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4-04-08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共10篇)

篇1: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化学的概念、原理有些很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人的肉眼无法看到;有些物质的性质也是人们不熟悉的。化学教学若采用适当的比喻,能达到形象生动、便于理解的教学效果,比用多媒体省时省力,所以比喻的技巧仍然有研究的必要。运用比喻的教学技巧,要遵循如下原则:科学性、生动性、教育性、创造性。

化学学科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学生普遍感到化学难学。笔者曾经在高一上学期做过问卷调查,有一项是“你感到哪一科学习吃力”,调查的结果化学紧随数学之后排在第二位。通过了解和分析,化学学科难在如下几方面:化学的概念、原理有些很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人的肉眼无法看到;有些物质人们不熟悉,有些可以通过实验,有些还没有条件能够做到实物观察;知识点多繁杂需要记忆等。

因此,如何在课堂中运用创新思维将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的语言表达出来,便于学生的想象与理解,降低知识的难度,是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我们体会到,教师若能采用恰当的事物做比喻,对化解知识的困惑、降低理解的难度有一定的效果。

在文学中,比喻是一种修辞方法,在心理学、认知学中则不尽如此。心理学、认知学认为比喻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人们头脑中相似的表象联想;有其独特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活动,它表现为比喻的思维过程在使用上多次重复的共性和这种共性在人们认识实践过程中向认知深层的定格,有助于人们揭示并认识真理。如果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将微观的、抽象的、深奥的知识,以宏观的、具体的、熟知的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熟悉事物作比喻,借助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上储备的具体形象事物,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将新知识融入自身的知识体系之中去,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般的,在以下几方面运用比喻效果较好:

一、在化学基本概念教学中运用比喻

有些化学基本概念很抽象,特别难于理解。例如在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时候,学生很茫然。此时就可以运用比喻帮助学生理解。一令纸---500张,12克碳原子有6.02×1023 个,作为一堆,称为1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究竟多大呢?6.02×1023 粒米全球60亿人每人每天吃一斤,要吃14万年。曾有学生问我,为什么1摩尔水分子会有2摩尔氢原子?我的解释是这样的:摩尔是计量微观粒子的个数的单位。我们可以把微观粒子放大了来理解。一分子水就好比一粒大豆。1粒大豆有2个豆瓣、一个胚芽,就好比1个水分子有2个氢原子,1个氧原子。那么,如果有2粒、3粒、4粒„„6.02×1023(1摩尔)粒大豆呢?这样,将抽象的、虚幻的,需要全凭学生去想象的微观粒子比作宏观的,学生可以观察,可以触摸的具体的事物,既方便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也更容易,而且印象深刻。

在概念教学中运用比喻,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如: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关系,就好比吃饭饱不饱与吃饭多和少的关系,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多,没有吃饱的人不一定吃得少。学生豁然开朗: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把新知识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所联系起来,从而方便他们运用。

二、在化学基本理论教学中运用比喻

基本理论抽象,更易使化学课缺乏趣味性,这时更应有意寻找适当比喻。在讲共价键时,因成键原子间是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结构的,则可借喻这是一种“互相帮助,共同稳定”的精神,我们应该学习。在配位键的讲解中可以形象地比喻为“助人为乐”的典型,因为这时是富有电子的一方“无偿”地帮助缺电子的一方达到稳定结构,比喻加强了趣味性,也融进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化学反应与能量》章节,活化能的大小虽然意味着一般分子成为活化分子的难易,却对这个化学反应桥后的能量变化并不产生任何影响,对于这一原理我们可以打这样一个比喻:一个人在办公司时,通常先要从银行贷款,公司启动后,还了贷款(假设不计贷款利息),公司的赢利或亏损通常只表现为收入与支出之差一样。同样,在关于催化剂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理解释时我们可以说:一个孩子(普通分子)想要出门得迈过一个很高的门槛,所以无法通过,这时来了个木匠(催化加)将门槛的高度降低了,孩子就通过了。简单的两句话将两个非常重要的化学原理形象的呈现给学生,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

三、在有机反应原理教学中运用比喻

在分析加聚反应的时候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实际操作:每两个人面对面手拉手,组成一个“乙烯”分子,发生“加聚反应”时则是放开一只手然后与另一组手拉手连接起来。这样全班就形成了一个很长的“人链”。如果更多的人,则会组成更长的链,而乙烯加聚时正象这样,打开一个链后相互连成一个很长的碳链,从而形成了分子量巨大的高分子。将宏观的“人链”来比喻“碳链”,将“手拉手”比喻“共价键”,学生懂得加聚时的关键部位在于双键,而与其余部分无关,加聚反应的实质也牢牢地记在脑中,此时不失时机归纳出口诀:“双键排直线,其它基团拐旁边;双键断一键,半键分别两边展;两边加括号,右下角来将‘n’添”。使通俗易懂的比喻“升华”为理性的认识,让学生在乐学中掌握本领。

再如在高中化学教材《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反应类型是非常重要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应这三种反应类型学生们却经常混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这三个反应类型比喻为日常生活中坐公交车,取代反应就像我们在乘坐公共汽车时,公共汽车上每个人都有座位而且没有空座,你上车,我下车,这时候你仍然有座位;而加成则是车上有空座位,我们上车都有座;消去则是我们全下车,没有上车的。这个形象的比喻把三个反应类型的基本特点全都体现出来,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就不会混淆了。

四、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比喻

在实验教学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学生最难记住的是实验前应先通氢气后加热,实验后撤下酒精灯时要继续通氢气这一程序,我们就可以比喻说:氢气很辛苦,像很多同学一样早出晚归,而酒精灯很懒惰,总是迟到早退,这样一来就显得生动活泼,学生记忆起来也比较容易!

再如探究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实验,关于等浓度的氯化钠和硫酸镁溶液的导电能力强弱原理解释时我们可以说在港口有一艘大船和一艘船,在船速相同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是大船运输的货物多还是小船运送货物多呢?对于浓度大氯化钠溶液导电能力强还是浓度小的氯化钠溶液到电能力强时,我们也可以依此来说,在船速相同的情况下,船越多运输的货物就越多。有这个形象的比喻,学生很自然的理解离子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是决定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强弱的关键因素。

五、在化学复习课教学中运用比喻

复习课一般容易讲成严肃有余而失去趣味性,学生觉得都明白,容易轻视复习的内容,实际上复习课中也可运用比喻,而且运用比喻比重复概念、理论效果可能要好。

比如:复习弱电解质的概念,体积相同、浓度均为0.1mol/L的醋酸、盐酸分别与足量的锌粒反应,比较二者的起始速率大小、生成的氢气的多少,可以这样比喻:醋酸就相当于我有1000元钱,其中现金10元,存折里有990元,盐酸相当于我有现金1000元,哪一个付账更快一点?当然是盐酸。但是购买力一样;体积相同、pH均为1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足量的锌粒反应,比较二者的起始速率大小、生成的氢气的多少,可以这样比喻:醋酸就相当于我有现金10元,存折里有990元,盐酸相当于我有现金10元,开始付账一样快,但是醋酸还可以再提取现金,购买力醋酸强。

