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2024-04-23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共8篇)

篇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课后,静心思考,本节课有其特有的闪光之处,但欠缺之处也同样昭然若揭,思索之余,有如下想法:

反复推敲,三易其稿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共设计了七个环节:走近三国、感知思语、寻踪觅迹、公堂对簿、思绪飞扬、碑文撰写、即景抒怀,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也相应的设计了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次的设计内容完整丰富,但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却也只是浅尝辄止,无法进入再深一步的探究,很快地,这次的设计被否定了。第二次,我将环节减少,并对每一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深入探索,并随之而拓展了许多引入的课外的知识,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具体到重点的字与词,同时课外知识的延伸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引发他们对人物性格的思考,可依然有不足,这种设计过分地强调突出课文内容及人物却忽视了现实社会中我们“做事”和“为人”的德育渗透,于是我第三次的修改思路,既能丰富知识点,又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展现。

篇2: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为提高概括的有效性,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采用多种朗读法,减少默读,侧重自由放声朗读和分角色朗读。

篇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第5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古代不同类型白话小说的特点, 了解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 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 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 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 但缺少较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可根据班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 在设计问题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整体感知课文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力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 掌握课文内容, 了解记叙顺序;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探究杨修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 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讨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 大屏幕出示一首诗。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目的在于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小说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主要由学生介绍, 教师做补充。

2. 检查预习, 扫清字词障碍:

才放旷等。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 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3. 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语速要适中,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1) 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 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杨修被杀仅仅是因为惑乱军心吗?

(3)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画出全面概括点明杨修之死真正原因的一句话。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让学生分小组速读课文, 完成以下任务:组内互讲故事, 然后请学生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 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阅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把握课文。)

三、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

1.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 以“读了___我认为____”为例说一句话,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思考曹操兵败, 却又厚葬杨修, 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师生共同归纳曹操性格: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

1. 关于杨修死因, 有人推之于曹操, 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性格特点、个人才能及插手继位之争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杨修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从史实的角度, 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1)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史实的角度来评价曹操。)

(2) 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总结:一分为二, 辩证评价;有功有过, 全面评价;融入背景, 客观评价。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更好地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1. 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请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

2. 教师小结。

●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曲雄浑古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 曾经闪现过许多英雄豪杰, 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谋臣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天才。请看一首诗: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 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读诗后请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首诗评价的是杨修, 诗中认为杨修才华横溢, 但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师:说得很好。才华横溢的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谜团走进课文《杨修之死》。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作者罗贯中, 你了解多少? (生总结, 教师补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我们现在读起来略感吃力。因此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请看大屏幕“咬文嚼字”。 (多媒体出示文中重点字词, 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语速,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说话的场合, 要读出人物的感情。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巡视, 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不知道同学们读的效果如何?老师这里有几个小问题想考考大家?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生:杨修和曹操。

师: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丧黄泉的呢?

生:因为杨修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猜中了曹操的心事, 所以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师:杨修被杀仅仅是因为他惑乱军心吗?

生:不, 这只是他被杀的一根导火线, 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请从文中画出概括说明杨修死因的一句话。 (学生再读课文, 从文中寻找答案。)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 (shuò, 屡次) 犯曹操之忌。”

师:找得很准确。原来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 那么课文写了几件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请大家分小组速读课文, 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1) 组内互讲故事, 一会儿请每组选一位同学来把每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对杨修每次犯忌, 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τ, 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速读课文, 组内互讲故事;结合文章内容, 学生填写表格。)

师:请几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 (简介故事内容, 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其好处是什么?

生:我认为运用了插叙。恰当地运用插叙, 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 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师:本文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入的6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三、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

师: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 展示性格。文中插叙的6件事由生活小事逐渐演变为宫廷内部权力的争夺, 在曹操的心中杨修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那么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人各自展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呢?结合课文, 请同学们以“读了__我认为__”为例说一句话, 概括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读了“园门改阔”事件, 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 恃才放旷。

生:读了“众人分酥”事件, 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 过于自恃。

生:读了“梦中杀人”事件, 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 招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

…………

师: (总结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 那么曹操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我们通过下面的问题来探讨一下。曹操兵败, 却又厚葬杨修, 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

生:曹操打仗大败而归, 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 众人对他杀杨修的行为自然就有疑义。曹操厚葬杨修, 可以堵住众人之口, 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 借此来笼络人心。这表现出曹操虚伪狡诈的性格。

…………

(师生共同讨论后归纳曹操性格: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四、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

师:关于杨修死因, 有人推之于曹操, 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学生品读课文, 研讨探究杨修的死因,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生:我们小组是从杨修自身的角度考虑分析的。我们认为杨修好卖弄小聪明, 违反了军纪, 被杀是咎由自取。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 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 反而影响军心, 确实该杀。

生:我们小组认为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 曹操作为一个专横霸道的独裁者, 怎么能够容忍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思呢?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 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 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除掉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 最后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杀掉了杨修。

生:我们同意前两个小组的看法。但还要补充一个原因, 就是杨修插手曹家兄弟争夺权力的继位之争, 卷入到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又因此而欺骗过曹操, 所以被杀。

师:同学们分析归纳得非常好, 准确地分析出了杨修的死因。关于杨修的死因, 我们借用上课前评价杨修的诗中一句话做上联来概括:身死因才误。你能不能配写一句下联? (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参考同学们刚才说的答案, 老师配的下联是:命丧为权争。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 曹操因为他的才能出众而赏识重用他, 也因为他的恃才放旷而杀了他。杨修的悲惨结局让我们感慨良多, 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杨修的故事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如果有时光机器可以跨越时空, 当我们来到三国时代, 站在杨修面前,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教师适当指导。)

生:杨修先生, 您的才华令我十分钦佩。但是您却不应该恃才傲物, 骄傲自满, 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还是要谦虚一些, 您说不是吗?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认为人可有傲骨, 但不可有傲气。做人不可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目中无人。因为毕竟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 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杨修和曹操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 特别是曹操, “宁叫我负天下人, 莫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已经成了人们说曹操奸诈的必用名言。一提到曹操,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京剧脸谱中的那张大白脸, 接着就会想到“奸臣”这个词。也许就是因为这点, 曹操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反面典型。其实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历史通, 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 (学生介绍有关曹操的历史知识, 背诵曹操的作品;教师归纳总结。)

师: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 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人唯才, 抑制豪强。兴屯田, 抑兼并, 统一了北方。他精通兵法, 擅长诗歌,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这部巨作中, 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使读者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所以大家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知识, 想一想,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文章互相讨论研究, 总结方法。)

五、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师: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他用兵如神,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大败曹操;他忠心耿耿, 一心辅佐刘氏父子, 矢志不渝。他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

