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2024-04-09

杨修之死教案设计(通用8篇)

篇1: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赵凡中

课题 杨修之死 授课类型 讲授 授课时间 1课时

图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语言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本文也可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这篇课文,有较多的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充分预习,课堂上只采用检查的形式查一查,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一些文言词语,练习复述;

②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③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过程与方法 ①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法学法 运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索、质疑问难等方法进行学习,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写促读。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5')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与图片。 欣赏与思考 为了复习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从而引出本课。课前音乐欣赏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渲染气氛。同时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和人物。

二、

骤 1、说一说

(3') 《三国演义》与作者罗贯中 说说三国中的人物及故事情节。

说说本文的故事背景。 了解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掌握情况,为后面教学服务。

2、查一查

(2') 注音与解释。 以开火车的形式:

学生读、解释屏幕上的字词句。 为了检查预习情况。以开火车的形式检查,面较广。

3、讲一讲

(4')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用小标题概括)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 拟小标题(分组讨论)、复述故事。 此环节重在检查学生筛选信息能力,训练找关键句和概括能力。为后文研讨曹操、杨修的思想性格做准备。

4、议一议

(10') ⑴杨修因何罪被杀?

⑵若没有这事件,杨修是不是不会被曹操所杀?

⑶杨修死后,曹操进兵,兵败,曹操受伤回营做了什么?为什么? (1)惑乱军心

(2)不是。因为杨修数犯曹操之忌。

(3)厚葬杨修。收买人心等。 此二个环节重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更好的进行个性解读文本。

5、论一论

(3')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一是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二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性格决定命运);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6、析一析

(3') 分析曹操、杨修的形象:运用“从一句(段)我读出了杨修的。”的句式回答。 曹操:虚伪奸诈 嫉贤妒能

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 卖弄聪明

轻率大意…… 这个环节训练学生概括能力以及分析小说的人物刻画的方法,明确人物思想性格。

7、比一比

(5') 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和历史上的曹操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直到了进步作用。精兵法,善诗歌。

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这个环节主要是培养学生客观地、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8、谈一谈

(3') (1)清朝时,皇帝命纪晓岚编《四库全书》,纪晓岚屡次故意在一些字眼上犯错,让皇帝指出,皇帝很高兴,“连纪晓岚这样有学问的人都让朕指出错来”,龙颜大悦,纪晓岚更得到重用。

纪晓岚是一个怎样的人?与杨修的恃才放旷是否一样?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学生各抒已见 这个环节是让学生联系实际,从小说中指导学生今后的做人原则。

9、练一练

(5') 二选一:

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或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学生写作 该环节是学以致用,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利用课外或第二节课完成。

三、小结

(2') 在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中小结本课。

1.透过具体事件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学会辨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恃才)────矛盾冲突────────────(忌才)

杨修故事 曹操

1、杨修被杀

2、改建园门 (心忌之)

恃才放旷 3、分食酥饼 (心恶之) 生活矛盾 虚伪奸诈

4、语破奸心 (愈恶之)

5、轻视吴质 (愈恶之)

狂妄轻率6、教植斩吏 (操大怒) 政治矛盾老谋深算

7、巧作答教 (欲杀之)

8、失利葬修

教学反思 《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了解有关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不单单停留在本文的基础上,要从客观上,全面的了解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通过动手动脑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以“发展和创新”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以文本为出发点,以人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所知道的有关《三国演义》的文学常识探求知识、谈出观点、谈出体会、谈出人生处世哲学。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在课中,发现教学的时间不太好把握。因为本课内容长,环节多,学生探究、展现的时机多,高昂的情绪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教师要尊重学生,照顾全体,学会倾听。往往造成难“刹车”的尴尬局面。

篇2: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媒体: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 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 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 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篇3: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第5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古代不同类型白话小说的特点, 了解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 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 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 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 但缺少较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可根据班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 在设计问题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整体感知课文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力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 掌握课文内容, 了解记叙顺序;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探究杨修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 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讨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 大屏幕出示一首诗。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目的在于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小说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主要由学生介绍, 教师做补充。

2. 检查预习, 扫清字词障碍:

才放旷等。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 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3. 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语速要适中,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1) 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 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杨修被杀仅仅是因为惑乱军心吗?

