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2024-04-27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通用11篇)

篇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但课文曹操杀杨修之情节纯属虚构,只是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揭示曹操阴险奸诈、多疑,杨修恃才放旷。本课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第二课,它是从小说中选的名段,对前后两片小说均有衔接作用,其旨在引领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熟悉古代口语语汇,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小说中的人物。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古典小说,学生可用积累的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通文意,及用法疏对杨修的死因须认真揣摩,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的性格还需要老师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掌握重点词的用法“适、数、忌、但”。(2)

了解罗贯中及《三国演义》。

(3)

分析杨修的死因及人物形象和写法。过程与方法:

(1)

开展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

引导学生用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

通过辩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做人要谦虚,完善健全的人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2)

探究杨修的死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设情景,入新 课。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搜集罗贯中及《三国演义》的相关资料。

2,积累字词,理解重点句子。

3,整体感知,梳理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四,总结归纳,拓展延伸。1总结杨修死因及性格。

2品味写作方法。

3链接生活 4拓展 5延伸

一,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

。杨修之死,配主题歌,创设氛围。

二,1,让学生说说初读课文的感受?2,课文讲几个小故事? 3,讲述“析字”是一种修辞格。如:愁、阔、鸡肋等。三1,知识竞赛活动。(分男女生组)a,文学常识题。

b,文言字词解释。翻译重点句子。

C,本文叙事线索?叙事方式?认识到杨修的那些性格? d,讲故事。教师示范“鸡肋故事”。e,辩论。

正方:杨修恃才放旷招致杀身之祸。反方:曹操借违军纪处死杨修消隐患。F,教师宣布胜方。

h,教师据学生辩论结果再补充,完善人物性格。四,1,教师综合学生的分析。

2,你认为写杨修、曹操用了什么方法?

3在同学的生活中,你有过“恃才放旷”的事情吗?其结果怎样?将给同学听听.4,课后读《三国演义》,分析“忠义”化身的关羽形象。

5学习本文,试以《小议曹操之忌》或《试论杨修之死》为题写300字左右的短评。

二,1,抽学生讲述作者及《三国演义》的大体内容。

2,积累重点字词和句子。

庖官 鸡肋 麾军 绰刀班师 数

谮 恃才放旷

丕如其言 但操有问 3,自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总体复述)4,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故事。

三,认真研读、思考讨论。a,抢答。b,必答。

C,风险抢答。d,学生感受。

e,围绕各自论题再读课文展开辩论。

F积分组汇总成绩。

四,1、2、3,四人小组研读课文探究。对写法感受各抒己见。4,选区描写关羽的有关情节精读。5,展示经典之作。

自读理解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由字、词、句到文意理解。男女生分组答辩提高分析和思辨能力。教师参与共同分享。探究写法达到学以致用。(插笔、析字、每一事关乎二人。)

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增强合作学习的功效。拓展延伸拓宽知识面,补充新能源。

板书设计(需要一直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杨修之死{ 杀、忌、葬}七件事 杨修:博学多才、恃才放旷 曹操:阴险、多疑、狡诈。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教学中,学生能认真阅读文本依据教学目标进行。将重、难点融于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但叙述故事情节的语言不够精炼,对杨修的死因挖掘的不够深刻。

篇2: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课后,静心思考,本节课有其特有的闪光之处,但欠缺之处也同样昭然若揭,思索之余,有如下想法:

反复推敲,三易其稿第一次的教学设计中,我共设计了七个环节:走近三国、感知思语、寻踪觅迹、公堂对簿、思绪飞扬、碑文撰写、即景抒怀,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也相应的设计了一些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次的设计内容完整丰富,但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却也只是浅尝辄止,无法进入再深一步的探究,很快地,这次的设计被否定了。第二次,我将环节减少,并对每一个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细化,深入探索,并随之而拓展了许多引入的课外的知识,这种设计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可以具体到重点的字与词,同时课外知识的延伸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引发他们对人物性格的思考,可依然有不足,这种设计过分地强调突出课文内容及人物却忽视了现实社会中我们“做事”和“为人”的德育渗透,于是我第三次的修改思路,既能丰富知识点,又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充分的展现。

