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

2024-04-28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通用8篇)

篇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作为联系课程与学生纽带的教师,要积极探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仅把学生看作是纯粹的知识接受者,而是应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形成互动的教学氛围。同时要开展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本教学设计通过设计一系列接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鲜活素材,设疑添趣来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充分思考、积极合作、加强交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而获得深刻的理性认识。整节课的设计都贯穿着情感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如何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理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能力目标:深刻领会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初步具有进行正确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本框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遵循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标准,自觉树立和践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使得学生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群众路线,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的利益当作最高的价值标准

难点: 认同人民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教学方法:用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启示我们,要寻找人生的真谛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旅途中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正确价值观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判断我们所做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正确与否?这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

播放乐张杰的《看月亮爬上来》,出示幻灯片“假如张杰本周日来焦作开演唱会门票最低180,你去不去”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分析:在大家的回答中其实就包含了两种价值选择:去与不去,还有两种价值判断:值与不值,而去与不去是在值与不值得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价值判断: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

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 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体现。提醒大家要注意的是,价值判断不等于事实判断。(出示二者关系的幻灯片)设置问题检验学生能否正确区分 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这些花儿很漂亮

③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④这些水果真香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三者之间有关系没有?得出学生肯定回答后总结:价值观不同——价值判断不同——价值选择不同。思考回顾:

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属于什么领域? 社会意识有什么作用? 价值观有什么作用?

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价值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都属于社会意识领域,而社会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正确的社会意识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而错误的社会意识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那么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请大家看这幅图片:出示秦始皇与袁世凯对比的幻灯片,问:为什么后人对秦始皇和袁世凯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有不同的评说?

学生讨论分析(„„)

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教师归纳总结:秦始皇统一六国称帝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而袁世凯则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违背了社会的发展规律,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

学生回答: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

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标准一)

那么这个提的答案应该是:

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 A、人们的主观愿望是否良好

B、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C、人们是否作出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D、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教师:同样是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为什么人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自己确定的目标和任务会有差异甚至是根本对立的呢? 出示幻灯片: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

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

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

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

朱镕基总理评价他:“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教师问: “为什么马永顺砍树时能成为伐木英雄,栽树时又能成为植树模范”

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归纳总结: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结论。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特征一)(1)社会历史性特征: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2)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教师:与唯物论辩证法知识相链接得出承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坚持主观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重新设疑:处于同一时期的人们的价值观是不是就一样呢?

二、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出示幻灯片:李约的《观祈雨》,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教师:在这首诗里体现出几类人的几种价值观? 学生:两种,农民和地主官宦

教师:为什么农民在“盼雨”而地主官宦却在“怕雨”? 学生:(„„)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特征

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应该是:

诗人白居易在《卖炭翁》中写道:“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对于衣食富足的剥削阶级来说,恐怕不是“愿天寒”而是“怨天寒”了。这说明:

A、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不可能形成相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只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

不同阶级的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那么同一阶级的价值观就一定相同吗?出示幻灯片:维纳斯雕像以及众人评价。老夫子:“有伤风化”;艺术家:“伟大的艺术品”;医生:“一个废人”

教师:为什么大家对同一个事物会有不同的评价? 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造成这种差异性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他们的认识角度不同 教师归纳总结: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因人而异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那么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还会受那些因素制约呢? 出示幻灯片:《湖北大学生救人溺亡 附近渔船见死不救 》2009年10月24日,长江大学十五名见义勇为大学生搭人梯救落水儿童,但“人链”断裂,前面的9人瞬间落水,最终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不幸牺牲。湖北大学生救落水儿童当日,有渔船停留在离落水者不足5米的地方。参与施救学生曾下跪请求帮忙,但渔船老板说“活人不救,捞尸体,白天每人1万2千元,晚上1万8千”,甚至连救生圈都未给。

陈及时、方招、何东旭3名大学生牺牲后,团中央、全国青联决定追授他们“全国优秀共青团员”荣誉称号,与此同时,教育部也追授3人“全国舍己救人优秀大学生”荣誉称号。

教师:在这则材料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他们对有人落水又分别持什么态度?

学生:两类人,一类是大学生,积极救人;一类是渔船老板,等着捞尸。为什么他们会有不同的态度呢?

学生:他们的立场不同,一个是站在救人的立场,一者是站在钱的立场。

教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立场不同而不同。

根据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就不同,我们可以得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特征二)

教师:面对主体差异性怎样才能保证我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正确性呢?我们应该站在谁的立场上呢?

学生:人民群众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

我们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标准二)

教师:为什么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标准? 引导学生:

从哲学生活角度: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从政治生活角度: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并进一步进行情感引导,我们现在所享有的幸福生活是建立在广大人民为我们创造的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之上的,那我们就应该牢牢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为实现人民的最高利益作为我们的最高价值目标。应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根本衡量尺度。

而人们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是否都遵循了这个标准呢? 出示幻灯片:

1).《金晶——守护祥云的天使》 2).温州轮车男 姓名:郭小亮 性别:男

籍贯:河南省沁阳市人。

昵称:“抡车男”“自行车侠” “单车侠”“2009中国第一纯爷们”

2009年12月19日清晨6点多,一女子走到温州市东游路新南亚大酒店附近时遭遇飞车抢劫。路过此地的骑自行车男子将自行车砸向飞驰而来的摩托车,两名歹徒应声落地,一名歹徒被保安及周围群众合力擒下。事后,砸车勇士将包递给受害者后,提着变形的自行车默默离去,酒店监控拍下了全过程.3)这些企业的价值选择你赞成吗?为什么?

在这三幅图片中,你比较的赞成谁的行为,为什么?不赞成谁的行为,为什么?

学生讨论探究(„„)

面对利益的多元化,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他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呢?