生:我最喜欢关羽。因为关羽武艺高强, 过五关斩六将, 天下无敌;关羽忠义无双, 千里走单骑人人敬仰。

生:我最喜欢赵云。因为他英勇神武。在长坂坡百万军中七进七出, 如入无人之境。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 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最后由我们的科代表收集整理, 编成一部作文集, 名字就叫《说英雄, 谁是英雄》。这将是咱们班的第一部作品集。你看, 只要你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作家。

●教学评析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 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导入, 很好地营造了学习的氛围, 关于杨修的小诗, 也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杨修之死原因的分析, 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 这样的学习任务清晰而具体,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特点和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 按照“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的过程, 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又符合教学规律, 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由浅入深, 逐渐清晰、深刻。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梯度。比如“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环节中的几个问题:“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学问题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篇4:《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在课前,教师运用博客以及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创设一个学生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通过发布帖子发现思考的气味,在课堂上开展高质量的深层互动,让课堂焕发活力。课堂中还运用音频做情境导入,使学生能更快进入情境。运用幻灯片则使教学环节更加清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以及网络辅助材料,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杨修的死因;(2)能客观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3)能从感性认识经典,逐步学会深入理解探究经典,培养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补充素材、提示讲解,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自主学习(如思考、阅读、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见解等),小组合作(如交流汇总、质疑释疑等)共同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珍视自己个性化独特见解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3)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差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态度阅读小说以及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开课伊始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

学生表演情境剧《杨修死,众纷纭》:话说马超已退,曹操带伤归寨。对于杨修之死,民间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师:杨修这个人很特别。他被曹操处斩时年仅34岁,但是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世说新语》里讲述他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记录他的生死,文学家、史学家爱评论他,诗人喜欢写他,近年来心理学家也对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杀呢?你想听听大家是怎样评论这件事情吗?你想弄明白杨修之死的个中原委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模拟一个杨修死后、曹操归寨、众说纷纭话死因的情境引入课题,回顾上一节课的情节,疏通整理文中所叙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好奇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研讨,从而乐学。另外,通过参与戏剧式的模拟情境,学生对本节课的研讨核心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2.感悟探究

课前,教师在网络上发布话题讨论,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观点和小组意见,彼此互相浏览发言。不见面的脑力在碰撞,不断激发出火花。

网络话题摘要:(1)自读课文后,谈谈你的初读感受?(2)谁能一语道尽杨修其人?(3)通过研读课文和博客上的资源库资料,深究杨修死因,畅所欲言,发表见解。(4)杨修一定要死吗?他的最后结局是否可以避免?(5)如果你是杨修,你会怎么做?你能否为他改写命运?(6)单看文章:曹操杀杨修简直合情合理,你是曹操,你会怎样做?(7)我们不是讨论过“天下第一等人”吗?杨修是吗?曹操是吗?(8)这篇文章给予现在的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提出小组任务:再读相关文本,拓展阅读,深入分析。学生小组自主选择阅读教师提供的各种相关网络资料,以及网络学习博客上的各小组留言,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或心理分析等多角度展开小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去思考探寻杨修的死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博客形式,使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搜集与提炼信息,多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

3.拓展迁移

教师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讨论话题:(1)罗贯中版本的杨修之死与历史真实版本有何区别?(2)杨修到底死于什么时候?(3)杨修死前说的话中隐藏着什么秘密?(4)曹操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呢?(5)曹操与杨修本来的历史面貌是怎样的?(6)为什么罗贯中要做这样的改动?(7)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人物有何差异?

学生思考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引导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来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反思

篇5:《杨修之死》教学案

为杨修喝彩

阿池

大凡过于优秀的人往往不容于世,何况是在三国那样一个污浊的乱世。才女蔡文姬为之百思不得其解的一句题词“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杨修却在片刻之间悟出乃“绝妙好辞”,令众人称羡不已。杨修的敏慧于此可见一斑。连以七步诗著称于世的少年才子曹植亦师从杨修,杨修的才情与人格魅力便不言而喻了。

历来都有“文人相轻”之说,可在杨修身上却是个例外。且看张永年反难杨修那一场,虚心的杨修是怎样热切地盛赞张松,而后又是怎样在曹操面前为冒犯曹操的张松极力开脱,才使张松保全性命。对待同类,杨修何其热诚!

至于说到写诗作词,不过是小丑的杂技,不知道那些一味媚主求荣的奴才们可曾听说过,开创豪放词一派的辛弃疾20岁时便参加过山东的反金起义,以《岳阳楼记》闻名于世的范仲淹亦曾被誉为“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吓破胆”,更不必提大义凛然的文天祥了。这些人哪一个不是身怀济世之才,他们的诗文便是自身人格有力的佐证。

当文学沦落为媚上的工具时,才是文学真正的堕落与悲哀。试看曹操大宴铜雀台之时,那些阿谀、溢美的言辞中有没有杨修的诗句?

生在乱世的杨修有着犀利的目光,正是这种“举世皆醉我独醒”,使他在曹操所杀侍卫的墓前道出惊人之语: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才招致杀身之祸,只是当时的曹操苦于没有借口罢了。

杨修并非不通人情世故,只是高洁的品性使他不屑为之。同样,胸中的块垒不吐不快,即使为之丧生亦在所不惜。曹操炮制了一出梦中杀人的恶作剧,众谋士心知肚明,但为明哲保身起见,都不愿加以点破。杨修在一片白色恐怖中犹能坚持说真话,这是何等的可佩可叹!杨修的真性情,是划破暗夜的一道炫目的强光,令众士子的虚伪圆滑相形见绌。

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一直处在两个时代:

1、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2、暂时做称稳了奴隶的时代(请允许我在此将“奴隶”擅自改为“奴才”)。在三国那样一个乱世中,每个人都岌岌自危,神色仓皇地寻求做个安稳的奴才。那位被杀的侍卫可谓一忠心耿耿的奴才,然而即使如此,仍不免死于非命(又想起曹操因自身错误杀掉粮官借头一事,可见他早有前科;而小人物的命运又何其悲惨,永远摆脱不了动辄被杀之虞),何况是杨修这样一个耿直、没有媚骨与奴性的真人,其结局自然更为可悲。

呜呼!竟然将杨修贬为小丑,实在是贻笑大方。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没有灵性的人何异于小猫小狗?当共性完全淹没个性,当兽性与暴力充斥于宇宙,当所有人被同化成一张相同的面孔,有灵性的真人便早已被恶俗不堪的社会环境所窒息。在三国中,出类拔萃的才子如祢衡、孔融(甚至死忠于曹操的荀彧),有哪一个能苟全性命于乱世?

当文人遭遇政客,便有被放逐的屈原,郁郁不得志的李白,穷愁潦倒的杜甫„„因为这些人永远不甘于做为所谓“主子”粉饰太平的奴才,不甘于磨折自己的天性去逢迎权贵,才会写出那些不朽的传世诗文。这些诗文,虽然不会为他们赢得生前的高官厚禄,可是他们狂放不羁、淋漓尽致的人生态度,却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

我为杨修的独立人格、铮铮傲骨喝彩,也向那些只手遮天、翻云覆雨的所谓政客及其帮凶表示最深的蔑视!

