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2024-04-16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精选6篇)

篇1: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非婚生子女

非婚生子女,(俗称私生子,为有轻蔑侮辱意味的用法)是在受胎期间或出生时(各地法律定义有别),其生父生母无婚姻关系的子女。由于法律上对婚生和非婚生子女的保护程度有别,故有区分的实益。

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 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

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分析说明]

婚生子女是男女双方在依法确立婚姻关系后所生育的子女,而非婚生子女则是在依法确立婚姻关系前或婚外行为所生的子女,如非法同居、婚前性行为、姘居、通奸及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

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虽然在出生形式上是合法婚姻和非法婚姻的不同产物,但其法律地位却是相同的。承担相同的权利和义务。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重庆超生非婚生子女可入户

历年来出生的计划外生育、非婚生育未入户的子女,按照本人自愿随父随母的规定,凭《出生医疗证明》或医院出具的其他出生证明、街道(村)证明、知情人证明、民警调查材料等,可申报入户。

重庆市公安局近日公布六项户口迁移便民新政策,意味着被市民俗称为“黑娃”的户口问题可以解决了。

同时,新规定放宽了投靠入户政策,夫妻投靠不受婚龄限制。

男性超过60周岁、女性超过55周岁,可以申请投靠子女入户。其中退休投靠子女入户不受年龄和身边无子女限制,只要实际居住,均可办理户口迁移。

16周岁以下(在校生不超过19周岁)的子女,可解决随父落户的问题,学龄前儿童优先予以解决。新生婴儿入户,可自愿选择随父或随母登记常住户口。

科技人才享受“来去自由”的政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和留学回国以及从市外引进的专业技术人员,只要在渝有合法固定住所,允许本人及配偶和未成年子女在常住地入户。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福建开展户口整顿解决非婚生子女上户口难问题

2009年1月,福建省公安机关将开展户口整顿专项工作,着力解决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等原因未落户人员的落户问题。

2008年4月,福建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等4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解决历年出生人口未落户问题的意见》,明确规定户政部门不能因为计划生育、父母无法提供出生医学证明或结婚证、缴纳社会抚养费等原因拒绝办理出生人口落户手续。

据统计,截至2008年12月,福建公安机关共摸底查出未落户人员34.9万余人,已协助解决落户32.6万余人,完成率93.44%。

据悉,此次户口整顿专项行动还将解决一人多个户口问题,包括非法办理虚假户口、一人多个户口信息问题;应销未销常住户口问题,包括死亡、服现役、出国(境)定居等未注销户口;应落未落常住户口问题,包括出生、退出现役、刑满释放、回国定居等未落户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问题,包括公民身份号码重、错号,出生日期、姓名、性别、民族、相片、住址差错;人口信息系统中异常数据问题,包括同一父或母存在2个以上出生日期相同,或存在姓名相同而出生日期不同的人口信息数据,居民身份证使用错误行政区划码等异常数据情况。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超生非婚生子女可申请办理户口

从三亚市公安局获悉,为进一步规范户口登记和居民身份证管理,有效解决办理户口、居民身份证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三亚警方决定即日起至明年2月上旬,用近2个月时间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户口整顿工作。此次户口整顿重点是解决“一人多户”、应销未销户口、应登未登户口、居民身份证号码重错号等问题。

将清理撤销“一人多户”

三亚警方表示,将加强对籍贯非三亚市、居民身份证号码非三亚市且无迁入本市时间地址等可疑户口人员身份核实工作。对于在日常工作和户口整顿中发现有两个以上常住户口的,在调查核实后将依照有关政策法律规定,保留一个常住户口,注销重复户口。

警方将通过查询人口信息库,发现信息有“一人多户”可能性的,将向所属派出所发函协查;对属于当事人未办理户口迁出注销手续而在异地落户的,户口迁入地派出所将书面通知户口迁出地派出所注销原常住户口;对属于当事人伪造户口迁移证件落户的,注销非法登记户口;对属于当事人弄虚作假非法落户的,按照《关于对弄虚作假非法落户被注销户口人员在原迁出地恢复户口有关问题的批复》精神,依照“谁登记、谁撤销,谁审批、谁撤销”的原则,由有关派出所或公安机关户政部门撤销相应户口登记。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对伪造、变造户口迁移证件及非法登记户口行为,将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次户口整顿工作中,警方将重点开展死亡、在国(境)外定居、应征入伍等人员的户口注销工作。通过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检索80周岁以上人员,结合社区民警年终人口统计户核工作,核实死亡未销户口情况。对于在日常工作和此次户口整顿中发现公民死亡户口未被及时注销的,派出所经调查核实、履行书面告知和亲属签字等手续后,凭相关证明材料注销死亡公民户口并收缴其居民身份证。

对于公民被法院宣告失踪且已过公告期的,派出所将依法注销其户口。对于在国(境)外定居或已取得外国国籍但尚未注销户口的,经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等确认,原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将注销其户口。

超生非婚生子女可申请落户

据了解,此次整顿中,还将解决应落户而未落户的常住户口,包括新生儿、退出现役、刑满释放等人员的落户问题。

对于工作中发现的因超计划生育、非婚生育、早婚早育、未办理独生子女证等原因未落户的孩子,派出所将根据其父母或监护人申请,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其办理常住户口,并及时通报计生部门。对于已在农村地区定居的自流人口,经当地村(居)委会同意,在调查核实后应准予登记落户。对于其他户口待定人员,将根据有关政策规定,区别不同情况加以解决。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证件超期、丢失或多年无户口的,经社区民警调查核实,视情况办理落户手续。其中,对持有过期户口迁移证人员,如符合现行户口迁移政策的,在其换领新户口迁移证件或经查询、电话核实等方式查实后,拟迁入地公安机关应准予其申报常住户口;不符合现行迁移政策的,原迁出地(学生入学前常住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应准予其恢复常住户口。对于遗失户口迁移证件人员,证件签发地户口登记机关应根据本人申请,按原证件内容予以补发,并注明补发情况。对于公民因长期外出(非出国、出境定居)被注销户口,现回到原户口所在地实际居住的,原户口登记机关应根据本人申请、在认真调查核实后恢复其常住户口。

对于当地常住人口未申报落户的,由本人提出申请,户口所在地公安派出所或办证中心调查核实后,报相关部门审批,办理户口登记手续。

“人户分离”有望落户现住地

此次户口整顿工作,还将妥善处理多种原因引发的部分人员“人户分离”问题。对于“人户分离”人员,警方将尽可能动员其将户口迁到现住地,一时无法解决的将在摸清情况后进行另册登记。

对于工作中发现的由于市政建设原因导致居民原户口登记地址消失,或因集体户口所在单位破产等原因导致户口不具实际意义,涉及的居民或职工在同一城市有其他住所,但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原户口登记地和现住地派出所将加强沟通,督促有关人员尽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确因特殊原因一时无法解决的,将登记造册,在人口信息系统中注明,由现住地公安派出所加强管理。

中国第一法律门户

我们的宗旨是法律产业报国

我们拥有最资深律师为您提供专业免费法律咨询服务

对于职工属单位集体户口、所在单位已搬迁或本人及随迁家属工作调动,但尚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原单位所在地派出所应通知单位或主管部门动员、督促有关人员及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对于辖区内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户口滞留原就读院校超过两年的,派出所将及时通知毕业生原就读高校,动员其尽快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并在人口信息系统中加以标注,在这部分人员办理户口、身份证时,派出所也要说服动员其办理户口迁移手续。

