀表演。通过这样环环相扣的学习,学生就能对剪、折、撕、贴、卷等造型方法以及色彩、造型的概念有更为深入的理解。

再如,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老师和同学》一课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初步掌握人物肖像的表现方法,在绘画实践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能力,并通过肖像绘制,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养成尊敬师长的品德。教学时,笔者紧扣这一教学目标,在创作内容上做到了两个“突破”:一是打破常规写生画法,鼓励学生画同学“剪影”,即准备一张大纸,请同学或老师躺在白纸上,摆出自己喜欢的姿势,另一位同学用粗粗的油画棒将同学或老师的外形描下来;二是打破常规表现方法,请学生剪下同学或老师的外形,画出同学或老师的脸部特征,并利用各种废旧材料进行剪、贴,表现人物的身体特征。

在目标和“突破”的引导下,学生呈现的作品各种各样,其中似曾相识的面孔让人忍俊不禁(如图1、图2、图3、图4、图5)。形式的变化,打乱了“规矩”,却“乱”得别有魅力。创作,就是要有“创”。这份“创”,源于儿童的天性,更源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以及在目标引领下的灵活创新。

二、重视对作品内涵的挖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课标(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这给美术课程赋予了更多的内涵,要求它不仅要包括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包含人文元素。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重视对作品内涵的挖掘。

(一)观照个性

美术创作的内容设计须让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的经验,深刻体悟作品内容的精神内涵,并进行个性化、创意化的表达,进而从不同层面领会美术的技艺之美,掌握美术创作表达的技能,形成审美表达。

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综合版画》的教学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细节,教师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获得材料的肌理呢?”还没等学生参与讨论,教师就说:“老师教你们做。”之后,教师通过演示选材、制版、拓印的过程,告诉学生应该用拓印的方法获得材料的肌理。接下来,直接布置练习,并提出要求:请按老师的方法拓印一块材料,获得肌理。

《综合版画》一课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新价值,掌握获得材料肌理的方法,领会中国拓印文化的魅力。站在“教”的层面,直观演示法能清晰、明了地解决拓印的技术问题,但站在“学”的层面来看,获得材料肌理的方法不仅仅只有拓印一种。教师直接演示,告知做法,然后让学生“照着模仿”的练习设计,除了能让学生学会拓印的技能外,其他方面的知识便所获甚少。这样束缚学生个性、约束学生猎奇心理和求异思维的设计,显然过于狭隘。其实,教师在引导学生达成知识与技能方面目标的同时,还应使之向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努力,逐步感受拓印文化的内蕴。

针对本课教学,笔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了“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将这些有趣的肌理取下来”的问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待学生提出各种想法后,又有机渗透印制文化,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以及中国拓印文化的魅力,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尝试获得肌理,谈谈不同材料拓印出的视觉效果的不同;课后,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尝试做不同的版画,发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这种让学生在个性化思考中寻求表现肌理特征方法,感受不同肌理蕴含的文化元素的做法,正是鼓励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演绎艺术的不确定性,进而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

(二)基于认知

重视对作品内涵的挖掘,须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循序渐进地展开。超越学生认知的引领,往往过于艰深,不但无法获得预期的效果,还会影响学生的认知兴趣。

以苏教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版面设计》一课的教学为例,有教师呈现的设计要点为:版面设计构图上要考虑内容的主次和图片的聚散;版面整齐的,要避免呆板、松散;色彩鲜艳的要防止凌乱,不能让人眼花缭乱;色调朴素的不能缺少生气。这样的练习要求看起来很让人费解。即便是美术基础好的学生也未必能理解;基础弱一些的,想必就更没有信心、不知该如何完成了。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让学生带着兴趣挖掘版面设计中的文化内涵,更无法有效掌握设计要领。

一个班级或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理解水平和认知能力往往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教师在引领学生感知版面文化内涵时,须基于学情,基于大多数学生的已有认知实际。就《版面设计》一课的创作要求而言,应该重在培养学生对版面设计内容的理解,掌握版面设计的基本要领,形成对版面文化的初步认知以及对版面审美的品味和创新意识,提高设计能力及运用水平。由此,练习设计要求可改为:(1)参观社区小报栏及校内墙报,赏析国内外优秀板報图片,谈谈感受和见解;(2)收集优秀的版面设计图片资料,了解版面设计的文化元素、构成方法;(3)自选内容设计小报草图,分组研讨,鼓励多种表现形式;(4)小组互评或自评,展览最佳版面。以上几步,由浅入深,不但能够使学生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了解版面的构成方法,逐步形成设计意识,还会在对版面文化内涵的逐步感知过程中学会运用多种形式设计有创意的版面。

