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律文化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与加速,法律文化也出现了全球化的现象。在法律文化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法律文化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价值的冲突,而法律文化价值冲突是经济、环境、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既然存在冲突,就得尝试从时间、空间以及发展本国法律文化的视域出发,使价值冲突在和谐的环境下得到平衡。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环境法律文化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环境法律文化论文 篇1:

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与历史传承

[摘要]法律文化全球化已经成为法律文化发展的历史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法律文化中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但是不能全盘照搬;更要反对把西方法律文化等同于法制文明的错误观点;要立晨于本土法律文化,吸收其他法律文化的合理内核,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

[关键词]法律文化;全球化;西方法律文化;本土法律文化

[作者简介]刘家昆,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政法系助教,辽宁阜新123000

一、法律文化的概念和属性

1.法律文化的概念

世界各国对法律文化概念的阐释存在较大的争议。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法律文化“指针对于法律体系的公共知识、态度和行为方式”。法律文化也可以是“与作为整体的文化有机相关的习俗本身”。埃尔曼则以“政治文化”概念推及“法律文化”概念,试图运用比较法律文化的功能和历史的方法对法律文化加以阐释。日本学者大多将法律文化视为观念形态的东西,经常用“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感觉”等词语对法律文化加以论述。

中外法学家把法律文化总体上划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概念。广义的法律文化是指物质法律文化和精神法律文化;狭义的法律文化仅指精神部分。本文在这里采用广义的概念,即“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

2.法律文化的属性

(1)法律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与普适性。法律文化的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的法律文化是该民族所特有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法律文化。一个民族在生产和生活等实践性活动中,将自己民族固有的观念和目的注入到实践性活动中,从而形成了特有的习俗、信仰、艺术、价值观念、道德、文化。法律文化就是在这一系列创造性活动中产生的,自然就带有本民族深深的烙印。法律文化的普适性,是指各民族的法律文化虽然不尽相同,但是由于产生法律文化的实践性活动有相似之处,所以各民族的法律文化中就含有一部分各民族都认可的文化内容。

(2)法律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历史性。法律文化的时代性,是指存在于某一个时代的法律文化具有该时代的鲜明特色,是当时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的精神世界真实的反映。法律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总是和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当旧的法律文化不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时,就会被新兴的法律文化所取代。法律文化的历史性,是指一国的法律文化是绵延千百年的民族传统文化在法这种社会文化现象上的反映和折射。这种历史性奠定了法律文化世代传承的客观基础。时代性是历史性的基础,历史性是时代性的结果。

(3)法律文化具有相互的兼容性与排斥性。法律文化的兼容性,是指一种法律文化对其他法律文化的兼收并蓄。不同的国家在社会历史演变中产生了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法律文化传统,体现了民族的价值追求,蕴涵着民族法律调整的丰富经验和民族智慧。一种法律文化对于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可以借鉴,为自己所用。法律文化的排斥性,是指一种法律文化对其他法律文化的不认同,彼此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各民族彼此之间习俗、信仰、实践活动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不同,甚至矛盾和对立。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法律文化就相应地存在矛盾和冲突,这就表现为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不认同或相排斥。

二、法律文化的全球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

从古代到现代,法律文化的全球化活动就一直存在,下面以罗马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1.在古代。就存在法律文化全球化的历史现象

古代罗马法产生以后,它适应罗马奴隶制社会较为发达的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要求,形成了发达和完备的法律形式和完整的法律体系,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统治;罗马法的内容和立法技术也远比其他奴隶制法更为详尽、完备和发达。它提出了很多重要原则,像“一事不再理”、“条约必须遵守”、“诚实信用”等原则。罗马法以其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法权要求对世界范围内的法律变革与法律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是人类法律文明演进历程中法治传统和法律理性主义的始作俑者。

2.在近代社会。法律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更加明显

罗马法律文化的广为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世界的法律发展模式。在大陆法系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的。无论是1804年《法国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96年的《德国民法典》、1942年的《意大利民法典》,还是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98年的《日本民法典》,即便是普通法系领域,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步与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多原则。

3.在现代社会。法律文化的全球化是一个基本的历史现象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罗马法对现代法律(尤其是民法的发展)依旧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当今欧洲的法律统一化运动中,罗马法传统对于欧洲联盟成员统一它们的民商法律无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当代中国的民法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罗马法传统的影响。

