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2024-04-11

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通用12篇)

篇1: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教育

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已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学界越来越认识到语言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应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播.本文主要阐述了大学英语教育中存在的跨文化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作 者:吕千平田烨  作者单位: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外语系,陕西,咸阳,71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1) 分类号:H3 关键词:文化差异   交际障碍   跨文化教育  

篇2: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以跨文化交际为目的的外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应是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按照文化导入的四大原则来探讨如何在口语教学中将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兼容并举,以此来培养和加强外语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的敏感性,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作 者:孙磊民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刊 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9.9 关键词:英语口语   四大原则   文化导入  

篇3:浅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1 增强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的意识和能力

1.1 增强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首先, 教师作为跨文化的理解者和推动者, 要有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念。要树立多元文化的视野, 理解多元文化和跨文化。要客观、公正地对待不同文化间的差异, 要能够理解并处理好这种文化差异。其次, 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当遇到有争议的社会历史问题时, 要力求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进行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 促进不同文化的调解、交流、认同和相互尊重。此外, 教师应是本土文化的传授者, 要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跨文化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对异域文化的理解, 也要注重培养其本土意识;既要培养其参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能力教师要学习、研究母语的文化, 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要认识到本土知识和本土认识方式的价值, 认识到它们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教师作为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者, 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本位的教育观。面临文化传承与文化再制, 教师必须能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和心理特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进行教学反思。

1.2 提高英语教师跨文化教育的能力

跨文化教育的主角是教师,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才能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实现跨文化教育的目的。英语教师仅仅具备扎实的英语知识、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是远远不能胜任跨文化教育的重任的。英语教师还要具备有关全球化的广博的知识基础, 而且愿意给学生呈现各种各样的观点。只有将语言和文化密切结合, 才有可能帮助学生体会并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实现用英语进行跨文化沟通和认识世界的目的。

2 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2.1 介绍文化差异

最好的外语教材应一方面对所学外语进行科学的描写, 一方面对学生的本族语进行平行的描写, 并加以仔细的比较。学习外语既然要学文化, 选材必然要体现文化因素, 材料范围要体现两种文化相异, 似同实非的材料。加入有关西方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模式的内容。材料应是目的语中具有代表性的, 而且能给学生以清晰的有关外国文化或双语文化异同的概念。根据跨文化教育的需要, 介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及可以学习借鉴之处。要能帮助学生去寻找、获得和理解目的语国家的知识。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可适当引入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方面的课文。而要使教材体现跨文化意识, 最好是在词汇、语用、语篇、文体等各个层面进行文化对比, 通过对比使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和异文化都有更深刻的理解。

2.2 加强文化对比

在全球语境下, 广泛的社会交流使文化教学成了外语教学的重要目标。然而, 外语教学的任务很难单靠外语课完成。不能因强调尊重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传统, 就忽视了本民族具有特色的文化传统。在英语教育中要强化汉语文化教育的层面, 将英汉语比较的研究成果如介绍两种文化的共核部分运用到英语的系列教材中, 此外, 通过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 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的精华, 哪些目的语文化可为我所用。最后, 还应包含母语文化的教学, 包括表达中国特色的词汇、短语、句子以及成语和典故。总之, 目的就是努力培养英语学习者母语文化的自我意识, 以促进学生对本国文化的反省。

3 改进教学方法以增强跨文化教育的效果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跨文化教育实践所要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跨文化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 因此, 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应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以跨文化教育为目的的教师应拓宽思路和视野, 把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 以学生为中心, 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出发, 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 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

3.1 引导学生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要求大学英语课堂的教师改变教育观念、教学内容, 变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在师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 师生围绕要解决的问题共同完成内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英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 有意识地开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的讨论活动。通过对每个与英语文化有关的主题的发现、调查、探索和研究分析, 有利于学生体验和感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排除民族文化差异的偏见, 培养尊重他人的民族习惯, 从而透视各种文化的异同点、独特性及其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文化理解力, 增强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

3.2 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随着电脑网络的发展, 电脑辅助语言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应用。上网可以辅助我们英语教学, 这就为学生提供了获取英语信息和练习实践的机会。英语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教学需要向学生推荐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网站, 同时也要指导学生如何认知和理解外域文化, 建立起开放合理的认知、理解外域文化的跨文化心态。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形象真实的录像资料, 加强学生对国外某些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感受, 了解外国的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从而完成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的运用。多媒体具有反复使用、资源优化、资源共享的特点, 从而保证学生自始至终得到最好的外语资源。

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已成为近年来外语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广大英语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实施途径, 也有利于对跨文化教育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与研究, 最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里提高文化素养,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S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国[J].外语研究, 1994 (1) .

[2]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4) .

[3]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国[J].外语研究, 1994 (1) .

[4]高永晨.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现状调查和对策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11.

[5]张亚斌.网络时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跨文化教、学合作[J].中国远程教育, 2001 (9) .

[6]全建强.英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J].国外外语教学, 2006 (1) .

