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2024-05-22

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精选12篇)

篇1: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英语一直被视为学习的难点。很多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结构、表达方式以及行文方式,大都是以自己国家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为基础去理解它。究其根本,是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语言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主要通过语言来进行传播和交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各种表达符号的表现方式。文化具有民族性,由于地域性不同引起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民族传统。深刻了解这些不同的文化差异,有利于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沟通工具,人们通过语言和文字保存并延续当前时代的文明成果。也就是说,语言是人类用来创造文化、传递文化、延续文化的最主要的工具。文化作为一个独立社会内的信仰、制度、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总的结合,涵盖的是整个社会的所有部分。而语言则是一个社会用以保存文化、传递文化、发展文化所依托的工具。不存在语言的社会,其文化的传递必然受限,其文化的保全程度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构成之一,不同的文化可能有相通的语言,但是不同的语言一定能够代表不同的文化。语言是文化最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从传承的角度上来看,语言和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学习语言最为主要的目的是将其转化为自己掌握的一种交际工具,用来与其他人进行交流。因此,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之前,有必要先了解该种语言所拥有的文化背景。语言能够表现出各种文化之间的区别,能够帮助人们减弱或是克服学习过程中文化差异引起的困难。要想灵活地运用该种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就要了解该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俗,例如俚语与方言。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交流常常会出现困难甚至是误解,其原因大都是因为双方互相不了解对方文化的习俗,也就不能互相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或是言辞举止。若是在充分了解对方的文化风俗的基础上进行交流,那么可以避免许多尴尬。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夹杂一些当地文化背景的介绍,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一些不同于汉语的表达方式进行理解,也便于学生记住一些英语固定的语言搭配,有助于学生提高英语水平。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因素导入

1.引入词语的文化意义

由于生产方式对于生活习惯的影响,在语言的日常使用中会逐渐产生许多的固定用法或是俚语方言。又由于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因此相同含义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中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引申意义。例如,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亲属之间的交往,因此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敬语与称谓,且把不同的关系分得较为详细,比如“三姑六婆”等称呼。而美国比较崇尚自由独立,大都将亲属之间的关系分得较为模糊随意,例如叔伯姑父之类统称为“uncle”。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讲授这方面的差异,让学生在接触英文时遇见这些称呼能够正确理解。

2.导入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讲解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之外,还要结合文化,分析语言在特有的文化背景中存在的特殊的意义。学生在掌握了英语的基础应用之后,继续深入学习的难度就在于将其运用于文化交际的范畴。在跨文化的语言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突破自己思想上本土文化的限制,了解并理解目标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目标语言。教师在授课时,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英语国家文化内涵,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无形之中增强自己的英语语感。教师可以对一些特殊的文化现象中的专用语言进行分析并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的语用文化意义。

3.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背景的导入应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讲解的方式,还要结合现在的科技手段与方法,从多个角度渗透英语国家文化背景。例如,利用多媒体工具,在上课时播放相关音频、视频文件,订阅英文期刊或是报纸等书面材料,收集英美国家与其他国家因为文化背景差异而发生的逸闻趣事。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文化背景知识导入,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的方式,让外教给学生讲解最纯正的风土人情,学生也可以通过向外教提问的方式得到最为地道的答案。外教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适时穿插一些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化禁忌,让学生直接感受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语言也是保存、传递、交流文化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目标文化相结合,将文化背景知识教育穿插在语言教学当中。培养大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这样才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英语。

参考文献:

[1]栾金凤.跨文化意识对外语学习的作用[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01).[2]李邦玲.探究职业院校英语学习特点及对策研究[J].华章,2014(10)

篇2: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英语语言教学 文化 分析

一、文化与语言的联系

我们的生活处处体现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文化包罗万象,千变万化,有历史文化,如历史建筑和历史人物等;有社会文化,如风俗习惯;还有学术文化,如各学科知识、音乐、美术等。文化可以概括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各种语言就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语言承载着文化、反映着文化,文化体现着语言、影响着语言,两者相互作用。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文化的过程,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可以分为语用文化、语义文化、语构文化三个主要内容,要学好语言就要了解语言文化,语言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从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法律、文化艺术等文化内容,还包括问候、致谢、称呼等交际文化,显示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色和深远的社会文化意义。在英语语言中,语言文化主要体现在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法律道德等内容上,英语语言的学科文化构成了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必要性

英语语言学科从根本上来看属于语言类的学科,具有语言学科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一门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英语在学科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高,我们漫长的学习之路中一直开设着英语的学习课程。随着英语重要性的提高,英语学习的成效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知识文化的教学而忽视交际文化教学,没有深入了解英语语言学科的文化内涵,缺乏英语语言文化环境的熏陶,影响了学生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为了学好英语,许多学生从小就不遗余力地学,五花八门的英语辅导班都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都用上,但尽管从小到大学习英语十几年,学习的效果却不尽人意。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学习起来费时较多,收效不大,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下降,教师的教学热情也在逐渐减退,只在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英语教育逐渐向应试教育发展,出现了“哑巴英语”“聋子英语”的状况,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不能运用自如,失去了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实际意义,以致在交流过程中出现文化冲突,导致交际失误,影响了交际的效果。如“Thank you”这句话是中、英文常用的话语,用来表示感谢。但是如何准确地使用这句话,中英之间是有差别的。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内敛深沉,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盛意难却,接受以后一般也不会当着客人的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流露出喜欢或厌恶的情绪,就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素质。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礼物,并且称赞一番,欣然地向对方道谢。因此在英语语言教学中要有意识融入文化因素,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也有利于人们相互之间表达思想和情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随着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新生的词汇出现在英语语言中,面对新文化的融入,英语语言教学要突破原有的英语语言教学对于词语的束缚,从新生的英语词汇中透视出英语语言文化的内涵;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学好英语,以英语语言为依托,能更好地促进国家间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因此,英语语言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奠定文化基础,从而提高英语语言教学的效果。

