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2024-05-21

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精选6篇)

篇1: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一、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大脑神经细胞发育与大脑能源物质和氧气的充足息息相关,而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恰好能保证这一点。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在进行不同类型的运动时,我们的大脑需要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在提供信息的这一过程中,大脑皮层细胞活性增强,从而令大脑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提高。除此之外,进行体育活动的同时还可以培养敏锐的感染力、灵活的想象力、集中的注意力以及良好的记忆力。有一个极其具有哲理的公式———“8-1>8”,即从八个小时中抽出一个小时锻炼,最后这八个小时的效率将大于连续工作八小时的效率。在校园体育活动中,学生们能够运动性“休息”,从而更好地缓解疲劳,提高大脑的工作能力,取得更高的效率。

二、健身功能

正常的发育、健康的体质及体能、合理的生活作息时间、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丰富的运动爱好等———这是素质教育论所提出的身体素质应该囊括的元素,而并非片面的强调人体肌肉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在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人体内的各器官和系统受到外界一定强度的刺激,从而使机体应对刺激发生相应的生理上的一系列适应性反应。故称身体运动是高校体育的基础表现形式。除此之外,大量数据表明,体育运动能够有效防止现代“文明病”。这也证明了,体育运动的.确能够让人体长期处于非常状态,从而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三、社会化功能

一个人获得在社会自立的能力,获取在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这就是所谓社会化,换句话说,就是一个人从对社会的懵懂无知到能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实践,掌握社会知识文化,履行个人社会角色的整体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并非仅在踏入社会后开始,而是于人的整个一生完成的。据心理学观点,人的社会化过程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开始,经过幼年、少年、成年、壮年时期一直到老年垂暮。人的一生都是在不停歇地完成着个人的社会化。无论是获取信息的渠道还是内容都变得丰富起来,对个人来说是一个生理、心理以及智力的发展高峰期,而这也是大学生完成从“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大好时机。作为大学生与社会连接、沟通的桥梁,高校体育在这一过程中更是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体育的社会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人际交往社会化

在体育文化活动中,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大学生得到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加了人际交往范围。另一方面,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学生们主动或被动地都需要担负起组织者或被组织者、指导者或被指导者、领导者或被领导者等社会角色责任。在分工履行这些社会角色责任的同时,不仅仅是对个体自身管理、组织团队管理、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及社会生活能力的一个极大的提升,更是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扩大了自身的人际交往圈。这对于日后踏入社会的作用自然是不言而喻。

3.2行为规范社会化

我们常说的行为规范,也就是为人处世的规则和准则。而所谓学习行为规范,就是学习如何选择正确的自身行为方式,培育习惯和思维能力的过程。在高校这个小社会之中,体育竞赛制度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不仅要求学生遵守各类体育竞赛的规则,规范自身行为,更是让了大学生有了进行社会活动演习的机会,在活动中他们能学会如何与社会进行交流,如何与社会适应和被适应,如何掌握社会所需要的、所希望的、所需求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及行为规范准则,让大学生在实践这个角色的过程中,真正地掌握这个社会角色的行为规范。

3.3人生责任社会化

所谓人生责任社会化,就是把个体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从“小我”的个人责任上升到“大我”的历史使命,将当代社会的要求转化为自身的意识。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能履行自身社会角色职能,能按照社会规定的角色行为规范行驶。这就是社会化的最终结果。而在校园这个小社会中,大学生通过各种体育竞赛活动,体会体育竞赛所带来的成功和失败以及人生路上的辉煌和磨练———在成功的喜悦中受到自身成就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激发而更加努力,在失败的沮丧中吸收经验和教训而再接再厉,从而在踏入社会前得到充分的锻炼。