罗马法律文化的复兴及其全球化的进程表明:“以不同民族及其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够接受的常识为基础,建立一套法律体系是完全可能的。”

三、法律文化的全球化是法律文化发展的必然规律之一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类交往、生产、生活国际化的趋势明显加速。在经济活动等各种交往中,大家需要遵守共同的活动准则。由于不同国家间的法律文化各异,造成了在交往过程中的困难和不便。经济全球化的要求必然导致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法律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减少彼此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法律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有其深刻的历史必然性。首先,法律发展的国际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对法律自身价值的普遍性认同与信仰。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生长于不同土壤之中的各国法律文化从其理念、制度和内核来说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原本有较大差异的各国法律的价值取向趋于一致。即从人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向法治型的价值规范体系革命性的转变。其次,法律发展的全球化进程的社会根源则来自于社会交往规则特别是现代化市场经济运行秩序的共同的法权要求。现代世界主要国家先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人类之间的交往空前加强了。经济的全球化逐渐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传统模式,进人到超越国家、民族范围的发展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使世界在信息方面连成了一体,加速世界共同意识的形成。生态、资源、反恐等

全球性问题更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来共同解决。在这种世界性大趋势下,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制和调整。因此,法律文化全球化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

四、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法律文化的历史传承

法律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经历了相近地区间法律文化趋同化到法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阶段。这一历史性发展趋势有其内在的原因,符合法律文化发展的规律。在法律文化的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法律文化该作出怎样的选择?如果单方面抗拒法律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明显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的,这种做法不可取。如果参与到法律文化的全球化过程中,那就有一个问题,我们是这个进程的参与者,还是仅仅是这一进程的被动接受者?如果是参与者,我们就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处理好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法律文化的历史传承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正如本文前述,法律文化的全球化已是自古有之了。前人在面对法律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作出了各种探索和尝试,以求中国本土法律文化在这一进程中能得以完善和发展,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今天吸收和借鉴。

1.全盘西化的错误

有些学者主张,西方的法律文化是先进的法律文化,是现代人类文明的产物,对之应以全盘的吸收和借鉴。《晏子春秋·杂下之十》说过:“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法律文化具有民族性,各国法律文化产生和生存的地理、气候、文化、土壤等要素都有较大的不同,这就使得法律文化出现多样性的特点。“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好的物种只能生存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下。把西方的法律文化全盘移植到中国,并不一定能起到预期的效果。盂德斯鸠曾说:“为某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的人民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的凑巧。”显然,主张把西方的法律文化全盘照搬到中国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中西方法律文化产生的土壤极其不同,法律文化差距非常大。首先,中西方法律文化追求的价值观不同。中国法律文化一直将“秩序”作为最高的法律价值。法的目的,就在于保障等级秩序不受侵犯。西方的法律价值体系则是由正义、权利两个部分组成。正义作为最高的法律价值,在古希腊便已存在。亚里士多德就说过:“相应于城邦政体的好坏,法律也有好坏,或者是合乎正义或者是不合乎正义。”其次,中西方对诉讼的态度不同。在儒家经典的影响下和官府政策的引导下,中国百姓对于诉讼的态度是“耻讼”、“厌讼”、“惧讼”,“无讼观”深入百姓的骨髓。西方的诉讼观念是鼓励人们利用诉讼方式来主张自己的权利,因此,人们是“好讼”的。清末修律时,主持者沈家本在移植西方法律时,对中西社会状况和法律文化的差异尽可能地进行了考究。他认为“考欧美之规制,款目繁多,于中国之情形未能尽合”(《大清光绪新法令》卷19),骤行西法必会引起社会震荡。所以我们在法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慎之又慎。西方法律文化可以是我们借鉴的对象,但绝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

2.立足传统。面向未来

在法律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背景下,我们进行现代法制建设时有一个误区,但凡遇到疑难之处就往西方法律文化处去寻解救之法,理由就是法律文化发展的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我们不应闭关锁国,应该顺应潮流而动,吸收和借鉴西方法律文化。这种观点听起来似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西方法律文化并不是法制文明的标杆,它仍然存在种种缺陷和不足,西方国家正通过各种办法对法律文化进行完善和发展。那种把西方法律文化等同于法制文明的想法是极其错误的。我们一味向西方学习,到头来仅仅学了人家的皮毛和过时的东西,不如立足本土法律文化,汲取先人的智慧和经验,创造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文化。