比喻是文学修辞中的一种形象修辞法,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描绘,说明另外一个事物,这种比喻总包含被比喻的事物称主体,和用来比喻的事物称客体,共两部分构成。实践证明,比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比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方打得好,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但比喻不恰当,反而画蛇添足,有碍于知识的理解。所以,运用比喻进行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比喻要有科学性。比喻的主体同客体是互不相同的事物,一般教学中的主体是新知识,是抽象的,而客体是旧知识,是具体的,但是必须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或特征。如果没有相似之处,生拉硬拽在一起,客体就不能把主体形容得更加明白。客体不恰当,不准确,是使用比喻最容易产生的毛病。在将电子运动时,笔者曾这样描绘:夏天,一群蚊子(相当于电子)围着灯泡(相当于原子核)乱飞,在灯泡周围出现的几率最多。

第二、比喻要有生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北京大学教授傅鹰,在讲饱和溶液时,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他说:“这就好比吃饺子,吃了二十个在肚子里,吃了三十个就上了食管,吃了四十个就挤到嘴巴了,再就装不下了,这就是饱和。”接着他特意打了个饱嗝,学生们哈哈大笑起来,从这具体形象的比喻中懂得了饱和的含义,经久不忘。科学家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是值得我们深刻学习的。

第三、比喻要有时代性。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学生接触的事物也在变化,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寻找学生熟悉的例子作比喻,摒弃学生陌生的例子,做到常教常新。在书写化合物电子式时对学生说:离子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私有制”归阴离子所有,因此用“篱笆”(括号)围住,同时标出“贫富”(失,得电子数目——电荷数);共价化合物中的成键电子是“股份”制企业,双方投资、共同管理。这样学生容易理解。

比喻是化学教学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能力的需要,我们只有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注意积累,好的比方才能信手拈来,课堂气氛才会更活跃,教学质量才会更好,学生才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2: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内容摘要]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中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分析了比喻教学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基础,探讨了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各方面的运用。

关键词:比喻教学法生理心理学原理教育学基础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声乐是以人体歌唱器官为“乐器”,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发出优美歌声的音乐艺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声乐教学艺术也逐渐演进和成熟起来,逐渐创立了流派众多的声乐教学理论,产生了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这其中,比喻教学法由于极富启发性而深受声乐教师的青睐,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尤为广泛。

一、比喻教学法的生理心理学原理

俄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人体的一切生理活动是与大脑皮层的反射作用和高级神经活动分不开的。而歌唱技能的形成,正是由于在反复的练习中,大脑皮层经常接受到按一定顺序出现的刺激物的作用,因而形成某种与之相应的暂时联系系统,即动力定型。声乐教学的过程,正是经过系统规范的长时间的训练,使一系列歌唱动作能按一定的顺序自动地得到实现。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己练声的首要目的就在于使内耳熟悉他想发出的声音,然后体验并逐步发出近似想象的声音。比喻教学法正是基于语言思维对于中枢神经的有机调控之上,通过教师简洁、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描述,凭借“表象与联想”的高级神经活动,间接地控制、调整歌唱器官的运动,使优美地“演奏”自身“乐器”成为可能。

二、比喻教学法的教育学基础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极强的应用科学,又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思维劳动。声乐教学法的客观主体和研究对象是人,因此,在实施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紧紧抓住人类富于创造性思维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方法,准确明了的教学语言和欣赏学生的亲切教学态度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声乐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下,使学生潜在的优秀演唱素质得以充分的挖掘并运用于实践。

在声乐教学中,抽象的声音概念,歌唱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声音又是具体的。把抽象的声音概念,歌唱感觉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的声音,仅靠讲解和训练是不能奏效的。实践证明单纯的技巧训练和反复的说教灌输等教学方法,往往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产生厌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对学好声乐这门课程是极不利的。比喻教学法就是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运用各种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声乐理论和声音概念变得直观具体,引导学生的想象,使学生易于“感觉”和“认识”到正确的声音概念和歌唱状态。

三、比喻教学法在声乐教学各方面的运用

(一)在呼吸方面

用示范和启发式语言教学,达到强调气息支持和正确起音,连贯歌唱的目的,是17、18世纪欧洲美声学派主要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当时的声乐教学中很少用生理学来解释呼吸的具体方法,但是却善于用形象化的语言、比拟、暗示来达到所预期的目的。比如要求学生象“闻鲜花”,象“雄鹰展翅飞翔”那样的呼吸,气息的控制应像小提琴演奏中运弓那样平稳、流畅、抑扬、自如。还让学生体会哈哈大笑、咳嗽时的腹部感觉,或者模仿狗喘气时的腹部动作等。

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常把气息的控制比喻成骑马,时而快,时而慢,既要让“马儿跑”,又不能“信马由缰”,失去控制,唱高音时犹如“纵马越山涧”,既要充满勇气,又要沉着冷静,准备充分。而气息连贯与流畅,更像是游泳样,身体要放松,没有多余的劲儿,这样才能使喉咙完全贴在气息的支点上自如歌唱。无数教学实践证明,用形象比喻的方式训练出来的声音比较自然,而且容易使气息与发声,与歌曲的情感内容,与舒适自如的演唱心理相结合,能较好地培养声情并茂的演唱状态。

(二)在发声方面

20世纪著名声乐教育家凯萨里在《声音的科学和感觉》中提出了“音柱”学说,把歌唱从起音到共鸣都作出了形象的比喻,他主张在起音时,声带的感觉犹如飞机降落地面似地、柔和而又迅速地在气息上有一个向下又向前的滑翔着陆的动作,同时他又强调:只要心中这样想就可以了,生理上自然会自动地调整,千万不要故意去使劲,以致夸张过分,成为喉音。

沈湘教授在阐述歌唱发声的共鸣原理时,用“吹小号”的形象比喻将这一理论说得通俗易懂。他还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心理表象”的方法,去想象胸腔是个“口小、颈细、肚大的空瓶子”,歌唱时要想像“贴着咽壁吹瓶口”,这些完全是高级神经系统的形象思维活动产生出来的精神力量,而生理上的力量微乎其微,这样就可以使高音的演唱变得轻松又省力。