(3)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画出全面概括点明杨修之死真正原因的一句话。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让学生分小组速读课文, 完成以下任务:组内互讲故事, 然后请学生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 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阅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把握课文。)

三、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

1.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 以“读了___我认为____”为例说一句话,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思考曹操兵败, 却又厚葬杨修, 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师生共同归纳曹操性格: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

1. 关于杨修死因, 有人推之于曹操, 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性格特点、个人才能及插手继位之争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杨修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从史实的角度, 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1)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史实的角度来评价曹操。)

(2) 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总结:一分为二, 辩证评价;有功有过, 全面评价;融入背景, 客观评价。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更好地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1. 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请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

2. 教师小结。

●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曲雄浑古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 曾经闪现过许多英雄豪杰, 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谋臣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天才。请看一首诗: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 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读诗后请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首诗评价的是杨修, 诗中认为杨修才华横溢, 但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师:说得很好。才华横溢的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谜团走进课文《杨修之死》。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作者罗贯中, 你了解多少? (生总结, 教师补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我们现在读起来略感吃力。因此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请看大屏幕“咬文嚼字”。 (多媒体出示文中重点字词, 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语速,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说话的场合, 要读出人物的感情。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巡视, 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不知道同学们读的效果如何?老师这里有几个小问题想考考大家?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生:杨修和曹操。

师: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丧黄泉的呢?

生:因为杨修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猜中了曹操的心事, 所以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师:杨修被杀仅仅是因为他惑乱军心吗?

生:不, 这只是他被杀的一根导火线, 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请从文中画出概括说明杨修死因的一句话。 (学生再读课文, 从文中寻找答案。)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 (shuò, 屡次) 犯曹操之忌。”

师:找得很准确。原来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 那么课文写了几件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请大家分小组速读课文, 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1) 组内互讲故事, 一会儿请每组选一位同学来把每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对杨修每次犯忌, 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τ, 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速读课文, 组内互讲故事;结合文章内容, 学生填写表格。)

师:请几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 (简介故事内容, 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其好处是什么?

生:我认为运用了插叙。恰当地运用插叙, 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 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师:本文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入的6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三、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

师: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 展示性格。文中插叙的6件事由生活小事逐渐演变为宫廷内部权力的争夺, 在曹操的心中杨修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那么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人各自展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呢?结合课文, 请同学们以“读了__我认为__”为例说一句话, 概括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读了“园门改阔”事件, 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 恃才放旷。

生:读了“众人分酥”事件, 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 过于自恃。

生:读了“梦中杀人”事件, 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 招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

…………

师: (总结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 那么曹操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我们通过下面的问题来探讨一下。曹操兵败, 却又厚葬杨修, 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

生:曹操打仗大败而归, 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 众人对他杀杨修的行为自然就有疑义。曹操厚葬杨修, 可以堵住众人之口, 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 借此来笼络人心。这表现出曹操虚伪狡诈的性格。

…………

(师生共同讨论后归纳曹操性格: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四、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

师:关于杨修死因, 有人推之于曹操, 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学生品读课文, 研讨探究杨修的死因,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生:我们小组是从杨修自身的角度考虑分析的。我们认为杨修好卖弄小聪明, 违反了军纪, 被杀是咎由自取。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 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 反而影响军心, 确实该杀。

生:我们小组认为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 曹操作为一个专横霸道的独裁者, 怎么能够容忍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思呢?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 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 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除掉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 最后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杀掉了杨修。

生:我们同意前两个小组的看法。但还要补充一个原因, 就是杨修插手曹家兄弟争夺权力的继位之争, 卷入到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又因此而欺骗过曹操, 所以被杀。

师:同学们分析归纳得非常好, 准确地分析出了杨修的死因。关于杨修的死因, 我们借用上课前评价杨修的诗中一句话做上联来概括:身死因才误。你能不能配写一句下联? (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参考同学们刚才说的答案, 老师配的下联是:命丧为权争。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 曹操因为他的才能出众而赏识重用他, 也因为他的恃才放旷而杀了他。杨修的悲惨结局让我们感慨良多, 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杨修的故事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如果有时光机器可以跨越时空, 当我们来到三国时代, 站在杨修面前,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教师适当指导。)

