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经济学论文

2022-04-15

摘要: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人们给予法律经济方面更高的重视,当前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世界经济,法律经济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法律经济学的合理运用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动力,本文对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中重要的部分提出一些建议。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法律经济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法律经济学论文 篇1:

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现状分析

法律经济学的发端、成长、发展是近50年来世界范围内法学理论研究的一大成就,为法学研究开拓了一块新的领地。法律经济学在我国法学领域出现是近20年的事情,并呈现出其特点。笔者于此对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现状进行粗浅分析,以其与法律经济学的专家和学者共勉,推动我国法律经济学的快速发展。

一、中国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现状

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及综合分析之后,笔者发现,目前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现代法律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相关理论的介绍评析、应用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我国现实中的法律问题以及对一些经典作家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及分析方法的阐释等几个方面。

1.代表性法律经济学著作的翻译引进

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一部分代表性的法律经济学经典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版,如波斯纳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及《正义/司法的经济学》、罗伯特?考特和托马斯·尤伦的《法和经济学》、罗宾·保罗·麦乐怡的《法与经济学》等。以上著作的引入,一方面为我们全面理解诸如什么是法律经济学、西方学者是如何用经济学方法来研究法律制度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学者进行法律经济学研究提供了学术向导和理论指南。同时,这样一个翻译运动也恰恰说明我国国内对这一理论的内在需求。

2.对法律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介绍、评析及应用

与翻译运动并行的是中国学者对西方法与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借鉴、评析。尽管对西方“法和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借鉴、移植最终不能代替对中国大陆“法和经济学”理论的建构,但这些研究毕竟为我们了解法律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和条件、研究对象、研究范围、思想渊源、分析方法、基本内容、基本特征等提供了方便,而且其中也有一些不乏理论价值。

3.对斯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关于法律的经济分析的研究

比较而言,国内对斯密、马克思、康芒斯等经典作家是如何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这一问题研究不是很多。在法律经济学发展历史上,斯密、马克思、康芒斯等先驱们做出了怎样的贡献?他们究竟是如何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跟以波斯纳为代表的“新”法律经济学比较而言,他们各自对法律的经济分析又有何异同?他们彼此之间的经济分析法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传承关系吗?如果有,这些关系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等等。有关这些问题,国内学者研究得比较少。

二、中国的法律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1.从国内法律经济学的论文来看,理论性的文章居多,真正提出有建设性的、能够为实务人士所用的论文较少。

据对我国法律经济学界已经出版的文献所做的不完全统计:(1)就学术著作而言:中国大陆已出版的法律经济学译著和专著,由法理学专业人士翻译和编写的论述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的法理学著作有25部,而由部门法专业人士翻译和编写的论述法律经济学实务应用的部门法著作是8部。(2)就学术论文而言:据对中国学术期刊网1994-2005年(搜索的关键词或篇名是法律经济学;搜索的栏目是法律政治类)论文统计,关于法律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论文有265篇,关于部门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论文有63篇。可见以实务研究为基本特征的部门法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远远滞后于以理论研究为基本特征的法理学的法律经济学研究。

2.我国法律经济学实务性研究成果稀缺。

在中国,法律经济学至今仍主要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法律经济学实务性研究成果稀缺。虽然有所谓法律经济学应用的法院案例,但充其量是一种法律经济学的事后注释。两相比较,我国实务界对法律经济学的“忽视”既是我国法律经济学发展不成熟的表现,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国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包括理论和实务的深入研究。

3.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缺乏“实务应用”的独立呼声。

相对于国外法律经济学在实务中的广泛应用,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其“实务应用”的独立呼声,即使与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法律经济学研究相比,也落后甚多。就以关于法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文章来讲,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者已经开始经常就一个具体的法律制度展开详尽的法经济学分析,而大陆学者往往甚少。