四、培养审美能力

现如今,在我国教育界素质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各方各面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将体育、智育、德育全方面发展起来,更是能够在人的智力思维、思想品德和性格素质等方面的发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俗语言:“美能引真善。”它更是能助人们健体。为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的审美观起引导作用,大学教育应该教育学生发现美,再欣赏美、最后创造美,从而让学生们从对于美的懵懂感性认识阶段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首先,让学生们经常从事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更是健康美、形态美、姿体美的表现形式。其次,让学生们学会欣赏存在于体育运动之中的各类审美形态,如健美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体育舞蹈等。这些体育运动之中所蕴含的动作美、技术美、竞技美本身就是高度的艺术性的具体表现。最后,在进行这些高雅的体育文化活动时,人与人之间交际所碰擦出的行为举止之美、语言交流之美乃至心灵之美,对于大学生的鉴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更是极好的熏陶。

五、结语

在我国体育事业大力发展的浪潮之下,大学体育文化也逐渐走向多元化的道路。我们更是要悉心掌握体育文化特点,努力建设丰富校园体育文化,让当代大学生更积极、更合理、更科学地参加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不仅仅是以增强大学生体质为目的,我们更要着重于培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为学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篇2: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品质

构建、引言

长期以来人们在理解学校体育教学时,总是狭义地认为只要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好了,忽略对学生在心理品质和健康人格方面的构建。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培养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开始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学校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品质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目标被单独提了出来,这就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从而也给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美状态”。最近又补充了10条标准,其中有: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学习或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应变能力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这些均和心理健康有关。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心理健康的主支柱。下面将以如何构建优良品质,阐述几点看法。、优良心理品质的内涵

品质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犹如一座高楼大厦,是由地基、墙体、门窗等等结构元件组成。良好品质同样也由多种构件组成。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品质是多元化构成的,其中和人的认知结构、思维结构、知识结构、个性心理都有很大的关系。人们的思想与性格是动态可变的,所以心理品质也会波动。良好心理品质的培育与构建也不是一劳永逸。心理品质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构建良好品质的多渠道和多样化,心理品质的动态可变性,决定了我们构建良好品质需要进行教育的长期性和连续性。

3、体育教学中心理品质构建的途径与方法

3.1 体育道德品质的构建。

构建优良心理品质是多渠道的,首先我们要从道德品质的构建这个主渠道入手,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内涵,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体育道德品质主要内容,在体育教材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应当把它挖掘出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使学生了解我国体育事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培养自尊心、自信心,激励自豪感,认识客观差距,激发上进心。用我国体育健儿在雅典奥运会比赛中为祖国勇夺32块金牌的动人事迹教育学生。用许多无名英雄为祖国荣誉给优秀运动员当陪练的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些教育应包括 遵守规则,服从裁判,尊重对手,尊重观众,热爱集体,团结协作,胜不骄,败不馁,爱护公共财物等。

3.2 良好的意志品质的构建。

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产生学习体育运动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动机,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过程中一定会产生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会遇到困难,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用意志克服心理上的各种障碍,积极地参加锻炼达到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的教学目的。

3.3 要营造教育气氛磨炼意志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青少年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集中表现。许多事物的发展与成功都是在顽强意志下完成的。意志品质的好坏与体育运动中能否夺取胜利有直接的关系。对青少年学生来讲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样是受益终身的一件大事。意志品质的培养是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获取的,不通过磨炼是无法构建青少年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3.4 优良性格品质的构建。

人的性格不是天赋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性格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力。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因材施教,让学生参加喜爱的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性格上产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如何构建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是我们现在应该重视的大课题,我们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培养成既有理智又富有热情;具备坚忍不拔的意志及自强不息的精神。教材安排的有趣味性,使学生乐意接受,化难为易,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教学的基本任务。如在障碍跑、跨栏、支撑跳跃等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大胆果断的性格;在球类教学过程中培育机智、灵活、顽强和拼搏精神;在拔河与接力跑的教学过程中培育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在体操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相互帮助与保护,培育学生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总之我们要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培育学生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体育教学中良好品质构建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 注意多种性特点。根据心理品质构成要素的多种性特点,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各类教材的不同点,培养学生对应的优良品质。如在基本体操队形队列的训练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在跨栏和障碍跑教学时着重培育勇敢与不怕艰难的优良品质;在跳高教学时着重培育进取性,攀登新的高度;在跳马教学时则着重培育学生的果断性;在篮球运动中着重培育协作性;接力跑时着重培育集体主义精神。总而言之体育教材中的每一部分都能够挖掘出进行品质教育的有效素材。备课时确定每一次课的具体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材的特点确定着重培育那方面的优良品质,这样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在这些方面做一个有心人。