[7]粟红.试论大学英语课堂改革中的“研究性学习”[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 (11) .

篇4: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探究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教育 新视野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8-0094-02

概述

语言通常被认为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语境的重要产物,因此,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包含语言并影响语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存文化、交流文化和反映文化不可缺少的工具。[1]每一种语言都发挥反映该种文化特色的重要载体功能,可以说,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学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s often second culture learnind.(Brown 1987)《新视野大学英语》是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振兴行动计划”所开展的一项重点工程。《新视野大学英语》是一门面向广大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基础教材,广泛应用于理、工、文学科,是一门汲取了网络教学和课堂教学诸多优势的好教材,为新时期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开辟出一个新的领域,是名副其实的“新视野”。本文将以《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为例,以词汇、翻译、多媒体教学为视角,就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作一简要论述。

一、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词汇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全过程,也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把文化教育应用到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记忆和应用词汇,摒弃以往就词汇学词汇的死记硬背式教学,帮助学生更快更深入地掌握词汇,掌握了更多的词汇又可以掌握更丰富的英语文化,与简单的满堂灌教学相比,通过在词汇教学中引入文化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尽量发掘出词汇的文化意义,从文化的视角来诠释同样的词语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例如,许多水果的单词在英语中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apple(苹果),这是初中阶段学生就能掌握的简单词汇,该词的本义就是一种水果——苹果。近年来,随着西方文化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大家把“苹果”与“平安”结合起来,在圣诞节之前的平安夜里相互之间赠送苹果,取义为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能够“平平安安”。但是,英语中的apple与其他词组合成短语,往往就不是简单的苹果或平安的含义了。例如,Adams apple,如果简单地从词面直接翻译,就是“亚当的苹果”,如果真翻译成这样就会闹大笑话了,其实该词语的实际含义是“喉结”。为什么“喉结”叫Adams apple呢?这还得从圣经《旧约·创世纪》第3章的一则典故说起。传说上帝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他告诉夏娃,可以随意吃园中的各种果子,唯独不能吃“能够分辨善恶的树上的果实,如果吃了就会死亡”,于是便有了“禁果”“apple”一说。后来夏娃禁不住蛇的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还把禁果“apple”分给她的丈夫亚当吃,由于亚当心怀恐惧,仓促下咽时有一片果肉卡在了喉中,上下不得,结果留下了个结块,就叫“亚当的苹果”。因此,这里的“Adams apple”其实就是“喉结”的意思。通过这一词汇背后文化典故的解释,学生便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这一词汇。此外,还有“Apple of Discord”,字面意思是“不和的苹果”,显然直译肯定不是这一词汇的真实含义,其真实的含义是挑起争端的“祸根”。这也来源于古希腊的一则神话,相传大力神海格力斯的父母结婚时,邀请了诸神,唯独就没有把争执之神厄里斯邀请到。于是,厄里斯一直耿耿于怀,便把一个刻有“送给天下第一美人”字样的苹果扔进宴会厅,这时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爱与美女神阿芙罗狄蒂三者争相抢夺。最后这个苹果被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抢到并送给阿芙罗狄蒂,因为阿芙罗狄蒂答应把“希腊第一美女”海伦许配给帕里斯。而那时海伦已经是希腊斯巴达王后,帕里斯把海伦娶走之后引发了长达10年的特洛伊战争。因此,后来人们就用“Apple of Discord”表示引起争端的事情,挑起争执的“祸根”。[2]

此外,还有很多表示动物的词、数字的词和颜色的词也很具有代表性。例如,owl这个词,原意是猫头鹰,在汉语中猫头鹰往往代表的是一种不好的预兆,而在西方语系中,猫头鹰却是智慧的象征。当我们探究词汇文化的内涵时,可以给原本黑白的教学内容带来明快的色彩。[3]

二、翻译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英文翻译成汉语或者将汉语翻译成英文,以帮助学生了解两种语言之间的不同表达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容易出现用汉语的习惯思维方式来翻译英语,从而导致“不地道”的英语出现,其实,这背后主要还是因为文化差异。因此,应在帮助学生对原文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实现对相关词语的准确翻译。

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Book 1 Unit 8 Text A Birth of Bright Ideas一文中就有一句“Wagner had been occu?鄄pied with the idea of the ‘Ring for many years,and for many months had been struggling to begin composing.”这句话中的“ring”所对应的译文是“钟声”,这让很多学生不理解,因为大家往往会将其简单地翻译成“环”。这也不是说不对,而是大家对西方文化了解不够深入的缘故。如果联系该句话之前的“Rhinegold”这个词语,便会了解Wagn?鄄

er曾经创作了一套四部曲歌曲:Die Walkure(女武神)、Gotterdammerung(众神的黄昏)、Das Rheingold(莱茵河的黄金)、Siegfried(齐格弗里德)。这四部歌曲讲述的是如果弃绝爱情,取走莱茵河底的莱茵女仙守卫的魔金,并将其铸成指环便可以统治整个世界。结合整个歌剧背后的故事内容,很快就会让学生了解此处ring的含义,然后再用学生比较熟悉的The Lord of the Ring(指环王)予以解释,加深学生对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再如,在古汉语中,科举考试第一名被称为“状元”,现代汉语则将“状元”引申为泛指第一或最好的意思,而不是仅仅指考试中的第一。因此,如果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中的“行行出状元”翻译成英语的话,则可以翻译成“One may distinguish himself in any trade.”由此可见,翻译的关键是抓住语言的核心意义,在此基础上对译入语加以提炼,找出最合适的对应语,这其中主要是了解原语或译入语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翻译的完美结果。