千古谁识曹孟德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陈寿的《三国志》称其为“非常之人,超世之杰”。毛泽东写词赞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唐玄宗常自比“阿瞒”。唐太宗说曹操是: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千百年来,对曹操褒着多矣,贬者亦不在少数,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是盖棺论定了的。我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史论家,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读史者,谈谈对曹操的一些认识。我认为,曹操这个人本身有很多矛盾的地方,但这些矛盾的综合体却成就了一个“命世之才”。确切说,其实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是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曹操只是普通人中的一个,但由于他本身少有的气质和天赋,再加上少有的际遇,他又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矛盾综合体。

一、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矛盾的结合体

曹操首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人们都说:一个人的诗可以反映这个人。曹操戎马一生,“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这是一个文学家、诗人的情怀,而诗人往往是理想主义者,曹操也不例外。

他的《短歌行》写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陌上桑》写道: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嶷历玉门。

《观沧海》又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却东西门行》则说: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这些勾画出一个集狂放、多情于一身的轮廓,字里行间透露出作为“建安文学家”的风采。具体表现在他的事迹,则是放荡和对故人的眷恋。比如他在袁绍墓前的痛哭,比如对郭嘉英年早逝的哀痛,比如对蔡邕之女蔡文姬的照顾。

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让志县明令》)中说:“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

这样的一个人,你跟本看不出他能指挥千军万马,治理混乱残破的乱世,他更象一个“清谈家”,但事实上曹操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实干家。曹操二十多岁时就能做出闻名朝野的“五色棒”事件,做济南相时其治下更是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此时的他满腔热血,一心做汉臣留名竹帛,正如他在《让志县明令》中说的:“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

但是,汉朝已经到了风烛残年,一条破船到处漏水,曹操想安心做汉臣求得清名的理想被残酷的现实击破了。直到董卓弄权,曹操的人生目标已经有了微妙的转变。虽然他在态度上仍然是支持并拥护汉朝,但内心深处已经开始明白,汉朝难救了。荀彧建议曹操拥立汉献帝,就是要“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个提议其实与曹操当时的目标和全国局势相适应的。曹操虽然对汉朝失望,但他还不敢有取而代之的想法,于是通过“利用”来实现“辅佐”,就成了“双赢”的一步棋。

曹操年轻时就为《孙子兵法》作序,表现了一定的军事天赋,但在当时恐怕只是他的“课余爱好”,他那时更喜欢和热衷的是“权变”以及为官之道。曹操之幸运就在于他所处时代使他的“课余爱好”以及天赋恰恰有了展示的空间,成就了一代伟业。

上面这些综合起来就是:年轻时的志向、客观环境的变化、再加那么一点点的运气造就了曹操的“现实主义”。

因为他的理想和抱负就是要“从政”,他必须要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因为客观环境打破了他的梦想,使他学会了在面对现实,并把理想和现实很不情愿的区分开,这更像一种无奈,所以说,“挟天子以令诸侯”也是曹操对理想的改进,这种改进同时也是曹操对现实的妥协;曹操用兵推崇“兵无常势,水无常行”,他懂得战争没有可以事先预知结果的,应该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这种层次的领悟力只能说是“天赋”,而在实际运用中,曹操用兵三十年,胜多败少,统一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是对“实干家”的最好诠释。

曹操作为“现实主义者”是“时世”所造,但他作为“理想主义者”却是与生俱来的气质。这两种矛盾的性质在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而且体现的那么淋漓尽致,这种人古往今来都不太多。因为同时具备“诗人气质”和“实干家才具”的人本来就不多,身处乱世的这类人更是少之又少,可能这就是我们对“曹操现象”难以理解的原因。

二、狂放不羁和遵守汉律的矛盾

《曹瞒传》记载:曹操年轻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世语》记载:袁绍和曹操少时曾调戏人家的新媳妇。《汉末英雄记》则记载:曹操在南皮破袁谭后,“作鼓吹,自称万岁,于马上舞”。《曹瞒传》又记载:曹操“为人佻易无威重„„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谈到兴头上就猛拍桌子,甚至一头扎到酒菜盘子里。

这样的行为,即使在今天也是很出格的,在当时简直就是“放荡”。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却十分相当简朴和循规蹈矩。他规定自己府邸不许用昂贵奢侈的物品,尤其是家人都要保持朴素,绝对不能打扮的花枝招展。诚然,他也喜欢欺玩异物,但是相对他的地位,对比他的性格,曹操是一个朴素的人。

在律法上,曹操在“戒子”、“惩人”、乃至“治军”,在很大程度上都继承了《汉律》,而且可谓“循规蹈矩”,这与曹操狂放不羁的性格看起来是格格不入的。可实际上这又是曹操对现实情况的妥协。《通典》说曹操“难以藩国改汉朝之制”。在“妥协”的基础上,曹操在尽最大的努力改变着可以改变的东西,比如:曹操开始认为应当恢复“肉刑”,但是被孔融、王修等反对而作罢;“定甲子科„„以汉律太重,故令依律论者听得科半,使从半减也”。

从中我们可见,其实曹操并不是“循规蹈矩”,他作为政治家要全面的考虑问题,主观上他要求大胆创新,但是在面对力量暂时不足以改变的东西时,他又只得妥协。所以说曹操又是一个“狂放不羁”但朴素的人,是一个渴望改革但又对现实妥协的人,这两种矛盾又在曹操这一个人身上体现了出来。

三、珍视生命和数次屠杀无辜的矛盾

《蒿里行》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短歌行》又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天悯人、珍视生命的曹操。

但是,同样是这个人,先后在徐州、官渡等地,屠杀无辜百姓和投降士兵,简直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这与他前面的诗词颇为矛盾,是不是曹操很虚伪?