说到气息与声音的辩证关系时,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比喻:气息就像是一根“绳子”,而声音就像是“珠子”,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这就像用绳子串起珠子一样;气息就好比是铁轨,声音就像行进的火车,声音不能与气息脱节,犹如火车不能脱轨一样;歌唱时的喉头位置就好象是钟摆一样,既要保持松弛的闭合状态,又要在气息的流动中自然碰响,气息连贯流动是主,声门适度闭合为辅,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总之,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既亲切,又不能“有字无声”,太“开”太“白”。美声唱法的咬字要领是“子前母后”即子音要靠前,母音则相对地说来靠后。各种母音的声区和共鸣位置的统一,乃是声音连贯的基础,而子音是破坏声音的连贯性的,所以子音要发得迅速而果断,发出后要立即迅速退回到母音的发声部位上来,形象地说,要像手指碰到热烙铁那样赶快缩回来,这样才能做到既“字正”而又“腔圆”。

我国传统唱论就曾用“字是骨头韵是肉”来比喻歌唱时吐字和归韵的辩证关系,而且将咬字的技巧形象地比喻为:“字在嘴里的劲头要像大猫叼小猫一样”,明确指出既要吐字准确清晰,又不能将字咬死,破坏了气息的连贯和声音的圆润。

我认为,歌唱的气息、声音和语言的关系就像是水,船和乘客一样,水动舟行――气声协调,船载客至――声字相谐,气,声宇三者应统一于歌唱的整体中,不能分割,脱节。除此之外,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用“有的放矢”来启发学生在念字时要将所有的字都要像射箭样集中于“靶心”的焦点之上,密集的语言就像是连珠箭一样准确而又集中,从而达到清晰而又连贯的语言效果。

篇3: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形象比喻讲解速度控制步骤

在讲到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 对于复杂反应, 反应是由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基元反应步骤所组成, 这些基元反应步骤的集合便是复杂反应的反应机理或者叫反应历程。这些基元步骤中, 总有一步是反应步骤中速率最慢的一步, 是决定整个反应速率快慢的最关键的一步, 称为速率控制步骤, 简称“速控步”。单纯地讲速率控制步骤, 很多时候学生不容易理解,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 笔者引入了“牧羊理论”和“木桶理论”。小时候很多人可能都放过羊, 牧羊理论中有一句话叫:择其后者而鞭之。意思就是说牧羊人要想加快整个羊群的奔跑速度, 就要用鞭子抽打跑得最慢的那只羊。同样现代管理学中比较流行的“木桶理论”, 要知木桶中到底能装多少水, 永远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 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板代表我们的缺点, 我们的每位同学如果能够认清自己人生中最短的那块板, 并努力改变自己的缺点, 将来一定会大有成就。对于化学反应也是如此, 认识一个化学反应中最慢的一个步骤的重要性在于能够有效地改善整个化学反应的速率, 从而达到更高的产率。通过比喻的运用, 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教育。

二、以形象比喻讲解化学键的特点和价键理论

化学键分为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的特点是没有饱和性也没有方向性, 而共价键的特点是既有饱和性又有方向性。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特别难, 于是笔者把离子键的特点比喻成是男女交普通朋友, 一个男生可以有很多个女生朋友, 一个女生也可以有很多个男生朋友, 在交普通朋友时, 只要是能谈得来就可以成为普通朋友, 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而把共价键的特点比喻成是男女谈恋爱, 一个男生只能与一个女生谈恋爱, 一个女生也只能与一个男生谈恋爱, 而且还会有自己的择偶标准, 有方向性又有饱和性。通过把离子键、共价键比喻成为交朋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加深了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也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价键理论的特点。

三、以形象比喻讲解四个量子数

电子的运动可以通过求解薛定谔方程来描述, 方程的每一组合理解亦即波函数, 波函数进一步求解的结果是三个量子数 (主量子数n, 角量子数l, 磁量子数m) , 再加上自旋量子数 (ms) 总共四个量子数一起决定电子的运动状态。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决定电子的能级, 当主量子数和角量子数相同时, 即使磁量子数和自旋量子数不同, 电子所对应的能量也是相同的。在讲到四个量子数代表的含义以及四个量子数的关系时, 学生感觉特别难于理解。于是笔者把原子比喻成学校, 主量子数比喻成学校下分的院系, 角量子数比喻成每个院系下面的专业, 磁量子数比喻成每个专业下分的班级, 而把自旋量子数比喻成每个班级的男生女生。学生毕业就业的方向取决于他所在的院系和专业, 而与班级无关, 学生一下子便明白了四个量子数的含义以及四个量子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比喻让学生很容易理解这个晦涩难懂的概念, 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总之, 比喻教学法在无机化学教学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显著效果。在目前高校扩招后的高等教育形势下, 大学生的心理和心态成熟程度趋向年轻化, 通过比喻将一些化学原理或理论转变成通俗易懂的形象化事物,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生听课的兴趣, 也使内容变得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这种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摘要:在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 将较为抽象的无机化学教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化、具体化, 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无机化学的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4: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 生物化学 比喻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540-01

《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却又抽象难懂的医学基础学科,有些名词学生从未接触过,不仅理论难以理解,;连实验都涉及到的分子、反应也是看不见、摸不着,需要借助其它的试剂来使反应的结果呈现出来。这样的学科对于大学教学来說可以说是一门“天书”,对于多数为初中毕业的中职学生来讲就更加难上加难。生物化学的课堂枯燥无味,如果最前面的内容没有学懂,后面的内容就更加难学,难懂,学生也更加不愿意学,整个课堂有点“对牛弹琴”的味道。但是生物化学是医学科目中的基础,若想学好医学类的其它更专业的科目,学好生物化学是非常必要的。因此,通过结合生活中学生们比较常见、熟悉的一些事物或者现象用比喻法来讲解会使《生物化学》中的某些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更具体、更形象、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记忆。自从在教学中应用了比喻法,整个《生物化学》的课堂变得更轻松、活跃,学生们普遍反映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对布置的课堂、课后作业都能顺利简单的完成。

1.比喻法的含义

教学中的比喻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来比喻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使其变为具体的形象。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把深奥的知识变得浅显。用比喻法来教学,可使内容形象鲜明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能使内容通俗易懂,使人易于理解。

2.比喻法举例

2.1蛋白质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分子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房子和砖块来进行比喻。

2.1.1 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把蛋白质比喻成房子,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及好比是房子的基本结构单位——砖块,氨基酸的组成元素——C、H、O、N就好比是砖块中的成分如沙子、石头、土等。

2.1.2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蛋白质的分子结构首先是形成一级结构,即由氨基酸通过肽键连接形成多肽链,包括氨基酸的数目、种类和排列顺序,这就好比房子的建成首先由砖块通过水泥连成一排形成房子的一级结构,包括砖块的数目、种类及排列顺序。不同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由不同的一级结构(多肽链)折叠、盘曲、压缩形成,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这就好比不同房子的空间结构如平房、高楼大厦是由一排排砖块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形成的。

