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2022-05-01

[摘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任何英语学习者都会碰到母语迁移的困难。非语言层面中的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母语负迁移中的非语言层面表现在中西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两方面。要改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言教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语言教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探讨

摘 要:教师的语言学视阈及观念,影响着其教学方式方法,对英语教学工作产生着影响。生态语言学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语言发展与变化的交叉学科,研究方式多样,主要集中于语言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拓展学习视野、教学内容生态化、师生关系生态化、评价方式多元化等,多样的实现生态语言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生态语言视阈;大学英语;语言环境

0 前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专业的必修课程,也关系到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提升。在近年来的大学教学中,学生在一定英语基础之上展开的英语学习工作,理应更多地关注到的是语言知识背后的文化性质、语言传承、语言交流等,而这些教学的实现,需要教师拥有足够宽阔的教学视野。本文针对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较为流行的生态语言视阈展开讨论,以期对当前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作出启示。

1 生态语言学及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意义

就定義而言,生态语言学(eco-lingnistics),也被称为语言生态学(ecology language),从生态学角度研究语言发展变化的交叉学科。就起源而言,生态语言学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挪威语言学家E.Hangen首次提出“语言生态”的概念发起,倡导研究语言需要关注到语言与环境的关系及相互作用,达到对“语言”和“环境”两者的新认知,直至20世纪80年代,开始有语言学家关注到生态语言学的发展及在语言教育中的运用,这一交叉学科与语言教学关系的萌芽也逐渐开始。当实践进入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尤为得到关注,全球生态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存与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生态语言学的发展也得到了更多的重视。“语言不能脱离环境而存在”的概念也被进一步的提出。

具体到大学的英语学习中,可以从英语全球化、世界英语变体、中国英语、生态语法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意识对教师的生态语言学观念进行考察,而对这几个方面的认知,能够影响并关系到教学工作的发展,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启示。

在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以生态语言学视阈为指导,能够对大学英语教学思路以及发展作出进一步指导与转化,全面推动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给学生以启发,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思考:其一,生态语言学视阈代表的是相应的语言教学意识以及相应的教学方式指导。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教师生态语言学视阈建设,能够帮助教师灵活教学思路,推动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其二,生态语言学之下,英语教学工作是以人为本的展开的,能够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本土的文化差异等,符合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本身带来文化的交流,是英语学习进一步升华的体现。

2 生态语言学视阈下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

2.1 建设生态化的师生关系

在当前的生态语言学视阈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建立生态化的师生关系。所谓的生态化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这两个课堂主体相互依存,能够和谐相处,并且在课堂发挥最优效果。想要达到这样的和谐,需要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体系下的“共生”本身达到一种和谐,教师的奉献与学生的主动性相协调,教师付出的主动教学工作与学生投入的自主学习工作相协调一致,这也就要求教师不再是站在讲台上不停地为学生讲解知识,更要引导学生释放出属于自我的那部分,与教师形成互动,达成共同的成长,实现生态化课堂之下的教师与学生的生态化关系。

2.2 实现教师观念的全面转化

实现教师观念的全面转化,是生态语言学视阈下会发生且需要引导其发生的一件事情。在生态语言学视阈下,对于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会发现实际上存在着教师教学理念与自身的教学实践有偏差的情况。而且在日常教学中,也会发现,教师本身对于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一些理念是没有理解并接受的。事实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在进入到任何地区进行教学中,或者说即使在英语语言国家自己的教学中,也会发生一定的偏差转变。生态语言学视阈之下,需要保证学习者的人权,不应以牺牲母语为代价去学习新的语言,这些都是当前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关注到的,也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短板所在。[1]