篇3:杨修之死教学设计.doc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第5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注意古代不同类型白话小说的特点, 了解故事情节, 把握人物形象, 体会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的精妙, 欣赏古代白话小说的艺术美。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 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 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 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学生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名著有一定的了解, 但缺少较深层次的思考。因此可根据班里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 在设计问题时,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如有关文学常识的问题是针对阅读面大的学生设计的;针对整体感知课文的部分交给表达能力强的学生;针对评论部分交给写作能力强的学生等。力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进来, 在合作探究中将问题解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熟读课文, 掌握课文内容, 了解记叙顺序;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探究杨修被杀的深层次原因。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创设情境;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阅读古典名著, 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讨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 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 大屏幕出示一首诗。让学生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目的在于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 感受小说的魅力。)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主要由学生介绍, 教师做补充。

2. 检查预习, 扫清字词障碍:

才放旷等。

(旨在扫清阅读障碍, 让学生掌握识字的方法, 达到识字辨形的目的, 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3. 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要求:语速要适中,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场合, 要读出感情来。

(1) 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2) 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杨修被杀仅仅是因为惑乱军心吗?

(3) 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请从文中画出全面概括点明杨修之死真正原因的一句话。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让学生分小组速读课文, 完成以下任务:组内互讲故事, 然后请学生用最简洁的短语概括出来;对杨修每次犯忌, 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旨在让学生通过不同方式反复阅读课文, 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文章内容, 理清文章思路, 整体把握课文。)

三、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

1.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结合课文, 以“读了___我认为____”为例说一句话,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

2.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

思考曹操兵败, 却又厚葬杨修, 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师生共同归纳曹操性格: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培养学生筛选归纳和概括关键信息的能力, 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小组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

1. 关于杨修死因, 有人推之于曹操, 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

你认为呢?说说理由。 (引导学生从杨修的性格特点、个人才能及插手继位之争等方面进行分析。)

2. 杨修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3. 从史实的角度, 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

(1) 历史上的曹操是什么样的人? (引导学生从史实的角度来评价曹操。)

(2) 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总结:一分为二, 辩证评价;有功有过, 全面评价;融入背景, 客观评价。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走出课本, 走出课堂, 走进生活, 更好地感悟古典名著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五、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1. 小说《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你最喜欢哪位英雄?

请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

2. 教师小结。

●教学实录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师: (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一曲雄浑古朴的《滚滚长江东逝水》仿佛将我们带到了金戈铁马的三国古战场, 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 曾经闪现过许多英雄豪杰, 涌现出不计其数的谋臣智士。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天才。请看一首诗: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笔下走龙蛇, 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读诗后请思考:这首诗写的人物是谁?讲了什么样的内容?

生:我认为这首诗评价的是杨修, 诗中认为杨修才华横溢, 但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师:说得很好。才华横溢的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谜团走进课文《杨修之死》。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关于《三国演义》或者是作者罗贯中, 你了解多少? (生总结, 教师补充。) 《三国演义》是一部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 我们现在读起来略感吃力。因此首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请看大屏幕“咬文嚼字”。 (多媒体出示文中重点字词, 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时我们要注意把握语速, 句子停顿要准确, 尤其注意语言要符合人物的身份、说话的场合, 要读出人物的感情。 (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 初步感知文章内容。教师巡视, 了解学情。)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但不知道同学们读的效果如何?老师这里有几个小问题想考考大家?文中主要人物是谁?

生:杨修和曹操。

师: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丧黄泉的呢?

生:因为杨修从曹操所发布的口令“鸡肋”中猜中了曹操的心事, 所以被曹操以“惑乱军心”的罪名杀掉。

师:杨修被杀仅仅是因为他惑乱军心吗?

生:不, 这只是他被杀的一根导火线, 是曹操杀他的一个借口而已。

师: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请从文中画出概括说明杨修死因的一句话。 (学生再读课文, 从文中寻找答案。)

生:我认为是这句话:“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数 (shuò, 屡次) 犯曹操之忌。”

师:找得很准确。原来曹操杀杨修是蓄谋已久, 那么课文写了几件杨修犯曹操之忌的事?请大家分小组速读课文, 完成这样几个任务:

(1) 组内互讲故事, 一会儿请每组选一位同学来把每个故事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 对杨修每次犯忌, 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τ, 填写表格。

(学生分组速读课文, 组内互讲故事;结合文章内容, 学生填写表格。)

师:请几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故事的内容。 (简介故事内容, 教师适当引导补充。) 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其好处是什么?