三、聚焦对内容的分层设计

2011年版课标指出:“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教师在引导开展美术创作时,应关注学生的能力差异和个性差异,从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时间等方面对创作内容进行分层设计,让各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选择创作练习,进而学有所得。

以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人》为例,针对本课“了解各式人群的特征,了解不同职业,并能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这些职业的特点”的要求,有教师设计了三项创作活动:一是用手捏泥人的方法捏一个有特点的人,这属于基本要求;二是用泥片包、贴的方法,捏出这个有特点的人的五官、身体、服饰等细节,注意人物的动态、表情等,这属于具体要求;三是用自己的方法塑造有特点的人,可以用其他废旧材料增加有特点的人的肌理效果,可以发挥想象塑造有特点的人周围的环境,组成“大街上一群形形色色的人”,这属于挑战性要求。这样的创作活动设计很具体:第一项活动意在让学生掌握手捏泥人的方法,只要能捏出一个能站立的、有特点的人就可以达标,这是生动塑造有特点的人的依据,每个学生基本上都能根据自己的已有认知完成任务;第二项活动增加了细节要求,意在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大部分学生“跳一跳”也更够到“果子”;挑战性要求意在释放学生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需要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调动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这样的创作活动设计由于是分层作业,难度适宜,有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能够很好地激发他们完成泥塑创作的积极性,还能减少创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使学生扎实掌握手捏泥人的知识与技能。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站起来 站起来》一课,教材从学生最为熟悉的纸张入手,启发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让自己制作的作品“站起来”,并了解和掌握其中的方法和原理。此类内容意在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审美情趣,但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思维又具有强烈的直观性,这就增加了内容设计的难度。对此,笔者采用了分层设计法,分别设置了三项学习活动:一是游戏,引导学生带着对“纸张可以站起来吗”的好奇心展开游戏;二是思考,启发学生通过对“纸张还能怎么站呢”这一问题的探究发现更多方法;三是尝试,鼓励学生顺着“纸张站起来又能变成什么呢”“纸张怎样站才好玩呢”的思路进行动手练习。这样由易到难的分层作业设计,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具体教学中,教师从“立”字着眼进行内容设计,从“立”字延伸实施教学启发,让课堂充满了思考的快乐和创作的激情,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讨论和尝试,创造出了各种不同的、富有个性的纸张“新形象”。根据不同要求开展的自主动手创造活动,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收获的目标。

学校的儿童美术创作除了凸显创作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和激励性外,还应着眼于使美术创作成为开拓儿童艺术视野、发展儿童视觉表达、提升儿童艺术鉴赏力和审美能力的宽广平台。在这方平台上,儿童能够真正体验到创作的自由和乐趣,真正使审美和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作者:贾方

第二篇: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儿童)的关系

摘 要:美术治疗利用美术做为媒介手段,它虽与美术教育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同样都运用了美术领域的专业知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儿童通过美术教育的手段进行相应的干预治疗。那么将美术治疗运用到美术教育中,则能更好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需求,它不仅对特殊儿童具有治疗的效果而且可以改善普通学校中心理问题儿童的心理障碍。可惜目前,对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也缺少相应的专业教师去做真正的实践与研究,文章从美术治疗的概念、儿童美术教育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阐述在美术教育中引入美术治疗的理念。这既是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大胆改革,也是重要启示。

关键词:教育;儿童美术教育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美术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批准立项号2016SJD880173;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美术教育促进自闭症障碍儿童发展的探索与研究”,批准立项号16YB193。]

美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理念始于英国艺术教育学家玛格丽特·纳姆博格。她曾经提出这样的理念,即传统化标准课程制度下的美术教育太过于拘谨,而艺术绘画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应该多鼓励学生发挥自主性。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区别与联系,但是在儿童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它能发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所以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迫切需求改革和突破的情况下,将美术治疗理念融入幼儿美术教育的设想,需要去调查研究美术治疗和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现状,分析解读美术治疗与儿童美术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期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创新与改革有所启示。