2.3 拓展学习视野

拓展学习的视野,也是实现生态语言学视阈下教学发展的必然走向。生态语言学本身就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基于此考虑的英语学习工作,也必然是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汉语与英语交流、关注到英语自身发展的,此时教学工作更需要教师去深刻思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到学生的成长,逐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将更多涉及英语国家文化、基本知识的内容补充给学生,带学生去了解一个国家,去尝试运用英语交流等,这样以达成教学工作的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实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很多时候,拓展语言学习视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所在,学生的学习也已经达到了相应的能力,需要在眼光上有所充实与提升,更需要全面达成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2]

2.4 评价方式多元化

评价方式多元化,也属于生态语言学视阈下的英语教学发展要求。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关注到学生与英语本身的交流,才能真正地推进现代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当前的生态语言学视阈之下,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发展与完善,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才能切实的推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关注,关注到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最终实现当前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给学生以启发,最终实现现代教学工作的发展,如给关注到学生本身口语、方言等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在日常英语教学发展中,能够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表现、表达进行评价。[3]

生态语言学视阈之下,需要教师全面关注到学生的成长 ,关注到现代化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为英语学习建立更为广阔的平台,需要得到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国正.生态语言学系统说略[J].语文导报,1987,21(10):135.

[2] 陈立中.生态语言学的几个重要议题[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18(2):98.

[3] 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15(4):21.

作者:宋娟

语言教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2:

母语负迁移中非语言因素影响下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探讨

[摘 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任何英语学习者都会碰到母语迁移的困难。非语言层面中的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母语负迁移中的非语言层面表现在中西文化差异和思维模式两方面。要改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多元化、第二课堂的丰富以有效的教辅材料和网络课程为基础。学生只要把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来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关键词]二语习得 母语负迁移 非语言因素 大学英语教学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任何英语学习者都会碰到母语迁移的困难。母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一般分为两种,有积极作用的正迁移,也有消极作用的负迁移。研究证明,语言因素(如语音、词汇和语法)可以对英语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非语言层面也可以造成负面影响,比如意识、习俗和文化。因此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二语习得中的这个巨大影响,才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

一、母语负迁移中非语言层面的简述

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能够接触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然而由于固有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习俗的差异可以引起母语负迁移。所以我们要好好探讨母语负迁移中的非语言层面。

非语言层面中的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文化对自己民族的语言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反过来,每个民族的语言也反映了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应该要重视民族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以中国和西方国家为例,中国文化讲究以人为本,而西方文化崇尚科学,注重概念分析,讲究个性发展。故“螺旋式”的中式思维和“线性式”的西式思维就有了语言的独特性。思维和语言缺一不可,我们的交流必须依靠它们。语言蕴含着思维,思维可以反映出语言。在外语的学习中,了解思维对语言的表达更有好处。我们在学习时,掌握语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了解目的语的思维方式及其特征,这样才能更明白外语学习的目的。

二、母语负迁移中非语言层面的表现层面

我们学习英语时,要考虑到交际目的、认知程度、文化背景,这样才会达到学英语的最佳状态。然而大部分中国学生没考虑到中英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差别,由此母语负迁移就存在了。为了更好地探究母语负迁移,所以将其非语言因素的表现形式总结如下。

(一)负迁移表现在中西文化差异上

文化方式和生活方式可以体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交流遇到阻碍就是由这些差别造成的。中国学习者经常会用中文的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造成了中英文化的冲突,一般表现在禁忌、谢谢、邀请及问好等方面。比如中国人见面,总是习惯性打招呼,问“您到哪儿去”“吃饭了没”,这些都是寒暄语,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问询。但若是把这些打招呼用语翻译成英语,会让西方国家的人莫名其妙,会误认为是打探他们的隐私以及明知故问。在别人赞扬你时,西方国家的人通常回答“Thanks”来感谢别人的赞赏;而中国人却非常谦虚,并表现出很不好意思。比如聚会上,一位中国女士穿着漂亮的晚礼服,并受到外国朋友的称赞,而女士回答“不,不,谢谢,谢谢。”这表明该女士对西方文化略有了解,还说了声谢谢,然而由于汉语文化负迁移的制约,也表现出了谦虚。除此之外,一般中方在到别人家做客时,会在主人再三热情的邀请下才故作接受,而西方国家的人在别人不愿接受后就不再邀请。还有很多西方禁忌语,如年龄、婚姻、收入等一些隐私的话题,在交往过程中如果问到外国人这些方面的问题,他们会觉得他们的隐私被干涉了,由此误会也就产生了。