三、中国法律经济学实务研究缺失的原因

1.从法律经济学知识供给的角度来看

(1)注释法学传统的影响。一方面,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整个法学研究和教育而言,其前20年大致可以看作是树立法学知识专业化形象的时代。出于对之前政法不分状况的担忧,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法律教学与研究,大多数法律教学与研究都主张法学存在其自身的专业性,特别是部门法的研究更是强调部门法学自身的法言法语。这种实务教学与法言法语也与借鉴日本、德国、台湾等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的法言法语著述的法律传统原因有关。因此,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颠覆法学自足性,试图用另外一种学科的语言来取代法学语言的学术尝试,虽然其在法理学界作为一种思潮和方法尚可以被容忍,但要将其引入部门法实务问题的研究,对于那些掌握部门法理论和实践话语权且热衷于法律职业共同体,特别是对于仅有法学专业知识而基本不具备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的资深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另一方面,虽然中国社会盛行“潜规则”和法律实务中对成文法律的“变通适用”,但是在法学研究中,因为受注释法学传统束缚,国内法学界更加注重法律条文的文字和规范解释,而忽视法外之法(如各种法律的“潜规则”)的研究,而且这种注释法学传统又从所谓“司法独立”、“法官非行政化”的现代法治理念中找到了依据。于是,侧重法律条文以外因素研究的法律经济学研究,被视为一种与实务关系不大的法理学研究,其虽然有学术价值,但不能直接解决实务问题。而且,受注释法学传统的影响所导致的一种学术研究思维惯性,使得我国对国外法律经济学论文和书籍的介绍中,往往是侧重规范性、理论建构的文献,对于从实务角度出发的、不那么“诱人”的文献则介绍不多。

(2)法律经济学研究自身在实务应用上也存在不小的困难需要加以克服。抛开规范意义上的正当性问题不论,法律经济学在具体实务研究时也存在“操作化”困境。特别是不少主流法律经济学论文(主要由具有经济学教育和学术背景的学者撰写)过于看重理论化的经济学模型,过于重视经济学自身的逻辑性,在对法律现实的提炼上走得有些过头,显得过于理论化和模型化。而一门学科如果过于理论化,人们就会只是就其他理论家提出的问题展开研究,而不是试图为理解真实世界而提出的疑问提供解答。另外,现代主流经济学中形式化和数学化的风气常常也不当地影响了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导致不少法律经济学研究在“符合科学性要求”的同时,却“偏离了所要分析的基本目标,无助于对法律制度进行精确解释,其结果无非是将语言的模糊(传统法学最为人诟病的地方),转换成了数学公式中的‘变量’。”(参见郭振杰、刘洪波:《经济分析法学方法论的贡献及局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当然,更为具体现实的一个原因是,绝大多数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的法律专业教育背景,是他们运用经济学的一个知识和语境障碍。虽然越来越多的民商事审判需要法官掌握愈来愈多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但一个流行的观点是,专家型法官不等于专家,所以解决实践中有关经济专业问题所需的经济学专业知识,主要应依靠经济学专家,而不应依靠掌握法学专业知识的法官,否则民商事审判就成为“经济学研讨会”了。

再从我国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路径来看。虽然国外的法律经济学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基本定型,但我国的法学界在当时除了有一些很简略的介绍之外,如郭振杰、刘洪波:《经济分析法学方法论的贡献及局限》。法律经济学的介绍与推广主要由经济学家来完成,而法学界在法律经济学问题上至少在90年代中期以前几乎没有什么发言权。由此,可以想象的是,以经济学家的立场出发,他们对法律经济学的介绍所戴的经济学“眼镜”必然不会有太多的“法言法语”,关注的问题自然也是经济学味道很重,缺乏法学语境,难以得到法学界的回应。而我国的法律经济学发展也因此形成了一定的路径依赖,由于语言的限制,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研究在近10年不得不大量依靠经济学家选择、翻译和介绍的国外文献,不能从法学家的视角去选取自己需要的资料,从而也就导致了中国法律经济学研究中“重经济学理论,轻法律实务研究”的特点。

2.从法律经济学知识的实务需求的角度来看

法律经济学知识在实务界的主要“消费群体”是立法者、执法者与司法机构。但是,在我国,这三者对法律经济学知识的需求都不太旺盛,所以,对法律经济学知识的实务需求不足也是我国法律经济学缺少实务研究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就立法而言,我国的立法机构还远没有实现专业化,立法过程还不够透明,立法机构进行立法通常是闭门造车,加之我国在法治建设初级阶段的立法也是更多“借鉴”而少原创性思考,这样,作为对法律条文背后人们行为更加深入思考的法律经济学知识对于立法过程来说自然就可有可无。