4.2 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我们知道学生的优良品质不是通过一两次教育就能形成,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反复的教育过程。所以品质教育要贯彻经常性的原则,对一些基本的素质培育要反复不断地进行教育,如队列队形教学,“步调一致”的练习要求,就蕴含着一定的思想性,其一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规范能力,其二是树立良好的作风。尽管“步调一致”练起来单调、枯燥,但对学生心灵的陶冶、促进是久远的。又如学生做广播操对组织性方面很有促进作用,开学初要抓一下,期中要比一下,始终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校风、校貌建设的大事来抓。根据心理品质形成的长期性特点,教育工作一定要做到细水长流,常抓不断。

4.3 优良品质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优良品质的形成,受教师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往往是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的,所以教师的师德品质对学生是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青少年学生总是喜欢模仿教师的行为,体育教师的活动能力强,与学生交往广泛,是学生首先模仿的对象,所以体育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

4.4 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人的个性品质的发展与环境教育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尽可能地优化教学环境。孟母教子三迁宅址,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学校教育要加强教书育人,优化教育的小环境。在体育教学更要和学校营造的校园文化相结合,具体的说是要从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入手,如在布置运动场地时画出笔直的跑道线和规范的投掷圈,运动器材的整齐放置,运动场周围墙上写上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标语,都能起到无声的教育作用。

4.5 重视情绪的调节。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自制力还不够,在进行体育比赛中不能正确地对待比赛的胜负,容易引起冲动。我们就对学生讲我国优秀运动员容志行的事迹,在体育界被称为志行风格, 讲他高操的球艺,在一次国际比赛中连过三人将球攻入对方大门。在比赛中他是对方重点防守的对象,很多时候对手有意犯规,经常将他铲倒但他从不报复,而是加倍努力的踢好球,将球踢入对方大门。教育学生也要像他那样用平静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在公共场馆观看体育比赛时也要教育学生做一个有高度修养的文明观众。优良品质还表现在心理过程的相对稳定性与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些问题需高度重视。

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在教给学生技能,增强其体质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其优良品质,只有使受教育者的精神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⒈ 于若木 《中国保健》 2000年第1期

⒉ 祝蓓里 丁忠元 《体育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0.6

篇3: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实验组:随机选取井冈山大学三年级、四年级50名学生, 该组坚持有规律从事体育艺术运动项目1年以上, 平均每周活动5次以上, 每次活动约0.5-1小时。对照组:随机选取井冈山大学三年级、四年级50名学生, 该组均无长期锻炼习惯。

1.2 测试法:

生理健康的指标比较多, 在这里只测试研究对象100名大学生具有代表性又便于操作的体温、脉搏、血压3项指标。

1.2 问卷法:

对研究对象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的调查内容:心理健康:人生态度、心境、人际关系、个性4项指标;社会健康: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4项指标;道德健康: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职业美德、社会舆论4项指标。问卷采用五级等级评价法。计分为1-5分, 非常满意 (非常重要) 为5分, 满意 (重要) 为4分, 一般满意 (一般重要) 为3分, 不满意 (不重要) 为2分, 非常不满意 (非常不重要) 为1分。分值越高, 满意率也越高。

1.4 数理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用SPSS16.0进行统计处理, 根据数据结果来分析研究。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发展调查与分析