(二)负迁移表现在思维模式上

我们在说英语的时候,不自觉地就会想到并运用中文的思维模式,这样会引起交际中的伪畸形英语,即中国式英语(Chinglish)。比如,很多英语学习者习惯用“pe?鄄ople mountain people sea”来表达“人山人海”,这会让听到的外国人很迷惑。按照英语的习惯,there are so many people才是正确的表达,而不是直译山和海。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很多中国学生用母语思维来进行英语翻译,尽管是英语单词,但是我们中国人一看,就知道是汉语思维模式。比如,Because he is old, so he can’t carry the box.这个句子按汉语思维理解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外国人看到就纳闷了。很明显,中国学习者在学习英语时,或多或少受汉语固定思维模式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通过思维转换,尽量克服母语负迁移。

三、对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的改善

通过以上对母语负迁移非语言层面的浅显研究,我们得知学习外语不能孤立地、机械地、静止地进行,只注重语音、语法、句法等语言层面的东西,更应该了解其文化内涵、思维差异等非语言因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要改善大学英语教学,可以从非语言因素的角度对母语负迁移现象进行分析。

(一)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

若要学生对文化差异感兴趣,教师在教学时就可以下意识培养学生对此的兴趣。一般来说,系统并固定地为学生讲授文化背景是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应搜集地道的英语表达并鼓励学生多读多听,培养语感。另外,教师不要太担心母语负迁移对句型教学或课堂教学的影响,多比较英汉语用文化上的差异,让学生多练习专题讨论、情景再现以及角色转换等。让他们多说、多听、多交流,让学生学以致用、乐在其中、而这种方法通过实践,也颇有成效。

(二)大学英语教学形式多元化

我们可以增加一些文化特色课程,比如英文文化欣赏课、影视课等来使学习者和所教授的知识产生共鸣,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两个民族在文化和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如果有条件的话,外籍教师上课更能让学习者直接感受到目的语的作用和它的不同魅力。另外,多媒体上课可以冲击学生的听觉和感官,在课堂活动中可以尽量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加学习者的视觉及感官功能,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更浓。

(三)第二课堂的丰富以有效的教辅材料和网络课程为基础

一本不错的教辅材料和网络课程可以影响到学习者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而且学生还可从中获得渊博的知识。这样学习者更能了解目的语的文化以及语言表达,除此之外,通过图文并茂的书籍提高学习者对中西文化的认识程度也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多举办一些英文诗歌朗诵比赛、小品表演、话剧等,让学生学会用理论联系实际。现在是网络的时代,学习者通过网络,能够很快地通晓目的语方面的情况,比如人文地理和政治军事等等,这样学习者的积极性高了,对目的语的理解也加深了。

四、结束语

从以上所论方面,我们可以得出影响目的语的学习与母语负迁移中的非语言层面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深刻了解负迁移,对我们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有实际的指导作用。英语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固然母语会在此过程中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学生只要把文化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有机地联系起来,就可以利用自己的所学来避免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此文只探讨了非语言层面,即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因此只要有效地结合这三者,就一定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交际,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有跨时代的意义。

[ 参 考 文 献 ]

[1] Benso,C. Transfer A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J]. EL T Jou?鄄rnal, 2002:68-70.

[2] 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 龙千红.语言学习中汉语负迁移面面观[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

[4] 苏留华.母语迁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2000(4).

[5] 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 周丽芳.克服干扰促进迁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999(5).