将核对纠正户口登记项目差错

户口登记项目差错,包括居民身份证号码重号、错号,户口登记的出生日期、姓名、性别、民族、相片、住址差错等现象。警方将结合目前尚未换发二代证人群情况,特别是较为严重的农村地区的情况,在动员或为群众换发二代证时,认真核对户口登记项目。对于公民申请变更姓名、性别等登记差错项目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依据相关证件、证明给予纠正。对公民申请更正出生日期等登记差错项目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受理,并呈报有关部门审批后办理。

对于公民婚姻状况、职业、服务处所、文化程度等户口登记项目内容发生变化的,由户口所在地派出所或办证中心依据居民提供的有效证明(件)予以变更。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认真核对自己户口信息,如发现问题务必及时到属地派出所咨询解决。

篇2: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内容摘要:我国在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在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子女较之婚生子女的地位和待遇相差甚远,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通过对非婚生子女的权益状况及保护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来探讨如何通过具体的法律措施对非婚生子女进行保护。

关键词: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

一、非婚生子女的概念与法律地位

我国目前的婚姻法至今未对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概念给出一个法律上的准确定义,这就使得非婚生子女的概念在不同的法律书上有了不同的定义,使其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有了意思相同或相近而用词又有差别的特点,有学者认为非婚生子女的定义是指婚生子女的对称,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而有的学者认为对非婚生子女的定义是非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包括已婚男女与人通奸所生的子女,未婚男女所生的子女,未婚子女被奸所生的子女。从其概念的不统一可以看出我国法律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还是有问题存在的,其保护的力度和重视的程度还是不够的,也就使得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得不到一个很好的有效保护,从而非婚生子女的一些问题在保护的时候无从下手,这样也会使非婚生子女在法律上得不到一个明确保护的地位,使其某些权利和利益得不到法的确认和确定,所以说只有在给非婚生子女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和环境的前提下,才可能谈到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否则谈到的任何一种保护都是不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和缺乏依据的。因此我们只有在给非婚生子女一个能够反映其自身的真实情况和符合自身特点,并跟当今社会环境相吻合的概念的时候,我们才可以对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有一个更好的保护,只有这样非婚生子女的保护才可能在今后的立法和法律的修改中慢慢的变的系统化和完整化起来,使其非

婚生子女的权利和利益得到真正的保护。这样也便于非婚生子女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同时也有助于非婚生子女履行自己对社会和对亲生父母或继父母、养父母在年老后所应尽的赡养扶助的义务。

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布的第一部婚姻法,即1950年《婚姻法》专门规定了“父母子女间的关系”,该法以1/5的篇幅规定了以保护子女合法权益为原则的、父母子女间平等的、互相扶养的权利义务关系。之后,1980年《婚姻法》又以7条,占全法1/5的篇幅重申了前述规定,并增加了关于子女姓氏、权利请求权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保护权的规定。确立了以保护未成年子女合法权益为原则的、父母子女间平等的、相互扶养和相互继承的新型的亲子关系。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推行,不仅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大改善;也带来了市场经济和物质利益关系对婚姻家庭、亲属关系的强烈震撼、冲击和渗透。一共只有37条的婚姻法早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健全完善婚姻法迫在眉睫,特别是补充完善亲子法制度更是确保父母、子女合法权益,促进家庭关系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与权利和利益的保护:在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和合法权益方面,我国最新修改并且在2001年4月28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也只有第二十五条中有两款规定,第一款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此条款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也就是说他们之间的等级或地位是一样的,都同处于一个起跑线上,但是他们拥有的是同等的权利并不是说拥有的是相同的权利,这两个词在字面上是有一定的差别和不同的,同等指的是等级和地位上的一样,而相同指的是一模一样的权利和地位。比如德国在其德国基本法第六条中规定:“立法应保障非婚生子女在其身体与精神发展及其社会地位,得与婚生子女享有相同条件”。

二、亲子法制度中的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

亲子法制度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完善的。当前世界各国的亲子法几乎均已发展为充分考虑子女权利的亲子法,而且规定得越来越详尽明确。这是一个历史进步,也是世界各国亲子法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1980年《婚姻法》虽然在第15~21条中对亲子关系专门作了规定,但既不全面,又缺少可操作性。我们应该借鉴世界各国法制变革中的有益经验,吸取外国法律的精华,修改婚姻法,使我国亲子法制度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权利义务平等的公平原则,重视利益关系、财产关系;同时发扬我国重伦理、道德、和谐,重精神的优良传统,从而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完善我国亲子法制度。

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是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非婚生子女的生父,得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认领方式可以通过办理户籍登记手续,也可通过扶养的方式进行认领。未与非婚生子

女共同生活的生母可以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方式只须出示子女的出生证明或医院的出生记录即可。法律还应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认领非婚生子女,必须征得生母或非婚生子女法定代理人的同意。生父认领成年非婚生子女,须征得子女本人的同意。

非婚生子女的生母和其他法定代理人,成年的非婚生子女本人,得提出强制生父认领之诉。在生母遗弃婴儿的情况下,也可强制生母认领,即生父也可作为强制认领的请求权人。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利益和社会的稳定,法律应规定,生父自愿认领非婚生子女,在认领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时,在违反真实原则,即认领人与被认领人之间无血缘关系时,在被认领已受婚生推定等情况下,认领无效。但有异议的利益关系人需通过向非婚生子女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经法院判决认领无效。法律应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生母应当共同扶养子女。子女与生父母一方生活的,另一方应负担子女的生活费的一部或全部,直至子女成年或能独立生活为止。扶养方式由生父母双方协商决定,协商不成的,可起诉至法院判决。父母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不受婚生或非婚生的影响。父母对子女有扶养、教育的义务;成年子女对父母有扶养、扶助的义务。禁止父母子女间的虐待和遗弃。禁止溺婴和其他残害婴儿的行为。

三、养子女与继子女的法律地位

收养应当有利于被收养的未成年人的扶养、成长,保障被收养人和收养人的合法权益,遵循平等自愿的原则,并不得违背社会公德。收养不得违背计划生育的法律、法规。

我国法律规定收养关系的成立具备以下条件:(1)被收养人。应规定凡属下列情况的不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为被收养人:丧失父母的孤儿;查找不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生父母有特殊困难无力抚养的子女。(2)送养人。应规定凡下列公民、组织可以作送养人:孤儿的监护人;有特殊困难无力扶养子女的生父母;社会福利机构。(3)收养人。应规定收养人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无子女;有扶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年满30岁;未患有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4)法律可将收养法第7~10条内容,即关于三代以内旁系血亲间的收养、华侨的收养、收养名额、收养原则(夫妻共同收养)、收养自愿原则、继父母继子女间的收养等内容列入婚姻家庭法中,但要力求简练、明了。(5)增加不完全收养的条款,即规定在老年人无子女,需要有人照顾,并且不违反社会公序良俗的情况下,准予收养一名成年子女或一对成年夫妇。男性收养女性的,年龄差应在40岁以上。同时明确规定,收养成年人为不完全收养,以防止有人借出养逃避赡养、扶助本生父母的法定义务。之所以这样规定是从我国即将进入老龄社会,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保护能力尚有很大差距的现实状况出发的。(6)统一收养程序。采用新修改的《收养法》第15条规定,即明确规定收养应当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收养关系自登记之日起成立。(7)外国人的收养。规定外国人依照中国婚姻家庭法规定可以在中华人民共和