学生进一步讨论:(„„)教师归纳:

①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②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③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④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为了检验大家对本节课的把握,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道题: 材料一:2008年5月12日,灾难突如其来,谭千秋老师扑向一张课桌,张开双臂护住身下的四个学生。学生都获救了,谭老师却不幸遇难。张米亚老师用双臂紧紧楼着两个孩子,救援人员只能含泪将僵硬的双臂锯掉才将仍然活着的孩子救出。

材料二:从中国文科最高学府毕业的教师范某某,因为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抛下学生,独自一人逃生,并且在博客上声称“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而被网友口诛笔伐,戏称为 “范跑跑”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2)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们如何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我们这节课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

一、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关系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1、社会历史性: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把握其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

2、主体差异性:

1)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就不同。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2)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会因人而异 3)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三、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重点)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之必由之路

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

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最后请同学们尝试写一篇《人生道路,我心有主》的政治小论文。完成以后发送至老师的信箱。

篇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

高中政治课堂的和谐,应是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和教与学的和谐,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都必须体现以生为本,学生主体,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景,从学生身边情景入手,与学生一起在情景中体验中学习无疑是一条佳径。

运用本案在教学实例中明显感觉到,如在分析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主体差异性特征时如采用本班发生的个例为情景,效果更佳。如在A班上课时,正巧,A班学生就班主任要求学生早起这件事情上产生了不同意见,并因某些同学迟到,班级同学生与班主任之间发生了小小的矛盾。我在讲课过程中讲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及其意义、主体差异性特征时果断的舍弃备课教案,引导学生分析刚刚发生在学生中间的这件事,不仅让学生兴趣大增,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而且我进一步学生分析对一事件的不同评价的是是非非,从班任立场出发,从学生立场出发,让学生理解、知道学生与班主任之间不存在利益的冲突,这时产生的不同意见,要善于换位思考,理解和尊重老师,在高考与早起有点苦之间比较、在学习与贪睡这间之间权衡,很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了老师的要求,缓和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深化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收到了备课之中想不到的教学奇效,更彰显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但要注意在个案分析基础上加以深化,要再运用恰当的情景分析把学生情感引入到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立场上来。教无定法,课堂生成资源的运用为高中政治课教学注入了新、奇、趣的元素,在实际教学中务必要灵活处理。

篇3:《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

一、课文“语用”价值的人文遮蔽

《水》原题《饿水》,是一篇人文性极强的作品。面对这样的作品,有人读到了“乐”,有人读出了“苦”,有人体会到了“珍贵”,有人感受到了“爱心”,也有人认识到了“环保”。那么,《水》一文蕴含哪些“言语秘密”呢?

1. 严谨的结构

紧扣中心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描写,是本文结构上的特点。作者开篇就展示了人们挑水的艰难,运用比较,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接着紧扣这一中心展开描写。其中雨中洗澡和舀水冲凉的场景写得尤为生动、细腻,显示了人们对水的渴求与珍惜。结尾引用母亲的话,用“饿”来形容“渴”,一语双关,和开头形成呼应。

2. 鲜活的画面

画面感强,是本文的另一个特点。文章浓墨重彩地描述了“远足挑水”“雨中洗澡”“舀水冲凉”三个场景。这些场景既有群体的白描,也有个体的特写,鲜活地再现了在缺水环境中人们的独特生活。水的珍贵、情的真切就在这样的文字中汩汩流淌。

3. 失重的笔调

文章既写了缺水的苦,也写了有水的乐。但纵观全文,作者将大部分的笔墨都用在写“乐”上。这种失衡的写法,凸显的不是苦,而是乐。“也许这一切都缘于我们在困顿生活中并不曾泯灭对生活的热爱吧?以苦为乐、找乐,我们便不觉得苦。”(马朝虎)这样的言语内容与言语方式体现着作者内心别样的情思。

4. 反常的表达

文中有顺应常情的,也有反常之处。如:“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众所周知,酒比水贵。按照常情,请人喝酒比请人喝水来得客气。“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身处南方多雨的我们,对雨的情感绝不会用“喜欢”来形容。“你们真的饿坏了。”不说“渴”,却说“饿”,意味无穷。反常之点必有正常之处,反常之处自有正常之理。

5. 对比的手法

《水》一文中人物“苦”与“乐”的矛盾,是有层次和侧重的。在侧重上,“乐”为主,“苦”为辅,揣度“苦”,是为了更好地反思“乐”。在层次上,其一是表现手法上的两大层次,孩子们天真放肆的“乐”和大人们成熟内敛的“乐”;其二是情感上的两大层次,质疑作者笔下的“乐”和坚定自己心中的“乐”。无论是哪一层次的“乐”,都要落实在语言文字的推敲与表达中,才能让学生的“思”与文本的“情”真正交融。

6. 生动、细腻的描述

文章第1小节,高密度地运用了四个不同的数量词来写村子里的缺水之苦,还原了村民们真实而独特的日常生活;第2小节,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再现了众人雨中洗澡的欢乐场面;第5小节,调动所有的感官,拉长、放大了一勺水冲凉的全过程。作者运用了不同的表达方法,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7. 反衬的写法

每次读《水》,心中总有不可名状的滋味——“含泪的微笑”——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写“一勺水”冲凉的舒服愈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时的难受。这种以“乐”衬“苦”(反衬)的写法可以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

二、课文的“语用”价值判断

一篇陌生课文摆在教师面前,可教的语文元素有很多,语用价值的判断成为解读文本的第一要务,尽管方式方法、使用教材版本有着差异,但在统一的《语文课程标准》下,还是有所遵循的。

《水》与《望月》《灰椋鸟》两篇课文共同组成“人与自然”这一主题单元。三篇文章的主题思想鲜明,内容理解不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应落在各异的表达上。《望月》侧重想象,《灰椋鸟》侧重写景与抒情,那么《水》的教学核心价值是什么呢?