三、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英语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发挥其实用价值,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母语文化与目标文化的差异,并了解和研究这种差异,无论是在英语教学上还是在英语学习上,都要运用多种方法去了解社会文化因素,掌握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学习。

1.转变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文化内涵。目前许多从事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缺乏有关英语文化方面的系统知识,对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不高,受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教学方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英语教师教学方式简单、陈旧、程式化,评价方式单一。学习新课时,先教单词,再学重点常用的句型,然后在课文中逐句逐段进行讲解翻译。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就忽略了教授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没有结合文化知识来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也就不能通过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的有机地结合,从而形成运用自如的语言交际能力。此外,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评价往往忽视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只重分数和做题,没有拓展相关的文化知识,不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加强英语文化因素的学习,首先在英语教学上就要做出转变,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文化渗透,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

(1)以教材为本,开展对话交际形式。英语课程的教材种类繁多,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也是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内容的重要手段。教材中出现的对话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对话教学时不仅要注意语言知识点,还要注重文化内涵的教学。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教师可以事先讲述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以图片、录音或者影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文化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工作。教师也可以预先布置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自己去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上课的时候,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呈现出来,教师再加以指导。在学习课文内容的时候,教师还可以在教学设计中穿插讲述有关的文化知识,或者根据学生的兴趣设计各种情景对话,鼓励学生主动运用英 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各种练习活动。

(2)以阅读为途径,深入了解英语文化。阅读是了解英语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进行课文教学的同时,可以对学生补充辅助性的阅读,为学生选择合适的英语读物,给学生提供一些英语书刊的名称,或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学校图书馆去,让学生自由选择喜爱的英语读物。阅读材料包括短篇小说、童话故事、戏剧等,都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以指导。如有些英语读物会以注解的形式介绍人物的背景,能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提醒学生注意阅读。通过阅读大量的英语读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能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人物、风俗习惯和政治文化等内容,大大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3)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强化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不能仅依靠讲述,还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科技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例如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具有学习意义的英文电影,让学生在故事情节中多留意一下电影画面中出现的细节,就好像在很多西方电影中为什么会有人戴着假发出席各种重要场合,假发对于西方人来讲意味着什么,这些问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认识到假发是英语国家中地位与权力的象征,继而加深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电视新闻和英文歌曲等形式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使到表达的内容也更为丰富深刻,加强学生的切身感受,使得如同置身于英语国家当中。

2.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无论教师如何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关键还得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吸收、消化,因此除了教师要转变教学方式外,学生也要适当转变学习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方式单调,学习任务重,只关注考点知识,而容易忽略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意识淡薄,课后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查找相关资料,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述,被动接受教师的灌输,学习效果不理想。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从而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发挥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中常常会采用较为灵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问题设置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学习单位,自由讨论,充分发散自主思维。这时学生应尽量开动脑筋,避免机械应付式地回答老师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与其他同学的积极讨论、合作来寻找答案,共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就各种英语文化现象发表意见,相互评价,共同分享学习成果,能切实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提高学生了解英语文化的兴趣。只有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主探究学习所带来的满足感。

(2)重视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从根本上转变文化态度。很多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学习不够重视,常常忽略文化因素对英语学习的作用,或者因为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甚至抵触英语文化。在学习中,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生活环境的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对中外文化的认识,提高文化的敏感性,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由于文化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内涵十分丰富,因此学生可以通过发掘英语文化的有趣之处,增强对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在课后,主动利用书籍、互联网等方式扩展英语文化,把英语学习向更深更广处延伸,既能做到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并重,又能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从根本上转变对英语文化的态度,实现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的目标。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英语作为文化的载体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英语和文化紧密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文化教学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英语。因此,学习英语,就必须了解其所承载的文化,必须将语言教学体现在相应的文化背景之中,促使学生主动去深入了解、感受和思考,认识到文化因素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重视英语文化的学习,要从教学目标质量上认识文化因素的重要意义,从英语与文化关系上揭示文化因素的主要内涵,注意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不断积累英语文化知识,促进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让英语教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常晨光.文化因素与英语强化教学[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03).[2]林小峰.论大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化素质的渗透[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4(05).[3]马龙辉.英语文化因素教学与交际能力的培养[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03).[4]梁文君.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1).[5]何淑梅.深入把握语言文化内涵 切实提高应用外语能力——中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6]房朝建,付余民.培养英语文化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8(02).[7]马晓梅.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J].大众文艺(理论).2008(08)

