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2023-01-23

研究表明: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学习英语中所犯的错误51%来自母语干扰;而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学习英语时所犯的错误只有3%来自母语干扰[1]。由此可以看出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母语与目的语的差异越大, 目的语的学习越困难。这种原有知识对新知识学习发生的影响被称之为“迁移”。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称为“正迁移”, 阻碍新知识学习的迁移被称为“负迁移”。我国学生英语学习中普遍存在的母语负迁移的现象主要在于语言输入不足, 他们脑中所储备的语言信息极为有限, 常用词汇、句型及固定表达积累太少, 加之英、汉之两种语言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而存在差异, 难以摆脱汉语的负面影响, 以至不得不用汉语的思维、英语的词汇、依靠语法编造句子, 这既造成汉语式英语的出现, 又由于脑中翻译的过程降低了表达速度。为此, 当学生在没有足够的语言输入情况下进行书简焦急, 必然会产生大量不规范的语言输出, 从而影响输出的质量。

加拿大语言学家Bialystok的第二语言学习的理论模式将外语习得者的语言知识主要分为显形语言和隐性语言知识两种[2]。显形语言知识指学习者意识层中的所有目标语的语言知识, 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 这些知识在于学习者的意识层中, 他们可将这些知识清晰地表达出来。隐性语言知识指那些内化了的语言知识, 它们存在于学习者的潜意识层中, 学习者不一定能清晰地表达出来, 但能不假思索流利地使用语言, 这便是人们常说的语感。显然, 一个人拥有的英语隐性语言知识越多, 其运用英语的能力就越强。在英语学习中, 如何将显性知识转换成隐性知识将成为我们学习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母语为汉语的的非自然语境的现状, 背诵输入成为我们英语学习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1 背诵输入的理论基础

背诵输入是以Krashen的输入理论为基础[3]。上世纪8 0年代初,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该理论以五个假说为基础: (1) 习得、学得假说; (2) 自然顺序假说; (3) 监视假说; (4) 输入假说; (5) 情感过滤假说。其中输入假说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核心。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必须通过语言输入来完成, 因此教学的主要精力应放在为学生提供最佳的语言输入上, 以促进语言习得。最佳的语言输入应具备以下特点: (1) 可理解的; (2) 密切相关的; (3) 不以语法为纲的; (4) 大量的。其中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不可缺少的因素, 是语言习得的至关重要的条件。这就是Krashen著名的语言输入论。

2 背诵输入的作用

从学习语言过程看:我们的教学条件及环境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像学习母语那样学习英语, 而是主要通过书面材料来学习英语。人们学母语无一不是从口语入手, 逐步发展为书面语。而现在学生不可能像儿童学母语那样用很长时间先学口语, 然后在说书面语。但我们的外语教学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共同规律——在听、说的基础上发展读、写。听说与读写相辅相成, 口语与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 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 训练用外语思维、正确而熟练地运用所学语言材料,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提高口语水平, 培养学生的语感。古人云:“数诵以贯之, 思索以通之。”意思是背诵能帮助思考, 思考需借助背诵。而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背诵课文是学习英语的一种有效方法, 是知识输入的一种有效途径, 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大量的英语基础知识, 而且有助于学生汲取文化营养, 加深文化底蕴, 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的能力。并且可培养丰富的语感, 进行听、说、读、写等各项活动。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讲, 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听”和“读”属于“输入”的范畴, “说”和“写”则属于“输出”的范畴[4]。见证一个学习者的功力, 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看其“输出”能力的高低。要保证源源不断地“输出”, 就必然要依托源源不断地“输入”, 否则“输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英语作为一种交际性较强的语言学习科目, 如果能达到:“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 那何愁英语学不好呢?英语学习就同语文学习一样。背诵, 自古以来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作为一种与汉语完全不同的语言, 有其自身的语言特点。要在非英语语言的环境中学好英语, 除了强化训练听、说、读、写外, 背诵是必不可少的途径。以背诵的形式来积累语言, 可为学好英语打下扎实的基础。背诵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能增强语感,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由于我们缺乏英语语言环境, 练习口语的条件受到一定的限制, 这就需要我们背诵一些英语材料。这个诵读过程能大大增强语感, 对英语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会背诵的内容越多, 口语就会越流利;二、能加深记忆。凡是经过背诵的东西常能牢记不忘, 即使暂时遗忘, 也能很快地回忆起来;三、能加深理解。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背诵须在熟读的基础上才能完成。读一遍就有一遍的收获, 读得次数越多, 对材料的理解就越深;四、有助于积累和输出。所背诵的材料中有许多精美的句子、段落和篇章。这些东西经背诵后便存进了大脑的“记忆仓库”, 当你和别人用英语交流或用英语写文章时, 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记忆库中提取你所需要的东西。这一切有助与学生摆脱母语干扰, 克服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 更加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促进英语学习。