[责任编辑:黄 晓]

作者:欧阳志群

语言教学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3:

语言磨蚀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已受到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旨在以语言磨蚀理论为基础,阐述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探讨有效防止或减少语言磨蚀的教学策略,以期更好地指导英语教学。

关键词:语言磨蚀;影响因素;英语教学

语言是一种自足的体系,可以习得、保持、迁移及干扰,也可以磨蚀、损耗、丢失[1]。高校英语教学就面临着语言磨蚀的问题。学生在上完英语课程并通过考试后,英语使用即减少或者停止,从而导致语言磨蚀现象的产生。如何保持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作为英语的从教者和研究者,应当重视这种现象,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一、语言磨蚀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980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首届语言磨蚀研讨会上,语言学家Lambert首次提出语言磨蚀概念,由此打开了语言磨蚀研究领域之门。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该语言的运用能力和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退化或丢失的现象。作为语言学习的逆过程,语言磨蚀影响着每一个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2]。语言磨蚀研究历经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1982年Freed和Lambert出版的《语言技能的丧失》标志着语言磨蚀研究的真正开始[3]。之后,语言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语言磨蚀进行纵深研究,为语言磨蚀指明了明确的研究方向,使其形成一个独立的学科,并提出了系统的语言磨蚀理论框架。

国内对于语言磨蚀的研究相对较少,直到进入21世纪,国内对语言磨蚀的研究才真正兴起。王湘云、钟书能、蔡寒松、周榕等梳理、归纳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倪传斌根据国外语言磨蚀理论研究成果和自身的实践以及国内语言学习、磨蚀的特点,在磨蚀前外语水平、磨蚀时间、外语接触量等语言磨蚀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改变了这一领域一直以来的空白局面,推动了国内语言磨蚀研究的发展[4]。然而,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对国外研究的归纳总结,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语言磨蚀理论,重点阐述影响大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因素,探讨降低语言磨蚀效应的策略,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学生英语语言磨蚀。

二、影响英语语言磨蚀的因素

对语言磨蚀现象产生具有影响作用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也较为复杂。结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发现,在母语环境中,影响大学生英语语言磨蚀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磨蚀前外语水平和外语接触量

语言学习者受蚀前的外语水平是影响语言磨蚀的关键因素。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和速度成反比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者磨蚀前的英语水平越高,在停止学习或使用英语后磨蚀的程度和速度越低,反之亦然。语言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倒置现象”[5]。Olshtain 曾经结合语言学习者的英语水平与语言磨蚀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英语水平较高的语言学习者英语磨蚀程度较低,语言水平保持得较高,而英语水平较低的语言学习者深受语言磨蚀的影响,英语磨蚀程度较高。因此,英语学习者只有通过大量的英语接触和输入,才能不断提高英语水平。同时,外语接触量的增加使得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增加,其语言学習态度和主观能动性会随之被调动起来,积极性、社会责任等情感因素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减少语言磨蚀。

(二)外语习得方式

研究证明,外语习得方式对学习者外语磨蚀的程度有一定的影响。通过正规课堂形式学习英语的学习者比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英语的学习者更耐磨蚀。Hansen 认为明示式掌握的英语比浸泡式或直接式耐磨蚀[6]。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侧重不同的语言技能,外语的磨蚀程度也会不同。侧重输入型教学(听和读)比侧重输出型教学(说和写)更耐磨蚀。此外,外语教学的培训强度对外语磨蚀也有一定的影响。课堂训练的强度越大,学习者耐磨蚀的能力越强。

(三)教学内容、方法、时长及学校重视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内容、方法、时长、教学方法也是影响语言磨蚀的基本因素。语言学习者大多都是经过课堂正规学习习得语言的,教师在课堂上起了一定的主导作用,通常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再加上缺乏多媒体等教学硬件设施,导致教师只能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侧重于语法、词汇的学习,而不能进行英语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停止学习和使用英语后,语言磨蚀就不可避免产生了。此外,很多高校把英语仅当做是一门公共课程或者是工具性课程,课时安排较少,而很多学生也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专业课学习中,英语学习的时间很少,实践的机会又少之又少,这也是影响英语语言磨蚀的重要因素。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降低英语语言磨蚀效应的策略