一、美术治疗的概念

美术治疗是精神分析学家南伯格(Margaret Naumburg)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种艺术治疗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西方医学、心理学、文化领域中相互融合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创意联想等一系列美术活动,有效地帮助心理或身体疾病患者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促使患者的身心得到重塑與整合。如今,欧美一些较先进的国家已把美术治疗应用于众多领域,如医学临床和特殊教育等。美术治疗本身就和“艺术”这一学科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发展至今,无论是美术治疗的实践形式还是实践领域都日趋丰富。首先,美术治疗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展,它不再拘泥于行为问题儿童、精神问题或长期住院患者等特定的群体,它还拓展至神经官能症患者、肢体残障者等。其次,美术治疗的对象开始向普通正常人群日渐延伸,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美国的雷恩可以说是最早的实践者之一。他创建了“格式塔美术疗法”,他认为普通人生活经验的丰富,生活品质的提升都可以通过美术创作活动来得以实现。他在美术治疗中融合了“格式塔疗法”的理念,这对美术治疗的发展意义深远,它表明美术治疗既是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同时也是心理预防与保健的有力手段,更是一种特殊的美术教育手段和方法。

美术治疗发展至今,其概念和实践外延在不断扩展,就教育领域而言,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已经逐步展开,特别是在欧美,艺术治疗师到学校开展治疗、咨询或是交流的情况已经十分普遍。时至今日,各国美术治疗领域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协作日趋频繁,美术治疗的形式也日趋丰富,并逐渐融合到其他艺术治疗之中,如1995年,世界性质的治疗协会——世界表现性艺术治疗协会(IEATA)正式成立,该协会主要致力于艺术治疗领域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在欧美等国对美术治疗师的要求十分严格,要求治疗师不仅要专修美术治疗专业本、硕阶段,而且要深入了解学习相关美术专业的知识,同时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相关知识也要掌握。相比之下,美术治疗在我国的推广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但是我国的相关研究也并未停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针对美术治疗的实践研究已经有了初步成果,发展至今,现已将书法、国画等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融入了相关美术治疗方案,这是美术治疗本土化的大胆尝试。但总体来讲我国起步较晚,很多研究还是以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实践为基础,其外延的扩展、理念的深挖还都存在很多不足。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含义

儿童美术教育属于美术教育的范畴,目前儿童美术教育也是许多幼儿园及中小学里面十分重要的课程,其教育目的培养孩子们对于艺术知识的学习,审美的提升,通过艺术的手段促进幼儿心灵手巧,身心健康发展,所以它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它的特征就是培养目标的重兴趣而轻技能。在特教领域中美术教育同样受到重视,因为特殊儿童同样也享有美术教育的权利。

艺术教育本就有净化心灵的功能,而儿童的心理和年龄都在不断发育之中,他们的认知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很有限,所以他们更倾向于用绘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这样在儿童美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对孩子们美术作品的评判、分析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而有效干预儿童的心理疾病,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和谐发展。那么如何诠释和引导儿童开展美术活动也就成为教师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艺术治疗的前提与关键。

三、美术治疗和儿童美术教育的关系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罗恩菲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一书中指出他对艺术教育的诠释与理解:“在艺术教育中,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对于教育系统和社会的主要贡献在于强调个人和自我创造的潜能,它的目标是造就富于创造力的身心健康的人。”由此可见,美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艺术和治疗的关系

“治疗”与“美术”作为美术治疗的两大因素谁才是主导?在美术治疗过程中,治疗者所扮演的角色是以美术作为媒介的“治疗师”还是以美术过程作为治疗手段的“艺术家”?这曾经在学术界引发了一段时期的争论。其实,治疗者应当是同时担负起治疗师、艺术家的角色,治疗与美术是美术治疗发挥作用的双重因子。因此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之间的界限其实并没有那么明显,学校老师既是艺术知识的教育者,也是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师。美术治疗既是一种康复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手段,美术治疗虽然主要作用于现今的特殊儿童教育之中,但也已经被逐渐融入到普通学校的美术教育之中,因为它能很好地干预和改善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很多心理问题。