三、多媒体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多媒体的关键特性是信息载体的交互性、集成性和多样化,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图、像等载体为语言教学创设一个主题单元的社会文化背景,使原本抽象的语言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关于跨国婚姻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影片将文中所描述的一名美国女婿第一次见他的中国岳父岳母时中美餐桌文化上的差异,帮助学生了解两国民族的个性差异,达到教学目的。再如,《How to Make a Good Im?鄄pression》(Book I,Unit 4)一文中,在教学之前,可以通过播放一段影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人文特点造就了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者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还可以更深入地掌握该国文化特征。当然,在多媒体课堂教学上,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师生之间的互动,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实现教师、学生、媒体和教学内容间的结合。[4]

结语

总之,英语教师要注重英语中的文化教学,善于抓住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以文化教学来促进语言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精神,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 参 考 文 献 ]

[1] 杜瑞清.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J].外语教学,1987(3):32.

[2] 邢驰鸿,赵冬春.英语习语趣谈——关于apple的习语[J].大学英语,1999(8):49.

[3] 武晓璐.论《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西文化导入[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6-57.

[4] 毕会英.谈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教育探索,2013(6):61-62.

篇5: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现状分析

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教学已经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现状,本文通过对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对大学英语教师进行访谈与听课,从大纲、教材、教师与学生、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文化教学现状进行分析.

作 者:童芳莉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00刊 名: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年,卷(期):21(1)分类号:H319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文化教学 教学模式

篇6: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浅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一直是引起人们争议的话题.本文将从文化传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如何进行文化背景知识传授两方面进行阐述.

作 者:邢嘉锋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江苏,无锡,214000刊 名:辽宁行政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年,卷(期):20079(10)分类号:H319.3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 教学

篇7: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摘要:本文从对英汉文化的不同特点入手分析,简要阐述了两种文化与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如何把文化差异与翻译教学结合起来,以及怎样在翻译教学中引入文化的介绍,深入的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教学

1 概述

翻译是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尽管对翻译的定义众说纷纭,但真正意义上内涵是一致的: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而这两种语言各自归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系统。因此,译者所面对的还有两种文化。讨论翻译必须探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必须研究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语学习中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不少学习者在学习到较高阶段,就感觉到力不从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便是文化障碍造成的,因为学习者没有把语言放到一个整体的文化系统中去学。由此可见,把英汉文化差异引入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对解决翻译中的困难,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翻译中的空缺

绝对准确的语言交际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在同一语言中也是如此。语言的不对等性存在于任何不同的两种语言之间。在分属两种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间则表现得尤为明显。在英汉互译中,相互无对应词或语义不对应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翻译中的空缺。

2.1 词汇空缺

语言之间虽然存在共性,但不同的语言毕竟各具特性。其特性表现在词汇上,便会造成概念表达上的不对应。它与译者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生活方式及科技发展水平等相关。

语言是一种正在进行的.活动,随历史的发展而产生新的词汇。1957年10月4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时,sputnik一词在世界数千种语言中均出现词汇空缺。1967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英语中才随之出现了moon craft,moon bounce,lunar dust,lunar soil等词语。这类词汇空缺是因科技发展的水平不一所致。还有世居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他们表达“雪”的词有十几种:空中飞舞的雪,落在地上的雪,冰块似的雪,半融化的雪等等,而在英语中,却只有snow一词。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法和信念。”中国历经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形成了独特而严密的封建宗法关系,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血缘关系的远近疏密泾渭分明。相比之下,英美的宗法关系远不及中国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汉语中兄弟有别,英语中都用brother表示没有分别;汉语中伯父,叔父,姑父,姨父等称谓之间身份各异,关系明确,而英语中凡是表示长一辈的男性均用uncle。同汉语相比,英语中的词汇在表达亲属称谓方面就出现了词汇空缺。

在英语教学中,对此类宗法关系的差异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对词汇空缺所造成的文法冲突应细心揣摩,通过变换角度的变通手法化解矛盾。