另一方面,从与法律人联系最为密切的司法界和律师界的需求来看,我国司法界和律师界对法律经济学的需求也同样不强。其主要原因,一是我国法学教育继受的是大陆法系的传统,大学法学教育呈现出不恰当的法学“专业化”,缺少对法科学生其他社会科学知识的教育,就使得主要由法科学生组成的司法界和律师界将法律视为一门纯粹的技术工具,认为法条背后的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可有可无;二是我国司法界和律师界更多地关注“纠纷解决”而非“规则之治”,更多地关注“合法”而非“合理”这一消极、被动的法律适用传统,特别是我国法院审判活动不是如英美法系审判活动所表现的“造法”活动,所以我国法官无需像英美法系法官那样引经据典为自己的判决“造法”的观点辩护,并将法律经济学这类“法外之法”知识写进判决书中。也正是由于法官将法律经济学作为一种与法律适用无关的“题外话”,相应地律师也就很少将法律经济学这种“法外之法”写进自己的代理词或辩护词中了。

(作者单位:井冈山学院政法学院)

作者:江胜才 肖子华

法律经济学论文 篇2:

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摘 要:随着当前我国科学技术与经济水平不断的发展,人们给予法律经济方面更高的重视,当前这个时代最重要的就是发展世界经济,法律经济学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法律经济学的合理运用为未来世界的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也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动力,本文对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中重要的部分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相关理论基础分析;重要方面分析

一、前言

法律经济学,是当前法学领域发展最快的学科理论之一,也是当前法学领域发展过程当中最重要的一门学科,通过法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从一个更加精确的角度来分析当前经济的发展动向,法律经济学已经变成经济学研究过程当中非常必要的一门基础学科,随着法律经济学不断的发展,促进了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也是未来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

二、法律经济学发展历程分析

在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法律经济学也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的创新与改革,在每个时代都能用崭新的思维方式来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曾经的法律经济学分为多个门派,与当前法律经济学快速发展不同,很久以前,法律经济学是经过多家门派相互争论而产生的一项学科,是经济法律运动过程当中发展出来的,而且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过程并不是非常顺利,其中有许多困难与坎坷阻碍了历史法律经济学的发展,经过了法律经济学专家的努力,使当前的法律经济学观念与思想不断的普及,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促进当前法律经济学的发展。

三、法律经济学特点分析

法律经济学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专业研究人员将制度的概念融入到法律经济学当中,将法律经济学作为整体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基础,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表现法律经济学所具有的优势与特点,明白法律经济学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促进法学与经济学两方面共同发展,下文将深入的分析法律经济学,所具有的各种鲜明特点,希望人们能够对此方面内容,加强研究与分析,深入的理解法律经济学所具有的各项优势与特点,促进未来法律经济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法律经济学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解决一些复杂问题,法律经济学一般是将方法论作为研究的基础,通过将研究单位分为多个对象,以此作为整体研究的最终基础,通过以上基础来对法律经济学进行深入的分析,用法学理性的角度来对经济学进行分析,用理性的方式帮助经济学找到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这种理性的方式来看待法律经济学,能够让整体法律经济学的发展更加的全面,包含的范围更加广,也能够符合各个时代法学经济研究的潮流,这就是法律经济学在发展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特点。

四、法律经济学优势分析

在法学发展过程当中,一些法律经济学专家认为法学所定义的一些公平正义的说法不是十分的精确,所代表的概念也十分模糊,但是随着法学与经济学相互结合,在很多条件的限制之下,能够让法律在发展过程当中变得更加的精确,让人们更加清晰的看见法学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重要方面,法律经济学能够更加有效的对法学经济学进行分析,所以这样可以让整个经济学与法学在发展过程当中相互促进,尤其能够让人们更加认识到法学的重要方面,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法律学术的认识,能够通过更加精确的方法来认识法学发展过程当中的一些模糊概念,促进法律经济学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一学能够非常精确的帮助法律定义一些模糊的词汇与术语,让人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到法律经济学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当中重要的作用。