表1结果显示:在体温方面, 正常的腋下温度为36度到37度。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体温无显著差异, P>0.05, 说明坚持有规律从事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大学生与无长期锻炼习惯的大学生对人体的体温影响不大。在脉搏、舒张压、收缩压方面, 正常人的脉搏和心跳是一致的, 正常成人为60到100次/分, 常为每分钟70-80次, 平均约72次/分;成人正常的舒张压为90至140;成人正常的收缩压为60至90。实验组的脉搏为66.7, 对照组的脉搏为72.6, 差值为-5.9;实验组的舒张压为118.8, 对照组的舒张压为128.8, 差值为-10;A实验组的收缩压为75.8, 对照组的收缩压为84.3, 差值为-8.5;脉搏、舒张压、收缩压均有显著差异, P<0.05, 说明坚持有规律从事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大学生能改善自己的脉搏、舒张压、收缩压, 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调查与分析

表2结果显示: (1) 实验组的人生态度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消极和积极是大学生对某件事表现出的态度。当大学生对其发生兴趣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时, 就乐于主动参与, 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反之, 则会有意识地回避、抵抗, 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2) 实验组的心境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心境对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心境可以说是一种生活的常态, 大学生每天总是在一定的心境中学习和交往, 积极良好的心境可以提高学习的绩效, 帮助大学生克服困难, 保持身心健康;消极不良的心境则会使人意志消沉, 悲观绝望, 无法正常学习和交往, 甚至导致一些身心疾病。所以, 保持一种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境对每个大学生都有重要意义。 (3) 实验组的人际关系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之基本社会需求、可助大学生自我了解、可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可用于自我检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 处理好人际关系有益于自己的成长。 (4) 实验组的个性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个性贯穿着大学生的一生, 影响着大学生的一生。

2.3 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社会健康发展调查与分析

表3结果显示: (1) 实验组的生态环境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也就是说实验组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 (2) 实验组的经济发展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经济发展快的意识好于对照组。 (3) 实验组的社会稳定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社会稳定维护意识好于对照组。 (4) 实验组的文化繁荣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文化繁荣的意识好于对照组。现代大学自诞生之日起, 就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 始终与社会主流文化保持着一种必要的张力和互动。一方面, 大学必须不断地改变自己去适应周围的环境变化, 否则将被社会抛弃;另一方面, 大学又需要秉持自己的个性, 在不丧失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前提下, 保持其基因和灵魂的传承[3]。

2.4 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健康发展调查与分析

表4结果显示: (1) 实验组的法律法规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法律法规意识好于对照组, 其原因, 从事体育艺术运动项目人必须遵守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规则和裁判法相关。法律法规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 (2) 实验组的道德规范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道德规范意识好于对照组, 即, 开展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五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 (3) 实验组的职业美德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职业美德意识好于对照组, 即, 开展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4) 实验组的社会舆论满意率得分好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P<0.05。也就是说实验组的社会舆论意识好于对照组, 即, 开展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制约与监督的作用、正确的舆论鼓动作用、正确指导作用。

3 结论

3.1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生理健康指标方面坚持有规律从事体育艺术运动项目的大学生能改善自己的脉搏、血压, 促进大学生生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从事运动不影响人体正常体温。

3.2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心理健康指标方面能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满意的心境、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

3.3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道德健康指标方面能培养大学生遵守法律法规、道德规范、职业美德、正确的社会舆论。

3.4体育艺术文化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在社会健康指标方面:能培养大学生爱护生态环境优美、加快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展社会文化健康繁荣。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 .

[2]周斐斐.党的领导人社会稳定思想初探[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2011, (3) :18.