《水》是一篇叙事散文,具备了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形散神聚,体现在严谨的结构和鲜活的画面上。散文的一般性特点,并非这篇散文教学的独当之任。叙事散文的个性特点主要在于文章以描写和叙述为主。《水》一文中,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生动、细腻地描述了挑水之苦、洗澡之欢和冲凉之爽。尤其是文中对于一勺水冲凉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作者采用特写的方式,运用慢镜头的方法无限放大了一勺水滑过全身的轨迹:头顶、脸、脖子、胸、背、大腿、膝盖、脚板……在这样的语言文字上推敲,骨子里推敲的是思想情感。因此,探究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表达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主题,就成为这类课文教学的核心内容。对于文中反常的语言、对比的手法等教学内容,虽然非这篇文章所特有,但由于跟教学核心价值有一定的联系,可以在核心目标的统领下自然达成。

从学段特征来看,《水》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最后一篇精读课文,在整个高年级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标在第三学段的教学目标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会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因此,作为这一特定位置的教材,一方面应继续深化表层结构的学习,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感悟文本,注重文本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在文章表层结构学习的过程中,发现、揭示文章蕴含的深层结构,承接下一阶段的学习。从《水》全文来看,文章主要的内容不是写如何的“苦”,而是写“洗澡”“冲凉”的舒服与快乐,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课后练习3也提示了这一重点: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是苏教版教材第二次出现“反衬的写法”,第一次出现在四年级下册《三顾茅庐》一文中,着重学习“通过次要人物的言行来反衬主要人物的形象”。而本次学习侧重从篇章结构的独特安排中体现反衬写法的表达效果。这个语用知识最终需要向写作迁移,不过这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作为五六年级,这个知识点可以教学三次、五次,像敲钉子一样把它敲实。因此,在深化文章表层结构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习反衬的写法体现其表达效果应该成为本课教学的核心目标。

当我们把两项核心目标放在一起进行整体考量时,发现两者之间又存在关联,前者指向阅读方法,后者指向写作方法,因此两项目标可以整合为“在体会作者怎样生动、细腻地描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这一整合结果是合乎文体、学段和单元目标要求的。

三、“语用”教学功能的优化

当前,语用教学的思想已深入人心,但一种新的“语用焦虑症”也开始蔓延。如有人认为“语用”,就是注重“表达”,强调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种认识显然窄化了语用的内涵,削弱了语用的功能。

1. 直接之用

直接之用即语用表达,就是我们在课堂上看到的让学生实际使用语言文字。直接之用的基本表现形式便是“写”,有时也包含“说”。当这种形式成为主流的时候,课文教学的阅读功能就大大被弱化,“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有可能演变成“学习语言文字写作”。因此,直接之用不在于“用”的数量,而在于“用”的质量,有语境、有储备、有层次是直接之用的前提。从这一点上看,高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细节描写的知识和方法,对于“怎样进行生动描述”这个目标学生到底达成度如何,可以通过“写”的观察进行检测:从第2自然段中选择一个表示动作的词,运用“抓动作、写感受”的方法将它补写生动、细腻。

2. 储备之用

储备之用即语用构思,就是根据文本的语用特征和个性,让学生感受、理解一些基础的语用知识和策略,积累一些基本的语用材料和碎片,但不一定实际使用语言文字。储备之用的表现形式通常为两类:储备语用材料、储备语用知识。《水》一课是学生第二次接触反衬的写法,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反衬,运用反衬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好处是“此时此地”教学的重点。实现储备之用的基本途径是“听”与“读”。当前的阅读教学尤其要关注学生听读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聆听课堂提问,能迅速捕捉重点进行有目的的阅读与思考;聆听教师范读,能正确记取聆听内容的细节与要点等。

3. 无为之用

篇4:《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

本框是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十二课第二框内容。本框共两目,第一目: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目: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共介绍了四个问题,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特征,判断标准,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含义;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掌握正确判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

能力目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三、教学重点

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四、教学难点

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媒体设计

本课教学中主要选择的多媒体以PPT为主,将文字、图像及大量抽象的知识,现场给学生演示,以此来刺激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食堂食物的浪费现象,引入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是否有过这样的行为,是基于什么的原因?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总结:之所以会浪费食物,在此之前,要做一番思想斗争,觉得食物好吃,粮食珍贵,就会吃完;觉得食物不好吃,就会剩下或者倒掉;其中的食物好吃、粮食珍贵和食物不好吃这是一种认知叫价值判断,而吃完和倒掉,则是一种行为叫价值选择。

(二)讲授新课: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板书)

1.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板书)价值判断: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课件展示)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取向。(课件展示)同学总结回答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

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板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材料:“我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标准的变化”

学生活动:看书、思考问题、小组讨论后回答。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板书)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课件展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②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的意义:A、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B、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2)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特征(板书)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略)。

以《观祈雨》这首诗作为引导。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现之一:人们的社会地位,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教師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以医生、艺术家、老学究对于《断臂的维纳斯》这个雕塑的不同见解的漫画为例,引出问题。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现之二: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会不同。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略)。对于关闭非法小煤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的看法,以小煤窑主、矿工、乡镇领导、矿工家属、国家安全管理局等对于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同看法,引出问题。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表现之三:人们站在不同的(利益)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探究活动一:(多媒体显示)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不同,也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思考:

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没有标准?2、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标准是什么?3、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课件显示)(板书)

(1)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2)就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师活动:多媒体图片学生活动:分析材料后回答问题。

探究活动二:在生活和工作中,你的个人利益和他人、集体的利益发生过冲突吗? 我们应如何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来保证自己始终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02,思考以上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找问题。

4、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P102(第一自然段)(板书)

(1)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立场);(3)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角度)(4)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没有发生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和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统一)

九、教学反思

篇5: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

有时候人生会遇见很多难以抉择的事情,人们会在道德与社会现实之间徘徊不定,下面咱们来看一下郝建同学遇到的烦心事。

(播放视频《扶不扶》)