曹操在破邺之后,听说有户三十万的欢欣,攻南皮时对百姓的网开一面,这些事件也都表明曹操是爱民的。

从先秦以来屠城先例屡见不鲜,白起坑杀赵兵四十万、刘项战争时也有屠城记载、汉与匈奴的民族战争更是视屠城为儿戏,所以说屠城其实成了一个“惯例”,一旦遇到顽强抵抗的城市,那么该城城破之日也就是老百姓遭殃之时。同时,屠城确实有一定的作用,否则历代军队也不会乐此不疲。首先,它可以打击后来抵抗者的信心;其次,可以最大程度的破坏当地的生产力。

具体到曹操身上,我们会发现,他只是千百年来“屠城”中的一个继承者,有意识无意识的遵从者,与他本身的残忍关系不大。

四、拥汉与废汉的矛盾

这里说“废汉”可能不太准确,毕竟曹操有生之年没有这个行为,但稍微知道这段历史的人都明白,曹操已经为自己的后代“废汉”铺好了路,所以说“曹操废汉”也并不为过。

早年曹操对汉朝还是有一定感情的,但是随着自己实力和地位的提到,他渐渐对汉朝的感情淡泊了。曹操与西汉霍光有相似之处,霍光后嗣的遭殃为曹操树立了一个榜样。但曹操绝不单单是为了后代的着想才行废汉之事的。曹操与霍光有很大不同之处,曹操稳定后汉的过程要比霍光艰难的多,而曹操对汉的感情是一种“布施”,霍光仅仅是“扶植”,曹操从感情上并不亏欠汉献帝。曹操的长子曹丕早在建安十二年就督邺,曹彰也在北方带兵,所以说曹操老早就在有意的扶植接班人。

身居高位的曹操行起“废汉”之事其实是易如反掌,他之所以不这样做,简单归结起来,其实就是自己的身份和早年的理想决定他不会这么做,孙刘的影响是其次的。在对汉朝上他功大过少,虽然他曾杀皇后并威逼汉帝。但在“尺寸之地不为汉家所有”的情况下,正如曹操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所以说,曹操“废汉”其实是大势所驱。早年的“拥汉”对曹操和汉朝而言是双赢,早在董卓弄权时汉朝就已经名存实亡,当风雨飘摇的残汉再没有存在意义的时候,后代人取代它也是必然的。

五、爱才与害才的矛盾

曹操颁布《求才三令》,屡次在自己的书信中提到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王沈的《魏书》评论曹操说:“知人善察,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中”。曹魏人才的鼎盛与曹操这种“海纳百川”式的用人模式有很大关系。

但正是这样一个爱才惜才的人,却屡次的迫害当时的名士和文人。如果说杀崔炎,迫害杨彪、逼死荀彧是政治需要,那么他杀边让、杀杨修则或多或少的都有受到社会的影响。

魏晋尚“清谈”,与政治黑暗有很大关系,而这一点深究起来是起源于汉末的大**。人们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政治抱负没有施展空间,稍有不慎就有杀头之祸,所以士族往往选择归隐和不谈国是。

曹操虽然是统治者,但并不是他一手造就了这个局面,相反,他曾经也是这个风尚的受害者。只是在他当政之后也有了这个“嗜杀”的毛病,应该说这与“屠城”一样,是一种政治手段习惯的延续。

曹操爱才求才是事实,但身居高位的他同时又受环境影响,残酷地杀掉一些反对自己的人才,至于政治需要的杀戮,他更是毫不犹豫的实行。

这种矛盾的体现的结果就是,曹魏在人才上超越孙刘。但由于曹操迫害了一部分人才,导致当时有相当一部分人因此或以此为借口来反对曹操,似乎曹操完全是“嫉才、害才”的人。

六、长于战术短于战略

这一点其实不是单纯的矛盾,只算是对曹操矛盾本身的一个延伸。曹操在战术上的造诣在整个后汉三国无人能出其右,从破兖州黄巾到官渡之战,奔袭乌桓,再到平西凉,曹操在战术上的表现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曹操在战略上却有着很多为人诟病的地方,比如,官渡之战时他曾想放弃官渡,结果被荀彧制止;在赤壁之战时他否定贾诩的正确建议,结果失去统一良机;平定汉中后没有趁势进兵巴蜀;关羽威镇华夏,他又想要迁都避其锋芒,幸亏刘晔等人提醒他。在这几次足以改变历史进程的战略决策上,曹操都犯了错误,只是有两次他采纳谋臣建议才避免一败涂地。

曹操“短于战略”只是相对于他“长于战术”而言,其实他在战略上的建树还是不少的。曹操“长于战术,短于战略”的原因是多重的,根本上还是曹操性格矛盾造成的这个现象。

曹操放荡不羁豪迈奔放,同时又十分敏感悲天悯人,这两种矛盾,前者决定他敢于实施常人难以想像的战术,后者决定他对于事物的变化十分敏感,所以他可以及时的捕捉战机,这就造成他在战术层面上可以游刃有余。但是,也正是这两种矛盾的性格,使他难以在战略构思上冷静和客观的分析问题,因为这类人,前者决定他往往“想起来什么就是什么”,十分随性,后者又决定他十分“善变”,所以在战略这个严肃的问题上,曹操体现出了他相对于战术的缺陷。

也许曹操也对自己这个性格有所认识,所以他对自己的部署很亲近,或许是希望通过“众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吧。

七、对曹操性格的小结和形成原因的探讨

曹操这个人既是理想主义者,又是现实主义者,既狂放不羁又循规蹈矩,既珍视生命又滥杀无辜,他拥汉但最后又废汉,他爱才但又害才,他长于战术却短于战略„„

这个人太矛盾,太令人感到难以琢磨,是什么原因使他有这么多的矛盾呢? 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人的性格都是有两方面组成的,一是“天赋”,一是“环境”。这两者一开始往往是“天赋”占主导地位,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环境就成了改变一个人的主要因素。所以人们在年轻时都是“豪情万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说“人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曹操说到底也只是一个人,他也不可能摆脱这个规律,相反,我认为这个规律对他的影响比一般人要深。

从“天赋”层面讲,曹操天生就是一个“狡猾”的人。他曾装病骗得父亲同情,得以到处玩乐;又有“割发代首”的即兴表演;杀粮官稳定军心的别出心裁。这些可不是后天磨练可以学会的,只能说是曹操的“天赋”。

这种“善变、狡猾”的性格伴随了曹操一生,这或许就叫“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每个曹操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是最终形成其独有个性的决定因素。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宦官身世造成曹操的自卑心理”,这个观点是有失偏颇的,毕竟曹操从他文辞和行事来看,没有丝毫“自卑”的成分,最多只是敏感一点罢了,因为曹操的祖父虽然是宦官,但他父亲是养子,而到了曹操这一代这个影响是有的,但已经不足以改变曹操的性格了。其实真正改变曹操塑造性格的还是动荡的社会。

前文说过曹操早年一心报效国家,奈何“报国无门”,他看到的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对他的刺激是造就他敏感性格的主要原因。而在以后,动荡的乱世又再次塑造着他,比如陈宫的背叛,当时曹操身负“家仇”,曹嵩与曹操父子关系是很不错的,家人的惨死已经让曹操痛不欲生了,而陈宫等人在背后却给了他一刀,这无异于往伤口上撒盐。曹操面对残酷的现实,不得不展露出他作为政治家残酷的一面。对诸侯之间勾心斗角耳濡目染,也证明要想在“法典俱废”的**时期立足,没有“铁腕”是不行的。这个道理曹操原本肯定是知道的,但真正的实施却是环境逼迫他做出的。

在那个岁月,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惩罚可以不受任何约束的任意实行,曹氏对袁氏如此,对吕布也是如此,曹操的“残忍”形象或许和他多是胜利者有关系。而有时的残忍则是政治需要,比如杀马腾。而这种必须的“残忍”反反复复影响着曹操,对他的性格肯定是有影响的。