篇4: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

0 引言

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一定规模的社会弱势群体,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不断扩招,很多人都能进入大学进行深造,大学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普及型教育。与此同时,高等学校中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体质弱势群体。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更多学生加入到体质弱势群体中来,如何解决体质弱势群体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强调,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学校体育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相信其深入的开展必将对高校这一特殊人群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是明显区别于普通的社会群体的特殊群体,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上分析,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之所以处于弱势地位,正是因为他们自身没有得到全面发展,可以说人的发展问题是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根本问题。马克思指出:“未来教育对所有己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人的唯一方法。”这一论断精辟地阐述了学校体育在培养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

1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界定包含以下三个群体:其一身体患有不适宜参加剧烈体育运动的疾病和残障人群;其二是身体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肥胖症除外)及其他疾病的人群;其三是身体偏肥或偏瘦、基本运动素质偏差及其他情形的学生。

2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形成原因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的产生既有社会发展的客观原因,又有大学生自主意识与行为的主观原因,在教育领域里,学校体育起着很大的作用。

3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环境现状

第一,缺乏一支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专业教学和科研队伍;第二,日益增加的体质弱势群体学生与小规模、低水平、随意性的教学实践状况的矛盾呈现进一步激化的趋势,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及其规范化管理需逐步上升到议事日程上来;第三,对于体质弱势群体系统化的体育教育科研还未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足够重视。

4 学校体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

学校体育是当今社会对学生的身心素质发展起主导作用的活动,将对人的一生体质与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学校体育的一切活动(包括体育课、课余训练和竞赛)都要面向全体学生,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活动,激发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反馈意识,以及自我锻炼、自我控制和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使学校体育持久地发挥作用,更好地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5 学校体育对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的影响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全面发展中的学校体育,应集中体现在强调发掘人自身对身体健康发展的各种有利因素,并使要素的组合逐渐扩展和完善,即侧重从人的身体发展和完善出发,实现人的身体内在结构的优化和身体心理素质整体性发展,使之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达到提高人的整体水平和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应针对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为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具体运作中主要从体育教学、体育俱乐部、体育竞赛和心里督导四方面对体质弱势群体的全面发展进行干预研究。

5.1 体育教学方面 将三类体质弱势群体进行分班教学,根据他们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

5.2 体育俱乐部方面 根据学生的情况专门设立体质弱势群体俱乐部,俱乐部内设若干个活动内容,让学生自由选

择,俱乐部在课题组成员的专门指导下进行活动,力争给学生自由发挥潜能的空间和时间。

5.3 课余体育竞赛 开展课余时间的娱乐比赛,竞赛内容应符合体质弱势群体的身心特点,形式自由、项目多样,竞赛的目的是使体质弱势群体体验到参与的乐趣,远离平时学校运动会无法上场的尴尬与无奈,增强他们内心的

满足感和成就感,提高与人竞争的自信心。

5.4 加强心里干预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中的大部分学生都会不同程度的存在心里方面的问题,通过定期聘请心里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里健康方面的干预,使这些学生能尽快树立自信、乐观、坚强、向上的个性和品质。

5.5 评价方面 每学期结束时把过称评价、结果评价与学期前的起始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高校体质弱势群体是伴随着我国近二十年来学生体能素质的持续下降而产生的特殊群体,这一群体综合素质的提高从长远说对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学校体育将在其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直接作用,它对于学生体能的改善、智力的培养、意志品质的发展、心理素质的提高以及将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产生有其一定的历史背景,深入分析其可能的发展趋势,建立以体质弱势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进一步提高体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水平,进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研判高校体质弱势群体不断增长给国家和社会可能带来的危害性,有利于国家和社会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主要指标持续下降的趋势,促进高校全体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这既是对大学生未来人生的铺垫,也顺应我国当前提出的“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刘成等.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程.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12.

[2]朱卫雄等.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9.

[3]蔡敏.当代大学生课业评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

[4]李秀华.刘成近年来我国体质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科研进展.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一期.

[5]李占远.相逢在体育场域.生命呵护下的大学弱势群体体育教育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第四期.

[6]余万斌.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高校体育学习评价体系.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二期.

[7]于建业.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当代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研究.高校教师申请硕士学位论文(2007届).

