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2023-02-03

分层教学就是正视课堂群体教学与学生个体差异之间的矛盾, 采取积极的态度, 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统一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 也就是在教学设计时, 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包括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及指导等方面) 的安排都因人而异, 使之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实际学习的可能性, 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1 在中职《数学》中运用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1.1 学生群体分析

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比较薄弱, 且将来的工作对数学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点的强化和应用方面, 因此将这大部分学生划分为B层次水平。但其中又有一部分学生基础相对较好, 且有进一步深造的打算, 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加强数学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方面, 可将这一部分学生划分为C层次水平。对于个别数学基础特别差, 对数学学习已失去信心的学生, 首先应帮助她们树立信心, 将其划分为A层次水平。为了满足这三部分数学水平相差较大且要求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适合采用分层教学, 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 理论研究依据

心理学研究依据表明:人的认识, 总是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体到抽象, 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 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 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 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 根据人的认识规律, 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 通过逐步递进, 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把握所学的知识。

教育学研究依据表明: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 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所以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 因材施教, 循序渐进, 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 逐步提高, 最终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 分层教学在中职《数学》中的具体运用

2.1 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层次性

对于教学目标, 可分四个层次: (1) 知道、了解, 即对知识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 能识别它。 (2) 领会、理解, 即对概念和规律达到理性的认识, 能自述、解释和举例说明。 (3) 掌握应用, 即运用概念、方法和规则进行常规运算、求解、论述和简单应用。 (4) 熟练掌握、灵活应用, 即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达到熟练、灵活程度, 从而形成能力。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要求达到 (1) - (2) ;B组学生达到 (1) - (3) ;C组学生达到 (1) - (4) 。

例如, 在制定“对数函数值及其运算”教学目标时, 可作如下设计:

A层次教学目标:牢记两个基本对数和两个基本对数恒等式, 能直接运用公式和计算器求解简单的对数函数值;

B层次教学目标:掌握两个基本对数和两个基本对数恒等式, 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 能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和计算器求解一般的对数函数值;

C层次教学目标:掌握两个基本对数和两个基本对数恒等式, 掌握积、商、幂的对数运算法则, 掌握对数的换底公式, 能熟练运用这些公式和计算器求解较复杂的对数函数值。

2.2 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呈现层次性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坚持删繁就简的原则, 应注意问题的展现, 使问题简单、明了地展示于学生面前。然而, 我们大多数教师往往只注重情境的童趣、新颖、别致, 把复杂的、浑沌的情境一骨碌展示于学生面前, 忽视了情境的导向作用。

例如, 在“任意角三角函数值”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进行复习导入:

问题1:如何求特殊角三角函数值, 如:sin30°、cos45°? (A层次学生)

问题2:如何求0°~90°内角的三角函数值, 如:sin75°? (B层次学生)

问题3:如何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呢? (C层次学生)

上述三个问题中, 第1、2题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 同时对本节课所学知识也有铺垫和导向作用, 第3题是探讨问题, 用来引起学生思考从而导入新课。

2.3 在新知识的构建中呈现层次性

例如, 在学习“如何求对数函数值”时, 可作如下设计推进新知识:

第一步:学习简单的对数恒等式, 学会利用对数恒等式求简单的对数函数值, 如求log24;

第二步:学习利用计算器求以10和e为底的对数函数值, 如求ln4;

第三步:学习换底公式学会综合使用换底公式和计算器求所有对数函数值, 如:log23;

第四步:学习对数s运算法则, 学会如何灵活运用对数运算法则求特殊对数函数值。

通过这四步的学习, 难度越来越大, 要求越来越高, 给A、B、C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求对数函数值的难易不同的四种方法。

2.4 在知能训练的强化中呈现层次性

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 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 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例如, 在学习“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时, 可设置如下3组题目:

(1) 已知球的半径等于3.5cm, 求球的表面积和体积。

(2) 若球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 那么它的表面积和体积扩大到原来的几倍?

(3) 一个空心的钢球, 外直径为1 2 c m, 壁厚0.2cm, 问它在水中能浮起来吗? (钢的密度是7.9g/cm3)

其中第一层次的题目主要针对A层次的学生而设计, 第二层次的题目主要是针对B层次的学生而设置, 第三层次的题目主要是面向应用拓展, 为C层次的学生而设置。

2.5 在辅导形式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

在辅导形式的选择上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 对B层次学生的辅导主要集中在课内, 对于A层学生的个别问题可采用单独指导的方式;对于C层次学生的辅导形式可采用数学兴趣小组的形式。

2.6 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呈现多样性

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可采取多种方式相结合的手段, 如课堂提问评价、课后作业评价、社会实践评价、考试评价等。

3 关于分层教学的几点思考

教师在对学生分层时切忌硬性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切实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 保护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感到轻松自如,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要本着“面向中间, 兼顾两头”的原则, 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 营造积极思维的环境气氛, 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挥, 学有所得, 学有所长。

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应针对不同的学生, 不同的教材, 遵循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原则,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分层教学是一种因人而异的教学模式, 在具体运用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呈现层次性;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呈现层次性;在新知识的构建中呈现层次性;在辅导形式的选择上呈现多样性;在教学质量的评价上呈现多样性。

关键词:分层教学,个体差异,问题情境,知能训练,全面发展

上一篇:论我国防空识别区建立的国际法依据与制度体系完善下一篇:对稠油井压井液技术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