生:我认为运用了插叙。恰当地运用插叙, 可以补充人物和事件, 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 结构曲折有致。

师:本文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入的6件事是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

三、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

师: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刻画人物, 展示性格。文中插叙的6件事由生活小事逐渐演变为宫廷内部权力的争夺, 在曹操的心中杨修的地位是一落千丈, 两人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那么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人各自展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呢?结合课文, 请同学们以“读了__我认为__”为例说一句话, 概括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读了“园门改阔”事件, 我认为杨修有才能却又有些狂妄, 恃才放旷。

生:读了“众人分酥”事件, 我认为杨修目中无主, 过于自恃。

生:读了“梦中杀人”事件, 我认为杨修点破曹操佯睡杀近侍的真正心思, 招致曹操的厌恶是咎由自取。

…………

师: (总结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卖弄聪明) 那么曹操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我们通过下面的问题来探讨一下。曹操兵败, 却又厚葬杨修, 这是为什么?可看出曹操的什么性格? (学生小组讨论。)

生:曹操打仗大败而归, 证明了杨修预测的正确性, 众人对他杀杨修的行为自然就有疑义。曹操厚葬杨修, 可以堵住众人之口, 在众人面前表现出知错就改的举动, 借此来笼络人心。这表现出曹操虚伪狡诈的性格。

…………

(师生共同讨论后归纳曹操性格:虚伪狡诈、老谋深算。)

四、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

师:关于杨修死因, 有人推之于曹操, 有人归之于杨修, 有人说另有他因。你认为呢?请说说理由。 (学生品读课文, 研讨探究杨修的死因, 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生:我们小组是从杨修自身的角度考虑分析的。我们认为杨修好卖弄小聪明, 违反了军纪, 被杀是咎由自取。杨修身为曹操的高级幕僚, 不思帮助军队渡过难关, 反而影响军心, 确实该杀。

生:我们小组认为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 曹操作为一个专横霸道的独裁者, 怎么能够容忍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思呢?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 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 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除掉这个“眼中钉, 肉中刺”, 最后借“动摇军心”的罪名杀掉了杨修。

生:我们同意前两个小组的看法。但还要补充一个原因, 就是杨修插手曹家兄弟争夺权力的继位之争, 卷入到了宫廷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 又因此而欺骗过曹操, 所以被杀。

师:同学们分析归纳得非常好, 准确地分析出了杨修的死因。关于杨修的死因, 我们借用上课前评价杨修的诗中一句话做上联来概括:身死因才误。你能不能配写一句下联? (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 参考同学们刚才说的答案, 老师配的下联是:命丧为权争。杨修可以说才华横溢, 曹操因为他的才能出众而赏识重用他, 也因为他的恃才放旷而杀了他。杨修的悲惨结局让我们感慨良多, 也给我们带来深深的思考。杨修的故事对我们有着怎样的启示呢?如果有时光机器可以跨越时空, 当我们来到三国时代, 站在杨修面前,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 各抒己见;教师适当指导。)

生:杨修先生, 您的才华令我十分钦佩。但是您却不应该恃才傲物, 骄傲自满, 要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做人还是要谦虚一些, 您说不是吗?

…………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认为人可有傲骨, 但不可有傲气。做人不可狂妄自大、放荡不羁、孤傲自负、目中无人。因为毕竟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在这里老师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互相理解、尊重, 在当今这个提倡合作、团队精神的社会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师:杨修和曹操两个人物都独具个性, 特别是曹操, “宁叫我负天下人, 莫叫天下人负我”这句话已经成了人们说曹操奸诈的必用名言。一提到曹操, 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京剧脸谱中的那张大白脸, 接着就会想到“奸臣”这个词。也许就是因为这点, 曹操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都是反面典型。其实我们班有不少同学是历史通, 那么在历史上曹操就是这样的人吗? (学生介绍有关曹操的历史知识, 背诵曹操的作品;教师归纳总结。)

师:历史上的曹操并非奸诈之徒, 而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人唯才, 抑制豪强。兴屯田, 抑兼并, 统一了北方。他精通兵法, 擅长诗歌,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 至少是一个英雄。”