国收养子女。同时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收养的特殊程序,需订立收养协议,并须经过公证。(8)中国人收养外国人。规定中国公民可以收养外国人为养子女,但必须遵守我国法律和被收养人所在国的法律的有关规定。(9)明文规定保密原则。

法律规定继父母与继子女之间可以正式建立收养关系而成为养父母养子女关系;也可以由于事实上发生的扶养关系(3 ~5年,多长时间合适,可以讨论)而形成事实上的收养关系,适用本法有关父母子女关系的规定。但属于不完全收养关系,不影响继子女与其生父母的关系。

四、私生子女的法律保护

私生,又称非婚生,是指男女双方之间在无婚姻关系的情况下生育子女的行为。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我国新型的私生现象在大量增加。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和类型:

1.因事实婚姻增多,导致私生子女增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员流动频繁是必然趋势。在流动人口中,一些人不办理结婚登记而组成事实夫妻的欲望、需求比以前强烈,因社会调控力减弱,环境条件也较以往更适宜。这些事实婚姻在1994年2月1日后,其效力不为法律承认,得不到法律保护,其所生的子女当然为私生。一些人很可能因此类事实而成为“终生非婚同居者”,其所生的子女也成为难以准正的私生子女。

2.因婚前同居现象的普遍存在,而使私生子女增多。由于婚龄的提高,人们思想观念更新,市场经济迫使年轻人多学知识,而人们不愿早婚。但我国青少年性成熟的年龄却在提前。这种两极分化现象的矛盾发展,客观上导致了年轻一代的婚前同居,较以前普遍得多。即使避孕技术比以前再高明,总不免会有私生子女出生。

3.因婚外恋引起的通奸、姘居关系增多,也使私生子女日益增多。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流动交往的频率攀升、范围扩大,人们的思想观念空前的自由、解放,道德和法律的直接约束力减弱。进而,引起了人们对自己的婚外性行为认识的模糊和分歧,婚外性关系及其生育私生子女的概率加大。与此相对,强奸所生的非婚生子女因堕胎技术的发展会减少。

4.人工生育技术提高,计划生育的推广,也使得一些人在婚前、婚外怀孕生育,社会上的私生子女也或多或少地因此增添。市场经济要求每个家庭生产人口时,必须根据劳动力的需求计划生育。但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调节机制尚不完备,还需社会干预每个家庭的生育。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依照计划生育法规要求和其他法律规定不能或暂时不能结婚的人,为了逃避法规约束而私自同居私生。典型的还有所谓的因此而“公开借种生子”,或“未经夫妻另一方同意人工授精私生”甚至“单身生育”的现象出现。

私生现象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其危害性也是多方面的。为了妥善处理私生子女问题,同时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本人主张对私生者的处理要与对私生子女的保护结

合起来。力争做到既不损害私生子女的合法权益,又能够有力地制止非婚生现象。所以本人希望未来的立法,一方面要对私生男女双方有一定的制裁(预防非婚生或避免单亲抚养),比如说以计划外生育罚款(坚持婚内生育制)处罚婚前同居生育,或以损害赔偿处罚通奸姘居生育者。这种通奸生育不仅侵害了夫妻名誉权、夫妻共同生育权,而且侵害了夫妻计划生育权。四川省曾发生与他人通奸超生处罚本夫的事情。还有因妻子与他人通奸生育而合法夫妻不能合法生育,只有“超生”(事实上并未超生)的事情。因而,必须对此加以处罚。另一方面,我国未来的立法应该确立私生准正、认领、强制认领的法律制度以全面保护子女的合法权益。

私生准正,又称婚生推定,是指因父母结婚而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法律制度。从表面上看,我国目前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与婚生子女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似乎准正与否无所谓了。甚至有人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让私生子女准正,会变相鼓励私生。本人认为,我国未来的立法完全应该确立私生准正制度。其主要理由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在涉外法律关系中保护我国非婚生子女的利益,使我国亲属制度与国际接轨。目前大部分国家的法律对非婚生子女还有一定程度的歧视性规定,所以绝大多数国家都有私生准正制度。如果我国没有私生子女准正制度,势必使我国的部分非婚生子女在对外交往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在涉外财产继承时只能取得少于婚生子女的应继承份额,在其他亲权方面也有差异。况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一体化,私人国际交往越来越多,涉外的非婚生子女问题也会越来越复杂。有胜于无,哪怕最简单的规定,都可为其提供保护。

2.可以在社会实际生活中切实使非婚生子女得到完全平等的地位。无论我国法律怎样规定不得歧视非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与婚生子女的地位完全平等,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非婚生子女还是另眼相看的。从土地承包、抚养、财产继承的实际操作上也是对非婚生子女不利的。尽管事实上一些单位已在实行私生准正措施,但是在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肯定能使这些措施名正言顺,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资格也于法有据。

3.可以使非婚生子女的父母在本无直接监护权的情况下取得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定监护资格。监护与抚养不同,法律规定不管非婚生子女是否与生父母共同生活,其生父母双方有抚养义务,但是监护可能只有单亲。在现实生活中,婚前同居的私生子女通常能够因其父母事后结为合法夫妻而自然取得法律规定的父母亲监护。通奸所生的子女则并不必然或直接因其父母事后结为合法夫妻取得法定监护,有些甚至因前婚配偶或前婚配偶的父母抚养非婚生子女多年而争养非婚生子女,产生监护纠纷。法定私生准正制度即可避免此类纠纷。

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在修改婚姻法时,不应简单从事,照搬国外的有关规定。对此问题,目前各界只有一种建议稿提到“子女受胎于父母结婚以前,出生于父母结婚

之后的,视为婚生子女”。显然,“出生于父母结婚之后的”规定,不能解决“出生于父母结婚之前的”私生子女准正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我国的私生准正法律制度。

1.在立法体例上,关于私生准正主要的基本法律条文应置于未来新修订的婚姻家庭法或亲属法的“父母子女关系”一章的“父母与非婚生子女”一节。对此,英国颁布了专门的“准正法”,绝大多数国家是放在民法典的亲属编。我国应采大多数国家的作法。

2.在条文内容上,对适用准正的范围以及准正的方式,可以概括性地规定为“任何男女双方之间在无婚姻关系的情况下怀孕生育的子女,均可因该对男女双方结婚和默认而使这些子女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生父母未默认的,仍具有非婚生子女的权利义务”。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结婚后”还是在“结婚前”出生的,只要其父母“双方结婚和默认”的,都可以因此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如果仅仅是父母“结婚”,子女并不能自然取得婚生子女的资格,还必须父母“默认”该非婚生子女为自己的婚生子女。这主要是为了解决通奸所生子女的监护纠纷。事实证明,通奸所生子女的真相大白,对当事人各方,特别对非婚生子女本人并不都是好事情。如果其生父母未“默认”,未把他带入新家庭,一定另有原因。当然如果其生父母坚持把他带入新的家庭监护,其他人无权阻拦。一些国家以认领为准正条件,我们认为过于苛刻。

至于“默认”的标志,由法律实施细则予以规定。对非婚生子女的类型和范围,我们认为应在此条前明确规定非婚生子女的概念时予以列举和概括性规定,以便司法操作。

3.在上述条文之后应规定“特殊情况下,人民法院可以因利害关系人申请裁定非婚生子女为婚生子女”。这样一来,如果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在进行结婚登记过程中死亡,或因拒绝“默认”而损害非婚生子女利益的时候,人民法院可以因利害关系人申请宣告准正。