(二)美术治疗和美术教育的区别与联系

虽然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课程都是以美术这个艺术手段为媒介,在过程中也有很相似之处,但是美术治疗并不能等同于美术教育,两者仍是有区别的:美术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在治疗过程中不仅仅单纯运用语言而且大量采用了艺术创作活动的形式来进行心理疏通与治疗,因此它对于一些患有语言沟通困难的人群更为适用。美术教育则是艺术教育的一种,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个体艺术素养发展为直接目的教育活动。对于美术治疗来说它面对的是“患者”,而美术教育面对的则是“普通学生”。美术治疗的功能性决定了它的相关理念和治疗方法对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参考价值,它是可以和美术教育课程做一定融合的。

四、美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融合

目前的美术治疗,基本还是作为特殊学校针对特殊儿童的干预治疗为主,根据现在一些学校美术教学开展的情况调查表明,虽然多数学校做到了对美术教育的足够重视,但也由于普通教育者身份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缺乏,他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和认可美术教育的治疗功效,许多做法还仅仅停留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不注重美术教育的心理促进功能的发挥。例如,针对孩子绘画作品的分析理解,发现心理问题是否能正确运用适当的美术治疗方案进行干预等,其实都是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经验的人来进行实践操作。所以就此看来,美术治疗的理念虽已经逐渐融入普通美术教育之中,但是其中实践操作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美术治療融入到普通的美术教育之中还需要学校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要重视美术教育功能性的发挥,要为孩子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教育环境,更深层次应该注重学校的室内环境创设,充分发挥美术作用于环境的功能;其次,学校需要培训和聘用一批具备心理知识和美术知识的老师,他们可以发挥所长,在日常的教学之中,融入和发挥美术治疗理念,巧妙地把治疗和教育做融合,制订合理的教育甚至是治疗方案,从而不但能让问题儿童从中受益,也能促进普通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把真正的儿童心理健康做到实处;最后,家庭和社区资源的利用,如亲子的美术交流活动,学校与专业心理疾病机构举行一些美术治疗性质的活动等,虽然不是真正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美术教育生活中去,但是也能起到补充和辅助的作用,能让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解决一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美术治疗虽然是“治疗”为主,与美术教育存在差异,但是专业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确实能起到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功效,蔡元培先生曾经认为美育的本质就是陶冶人的情感,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使每个人都有适当的行为,能促进人的社会性发展,改善人际关系。美术教育是以熏陶的形式对美的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应是融入于人们的生活中的,然而现今的许多美术教育状况是,美术教育活动往往忽略了儿童对生活中丰富情感和经历的体验与表达。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实施一定美术治疗取向的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能够为承担美术教育的学校提供一定的参考,将儿童的情感、家庭和学校等元素有效连接起来,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快乐、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2]周红.美术治疗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4,(01):97-101

[3]周红.浅谈美术治疗与儿童美术治疗[J].学前教育,2008,(03).

[4]姜欢笑.美术治疗在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1.

[5]俞晓英.浅谈幼儿美术教育[J].学生之友(下),2011(6):61-61.

[6]王丽娅.从美术治疗的观点谈我国当代美术教育[J].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2013,(10):238-238.

[7]何晓辉.美术教育应渗入心理治疗取向[J].科教文汇,2009,(07).

[8]刘秋竹,董杏妹.试论艺术治疗对特校美术课程的启示[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03).

[9]李冰雪.绘画艺术治疗介入幼儿美术教学的探索[J].散文百家,2016,(04).

[10]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z1).