辛亥革命前后,为了革命需要,把秦以后的政治用“专制黑暗”四字-二笔抹杀。因此,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传统法律文化是惊人的忽视。即使是在近代社会,传统法律文化也往往被冠以维护皇权的帽子,相对于西方法律文化是不值一提的。但是,我们要知道,“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历史和传统是不能抹掉的印记,更是不能被中断或被抛弃的标志。如果不带有偏见,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凝聚着人类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巨大智慧,因此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寻找到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律文明的契合点,也不难发现传统法律文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法律文化研究》卷首语)。沈家本先生早就说过:“当此法治时代,若但征之今而不考之古,但推崇西法,而不探讨中法,则法学不全,又安能会而通之,以推行于世。”(《寄箱文存六·薛大司寇辞稿序》)

在法律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建设现代法制文明,除了借鉴西方法律文化中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外,还要真正的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中汲取凝结着前人智慧的理念和制度,充分发掘中国本土法律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文化。

[责任编辑:清 泉]

作者:刘家昆

环境法律文化论文 篇2:

全球化背景下法律文化比较中的价值冲突与平衡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行与加速,法律文化也出现了全球化的现象。在法律文化的比较中,我们会发现,法律文化的冲突归根到底是价值的冲突,而法律文化价值冲突是经济、环境、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既然存在冲突,就得尝试从时间、空间以及发展本国法律文化的视域出发,使价值冲突在和谐的环境下得到平衡。

关键词:法律文化;法律文化冲突;价值冲突

作者简介:彭良婷(1990-),女,汉族,广东云浮人,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2013级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事诉讼法。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术语,因为经济全球化已经全方位地影响到大众的日常生活。而对法律文化的全球化的研究,则处于一种不太成熟的阶段。在研究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的过程中,笔者对不同国家法律文化比较中所存在的冲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认为这种冲突是一种价值与利益的冲突;既然有冲突,那么就可以从产生冲突的原因入手,寻找对冲突进行平衡的解决方案,于是对该选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二、法律文化与法律文化冲突

(一)法律文化

20世纪80年代初期,受到改革开放浪潮的影响,国内掀起了一股新的文化热潮,梁治平先生率先在国内学术界提出“用法律去阐释文化,用文化去阐释法律”。①由此,将法律与文化现象相结合加以研究成为一种热潮。那么,什么是法律文化呢?

热衷于研究法律文化的许多学者都曾给法律文化下过定义。武树臣先生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一书中指出,所谓“法律文化”,是以人类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法统)和宏观样式(法体)为其主要研究对象的法学分支领域。②而范忠信先生认为,法律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章法样式或法律生活模式,包括法律思维、法律规范、法律设施、法律技艺。③笔者比较认同的,是刘家昆先生对法律文化的界定,即法律文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掌握国家政权的统治阶级利用其所掌握的权利所创制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或者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态度、价值、信念、心理、感情、习惯以及学说理论的复合有机体。④

(二)法律文化冲突

在全球化的时空背景下,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具有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这就难免会出现冲突的情况。法律文化之间的冲突形相具有多样性,但笔者认为,法律文化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侧重于“礼法结合”,而西方法律文化比较注重的是“自治性”,这两者间无疑是存在冲突的;(2)在具体的司法运作机制上,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文化具有“司法与行政不分”的特点,而西方法律文化则具有鲜明的司法独立的特性;(3)在法律所追求的最高位阶的价值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和谐、无讼,而西方法律文化追求的是自由与正义。

三、法律文化价值冲突产生的原因

或许我们在思维定势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价值冲突一般只存在于一国的范围内,如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冲突、程序与实体之间的冲突,但我们却忽略了,国家之间也存在法律文化上的冲突。毕竟,每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存在着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便会塑造出形色各异的法律文化。笔者认为,在法律文化的比较中,不同国家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冲突,是多种因素交叉影响的结果,具体而言,是受到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

(一)经济因素:经济全球化的加速进行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各国法律文化之间冲突的生成与拓展。经济全球化表现在资本在世界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自由流动,从而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得以不断加深。