参考资料:

[1]、巫昌祯,婚姻与继承法[J],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修订第2版。[2]、马俊驹 余延满,民法原论[J],法律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3]、蓝承烈,民法专题研究与应用[J],群众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4]、王洪著,婚姻家庭法[J],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5]、胡康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J],法律出版社,2001年6第1版。

[6]、巫昌祯 杨大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释义与实证研究[J],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7]、柳经纬 蒋月 何丽新,婚姻家庭与继承法[J],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8]、杨大文,婚姻法学[J],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第2版。[9]、夏凤英作,论婚姻是一种契约[J],载于《法学家》2001年第2期。

[10]、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

(二)的理解与适用[J],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11]、夏吟兰作,事实婚姻的承认与保护[J],载于《中国妇妇报》妇女论坛,2001年1月30日第3版。

[12]、唐德华,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J],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2卷(总第6卷),2001年11月第1版。

[13]、曹建明,民事审判指导与参考[J],法律出版社,2002年第1卷(总第9卷),2001年11月第1版。

篇3: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一、问题提出与必要性分析

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 大致可以区分为几种情况:未婚男女或已婚男女与第三人发生性行为所生的子女、无效婚姻当事人所生子女以及妇女被强奸后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时常因其父母的行为蒙受社会舆论的压力, 其生长环境也为社会所关注。非婚生子女保护的立法属于亲子关系立法范畴, 从各国立法趋势来看, 亲子关系的立法存在“从家族本位到子女本位, 从家长权力到父母责任, 从家长决定子女的命运到子女最大利益原则”1的趋势。我国婚姻立法也似在把握这一趋势, 在亲子关系立法中逐步注重对非婚生子女本身的地位确认和权利保护:《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确立了非婚生子女的平等地位, 并原则性排斥侵害和歧视, 第二款又规定了非婚生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承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三) 》 (以下简称《适用<婚姻法>解释 (三) 》) 对亲子关系的确认从证据推定的角度进行了专门的规定, 建立了婚生子女的推定和否认制度。

在“子女本位”的大趋势之下, 我国的亲子关系立法虽然有一定的体现, 但是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保护还只是停留在原则性规定之上, 偏重于从形式上确认而较少有实质上的法律关系的确定规范。诚然, 从理论上来说, 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应该具有相同的法律地位, 甚至引申来看只要孩子出生无所谓考量婚生或非婚生。但是, 现实生活中, 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区分待遇是明显存在的, 非婚生子女由于亲子关系无法明晰其受抚养和受教育等权利会受到侵害, 这明显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 子女亲子关系的游离状态有违子女最大利益原则。费孝通先生认为:“没有父亲的孩子即使不致连生存的权利都得不到, 但常常不能充分享受一个完全的社会分子所有的权利。他不是被挤在活人世界之外, 也总是部分的被挤于社会之外。”2以“单亲妈妈”现象为例, 孩子出生之后却无法明确或可以明确但不能认可孩子的父亲, 这些非婚生子女长期由“单亲妈妈”抚养长大, 一方面物质供给和经济条件可能不够, 另一方面家庭环境也是有问题的, 这些无父的孩子在社会交际过程中也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 法律一句“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是不能解决的, 抚养费和教育费的承担也只能是补偿性质的。子女出生后, 有学者指出, 更为重要的是, 子女出生后, 主要不应是区分其为婚生还是非婚生, 而是要尽速确立父母与子女的亲子关系, 明确父母的身份, 使未成年子女享有受抚养和教育的权利, 保护未成年子女的利益。3因此, 从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利益来看, 比纠结于婚生还是非婚生更重要的是尽快明确亲子关系, 让孩子的亲生父亲 (或母亲) 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因此, 有必要通过法律的手段让子女的亲生父母能够主动承担责任, 必要的时候通过一定的法律强制来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利益。学界长期呼吁的非婚生子女准正和认领制度可资参考。

二、准正制度的构建分析

非婚生子女准正, 是指非婚生子女生父母结婚而取得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其制度价值在于非婚生子女生父母在婚前虽然育有子女, 但通过结婚, 其良好婚恋关系一直延伸到婚后, 此时对子女婚生还是非婚生的考察意义不大, 法律不必过于严苛地进行婚生和非婚生的区分。我国台湾地区的民法亲属编甚至将此种情况下的非婚生子女拟制为婚生子女, 规定:“非婚生子女, 其生父与生母结婚者, 视为婚生子女。”关于准正的形式, 主要区分为两种:婚姻准正和司法准正, 婚姻准正即非婚生子女因生父母结婚而取得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至于准正是否需要父母婚姻之外的条件 (如规定父母须对非婚生子女认领) 本文认为宜采用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例, 最大限度实现准正之便利。至于司法准正, 指的是男女双方有明确的婚约, 但因一方死亡或者其他婚姻障碍, 使得婚姻准正不能实现时, 可依婚约一方当事人或子女的请求, 由法官宣告该子女为婚生子女。4

有学者质疑非婚生子女准正制度设立的必要性, 认为我国婚姻法不必单设准正制度, 而把“因亲生父母结婚, 非婚生子女自然取得婚生子女地位, 称为生父母共同认领”5即可, 并且准正制度不断面临着对非婚生子女存在歧视等质疑 (因其区别对待婚生与非婚生子女) , 此种观点可资参考。从各国立法的趋势来看, 虽然仍有较多国家保留非婚生子女准正制度, 但是新的立法趋势偏向以扩大认领制度覆盖范围涵盖准正制度的内容, 所以准正制度的重复构建必要性降低。但其立法精神必须为认领制度吸收, 如果我国在立法上认为认领制度立法过于激进, 那么准正制度的构建仍是很好的临时性过渡措施。

三、认领制度的构建分析

因为非婚同居、婚外性行为、婚姻无效或被撤销等原因产生的非婚生子女在社会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生存障碍, 如何从制度设计上保障非婚生子女平等地位的实现, 是各国婚姻家庭立法的关注焦点之一。我国立法在此明显存在着立法落后的情况, 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尚为被立法者采纳。相比于立法上的落后局面, 我国学者借鉴国外或境外的立法经验, 在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的构建上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理论。本文意在综合学者的理论, 进一步理清其立法脉络。

非婚生子女的认领, 指的是生父 (或母) 承认与非婚生子女的亲子关系而认领为自己子女的行为。由于非婚生子女的认定涉及到重要的身份关系的认定, 一旦完成认领即标志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的地位, 并且这种身份关系的确认一般不允许撤销 (一般仅允许撤销非血缘关系的非婚生子女的认领) , 所以, 在认领制度构建过程中必须考量认领制度建立后的社会成效, 并通过制度的完善避免出现与现实社会实行中的严重脱节。

(一) 自愿认领

自愿认领指生父母主动承认其与非婚生子女的亲子关系, 以自己主动的意思表示认领非婚生子女的行为。由于生父母的自愿性, 立法应该尽量保障其认领操作上的简易性, 但认领又直接涉及生父、生母、非婚生子女的真实利益, 所以立法又要避免轻率。本文认为, 可以通过区分各方意思表示区别对待:1.子女未成年时, 其生父、生母自愿认领, 且对方无相反的意思表示, 认领成立;一方自愿请求认领, 另一方有相反意思表示并提供必要事实和证据拒绝认领 (如遭强奸或有危害子女成长的事实) , 认领不成立。2.子女已成年, 上述条件满足须同时征得子女的同意, 子女拒绝认领的, 认领不成立。