3 背诵输入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们一定要掌握科学的方法, 提高背诵英语课文的效率。通过反复朗诵, 日积月累, 语感便慢慢地被培养出来, 而通过背诵得到的大量的积累, 便会促进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愿望与信心, 使那些原来怕学英语的学生变为不怕学习英语, 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由量变转化为质变。如何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有效地运用“背诵“这一有效的武器则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 根据个人以及同行在英语教学中的摸索, 笔者总结出以下几点:

(1) 背诵要挑选合适的材料背诵选用的材料宜短而精。学生如果对材料不感兴趣则即使当时死记硬背下来也会很快遗忘。太长的材料则难度太大, 使学生望而生畏。宜选用与专业相关材料, 学生对文体风格较为熟悉, 也方便他们学以致用, 在开始就激发他们对于背诵的积极性。如对于商务英语、外贸英语的学生可以挑选一些与日常涉外事务相关切使用频率高的简短材料, 如商务书信、外贸信函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则可以选用精练的名篇名段、诗歌散文等内容。

(2) 扫除语音障碍单词读不准音或不会读是背诵的一大障碍。一篇课文中如果有太多生疏的单词, 就会影响同学们背诵的信心。为此, 我们可以通过听录音或听教师的示范朗读来帮助自己找出这样的单词, 纠正发音。同时, 还要注意句子的语调、不完全爆破、重弱读等语音现象, 增强诵读的节奏, 提高背诵的效果

(3) 背诵要有正确的方法背诵应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 只有明白句子结构和材料内容, 才会比较容易, 否则机械地死记硬背, 只会事倍功半。教师应当帮助学生首先排除语法上的困难, 课文中那些句子较长、结构较复杂的句子是同学们最难理解最难背诵的。对于这样的句子, 教师可以先分析其结构类型:简单句, 分清主、谓、宾、定、状、补;复合句, 弄明白是哪一种类型的复合句。同时, 还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这样就可以迅速理解句子的意思, 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4) 背诵不是一次性的工作。笔者最近对于某班学生的抽样调查显示这样的数据:第一天给40名学生布置下200字的文字背诵任务, 20分钟后抽查10学生, 正确率90%;24小时后抽查10学生, 正确率60%;温习3分钟后正确率82%;3天后仍然抽查10名学生, 正确率45%;温习3分钟后正确率为63%。由此可见一次性记忆是会不断衰退的。在实践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材料进行归类整理, 同类型的材料实行持续的连续输入并辅以练习形式的输出, 不断加深记忆并迅速巩固成果, 真正做到学能致用、学以致用。

(5) 检查背诵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除常用的课前检查外, 还应举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如以小组为单位, 进行接龙比赛;定期举办背诵比赛, 评出优胜个人等等。这样不但可以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还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掀起学习英语的热潮。

4 结语

背诵输入是许多优秀的中国英语学习者都曾经使用过或主张使用的一种学习策略, 它对提高学习英语的综合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仅有背诵、死记呆背也是不够的。新的时代呼唤新的教育方式和手段, 实践中, 教师需要科学地运用背诵输入, 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和吸收, 科学的及时的巩固输入成果, 与实践和输出想结合, 从而真正强化学生地语言输入, 做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根据实际不断探索其好的运用方式。

摘要:本文以背诵输入理论为出发点, 分析了背诵输入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并根据教学实践阐述了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的运用背诵输入。

关键词:背诵输入,迁移,语言输入,语言输出

参考文献

[1]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Acquisition[M].Language Learning, 1978.

[2] Bialystok, E.A theoretic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Language Learning, 1978 (28) .

[3] Krashen 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 1982.

[4] 邓鹂鸣.注重背诵输入克服英语协作中的负迁移[J].外语教学, 2001 (4) .

上一篇:浅谈探究式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下一篇:教书育人爱心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