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建筑设计中的人文因素及本土因素

2023-02-19

我国高校教育建筑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大学校园的建设高潮, 大学校园面积飞速发展, 但由于设计和建设时间的仓促, 使得大学校园的建设产生了很多现实的问题, 造成了很多设计和建设上的遗憾, 主要的问题集中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不同地区的大学校园建筑呈现风格趋同现象。

(2) 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与生态造成了很大破坏, 对基地与周边环境的缺乏考虑。

(3) 校园建筑空间的冷漠, 校园文化的缺失, 缺乏人性空间。

造成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建筑设计为形式主义与功利主义所占据, 原本应该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大学建筑过多地被消费文化与世俗文化所影响, 设计手法单一贫乏, 抄袭、复制、富于“时髦”等现象非常普遍, 缺乏对人文和本土的反思。教育建筑能过多地依赖理性主义而忽视了建筑的人文价值和本土意念。在大学建筑设计中, 要重视建筑与人、与地区的关系。

1 关于人文主义、本土文化

人文主义:今天所提及的人文, 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中逐步形成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现代西方人文主义认为应该从对外部形态的研究转向对人的本身的研究, 认为人是由个体组成的。同时排斥过分理性, 认为过分理性是对人的自由思想的干涉, 强调非理性的感觉和随机性的选择。倡导自由活动的思维空间, 突出人的行为、情感意志、心理体验。

本土文化:本土文化包含了地区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建筑传统。如运用当地的材料、技术、传统建筑形式与空间、富有特色的建筑装饰做法等等, 融合当地本土文化精神, 或者从本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吸取养分, 提炼当地环境中有特色的文化模式, 用建筑语言加以表达, 从而是新建筑有老传统的气息。

本土文化与人文主义均反对同质化, 以表达个性与内涵。人文主义体现对人的思考和关怀, 本土文化更关注技术与环境层面。另外, 本土文化与地域文化在概念上并不相同, 地域文化含义更加广泛, 它包含了本土文化。

2 大学建筑设计的历史

希腊年代的大学形式是在井边, 搭起遮阳避雨的棚子, 智者在井边发表演说, 教授者与听众彼此交流, 这就是大学建筑的最初萌芽。欧洲的大学最早可以追寻到12世纪。在中世纪, 建筑实际上就是神学院, 也就是修道院, 最初为封闭的方院, 与周围隔离, 后来演变为三合院。神权主义设计思想是追求方正与隔离的规则, 以避免混乱, 大学建筑 (神学院) 则转为僵死的学究型设计而远离了人性。到了歌特教堂冲天的神性、巴罗克的幻变的涡卷更是缺少了对人的尊敬。文艺复兴建筑则多少唤起了对人文的关怀, 让古典建筑文化再次复兴。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 规整化的大规模校园强调功能分区, 其中来自巴黎美术学院的“美艺”学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包括影响到了美国早期大学.到了二十世纪中以后, 随着产业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大学校园更巨型化、复杂化、多元化。校园的空间特征及建筑形式成为教育精神的物化反映, 现代校园建筑形象应更趋于多层次, 多元化, 多风格与个性化。

3 当代大学建筑设计的人文主义

当代建筑设计在技术性的课题上有很大的进展, 如设计、施工、材料到网络数字化的应用, 却更凸显人文性思考的缺位, 常见的现象是“工具价值”凌驾与人文目的之上, 设计的目的就是用技术性的手段来达成对自己自身利益导向的发展, 当前大学建筑的“人文”建设远远落后于作为实体的“建筑”建设。

传统校园布局规整, 强调轴线, 对称布局、整齐的路网和行列式的建筑控制着整个校园。当代大学建筑严格遵循这些法则, 功能分区结构依然存在, 在分区中, 学生区与教学区的关系往往没有得到很好的关怀, 如超过4~5分钟的步行时间, 已超出了心理忍受能力, 但规模的过分膨胀已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 从学生宿舍区到教学区, 路途遥远。自行车的洪流或匆匆赶去上课的人流所吞没了许多很多有意义的交谈空间就这样被抹杀了。同时, 建筑设计也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人文环境, 单一功能造成了现代主义城市交通中常见的“钟摆运动”。规划上一味求全, 求“清”, 层次分明, 等级清晰。建筑外空间过分规整化, 未产生簇群式的室外空间。大学规划应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激发交往行为产生, 分区要大体明确但并且空间层次丰富、可达性强。学生教师使用起来方便, 某种程度上来说, 能够诱发和继承多种大学文化行为的校园, 就是好的校园规划。