篇3:英语语言教学的文化因素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 教语言必须同时教文化已成为外语教育界的共识。对于学习语言来讲, 只注重它的语音、词汇和语法是不够的, 还必须了解它的国家的文化知识。否则, 就无法成功的进行跨文化的交际。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 Microsoft Encarta Encyclopedia中是这样定义的:文化, 从人类学角度讲, 是指生活在同一社会集团中的人们所学习。创造并共享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该定义接着又对文化做了如下阐述:文化使某一人类群体区别与另一类群体, 它还使人类有别与其他动物。一个民族的文化包括他们的信仰、行为准则、语言、礼仪、艺术、技术、服式、烹饪、宗教以及政治和经济体制。

由此我们可以说: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 不同的文化可以衍生出不同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Brown则是如此定义文化的:所谓文化是指集居在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的人们所共有的信仰、习俗、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总和。Brown定义比较强调文化在地域上的差异, 就是说即使在同一民族内由于居住地域不同, 也会出现文化上的差别, 可见文化差异无所不在。

语言是人们从事交际的工具, 是整个文化的产物或结果。又是形成并沟通文化其它成分的媒介。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 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 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所以说, 语言和文化相互关联, 相互依存。从某种意义上讲, 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与那种语言相关联的文化。语言教学的成果最终要在现实的交际过程中得到体现, 而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势必会对交际的成功与否产生很大的影响。虽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双方都希望沟通成功, 然而上述文化差异时常导致交际受挫或失败, 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

1) 词汇文化内涵方面的知识。例如, 讲授《大学英语》精读第二册第八课阅读中有这样一句话:“theyorganizedaboycott of thebus line”。“boycott”这个词源于一个人名。爱尔兰大地主Charles Boycott仗势欺人, 激怒了佃户, 佃户联合不交租不种地。后来“联合抵制”就和他的名字联在一起, 专有名词变成普通名词。又如第二册第四课最后一句话:“Thiswasthelaststraw”。这个句子实际上源于成语“It’sthelaststraw thatbreaksthecamelsback”。意思是说“骆驼负载过重时再加上一根草也会把它压死”。“thelast straw”用以比喻“突破容忍极限的一件事或压力”等。

2) 一般性的文化背景知识。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喜欢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 (Christmas) 、愚人节 (April Fool’s Day) 等。不只是在每年12月25日和2月14日前大寄贺卡。我们可以介绍它们的来由、庆祝的时间, 庆祝的范围、庆祝的形式和它们现在所代表的精神。还可以将它与我国的春节和“七夕节”进行比较, 分析它们的异同, 帮助学生真正了解这些节日的内涵;愚人节 (April Fool’s Day) 这是一个典型的西方节日。每年4月1日这一天人们可以拿朋友开开心, 如果你的朋友上当了, 他或她就成了一个“April Fool” (4月的傻瓜) 。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方国家中, “愚人节”这一天开玩笑必须在中午12时之前停止。同时开玩笑不要过度。

3) 语用能力的培养。听到别人赞扬, 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 美国人一般表示接受赞扬, 中国人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常见的回答有:“哪里, 哪里、过奖了、不行、向你学习等等。这种民族心理对英语学习中影响不可低估。中国学生的“No, no–”常使外籍教师感到茫然;他们为什么要否定事实呢?而英语习惯则是彬彬有礼地回敬“Thankyou”、Youarewelcome等。再如, 西方人对我们的自谦很不理解。在中国做报告时报告人习惯上自谦一番:“这个问题我研究得还不透彻, 讲一点粗浅的意见, 可能不对, 请大家指正。”西方人听了就觉得奇怪:为什么不等研究透彻后再做报告:既然自己认为不对, 为什么急着拿出来。有不少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第一次与领导谈话, 会说:“我们在学校这几年没学到什么, 很多东西都不懂, 没有经验, 今后请领导多多指教”。在西方人看来, 这也不懂, 那也不懂, 一点自信也没有。对这种大学生一定不能重用。

西方文化视时间为财富的源泉, 不能随便浪费。“Timeismoney”。就是对高效率地利用时间的强调。美国人是踏着钟点上班的, 被称之为“clockwatchers”。

讲求遵时守约。在美国, 高价值显示在时间上。一个人如果按时赴约而还得在办公室门外等上半个小时, 那就会被认为, 这是他缺乏重要性的信号。

还有在美国, 许多大学生叫老师的名字。老师对这种做法并不反感, 也不认为学生不尊重自己或过于随便;他们反而认为能这样做, 正好说明自己待人友好, 平易近人。这当然与中国的习惯完全相反。中国学生对老师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无礼的行为。英语中可称“李医生” (Dr.Li) 、“王教授” (Prof.Wang) , 但对老师的称呼却不直接使用Teacher, 一般称M r.Li, M iss Wang等。Teacher Li等说法便属于语用失误。

三、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综上所述:学生理解和使用某种外语的能力不仅取决于他对语言掌握的程度, 还取决于他对该语言相关联的文化了解的程度。对文化了解的程度越深, 对外语学习也就越有帮助。因为学习者不仅希望他所表达的英语语法正确, 同时希望他的表达能被社会所接受, 所以把文化渗入到语言教学中, 使语言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因此, 必须注意所教语言的文化学习, 如果我们教外语的同时而不教与相关的文化, 所教的就是没有意义的文字符号, 学生也就自然不懂如何正确运用所学的语言, 所以文化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所不可缺少的。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工具, 而交际又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各国的不同文化和各种语言表达的不同习惯, 是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掌握两国文化, 必须掌握两种语言的不同习惯, 必须摆脱母语的影响, 提高对外经济开放和交流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恩铭.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M].上海外语出版社.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出版社.