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得到不断的发展,并且在世界范围内与其他国家进行更加频繁的经济往来的时候,它便会潜移默化地带动着文化的发展。每个国家都有具有一国特色的法律文化,其法律也会对国内的经济贸易领域进行规制。当经济贸易超越了国界,延伸到世界各国时,适用的法律就不会仅仅是某一个国家的法律那么简单,而在寻求一个具有普适性的法律规定时,就涉及到各国的法律,这时,法律文化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因此,经济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加速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法律文化出现了价值冲突。

(二)环境因素:不同国情造就不同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在其形成初期,必定会受到一国社会、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在农耕经济、君主专制政治、人本主义哲学的多重作用下,中国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宗法伦理为内核的传统法律文化;而西方法律文化是在商品经济的土壤上产生的,市场催生了民主与法制。⑤也就是说,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是西方司法制度最核心的文化内涵。

对于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和民族来说,文化具有其相对独立的特征和体系,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呈现出法律文化的世界性。当民族性与世界性相遇时,难免就出现了价值上的冲突。

(三)文化因素:法律文化的特殊性催生了价值冲突

之所以说法律文化是特殊的,一方面是因为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另一方面是因为法律文化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进程的不断改变而加以发展和进化,旧的法律文化最终会被新的法律文化所取代,所以法律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在川岛武宜看来,法在原则上只限于规定冷静而有区别的形式性命令和利害调整,人不被要求基于伦理性的情怀去行使权利,不提出如“爱你的邻人”“对贫困的债务者减免你的债权”等积极的伦理要求。⑥法的这种非伦理性特征,使得人们对其进行道德评价时,冲突就会随之而来。而法律文化,恰好也具备了这种类似于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而法律文化的非伦理性让一国范围内的公民没有必要像遵守本国法律那样遵守他国的法律,让一国范围内的公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志。

总而言之,法律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非伦理性的融合使得法律文化彰显出它别具一格的特殊性,而这一特殊性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法律文化在价值上的冲突。

四、如何平衡法律文化的价值冲突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协调这种冲突呢?是全盘吸收其它国家的法律文化抑或是全盘排斥别国的法律文化、坚守本国法律文化的根基?在笔者看来,全盘吸收或者是全盘排斥都不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因为那样的选择是一个盲目的、不加思考的、非理性的选择。全盘吸收意味着丢掉本国在长期历史积淀下所形成的具有本国特色的法律文化,否定国家的历史发展历程;全盘排斥则出现了类似于闭关锁国、固步自封的现象,全盘排斥在某种程度上将会错过别国法律文化的先进部分、错过参考借鉴别国优秀法律文化的机会,这从长远的角度而言,于发展本国法律文化而言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我们应清晰地认识到,法律文化冲突作为一种深层次的价值冲突,其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之间加强沟通往来的一种必定会发生的事件,法律文化冲突将会长期存在。

既然法律文化的冲突必定长期存在,那么,我们该如何协调这种冲突?如何让这一法律文化的价值冲突得到缓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一)树立正确的冲突价值观、正确面对法律文化的价值冲突

世界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法律文化本身也是一个矛盾体,它不可能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停留在某个阶段的某个国家。法律文化必然会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在经济、政治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得到发展、进化,也必然会在不同国家间基于交流而得以传播。

正如前文所言,经济全球化加速了各国法律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使得一国的法律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我们要认识到,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领导着全球化,各个国家都是平等主体。因此,每个国家都应该认识到,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文化存在冲突是一种常态,没有必要因为存在差异性而感到惊慌失措,而应自信地将本国法律文化呈现在世界法律文化之林,在平等的国际环境下进行法律文化的欣赏、交流与借鉴。

(二)应对时间冲突:保持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性

长期的人文、历史、地理等一系列极具个别性、特殊性的因素,塑造了一国区别于其它国家的法律文化,让一国的法律文化呈现出深深的民族烙印。从夏商周时期中国奴隶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的“受命于天”的神权法思想和以“亲亲”、“尊尊”为指导原则的宗法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秦汉时期法家的“法治”,到当代的“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每一个阶段文化的形成都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映。法律文化的发展不能出现断裂层,所以,直面一国法律文化的内部冲突,我们应保持本国法律文化的历史延续性,保持民族特色。