缺乏人文思考, 同样体现在了单体建筑上, 国外许多大学早就在教学区里“混杂”了许多生活服务设施, 在教学区内提供商业、餐饮、乃至文体活动的场所。

4 当代大学建筑设计的本土文化

大学本土文化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的, 是特定的文化体和共同的价值观所构成的。大学建筑的本土文化, 既包含了本地区建筑文脉, 也包含了扩大的精神内涵, 还有大学的内部制度, 大学校园建筑文脉是通过校园肌理 (建筑风格、材质、色彩、空间布局等) 。

本土文化还体现在当地的环境意识, 气候自然环境, 生活习惯, 行为方式、空间尺度、建筑形式、建筑材料。这样建筑设计落实到具体的设计策略、材料和施工技术的选用、最终形成的空间形态和建筑实体形态, 另外建筑建成后的实际使用评估及调查也是重要的方面。

具备本土因素的校园建筑, 避免了千人一面的建筑形象和空间体验, 不是短时间人工的集中建设就可以形成的, 而是和城市空间发展一样, 在历史的长河里发展和积淀着, 在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力求突出个性, 为以后校园的本土化发展提供依据和指引。

大学建筑设计的本土文化, 还包含了该大学的学科特色和办学特点, 当前国内办学严重同质化, 国外著名大学富有自己的特点, 如英国剑桥大学, 各具特色的学院相对独立, 不同的建筑形式围合出的公共活动空间更强化了不同学院的风格, 这种校园文化及空间形式成为剑桥本土化的组成部分。

5 大学建筑人文倾向与本土倾向的一些设计对策

建筑设计处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区域、不同的使用人群应该确定不同的建筑思考和相应的文化观念, 建筑师应该对本土文化多一些了解, 对场地的各种因素多一些观察, 换句话来说, 就是对大学建设基地的解读, 如何去解答基地, 如何在共性的教学设施中, 融合个性的本土的人文的意念, 是设计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1) 保护自然, 顺应自然。设计中需强调保护与尊重环境因素中的自然地形地貌

(2) 对气候的响应:综合使用遮阳、合理组织庭院通风

(3) 通过对校园建筑布局通风和遮荫安排为使用者创造一个具有独特气候的区域环境。建筑要使人尽量接近自然, 与地域建立了内在的联系。

(4) 地方材料、比例、细部、色彩、形制与乡土情境感受, 是构成本土建筑的最直接的设计手法。

对人文因素的回应:设计的目标是创造一种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校园建筑应该是复杂的, 互相的作用是设计者在短时间也不能了解的, 但应提供这样的可能, 使得校园建筑具备可以诱发多种校园人文活动的基础。在这些复杂因素构成的系统内, 它们互相作用达到平衡, 也可以自组织, 自协调。

(1) 功能的人文性:事物发展到一定复杂的程度后, 其层级关系就回被打破, 下一层级可以跨越多层级访问。单一建筑体融合了多种功能, 也是层次关系复杂化的特点, 对于使用者来说, 存在着选择和创造的权利。因此也叫功能方面的人文性。

(2) 空间的人文性:如交通空间可以参考城市设计的理论, 成为一条纽带, 联系教学生活的主要场所, 单体建筑的院落空间、灰空间往往比实体空间更加值得重视, 空间以最大的限度来包容任何校园人文活动的发生, 这就是空间的人文性。空间的人文性包括了空间的尺度、界面、材质、序列等内容。

(3) 建筑的人文性, 包含了建筑尺度、建筑规模、建筑质量多方面的问题。建筑尺度是宜人的, 不需要一栋建筑或者一片区域在尺度上取得霸权, 这与大学人文和自由治学风格不相符合, 造型、尺度互相可以有较大的区别。

大学规划与设计, 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城市设计理论的影响的, 当今的城市设计越来越重视人的感受。城市并非一棵树, 城市空间并非几个块。同样, 大学校园也并非一个块垒分明、层次井然的方块, 巨大的广场、大片的单一功能的校园建筑限制了校园行为的多样性, 而当代我国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 大部分还是从条块分割、轴线控制、层次推进、建筑形态上出发, 对人文与本土的认识相对欠缺。大力推进人文主义与本土文化的设计方法, 推进复杂的非层级的系统设计方法是当今大学建筑设计的迫切需要。

摘要: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 我国高等教育经过了高速发展, 在建设过程中也得到了成绩和经验教训。地域文化缺乏与人本精神缺乏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问题分析之, 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大学建筑设计,人文因素,本土因素

参考文献

[1] 布洛克, 董乐山[译].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2] 埃德加·莫兰, 陈一壮[译].复杂的思想、自觉的科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 C·亚历山大.城市不是一棵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4] 柯·罗林, 童明[译].拼贴城市[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5] 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新审计报告中的关键审计事项研究——基于2017年年度审计报告下一篇:浅谈支架预应力预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