2.2 语义空缺

色彩这种文化共有现象,在许多情况下意义相同,但表现在中英两种文化中某些相同色彩却被赋予不同的含义。如英文中“green”一词,在表示“青春”“未成熟”“生机勃勃”等语义时与汉语对应词“绿色”一致。但“green”一词所含的“嫉妒”之意在汉语“绿色”一词中却是空缺。同样,英语中的“black and blue”是“遍体鳞伤”,而不是“黑一块蓝一块”;“a black sheep”是“害群之马”而不是“黑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弥合语义空缺的首选方法是寻求语义上的深层对应,而不是词语对词语的表层对应。

语义空缺的另一主要方面则表现为语义辐射面的不重合性。同一个词,出自不同的言语者,不同的言语场合,或不同的语言环境均可能产生不同的含义。如英语中“flower”与其的汉语对应词“花”,其基本语义相同,但在实际语言交际中两者的差别却很大。英语“flower”用作动词可表示“开花”“繁荣”等义,而汉语中“花”却并无此意;但“花”作动词时,如“花钱”“花费”所获得的语义对于“flower”也是空白。故此,两者作动词时都出现了语义空缺。翻译时,应使学生明白弥合此类语义空缺的关键是把握词语在语言交际中所获得的实际语境意义。

2.3 语用含义

语用含义是指词语所寓含的民族文化涵义。文化的渊源不同,语言承载的文化涵义也必然有所不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某些词语一经翻译,原语词汇所依附的文化环境也随即发生了变化。譬如,“John can be relied on,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约翰为人可靠,他不吃鱼,还玩游戏。”从字面上看,译句与原文词义贴切,但由于译者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仅译出了句子的表层意思。原来在英国历史上新旧宗教派别之间斗争十分激烈,旧教规定在斋日只许吃鱼,新教推翻了旧教后,新教徒拒绝在斋日吃鱼,以表示皈依新教,忠于新政。所以“to eat no fish”表示“忠诚”之意,“to play the game”原意表示“按规则进行比赛”,转义为“光明正大”“为人正直”。所以,这句话正确的译法应该是:“约翰为人可靠,他既忠诚又正直。”

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这就要求外语教学既要强调语言形式本身,又需重视语言的文化属性。作为教师,我们在平时的翻译教学中,要考虑到语言的文化背景,不能失去原有的文化环境,否则便会产生对英语文化的误解。

翻译是文化交流的忠言工具。文化发展是译学发展的基础,译学发展又受文化制约。了解英汉文化的差异,加强对英汉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对我们富有成效地进行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同时也是我们在翻译教学的实践中需要不断研究, 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方珠 《翻译多元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王大伟 《现代汉英翻译技巧》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篇8: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因此可以说语言是文化的一方面,也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不能离开文化单独存在;同时,语言也记录着文化,反映着文化。而文化则制约着语言,成为语言的文化内涵。正是因为语言不可能脱离文化单独存在,所以语言也只能是对文化的表达。正如柏墨所言:“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相行的。”而美国语言学家多拉则更进一步指出了文化之于语言的重要性:“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地学习语言。”

二、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大学英语新大纲》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所学到的语言知识,即书面或口头方式进行交际能力,而交际能力的提高即需要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也需要对所学语言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并非语言,而是深藏在语言下面的文化。而一旦学生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语言,忽略了文化存在的意义,那语言的学习也就浅尝辄止了;更有甚者,把自己民族的文化想当然地运用到所学语言之上,那就会贻笑大方,甚至得罪人都不自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好问“吃了吗?”见到外国人再这么问,就会让其觉得莫名其妙,甚至会使其误解,以为你要请他吃饭了。这当然和中国的文化密切相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社会,几千年来就崇尚民以食为天,所以才会见面就问“吃了吗”。稍懂点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或许还可以理解,这只不过是一句寒暄。而一旦中国人像聊天似的问一句“您一月赚多少钱啊?”这就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人接受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教师在教他们这种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文化方面的教学,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最主要是让他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中西文化差异,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注意。

(一)价值观念不同

中西价值观念的差异是由来已久的事了。中国人在表达自己观念是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喜欢拐弯抹角,有时甚至会声东击西;而西方人则喜欢直来直去,想什么说什么。中国人喜欢凑热闹,不喜欢独处,独处的人往往被认为是可怜的;而西方人则唯恐有谁打扰了他们的私人空间。中国人推崇天人合一,强调集体的力量,个人的愿望、发展要让位于集体的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要牺牲个人利益保全集体利益;西方人则更加自我,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主体作用,这种个体本位的价值观念强调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个性解放,主张平等博爱,对个体的推崇使得个人隐私、自我实现的地位变得异常突出;中国人在表达时间方面是含糊的,他们的头脑中对时间的概念是上午、下午或晚上,而西方人头脑中对时间的概念可以具体到小时甚至分钟;中国人管领导叫“父母官”,可见领导在中国人心中占了多么重要的位置;而在西方,领导叫leader,只是引领大家前行的人。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崇尚的生活是儿孙满堂,含饴弄孙;而西方人宁可在老了之后养条狗来陪伴自己……总之,由于历史发展不同,中西方在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是显著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升文化意识,从而避免误会和矛盾冲突。