2.1.2 分子功能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决定分子功能。人体内有10万多种蛋白质,功能也十分复杂。不同的多肽链形成不同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其功能也各不相同。这就好比一排排的砖块通过不同的排列决定了房子的空间结构,不同的空间结构决定了房子的功能。比如教室和住房,教室宽敞明亮用于教学,,住房几室几厅带厨房卫生间,用于生活居住。

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如果空间结构不发生改变,蛋白质的功能则不受影响,如果空间结构改变,其功能则会受影响,甚至引起相关的疾病,如镰刀形红细胞贫血。这就好比将房子角落里的一块砖块(非必需的)移走,房子的空间结构不受影响,房子的功能也不受影响;将房子的横梁(必需的)移走,房子的空间结构将会发生改变,其功能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

另外,即使一级结构不改变,空间结构发生改变,蛋白质的功能也会受影响,引起相关疾病,如疯牛病。这就好比房子发生倾斜,一级结构并没有发生改变,但空间结构改变了,那么房子的功能也受影响,教室不能用于教学,住房不能用于生活居住。

2.2 核酸

核酸分子在遗传信息的贮存及表达有着重要作用,这个可以用工厂生产某一产品来作比喻。首先,一个细胞就相当于一个工厂,DNA分子是“老板”,细胞核是“办公室”,DNA位于细胞核中负责携带遗传信息,将遗传信息转录成mRNA,再与tRNA识别去搬运氨基酸到核糖体内合成蛋白质。这就好比是“老板”(DNA)在“办公室”(细胞核)中负责设计工厂的产品,但自身不会直接去对工人传递想法或者自己去生产产品,而是将自己对产品的设计转告给“秘书”(mRNA),再由“秘书”从“办公室”出来,将获得的信息传递给“搬运工”(tRNA),再由“搬运工”将“原料”(氨基酸)搬运到“车间”(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的核糖体)内进行装配加工,最后再包装成一个真正成熟的“产品”(蛋白质)。从这个比喻里,学生们可以很容易理解DNA、RNA(mRNA、tRNA和rRNA)在蛋白质表达的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也可以为讲解核酸的分子组成和分子结构有很大的帮助,更为“碱基互补配对规律”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与《遗传与优生》这一课程的相关知识可以相互联系在一起。

2.3酶的活性中心

在这一内容中,酶可以比作是煎鸡蛋用的平底锅,锅底就相当于酶的活性中心,手柄则相当于活性中心以外的必需基团。

为了更形象地解释酶的活性中心在酶促反应中的作用,我们可以将酶促反应比作是“煎鸡蛋”。将生鸡蛋比作是底物,生鸡蛋(底物)首先与平底锅的锅底(酶的活性中心中的结合集团)结合,其次高温(催化基团)对生鸡蛋(结合上来的底物)进行加工(即催化过程),使生鸡蛋变成了熟鸡蛋(产物)。在“煎鸡蛋”这个过程中,平底锅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帮助生鸡蛋转变成熟鸡蛋,就相当于酶在酶促反应中前后没有变化,只是将底物催化成产物。另外,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如果平底锅的锅底不存在或者上面盖了盖子,那么生鸡蛋还能否与锅底结合?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此时的平底锅是无法用来煎鸡蛋的,这就好比酶的活性中心没有形成或暴露,底物无法与酶的活性中心结合,无法催化底物转变成产物,此时的酶称为“酶原”。如果将平底锅的锅底修补好或者揭开盖子,让锅底暴露出来,就可以与生鸡蛋结合,就可以煎鸡蛋。这就好比酶原激活的过程,酶的活性中心形成或者暴露,就可以与底物结合,将其转变成产物。

2.4糖代谢

生物化学里的化学反应是枯燥乏味的,既难理解也难记忆。在这一章节中,将血糖比作是手头流通的现金,一般都维持在某动态范围内平衡,氧化分解代谢途径就好比是“花钱”,会降低血糖,补充血糖的主要来源则是食物。当手头的现金过多时我们通常会去存钱(即糖原的合成,使血糖降低),手头的现金过少则会从银行取钱(即糖原的分解,使血糖升高),如果银行里的存额不及时补充而又被取完了,则需要靠赚钱来是手头的现金或者银行存额增加(即糖异生,使血糖升高)。总之,“花钱”、“存钱”、“取钱”、“赚钱”都是围绕调整手头现金的多少。氧化分解代谢途径好比是“花钱”,糖原的合成好比是“存钱”,糖原的分解好比是“取钱”,糖异生好比是“赚钱”,这些代谢反应都是以血糖为中心,调节血糖的浓度,使其在动态范围内维持平衡。

3.应用比喻法应注意的问题

3.1在教学中应用比喻法时,比喻要通俗易懂,是学生们平常所熟悉的事物和例子。

3.2 比喻要恰当,这样学生才容易联系在一起,容易理解和记忆。

参考文献

[1]李如密,刘云珍. 课堂教学比喻艺术初探[J]. 全球教育展望. 2009(06)

[2] 曹栋. 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探讨[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2)

[3] 粟敏,郭小芳,黄春霞,刘立鹏,周锋,田智,陈娟. 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 新课程研究(中旬刊). 2009(10)

篇5: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论文关键词:有机化学 比喻 课堂教学 效果

论文摘要: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讲解,将较为抽象的有机化学理论通俗化、形象具体化。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有机化学的内客,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机化学是进入大学后,化学、化工、材料、药学、医学和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的主干基础课,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奠基石。该课程具有较强的系统性、理论性和应用性,与许多专业课程(如药物化学和药物分析等)关系密切而又相对成独立体系。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系统专业知识构架和培养人才质量。有机化学其内容相对庞杂,理论抽象,如果按部就班讲述教材,同学们会觉得枯燥无味。教师应注意适当活跃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变得生动、多样、直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使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形象具体化,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阴。下面笔者简羊介绍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以比喻方法使学生深人理解有机化学知识的实例。