同学们,如果你是的话,做好事被人误解,现在又碰到老人摔倒,你觉得应该不应该扶?(同学们回答)

同学们的回答各不相同,希望通过今天咱们学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同学们自己找到相应的答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四个:同学们快速浏览一遍。

今天咱们针对“扶不扶”这个问题来做个专访,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阶层的嘉宾。(桌子上设置应有名牌设置)他们分别是:纯真小朋友、蒋真言男士、还有老年代表王大妈、刘医生。同学们热烈欢迎。今天咱们的问题是遇到有人在街上摔倒,你要不要扶,请各位嘉宾将自己的观点写在纸板上。

咱们首先看一下我们祖国的未来。纯真小朋友。(纯真)(写:应该扶)我觉得应该扶,老师教育我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我们在生活中要热心帮助他人,别人摔倒了,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应该伸出援助的双手。

纯真小朋友非常可爱,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角度上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应该扶。咱们看一下蒋真言男士的观点,他的选择是“不扶,但是会提供帮助”:为什么?

(蒋真言):如果是我的话,我不敢扶,万一讹上我怎么办?社会上已经发生了很多起这样的事情,我一个月两三千块钱的工资,上有老,下有小,赔不起。但是我也不会见死不救,会帮忙打报警电话和急救电话。

蒋真言男士出于现实的考虑,觉得不应该扶,下面我们请王大妈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大妈)我觉得还是要扶的,谁都有老的时候,谁家都有老人,你今天不扶别人,将来你老了,摔倒了,谁扶你啊?

大妈这句话说的非常正确,谁都有老的时候,谁家都有老人,今天你不扶别人,将来谁扶你? 下面我们来采访一下医学的专业人士刘医生。

(刘医生)扶不扶从医学的角度上来说,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急于扶起,要分情况进行处理。如老人意识清楚,救助者应询问老年人跌倒情况及对跌倒过程是否有记忆;如不能记起,可能为晕厥或脑血管意外,应立即护送老人到医院或打急救电话。

刘医生从专业的角度上分析了几种我们扶不扶的情况。也让我们增长了见识。

感谢我们四位嘉宾,谢谢,请他们回到自己的位置。四位嘉宾把自己的观点都亮出来了,我们可以看一下答案是不同的?他们的不同的答案说明了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不同的。下面同学们结合这四位嘉宾的的答案来考虑一下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这四位嘉宾的观点是如何体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同学们可以和同桌一起探究这个问题,有两分钟的时间。

(学生)价值判断是指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人们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就是价值选择。他们几个人对老人摔倒“扶不扶”从不同的角度上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就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他们的最终决定扶不扶则是一种价值选择。

(补充)蒋真言说他不敢扶,怕被讹上,这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所以他会选择不扶,这是一种价值选择,纯真小同学觉得扶人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这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最终他选择去扶,这是一种价值选择。所以我觉得还可以体现出来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价值判断。

这两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扶”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扶了之后怕被讹诈这两种观点就是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是指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判断。如果人们认为“扶”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最终会选择扶,而害怕扶了之后被讹炸,那么他会选择不扶,他们的选择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选择是指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出的选择。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体现了价值判断

下面咱们看一组漫画,武松打虎的故事同学们耳熟能详,咱们看一下武松的变化,武松打虎讲的是武松在喝完酒后到山上,凭着几分醉意打死了一只老虎。可是到现代,武松还敢打虎吗?目前全世界仅有3000只老虎,武松由打虎人士变为动物园园长,呼吁大家要爱虎老虎。下面同学们根据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和武松的转变两个事例,分小组合作探究两个问题:同学们有五分钟的时间进行探讨,五分钟之后每组选出一名同学,代表本组阐述自己的观点。

1.面对老人摔倒,为什么有不同的选择?

2.武松由过去的打虎,变成现在的环保人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答案:1.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需要不同,立场不同、阶级不同,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是不相同的。老人从自己的需要以及社会的需要,小孩子从传统的民族美德,而蒋真言则是从社会现实来分析。医生从医学的角度上具体分析了几种情况,体现了辩证法当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人们正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条件下,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不相同,武松在过去当生命安全收到威胁的时候选择打虎,但是在当代野生动物需要保护的条件下则选择爱虎动物。体现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好,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非常的棒,丝丝入扣,既有理论分析,也有社会现实的支持,咱们来总结一下,影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什么?时间、地点、条件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利益立足点),因此我们得出结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那么下面我们考虑一个问题,他们面对老年人摔倒有不同的选择,究竟谁的选择是对的?咱们不着急回答,先看几个例子?这是我们的2015年1月2日,哈尔滨一个陶瓷市场仓库着火,这场大火持续20多个小时,过火面积万余平方米,11层建筑被烧酥坍塌,为了挽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5位消防员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而最年轻的只有18岁。

这是中国最美司机吴斌,在驾驶大客车行驶于沪宜高速时被迎面飞来的制动毂残片砸碎前窗玻璃后刺入腹部,导致肝脏破裂,但他仍强忍疼痛将车停稳,并提醒车内24名乘客安全疏散及报警,乘客安全了,但我们最美的司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

2015年1月16日,央视《新闻联播》“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用时2分38秒报道了开封市“八旬老人李鸣6年织300多件毛衣捐给孤儿”的故事,在接受采访时她说:我作为一个活着能动的人,应该给他人、给社会办点有意义的事,不累。李鸣被人亲切的称为毛衣奶奶奶。这些人的行为为什么感动着我们?因为他们首先考虑到的是他人的利益。