生:杨修先生, 您的才华令我十分钦佩。但是您却不应该恃才傲物, 骄傲自满, 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还是要谦虚一些, 您说不是吗?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认为人可有傲骨, 但不可有傲气。做人不可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目中无人。因为毕竟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 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杨修和曹操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 特别是曹操, “宁叫我负天下人, 莫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已经成了人们说曹操奸诈的必用名言。一提到曹操,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京剧脸谱中的那张大白脸, 接着就会想到“奸臣”这个词。也许就是因为这点, 曹操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反面典型。其实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历史通, 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 (学生介绍有关曹操的历史知识, 背诵曹操的作品;教师归纳总结。)

师: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 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人唯才, 抑制豪强。兴屯田, 抑兼并, 统一了北方。他精通兵法, 擅长诗歌,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这部巨作中, 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使读者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所以大家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知识, 想一想,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文章互相讨论研究, 总结方法。)

五、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师: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他用兵如神,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大败曹操;他忠心耿耿, 一心辅佐刘氏父子, 矢志不渝。他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

生:我最喜欢关羽。因为关羽武艺高强, 过五关斩六将, 天下无敌;关羽忠义无双, 千里走单骑人人敬仰。

生:我最喜欢赵云。因为他英勇神武。在长坂坡百万军中七进七出, 如入无人之境。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 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最后由我们的科代表收集整理, 编成一部作文集, 名字就叫《说英雄, 谁是英雄》。这将是咱们班的第一部作品集。你看, 只要你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作家。

●教学评析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 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导入, 很好地营造了学习的氛围, 关于杨修的小诗, 也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杨修之死原因的分析, 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 这样的学习任务清晰而具体,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特点和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 按照“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的过程, 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又符合教学规律, 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由浅入深, 逐渐清晰、深刻。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梯度。比如“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环节中的几个问题:“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学问题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篇4:《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在课前,教师运用博客以及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创设一个学生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通过发布帖子发现思考的气味,在课堂上开展高质量的深层互动,让课堂焕发活力。课堂中还运用音频做情境导入,使学生能更快进入情境。运用幻灯片则使教学环节更加清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以及网络辅助材料,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杨修的死因;(2)能客观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3)能从感性认识经典,逐步学会深入理解探究经典,培养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补充素材、提示讲解,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自主学习(如思考、阅读、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见解等),小组合作(如交流汇总、质疑释疑等)共同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珍视自己个性化独特见解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3)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差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态度阅读小说以及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开课伊始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

学生表演情境剧《杨修死,众纷纭》:话说马超已退,曹操带伤归寨。对于杨修之死,民间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师:杨修这个人很特别。他被曹操处斩时年仅34岁,但是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世说新语》里讲述他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记录他的生死,文学家、史学家爱评论他,诗人喜欢写他,近年来心理学家也对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杀呢?你想听听大家是怎样评论这件事情吗?你想弄明白杨修之死的个中原委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模拟一个杨修死后、曹操归寨、众说纷纭话死因的情境引入课题,回顾上一节课的情节,疏通整理文中所叙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好奇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研讨,从而乐学。另外,通过参与戏剧式的模拟情境,学生对本节课的研讨核心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2.感悟探究

课前,教师在网络上发布话题讨论,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观点和小组意见,彼此互相浏览发言。不见面的脑力在碰撞,不断激发出火花。

网络话题摘要:(1)自读课文后,谈谈你的初读感受?(2)谁能一语道尽杨修其人?(3)通过研读课文和博客上的资源库资料,深究杨修死因,畅所欲言,发表见解。(4)杨修一定要死吗?他的最后结局是否可以避免?(5)如果你是杨修,你会怎么做?你能否为他改写命运?(6)单看文章:曹操杀杨修简直合情合理,你是曹操,你会怎样做?(7)我们不是讨论过“天下第一等人”吗?杨修是吗?曹操是吗?(8)这篇文章给予现在的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提出小组任务:再读相关文本,拓展阅读,深入分析。学生小组自主选择阅读教师提供的各种相关网络资料,以及网络学习博客上的各小组留言,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或心理分析等多角度展开小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去思考探寻杨修的死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博客形式,使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搜集与提炼信息,多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

3.拓展迁移

教师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讨论话题:(1)罗贯中版本的杨修之死与历史真实版本有何区别?(2)杨修到底死于什么时候?(3)杨修死前说的话中隐藏着什么秘密?(4)曹操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呢?(5)曹操与杨修本来的历史面貌是怎样的?(6)为什么罗贯中要做这样的改动?(7)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人物有何差异?