1以形象比喻讲解氯和澳与烷烃取代的选择性

有机化学的教学通常是从烷烃开始讲解。烷烃与卤素发生自由基取代生成卤代烃的反应是十分重要的反应。与烷烃进行取代反应的卤素通常是氯和澳,从反应活性来说,氯更容易与烷烃发生反应,反应总产率高可是主要产物比例比澳低;而从选择性来说,澳的选择性更高,产物中主要产物所占比例更高,副反应少。活性高的氯代主要产物比例反而比活性低的澳代少,这个问题有些同学一时难以理解。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个问题,课堂教学中笔者利用CAI课件设计了动画,将其比喻成果农摘树上的果实的过程。把一个含有3个伯氢和2个仲氢的某烷烃分子画为一棵果树,氢原子画为树上的果实,不易反应的伯氢处在较高位置,容易反应的仲氢处在较低位置,向学生讲明我们需要以取代仲氢的卤代烃为主要产物。而进行反应的卤素自由基则画成果农,氯自由基活性高,则身高较高,澳自由基活性低,身高较矮,氯或澳取代氢的过程转变为一个果农摘果实的动作过程。接下来播放动画,当高个果农(氯自由基)经过树下时,他的高度可以将5个果实(伯氢和仲氢)都摘下来;而矮个果农(澳自由基)经过树下时,高度不够,只能摘到较低位置的两个果实(仲氢)。通过动画过程使学生看到,氯的活性高,5个氢原子都可以反应,但取代伸氢的主要产物只占到所有产物的40%;而澳代虽然活性低,只反应了2个氢原子,但取代的都是仲氢,主要产物比例为100%。这样一个形象比喻使该过程一目了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清楚的理解了反应性和选择性为何会不一致的问题。在理解了该问题的基础上,接下来再结合实际,从原料的反应活性、选择性和原料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介绍工业合成上如何更好的选择反应物的内容,使学生对于有机反应在实际中的使用同样有了更加深人的理解。

2以形象比喻讲解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

手性分子在制药工业、催化工业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手性分子的R,S构型判断同样是有机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正确判断分子的R,S构型需要掌握两方面的知识,一是正确判断不同原子或取代基的优先顺序,这是判断R,S构型的基础;二是将手性分子摆在正确的.观察位置上,再按照判定规则进行判断其构型。一般判断R,S构型按照如下步骤进行:首先排出手性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或原子的优先顺序,选出优先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沿着手性碳与该基团/原子所形成的共价键方向看去,使得该基团/原子被挡在手性碳原子后面,该摆放方式即为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位置;最后按照优先次序由高到低观察其他三个基团/原子的排列方向,顺时针则构型为R,逆时针则构型为S。

在实际授课时,为了学生能将上述判断方法形象的加以记忆,笔者将判断手性分子构型的规则以司机开车这件事进行形象比喻。将手性分子比喻成中心向下凹陷的方向盘,那么手性碳和它所连的四个基团都处在方向盘及其转动轴上。手性碳原子处在方向盘与转动轴所连接处,也就是方向盘的凹陷中心,次序最低的基团/原子所处位置是转动轴的最下端,而另外三个基团/原子则均匀分布在方向盘上。这样做比喻后,作为观察者的学生就成了司机,司机坐在驾驶位上,俯视方向盘的方向恰好就是判断构型时正确的观察方向。这样一来,由高到低方向盘顺时针转就是R构型,逆时针转就是S构型。这样一个容易理解且形象的比喻很好的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判断构型的过程变得简单明了。

笔者在课堂做比喻讲解判断构型时,一些思维敏捷的学生即意会到笔者比喻的含义,而先于笔者说出该比喻是如何进行判断的。而大多数学生也在笔者做比喻后后很快理解和掌握了如何判断构型的规则。

3以形象比喻讲解小环烷烃易开环加成的性质

小环烷烃,尤其是三元环和四元环烷烃,具有类似于烯烃的性质,容易发生开玮的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三、四元环由于形状的原因,碳碳键键角与正常键角相差较大,使得环内部潜在有较大的角张力,因此容易开环。笔者在介绍三、四元环的开环的性质时,将其形象比作是用刚性很大的弹簧弯折而形成的环,弯折的边数越少,其内角角度越小,则弹簧内部产生的弹力越大,越容易弹开,三元环像绷的最紧的弹簧,也最容易弹开,发生开环反应的条件也越容易,而四元环相对的内部张力比三元环要小,开环趋势没有三元环那么大,所以开环条件相应要比三元环高一些。而到了五元环、六元环,其碳碳键角已经接近或等于正常键角,随着环的边数逐渐增多,弹簧张力逐渐变小了,因此五、六元环以及更大的环烷烃不容易发生开环反应。学生通过将小环烷烃想象成弹簧,很好的了解了其容易开环的性质。

此外,在教学时还有其他一些用比喻加深理解的例子,如在介绍SN1和SN2取代时,笔者将其与公车上让座进行联系,介绍SN2反应的中心碳原子构型翻转时,将其比喻成下雨时雨伞被风吹翻过去的现象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比喻都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理解知识的效果。

4结语

篇6:绿色化学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绿色化学是最近这些年才出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它涵盖有机化学、催化、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内容广泛。

本文以世界发生的重大化学污染为切入点,提出了化学教师应该在各种活动中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关注生命,关注绿色化学。

篇7: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首诗要有鲜明的和富于个性特征的形象,这才能成为一首好诗。恰当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可以使诗句产生不可抵御的的迷人的魅力,加深读者对诗中美好形象的感受,从而得到美的感受和美的教育。

1、拟人,就是对客观事物给予人的思想感情或动作行为,它可以使诗歌语言产生很强的立体感。例如《雨说》中: 雨说:四月已经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等待久了的四圃跟牧场 等待久了的鱼塘和小溪 当田圃冷冻了一冬禁锢着种子 牧场枯黄失去牛羊日踪迹 当鱼塘寒浅留滞着游鱼 小溪渐渐喑哑歌不成调子

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这首诗的作者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雨”和其它事物都赋予了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的、神奇的、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再如《沁园春 雪》中,“山舞银蛇,原弛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

拟人的手法能渲染诗的气氛和情绪,加深诗的意境,能生动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情感。

2、拟物,这种手法同拟人恰好相反,它是将人富于某种外在自然界的特征,把人比成可感知的事物,进而烘托出诗人思想感情。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

我是你河过上破旧的老水车 千百年来唱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你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火热诗情。一开始,作者就用了拟物手法把自己比成“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等,使诗中的“我”具体化,形象化,富有立体感,这样使形象自然地放射出思想的光芒,使我们深切体会到“十年浩劫”中祖国是何等的贫穷、落后,以及作者隐藏在心中的那种“痛苦的希望”。再如《我爱这土地》,诗人将自己化成一只鸟儿,“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又深沉的爱国之情。

拟物手法能把一种抽象的情绪化作具体、可感的事物,从而使语言生动,也更能准确地表达出情绪 的变化。

3、夸张,抓住事物的某一特征,从数量、状态,程度等方面加以夸大或缩小,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诗歌运用这一手法,柬以使句子形象活泼,光彩四溢,给读者经极大的情感满足。例如: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两岸猿声碲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些诗句之所以有强烈的感染力,就是因为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在诗中,恰当地运用夸张,不但可以使语言形象化,而且可以创造出惊人的意境和气势,使诗歌闪烁出艺术的光彩。