(二)生活习俗不同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加注意,从而避免因为习俗的不同而造成的文化冲突。比如英语民族的人无论在乡村还是城市,见面喜欢谈天气,其实这无非是一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而且最没什么实质性意义的见面语,就跟在中国说“吃了吗”一个意思。中西方在送礼方面也是有所不同的。在中国最常见的礼就是“红包”,而且“红包”绝对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礼品。在西方直接送人家钱是极不礼貌的行为,他们认为礼品不管贵重与否是送礼人的一片心意,他们在乎的是礼物本身,而不是礼品的价值。而中国人送人“红包”也有自己充分的理由:我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所以送你钱,你喜欢什么买什么。听起来似乎更有道理,也更加实际。所以这就不能说中西方人孰是孰非,只是生活习俗的差异而已。在饮食方面,中国人很注重形式,讲究“色、香、味”,所以在中国烹调里,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具体到每一道菜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西方人很讲实际,在菜的花色变化上很少下工夫,更讲究其营养搭配,注重菜的内在质量。还有餐具也有所差别,刀叉和筷子,不仅带来了进食习惯的差异,而且影响了中西方人的生活观念。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中国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实际生活中这种差异不胜枚举,因此,学生就要在学习过程中多加留心,慢慢积累,学习接受并习惯这其中差异。

(三)词汇意义的差别

英语社会和汉语社会都有源远流长的文学艺术传统。这些传统积累沉淀下来,赋予语言词汇形态各异、色彩纷呈的文化意义。有点英语常识的人都知道,英文词汇和中文词汇的意义并非永远是完全对等的。英语中有些词汇在中文中根本找不到对等的含义,例如英语中会有这样的说法:Shall we have white meat or dark meat?按字面理解,white meat是白肉,dark meat是暗肉,可中文根本没这样的说法。其实前者是指鸡胸肉,后者是指鸡腿肉。语言的使用还受社会环境的制约,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褒义或贬义。例如:ambitious,英文的意思多是“雄心勃勃的,有抱负的”,而中文多指“野心勃勃的”。politician中文可以翻译成“政治家”,而在英文中这个词往往指“政客”。英汉词汇意义方面的差异,归根结底是由于英汉民族文化背景不同而引起的。学生了解这些差异的表现形式及其产生的原因,就可以进一步了解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并能由此丰富英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提高英汉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的语言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交际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言内涵的理解程度,由文化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往往是交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词汇教学绝对不能只局限于发音、拼写,以及拨离了语境的单纯针对词义的背诵。教师在词汇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词语的文化内涵和语言的交际功能,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词义和词的使用,并搭配适量的操练,尤其是那些文化丰富的词汇。

总之,英语学习是一个包含许多因素的复杂过程,语言学习中存在着复杂的跨文化现象,每一位学习者都会受到这种现象的影响,只有认真比较、研究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法,更好地掌握所学的语言。

参考文献

篇9: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中国 文化认同

大学英语不仅是语言基础课程,还是了解世界文化、拓展学生视野的素质教育课程,具有独特的人文性与工具性。这门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增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与综合运用能力,以便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增强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提高其自学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交流需求。目前,随着外来文化的渗透与普及,大学生在互联网、国际事务、英语教学的影响下,面临着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其文化立场也随之动摇,对母语的认同感下降,这对大学生的综合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进行全面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中国文化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1.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需要。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生对四书五经、古典名著缺乏足够了解。进入大学之后,又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专业课与英语学习中。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深受英语文化的感染,逐渐淡化了对母语的认知。这就导致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道德观念逐渐下降管,价值观混乱,人文精神失落。因此,当代大学生必须阅读中国文化书籍,系统了解和学习中国文化知识,从中汲取有益营养,增强自身的文化内涵。进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修养。

2.适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不同形态的文化相互依存、彼此渗透,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无疑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开始对本民族文化妄自菲薄,甚至横加指责,认同感逐渐下降,盲目崇拜外来文化。这种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复兴。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振兴祖国的历史重任,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这种认同危机令人担忧,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中国文化认同教育,让学生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关注、热爱、认可本民族文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文化多元化的需要。

3.增强大学生民族情感的需要。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发展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的时代形势下,西方文化不断冲击这本民族文化,因此,若要抵制外来文化的侵袭,就必须弘扬本民族文化。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文化固然有其优秀之处,但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中华文明所蕴含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也是其他文化无法取代的。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提升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性,结合现实需要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情怀。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文化认同教育的策略