自愿认领的形式上可以采取有利于当事人的方式, 比如以书面、公证及申报户籍登记等方式, 认领也可以依遗嘱方式, 在遗嘱中明确承认子女为己所生也可以成立认领。6

(二) 强制认领

在非婚生子女的生父 (生母) 不愿意认领非婚生子女时, 也可以由生母 (生父) 或成年的非婚生子女向人民法院提起, 要求强制认领非婚生子女。由于强制认领中不愿认领一方存在逃避责任的可能, 在立法中只要有充足的血缘关系的证明就可以成立认领。此外, 根据《适用<婚姻法>解释 (三) 》的思路, 如果一方向人民法院请求亲子鉴定并提供必要证据证明, 另一方没有相反证据又拒绝做亲子鉴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请求确认亲子关系一方的主张成立, 并根据请求要求强制认领。

四、后记

非婚生子女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 但是立法却应该给予非婚生子女平等的地位和权益保障。社会中, 非婚生子女的“原罪”观念必须得到立法的摒除, 我国立法的平等地位的原则性规定难以填补现实生活中非婚生子女地位不平等和权益受侵害的现状。在社会观念转变的同时, 从亲子关系明确的角度赋予非婚生子女以婚生子女的身份是立法应该追求的方向。

非婚生子女准正和认领制度以明确制度的形式帮助非婚生子女完成婚生子女平等地位和身份的确认, 在我国理论界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可以成为我国亲子关系立法的参考。本文通过关注非婚生子女平等地位的实现, 并以制度介绍的方式加以说明, 意在推动我国亲子关系立法的进一步完善以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正当权益。

参考文献

[1]夏吟兰.离婚亲子关系立法趋势之研究[D].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07) .

[2]费孝通著.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黄娟.非婚生子女认领制度比较研——兼及立法建议[J].比较法研究, 2006 (04) .

[4]杨立新.亲属法专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08) .

[5]杨大文.亲属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7.

篇4:浅析非婚生子女母亲的法律地位

关键词:非婚生子女母亲;生存现状与立法保护现状;法律地位;保护与完善

一、非婚生子女母亲的含义及类型

1.含义

非婚生子女母亲有多种不同的定义,本文中的非婚生子女母亲是指因无合法婚姻关系或因婚姻关系归于无效而受孕生育的子女的女方。因此非婚生子女母亲主要基于这两种原因而产生,即本不具有合法的婚姻关系和婚姻关系因法律原因归于无效。世界上早期亲属法对非婚生子女带有较为严重的歧视将之称为“无亲之子”,我国民众普遍称非婚生子女为“私生子”,而非婚生子女的母亲更是受到歧视、排斥甚至要遭受道德上的谴责。除了非婚生子女母亲自然分娩而产生亲子关系之外还存在因收养关系形成法律而拟制产生的亲子关系,本文中所探讨的非婚生子女的母亲仅限于非婚生子女母亲自身分娩而形成的亲子关系,即基于分娩这一法律事实产生的母女或母子关系。

2.类型

基于我国目前法律的规定,非婚生子女的母亲可因以下几种情况产生: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婚外同居(重婚及有配偶而与他人同居)和未婚同居、事实婚姻的同居、其他。这里的其他主要指发生女方因强奸或者与他人发生一夜情或是女方与他人通奸等情形而导致女方怀孕生产的子女,或者男方否认婚生子女的女方所生产的子女等。

而从横向层面来看非婚生子女母亲基于不作为第三者的关系产生和作为第三者的关系产生。这里的不作为第三者关系指非婚生子女母亲不是因婚外同居关系而产生,作为第三者关系指非婚生子女母亲是基于婚外同居关系而产生。后者在社会道德及心理层面将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甚至要遭受更多的谴责以至于其应有的合法正当权益得不到保护。

二、非婚生子女母亲的生存现状及立法保护现状

1.生存现状

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从经济层面、精神层面还是从社会认可层面,非婚生子女母亲都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从孩子出生那一刻经济压力如期而至。从经济方面来说,女方分娩前后的一、两年几乎没有工作能力,而新生宝宝更是消费的主力。不仅生产住医院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生产后孩子的吃喝用度都将成为经济压力的源泉。非婚生子女母亲很难得到社会认同因此也很难从亲友出得到相应救济。从精神层面讲未婚同居、事实婚姻还未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女性心理承受能力相对男性较弱,甚至多数女性对男性有很强的心理依赖,如果女方分娩的子女不被男方所认可接受,其心理遭受的痛苦可想而知。媒体中出现的女方分娩后将孩子遗弃甚至溺死的新闻层出不鲜也是女性在不能承受各方压力以及其法律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的情形下选择的极端行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生的社会群体对于非婚生子女的认可得到加强,非婚生子女母亲也逐渐被认可,但这也仅仅存在于部分群体以及道德舆论层面,法律对于这一群体的权益的保障要相对滞后很多。

2.立法保护现状

目前多数国家对非婚子女和婚生子女仍然加以区分,虽然法律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婚生子女同等权利,不得受歧视其权利得到了间接保护,但对于非婚生子女母亲的保护仍然没有具体的规定。西方国家,尤其是德国其法律已经不再区分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其对非婚生子女权益保护的法律结构体系已经全然改观,对于非婚生子女母亲而言,男方即非婚生子女的父亲也要分担抚养费,实际上减轻了女方的负担,此种制度通过实现非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各种权益地位的平等来保障非婚生子女母亲的合法权益,该项规定很具有进步性,值得我国在有关法律制定过程中加以学习和借鉴。对于我国而言目前欠缺非婚生推定和非婚生子女的认领及准正制度。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被宣布无效或被撤销后其效力具有追溯力及婚姻关系自始无效,在婚姻无效期间所生的子女都将成为非婚生子女,此种法律制度的后果是产生将父母违反法律行为其后果由非婚生子女来承担的不公平的情形。

三、法律地位的建构及完善

对于我国非婚生子女母亲的法律地位的改善不仅要让人们从思想观念上做出改变,增强民众对该群体的认可度、包容度,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消除婚生子女与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上的差异,充分保障非婚生子女权益进而减轻母亲负担保障母亲的权益。目前理论界对于非婚生子女母亲法律地位的改善提出了诸多原则的方法,如建构在以子女为本位的亲子关系及体现“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基础上逐步加以改变。

在具体方式方法上,首先,应当建构及改进婚生推定制度,目的为逐步消除婚生与非婚生的差别。对于我国现状来说要实现这一目的应当改婚生推定为父性推定,建构保留父性推定并与传统法律中非婚生子女认领合并为新形式的父性推定制度。而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废除婚生与非婚生子女的区别,统称为“亲生子女”。其次,应当增设非婚生子女的认领与准正制度。对于婚前同居(未婚同居和事实婚姻的同居)所生子女,在同居双方结婚即取得合法婚姻关系后前述所生子女应视为婚生子女。对于认领制度,生父自愿认领的生父或生母可以行使认领权,自愿认领后非婚生子女视为婚生子女。對于父方或母方不愿自愿认领的非婚生子女的生母或其他有关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予以认领,法院经诉讼程序责令其认领的为强制认领,其法律后果为非婚生子女视为婚生子女。