4、比喻,大多数诗句都要用这一手法,因为它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段,诗人可以通过比喻把自己的思想情感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便于感受。例如《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面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弯光光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乡愁”是一种摸不着、闻不到、看不见的情思,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看法,忽而把它作为“邮票”,忽而又把它比作出了“船票”,来渲染 “我“对”母亲” 的思念之情,烘托“我”对“新娘”的不舍之意。把“乡愁”化为“坟墓”,表现我对母亲的孝子之心,最后诗人思想升华,把 “乡愁”化为“海峡”,强烈地抒发了思乡的情绪,表现了台湾同胞思念祖国,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情,这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共同的心情。

再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康桥很美,但到底美到什么样子,诗人写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是新娘,康桥美得像盛装的新娘,这就具体形象的写出康桥的秀美。

总之,比喻可以使语言形象化,而且对全诗的意境都有不可小视的作用。我们现在就主要从比喻这种修辞手法为例,看看修辞手法对于诗歌的巨大作用。

比喻,在诗歌写作中可以说是运用得最多的一个手法了。最早可上溯到《诗经》,比如魏风中的《硕鼠》一诗,就是运用比喻手法,将肥大的老鼠比作贪婪的官吏,在这首诗里,老鼠是本体,官吏是喻体。关于比喻的定义,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有的说: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郑玄〈周礼.春官注〉)。有的说:因物喻志,比也(钟嵘〈诗品序〉)。朱熹的〈诗集传〉则解释为: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果我们不拘于旧日经学家们牵附政教的说法,只从比喻最简单最基本的意义来解释,则比较统一的的意见是:把欲描写之事物借比为另一事物来加以叙述的一种表达方法。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人写诗,能不能运用好比喻与其它修辞的手法,就能从中看出他写诗基本功的好与坏。

对于比喻手法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我们首先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即类也),以力求贴切;然后要求新(即奇也);最后要喻外有意(即志也)。哪么怎样才是类呢?这就要寻找事物的相似点,我们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就能发现很多事物之间相似的类出来:比如沙和雪,花朵和美人,流水和时光„„这些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越接近,这比喻就越贴切,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本体和喻体时要精加筛选,挖掘不同事物之间最相似一面的特征出来。事物之间相似的特征有时不是只有一点的,会有好多个共同点,比如沙和雪,从颜色上看,它们有白这个共同特征;从感觉上看,它们都给人柔和的感受;在运用两个事物进行比喻时,我们要根据自已诗的表达要求来加以强调最相似的一面。如描述一女子沉睡的姿势,我们会选择用沙丘而不用雪,同一女子,如描述她的轻盈的姿态我们会用雪花而不用沙,这就是根据表达的要求来选择喻体。在沙与雪的相似点之外,它们还有完全不同的另一些方面,如沙的沉重与雪的轻盈,用沙丘描述一女子沉睡的姿势,用雪当然也可以,但为什么用沙丘比较好呢?因为沙还会给人以实与重的感觉,而雪却相反,因此选择沙丘做喻体会更贴切。

另,本体和喻体,可以是事与物,物与物,物与事,事与事之间相比;其特征可以是颜色,感觉,形状,本质意义,味觉,嗅觉„„之间的联想。如大漠沙如雪,是把月光下白的沙(视觉)比喻成雪(雪自然已是白的了),这是以物喻物;又如美人如玉剑如虹,玉的润泽空透(视觉),滑与凉(感觉),洁净(本质)不是与美人的内涵很想似吗?挥剑时的弧度与剑主的胸襟,气势与虹的横跨迹象不是很吻合吗?再如前面的《硕鼠》一诗,将肥大的老鼠比作贪婪的官吏,就更是贴切得妙。

我们写现代诗,运用比喻时除了贴切,还要求新。新是指出新,创新,新颖,新奇。还是以前面的老鼠比作贪官来说,《诗经》之后,有过多少诗或文章这样比喻过了?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恐怕不少吧!哪你现在再用这个来比喻就没意思了,吸引不了读者了,人家都用滥了你还拾起来做什么呢?就好像现在网络上的诗歌,大家都用太阳啊月光啊雪啊花啊什么的,读来没一点新意,会给读者留下印象吗?我想不会,不但不会,还让懂诗的人看着木然,就好象吃饭吃了几十年,你若问我对所吃的饭有什么感觉,恐怕我会一时茫茫然。朋友们,发挥一下自己的想象力吧!寻找别人没想到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哪只能使你越写越可笑。

诗歌园中的比喻,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中国古诗歌,十分广泛、生动、贴切地设喻:日月星辰,江湖河海,花草鸟兽,云雾山岚,无不被诗人用来比喻寄情。

一、比喻的三种方法:

1、明喻。所谓明喻,就是有本体、喻体、喻词。要求贴切、奇警、新鲜而有创造性。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中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比作是“一江春水”。又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在《武陵春》中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她不说愁有多大,而说舴艋小舟载不动。以舴艋之小,反喻愁多,让人觉得新颖而别致。明喻一般不含蓄,无余味,但也有例外。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寸草”不能报答春光的和煦,比喻做儿子的永远也报答不了母恩。设喻诗句隽永,耐人寻味。明喻还可通过写景托情。如唐代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潭水之深,喻友情的真挚与深沉,足见情景交融之美。

2、隐喻。又称暗喻。它的特点是直接把本体说成喻体。诗歌里的隐喻句,喻词往往被省略。如晚唐重要诗人李商隐,《锦瑟》的中间两联用四个典故作隐喻: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诗中构成一唱一叹,音韵和谐的画面:庄子梦蝶,喻人事变幻转瞬成空;杜鹃伤春,喻往事可悲,内心伤痛;“沧海月明”鲛人泣珠,喻旧情已逝,遗恨无穷;“蓝田日暖”喻往事如烟,只留下朦胧的回忆!由此可见,隐喻抒情,让人联想更丰富,意境更幽远,韵味更清雅!

3、博喻,除《诗经》常用外,苏轼的《百步洪》也是较典型的例子:“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诗中说的是轻舟赴急流,像兔子奔走和鹰隼从空中疾飞而下;像骏马从千丈高坡上冲下来;像迸裂的弦琴弹开琴柱;像箭从手里射出去;像闪电从缝隙一闪而过;像露珠一骨碌从荷叶上滚下。连用七个比喻,再现了百步洪的天然奇观和游人历险的惊异心态。这就是所谓的“博喻”,是外在结构的创新。古来论者,无不叹之为创格:博喻能产生快速的意象叠加,产生语言的急促节奏!这诗句形象地描绘了游人置身此境的眩晕之感。水流迅急和心神眩晕,象征人生速逝和世事的变幻无常!诗行里蕴含着睿智的哲理和禅悟!