1.开展多种课外实践活动。若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就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英语教学的课堂时间很有限,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参加一些课外实践活动,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中国文化信息,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例如,可以聘请相关专家开设文化讲座,系统的为学生讲解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在讲解过程中要英汉相辅、循序渐进,采取有效途径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知识。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英语教学中为学生推荐一些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作品,或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电影,例如李安导演的《饮食男女》和《推手》,或中央九台的一些英语节目。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戏剧表演、英语角、中国文化英语演讲赛等,以此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2.完善教学大纲。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中,对中国文化的介绍都是零散的,缺乏必要的系统性,这不利于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因此,为了正确指导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必须完善英语教学大纲,将中国文化放在首要位置,把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作为重要的英语教学目标。目前,中国文化项目纷繁复杂,在制定英语文化教学大纲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教育的层次性、阶段性、目的性和多维性。英语教师要在教学的各个阶段都加强对中国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将中国文化分层次纳入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在大纲词汇表中安排大量的中国文化词汇。

3.加强中西文化对比。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当合理设置文化教学内容,加强中西文化对比,促使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从课文话题切入,凸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比它们的异同点,以增强大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时,教师要在对比中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隐藏在各个层面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蕴,让学生意识到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从而自觉调整文化观念,从心理上接受和认可中国文化,当然,同时还要及时吸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以此丰富和充实中国文化。

4.合理设置课程内容。在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有许多与英国国家文化相关的课程,如英美文化、英美国家概况等。但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文课程却非常少,部分学校以选修课形式将中国文化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可见,在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中并为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性,这对中国文化发展及增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将中国宗教、文学艺术、哲学、社会风俗、历史等文化内容纳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具体到英语教学中,教师还应当实时加入中英文化的对比内容,以此增强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例如,在英语阅读课中,融入一些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译本,或一些由中国作家创作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文章;在听力课中,引入中央电视台九频道的英语节目,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内容;在口语翻译课中,要安排学生联系一些与中国价值观、政治、宗教、民俗相关的材料,以此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中国文化,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5.进行翻译技巧训练。若要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还必须加强翻译技巧训练,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适时向学生传授翻译中国文化的技巧,指导学生翻译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文章。关于民族文化概念的翻译往往是英语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是因为部分目标语根本没有可对应的实物,属于不可译概念。但中外翻译学者也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翻译技巧。因此,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对此进行详细讲授,让学生在遇到类似翻译事物时,合理采用模糊翻译、意译、音译加解释的方法,确保译文可以充分展现中国文化的韵味。加强翻译理论的讲授,及翻译技巧的训练,可以使英语学习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学习中,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文化态度,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来文化,但同时也要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地位,通过翻译传播和弘扬母语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全球化视域下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使命[J].比较教育研究,2005.

[2]张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研究[J].武警学院学报,2013.

[3]陆全.论外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4.

[4]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

篇10: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跨文化知识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陈雪晶

来源:《海峡科学》2011年第04期前言

篇11:大学英语口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

文化图式理论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默认分类 2010-01-07 23:30:12 阅读2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文章发表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双月刊).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如何把文化图式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来。在这一过程中如何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文化图式,并在学生头脑中建构和扩大新的文化图式;学生如何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自主建构知识。以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和原则。

关键词:文化图式;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精读教学

The Application of Cultural Schemata into College Intensive English Teach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main study how to put forward the way of applying cultural schemata into college intensive English teaching.And how to activate the students’ existed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construct and broaden the students’ new 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 by teachers’ instruction;how students use their initiative to construct their own knowledge by themselves.Also the practical specific methods include.Key words: cultural schemata;cultural background knowledge;college intensive English teaching

一、引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英语教师只注重学生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注重词汇和语法教学;却很少关注其他方面,尤其是文化背景知识方面。结果导致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头脑中没有与之相关联的文化背景知识来帮助其阅读文章,所以感到非常吃力,甚至出现了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意思和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的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应该把文化图式理论应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激活学生已有的文化图式的基础上,建构和扩大学生新的文化图式;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并提高他们的英语学习水平和能力。

二、文化图式理论概述

(一)图式理论

图式(schemata)的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心理学家F.C.Barlett(1932:201)于20世纪30年代在其著作Remembering中提出的[1]。所谓“图式”指的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而形成的有序的知识系统,人们把这种知识系统称为图式[2]。Widdowson认为:图式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存储于人脑中的知识构架,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记忆中,当人们处理新知时,总会把它与已知相连接,从而给新知提供依据[3]。胡壮麟指出“图式—意为储存知识的信息包—在语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通俗的讲,图式就是一种知识结构,一种认知的方式或手段。图式理论被介绍到中国之后便广泛应用于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这方面的论著颇丰,娄玉娟,梅忠波的论文研究了图式理论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着重研究激活“语言图式”,“语境图式”,“文化图式” [5]。姚旦墅则融文化图式理论于外语教学实践,着重研究文化图式对语言教学的启示和意义,语言

课堂上进行文化渗透的几项原则等[6]。

(二)文化图式理论

图式可以分为(1)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2)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3)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ta)。文化图式可以归属于内容图式。

文化图式(cultural schemata)是指是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形成的图式,它通过一种知识组织模式把人类先前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之中,是储存文化知识的信息包。文化图式也可以理解为文本以外的文化知识,包括风土人情、习俗、民俗等内容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它在理解语言和文本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中国人结婚要穿红色的衣服,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则是一个贬意相当强的词,是“火”、“血”的联想,它象征着残暴、流血。在西方国家结婚时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白色象征着新娘的高雅纯洁,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而在中国白色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是一个基本禁忌词。