结合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和对语言磨蚀几大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发现语言磨蚀的特点和规律,运用合理的方法保持和提高英语水平[7],就可以有效抵抗语言磨蚀。

(一)提高磨蚀前的英语水平,强化终身学习观念

根据Vechter的“倒置假设”理论,英语学习者的英语水平越高,对抗语言磨蚀的能力越强。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加大语言的输入量,提高学习强度,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语言学习和训练中找到语言学习规律。然而,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开展丰富的英语课外活动来补充和拓宽英语输入和输出的渠道[8],比如利用英语讲座、英语俱乐部、课外实践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抗磨蚀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学生进校之初,就要全面规划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始终保持英语的学习量,从而从根本上切断语言磨蚀的影响。

(二)改变英语习得方式

英语习得方式影响语言磨蚀的程度。目前英语教学主要是明示式教学法和沉浸式教学法两种方式,Hansen 认为明示式教学法更有利于增强记忆、增强学习效果[6],有效对抗语言磨蚀。因此,高校英语教学要加强明示式教学,以明示式教学法为主。同时,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多跟学生进行互动式的交流,改变传统的接受式(填鸭式)输入教学方式,更多使用互动交流式的输入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输入性能和输出性能得到平衡发展,最终达到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目标。

(三)加强情感引导

强烈的学习动机、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学好语言的内因。研究发现,持高动机和正面语言态度的人比持低动机和负面语言态度的人的外语磨蚀程度要小[9]。同时,良好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也是保持语言学习的源泉。但是在长期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英语学习的兴趣,学习动机不强烈,甚至有的学习者存在自暴自弃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首先明确学习目的,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英语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尽力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上的畏难情绪和心理障碍,以此引导学生强化学习动机,培养积极正面的语言态度,避免或减少语言磨蚀现象的产生。

(四)改进教学方法,把握教学侧重点

当前我国大学生语言磨蚀现象较为严重,大学英语教学也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侧重点。首先,教师在课堂上尽量使用全英文教学,使学生置身于全面的英文环境中,形成英语语言思维。其次,教师应借助视频、音频、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种感觉器官同时感知语言,使其形成深刻的印象[10]。最后,由于语言输入性技能(听和读)比输出性技能更耐磨蚀,因此,教师可以侧重输入性技能的训练,但同时也不可忽视输出性技能的训练,要做到二者平衡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磨蚀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师,应充分了解语言磨蚀理论,在教学实践中采取适当策略,有效防止或减少语言磨蚀,使之为教学工作服务。然而,语言磨蚀研究还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国内的研究时间较短,还需要广大英语教学研究者不断努力,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湘云.语言磨蚀原因与应对策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121-124.

[2]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42-51.

[3]吴瑞民.运用注意认知心理机制防止大学生外语磨蚀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3(3):121-123.

[4]熊珈仪,杨宏.大学英语教学中磨蚀七大影响因素的分析与思考[J].语文学刊,2012(11):127-128.

[5]Vecheter A, S Lapkin & V.Argue Second Language Retention: a summary of the issues[J]. The CanadianModern Language Review, 1990,46(2):189-203.

[6]Hansen L.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2-153

[7]吴瑞民.运用注意认知心理机制防止大学生外语磨蚀的研究[J].济宁学院学报,2013(3):121-123.

[8]袁玲.语言磨蚀视域下的大学英语第二课堂建设[J].海外英语,2014(10):77-78.

[9]Nagasawa,Sumiko. Learning and Los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A Multiple Case Study of American University Student[C]∥Hansen L.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69-200.

[10]楊珊珊.语言磨蚀视角下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策略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2):168-169.

Key words: Language attrition; influential factors; teaching strategies; English teaching

作者:郭荣敏

上一篇:高职院校旅游英语课程改革论文下一篇:机关单位监管企业安全生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