四、结语

篇5:非婚生子女的户口问题

户口与抚养问题

基本案情

王某,男,1972年7月出生,汉族,北京市丰台区丰台镇人;谢某,女,1983年8月出生,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住北京市丰台区程庄子。2004年初,谢某从陕西来北京打工,在王某经营的海鲜馆做服务员。王某对谢某关照有加,6个月后二人同居。2005年初,王某离婚正式与谢某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在一起。2006年6月,谢某怀孕,王某坚持要求谢某生下孩子。2007年5月初,王某与谢某之女出生。自孩子出生始,王某一直坚持给孩子上户口,均无果。2008年初,谢某见王某未能给孩子上北京市户口,随即要求自己单独抚养孩子并将孩子带回西安。2008年4月,谢某母亲进京将谢某与王某之女带走,之后,将孩子送给同村李某抚养,李某给谢某母亲支付“补偿费”5000元人民币。

2008年6月,王某一怒之下将谢某告上法庭,请求法院判决自己拥有孩子抚养权,理由是:谢某明显缺乏抚养能力并有将孩子送给他人的不良行为。2008年7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王某诉讼请求。谢某不服,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后自动撤诉。

律师评论

1、非婚生子女抚养权问题。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享有同样的权利,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婚姻法第25条)。据此,非婚生子女的父亲和母亲均有权(也有义务)抚养孩子,一般来说,参照婚姻法第36条第3款之规定,哺乳期内的孩子以随母亲生活为原则。不随孩子生活的一方应当支付抚养费。未经孩子父母双方协商一致,任何一方均不得擅自送养孩子(收养法第10条)。

2、中国公民户口登记问题。公民应当在常住地登记常住户口(户口登记条例第6条)。对此,我们应当注意这样几个问题:户口登记条例是1958年生效的,距今50年了,很多地方不合时宜,比如,公民必须在常住地登记户口的规定与现今各个省市之间户籍管理壁垒直接冲突。但是,本案中,公民有权登记一个户口的规定是一个根本性的规定,即,只要是中国公民,就有权登记为中国户口,非婚生子女一样拥有此项权利。

3、非婚生子女户口登记问题。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一样拥有登记入户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剥夺该项权利(户口登记条例第7条)。可是,非婚生子女的户口登记地当归何处呢?严格的说,非婚生子女的户口可以随母亲也可以随父亲登记。一般来说,各地政府均有相应规定,比如,北京市政府关于非婚生子女户口登记办法规定,非法生育的孩子登记入户时,须提供《医学出生证明》、生父母双方的《居民户口薄》、生父母《居民身份证》、婴儿母亲所在地《征收社会抚养费收据》、亲子鉴定证明及《结婚证》(婚内非法生育),其中,有几项要求是不合理的,至少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比如,婴儿母亲所在地和父亲所在地计生委均为收费机关,不应该刻意区分(北京市是为了限制“外来妹”生子后登记为北京户口);亲子鉴定不能作为亲子关系的唯一证据,法院的父子或者母子关系判决也应当可以作为入户依据;规定中模糊了一个关键问题,婴儿是否可以随父亲入户。而实际上,国务院1958年颁布的《户口登记条例》中已经明确了婴儿常住地登记入户规定,所以,北京市政府无权作出与之冲突的规定----要求非婚生婴儿在京外父母一方登记入户。而婚内合法生育之孩子则可以在北京办

理入户,更进一步现露歧视非婚生子女之端倪。

4、法院依法判决抚养权归父母一方所有之后,婴儿入户登记是否需要亲子鉴定证明?我们认为,法院的生效判决其效力远远大于一直亲子鉴定;据此,不论父母是否出具亲子鉴定证明,只要拥有该类判决,户籍管理部门就不能因为没有亲子证明而拒绝为非婚生子女办理户口登记。况且,法院判决一方抚养非婚生子女后,抚养孩子的一方户口所在地(限经常居住地与常住地一致)实质上就成为非婚生子女的常住地,那么,依据《户口登记条例》之规定,非婚生子女则应当在该常住地办理户口登记。

法律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6条:公民应当在经常居住的地方登记为常住户口,一个公民只能在一个地方登记为常住户口。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7条:婴儿出生后一个月以内,由户主、亲属、抚养人或者邻居向婴儿常住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弃婴,由收养人或者育婴机关向户口登记机关申报出生登记。

3、《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25条: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

4、《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36条第3款: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

篇6: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内容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问题已经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外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从无亲之子到设定准证和认领制度再到对准证和认领等相关法律的完善,不难看出国外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在不断提高,法律保护不断完善。我国婚姻法规定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权利,但实际操作性较差。本文通过观察国外对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的发展状况,可以对比出我国对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的不足。文章最后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结合我国国情来制定适合本国的关于非婚生子女保护的法律。关键词:非婚生子女

婚生子女

法律保护

非婚生子女,是指没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所生的子女。非婚生子女包括:未婚男女所生子女、已婚男女与第三人所生子女、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当事人所生子女等。‘非婚生子女’并非现代社会的新名词,而是从古至今,从国外到国内都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是非婚生子女一直都是受社会虐待和歧视的弱势群体,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开放,未婚先孕更不再是新鲜事;经济社会,‘包二奶’、‘包二爷’的腐败现象也越来越多。但是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人们怎么腐败,孩子是无辜的,我们不能把父母的错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所以人们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也渐渐的改变了,当然态度改变并不代表平等,非婚生子女依然是受歧视的群体,这对非婚生子女的心理有着重大的冲击作用,这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甚至引起社会的不安与**,因此,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问题受到了整个社会的关注,各国(包括我国)都早已对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问题进行思考和定位并逐步的完善。

一、国外对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规定

早期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是‘无亲之子’。男女之间的婚姻要基于法律效果就必须有实质和形式的要件,只有这样的婚姻才受法律保护,婚生子女才是亲子,而基于不具有实质和形式要件的婚姻所生下的子女就是无子之亲,并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所说的私生子。在当时社会,非婚生子女受社会歧视十分严重。英国普通法最初称私生子为不属于任何人的无亲之子,他们与父母间不发生任何法律生的亲子关系,而且不承认准正制度,生父母对子女不发生抚养义务,他们被当作贫民或流浪者,由教区依照贫民法进行抚养,生父母没有主张监护权的权利。非婚生子女不可以继承任何人的遗产,他们的父母死后,如果没有配偶或婚生子女,财产归国家所有。在中世纪的大陆法系各国,“私生子被认为是诅咒之种子,无部族,亦无血统。“当时的法律将私生子与强盗、盗”窃列为同一范畴,将其当为法外人而处理,其结果,杀婴、弃婴颇为盛行,也因此,始作俑者之中世纪教会,亦不得设置收容弃婴之设备。”