另外,曹操又是一个朴素、随意的人,这个性格的形成也是与当时的社会有很大关系的。汉朝的宫廷斗争以及后汉**造成很多读书人不愿出仕,他们认为生命得不到保障。而曹操早年也受这个思潮的影响,所以他在《让志县明令》才一再说自己在遭受“报国无门”的挫折后原本不想再侍官,只想过田园生活。这倒不是他虚伪的话,当时形式他有这样的想法是很正常的。而这种朴素、随意的性格的形成也影响了曹操的后半生。

篇6:《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2、赏读语言,品味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分析杨修曹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杨修之死得到启发:如何才是真正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4)伺查( )

2、解释关键词

数犯曹操之忌( )( )

适庖官进鸡汤( )

二、授新课【导入】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杨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活动一:三国故事会

活动1:任选文中的七个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举手上台任选一幅图表演。

活动二:大话三国人物

示范:以鸡肋事件为例。请大家找出杨修说的话,以及夏侯和曹操看到军士收拾行装后的表情。

由鸡肋事件,可见杨修胸无城府,一介书生,卖弄聪明而不知死活,不知收敛,不懂政治。

一盒酥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活动三:三国人物之杨修论死因

学生认为杨修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小结:我们通过杨修之死,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杨修之死因归纳

一、学生从故事中作者的倾向里读出的死因是杨修之死原因在己。

二、学生分析每个故事曹操的表里不一虚伪狡诈的反应,认为死因在曹操狡诈凶残。

三、老师补充材料,辅助学生真正理解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卷入曹操立世子的政治斗争。

板书设计:

1.杨修被杀

插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杨修恃才放旷 学会与人相处

4.语破奸心 曹操老谋深算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作业布置:

篇7:《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借助“导学案”,自读原文;依托翻译,释疑文字疑难;概括事件理解小说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

对话题目概要事件剖析死因;

对话关键揣摩人物性格及其表现手段;

对话生活看文学与历史不能混为一谈。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

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片尾曲。

一、故事引入

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

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隐有‘汝来送死’之意。”

黄花逐水漂——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

二人过木桥——“來”。

好景无心爱——“愛”无心,“受”也。

须防歹徒刀——“歹”字一弯刀,“死”也。

此人确乎聪明,但最终却命丧小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聪明的杨修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文章写得好,语言也是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是在众人之上,所以他的死是曹操嫉恨杨修的才华高于自已,并不是因为他惑乱军心之罪)

这人是谁?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节选自著名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72回的《杨修之死》就能为我们揭开这些谜底。

交代课题:《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1.对话策略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首先是同学们和课本的对话交流。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2.对话题目

提问不妨从题目开始。如17课《智取生辰纲》,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作为?结果怎样?

看到《杨修之死》这样的题目,大家就要开动脑筋给自己提几个问题。

比如,杨修是谁?杨修为什么死了?是怎样死的?杨修之死的背后有没有深层次的原因?

下面李老师就扮演狗仔队角色,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

问题:杨修死于何事?(直接采访)

/ 11

情节:

——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标题:

——擅自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

——造言“鸡肋”乱军心。

三、深度追踪 1.问题引领

下面李老师还将以问题为方式,请同学们继续进行深度追踪。

问题:杨修死因揭秘。(小组讨论)

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2.死因揭秘

学生小组交流、班级交流。

杨修性格悲剧:恃才放旷。

杨修政治悲剧:惹祸宫争。

杨修官场悲剧:遭遇曹操。————————他死于何事?他亡于何因?

四、直击关键 1.何为关键

紧扣问题对话文本,最有效的方法是抓住课文关键。所谓关键,就像串起珍珠的那根绳,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的核心要素,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2.关键之例

内容关键例子:

《老王》关键:《老王》是一篇散文,散文以抒发情志为主。情志表达集中在散文最后: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不幸而善良。

明写:老王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暗写:杨绛

不幸——文革遭难;

善良——悲悯情怀。

明暗线索,不动声色的语言,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

《最后一课》:变。

手法关键例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对话;

《社戏》:诗意; 3.邂逅关键

讨论:你认为本文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

内容:恃才放旷。

手法: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1.对话人物

/ 11

问题: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

(1)恃才放旷——解析杨修“恃才放旷”的动作、语言。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日常小事。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参与宫争。

(2)恃才不放旷——解析曹操“老奸巨滑,深谋远虑,不动声色”的最有味的言行心理。

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操虽喜笑,而心恶之。

操闻而愈恶之。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曹操: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

这篇小说,故事有味道,人物有嚼头,细细品读,你会越读越有味。2.品味“恃才放旷”或“以事写人”这一全文关键。

①“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

曹操——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

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②聚焦“恃才放旷”凝聚反复事件——“三式”记人。

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

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 “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

面带微笑心嘹亮——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

厌恶升级起杀心——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

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

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

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六、玩味名著 1.学习小结

对话题目——解读关键——言文统一。2.文学≠历史

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

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

/ 11

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3.课外写作

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杨修之死》教学实录

一、故事引入

师:先请大家看屏幕。这是一幅三国时期的地图,(手指地图)这里,是汉中,同学们知道汉中吗?

生:不知道。

师:汉中处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之间,是中国西部的战略要地。南凭大巴山屏障,北据秦岭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赤壁大战后两年,吃了大亏的曹操经过休整后又恢复了元气。此时刘备占领汉中地区,令曹操寝食难安,打算发兵争夺。曹操亲自修战书一封,发往成都。看过战书,刘备甚是忧虑,诸葛亮却哈哈一笑,在战书上面题下四句诗:黄花逐水漂,二人过木桥。好景无心爱,须防歹徒刀。

曹操看了这四句诗,不解其意,问左右谁人能解,都面面相觑,不知所云。但有一人却在旁边冷笑,曹操便询问其意,他说:“这四句诗是一个隐语。”

这四句诗隐藏着什么意思?同学们知道吗?

生:(众摇头)不知道!

师:(点击电子屏幕呈现四字“汝来受死”)这四句诗隐有‘汝来受死’之意。

师:(手中电子笔指点四句诗解说)黄花者,女人也;女人水上漂,“汝”也。这是一个“木”字,桥下两人走过,繁体字““來””也。这是繁体的“愛”字,“愛”去掉中间的“心”字,为“受”也。“歹”字再加一把弯刀,就是“死”字。

师:这个人聪明吧!但这个人最后也命丧聪明,《三国演义》中有诗为证。来,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这首诗。

生齐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师:这个人是汉代的名门世家之子,才华出众,出口成章,文采斐然;一开口就常常语出惊人,对答速度也在众人之上。诗句最后说,他“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他是谁?