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在这部巨作中, 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的倾向, 因此对曹操的揭露有不少是虚构的。使读者造成了对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觉。所以大家要正确区分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

请同学们结合学过的知识, 想一想,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学生结合已学过的文章互相讨论研究, 总结方法。)

五、拓展延伸, 归纳总结

师:小说《三国演义》为我们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曹操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中说:“夫英雄者, 胸怀大志, 腹有良谋, 有包藏宇宙之机, 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你最喜欢《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谈谈你的看法。

生:我最喜欢诸葛亮。因为他足智多谋, 未出茅庐就已知天下三分;他用兵如神, 草船借箭, 火烧赤壁, 大败曹操;他忠心耿耿, 一心辅佐刘氏父子, 矢志不渝。他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英雄。

生:我最喜欢关羽。因为关羽武艺高强, 过五关斩六将, 天下无敌;关羽忠义无双, 千里走单骑人人敬仰。

生:我最喜欢赵云。因为他英勇神武。在长坂坡百万军中七进七出, 如入无人之境。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可以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写出来, 以“我眼中的____”为题写一篇人物评论。最后由我们的科代表收集整理, 编成一部作文集, 名字就叫《说英雄, 谁是英雄》。这将是咱们班的第一部作品集。你看, 只要你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作家。

●教学评析

1.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的安排以及教学手段的使用, 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情况, 关注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前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的导入, 很好地营造了学习的氛围, 关于杨修的小诗, 也很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杨修之死原因的分析, 给学生布置了学习任务, 这样的学习任务清晰而具体, 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教学设计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特点和规律

整节课的设计, 按照“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精读课文, 品味人物”“品读课文, 分析探究”的过程, 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又符合教学规律, 使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对人物的认识由浅入深, 逐渐清晰、深刻。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 教师设计的问题也具有一定的梯度。比如“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环节中的几个问题:“文中主要人物是谁?”“本文题目是《杨修之死》, 这就是本文的写作重点。那么是什么事件直接导致杨修命赴黄泉的呢?”“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这几个问题由浅入深, 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 教学问题富有启发性, 有利于激活学生思维

篇4:《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在课前,教师运用博客以及网络虚拟学习社区创设一个学生互动学习交流的平台,让大家在网络环境中畅所欲言,通过发布帖子发现思考的气味,在课堂上开展高质量的深层互动,让课堂焕发活力。课堂中还运用音频做情境导入,使学生能更快进入情境。运用幻灯片则使教学环节更加清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以及网络辅助材料,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杨修的死因;(2)能客观认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3)能从感性认识经典,逐步学会深入理解探究经典,培养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教师补充素材、提示讲解,学生创设故事情境、自主学习(如思考、阅读、搜集、归纳、整理信息,并用口头和文字表达自己见解等),小组合作(如交流汇总、质疑释疑等)共同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珍视自己个性化独特见解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与学习能力;(2)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3)让学生客观地认识小说人物与历史人物存在差异,培养学生用正确的态度阅读小说以及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多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教师开课伊始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

学生表演情境剧《杨修死,众纷纭》:话说马超已退,曹操带伤归寨。对于杨修之死,民间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师:杨修这个人很特别。他被曹操处斩时年仅34岁,但是两千多年以来,人们一直忘不了他——《世说新语》里讲述他的故事,《三国演义》中记录他的生死,文学家、史学家爱评论他,诗人喜欢写他,近年来心理学家也对他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他被杀呢?你想听听大家是怎样评论这件事情吗?你想弄明白杨修之死的个中原委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模拟一个杨修死后、曹操归寨、众说纷纭话死因的情境引入课题,回顾上一节课的情节,疏通整理文中所叙的事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好奇中主动、积极地参与研讨,从而乐学。另外,通过参与戏剧式的模拟情境,学生对本节课的研讨核心有了初步的了解,为下一环节做好了铺垫。

2.感悟探究

课前,教师在网络上发布话题讨论,学生在博客上发表个人观点和小组意见,彼此互相浏览发言。不见面的脑力在碰撞,不断激发出火花。

网络话题摘要:(1)自读课文后,谈谈你的初读感受?(2)谁能一语道尽杨修其人?(3)通过研读课文和博客上的资源库资料,深究杨修死因,畅所欲言,发表见解。(4)杨修一定要死吗?他的最后结局是否可以避免?(5)如果你是杨修,你会怎么做?你能否为他改写命运?(6)单看文章:曹操杀杨修简直合情合理,你是曹操,你会怎样做?(7)我们不是讨论过“天下第一等人”吗?杨修是吗?曹操是吗?(8)这篇文章给予现在的我们怎样的启示?