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我们的行为必然受到这种文化的影响。我们学习英语,就必须要学习西方的语言表达、习俗、交际关系、思维方式等,这样有助于我们的言语表达和言语理解。因此,在外语教学中进行知识传授以帮助学生建立文化图式,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内容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三、当今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笔者长期以来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当今的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吃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困难。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意思,甚至会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一般来说读者不理解读物具有三种可能性:1)读者未具备适当的图式。在此种情况下,读者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2)读者或许具备适当的图式,只是读物的作者未能提供充分的线索使读者的图式发生作用;3)读者对文章会予以始终如一的解释,但未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误解了作者的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的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对信息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即人对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7]。所以很有必要把文化图式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来,运用图式理论的知识来解决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学生感觉到学习英语吃力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缺乏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由于学生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造成了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非常困难。他们不能正确的理解文章的意思,甚至会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一般来说读者不理解读物具有三种可能性:1)读者未具备适当的图式。在此种情况下,读者根本无法理解文章的意思;2)读者或许具备适当的图式,只是读物的作者未能提供充分的线索使读者的图式发生作用;3)读者对文章会予以始终如一的解释,但未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正意图,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会误解了作者的意思。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吸收输入信息的时候,需要将输入信息和已知信息即背景知识联系起来。对新输入的信息的解码、编码都依赖于人脑中已存的信息图式,框架或网络,输入信息必须与这些图式相匹配,才能完成对信息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即人对信息的接受、解码、重组和储存[7]。所以很有必要把文化图式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来,运用图式理论的知识来解决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四、解决办法

基于当今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着手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解决。在教师方面,我们着重加强教师在讲授与所学文章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基础上,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并建构和扩大新的文化图式。在学生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一)教师方面

在教师方面主要是通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并建构和扩大新的文化图式来实现。

1。激活已有的文化图式

作为一个教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文化图式,使学生原来的已经被暂时性遗忘的信息得以被激活、调整和完善。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文化图式的激活可受主要信息和关键词、次要信息、思维习惯和倾向、特殊文化符号等因素的影响。

主要信息和关键词:这是影响文化图式激活的最主要的因素,因为在文化图式与主要信息、关键词之间最有可能建立这种激活文化图式的关联性。例如,当我们看一篇文章的时候,看一下关键字和摘要,就可以大体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

次要信息:是影响文化图式激活重要因素,因为不仅看到主要信息和关键词能够激活文化图式,即使看到的是次要信息也可能导致文化图式的激活。就像读一篇文章,主要的信息可以激活大脑中的文化图式,次要信息也可以,有的甚至文章中的“纸言片语”也可以激活文化图式。

思维习惯和倾向: 是影响文化图式激活的重要因素。由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是不一样的,由于思维习惯和倾向性的不同,头脑中的文化图式能否被激活,被激活的内容及程度也不一样,例如同样是遇到了一个夜行人,一个警察会首先想到这个人会不会是罪犯,会不会犯什么罪。如果是一个卖小吃的则会联想到这人会不会买东西,这人有没有吃晚饭,需不需要宵夜啊。但是,如果是一个旅店的店主会想到这个人要不要住店。因为每个人站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不一样,所以会有如此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个就是由于激活文化图式的思维习惯和倾向不同所造成的。

特殊文化符号:这也是影响文化图式激活的因素。因为有的文化图式不是以文字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而是和人脑中的文化图式联系的特殊文化符号相关联的。例如“白宫”代表美国,“唐宁街十号”代表英国,“大笨钟”代表伦敦。当我们听到或看到这些特殊文化符号的时候就会立即联想到所指的事物。

2。建构并扩大新文化图式

在英语精读教学中,不仅要激活学生头脑中现有的文化图式,还要通过讲解一些新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建构并扩大新文化图式。丁海燕曾经指出:学生不仅需要储备语言知识,还应储备文化背景知识,在大脑中建立大量的图式[8]。并且,王岩,毛丽珍也曾经指出:建构主义以心理学、哲学和人类学为基础,认为知识是暂时的、发展的和非客观的,是经过学习者内心建构并受社会文化影响的[9]。所以需要我们引导和帮助学生建构并扩大新的文化图式。

这些需要讲解的文化背景知识包括:

(1)语言知识:包括语言词汇当中蕴含的背景知识、文化典故等。

(2)文化艺术、宗教:包括著名的作家,作品,文学艺术流派以及取得的成就,主要的宗教派别等还有由此产生的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

(3)生活习俗:这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当中形成的习惯,是约定俗成的东西,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中的人会感觉理所当然,但是外人却很难理解和掌握,例如中国人会问:“你吃了吗?”而英国人见面则喜欢谈论天气。