篇4: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英语教学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它不同于单纯的研究语言本身仅注重语音、语句之类,而是从社会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方面去研究。社会语言学所关注的是语言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学生了解了文化背景,可以更好地学习并掌握一门语言;语言又很好地体现着文化的内涵,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深入了解人类社会的文化知识。不同的文化有共性也有差异,在语言的学习和教学中,迁移共性、分清差异非常重要。教师在教授语言时,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和信息,为学生展示一个广阔的语言文化世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明确文化的共性和差异,以便更准确地掌握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中英文化偶合与文化差异对语言运用的影响

1. 文化偶合与语言运用

文化的偶合现象是指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相同或者相似的因素,因此在汉英表达中,也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处。例如:“同舟共济”的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三思而后行”的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偶合现象,可以促进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

2. 文化差异对中英语言应用的影响

首先,文化意象的差异会导致语义不同,同一事物在英汉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象征含义。比如,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龙看作是中华民族高贵与尊荣的象征,很多说法如“龙椅”“龙抬头”都是此意义的表现;而西方人却对“dragon”的看法大相径庭,如果把一个人叫作dragon,则表示他很凶且让人讨厌。再如,英美人爱狗,甚至把狗看作亲人,英语中的“幸运儿”用“a lucky dog”来表示;而汉语中的“狗”常带有“令人讨厌、卑鄙”等贬义,像“走狗”“狗仗人势”等。因此,若把“走狗”译成“a running dog”,英美人会认为它是活泼可爱的狗,而完全体会不到汉语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其次,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是不等值的。汉英语言中很多词汇虽然翻译上经常对应,其实内涵意义却不尽相同。例如,汉语中的“叔叔”在英语中虽然译为“uncle”,但是它却可以代表除叔叔外的很多亲戚,比如舅舅、姑父、姨父等。

再次,不同文化对交际方式也具有影响,不同的文化规范往往导致不同的语言交际方式。例如,中国人和英美人对于称赞的反应是有所不同的。中国人的回答往往是“哪里,差远了”之类的话,表现出自身的谦虚,不好意思;而美国人受到称赞时会很开心地回答像“Thank you”或“Its kind of you to say so”之类的话。因此,语言文化的教学对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三、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意义

首先,文化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交际能力。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的差异,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障碍的一个原因。

其次,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讲解课文时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外国文化中的风土人情、政治经济、语言差异等的讲述也使学生增长了很多课外知识。因此,英美文化的导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素养。

再次,文化渗透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和把握。我们经常听学生说,做题目时不知为什么选择某选项,就是感觉顺口,这就是语感,正是长期受英语文化熏陶的结果。因此,英语教学中对文化背景的教授极其重要。

四、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的方法

首先,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努力搜集一些相应的文化知识,把相关文化背景和社会文化知识渗透于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教授的每一步,使学生容易联想记忆。其次,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原版电影或教学视频,如《走遍美国》等,让学生欣赏或学唱英文歌曲,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社会背景接触地道的英语。然后,教师可以在课后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使学生可以结合课文学习相关文化。教师还要善于设计语言环境,创造交际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提高自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并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五、结语

文化环境对语言的运用有着很深的影响,社会语言学对语言的教学就尤为重要。因此,英语语言教学在注重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渗透文化背景知识,多介绍不同文化下不同的语言表达,这会使学生更容易了解和掌握,并深刻理解所学语言知识,也会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理解力,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丽萍.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英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2007(3):76-83.

篇5: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语言文化在远程开放式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在电大远程开放式英语教学中,把语言文化的基本内涵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去,注重培养学员学习英语和应用英语的综合能力,使学员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从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入手,分析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不断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学好英语的语音、语法、词汇,最终获得听、说、读、写的综合交际能力.

作 者:康静毅  作者单位: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铁道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刊 名:内蒙古电大学刊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RADIO & TV UNIVERSITY 年,卷(期):2007 “”(1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远程开放   语言文化   英语教学  

篇6: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与建设

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文化因素与建设

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具有同构性,这为揭示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文化因素对科学技术的作用表现在:观念文化对科学技术的选择与导向作用,制度文化对科学技术的保证与制约作用,器物文化对科学技术的载体与基础作用。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过程中,必须着力建设有利于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文化。

作 者:谈新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系,河南 郑州 450052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年,卷(期):200016(5)分类号:G05关键词:科学技术 文化因素 文化建设

篇7: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高职英语社团中的语言和文化渗透研究

通过对分析高职英语社团在提高英语成绩和渗透文化方面的优势特点和阐述其理论基础论证高职英语社团中的语言和文化渗透研究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并提出加强英语社团建设,渗透语言文化,达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外语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目的.