二、诗歌园中比喻的四种分类:

1、以人喻人。如李白的《清平调词》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写杨贵妃因貌美而备受恩宠。

三、四句从历史角度,说赵飞燕受宠于汉成帝得依靠浓妆淡抹,而杨贵妃像她那么美却不施粉黛,是“天生丽质”!这一比喻奠定了杨贵妃自汉代以来,在嫔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2、以人喻物。如李白的《长相思·之一》:“美人如花隔云端”,把“美人”比作“花”。

3、以物喻物。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诗中这一系列的比喻,描述了琵琶的声调有轻、重、缓、急之分,且悦耳和谐,绘声绘形,形象可感;也表现了琵琶女的高超弹技,使读者对琵琶女平添几分怜悯和几分仰慕!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中用盛开的梨花来比喻满树的雪花,一幅壮丽的北国冰雪风光,顿时展现在读者眼前。

4、以物喻人。如李白的《清平调词》第一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李白盛赞杨贵妃的美丽。诗人用国色天香的牡丹花来比喻杨贵妃倾城倾国的国貌,真恰切!牡丹花娇美,杨贵妃更加丰美:读者莫怪唐玄宗沉迷专宠——爱江山更爱美人!

篇8:例谈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一、比喻在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 用生动的比喻引入新知识。

有的知识和前面所学的内容没有明显的联系, 此时采用比喻可以让学生能较为自然的接纳。比如在学习ATP时, 可以先问学生一个问题:人们在生活中用什么来购买各种物品, 以满足生活需求?大多数学生会回答:“当然是钱啦。”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比喻自然引入细胞中的能量硬通货———ATP。

2. 树立直观形象。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的直观形象开始的, 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能给人们提供具体的感性认识。没有生动的直观形象, 就很难进行科学的抽象, 直观是抽象的基础, 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就难以达到理性认识。例如, 在介绍氨基酸的结构通式时, 将一个氨基酸比喻成一个人:氨基是左手, 羧基是右手, 身体是中心碳原子, 腿是氢原子, 头部是R基。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之所以不同, 在于R基不同, 就如人的不同在于大脑的不同一样。氨基酸分子之间的脱水缩合如同不同的人手牵手排成一个队伍。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氨基酸的结构特点, 并且为后面脱水过程的理解以及脱水分子的计算奠定了基础。又如, 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可以想象为一个梯子, 磷酸脱氧核糖交替连接形成扶手排列在外侧, 碱基对如同梯子的横档排在内部。

3. 增强对生理活动过程的认识。

很多细胞内的生理活动过程, 学生既看不见又摸不着, 如果死记硬背, 也会随时间流逝而淡忘。如细胞中蛋白质合成和分泌过程, 教学中可以用比喻来加深对这一过程的理解和记忆。我在教学中把蛋白质合成和分泌过程比喻为制作宝剑的过程。核糖体比喻为铸造车间, 利用一段一段铁片打造剑的毛坯。内质网是加工打磨车间, 使宝剑变得锋利。高尔基体是包装和运输车间, 负责配上剑鞘和运送出去。细胞膜是工厂的围墙, 线粒体是工厂的配电房。

4. 使生物知识内部的联系变得形象化、通俗化。

有些生物知识内部联系, 对高一学生来说还是很复杂、很深奥的, 学生理解掌握也很困难。例如, 光合作用过程中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联系, 我们可以把这一联系比喻为自行车前后轮之间的关系, 自行车的速度不但与前轮的运转有关, 还与后轮也有关, 关键在于前后轮的配合。还有如酶促反应的速度不但与底物浓度有关, 也和酶浓度有关。这和士兵渡河一样, 渡河速度不但与士兵数量有关, 也和河面上桥的数量也有关。

实践证明, 比喻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中一个恰当的比喻, 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喻用得好, 可以生动、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问题, 但若比喻不恰当, 反而会画蛇添足, 有碍于知识的理解。所以, 运用比喻进行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二、运用比喻必须注意的原则

1. 比喻要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

教学中采用比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对比较难理解的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所以在选取比喻素材时, 一定要选择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识水平的, 最好是有生活经历和经验的例子。这样与生物知识结合起来, 既能使教学生动有趣, 又能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使学生记得深、记得牢。

2. 比喻要有的放矢, 恰如其分。

在选用比喻的例子时, 要注意与教学中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可比性, 能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所要比喻的生物知识。如果比喻光是生动而失位, 那将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比喻应严格遵循知识的内在规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 精心考虑与筛选, 做到“有的放矢, 恰到好处”。

3. 比喻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比喻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横比和纵比, 让学生有所悟。使难理解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 更为重要的是, 能帮助学生触类旁通, 举一反三。

篇9:比喻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形象比喻法;药理学;教学

目前,中专生的基础知识普遍较薄弱,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是摆在每一位教学工作者前面的难题。本论文中的形象比喻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即用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和说明另一种事物。药理学是医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在药理学教学中,适当运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有助于学生对药理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药理学教学中,形象比喻法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运用形象比喻法讲解药理学中较难理解的概念,培养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比如学到《药理学》绪论,我向学生讲解“药物的两重性”的概念时,说到药物使用得当,可产生防治疾病的作用,而使用不当(如过量)则可引起中毒,甚至死亡。这里,我将药物比喻为一把“双刃剑”,可击退别人(疾病),稍微不慎也会伤到自己。因此,使用药物时,必须时刻注意药物的毒性反应。又比如讲到概念——耐药性(又称抗药性),是指长期使用化学治疗药物(包括抗微生物药、抗癌药、抗寄生虫药),致病微生物、癌细胞、寄生虫对药物不敏感或无作用的现象。耐药性的产生可比喻为敌我双方的较量,“敌”指致病微生物、癌细胞、寄生虫,“我”指化疗药。敌强我弱,会产生耐药性;反之,我强敌弱,则可杀灭致病微生物、癌细胞、寄生虫,不会产生耐药性。通过形象比喻法,使抽象的概念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形象比喻法有直观性、趣味性的特点,可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2.运用形象比喻法讲解抽象的理论,提高教学效果

运用形象比喻法,通过直观的类比,联想等,使抽象难懂的理论变成易学易懂的知识,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同一受体(如M受体)的激动药、阻断药合用时呈现哪一药物的作用的问题。受体激动药是指药物与受体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受体阻断药指药物与受体虽有亲和力,但没有内在活性。当同一受体的激动药、阻断药合用时,会竞争性地跟受体结合,这就取决于哪一种药物亲和力的大小,即用药剂量(浓度)的大小,用药量大的药物则可把受体竞争、夺取过来与它结合并产生作用。比如毛果芸香碱与阿托品合用时,如果毛果芸香碱用药剂量大于阿托品,则呈现前者的作用(M样作用);反之,毛果芸香碱用药剂量小于阿托品, 则呈现后者的作用(与M样作用完全相反)。我将这种现象比喻为一个物品给两个人争夺,力气大的人会易于夺取过来。通过形象的比喻,可化难为易,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形象比喻法讲解药物的作用机理,可使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易于掌握