教师提出小组任务:再读相关文本,拓展阅读,深入分析。学生小组自主选择阅读教师提供的各种相关网络资料,以及网络学习博客上的各小组留言,并以头脑风暴的方式,从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或心理分析等多角度展开小组讨论发表个人见解,去思考探寻杨修的死因。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博客形式,使学生通过自主与合作、搜集与提炼信息,多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

3.拓展迁移

教师继续提出更进一步的讨论话题:(1)罗贯中版本的杨修之死与历史真实版本有何区别?(2)杨修到底死于什么时候?(3)杨修死前说的话中隐藏着什么秘密?(4)曹操是不是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呢?(5)曹操与杨修本来的历史面貌是怎样的?(6)为什么罗贯中要做这样的改动?(7)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与历史中的人物有何差异?

学生思考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随时引导总结。

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什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读书态度来看待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

教学反思

篇5:《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1、教师对学生学情的洞察应该是一个动态化的过程。

教学本课前,我首先以课前训练的方式摸清学生先前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的储备,然后又花费不少时间整理出教学本课时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知识并形成学案。这样就便于现实课堂中,随着教师组织、引导教学的步步推进,给学生一个抓手,引导他们有话可说,有所依据。我认为对学生学情的洞察更与教师的专业技能息息相关。在《杨修之死》的教学片段里,教师瞬时捕捉到学生对曹操是“忌才”问题的探讨中,为了让学生对曹操形象有比较公正的认识,我就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阅读学案“曹操爱才”这一部分继续分析,及时调整了教学思路。

2、教师的教学预设应以阶梯状呈现,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教师教学的科学预设,很关键的在于教师对文本研读的深度和广度,然后才是根据学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创生,由此看来教学预设是否也可以分成两大部分。从《杨修之死》教学片段来看,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罗贯中笔下的曹操形象有较为清楚准确的认识。然后,可以试着教学设计了,先了解节选中造成杨修之死的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然后引导学生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使学生能够科学辩证地看待事物、分析人物形象,最后,为杨修写墓志铭。这样就使教师的教学呈阶梯状,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尽可能与学生的学情相吻合。

3、教师要具备预设生成点、捕捉生成点、调控生成点的策略和水平。

篇6:《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鸡肋事件(2)园门阔事件(3)一盒酥事件(4)梦中杀人事件(5)藏吴质事件(6)试才干事件(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篇7:《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深入把握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3.探究杨修死因,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的人格。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教学重难点:

1.深入把握文章,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2.探究杨修死因,并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同学们熟知三国中的哪些人物形象呢,请用一句话简单介绍他。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被埋没甚至残杀的不幸者,今天,让我们走进罗贯中的《杨修之死》,来关注杨修的命运,并能从杨修的身上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二、了解常识明背景

首先来了解作者罗贯中与《三国》的知识还有故事背景。出示罗贯中与《三国》知识还有故事背景

三、初读课文知情节

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来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1、思考:看看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只明确事件即可)

1.解门阔2.分吃酥 3.揭杀人 4.告曹丕 5.杀门吏 6.作答教 7.释鸡肋

2、请大家说说对杨修的初步印象?是个什么样的人? 恃才放旷 非常有才华的人,连曹操手下非常受信任的大将夏侯惇都佩服,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得是竖着大拇指说的吧。

曹操也算是一个任人唯贤的君主,杨修才华横溢,曹操为何舍得杀死他?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他们两人又是怎样的性格呢?请大家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因为

出示: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真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来的。—葛红兵(文学批评家)

三、咬文嚼字析性格

请你从文中关于杨修和曹操的言行中找出一个词或者细节品析他们的性格,以“从中,我读出了杨修(曹操)是一个的人,因为。”

1、杨修聪明过人但是有卖弄之嫌

杨修分吃曹操的“一盒酥”中一个“讫”字,说明他的性格是:恃才放旷。(倚仗着自己的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以约束)