作者单位: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作者:邵雪原 王丽芳

第三篇:传统工艺美术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合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艺术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汲取其中的艺术精华、精神积淀、审美情趣,使儿童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美,工艺美术中的造型美、色彩美、构图美,共同运用于儿童美术活动时,这些审美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情感和认知,让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进行再想象创造。因此,优秀传统艺术能丰富儿童的审美体验,开拓儿童的创造智慧,给予儿童发挥联想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美术儿童美术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中传统工艺美术则体现着我们民族原始的审美精神,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在大力弘扬艺术教育的今天,尝试将传统工艺美术融进儿童美术教育,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儿童美术活动可经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新形式。通过挖掘符合儿童特点的传统工艺美术资源,能使美术活动在富有童趣的过程中充满浓郁的中华民族传统气息。在这样的氛围中,可以让儿童感受具有传统文化的美术活动,培养其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兴趣,开启儿童更广阔的视野,促进儿童对传统艺术的创造力及表现力的提高,培育其较强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继承和转变传统艺术,也是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工艺美术的表现形式对儿童美术教育创新的积极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种类多种多样,如传统民间艺术常与民间传说有关,像是兔儿爷、虎头鞋等等,内容大都活泼向上,用于民间传统节日、传统宗教和民族饰品等。这些民间工艺品流传广泛,生动有趣,代表了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日常活动。此外,还有国画、古建筑、书法篆刻、手工印染等。教师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儿童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能为他们所接受的传统艺术教育内容,如剪纸、蜡染、陶艺、年画等,选择与之相关的艺术作品与孩子们一起欣赏,将其纳入儿童艺术教育的新课程教育之中,对其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启蒙教育,同时加强儿童对于艺术起源的探索,能够使他们更扎实、更深入地了解艺术,感知艺术的魅力。

传承是一代人对下一代人的血脉相传,对传统艺术的传承是对本土艺术所面临的巨大困境与挑战的深刻关怀。如果传承从幼年开始,认知、认同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顺应儿童身心的自然塑造,具有早期优势,而且更符合进步社会的教育观念:社会越发达,就越强调文化民族性的传承。因此,我们需要以一种开放、现代、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的传统,将传承的过程也看成创新的过程。

二、传统工艺美术融于幼儿美术活动的原则

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我们不可能达到传统工艺美术所要求的难度和艺术水准,但我们可以通过简化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技术和制作材料,将传统工艺美术的形式与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丰富美术活动的内容。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易操作与创新相结合

传统艺术是人类文化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大众的艺术形式,是最直接的来自生活、反映生活的艺术。传统工艺美术的内容和表现手段、表现形式,和自然条件、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而儿童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和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因此,只有鲜活的事物才是儿童最易理解和接受的。传统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其接近生活、反映生活,便于儿童理解和接受,能引发他们产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在此基础上,教师所要做的是简化工艺技术和制作材料并在题材的选择、画面的构成、色彩的追求上渗透现代文化的观念,创造出既有传统艺术特点,又有现代儿童表现风格的绘画形式。

以剪纸为例,我国很多民族在春节时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上、窗户上少不了张贴喜庆的剪纸窗花,这是我国各民族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儿童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也十分喜爱。剪纸的工具和材料取用十分方便,当孩子在具有一定的剪刀操作能力之后,就可以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想象、造型能力,剪、贴出符合个人审美情趣的图案来。这种剪纸活动带有很大的自觉性和游戏成分,儿童表现出的主动性很强,作品的个性特点十分明显。因此,在剪纸教学中,教师应力求向多内容、多风格、多功能方面发展,在浅显易懂的原则上注重创新。

(二)传统与现代相渗透

传统艺术积淀了民族文化的瑰宝,现代艺术拓展了艺术表现的视野,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儿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在美术活动中的学习兴趣,提高发现、理解、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艺术整合的过程中,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认知规律,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的原则,积极探索现代艺术和传统工艺美术嫁接的各种方法,寻找最佳的结合点,使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整合为儿童喜闻乐见,从而具有独特的生命力。以陶艺活动为例,在活动中可以增加一些废旧物品,如塑料瓶、纸盒、废报纸、布料、鹅卵石、海绵、绳、线、牙刷、树枝、彩色毛球、棉签、勺子、瓶子和盖子等这些当代艺术领域已完全拓宽的材料,让孩子们在自由选择、大胆操作中,既能感知多种不同材质的自然物,也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其所想、所见和所感,并在活动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满足儿童不断探索和发现的需要。