生:(齐答)杨修。

师:对!他就是杨修。杨修死于何事?缘于何因?请大家跟随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去寻找答案,今天我们就学习18课《杨修之死》。

二、对话题目

师:课文怎么读,老师有两句话告诉大家。

师:《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几句话:“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抓关键词,“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一定要咀嚼语言文字。同时“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注意“对话”,所以大家学习课文首先要注意和课文进行对话交流。

/ 11

师:今天李老师就扮演一个狗仔队的角色,和大家来一番对话。对话我们最开始可以从对题目的提问开始,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发深入对话的最好策略是问题。大家已经学习过17课《智取生辰纲》了,我们可以根据题目提问:谁智取生辰纲?是怎样智取的?智取之前做了哪些准备?智取中有哪些聪明做法?最后结果怎样?带着这样的问题阅读课文,我们很快就可以从文中获得许多信息。

师:再比如《杨修之死》,你会提哪些问题?

生1:杨修为什么死了?杨修是怎样死的?

生2:杨修之死:背后有没有深层次原因?有没有八卦新闻?

师:很好,如果阅读课文前我们能够根据题目进行一番这样的追问,我们就可以较快地和文本展开对话,把握文本内容。

师:下面老师这个狗仔就出场了,直接采访同学们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请同学们不翻书,我看大家去经历了“杨修之死”这一现场后,是不是有了真正的了解。

生3:他在军中假传军令,惹得曹操大怒,被曹操砍掉了。

师:慢一点,你根据你的回答提取几个关键词。

生3:假传军令,曹操大怒,被杀。

师:是“假传军令”吗?

生4:是误导军令。

生5:是自取行为。

师:对了,杨修不是假传军令,他是自作聪明,暗自揣度军令意图,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下属仿效,夏侯惇也这样收拾东西准备收兵了。刚才同学把基本的事实说清楚了,很好。还有同学愿意说吗?

生6:因为杨修在曹操身边太过于自负了,凭借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管束,惹怒曹操。曹操接他扰乱军心这有理由,将他杀掉了。

师:大家听清楚了吗?来,大家翻到课本,我们来看是怎样一件事?如果我是一个狗仔,我一定就要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首先,事情的起因背景是什么呢?

生7:曹操军队进不能进,退怕人耻笑。

生8:看到庖官端鸡汤进来,想到夏侯惇请教的口令,就想到了鸡肋。

师:退不能退,战不能战,由此想到鸡肋。接着呢?

生9:杨修凭着聪明,暗自揣度鸡肋之意,收拾东西准备收兵,旁人也效仿。

师:事情还有怎样的发展?

生10:夏侯惇询问并效仿。

生11:曹操绕寨私行,发现不对劲,招夏侯惇、杨修询问端倪。

师:询问端倪用得好。结局呢?

生12:曹操以扰乱军心为名,将杨修咔嚓了(生笑)。

师:看来要说清楚一件事情,还很训练语文能力的。(课件板式用工整语言概要的事件情节)大家看,用这样的方式言说,就是语文。来,大家齐读一遍。“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起。

生(齐读):进退维谷鸡肋为令,主簿揣度不日退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魏王巡视见此大惊。招惇杨修问个究竟,造言丧命误于聪明。

师:怎么样?语文就可以这样学习。狗仔队记者就可以根据这些语句把整个“鸡肋”事件报道出来。

师:如果再拟一个标题,可以怎样拟?

生13:杨修之死。

师:聪明,你看编者都已经拟好了,大家英雄所见略同。其实,整个事件的关键词是

/ 11

“鸡肋”,你看,可以这样拟两个题目:揣度“鸡肋”口令,造言祸乱军心;造言“鸡肋”乱军心。用这样的题目,配上以上的情节,狗仔记者就可以将整个事件报道出来。你们看,李老师就通过题目提了一个问题“杨修死于何事”,让大家和课文来了一次交流。

三、深度追踪

师:李老师这个狗仔还想让大家再来一次“深度追踪”,请大家小组讨论:杨修死因揭秘。要求“依据课文,分析言之有据,阐释合情合理”。

师:杨修究竟死在哪里?原因何在?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一分钟,自己在课文空白处批注一下。

师(边巡视变提示):从文章找依据归纳,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归纳。

师:下面给大家两分钟讨论时间,请小组边讨论便做好交流记录。

小组讨论两分钟后交流。

师:讨论结果出来了吗?

生14:杨修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生14:他很自以为是。

师:恃才是么意思?恃才就是依仗自己的才能。放旷呢?不加约束,想说就说,想笑就笑,想哭就哭。

师:除了杨修恃才放旷的原因,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4:数犯曹操之忌。

师:能具体说说犯了曹操的哪些忌?

生14:比如说那个门里写了一个“活”字,其他都不知道意思,杨修建议修窄一点,曹操表面赞美,心甚忌之。

师:他为什么心里忌之?

生14:他嫉妒他。

师:哦,他嫉妒他,你把我看穿了,我希望不被人看穿的,你自作聪明把我看透了。

师:其他组还有补充吗?来你们组来说说。

生15:他杨修,不应该参与政治,他帮助曹植,他不该暗中帮助曹植,让曹操对他产生了灭杀之心。

师:他不应该去参与曹植与曹丕的内部权力的争斗,所以曹操要杀他。请坐。还有吗?

生16:我认为呢,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他嫉才。他对学才比他高的人,有一种嫉妒的心理,这也是他心胸狭窄,所以他导致曹操对杨修越发嫉恨。

师:你能不能从文中那段具体文字看出曹操心胸狭窄?

生16:比如说曹操在门上写一个活字那一段,曹操本来想炫示一下文采,结果被杨修识破,曹操对此很是嫉妒。再比如第四段最后写道,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师:心甚忌之就是说表面上称赞他,心里面却忌恨他,你把我看破了,所以这里看出他心胸狭窄。请坐,还有补充吗?

生17:第四至第七自然段,每一段的最后一句,都表现了曹操对杨修的看法,如“心甚忌之”。前面说他恃才放旷,古人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所以我说他太放肆,必死无疑。

师: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你长得太高了,我就把你哗啦哗啦吹掉了。太聪明了,刚才这个同学读得很细,他说到了一些细节,四至七段每段最后都有曹操的心理描写,请大家在书上勾画出来。第四段是“操虽称美,心甚忌之”。第五段是“操虽喜笑,而心恶之”。第六段“操闻而愈恶之”。第七段“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完了没有?“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 11

生:此时已有杀修之心。

师:“此时已有杀修之心”,说明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忍不可忍。为什么忍无可忍?

生: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同学们说犯了大忌。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请大家勾下来149页“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这句话应该是全文最关键的句子。刚才我们理解了曹操之“忌”,这里的“忌”一方面是希望别人不要把他看穿,还忌讳什么?