卖弄小聪明,不把曹操放在眼里(请小组通过读课文展示杨修得意洋洋的语气)杨修揭开谜底但目中无人,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皇帝都让他玩弄于鼓掌之间,杨修却不把他放眼里。

2、曹操“梦中杀人”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请小组展示杨修的动作、说话的语气)

• 曹操想杀一儆百,杨修点破这一骗局是出于正义和对死者的同情,众人皆醉他独醒。但狂妄轻率、不讲策略,不看场合。

• 杨修不但猜透曹操心思还到处嚷嚷,而且还让曹操知道了,真是过于狂妄轻率了。

杨修得知曹丕用大簏藏人入府便“径来告操”,一个“径”字,表现出杨修什么弱点?

• 在政治斗争中办事轻率,缺乏慎重,没有防人之心。结果画虎不成,反招谮害之嫌。

杨修知道曹操想立曹植为世子,想仗着自己的才学投其所好,极力为曹操成就美事,只是他缺少了圆滑,或者说他的对手更厉害,更阴险,他的书生意气害了他。

• 教曹植杀门吏出城,又被人告,为曹植作答教,竟被人偷走,这两件事与此相同。而他们的对立面另一个政治集团曹丕又是怎样做的呢? 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

哪几个词语说明曹丕处事精细,活动隐秘? 1.密请

2.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

与曹植“常邀修谈论”成鲜明对比,也与杨修“径来告操”成鲜明对比。

• 双方相争,一方精细过人,一方轻率大意,开始时输赢已成定局。

2、若没一事件,曹操是不是就不会杀杨修?为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一句话作为 依据:

齐读这句话:(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为什么这么说?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曹操之态

1.解门阔 逐 甚忌之 2.分吃酥 心恶之 3.揭杀人 渐 愈恶之 4.告曹丕 愈恶之 5.教曹植 加 操大怒

6.作答教 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7.释鸡肋 深 大怒,推出斩之厚葬之 最让曹操嫉恨的是哪件事情? 他给曹植做的关于军国之事的十余条答教,连曹操想问什么甚至连顺序他都知道,曹操是独裁者,大权独揽,绝对不容别人猜透自己的心思,这叫天恩难测。但是曹操在杨修面前好像没穿衣服一样,这还了得,怎能容他呢?

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一个“借”字,说明什么?

• 一个“借”字,点明“惑乱军心”只不过是曹操杀杨修的借口,表现出了曹操的阴险残忍,老奸巨猾,老谋深算。

从第12段曹操厚葬杨修,让众人看到,表示他有悔悟之意,借以收买人心,表现出他的狡猾奸诈。

两人的性格特点:

杨修:恃才放旷 狂妄轻率 卖弄聪明 疏放不羁 曹操:阴险残忍 虚伪多疑狡猾奸诈 老谋深算

这两种绝然不同性格的人相遇,注定了一个悲惨的结局。如此有才华之人却被杀掉了,他被杀的罪名是什么?杨修以何罪名命赴黄泉,被押上断头台的 ?(惑乱军心)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泄露国家机密罪、结党营私罪、妖言惑众罪。杨修被杀时年仅34岁,他也许是带着很多的疑惑仓促离开了人世,他也许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会发出凄厉的呐喊:主公,为什么容不下我?我们为杨修找找答案。

四、是非曲直论死因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深入把握,你认为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我们再来看两则材料,与杨修的死也是密不可分的。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对于杨修的死历来众说纷纭,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后果。所以,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说:杨修之死是因为他太了解人,却不了解自己,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五、以史为鉴学做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保护自己的才能,及让这种才能在有利的时机发挥? 请你用简短的语言表达。

我们可以选择韬光养晦(指隐藏才能,不使外露)的人生哲学,然而我们不应该鄙弃甚至打击那些才华外显、放旷直言之人,更不能放弃对丰富多彩的人生观的选择。

六、作业布置:

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中的曹操形象。

篇8:《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篇9:《杨修之死》课堂教学实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唉……”,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

【幻灯片展示】

唉(嗨,哼……),杨修你太——!

生1:唉,杨修你太冤了!

师:哦,你是伸张正义,为杨修伸冤呐。

生2:唉,杨修你太自大了!你太恃才放旷了!