总体上而言,我们应保持浓烈的现时代尊严,在推进中国法律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要时刻谨记不能脱离对本民族法律文化合理要素的继承与创新,因为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是中国现代法治的历史根基,它以特定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的法律观念制度。在法律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以满足本国法律文化发展的需要为目标、对传统法律文化加以修整,而不是一味迎合某种所谓的“先进的”法律文化。

(三)应对空间冲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经济全球化确实为各国法律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遇,但是,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不同国家由于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不一样、文化氛围不一致,对法律的看法与接受能力也不一致,所以就会出现法律文化的空间冲突。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如果我们毫无选择地将他国的法律文化掺杂到我们本来的法律文化中,必将混淆国内公民的价值观,出现无所适从的局面。因此,经济全球化对于法律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在机遇面前,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故我们更应沉着应对这一挑战。

但是,在对不同国家的法律文化价值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不能片面地妄断某种文化已经落后了,因为法律文化就其本身而言,不能用优劣去评价,只有是否适合一国国情之分。因此,在法律文化的交流中,应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心态面对价值冲突。

美国学者格伦顿曾说过:“必须记住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的价值和一般意识与观念的集中体现。任何两个国家的法律制度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法律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如果不经过某种本土化的过程,它便不可能轻易地从一种文化移植到另一种文化。”⑦只有在法律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对他国的法律文化进行筛选,加以识别和判断,只有将那些适合本国国情的精彩的法律文化借鉴到我们原来的法律体系中,才能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能在挑战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五、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法律文化也在国家间进行交流与传播。法律文化的全球化既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是一种永恒的趋势。在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文化应勇敢地面对各种迎面而来的冲突和挑战,应着手改进国内传统的法律文化、在实现民族文化的自我更新的同时,借鉴别国精彩的、适合本国国情的法律文化,在提升本国法律文化“民族性”的同时,体现法律文化的“世界性”。

[ 注释 ]

①梁治平.法辨[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②武树臣.中国传统法律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③范忠信.中西法律文化的暗合与差异[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④刘家昆.法律文化的全球化与历史传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⑤张华.试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产生的基础及所形成的特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⑥川岛武宜,王志安译.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

⑦[美]格伦顿等.比较法律传统[M].米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6-7.

[ 参 考 文 献 ]

[1]叶险明.“文化全球化”辨析[J].河北学刊,2001(4).

[2]但海剑.“文化全球化”概念的界定[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9(4).

[3]王剑.“文化全球化”解读[J].探讨与争鸣,2004(7).

[4]仲崇东.关于文化全球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2(3).

[5]蔡拓.建构主义视角下的文化全球化-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J].南开学报,2009(6).

[6]刘悦笛.论文化全球化[J].学术论坛,2002(1).

[7]黄旭东.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战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9(3).

[8]魏海香.论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建设问题[J].学术探索,2008(2).

作者:彭良婷

环境法律文化论文 篇3:

法律文化交往与文化主体意识探讨

【摘要】法律文化是人类社会在几千年的交流和沟通中发展起来的,法律文化的交往在于创造一种更加规范和合理的法律制度,以服务于人类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空前繁荣,国际国内法律文化交往更加趋于频繁,在各种文化之间的交往碰撞当中,法律文化主体意识往往作为一个次要元素被法律文化研究者所忽略。其实法律文化交往是不同法律之间的相互借鉴、对照、融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法律文化主体意识是促成法律文化交往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

【关键词】法律文化交往;法律文化主体意识;联系形态

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看,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是人类社会得以蓬勃发展的前提,多元化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各种文化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趋于完备,法律文化亦是如此。法律文化有别于其他领域的文化,其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约束和规范,以帮助维系和谐的、有秩序的社会环境。从国际层面来看,国际法律文化的交往直接影响到各国之间的国家关系与国际社会的和平稳定;从国内层面来看,法律文化交流是一个由普遍性到地方性(特殊性)的过程,其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环境制定相应的法律,通过法律文化规范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社会生活,帮助我国建设法治社会。本文根据法律文化交往的特点及现状,对法律文化交往和文化主体意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探究。

一、法律文化交往

1、法律文化交往的重要性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主要因素即是文化交往。与科学、艺术、文学等领域的文化交往类似,法律文化交往也是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基础之上。某一种法律文化的形成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相关,因此,法律文化的交往也和其所处的背景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一般来说,经济的交往在各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交往当中占据主要地位,经济金融是一个系统性的复杂工作,经济交往需要维护交往双方之间的利益,保证交往过程的公平、双赢。要开展好两个国家(或者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交往,就必须依赖法律基础。由此看来,法律是人类社会交往的辅助性工具,法律文化是产生于人类社会的沟通交流当中的。法律文化交往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保持法律文化的实效性,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交往。