篇5:分层测试,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一.激发了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 最活跃的心理反映,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驱力。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减少后进生的出现,已成为当前教育发展的首要任务。数学学科之所以成为“老大难”学科,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随着学生学习数学学科时间的增长越来越明显。数学教师应在承认学生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个人原有基础上发挥出最大潜力,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达到一定标准,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进行了“分层测试题”的应用,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评价依据。

运用“分层分层测试题”后,我做到精讲,每节课至少给学生留出 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自由发展的空间。我将“分层测试题”分三个层次:A层为基础题, B层为提高题, C层为拔高题。学生在学完新知后,打开“分层测试题”做题,由于测试卡上的题设计有坡度,使不同的学生各取所需,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经过实践,我发现原来对数学厌学,成绩差的学生,一到使用“分层测试题”做题时,他们表现出了异常的兴奋。有位男同学,过去数学基础差,上课不注意听讲,课下作业经常不完成。自从分层评价后,他像变了一个人,每次上课都用心听讲,注意力非常集中,用“分层测试题”做题时,他总是争着第一个让老师批。当他看到自己满意的成绩时,自豪和高兴的表情写在了脸上。它的成绩由过去的不及格到这次毕业会考得到85分的好成绩。是“分层测试卡”给了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再这里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二.帮助学生建立起自信

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分层教学,分层评价,我们要正确认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要让学生获得成为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知识的传播,发展学生的智慧,培养良好的品德及健全的人格。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学生成为落后生,我总会花很多时间为这些学生补课,但效果还是不理想。久而久之,他们对数学失去了信心。运用“分层测试题”,使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都到了成功的体验。由此建立起自尊,自强和自信心。

我去年教过的一位同学,原来上数学课时,总是用一双疑惑不解的眼睛看周围的一切,我问他为什么这样,他回答有的题目他不会做。自从用了分层测试后,他找回了自信,上课也能主动参与。当他得到属于自己的第一个90分时,他看着老师发自内心的笑了。后来我对他学习中每取得一点成绩都及时 ,真诚地给与肯定和表扬。从此,他上课听讲更认真了,比原来做题快了,数学成绩也明显提高了。可见自信心对于一个学习困难者来说尤为重要。有位老师说过:“一个数学定理或定义对一个学生来说也许今后一生都用不了一次,但自尊,自信,自强是每一个学生每天都需要的.。”

“分层测试题”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体验到了成功,由此使学生不但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而且建立了自尊,自强和自信心,而学生一但有了自信,就没有攻不下的难关。此时我深深感到∶人不怕不会,就怕没有自信。自信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三.改善师生的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成。能否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分层测试题”为教师建立了一个与学生沟通情感的桥梁。原来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客观性,有时比较片面,总是用一个标准要求学生。如果有的学生达不到要求,时间长了,我便会逐渐失去了信心,态度慢慢变得生硬,导致师生的关系慢慢疏远。使用“分层测试题”后,我首先转变了观念,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承认他们之间的差异,尊重他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分层教学,分层评价,使他们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创造自由发展的空间。

四.学生学习成绩有了相对的提高

“分层测试”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满足了课堂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一年来的实践,我把试验班和对比班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结果发现,试验班的同学们上课思维比较活跃,课堂参与率高,做题速度快,并且正确率高。在口算比赛及上一学期期末考试和这一学期升级统考中,试验班的平均分和优秀率都大大超过了对比班。看到学生们取得的成绩和他们可喜的变化,我更加坚定了对这项试验的信心。今后要不断积累经验,使它更加完善,更加合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我们使用“数学分层评价教学模式”的时间不长,期间也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分层测试题”中有些题难易比例失调;有些题和课本不符等等。但我认为“分层测试题”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目的在于运用这种手段和工具,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帮助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及时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同学们在使用“分层测试题”的过程中,就像上楼梯,使他们一步一步通过自己的努力,攀登数学领域的一个又一个高峰 。