师:这位同学不错,将本文出现的一个成语也用上了,你能否说说这个成语的意思?

生2:依仗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生3:唉。杨修你太倒霉了!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

生3:杨修那么有才华,却被曹操所杀。

师:噢!你是说“贤才未遇明君”。

生4:嗨,杨修你太有才了!

师:哈哈,你把宋丹丹在春晚的经典台词也用上了。

师:刚才同学们畅所欲言,针对漫画纷纷谈了自己的感受。确实杨修才华横溢,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悖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夏侯悖对杨修的高度评价,请找出来——

生5: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生5:你真了解魏王的内心啊!

师:你能带着佩服的口吻读一下吗?

生5读——

师:请同桌评价一下,生5读得怎么样?

生6:还好,就是重音应落在“真知”上。

师:你也来读一遍。

生6读——

师:让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像生6一般饱含深情、带着佩服读一遍这句话。

生齐读——

【幻灯片展示】

真知……

师:那么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事情上可以看出来?

生7:曹操在花园的门上写了一个“活”字,杨修便知道是花园修得太阔了。师:曹操在门上写“活”字,别人知道意思吗?

生7:不知道。

师:从文中的哪个句子可以看出?

生7:人皆不晓其意。

师:喔,众人皆迷,惟修独知啊。

生8:曹操在酥盒上写了“一合酥”,杨修就明白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生9: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看出来了。

师:嗯,曹操“梦中杀人”的真相被杨修参透,那么其他人知道吗?请用文中的语句加以印证。

生9: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

师:别人都信以为真。只有杨修像医院的x光、CT那样将曹操的五脏六腑照得一清二楚。

生10:杨修知道门吏阻止曹植出城,是操在测试儿子的才干,所以杨修教他“竟斩之可也”。

师:“竟斩之可也”可以看出杨修怎样的个性?

生10:处事果敢。

生11:第9段,曹操以“军国大事”试探两个儿子,杨修为曹植选好答案,做“答教十余条”。

师:嗯,老师看到一则材料,说的是杨修把曹操提问的顺序都料到了。真是“料事——

生:“如神”

生12:关于鸡肋的问题,杨修是“见传‘鸡肋二字”就知道丞相意欲退兵。

师:鸡肋和退兵有关系吗?

生12:把攻打的地方比作“鸡肋”,“鸡肋”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现在是“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简直与“鸡肋”无异。

师:杨修了解曹操的心事,你呢又悟透了杨修的心理,你真不简单!现在请让我们看大屏幕:

【幻灯片展示】

破解门中“活”

破解一合酥

破解“鸡肋”口令

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

破译操试子才干

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师:杨修的“真知”体现在善于破解、破译上。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处事果敢,料问如神。所以后人有诗赞曰:

【幻灯片展示】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师:难怪夏侯悖感慨——

生:“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师:“公真知魏王肺腑也”!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13:杨修对曹操对他的忌讳一点也不知道。

师:何以见得?

生13:文中说“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师:“数”字应读“shuo”音,“多次、屡次”的意思。请同学们一起将这句话读一遍。

生齐读——

师:文中的哪些字眼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呢?

生14:课文第2段开头第一句:“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这里的“便”字,可以看出。

师:“便”什么意思?

生14:“便”的意思是“就”,体现了杨修擅作主张。

生15:第5段,“修人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中的“竟”字。

生16:第7段,“修知其事,径来告操”中的“径”字。

师:“径”作何解?“其事”指的是什么事?

生16:“径”就是“直接”,“其事”是指“曹丕用大簏装吴质进内府”之事。“径”可以看出杨修做事草率,根本不考虑后果。

生17:第6段,“惟修知其意,指而叹日,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句中“指而叹”。

师:很好,我们读书要善于从字缝中去读,确实,刚才同学们所谈到的“便、竟、径、指而叹”这些字眼体现了杨修的放旷。同时,我们读书还要从不经意处去读。文中杨修的语言共出现了5次。罗贯中老先生在写作时注意到了用词的简练,做到“惜墨如金”,把杨修说话时的神情动作都省略了。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操尝造花园一所;造成,操往观之,不置褒贬,只取笔于门上书一“活”字而去。人皆不晓其意。修——日:“‘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

师:现在我们想把文章拍成电视小剧,如果让你当导演,请你给杨修的扮演者指导一下说话时的神情动作,来体现杨修的“放旷”。

师:你姓什么?