比如讲授到磺胺药(如SMZ)与甲氧苄啶(TMP)合用为什么可使抗菌作用增强?这涉及以上两种药物的作用机理。因为磺胺药可跟对氨基苯甲酸(PABA)竞争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甲氧苄啶则直接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两者合用使到细菌核酸的合成受到双重阻断,所以使抗菌作用明显增强(见图1)。以上可以形象比喻法为细菌繁殖过程中核酸合成需要经过两座桥(二氢叶酸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断了一座桥(抑制其中一种酶),较易于修好(核酸合成还可继续),如果断了两座桥(两种酶均被抑制),则难于达到终点(细菌核酸难以合成)。故两种药物磺胺药(如SMZ)与甲氧苄啶(TMP)合用可使抗菌作用明显增强。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学习药理学中较难理解、掌握的内容,通过运用形象的比喻,可使学生较容易地理解、掌握。

4.运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药理学中的术语

药理学是一门医学的基础学科,其术语大都是比较复杂和抽象的。比如“反跳现象”指长期地使用某一种药物,如果突然停药,会使所治疗的疾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这可比喻为在高速公路上快速前进的汽车,如果突然停车,会出现翻车、人员伤亡的现象。故高速行驶的汽车如需要停车,应逐渐减速,然后停车。因此,长期地使用具有“反跳现象”的一些药物,比如普萘洛尔(心得安)、糖皮质激素类药、洋地黄类、抗癫痫药物如苯妥英纳镇静药如安定等,如需要停药,应该逐渐减量,然后停药。通过形象的比喻,可使难懂、枯燥的药理学术语转化成形象、易懂的知识。

5.运用形象比喻法引导学生理解药理学实验的结果

药理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是我们培养学生形象比喻法的最佳场所。如“乙酰胆碱、阿托品对离体肠肌的作用”这一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学过乙酰胆碱可使肠肌收缩、阿托品可使肠肌松弛,但只是表浅的记忆。通过实验,看到注入乙酰胆碱可使肠肌强烈收缩(痉挛),再注入阿托品可使肠肌完全松弛。将家兔的一段空肠比喻为一段弹簧,乙酰胆碱可使弹簧缩短而阿托品可使弹簧拉长,两种药物有竞争对抗作用。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形象比喻法,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

篇10:小组合作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一段时间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后得到以下做法和体会: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在教学学中如何实施

1、把学生进行分组

我们依据学生学业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科目差异、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使各组之间达到相对平衡。以6人为一小组,分别设置一名组长和副组长。由他们对本组进行组织、协调和管理。

2、小组评价机制的建立

对于小组的状态、氛围给予及时评价,对于小组的1-6号表现分别给与不同评价,比如:1,2号正确回答问题给予小组1分奖励,3,4号奖励2分,5,6号奖励3分,引入小组竞争机制将每天的量化分数进行组间评比。这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做到及时评价,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探究的乐趣。还可以在交流和小结后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让不同同学回答来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让各小组评论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实验方案的优劣,对所做工作发表看法。最后由老师来评价学生的掌握程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学习中的表现等以激发学生进行下一轮学习的积极性。

3、学习模式的培养

对于学生进行培训,将小组合作正确方法给予指导。思考问题是自我学习、自主探究、自我理解的过程。在合作学习前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独立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积累交流素材是非常必要的。合作学习离不开交流、讨论,而交流、讨论的基础是小组成员有各自的想法和素材,这就需要合作前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这就是小组合作的正确方法。

4、教师在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师在小组合作中是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主要是“指引者”,要改变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主导性体现在针对教学内容适时选择重点问题或操作练习;也体现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前提下积极参与讨论、启发、引导、鼓励、反馈,如发现未曾预料的问题可及时调整解决。教师同时又是巡视者和协调者,以确保正常课堂秩序,及时提醒个别学生,协调组间必要的信息联系。主导、巡视、协调者的角色密切了师生关系和提高了师生、生生交往密度,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划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平等、自由、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能提供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释放“撑船者”和“划桨人”的智慧,也才能真正让学生由“不会学习”向“会学习”和“主动会学习”迈进。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教学中的教学效果

1、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创造了学生互相认识、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他们学会了把自我融于群体之中,小组的成员成了他或她的几个好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使之感自己难以离开这个可爱的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2、培养学生能听取他人意见的品质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感到要想使自己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必须做到小组之间的每一个成员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帮助,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培养了小组成员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帮助本组成员共同提高的好品质。

3、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表达 在以前学生在学习生活,大部分不愿进行表达或很少去表达,上课时经常只有那么几个学生举手,等到全班交流时却没有了声音,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但在小组合作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区别与传统教学,小组合作实现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再是一味的倾听者、承受者,而是探究者、表达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重视学生多渠道获得知识,重视了已有知识的运用,重视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学习和类推、正反面争论、论证思维的运用,对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颇具积极意义。

三、在小组合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合理

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必须充分备课,完美的设计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避免在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出现学生为一两个问题纠缠不清的局面。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做好充分备课,设计好施教方案,特别对教学目标,讨论话题,学生状况一定要成竹在胸,并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提高和转换,不能让讨论失控。从而让教学任务能顺利进行,达到教学的预期任务。

2、小组和合作一定要落到实处 在小组合作刚开始实施发现在合作一段时间后,有差生在合作讨论中处在从出位置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在讨论时依靠优秀生直接去获取结论,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就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避免发言的内容其实是个人的意见而不是小组讨论的成果。显然,这样的小组讨论只是一种形式,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没有能够有效的融合,表现出只有独立思考没有合作学习,组内发言的学生,往往是一些基础好的;相反那些学习困难生则只有合作没有独立思考,讨论时只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于是加速分化。

3、避免学生两极分化,导致差生越差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先进行独立思考并记下自己的想法,然后组内交流讨论,形成集体意见。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避免出现学习状态好点的学生不等其他同学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而对状态差的学生来说相当于走了一个形式,导致两极分化加剧。所以要从严格督促学生按照小组合作的规则讨论来加以解决,经过集体性质的交流,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将更加深刻。教师在新的教学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扬长避短,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小组合作学习气氛,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使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与活力。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实现了生生互励,合作学习、互相倾听、互相激励、互为师生及合作与竞争等。在小组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其主动性、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会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课堂形式,它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使学生真正地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学习的天空自由翱翔。

如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小组合作学习

学 校:天津市蓟县第四中学 年 级: 八 年 级 姓 名: 刘 俊 会

上一篇:编书有感下一篇:领导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