大家都被英雄们的事迹感动着。大家喜欢当英雄吗?男孩子心目中都有个英雄的情节,好,现在咱们找一个想做英雄的小男子汉。小英雄,会游泳吗?(会)有一天,你正在漯河的沙河边上走,忽然有个孩子落水了,你怎么办?(我会跳下去救人)咱们再加一个限制条件,即使你知道你救了人也不一定会得到表扬。(我还是会救,因为我救人不是为了获得荣誉),那么即使你将来被误解了,不会被社会承认,你也会救吗?(犹豫:救,我会救)可是你救了人之后,可能你的亲人都会误解你,甚至离开你,你自己因此也会落下残疾,你救不救?(救,如果不救,心理会受到惩罚)非常感谢你,请坐。英雄之路不好走,英雄之路是孤寂的。这个故事的原型是,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方俊明,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中间妻子女儿离开他,只有年迈的母亲照顾他,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方俊明获得201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然而更让我们感动的是,面对镜头,方俊明没有一丝怨言,他说“当时就想着快一点,怕迟了小孩子会有危险,小孩子也不是故意害我的,没有责任。我应该多考虑一下,如果脚先下去,就不会出事。”这就是我们身边的英雄。

他们在做事情的时候首先考虑的是谁的利益?(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他们在危难的时候自觉的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首先考虑到的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他们先人后己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有两个1.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2,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咱们回归到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老人摔倒要不要扶?答案是要扶,因为我们做事情时,首先应该考虑到的是人民群众的利益,而不能只为自己考虑,同学们,面对人生的三岔路口,只有我们坚持正确的标准,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我们才能找准方向、走对路。更好的实现人生价值。

篇6:价值判断与选择教学设计

——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哲学社会科学实验” 鄂南高中政治组 王青

一、设计理念阐述

2013年暑期,东北师大盖笑松教授在给我们免费师范生教育硕士做暑期集训时,讲到了“积极体验”这一概念。在此后的教学中,我一直在思考和尝试“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体验”。在做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时,我努力尝试着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

在政治学科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体验哲学社会科学规律的生成过程,关注主流价值、关心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分析社会热点、促使个人健康成长等。在设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课时,我想引导学生真切的体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所作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所以设计了一个“私人订制校服”的活动;同时我也想引导学生体验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在改革、创新、转型中面临的两难选择,引导学生体验如何处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如何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所以我在整个课程中设计了一条“王二的调查—王二的改革—王二的选择”这样一条主线。

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的教学方式有很多,许多一线教师都做出过积极有益的探索。我在设计本课时主要尝试了两种方式。

一是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整个课程。好的故事可以增强课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愉快的体验。故事可以是现实中真实的故事,也可以是老师自己写的故事,但写的故事一定要合情合理合逻辑,不要让学生觉得“太假了”。我结合当前我国校服发展现状以及中小企业改革创新的困境,查阅了大量论文资料,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王二大学毕业后创业,开了一家服装厂,生意却“不温不火”———王二深入校园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校服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王二在学校服征集校服设计方案,进行改革———王二在准备投产时面临的两难选择——王二做出正确选择,改革获得成功。

二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次“哲学社会科学实验”。这也是我在教学中进行

/ 6

的一次全新尝试。一次教研活动中,和一位同事交流起了“理科实验”,这给了我很大启发。在自然科学的课堂上,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愉快的做实验,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自然现象的奇妙”。在老师的引导下,这种体验会触发学生“思维的按钮”,促使学生积极而又有序、紧张而又愉快的去探索自然规律。那么在高中政治学科课堂上,能不能也让学生做做“实验”呢?

基于此,我设计了一个“私人订制”的活动,也就是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服。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嘴来,动起手来,动起眼来,动起心来”。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真切的体验到不同人对校服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有所不同,体验到我们对校服的价值选择应该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体验到我们在对自己喜欢的校服进行判断与选择时应该尊重规律、尊重历史。学生有了这样的体验,老师只需要稍加引导就能让学生明白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特点和标准。更重要的是这种体验不仅仅是知识生成的体验,也是一种情感和价值的体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及二者关系;理解并深刻体会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因时间地点条件而异;能够对比分析不同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进而明确要“坚持真理,符合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能够分析价值冲突案例,进而明确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

2.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进入情景,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做到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学生进入情景,获得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选择的积极体验;认同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 6

三、教学重难点

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特点是重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线索

巧妙的线索能够让“情景式教学”的情景更加连贯,让情景的推移皆是在情理之中,也能让学生学习起来更容易进入情景,体会情景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本教学设计有两条线索。

1.情景线索

王二创业,开了一家服装厂,生意却“不温不火”———王二深入校园开展调查研究,发现目前的校服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价值———王二在校服征集校服方案,进行改革———王二在投产时面临的价值冲突与选择——王二做出正确选择,改革获得成功。

2.理论线索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二者关系———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要遵循客观规律——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要自觉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二)教学情境设计及教学活动过程 1.导入:王二创业

情景设计:王二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和几个同学创办了一家服装厂,专门生产校服,但生意却是“不温不火”。于是他想深入校园开展调查研究。

师生活动:老师引导学生进入故事情景。2.故事第一篇:调查

情景设计:在学校里,这样的一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漫画展示师生之间关于校服的价值冲突)。

问题设计:我也想调查一下我们班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大家觉得校服对于学校和个人有没有作用?你会选择穿校服吗?