学生思考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引导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来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反思

篇5: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

2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篇6:《杨修之死》教案

腰市镇初级中学

王荣莉

教学思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多媒体课件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展示幻灯片1)

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是足智多谋的?(生:诸葛亮)一位是知人善任的?(生:刘备),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另两位人物是什么形象的。(师板书课题)

师:首先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幻灯片2)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幻灯片3)

佯惊问()曹丕()大簏()伺察 谮害()邺城()......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2.解释下列加点字。(幻灯片4)

植然其言()愈恶之()但操有问()叱退()....麾军()高阜()拈弓搭箭()弃弓绰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疏理小说情节。

1、朗读要求:语速要适中,句子停顿要准确,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场合,要读出感情来。

2、朗读任务: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请用概括性的语言说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朗读后做答。边朗读边指导朗读。(幻灯片5)

总结:①鸡肋事件 操杀修

②园门阔事件

虽称美,心甚忌之。

③一盒酥事件

虽喜笑,而心恶之。④梦中杀人事件

闻而愈恶之。

⑤告发曹丕事件

因疑谮害曹丕,愈恶之。⑥教植斩吏事件 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⑦代作答教事件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幻灯片6)

四、再读课文,研讨探究,概括杨修的死因。、辩论活动,了解人物性格。

师: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曹操杀杨修。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是有其渊源的,杨修之死也是这样。这是情节发展的必然,也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下面请同学们以“杨修之死是否完全归因于曹操”展开辩论。(幻灯片7)

男生为正方,观点为:杨修之死归因于曹操。女生为反方,观点为:杨修之死不归因于曹操。

辩论要求:要有理有椐(你的观点要有事实依据)。在辩论中理解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归纳:杨修之死主要有以下原因: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杨修已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幻灯片8、9、10)

五、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把握杨修、曹操的形象。

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探究,总结杨修和曹操性格特征。(幻灯片11)(要求:

1、跳读课文,抓关键词;

2、品析关键词;

3、用短语概括总结二者的形象)

总结:曹操:虚伪奸诈

阴险残忍

嫉贤妒能

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目中无人 耍小聪明

后人诗曰: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幻灯片12)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一代英才,可惜未逢明主。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幻灯片13)

六、如何辨证看待历史人物,还曹操一个清白:(幻灯片14)

(同学们结合历史事实,评价曹操。)

七. 课外拓展,为曹操、杨修各进一言,(幻灯片15)

穿越时空,如果你是曹操身边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什么言?(学生各抒己见)

总结:现代青少年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人在家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惟我独尊,狂妄自大的坏习惯。今天,有心理学家总结,杨修的死因与他的心理有关,只是当时的人没有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罢了。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往往表现为:无法正确调整情绪,控制个人言行,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七、结束语

最后,请大家欣赏毛阿敏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让咱们在悠扬的歌声中回忆那虽已逝去,但永留在我们心中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吧。(幻灯片16)

六、作业布置:(任选其一)(幻灯片17)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篇7:《杨修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插叙及其作用。

2、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通过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知识链接:

1、作者及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腐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弊。他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

2、背景介绍: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杨修,曹操手下一位素负才名的文士。

一、自主学习: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 )恃才放旷( )麾军( )夏侯( )谮害( )

绰刀( )佯装( )伺机( )食讫( )

2、 解释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 适庖官进鸡汤

② 数犯曹操之忌

③ 人皆不晓其意

④ 丕如其言

⑤ 植然其言

⑥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3、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力求简洁明了。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②(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二、合作探究

1、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2、 从全文看,课文采用了哪种叙述方式?有何作用?

3、 结合下列语句,分析句中人物性格

①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②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分付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

③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

④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4、 关于杨修的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三、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曹操身边的一位重臣,是杨修的朋友,你会对杨修提出什么忠告?对曹操进言什么?

附: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篇8:《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上一篇:张正贵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北语现代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