(4)国家社会背景:包括国家基本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常识。

(5)肢体文化:包括各国的手势、姿势、礼节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许多肢体语言是中西文化当中有,但表达的涵义却是不同的,这些需要特别的注意,这是构建文化图式的重要方面。

(二)学生方面

在学生文化图式的激活和建构并扩大的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讲授,又需要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自己建构对知识的理解,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并且对原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

1。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英语不是教会的,英语是学会的,所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特别重视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建构,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0]。学习毕竟是需要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师应该站在一个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保姆”,更不能“越俎代庖”,大包大揽的为学生做完一切。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积极的给予鼓励和正确引导,坚定学生战胜困难的必胜信念。老师不是教科书的“留声机”,“扬声器”;学生也不是抄写作业的“机器”。双方都应该找准定位和摆正位置。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

2。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

事实上,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就是学习能力形成、提高的过程[11]。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学生不断的进行思考,思维得到修正和完善,学习潜能得以极大开发和提高的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大学英语精读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在做练习时,不能只是简单的公布一下答案了事,而是注意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自己在思维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且从中去探寻思维的规律,养成正确的认知方式和习惯,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我们应该更加注重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做出了成绩取得了进步就应该予以鼓励和表扬,而不是片面的追求最后的分数和名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主的形成真正的学习能力.(三)具体操作原则和方法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原则和方法来建构并扩大学生的文化图式:

1.全面和重点相结合原则。全面就是要求教师在每次进行新课程讲解时,教师需要把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全面的讲解,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这些文化背景知识的输入和传授要有系统性,并且要有重点: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紧密结合的,能够体现西方文化鲜明特色和中西文化差异的即为重点。这样才能建构起合理的文化图式。

2.情景体验法。教师可以选取合适的场景让学生自编自演。这些场景可以是教堂结婚、商场购物等。这样学生可以修改原来不正确的文化图式,建立新的文化图式。使大脑中的文化图式不断丰富和完善。

3.阅读讨论法。阅读的内容不仅仅是小说、文化概况读物,还应该包括网络上的文化知识、英语原版经典电影、电视节目等。同时要有针对性,经常推荐一些对学习有益的材料让大家阅读。然后,针对大家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进行讨论,扩大文化图式。

4.头脑风暴法。让学生针对某一开放的文化话题,畅所欲言,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思维,扩大学生头脑中已储存的文化图式。

5.语义映射法.可以允许学生就某篇课文中各个思想观点之间的关系表达出他们自己的观点。通过语义映射法,学生就会对文章的结构和关系有了较为清晰了解,在此基础上阅读文章的时候就比较容易的理解文章大意和中心思想,更快的来建构和扩大文化图式。

五、结语

针对当前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把图式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来。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来学习大学英语精读。我们需要通过教师的讲授来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文化图式并建构和扩大新的文化图式;同时也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以此来帮助学生学习英语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篇12: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论文

3.2大学英语文化教育的范畴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时需要分阶段、分层次,文化教育程度需要随着大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提升而逐渐提高,与此同时文化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所占的比例也应有所增加。并且教师在英语教材选取方面也应该很据学生特点进行文化知识输导的取舍,以便提高教学的实际性和针对性。文化知识范畴主要包含一个国家的建筑风格、河流山川以及、服饰等普遍的物质事物,而文化交际范畴主要包含民族的表达特点、思维习惯等抽象概念。教师必须有效处理好两种文化的关联,合理控制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比例,以便于学生熟练掌握英语的内涵。

4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4.1英语教学方式的问题大学英语教师主要起到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所学知识的作用,而获取知识的多少实质上只取决于学生本身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能力。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英语教学方式都是通过老师讲解的`途径,其中英语基础文化内容还是以注解法居多,教师只是将书本文字进行扩展,来达到英语课文中文化信息得到说明的效果。也有不少学校的英语老师组建小组学习体系,该教学方式表面上解决了教学中心的转移,实质则是英语教师的另外叙述形式展现。

4.2英语教学内容的问题文化教育具有复杂的特性,不同英语教师对英语文化都持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绝大多数教师将文化分成文化语言和文化交际,也有不少学者将其分成语义、语用以及语构文化等等,无论何种分列方式,教学内容的重点都是围绕英语文化展开的,然而西方文化中民族节日在逐渐超越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教师过于强调英语文化的先进思想,而忽略传统文化的必要因素是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

5针对目前文化教育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文化教育问题所采取的对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英语教学部门应该培养教师具有基本的文化教学观念,从而逐步建立具有文化意识的教师团队,在二十一世纪,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更要具有母语与英语的文化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大学英语教学课堂上贯彻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与此同时,相应英语教学部门还要加强教师的跨文化理念,可以通过开展教师文化培训课程来实现这一目的。其次,完善现阶段的教育评价体制,改变教师目前教师的填鸭子教学模式,杜绝针对英语等级考试开展的有关英语教学课程,达到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基本要求。

6结论

上一篇:与学生谈心谈话记录下一篇:中水公司质量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