2、法律文化交往的形式

根据人类社会法律文化发展的过程来看,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往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法律对照,第二是法律借鉴,第三是法律融合。

(1)法律对照

法律对照是两种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比较,这也是法律文化交往的第一步。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最容易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形成对照的是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社会风俗、政治制度等。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相对隐形的文化,其文化对照不容易为大众所熟知,不过在法学家的研究当中,法律对照却是比较不同法律之间的异同点的关键步骤。法律文化应用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的法律文化之间对待同一件事物的法律处理可能也是不相同的,法律对照的基础即是比较不同法律对待相同事物的处理态度。法律对照需要结合不同法律文化所处的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社会风俗)加以考虑,以追求法律对照所产生的最大法律文化交往价值。

(2)法律借鉴

一种法律文化在与另一种法律文化之间相互对照,发现异同之后,其自愿相互学习以发展完善自身法律的过程即是法律借鉴。法律借鉴是不同法律文化得以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一般来说,法律文化之间的相互借鉴是一个长期持续性的过程(人类社会发展是如此),法律文化的形成也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法律借鉴应当充分强调“自愿”,法律文化的相互借鉴是双方的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既定组织、权力机构指定硬性要求规定两种法律文化之间必须进行“法律借鉴”。法律借鉴表现在法律制度的各个方面,例如,民法当中的过错归责原则和无过错归责原则,公司和证券有关的规则制度,刑法上的犯罪构成理论等。法律文化的发展历史已经表明,法律借鉴并不会对法律文化主体的正常发展产生太大影响,其是起到一种“添加剂”的作用。

(3)法律融合

法律融合是法律文化交往的结构,一般来说,各种法律文化之间的交往最终都会在促成不同程度上的法律融合。法律融合是法律对照和法律借鉴的最终目标,其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结合发展的过程。法律融合的核心仍然是以自身法律文化为基础,具备明确的法律主体意识,从宏观角度和法律文化价值取向对法律文化主体加以优化。

二、法律文化主体意识

法律文化主体意识是研究法律文化者的主观立场和角度,西方法律史学家和比较法学家对此点已经有一套系统性理论。法学文化主体意识给出的定义并不如其他事物的定义十分明确,因为法律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宽泛而复杂的系统,因此法律文化交往的主体意识根据法律文化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判断和结论等方面都有所差异。西方法律文化主体意识和东方有着不同,西方较早发展现代化制度,因而其现代化的法律文化的成熟度略高于东方法律文化。不过东西方在法律文化主体意识上也存在着共同点——民族国家法律的多元化。每个国家各民族的法律根据其所处环境存在着相似与不同,法律文化研究者正是基于民族法律文化主体意识对法律进行探究和解答的。在法律文化主体意识研究当中,东方学者千叶正士站在东方法律文化交往的主体意识,对此进行了阐述。其摆脱了西方法学者文化主体意识的窠臼,提出了“本土法的统一性”的创新理论,并且详细阐述了法律的三重结构,对法律交往过程中法律文化主体意识的演变和发展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分析。

三、法律文化交往与法律文化主体意识的联系

法律文化交往是促进法律制度健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法律文化主体意识是保证了“本土”法律文化的主导性,巩固了法律文化主体。不论是在哪一个法律文化背景之下,只有明确法律文化主体,才能有序并有目的地進行不同法律文化之间的交往。因此,在法律文化交往过程当中,不仅要强调法律的多元化和法律交往的必然性,更应该重视法律文化主体意识的建立。

四、总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在法律文化交往当中仍然适用。同时,重视法律文化主体意识,对于法律文化交往的意义也是十分深远的。

【参考文献】

[1] 米  健. 法律文化交往与文化主体意识[J]. 中国法学, 2012(2):5-19.

[2] 王立军. 当代中国先进法律文化的主体性内涵研究[J]. 兰州理工大学, 2014.

[3] 范文涛. 论中国法律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生成[J]. 东北师范大学, 2008.

作者:郑晗

上一篇:室内景观设计论文下一篇:白芍质量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