生18:忌讳旁人参与到他们内部的权力分配的斗争中来。

师:对!这位同学说的很好,不要参与他内部的权力斗争。曹操本来想选一个好种子,选一个未来的好接班人。结果杨修呢,他老是去插手。在宫廷争斗中,肆意去参与这种权力斗争的,经常会死于非命。中国有句古话,叫“伴君如伴虎”,特别是这种争斗触及核心利益,你就很容易出问题。

师:刚才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来读,深度追踪杨修死因的话,简不简单?不简单。杨修之死有几个原因呢?我们总结一下。第一个原因,“性格决定命运”,他老先生太恃才放旷了。爱耍小聪明。中国有句话,“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在华师培训时,刘良华教授还说,一个人太聪明了,别人就不和你玩了,你就很痛苦。第二,他是政治牺牲品,惹祸宫争。参与宫争,这是统治者最难容忍的。第三,他还不懂官场哲学,他是个官场苦命人,遭遇了曹操。

师:刚才你=李老师教了大家一中读书方法,就是大家要以交流的心态,去和文章对话。对话的时候最好能借助问题。你们看,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第一,杨修死于何事?第二,杨修死于何因?借助这两个问题,我们对课文有了一个渐次深入的理解。

四、直击关键

师:我觉得对话更重要的,更有效的手段,是直击关键。我们如果能够把课文中关键之处抓住,就像拎起串起珍珠的那根绳,很容易就能够将课文内容写法整合成一个整体,实现言文统一。课文关键它可以是内容层面的,也可以是手法层面的。一旦抓住课文关键,理解课文就会势如破竹,迎刃而解。

师:我们举一个“关键”的事例。大家还记得《老王》吗?谁写的?杨绛,钱钟书夫人。这是一篇散文。我们知道,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主观情志的一种文章,散文的本质是情感。李老师反复读《老王》,就觉得“不幸而善良”就是这篇散文的关键。这篇文章最后有一句话,“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谁不幸?谁幸运?我们来看,散文明写老王,用三件事写老王的不幸,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在用三件事写老王的善良,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

师:我们再看暗写杨绛。杨绛也是不幸的,文革遭难,这是暗含在文字之外的生活事实,大家看不到。杨绛的善良体现在她的悲悯情怀。所以,抓住“不幸而善良”,散文的内容和写法都搞定了,人物理解了,明暗交织的线索也明了了。你看那篇散文不动声色的语言,明写老王,其实在写自己内心的一些情绪情感。还有看似平淡却具有无限深意的蕴藉风格,这大家不好理解,不管它算了。

师:抓关键,比如《最后一课》这篇小说,我下面举二篇小说。《最后一课》的关键就是一个“变”。小弗朗士变没有?韩麦尔先生变没有?环境变没有?全变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最关键的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对话”,陈元方和友人的对话,“与人期行,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作者的写作意图“讲诚信讲礼节”都包含在对话中了,人物想想也通过对话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师: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关键是什么?可以从内容,可以从写法考虑。讨论30秒钟,找

/ 11

出课文的关键。

生19:恃才放旷。

师:这是从内容上来说的,说的是杨修的性格。从写法上来说呢?大家回想一下我们原来学过的小说如《最后一课》《社戏》是怎样写事的?他们都是围绕一件事展开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而《杨修之死》这篇小说写了几件事?

生:六件。七件。

师:来,我们回忆一下写了哪七件事?

生:鸡肋祸乱军心,改造阔门,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藏吴质,试才干,教作答教。

师:在叙事写人上这篇小说和其他有什么不同?

生20:用了插叙。

生21:用了典型事例刻画人物。

生2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师:所以从写法角度看 本文的关键就是“以事写人”。

五、品读关键

师:下面我们聚焦“恃才放旷”这个关键,看课文是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的?分析一个事例,看作者是怎样写“恃才放旷”的?来,你来说,他怎样写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23:第五段,写他分食一盒酥,他拿起就开始吃起来。

师:这是写他的行为。第五段写了他的行为,还写了他的语言。请大家齐读语言部分。生齐读: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师:大家仔细揣摩,写行为时紧扣“放旷”,无拘无束,肆无忌惮;写语言紧扣“恃才”,耍小聪明。一样的,写“改造阔门”,也写他的恃才语言“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再看“梦中杀人”,那更是不知天高地厚: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大家比划一下“指而叹曰”这一动作。用重庆话来说,就是这样:“你娃啊,傻戳戳的,硬是懂不起哦。”自作聪明地“指”和“叹”,并戳穿谜底:“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这样的谜底可以随随便便戳穿吗?那不是自寻死路吗?大家看,就应该这样写人,紧扣人物特点,写他的恃才语言,放旷行为。

师: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归纳。作者从两个大的方面通过七件小事写杨修的“恃才放旷”。一是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二是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请同学们齐读一遍下面内容。

生齐读:日常小事,恃才不遮掩: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临葬指叹“梦中杀人”葬指叹。

师:杨修招来杀身之祸的不是这些小事,而是他参与宫斗。

生齐读:参与宫争恃才惹祸端: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

师:“谮丕大簏”注意是“谮(zèn)”“丕(pī)”大“簏(lù)”,授计斩吏(lì),大家再齐读一遍前两句。

生齐读: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

师:杨修是“恃才放旷”,那曹操呢?

生:心胸狭窄,嫉贤妒能。

师:前面的三件小事也许有“嫉贤妒能”的成分,但是,在宫争的几件事情上,曹操还是“嫉贤妒能”吗?大家讨论一下。有同学发表意见吗?来,你说。

生24:我可以看出曹操的凶残狡诈。当杨修掺和到宫廷内斗中来之后,曹操已经将杨修当成一个政治上的对手。从文学作品和历史中知道曹操的为人,对待他的对手,他从来是

/ 11

毫不留情的,很凶残。

师:曹操凶残狡诈。当有人触及核心利益时,绝不手软,小事上耍点小聪明还可以容忍,但大是大非上曹操绝对不允许你杨修乱来。所以有人解读《三国演义》是官场政治学。所以有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说法,三国谋策太甚。

师: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曹操的奸诈。特别文章最后部分,很有味道。诚如杨修预测,曹操不撤兵打了一仗,最后是落荒而逃,损失惨重。他最后厚葬杨修,表面上在暗示自己杀错了,其实谁也揣度不透他杀杨修的真实原因,这才是曹操的奸诈,也可以说是老谋深算,甚至是深谋远虑。因为他知道,杨修这人不除,今后迟早会成为曹丕后患。

师:所以,曹操是“恃才不放旷”。大家看,我们抓住“恃才放旷”不仅搞定了杨修,也搞定曹操。作者抓住他的言行特别是心理描写,写出了他的老奸巨滑,凶残狡诈,老谋深算,深谋远虑。用一句话走总结,曹操是“恃才不张扬,看透也糊涂”。装糊涂,他心里明亮得很呢!用重庆话来说,曹操就是“看起像猪像,心中特嘹亮”。