师生活动:老师随机调查3位学生,学生谈自己的看法;通过学生的回答引

/ 6

导学生了解哲学上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教师展示图表和数据,将故事情景向前推进,引出“现在的校服还不能充分展示应有价值,王二决定对校服进行改革”这一话题。

知识升华: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

设计理念:让学生初步体验对校服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清楚明白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及二者关系。

3.故事第二篇:改革

情景设计:王二心想校服改革不能脱离校服发展的历史,于是他搜集了古今中外比较有名的校服(展示民国时期、90年代、日本、英国的校服)。王二把这些校服放在一起一看,各具特色,那么到底该选择哪一款呢?经过思索,王二想了个好办法,想让学生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服。

活动设计:请大家借鉴王二搜集的那几款校服,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服。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1: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古今中外的几款校服,并分发帮助学生设计校服的学习资料卡。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创作。

学生活动1:学生参考校服案例进行小组合作创作,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服。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代表展示本小组设计的校服。

学生活动2:学生代表展示本小组设计的校服图案、款式、风格、功能等 教师活动3:从大家的展示中,我看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一是各个组设计的校服在风格、功能上有所不同。透过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校服做出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二是每个小组都没有照搬以前的校服,采访两位设计师,问他们为何没有直接把前面的校服拿过来使用。引导大家认识到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也会有所变化,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学生活动3:设计师接受采访,阐释设计理念。解释为何没有照搬校服。教师活动4: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客观公正的标准来评价这些不同的校服,哪一款设计得更加成功,投产之后能够得到更多人认可。给出客观标准,也就是要尊重校服的发展规律。

学生活动4:认知校服发展规律,结合这些规律客观公正的评价各小组展示

/ 6

的校服。

重难点知识突破:1.学生在设计校服的过程中,切身体验到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主体差异性和社会历史性;2.学生在讨论哪一款校服更加符合校服发展规律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只有符合了客观规律,自己做出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

设计理念: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亲身体验对校服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点和标准。体验式教学法是设计这一环节的理论支撑。

4.故事第三篇:投产

情景设计:新的校服设计出来了,接下来就要投产。一投产王二就面临着两难选择。采用新方案,利润很少;不采用新方案,很多学生、学校不满意,市场打不开。于是王二在公司内部网站发帖表达了自己改革的愿望,这引起公司内部员工的讨论。

问题设计:请你评价员工A、B的选择。如果你是该企业的员工,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呢?

师生活动:

教师活动1:给学生展示员工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上的冲突,组织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活动1:小组合作学习,在冲突中对比,考虑立场问题,考虑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和社会利益的关系。学生代表发言表达观点。

教师活动2:将情景向前推进,王二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取得了成功。引导学生反思王二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自觉站在了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做出了正确的价值选择,正确的处理了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

重点知识突破:让学生在价值冲突中进行比较、鉴别,并最终认识到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要求。

设计理念:本课是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营造出一种冲突的情景,有助于让学生进行鉴别和分析。

(三)课堂总结和随堂作业

教师简单总结本课知识,引导学生通过作业来运用知识。

课外作业:请你为新的校服方案设计一句宣传语,让大家了解新校服的价值。

/ 6

设计理念:学习哲学是为了更好的指导生活。布置这一作业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是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哲学的作用。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努力尝试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体验。从实际上课的情况来看,有几个方面比较成功。

1.学生在情感情绪方面获得了积极体验。课堂上营造出了一种轻松、愉快但是又紧张有序的氛围,学生能够密切合作、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

2.学生能够切实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比如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不同小组、不同人对校服的款式颜色功能的喜好和选择有所不同;能够切身体验对校服的价值选择要不断与时俱进;能够切身体验到如何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的利益关系,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3.在选材和材料的处理上能够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以小见大,体验中小企业创业、改革、创新的过程。从结果上看,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本节课在实际操作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

1.学生的体验有了,但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将这些感性体验总结成理性规律。在这方面有几个地方处理的不到位,比如学生知道不能照搬古今中外流行的校服,这时老师就应该重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原因,问问学生为什么不能直接把民国校服或者日韩校服拿过来使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和选择会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社会历史性。

2.教师讲课的语言、语气、语调很重要,但是我在这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需要改进。

篇7: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

【课标解读】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什么叫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理解:价值判断的独特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价值冲突和价值标准。能力目标:

联系实际,分析人们的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透过现象认识本质,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通过事例总结概括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理解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作出的,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正确认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从而正确地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需要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理解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杭州最美司机——吴斌》的事迹,学生思考讨论吴斌司机的精神体现了什么的价值观,学生思考讨论。

<二>讲授新课

老师总结,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真正价值,这节课我们在深入探讨一下价值观问题。其实,每个人都想得到社会对自己的承认,实现自己的价值。人受意识的支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我们才能理性的做出价值判断,更好的做出人生的选择,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

多媒体课件展示:食堂食物的浪费现象,引入同学们的实际生活,是否有过这样的行为,是基于什么的原因。

同学们思考、讨论、回答

老师总结:之所以会浪费食物,在此之前,要做一番思想斗争,觉得粮食珍贵,就会吃掉;觉得食物不好吃,那就倒掉;其中的粮食珍贵、食物不好吃这是

做出的价值判断,而吃掉和倒掉,则是做出的价值选择。所以:

价值判断含义: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做出的判断; 价值选择含义: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做出的价值取向。

同学总结回答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之间的关系。即:价值判断是价值选择的基础,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表现。

吴斌事例填空,学以致用,检测这部分知识的运用。

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基本特征(影响因素)

1、学生看书思考问题:人们的同样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否一直是正确的呢?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总结,比如武松打虎,在宋代就是打虎英雄,而在当今则是捕杀国家级野生保护动物,是一种犯罪

老师播放林业劳动模范马永顺的视频,提出思考问题,马永顺从砍树劳模到栽树英雄的转变说明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什么特征?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并把握其意义。

2、以《观祈雨》这首诗作为引导。提出思考问题,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老师总结,这是由于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不同。

以医生、艺术家、老学究对于《断臂的维纳斯》这个雕塑的不同见解的漫画为例,引出问题,老师总结,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对于关闭非法小煤窑,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的看法,以小煤窑主、矿工、乡镇领导、矿工家属、国家安全管理局等对于煤矿安全事故的不同看法,得出结论:人们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这三点总结为一点就是主体差异性。

进行一下小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或者是影响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因素。

三、(1)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最高价值标准和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让学生看课本P101,找学生回答问题,人们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价值标准和最高价值追求分别是什么