近代初期,人们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开始有所改变,以1840年的《法国民法典》为代表,很多国家开始设置准正和认领制度,使非婚生子女通过准正和认领获得法律上的认可和保护。当然这种方法的认可和保护并不彻底,非婚生子女依然受到制度上的歧视,人们对非婚生子女的态度也仅是有所改变而已,非婚生子女的地位实质上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如1840年的《法国民法典》规定,非婚生子不得请求其父认领,只允许母亲认领,并且对乱伦子、奸生子,父母均不许认领,即使父母结婚,也不能取得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非婚生子女绝不可以成为继承人,法律仅允许经过合法认领的非婚生子女继承父母的遗产,如果父母有婚生子女,那么非婚生子女的继承份额仅是婚生子女的三分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非婚生子女的地位低下,他们的死亡率和犯罪率都很高,并已经发展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才正真的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而且此时人们在思想上又有所提高,人们提倡民主平等、血统主义和人道主义。人们认识到这样对待非婚生子女是不公平的,用父母犯下的错来惩罚孩子,这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十分的不人道,孩子毕竟是无辜的,因此,各国又重新制定了法规来改善非婚生子女的地位。首先,1919年德国魏玛宪法首开先河,该法第121条明确规定:“对于非婚生子女应以法律规定使其身体的精神的及社会的发育,与婚生子女受同一之待遇。”1923年《法国民法典》对有关非婚生子女的原规定也做了重要的修改,取消了禁止生父认领的规定,有限的允许生父的认领,其限制在于(1)诱拐和强奸;(2)因婚约之诱惑;(3)生父之书面承认;(4)公然的内缘关系;(5)子女之养育事实等五种情形。1926年英国颁布准正法,承认非婚生子女出生后,其父母结婚的,非婚生子女可以取得婚生子女的地位。承认非婚生子女与其生母间就无遗嘱财产存在有限度的相互继承权,即生母无生存之婚生直系亲属,也未就财产立遗嘱而死亡时,非婚生子女取得财产继承权,反之亦然。美国大部分州也设立了准正制度。北欧各国,从20世纪初开始,对准正和认领制度也有所放松,对于一些认领制度也可以不经过母亲的同意而直接认领,从而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二战后,人们对婚姻观念有了新的认识,思想也开放的多,非婚生子女的数量迅速的提高,甚至有些国家的非婚生子女的出生数量高于婚生子女的数量,为了防止遗弃、歧视等造成社会的**,不得不再次引起各国的重视,对原先的法律进行修改和完善。1949年联邦德国的《基本法》第6条第5款重申对非婚子女的保护,“应当通过立法为非婚生子女在其身体和精神的发展上和地位上创造与婚生子女相同的条件”。1969年为落实《基本法》的规定,联邦德国制定《非婚生子女法律地位法》在生活费请求权和继承权方面提高了非婚生子女的地位,使之与婚生子女十分的相近。经过父亲的认领后,非婚生子女与其父亲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非婚生子女也有和婚生子女一样拥有继承权。英国1962年的政府法规和1976年的《非婚生子女获取合法地位法》规定,非婚生子女在父母事后结婚,可以取得同婚生子女同样的法律地位,1957年的《确认生父程序法》和1975年的《子女法》规定,非婚生子女的生母或监护人有权提起关于确认生父的诉讼,被确认为生父的人要给非婚生子女附属费用,如抚养费、教育费等,直到子女达到一定的年龄为止。1969年《家庭法改革法》规定,在无遗嘱继承时,非婚生子女和生父母间有相互继承的权利,允许死者的非婚生子女请求一部分遗产来维持他们的合理生活,也改善了非婚生子女在继承中的权利和地位。1972年修正后规定,非婚生子女在同父与母中,一般享有和婚生子女一样的权利和义务。其它国家也都先后提出了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平等。但是此时,虽然各国已经制定了相对完善的法律制度,准正和认领制度并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很多规定仅仅变成了规定,非婚生子女和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平等成了空话和形式化。实质上的平等还有待发展。

20世纪后半叶开始,联合国制定了儿童权利无差别对待,各个国家又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一些国家基于子女平等性和子女最大利益,更加致力于非婚生子女与婚生子女法律地位的同等化,从而实现了子女的完全平等,即实质上的平等。1960年《埃塞俄比亚民法典》规定了父亲身份的推定、父亲身份的承认、法院宣告父亲的身份。这一规定实现了非婚生子女真正的平等。1973年美国颁布了《统一父母身份法案》,规定了确认生父的各种具体方案。德国也在不断的修改有关于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并且从子女的角度进行考虑,对原本的法律进行了根本性的修改,从而使得非婚生子女实现了真正的平等。

综上所述,国外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得到实质性的保护也是经历了诸多的磨难,首先是无子之亲,然后地位有了稍微的提高,其次是形式上的平等,最后才到了实质的平等阶段。

二、我国对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现状

我国同样也经历了各种阶段才到达现在的“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视。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我国虽然规定了非婚生子女同婚生子女有相同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任然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非婚生子女”这个称谓就属于一个不平等的因素之一,既然平等,那么就不应该对婚姻状况进行婚生与非婚生做区别。而且我国《婚姻法》规定的是非婚生子女享有与婚生子女“同等”的权利,同等并不是相同,同等我们可以理解为同一个等级上的权利,当然,同等权利中也存在很多不一样的权利,相同权利就不一样,相同权利就是一模一样的权利和义务了。在很多省市的规定中,并没有将非婚生子女列为最低生活保障之中,或者保护的范围没有婚生子女的范围广。

其次,我国的法律对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的规定较少、不全,仅有的规定还比较笼统,大都属于原则性的规定,没有具体且系统的规定,在实际生活当中,可操作性较差。例如,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不直接抚养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应当负担子女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直至子女能独立生活为止。”但对于子女的医疗费应该由谁来负担、怎样负担并没有提及,而《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对婚生子女的保护就比较具体、详细,“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父母不履行抚养义务时,未成年的或不能独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根据解释,抚养费包括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等。再如,我国立法并未就非婚生子女的抚养教育义务、子女的姓氏、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如何支付抚养费用、如何行使探望的权利和方式、财产继承等一系列问题做强制性规定。而我国《婚姻法》第二十一条第一款“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义务;…”第二十二条“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第二十三条“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和义务。在未成年子女对国家、集体或他人造成损害时,父母有承担民事责任的义务。”第二十六条“国家保护合法的收养关系。养父母和子女间的权利和义务,适用本法对父母子女关系的有关规定。”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当负担必要的生活费和教育费的一部分或全部,负担费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长短,由双方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第三十八条“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这些规定都是对婚生子女在父母离婚后的具体规定,十分的详尽,无疑可以对婚生子女有很好的保护作用。但对非婚生子的具体保护问题,几乎是空白,这对非婚生子女的成长非常的不利,很容易引起非婚生子女的心理歪曲,以至引起社会的不安。

再次,关于非婚生子女的法律地位、亲子关系缺乏相关的法律制度保障。目前,我国婚姻法中尚无非婚生子女准正和认领的规定。对于非婚生子女的父母事后结婚或父亲认领制度没有明确的强制性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亲子认领的制度也不是特别的合理。例如,现实当中非婚生子女的生父不承认其子女时,非婚生子女起诉生父要求确认父,子女关系而没有其它相关证据确认他们之间关系时,要求生父做亲子鉴定,一般亲子鉴定需要生父的同意,但是很多生父为了逃避法律责任而不同意做亲子鉴定。所以非婚生子女的权利很难得到保护。

最后,我国法律对胎儿的保护权利也非常的少,只规定了遗产分割需保留胎儿份额。这对婚生的胎儿来说是不完善的,而对非婚生的胎儿更加的不利。由于我国法律中没有规定非婚生子女的出生、户口等具体问题,加之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了大量的人工流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是不先保护好胎儿,哪来的孩子呢?人工流产不仅是对小生命的伤害,而且人母体的伤害也非常的大。即使非婚生子女的父母将孩子生下,但没有户口,非婚生子女又要面临上学难等问题。从这方面来说,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上存在严重的问题。