作 者:李丹 作者单位:湘潭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湖南湘潭,411102刊 名: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HUNAN MEDICAL UNIVERSITY年,卷(期):10(2)分类号:H31关键词:高职英语社团 语言和文化渗透

篇8: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英语副语言,跨文化交际,文化冲突

跨文化交际中所使用的语言,除了常规的语言交际之外,非语言交际作为语言交际的辅助行为,成为了对于语言表达实质进行研究的重点对象。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而言,在进行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会伴随着语言表达的补充行为,主要体现为非语言的声音、功能性的发声或者是沉默式的语空表达,这些都是语言交流中所必不可少的非语言表达方式。

1 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按照常规的语言表达,语义都有明确的涵义,但是由于语境不同,在文化背景的影响下就会存在语言表达内涵和理解上的差异性。因此,常规的语言表达所传递的是表面信息,而真实的信息则需要从语言表达的态度来深入解读。副语言作为常规语言的辅助语言,其是通过语调、语速以及语言停顿的方式将真实的语言信息传达出来,具有含义变化不定的特点。

(1)副语言声音特征的体现

副语言作为语言的辅助,其在声音表达上主要体现为笑声、叹气声、哈欠声、吸气声、哭声、呻吟声以及叫喊声等等。对于声音所传达的信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而表达有所不同。以笑声为例,在多数的文化领域中,笑声都是愉快的表达,而由于文化交际场合的不同,笑声也往往是对不悦的掩饰。特别是在尴尬的语言环境中,往往会用笑声敷衍,以使僵持氛围得以缓解。比如英国人如果生病了,往往忍受着痛苦而不会表现为情绪激动,极度痛苦时,就会一个人独处,并无所顾忌地呻吟。这是因为英国的家庭教育中,要求孩子面对困难时懂得独立解决,即便是疼痛也要坚强地忍受。另外,英国对于难以控制的声音,如喷嚏声或者是打嗝的声音也较为忌讳。如果因无法控制而发出声音,就意味着不礼貌,需要向在场的人表达歉意。

(2)副语言声音修饰的体现

副语言是通过声音的修饰来表达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主要包括声音的韵律、语调、音质以及音量等等。以音量的修饰为例,讲话时如果声音洪亮,文化背景不同的国家,就会对此存在不同的理解。一些国家认为这是坦诚和力量的象征,一些国家认为这是充满信息和信念坚定的象征。美国人喜欢大声交谈,如果将这一行为展示在日本人面前,则会被认为是粗鲁的语言表达。按照日本人的文化交际习惯,美国人如果以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来交流,则是生气或者心情烦乱的表现。

副语言修饰还体现在语调上。同样的一句英语话语,语调不同,所表达的涵义会有差异。在英语的基本语调中,受到较为频繁使用的为声调、降调和降升调,升降调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按照英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如果表示疑惑或者是有些犹豫,则以声调的语言表达方式;如果是平铺直叙或者表达坦诚和直率的真实陈述,则使用降调;如果在语言表达中,采用降升调的语言表达手法,则表明在语言的表面下隐含着其他的信息表达,需要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实质涵义。比如,“For the students,lunch time is between 11:30 and 1:00 o’clock.”以降调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是说明了一个事实,即“学生的午餐时间是在中午的11点30分到下午1点之间。”当采用升调的语言表达方式,则暗含着更多的信息,或者是对于午休时间表示质疑,或者是期望时间能够有所调整。

(3)副语言声音间隔的体现

声音间隔是以语言的停顿或者是沉默的方式表达的。包括“uh…”、“humn…”、“un-huh…”、“oooh…”等等,如果这些词汇单独表达,并不会代表什么意义,但是将其放置在特定的语境当中,或者在某种文化背景下来表达,就会涵义丰富。比如英语国家的人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出现了语言停顿,而又不打算结束话语,往往会用“uh…”作为声音分隔信号。声音间隔还具有一句话表达的内涵,英语国家的人在表达“寒冷”的时候,会双臂紧抱,以“brrr…”来传达信息,言外之意就是“我觉得很冷”。另外,声音间隔还有可能是要打断对方的谈话、正在认真听或者这时没有听懂,这些涵义都需要综合多角度来判断。

2 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发展

在跨文化交际中,正确地使用副语言不仅仅是对于语言表达的补充,而且能够丰富语言环境,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副语言也存在着表达规律,其与语言表达者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基于副语言运用的灵活性特点,对于副语言的解读,要从多角度审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以理解语言信息的真实意图。

(1)在跨文化交际中适当地运用副语言以避免文化冲突

在英语的语言表达中,运用不同的语调表达语言的内涵,可以避免对方单纯地理解语句表面意思而产生误解。特别是在重音的运用上,一句话当中的重音位置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涵义。比如,“The Canadian skyline is getting interesting.”译为“加拿大的高层建筑越来越引人注目。”如果重读“The Canadian”,是特指加拿大,而不是其他国家;如果重读“interesting”则强调变化趋势。一句话的表达,随着重音的改变,语境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正确地运用语言重音,可以确保跨文化交际出现冲突。

(2)用话语轮换替代沉默,避免出现交际冷场

在语言交际中,停顿是语音分隔的表达方式,但是处于跨文化交际环境当中,就会由于文化理解不同而出现交际冷场现象。比如,“New York city is the center of many things…”这句话使用了停顿,也许是强调,但是如果听者在等待下文的表达,就很容易出现交际的冷场。此时,采用话语轮换的方式以起到提示作用,就会让语言表达更为准确到位,诸如“you know…”、“well…”等等,都会给听者以提示。如果使用了“Ah…”,就意味着话语还没有讲完,不希望对方插话。值得强调的是,在跨文化交际中,要尽量使用有声语言表达,以副语言来补充语言的内在涵义,并以有声的方式做出反应。在进行语言沟通的时候,要注意使用适当地转接语句或者转接词,使交谈自然转接。副语言的功能性表达是为了使话语的内涵更为清楚,那么在表达的过程中,就要让语言表达更为具有生动的修饰作用,以做到信息准确,避免语义模糊。

3 结语

综上所述,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成为了世界各国交往中较为普遍的行为。由于文化不同,交际的行为规范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文化交际过程当中对于英语副语言文化的应用进行研究,以促进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宋昭勋.非言语传播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徐华.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2).