生:(齐笑)哈哈。

师:下面我们总结一下。你看,抓住文章的关键,就可以将文章的写法也聚焦起来。你看,“恃才放旷”凝聚人物性格,形成鲜明对比。杨修恃才放旷,说不得的要说,不该说的也说;曹操却是恃才韬光,不该说的不说,说不得的打死也不说。杨修曹操都聪明,但一个放旷,一个隐忍;一个耍小聪明为所欲为,一个有大智慧一剑封喉。

师:其实,老师读这篇文章最大的发现是“恃才放旷”还凝聚了反复事件描叙,即“三式”记人。写杨修“恃才放旷”日常小事三件,造门解“活”改窄门,与众分食“一盒酥”,“梦中杀人”葬指叹。写杨修参与宫斗三件事,谮丕大簏“藏吴质”,授计斩吏“试才干”,“教作答教”下杀心。最后是高潮造言“鸡肋”乱军心,一下就将杨修咔嚓掉了。语文,有时就像数学和物理那样充满规则的美感。

师:那看写曹操还是三啊。写他面带微笑心嘹亮也是三件小事:操虽称美,心甚忌之;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操闻而愈恶之。写他厌恶升级起杀心还是三件事:疑害愈恶之,大怒不喜植,已有杀修心。最后高潮“借惑乱军心杀之;收尸厚葬令班师”聚焦绾结事件。

师:回过头来看《老王》,也是“三式”结构。很美:不幸三件事:单干孤寂,“瞎眼”可怜,破落户住“破屋”。善良三件事:送冰冰价相同个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钟书看病不收钱,欣然装上半寸高的边缘。最后高潮“未懂送鸡蛋送香油的愧怍”。

师: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今天所学。李老师教给大家的学习课文的方法就是,“对话”(板书),对话的方式是“问题”,对话一是对话题目,二是对话关键。关键可以从内容上抓“恃才放旷”,也可以从手法上抓“以事写人”,最后达到“言文统一”。

六、玩味名著

师:本文是一篇小说节选,我要告诉大家的是,文学≠历史。《三国演义》的曹操被塑造成为了奸雄,历史上的曹操确是一个英雄。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还有,此杨修之死≠彼杨修之死。历史上的杨修并未死于“鸡肋”,也不是死于曹操的妒贤嫉能。他是在曹丕即位两年后被曹操杀的,之后九月,曹操也挂了。

师: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

师:罗贯中才华出众,却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 11

师:如果大家有兴趣,下去还可以做这样一个拓展训练:用“三式”叙事方法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写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师:好,老师解天就和大家交流这些。谢谢大家!下课。

细掘文本特质,对话品读关键 ——《杨修之死》示范课点评

点评嘉宾:

刘桂玲:广州市天秀中学教导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广东省初中语文骨干教师,香港中学语文教学顾问,内地赴港中学语文交流团队组长。

嘉宾点评:

我想用五句话概括听李老师课后的感受。

第一句话,文史融合厚实基础。文史的融合体现在一开始的导入,我觉得这种导入是非常高智慧和有水平的。用有点猜谜的方式,用齐声朗读的方式对杨修这一人物有个整体印象。包括最后我们怎样对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体来说,就是《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比较来读,李老师很有智慧,看似轻描淡写却又力拔千斤,他把这一点就带过去了,但是学生有体会到了。我感觉这用时最少,但力度又很深厚的。这一方面展示了李老师的厚实基础,另一方面也用李老师的风采影响学生,所以刚才向老师提到学生真诚对他说的一句话,“老师,您也应该向李老师这样上语文课”,实际上学生有时也需要老师这样进行强势指导的。

第二句话:聚焦关键突出重点。很多年前我们的中国课改就提出“一课一得”,我自己也学习了很多专家他们的教法,我大概每一节课上课以前我什么都不干,就是看课文,然后我就问自己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到底有什么最突出的东西,是一定要让学生学的,可以是内容,也可以是表达,也就是我们具体一般来讲的文字的两方面的东西,即内容和形式,也是当前课堂亟需解决的问题和追求的东西。所以,我觉得聚焦关键突出重点,今天既抓住了内容,又抓住了写法。本文的写法主要是横式,但又不完全是横式,为什么这样说呢?它用了插叙的方式把回忆的东西又和它原来的顺叙很巧妙的结合,我感觉这篇课文从写作方面确实值得学生去学习。那我觉得李老师在这一块确实是抓到了关键。我真的很佩服李老师的功力啊。

第三句话:学法指导重视对话。文本的对话,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还有和教材编写者意图的对话。但是我一直在思考,我们老师应该把自己放在怎样的位置,才让对话更加的顺畅,真的这一点也特别重要。今天李老师也给了我很多启发。他有时是冲在前,去拉学生一把;有时在旁边推一推学生,有时候呢,他又躲在背后,最重要的是他躲在背后是时用他精心设计的问题来引导。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实际上你能设那么三两个问题,就可以吧一节课最核心的东西,让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串起来。所以我觉得这种用问题组织对话的教学方式很有效,我将把这种教学方法带回47中传达给老师们。

/ 11

第四句话:深度追踪训练思维。今天李老师的课虽然没有明说思维,但我处处感觉到他的课堂都在进行思维训练。因为李老师是一个研究型语文教师,自己又喜欢写作,他把自己对写作感悟到的东西变成一种外化的思维形式,即语言形式的一些东西,来透过这些储备,透过这些语言来引导这些学生。所以学生是忍不住被他吸引过去了,他像一块磁铁一样把学生吸过来。其实我们仔细思考一下,我们语文跟理科最大的差异,似乎文学的东西通常打着一个旗号,主观的东西多,忽视了对思维的训练。恰恰在这一节课,李老师的思维训练是非常非常到位的。大家下去好好品味一下他的课堂环节的设计就可以知道了。

第五句话:示范概述美学语文。学生尤其是男生,我不知道重庆怎么样,香港和广东男生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灾区。所以成都有一个数学老师发出了一个呼号——拯救男生!但今天的课堂,却吸引男生,两节课都让男生成了课堂的主角。这一点,跟这篇文章有关,带有历史知识,展示的又是两个不同风格的人物,也是男性,所以男生可能感兴趣。我特别喜欢课堂上李老师的示范概述。因为是借班上课,对这个班级学生上课不了解,对学生没底。如果是他自己的学生,他一定会让学生自己去概述了,所以他采用示范的方式进行,让学生学习用怎样的方式进行概括。我这些年研究香港初中高中试卷,他们把概述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角度,某一年高二考试,一篇文章五六个题目,都与概述有关。所以李老师他站在一个比较高的高度,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你要学会概括,生活节奏快,没有人愿意给你太多的时间絮絮叨叨。

总之,李老师的课很享受,很厚实深广,很有美意。

篇8:《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上一篇:杨汉军同志事迹下一篇:兴中小学“外教送教进校”活动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