产生以上现状的原因有很多:(1)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众多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越了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为了长远的考虑,计划生育等人口限制的政策在所难免。我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善。(2)我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国家,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封建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三个阶段,虽然现在已经走上了社会主义社会,但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一时很难消除。一直以来,人们都有鄙视、看不起非婚生子女的心理,社会变了,人们的思想有所好转,但并没有彻底清除这种思想。(3)非婚生子女不被认可也其自身的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非婚生子女的出现只是父母的钱权交易,或者不顾一切的一时之快,比如说“包二奶”“一夜情”。这种现象严重冲击着朴素的中国人心理防线,所以人们很难去接受他们的所作所为,甚至他们的孩子。(4)制度上有一些障碍,例如户籍制度,胎儿的父母必须要结婚证或离婚证才能办理孩子的出生证、户籍。出生时户籍不办理好,将来相伴而来的就是上学难,社会保障权缺失和公民身份证无法确认的问题,这些问题使非婚生子女成为生活在人群边缘的弱势群体,其人权处于一种极易被侵害的境地。这些问题甚至会让非婚生子女的父母抛弃子女,从而逃避一系列麻烦的责任。

三、完善非婚生子女法律保护的建议

(一)我国法律应该借鉴国外的法律来确立准正制度和认领制度。

1、准证制度

非婚生子女的准正是指已出生的非婚生子女因生父母结婚或司法宣告而取得婚生子女资格的法律制度。准正的要件是:(1)非婚生父母子女之间须有其身份赖以确定的血缘关系;(2)生父母须有结婚的事实或司法宣告;(3)准正的依据是法律事件而非法律行为,这里所说的事件,是指生育行为或子女出生的客观事实。准正有两种形式:(1)因父母结婚而准正。这里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以父母结婚为准正要件,不另设其他条件。二是以结婚和认领为准正的要件,只结婚而不办理认领手续的,不发生准正的效力。(2)因法院宣告而准正。法院宣告的准正,是指生父或生母死亡,或有婚姻障碍,致使婚姻准正不能时,得依一方或子女的请求,由法官宣告子女为婚生子女。通过准正使非婚生子女取得婚生子女的法律资格,有的国家规定准正的效力从父母结婚之日起或法院宣告之日起,有的国家规定从子女出生之日起。我觉得我国应该规定从子女的出生之日起发生效力。其实严格的意义来说规定准正制度就是一种不公平的制度,但是非婚生子女的法律保护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并不能用一两个规定就能让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尽善尽美,相比之下,规定准正制度能够更好的保护非婚生子女的权。

2、认领制度

非婚生子女的认领是指通过法律程序使非婚生女转化为婚生的法律行为。认领的目的是通过法律的手段确定非婚生子女的生父,通常是非婚生子女尚未准正的情况下,由生父承认该非婚生子女为其所生的一项法律制度。从各国立法上来看,对认领的规定主要有:(1)认领者须为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本人,他人无权认领;(2)被人领着须为非婚生子女。婚生子女以及已经准正的非婚生子女,不得再为认领。(3)子女已经他人人领着,经法院判决确定其父子关系不存在后,生父始得认领。(4)人领者与被认领者之间须存在事实上的父子血缘关系。没有血缘关系的不得因认领而成为父子关系,非事实父子关系的即使认领也为无效。(5)认领人为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认领、无意思表示能力人的认领、与事实不符的认领以及对婚生子女的认领均为无效。(6)许多国家的法律不以非婚生子女之母认领,非婚生子女与生母的关系有出生的事实为证,不需要认领。但有些国家规定父母都可以认领。我认为不仅认可生父的认领,也应该允许生母的认领,虽然子女与生母有出生事实为证,但并不能保证子女一定知道,而允许生母认领可以扩大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范围。认领主要有两种形式:(1)自愿认领,是指生父或生母主动确认该非婚生子女为自己所生,并自愿承担扶养义务的法律行为。我认为生父认领不需要得到生母的认可,同样生母的认领也不需要生父的认可,但是如果非婚生子女已经成年,应该经过非婚生子女的同意方可认领。因为孩子是父母的结晶,父母都有义务来认领子女,而不受对方的限制,但是孩子如果成年,他们自己也有选择的权利。所以应经过孩子的同意。(2)强制认领,是指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母不愿意认领子女时,有关当事人诉请法院予以强制认领。强制认领的原因,一是未婚所生子女,经生父或生母指认的生母或生父不承认该子女与其有血缘关系;二是已婚所生子女,经生母指认该子女的生父为其丈夫以外的第三人而遭否认时,生母可向法院提起确认生父之诉。

(二)我国需要改善一些制度。如,户籍制度给予非婚生子女完整的公民资格,使其平等的享有受教育权、人格权、身份权、经济权等等。这些权利本来是生来就应该拥有的,由于户籍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权利与个人相分离,这很不利于非婚生子女的身心健康的发展,还有很多非婚生子女的父母因为户籍问题的不到解决而人工流产,这是对生命权的挑战,基于种种原因,户籍制度应该进一步的完善。又如,强制认领中的举证制度中,必须是非婚生子女与认领人之间存在血缘关系,法律要求强制认领的请求权人负举证责任,必须提供强制认领的事实和原因。这也是违背一般常理的,一般来说请求权利人是弱势群体,这样的举证制度让他们处于了更加尴尬的境地。亲子鉴定是证据之一,但很多被申请人就为了逃避责任而拒绝做亲子鉴定,这样一来,申请人就束手无策了。所以我觉得,这个举证责任应该倒置,这更有利于保护非婚生子女。

(三)通过道德和法律相结合,来保护非婚生子女的合法权利。我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大国,人们的封建思想也根深蒂固,要想改变人们的思想,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或者建议人们通过换位思考来了解非婚生子女。让人们真正认识到非婚生子女本身并没有错,不能将非婚生子女父母的错误转嫁到他们身上,非婚生子女也是需要保护和关心的。很多非婚生子女就是由于得不到社会的关注和法律的保护而不能健康的成长,甚至会造成心理扭曲,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应该建议人们以宽容的心来看待非婚生子女,他们本来就应该和婚生子女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当然,仅仅依靠思想道德上的宣传是不够的,因为非婚生子女的保护不能只依靠人们的自觉性,在更多的时候还需要法律去促使人们的自觉性。所以应该以宪法为核心,切实的做到尊重人权,并根据宪法的规定,制定更加详细且有可操作性的法律。列如,将非婚生子女的受教育、抚养权、继承权、姓氏、探望权等具体的权利编入《婚姻法》之中,并且制定一些强制性的规定来做后盾。各地人大及政府也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适合自己的法规或规章制度,把非婚生子女的保护具体化,切实的保障非婚生子女的权利。

随着社会的发展,非婚生子女的群体在不断的扩大,对于非婚生子女权利地位的确定非常关键。非婚生子女也是社会的成员,他们也应该受到平等的保护,目前我国法律对非婚生子女的保护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就是由于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一些非婚生子女成为社会的不安分子,这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非婚生子女也应该是主人,从这方面说,非婚生子女也应该受到平等的保护。参考文献:

上一篇:赴成都重庆考察学习总结报告下一篇:本科生卫生化学实验教学分析与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