[4]张微译.Reynolds,S.&Valentine,D.Guide to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9: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关键词:语言 文化 高职英语教学

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在英語教学中渗透文化因素,教师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而且还要开展相应的英语交际活动。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应从文化的角度去教英语,而正确地导入文化因素是确保学生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其重要性

高职教学主要侧重于知识和技能双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的第一线,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现在的学生依赖性较强,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进入高职后,没有繁重的学业压力,学生就把大量的时间用在网吧、游戏和体育活动中,没有合理安排和分配学习时间,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高职英语教学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能满足不同类型的高职人才对英语的不同需求,它应着重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使英语教学更好地为专业服务,解决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的实际交际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1.文化教学有利于高职生认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通用语言,是众多官方、商务交际中主要使用的语言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司进入我国,英语作为通用性语言,在商务沟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职英语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环境,适宜地使用英语这一交流工具,提高他们今后就业的竞争力。

2.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学生容易对新鲜事物产生兴趣,尤其是新潮的外国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等。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开展相应的特色节日文化渗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文化教学有利于培养高职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学习的目的不只是掌握文字的书写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运用所学的语言工具。导入文化背景的教学,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英美国家的民俗、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1.讲授基础文化常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就应充分引导学生比较和鉴别已经掌握的母语文化知识和英美国家的文化知识。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实践中领会两种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化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

较好的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体现课堂的生动性和灵活性,而且能够使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中西方文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冲突和关联,在渗透西方文化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动力。

3.开展两课活动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适当地开展与西方文化相关的两课活动,为学生创设有趣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寓学于乐。如在感恩节时,笔者让学生动手布置教室,用英文写感恩卡,讲述感恩节的典故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英语知识和文化常识。另外,笔者还引导学生通过电视、电脑、课外书籍等多种渠道学习英语文体知识,或者鼓励学生参加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歌曲比赛等,体验英语文化知识的运用。

四、结语

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去反思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重要性,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新挑战。在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英美文化融入到英语教学中,使课程建设更具文化魅力,从而实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董盈溪.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看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J].商业文化,2012,(2).

[2]陈华.论高职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现代教育管理,2013,(12).

[3]刘婷.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分析[J].读与写杂志,2013,(9).

篇10: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1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表现

1.1英语语言中的宗教文化格言

英语中有许多格言,和汉语类似,格言的含义往往与字面意思不同,是对字面意思的一种延伸,这些格言有很多和宗教文化有關。

基督教是西方最主要的宗教之一,其经典《圣经》则被教徒奉为圭臬,英语语言中很多格言与圣经有关。比如“atreeisknownbyit’sfruit”这句话在英语地区广为流传,其字面意思是“看果实就知道这是一棵什么树”。而在英语语言中,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其引申义:观其言知其行。另一句“samewayasyouwouldliketobetreated”字面意思是“你会尝试别人喜欢的方式”其引申义则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方式在英语中十分常见,深刻体现了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1.2英语语言中的宗教文化人名、地名

英语中,有大量重复的人名、地名,看似普通,其实很多都是源自于西方宗教。比如我国历史上著名军阀唐继尧,其名字中“继尧”即是继承上古人物唐尧之意,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十分常见。

现代美国人中,很多人名“保罗”,比如NBA球星保罗·乔治,保罗即西方宗教文化中耶稣的门徒之一。此外,耶稣还有12门徒,即西门彼得、安得烈、雅各布、约翰、腓力、巴多罗买、多马、马太、小雅各布、达太、西门、犹大,基督教的新教和旧教文化中,12门徒的名字不同,但很多都被西方人所用,比如约翰等。

此外,英语中很多地名也和宗教文化联系密切,美国旧金山,又名弗朗西斯科、圣弗朗西斯科,这一地名的来源就是西方宗教人物,同样,圣安东尼奥也来来源于宗教,突出体现了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渗透。

1.3英语语言中有宗教文化色彩的俗语

在观看英语原声电影中,经常可以听到“mygod”、“Jesus”等词汇,这两个词都来自于宗教,均是上帝之意,对俗语的渗透也是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的重要体现方式。

不同于格言,俗语往往在生活中被大量使用,经典好莱坞故事片《教父2》中,参议员吉尔瑞在看到尸体后,掩面痛哭,口中所说“Jesus”即是一种宗教文化的渗透,是一个表达自己的悲伤、痛苦情绪的词语,意为“上帝”,字面意思和引申义相同,但在引申义中含有明显的感情色彩。

而在大部分英语原声电影中,出现一些恐惧、混乱镜头时,往往会听到“mygod”一词,字面翻译,是“我的上帝”、“天呐”的意思,引申义也相同,但和“Jesus"的表达效果类似,“mygod”也带有十分强烈的感情色彩。对俗语的渗透,是西方宗教文化在英语语言中的一个重要表现。