提出思考问题,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找学生回答问题

(2)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让学生看课本P102,回答这个问题,老师总结

四、本课小结

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含义、关系

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特征

3、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4、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集体、社会利益的关系

五、课后精练

篇8:《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解析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战略重点转移, 高等教育质量问题日趋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 高校的发展逐步从过去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 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上来。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作为教育部的一项政策, 是近年来推进高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高校能否有效通过教学改革的方式来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各级各类项目实施的质量。

实施高校本科教学工程背景及其发展历程

21 世纪以前, 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还是以精英教育为主, 从某种程度来看, 高等教育是人们进入“特权阶级”的阶梯。但是,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特别是1999 年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迈出了关键步伐, 扩大招生规模, 进入跨越式的发展, 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规模的扩张, 逐步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而是人们生存和自我发展的需求。当高等教育大众化达到一定程度时, 原有的师资力量、教学场所、仪器设备、经费投入等难以满足实际教学需要, 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正如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教授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认为, 量的增长必然带来质的变化, 高等教育系统的增长达到某些量的指标的时候, 系统必然进行相应的质的转变, 而量的增长过快和过慢都将使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受到挑战和威胁甚至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1], 因此, 高等教育质量成为社会和公众高度关注的焦点话题。在这一背景下, 教育部在继“211 工程”“、985 工程”“、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之后, 启动了“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先后简称“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 。

从教育部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来, 已经历了三个阶段, 分别是:第一阶段 (2003—2006 年) :开展了“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建设“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改革、开展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实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启动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等。这个时期项目的实施处于起步阶段, 项目相对零散, 尚未成体系。

第二阶段 (2007—2010 年) :2007 年,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质量工程”) 的意见》 (教高〔2007〕1 号) , 提出六个方面的建设内容: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证, 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 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教学团队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 教学评估与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公布, 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这阶段是全面推进建设“质量工程”期, 对前一阶段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深化和拓展。项目的类别、数量以及涉及本科教学的内容比第一阶段更多、更广, 所投入的专项资金前所未有, 达到25 亿。

第三阶段 (2011 年至今) :2011 年, 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本科教学工程”) 的意见》 (教高〔2011〕6 号) , 组织开展质量标准、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内容。这个阶段项目主要是在对前两批“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的基础上, 针对当时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而设计的, 旨在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2]

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意义

1.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保证项目的实施

2003—2010 年间, 教育部通过实施“质量工程”, 先后立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910 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02 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01 个、第一类和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点3376 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503 门、教学团队1013 个、批准实施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高校120 所, [3]项目总数近万项。在这些项目的带动下, 各省 (市、区) 教育部门、各高校也意识到以项目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 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投入大量经费, 建设“质量工程”项目, 形成了包括国家、省、校3 个层面在内的三级“质量工程”建设体系。除此之外, 目前实施的第三期“本科教学工程”还将建设教师和学生项目近58730个。面对如此庞大的“本科教学工程”项目数, 高校不能陷入项目数量的“光环”, 被数量所迷惑, 而更应该关注项目建设的内涵所在。如何保证项目的实施, 如何推进项目的可持续性发展, 如何有效地发挥项目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等这些问题都必须引起重视, 需要有一系列的措施、制度、政策加以保障和规范。当这些措施、制度、政策之间形成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同共体”时, 一套自我监督、自我审视、自我提升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才由此产生。这一保障体系作为高校保障项目运行系统, 不仅能够在项目的设置和目标的设定上进行科学的规划, 在项目建设过程的监管上更加有效, 在结果的评估上更为可信, 而且保障体系自身的每个环节、每个要素、每个过程均讲究连续性、完整性、协调性、针对性。从而, 保证“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2.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 高校以“质量工程”、“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 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推进教学研究与改革, 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面, 同时也使人们对高校人才培养更加关注, 教学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明确, 对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一点在教育理论界基本上得到认同。但是, “本科教学工程”在取得成效、发挥作用的同时, 也在项目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总结起来, 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在项目申报过程中, 出现了“叠加效应”、“抗生素效应”, 比如承担项目数多的教师比没有承担项目建设的教师在申报其他项目上具有更多的优势。二是在项目立项过程中, 出现了“官员化”和“马太效应”[4], 所立项建设的项目大多数集中在某些“特殊”人物或小部分具有领导职务的教师身上, 而大多数一线教师却难以获得项目。三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 经常出现“重申报、轻建设, 重数量、轻质量, 重材料、轻实际工作, 重名誉、轻实效, 重个人、轻集体”等不良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 势必影响到项目建设的实际效果, 其效益难以真正体现,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大大削弱。因此, 通过对“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规律的研究, 深入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一步强化项目的管理,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 消除这些问题, 实现项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才能更加有利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构建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提升办学水平

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指标很多, 比如学校的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人才培养、科研成就、国际化程度等。但是, 其核心指标是人才培养。古今中外任何一所好的大学无不将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作为己任,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体现学校的办学水平。“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与高校办学水平之间产生联系, 在一定意义上, 是依托人才培养这个介质建立的。通过“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为项目的有效实施和持续发展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保障机制, 以项目带动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不断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服务人才的培养。可见, “本科教学工程”建设质量保障体系也是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构建和逐步完善的过程, 也是高校提高办学条件、教学质量, 优化人才培养, 最终提升办学水平的过程。

“目标-过程-结果”三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1.目标保障体系的建设

(1) 目标的定位

从“质量工程”到“本科教学工程”是项目建设的一种延伸和推进, 两者虽然在建设内容上有所区别, 但是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以项目为纽带, 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优化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变革, 带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形成“工程式”的项目建设系统, 引起人们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真正将其纳入高等教育的中心轨道, 成为影响高校发展的核心因素, 达到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可见, “本科教学工程”的核心内涵是人才的培养。