五、我国法律经济学发展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法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处于一种非常落后的状态,因为我国的法学教育与经济学教育一般是相互分离开来的,很少能够将法学与经济学相互联系起来,这要是我国的法律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变得非常稀少,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法律经济学方面的发展与研究,我国的专业法律经济研究人员,已经深入的指出了当前我国法律经济学发展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给当前我国的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空间,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期,世界正在紧紧的盯紧中国的发展,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经济在世界发展过程当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在转型期间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定要深入的研究法律经济学。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的分析,介绍了法律经济学历史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总结了当代法律经济学所具有的鲜明特点,表明了法律经济学所具有的一些优势,介绍了当前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过程所面临的现状,希望能够提高各方的注意,为我国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參考文献:

[1]魏建,宁静波.法经济学在中国:引入与本土化[J].中国经济问题,2019(04):19-39.

[2]彭益鸿. 法律经济学的优势与偏激[N]. 人民法院报,2019-07-26(006).

[3]周佳玉.证券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19(06):79-80+82.

作者:孙骄阳

法律经济学论文 篇3:

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困境研究

摘要:法律经济学在我国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其理论的挖掘深度还需要不断予以促进和深化,只有让法律经济学突破理论困境,才能够让法律经济学予以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本文就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困境进行分析,并探索突破路径,希望可以为法律经济学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理论困境;突破探索

一、法律经济学的现实意义

(一)法律经济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法律经济学从微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运用其特有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法律。特别是在实证性经济分析方面的法律分析,使分析结果具有非常明显的定量分析优势。它可以对人们的法律思维运用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这对于讲求实效的现代经济社会中,其优势的运用和体现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對我国法学教育的借鉴意义

在之前的法律研究中,法律被很多人认为是一门必须由专业知识精英来进行操作应用的学问。在法学教育领域,其理论基础就是坚信律法是一套严密完整的运行体系,并可以通过教学者精心挑选的主题和案例加以学习和研究来实现其内涵的掌握和把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效果引起了更多人的质疑。而法学教育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专门性教育,注重法学和经济学的联系和融合是未来法学教育的必然方向和途径。

(三)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法制改革的指导意义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通俗的讲,就是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仅用一种(经济学或法学)原理去分析判断某种经济现象或者社会想象,那么得出的结果难以做到全面可靠。而法律经济学融合了经济学和法学的知识原理,为分析问题提供了新鲜的视角,能够促进对问题现象的正确分析判断。

二、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困境

(一)学术空间具有局限性

第一,法律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尚处于初级起步阶段。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长期性的学科建设,应当首先在法律教育中予以体现,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起就在法学专业中配备2名经济学教授,欧洲部分国家也对经济学的人才建设及培养非常重视。而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开始了法律经济学学科建设的起步实施,在部分高等院校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教学阶段中设置了法律经济学专业学习。随后向本科学习阶段延伸。近年来,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也逐步开始招收法律经济学的高等人才,这虽然为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发展储备了一定的人才,但是专业设置依然存在局限性。院校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专业学科而独立存在,只是被划分为“政治经济学”、“法学理论”、“经济法学”等专业,这对法律经济学的人才建设和培养的发展空间造成阻碍。第二,关于法律经济学类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少。具体表现: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法律经济学类论文数量较少,为法律经济学专门设置的刊物至今没有进展。尽管中国一些有影响的经济学、法学期刊开始刊登法律经济学方面的专业论文,但是发表渠道还是不畅通,论文的数量相比于其它法学类研究论文还是比较少。而且,发表法律经济学论文最主要的渠道平台便是法律经济学专业刊物,而这项工作目前在我国的发展还需促进。

(二)实证分析方法缺乏

法学曾经被视为法学专业的研究者的“一亩三分地”,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法律职业具有的较强垄断性、历史延续性或者客观利益以及受限于法律自治等法律惯性思维等方面因素。但是,近年来兴起的法律社会学及法律现实主义思潮对法学的封闭性形成了挑战,从目前来看,这种思想已经是法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给法学研究注入新鲜的活力。我国的经济学研究还存在定量研究方法的缺乏问题,研究者们对制度进行实证分析方法并没有予以高度重视,也使有关研究结论真实性和可靠性由于缺乏定向分析内容而显得单薄无力。分析原因,第一,传统法学研究对经济学的知识原理了解不够深入,造成对“将经济学运用到法学研究领域”现象存在偏见。第二,法学研究比较注重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规范分析方法,对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掌握程度不够,运用不熟练。第三,对开展定量研究相关数据需求比较匮乏。