2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影响

2.1丰富了英语语言

研究西方历史,往往会发现大量的宗教元素,基督教的起源,被认为是在西元一世纪罗马帝国的巴勒斯坦省,也就是现在中东的巴勒斯坦、以色列地区,随后迅速得到传播。欧洲的大部分地区该信基督教,其后由于宗教问题,西方爆发了多次战争、革命运动,包括德国内战、十字军东征等,宗教的影响可见一斑。也正是由于这种影响,宗教文化深深植入西方人的生活,丰富了包括英语在内的多种语言。

在俗语、地名、人名、格言等方面均可以看到宗教元素,这使英语语言大为丰富。1611年,当时的英国国王詹姆士确定了标准版本的圣经,并在英国大力推行,英国是新教国家,但经过了多次运动、战争后,也不再排斥旧教,因此詹姆士确定版本的圣经得到了全国的认可。在随后的时间里,有超过5000个词语被英国人从圣经中挑选出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英语的语言表现力进一步增强。16世纪末期,西班牙从北美殖民地开赴欧洲的运宝船屡遭英国海盗骚扰,由于英国官方参与了分赃,对西班牙的控诉不予理睬,愤怒的腓力二世先后发动五次远征,也就是著名的无敌舰队之战,但均以失败告终。英国人渐渐取得了海上霸权,并在随后200年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英国殖民运动的兴起,詹姆士版的圣经也开始广为传播,西方宗教的影响力迅速扩大,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等均不成程度开始受到西方宗教文化、英语的影响。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总统林肯即深受宗教文化影响,林肯往往喜欢在演说中加入一些宗教元素。由于美国人广泛接受了基督教文化,而且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林肯的演说因此而变得更加生动,林肯的代表作《葛底斯堡》演说,即添加了宗教元素,比如“wecannothallow”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能使他神圣”,林肯在演说中强调了战争的悲壮和意义,哀悼了亡者,这样的演说目的在于感染到场的美国人,而并非理性说教。当带有感情色彩的宗教语言出现后,其感染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林肯演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英语语言丰富性的提升,是西方宗教文化对英语语言的重要影响。

2.2强化了英语语言的表达能力

在世界各国、各地区、民族使用的语言中,英语并非表现力最强的,法语十分婉转、德国则显得铿锵有力,汉语特色是字母和汉字的两种表达方式,日语、汉语中则包括大量汉文化特色。在长期的发展中,英语受到了西方宗教文化的影响,其表达能力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如前文所说,在林肯的演说中应用了宗教元素,演说效果获得明显提升,这只是宗教文化的表现方式之一,其他的俗语、地名、格言中,宗教文化的出现频率更高。由于宗教本身是一种可以触碰的、感受的文化,带有一定的煽动性,将其融入到语言中后,语言的表现力也得到了加强。

比如“Cannotyouseethewritingonthewall”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你看不到墙上写了什么吗”引申义为“厄运即将降临”这句话与宗教的联系可以追溯到罗马时期。西元70年,希律王通知罗马时期,大规模镇压中东犹太人起义,罗马统帅迪杜下令烧毁了犹太教的圣殿,以显示罗马的强大,耶路撒冷等地的几十万犹太人被杀、更多犹太人被驱逐,直到罗马分裂,各地的犹太人才被允许在安息日回到耶路撒冷,幸存的犹太人遂返回圣殿遗址的一处墙体边缘,哀悼死难者,面墙而哭,这就是哭墙的由来。“Cannotyouseethewritingonthewall”中的“wall”即是指哭墙,而厄运即将来临,也是对哭墙文化、宗教文化的一种延伸。

类似的语言在英语中还有许多,均是在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将相关词语、短句融入英语中,取其引申义,这些词语、短句大大提升了英语的表现力。

3结束语

篇11: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

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课中的应用

教授一种语言,同时也在传授一种文化.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不可分离,相辅相成.英语教学的任务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还必须培养他们的社会文化能力,使之成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本文结合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论述了在高职英语课中进行文化导入的意义,原则及策略.

作 者:王雪然  作者单位: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100012 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 “”(5) 分类号:G633.4 关键词:文化因素   高职英语   跨文化交际  

篇12: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的发展论文

摘 要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体现又影响着语言。思维方式制约句子结构 ,中西思维方式存在的巨大差异导致汉英语的句式表达有很大不同。本文主要比较中西思维 方式之差别,从思维方式上找出导致汉英句式结构及表达差异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语言 文化 思维 句式

Abstract Thought reflects culture and influences culture. T he sentence structure is influenced by thoughts, therefore the difference betwee n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results in the different w ay of forming sentence. In this articl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and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are compared in order to trace the reason in culture which leads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entence structure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thought sentence structure

一、思维方式 文化 语言

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与语言的桥梁。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紧密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 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心理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 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 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主要工具,是思维方式的构成要素。思维 方式的差异是造成语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思维方式影响语言表达形式,尤其反映在语言系统句法这个层面上。本文拟归纳一些不同文 化下由思维方式差异导致的句子结构及表达上的差异,以及学习者忽视这种差异造成的表达 误差,以此探索制约句子结构及表达的文化思维根源。

二、思维方式在句式表达上的反映

(一)西方思维分析性与汉思维的整体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汉文化中重整体性这一思维方式在汉语句中的体现是主客融合。 而西方思维的重分析思维 方式在英语句中的体现是强调以主体为中心。试看下面茅盾先生的一段话:“林小姐这天从 学校回来就撇起小嘴,她扔下书包,并不照例到镜子前梳头发擦粉,却倒在床上看着帐子出 神。”笔者将它翻译成英文:On that day Miss lin returned from school with her lip s pouting. Instead of going to the dressing table to comb her hair and power her nose, She flung down her bag and lay on the bed staring up at the curtain.” 在 这一句中,出现四个物主代词“her“, 而这在汉语中是多余的。 另外,英语有时即使在事 物本体上也强调主客体之别,这在汉语中是不可思议的。例如:

他的腿受伤了 He was wounded in the leg.