(2) 项目的设计

在明确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目的的前提下, 以目标为导向, 进行项目的设计。从国家层面, 要统筹规划, 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在不同领域对各类人才的结构、类型、规模以及基本素质等方面提出不同需求, 进行项目顶层设计, 在项目的类型、建设内容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 防止项目之间建设内容的重复;从学校层面, 要把握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等, 依据上级主管部门项目设计, 结合学校办学传统、区域特点、资源优势和发展思路等, 针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等方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品牌优势明显的项目类别。

2.过程监督体系的建设

(1) 项目的分配与申报

从目前“本科教学工程”实施的情况来看, 各省或高校申报项目数量均由上级教育主管部门下达指标, 这些指标远低于申报者数量。因此, 项目主管部门在组织、规划项目类型和数量上就显得尤为重要。分配项目指标时, 应充分考虑各省教育发展情况或各高校的办学水平等因素, 坚持公平原则, 保证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高校在组织教师申报项目时, 一方面, 在鼓励有较强的教学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申报项目的同时, 还要有效地整合学校内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办学资源, 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申报, 提高项目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 要着眼于学校整体的发展战略思想, 打破项目申报的平均主义思想, 对真正有研究价值、对教学实践有推广意义的特色优势项目进行重点扶持, 防止项目申报过程中, 出现“叠加效应”、“抗生素效应”。

(2) 项目的评选与立项

项目的评选与立项以公正公平为最高准则。一是成立不同类项目的评审专家库 (分校外、校内专家库) 。聘请校外专家, 根据评选条件, 参照项目评价指标对申报项目的材料进行评审、打分。二是成立专门评审委员会。可由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和一线教师 (随机从校内专家库抽取) 组成, 评审委员会参照项目评价指标, 结合校外专家的评分, 对申报项目进行综合审议, 评选或推荐相关项目。防止项目的立项过程中, 出现“官员化”和“马太效应”。

(3) 项目的管理与指导

项目的管理与指导是保证项目建设质量的关键性环节, 必须不断强化, 防止项目实施过程中, 出现“重申报、轻建设, 重数量、轻质量, 重材料、轻实际工作, 重名誉、轻实效”等不良现象。

首先, 明确项目建设任务。项目主管部门应要求获得立项的各级各类项目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 填报项目建设《任务书》, 着重对建设目标、实施方案、进度安排、经费预算、预期效果进行详细规划, 并组织专家对《任务书》进行审核, 通过审核后方可下达建设经费, 以此保证项目建设的针对性。同时, 将《任务书》作为今后项目检查的重要依据。

其次, 强化项目检查制度。建立项目“年度检查制”和“中期检查制”。每年项目主管部门应根据项目《申报书》和《任务书》定期进行年度检查, 了解进展情况 (建设内容是否如期进行) 、存在的困难、经费使用情况等。同时, 在项目建设中期聘请项目立项时的评审专家进行中期检查, 主要检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阶段性目标, 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如何, 成果应用于教学活动的情况, 师生受益的情况等。

最后, 合理利用检查结果。对“优秀”、“良好”的项目, 继续下拨各项目的建设经费, 同时给予重点支持, 优先推荐申报高一级别立项;对检查结果为“合格”的, 要求项目所在单位加强管理, 给予更多指导, 力争达到优秀;对检查结果为“合格”和“不合格”的, 暂停下拨后续的项目建设经费, 要求根据评审专家的意见, 责令限期整改。

3.结果评估体系的建设

(1) 评估组织机构

针对“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实施评估, 有人提出“后评估”的概念, 建立“国家领导机构、管理机构、执行机构”三级后评估管理体系。其中, 领导机构是国务院直接领导, 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领导组成的独立性较强的中央后评估领导小组, 主要负责制定项目后评估工作的政策和条例, 审核监督专家后评估报告等;管理机构是指在各省 (自治区、直辖市) 教育厅下设置项目后评估单位, 主要负责贯彻政策、法规和条例, 制订后评估实施办法、工作程序, 组织协调等;执行机构是指由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用人单位等建立的后评估机构, 或单独组建的后评估中介组织机构, 主要职责是接受执行政府委托的项目后评估工作任务, 开展项目后评估工作, 撰写项目后评估报告等。[5]这一评估管理体系比较科学、相对合理。

(2) 评估指标体系

评估指标体系说到底就是衡量标准的问题。是否建设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项目建设衡量标准直接关系到对项目建设质量的评判。目前,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类别较多, 建设内容各异, 因此在评估标准的制订上会有所侧重。但是, “本科教学工程”作为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一项重要举措, 其根本落脚点是人才培养。基于这一点, 我们在制订评估指标时, 应重点把握影响人才培养的要素, 无论是评价项目的建设目标、内容、过程, 还是衡量项目实施的效果、影响都应仅仅围绕项目建设是否推动教师教学能力、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而不是单纯看项目的科研成果, 否则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就会偏离项目建设的总目标。

(3) 评估工作程序

“本科教学工程”项目评估可分为4 个阶段, 分别是:第一阶段, 制订评估方案。项目主管部门依据不同类项目建设的内容、标准等, 制订项目评估具体方案、工作指南等。第二阶段, 自我评估。项目组根据项目主管部门制定的评估标准, 对照项目建设情况, 开展自我评估, 并撰写项目建设总结报告。第三阶段, 正式评估。评估执行机构 (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或评估中介组织) 在项目组自我评估的基础上, 审阅自评报告等相关佐证材料, 进行现场审核、论证性评估, 撰写项目评估报告、意见、建议等, 评定评估结果。第四阶段, 结果反馈。评估执行机构反馈评估结论及项目建设的意见、建议等。

注释

1[1][3]卢耀阳:《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当代教育论坛》2011年第9期。

2[2]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教〔2011〕6号。

3[4]余承海:《论高校“质量工程”建设的异化与超越》, 《高等教育质量》2012年第1期。

上一篇:江间作的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下一篇:同学群励志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