三、法律经济学的理论困境的突破

(一)整合资源,加强学科建设

虽然现在的专业学科建设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但是,过于强调专业化也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利于学科的长远发展。而学科之间开展一定的交流合作可以缓解此类缺陷。经济学和法学也应该加强树立沟通交流与合作的理念,这也才能促成共赢的局面实现。首先,要更新观念。我们要摒弃过于保守的法学研究理念,在法学的研究中将经济学的理论、思想、研究方法等有效引入进来,特别是民法、商业法等领域的法学研究,运用经济学知识,对促进其研究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其次,建立学术联合机构,定期组织学会研讨会议。从学术方面的角度衡量,许多法学学习者在经济学的学习掌握方面属于“门外汉”,而经济学相关学习者反过来也是如此。这也是由“术业有专攻”的客观情况所造成的。但是这种学术壁垒现象必须要有所打破,才能实现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而增强法学界与经济学界的学术交流是打破学术壁垒现象的有效措施。法律经济学作为涉及两者理论知识的交叉性学科,急需要具有双重知识背景的人才。而这种人才在我国是比较稀缺的,因此,经济学界和法学界成立合作的学术研究机构,可以逐渐的弥补该缺陷。再者,需要加强研究方面的合作。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以法律经济学研究为平台,来有效引导经济学的研究者学习法学知识理论及法学研究者学习经济学的知识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两者建立必要的“共同语言”,这对于法律经济学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二)更新理念,放眼真实世界

我国法律经济学研究在解决法律实务和现实问题方面效果不好。这也导致了国内的经济学和法学研究者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针对此现状,首先,法律经济学研究必须要以实务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样才能够拓展法律经济学的运用空间。同时它也可以作为提升法律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有效途径。并且也有利于为法律经济学教学层面的提供丰富的知识理论及实践应用。其次,建立并保持理论和实务之间的良性互动。要有效克服注释法学传统对法律经济学研究的不利因素,重点要扭转其仅从逻辑角度来分析案件的缺陷,为法律案件的办理及法学研究提供新的分析角度;要将法律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法理学向部门法倾斜。加强其在部门法当中的研究和应用,逐步纠正前者作为后者的分支的错误观点。这就需要在法律经济学研究中突破法理学和部门法学的学科界限,促进两者研究互动的局面的形成。使两者之间研究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法律经济学在法学领域的发展。

(三)深入反思,更新研究方法

要努力实现法律经济学研究方法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现代的学术研究讲求不局限于专业、学科和随特定的思维方法运用。要广泛应用社会学、经济学等多种研究方法,这样才能够使研究的事物在多个角度得到全面、细致的体现,这样的研究方法才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因此,可以看出,多种研究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弥补单一方法在研究问题的偏见和不足,使研究的成果及过程更加的生动鲜明,贯穿在不同学科之间,从而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我们要想独立生成对社会公共管理及立法层面有更多的发言权或有价值的观点,就必须要对理想主义的抽象模式的研究特点进行纠正,融入更多的现实主义的方法,形成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在社会公共管理和法律设计等方面不断的刷新“存在感”。具体而言,研究方法多元化的形成,需要在“案例研究”、“博弈分析”、“公共选择分析方法”、“规范方法”、“理性选择”等方面进行重点参考和应用,这些不同角度、专业的研究方法,可以为法律经济学的研究注入新鲜的、丰富的理论问题“血液”,从而有益于法律经济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四、结语

法律经济学之所以能够在我国生根发芽并获得长久发展,所需要的重要因素离不开个人的深入研究、市场的需要,以及效率的提升。我们更加需要从法律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入手,做好理论内涵和内容的挖掘,坚持重要基本原则,让法律经济学理论真正能够得以适应中国沃土,为法律经济学在中国法治理念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作用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贾振兴.用经济学方法解读“正义”[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8,(06):26(008).

[2]喻中.奥尔森法律经济学的理论逻辑[J].法学杂志,2017,38(06):54-62.

作者简介:纪新慧,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一中。

作者:纪新慧

上一篇:本科管理学论文下一篇:增值税纳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