他一把抓住我的胳膊 He grabbed me by the arm

英语句强调主体的作用清楚地反映出英文化的人强调主观作用,以主体为中心的思维方式; 汉语句体现的主客体融合也正好反映出中国汉人不突出主体,注重主客体一致的融合关系

(二)汉思维的直觉性与西方思维的逻辑性在句式表达上的体现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注重整体思考,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上表现为求简洁而缺推理 ,重直觉而轻论证。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表现在语言上时,英 语注重用实例,用数据说明问题。如在表达“经济高度繁荣”这一概念时,西方人会说,“ 经济比去年增加10%”;中国人说“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西方人却会给一个具体的恩 格尔指数。这表明在句式表达上,西方人重视“用事实说话”,不阐述大道理,不喊口号, 具体科学地阐述事理。

笔者摘录下面一篇中国学生写的英语作文:In recent year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 ve developed very fast. At the same time, Chinese people are becoming richer and richer as the result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 These two factors made co mputers becom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an before.

这是一段典型的按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的英文,这样的句子在中国学生的作文中俯拾皆是。 撇开句式上的毛病不谈,单从句子表达上看,句中全部用的程度的抽象形容词,如”very fa st“, ”richer and richer“, ”more and more popular“ 来表明作者观点,而未列举一个具 体数据事实来证明这一点,这是受汉思维重直觉,轻实证的影响。

(三)汉思维的意向性与英思维的对象性在句式中的体现

意向型思维使主体介入客体,客体容入主体。在句式表达上,笔者归纳了有两个方面的差异 :

1、汉语重人称,英语重物称

汉语受主体意识的影响,在表达上常使用“人称主语”,而英语由于较偏重客体表述,在表 达上多用“非人称主语” 例如: ①The sight of a dead mouse made me sick.汉语却要 说:看到那条死老鼠,我感到恶心

2、汉语多主动,英语多被动

这是汉语受到主体意识影响的另一方面。根据汉语思维的习惯,“事在人为”,动作应是人 这个主体来完成或进行的。因此汉语在表达上表现为广泛的“受事施事化”,即很多被动行 为都是以主动方式表现出来。而英语主动被动区分十分鲜明,而且主动使用比较普遍。

如:His successes were so repeated that no wonder the envious and the vanquished spoke sometimes with bitterness regarding them.

他赢钱赢的这么多,怪不得眼红的人、赌输的人有时提起这事就发牢骚。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中国人比较习惯于本体型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时,常以动作行为的 施动者作为句子主语,因此汉语中主动态句使用比较频繁;而习惯于客体思维方式的西方人 却常把视点放在行为动作的结果或承受者上,并以此作为句子主语,因此英语被动语态很普遍 。

(四)后继性 前置性思维

中国人具有教强的历史意识,思维具有前置性。而西方人则比较注重现在和未来。这种世界 观使西方人有超前性意识,思维具有后继性。

在句式表达上,受后继性思维的影响,英语句子往往头短尾长,结构长时形成一条条不同的 思路,往往一一后置补充说明,因而较长的修饰语都是后置的。而汉语句序往往根据事情发 生的逻辑关系来组句,很多情况下出现前置性思维方式,修饰语往往前置,而且前面往往能 附加多个修饰语。例如:

He had flown in just the day before from Georgia where he had spent his vacation basking in the Caucasian sun after the comple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job he ha d engaged in the south. (状语后置)

他原来在南方参一项建筑工程,任务完成之后上格鲁吉亚度假,享高加索的阳光,头一天才 坐飞机回来。(按时间顺序排列)

(五)归纳性与演绎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注重总结、归纳;西方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注重形式逻辑,擅长于演绎。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句式上的表现为英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首,即先讲态度、观点、结论,后再叙述原因、条件、事实等;而汉语句子语义重心通常在句末,即先讲事实、原因等, 后讲态度、结果等,形成圆周句。

先讲事实,再讲态度。 如:学生更愿意畅所欲言,这是最值得注意的。

The most noticeable is that students are more willing to speak their minds.

汉语强调逻辑顺序,按事情出现的顺序、因果等关系组句;英文通常是先叙述结果,具体情 况则放在后面。例如:

He eventually got that decent job, as he shows a stri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team spirit during the interview.

在面试中他表现出了强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因此最后得到了那份好工作

三、结语

本文从分析性与整体性,直觉性与逻辑性,思维性与意向性,后继性前置性,归纳性与演绎 性五个方面列举了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举例分析了每种思维方式对句子结构及表达方式 的影响,从句子这一层面初步论证了文化影响下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文仲.文化与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王力.王力文集(C).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

[5]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看外语习得的几个问题(J).外语教学,2002;(1)

[6]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

作者简介

上一篇:北京亮起来了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关于表彰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