(三)情趣与情感相呼应

儿童的思维具体形象,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借助于直观、生动的具体形象。以过春节为例,孩子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高兴的,但看到红红的灯笼、红红的春联、红红的中国结、劈啪作响的红鞭炮,红彤彤的新年就在这样吉祥喜庆的红色形象和欢快热烈的过年气氛中掀开了序幕,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传统艺术教育,把儿童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积极追求充分调动起来。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健康、积极的传统艺术,对人的情感有动力作用。因此,我们应选择优秀的、健康的传统艺术作品去感染、熏陶儿童,充分发挥传统艺术的情感陶冶作用,在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過程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儿童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以国画为例,它反映了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国画的人文审美体现在其追求神韵、意境,将高雅与情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习国画,可以使儿童凝聚个性品质,修身养性。在领悟中国传统画学强调师法自然的同时,强调师心,培养儿童以主动的精神契入自然的生命,与自然风韵相融,则能更好地传达儿童本心的思索与感悟。为了让国画活动更富于情趣,教师则需多花心思,反复推敲绘画的内容、技法等如何适于儿童表现,比如将传统的水墨动画引入活动,以动态的水墨形象吸引孩子,并结合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为美术活动增添情趣,提高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三、传统工艺美术与儿童美术活动的整合

在探索传统工艺美术与儿童美术活动的整合时,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当地的环境、文化和艺术资源,让儿童产生丰富的艺术感受。如教师与家长多带领孩子参观博物馆、民俗文化村,欣赏古建筑等,领略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城市风貌……使孩子感受城市带给我们的精致和亲切,帮助他们积累感性认识,将绘画活动融入自然风情,融入生活,在大胆的想象和勇敢的创造中获得自然发展;另一方面,还可结合传统节庆、风俗习惯、地域文化等活动,充分感受当地文化特有的韵味,激发儿童对家乡、对当地文化遗产的热爱,并从中吸取精髓,获得灵感。

儿童教育的整合观使我们认识到,儿童最有意义的经验不是孤立的、某个领域的,而是相互联系、整合的。应该引导儿童以不同的视角获取这些经验,并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探索、理解、创造和应用。我们发现:当儿童有了运用美术表达自己感受的强烈愿望时,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一个完整的教学活动,儿童就能借助多种艺术手段,创造性地加以表现,并进入一个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境界。以美术活动《青花瓷》为例,它不仅仅是以绘制青花图案为目的的一节绘画课,青花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可挖掘的内容相当深厚。所以,教师可将《青花瓷》拓展为一系列的主题活动。活动初期,需要充分积累儿童的经验,因此教师可发动家长与孩子一起收集“青花瓷”相关的图片、知识,有条件的可以提供真实的青花瓷器,在这一过程中形成孩子对青花瓷的初步认识。接下来,教师可带领儿童逐步深入的了解青花瓷,从认识青花纹饰到画青花瓷瓶,再从制作青花瓷盘、青花瓷碗等到了解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流程等。在这一过程中,孩子往往对青花瓷器的制作工艺特别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可抓住儿童的兴趣点,利用一些视频再结合图片等,带领他们一起去观看、讨论,让孩子感受到青花瓷制作工艺的精细与繁琐,进一步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同时也激发儿童对祖国文化遗产的热爱。在这样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中,幼儿可以从方方面面深入的认识青花瓷,感受青花瓷器的雅致美与朴素美,从欣赏品种繁多的青花瓷器到了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等,都能加深儿童对青花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而非以往泛泛的了解。特别是当再次请孩子绘画青花瓷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画中多了自己对青花的理解与想法,画作也更添几分古韵。

四、小结

传统艺术虽然高深莫测,但也不至于阳春白雪,艺术本身就是给生活在这个世界角角落落的任何人平等的去创作和欣赏的。只要我们遵循它的精神本质去拓展延伸,肯定能在传统艺术领域内有所作为。当儿童正处于心智开发、思想启蒙的阶段,新鲜的事物,尤其是主观意识表现的某种载体出现时,对孩子正面的意义以及树立孩子正确价值观都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传统艺术便是以这样的一种姿态出现在孩子面前,它看起来神秘高端,学起来却也不是非常困难,加之教师的精巧设计、鼓励赞扬,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富有成就感。同时,这也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改掉孩子身上的缺点,变得知书达理,温文尔雅。

所以,当传统艺术遇上儿童美术教育,我们应该给予儿童更为宽广的视角,接触、学习、爱上、深化,进而升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自外而内,由内及外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8.

[2]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周智慧.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园课程文化适宜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张为民.传统文化对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双重影响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科学学报,2002.

[5]陈小梅.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民间工艺美术资源的挖掘和利用[J].小学时代,2012,(10).

作者:金晶

上一篇:电力职称论文范文下一篇:公安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