篇6:体育文化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探讨论文

小学阶段是个性开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大脑神经系统迅速发展,大脑对各种刺激都很敏感,模仿性,可塑性很强。针对儿童生理和心理特点,要注意抓住契机,创设情景,相机诱导,萌动儿童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一.客观评价学生的行为,为学生自我评价做好示范。

小学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开始起步的阶段。他们的进步是从依赖成人对自己的评价逐渐形成自我评价能力。他们从成人的评价中获得对自我的肯定与否定。因此恰当的评价,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要做笼统的评价,笼统的评价很容易扼杀他们努力的火花。这样的评价就很容易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自己产生怀疑。教师对学生的客观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及时的评价。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

小学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个体,他们各方面的能力还不够成熟,特别是还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这时就需要教师们的正确指导,培养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小学生之所以在评价过程中,最容易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及少能认识到自己的过失,就是因为他们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过高和过低的自我评价对小学生的成长都是不利的。所以说,在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只有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前提下,才能给予自己恰当的自我评价。

三.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启迪学生树立良好自我评价的意识。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个问题,也会有不同的意见。但并不是每个个体都会认同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数都会顺从别人的评价,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由于种种原因,老师可能对学生的行为做出不正确甚至是错误的评价,这样就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使之对自己产生怀疑,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同时老师还要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失误与不足。在一节学生字的语文课上,陈老师首先把生字及其拼音都写在黑板上。陈老师把“钻”字的音节“zuan”标成了“zhuan”,即使有些学生也看到了老师标的与课本上标的不一样,当他们都没吭声,都顺从老师的读音。下课后,我们告诉陈老师“钻”字的音节标错了。由于两节语文课相连,一上第二节课,陈老师就叫同学们认真观察黑板上的字和拼音,并问同学们有没有什么错误的地方。在老师的提问下,同学们才说出“钻”字的音节有误。陈老师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给学生树立好的榜样,并鼓励学生要敢于指出老师犯错误的地方。

在经过一周的观察,我发现班里面的孩子的学校生活大不一样。经过与班主任的交谈,我了解到这跟他们的家庭生活息息相关。同样,家庭教育风格常常也会影响儿童的自我评价。杨紫娴是我所见习二(2)班的一位女生,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女孩,上课时踊跃发言,语音表达能力明显比其他同学强。在给自己的评价时也相对比较民主。经过了解,我知道她是家里的独生女,父母有一定的学历,都担任医生,家庭教育属于民主型的。权威型父母的教育往往是民主而严格的,他们喜爱并接受儿童,对孩子的学业和行为有较高的要求,他们善于倾听并尊重儿童的意见,信任和鼓励他们,较多地采取鼓励,奖励良好行为的方式而不

是斥责惩罚其不良行为的方式。这种家庭的儿童往往了解父母所建立的明确而一致的行为规则,了解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因此,他们往往对自己充满信心。实际上,父母的教育风格与儿童的自我评价是相互作用,父母的积极行为使儿童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同样,有较高自我评价的儿童也促使父母更加民主。

叶圣陶先生指出:“尝喂教师教各种学生,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求,而学生能自我研索,自我解决。”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使具备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即能够按照既定的目标和标准,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自我反思,作出正确的评价,促进自己的学习。

自我评价也是新课程目标思想的重要方面。它既能使学生得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又能加深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自我认识,是深化了的认识过程。小学生评价能力的发展规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评人到评己,从片面到全面。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在自己学习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在开见习总结大会中,我从别的队长发言中,了解到他们所见习的学校也很注重小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而他们见习的学校在培养这一能力时的特点是多开展像“寻找别人的优点”的班级活动,进而使后进生也有别人的赞美和表扬,并在自我评价的体系中促进较差的小学生向优秀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生活中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如何看待别人的优点和缺点。

上一篇:四化两型团日活动总结下一篇:中小企业新产品的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