生18:我姓张。

师:张导,你将如何指导你的“演员”?

生18:让杨修的扮演者两手背腰,矫首昂视,捋捋胡子,大笑曰……这样就更能体现杨修的恃才放旷。

生19:杨修的扮演者应该迈着方步,环顾四周,在其他人面前来回地踱。

师:老师想献丑一下,将这段文字读一读。请大家体会杨修的“放旷”(师读)。

师:咱们班谁的表演才能最好?

生:李某。

师:李某请,请你和老师PK一下。声情并茂并加上动作来朗读这段文字,好吗?

生20读——

师:你读得真好,今后当演员肯定很棒,大家给他来个热烈的掌声。

师:正当杨修洋洋自得,被旁人誉为“真知魏王肺腑”之时,想不到死神却悄悄地向他走来,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师: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曹操怎样的态度?我们用开火车的方式来完成表格:

生21:破解门内“活”——心甚忌之。

生22:分食“合”中酥——而心恶之。

生23:道破梦中杀人——愈恶之。

生24:密告簏里藏人事件——愈恶之。

生25:教授曹植斩杀门吏——大怒,亦不喜植。

生26:预设答条蒙欺孟德——大怒,已有杀修之心。

生27:破解口令,擅自行动——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师: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实际上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易中天《品人录》

师: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幻灯片展示】

真知!

生28:对自己的言行收敛一点。

生29:要学会拍马屁。

师:你可要小心哦,当心马屁拍到马蹄上。当然我们千万不能把尊敬师长混同为拍马屁,“尊重”与“拍马屁”是两码事。

生30:做人要谦逊一些,不要太张扬。

师:这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张扬个性”相矛盾吗?

生30:我说的是在曹操这样的上司面前不能太张扬,因为曹操生性多疑忌才。

师:老师很喜欢你刚才所说的“太”字。不要“太”张扬,因为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

部分学生激动地喊:张狂!

(师板书:张扬不张狂!)

师:老师前两天就此写过一篇启示小短文,挂在我的博客上,下面我想链接我的博客,请咱们班的朗读高手来朗读这段文字。

【博文展示】

张扬但不张狂

——《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

张震雷

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曲杨修园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假如当初扬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

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张狂是要有代价的。杨修之死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张扬而不张狂。

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个性要张扬,做人不张狂!

生31朗读该段文字。

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水平真高,读得真好。你的朗读使老师的小文章增色不少。谢谢你。老师将文章挂上博客后已有许多跟帖,其中有位博友的跟帖我很欣赏(滚动博友跟帖内容):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是啊,我们做人应该张扬个性,但不能张狂;人格应该独立,但不能特立独行。

(师板书:独立不特立)

师:假如杨修身边有刚才发言的那几位同学做他的朋友,有张老师做他的朋友,经常在他的身边提醒,也许杨修就不至于才活到34岁就命丧九泉。可怜、可悲、可叹啊!他死后葬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请看屏幕:

【幻灯片展示】

(悲悲切切的埙声同时响起)师:华山脚下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千古风流人物,死后葬身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产生无限的伤感。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为墓碑写文字)

生32:可怜可怜……可悲可悲……可叹可叹……

师:你是一咏三叹。

生33:才华横溢做主薄,恃才放旷保命难。

师:你有杨修之才,短短时间就拟了一副对联,而且包含了两个成语。

生34:假如看透不说透,怎会无端断了头?

师:不错不错。启迪后人要多用眼少用嘴。

生35:为人不可恃才放旷,做事定须三思后行。

师:你从为人和做事两个方面警戒后人,很有哲理啊。

师:这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但老师心情很是凝重。我在准备这堂课的时候。常情不能自己。思考了很多,比如“假如宽容和谦逊握手那该有多好”,比如“杨修遇到刘备又会如何?”……老师把在备课中的思索感悟形成了文字。并作了配乐朗诵。现在我想把她献给同学们——

【幻灯片展示】(一段已经配好音乐的朗读文字随朗读的速度自动缓缓上移)

曾经的风流才子,当年的刀下冤魂,小说中的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厚重的书卷一页一页地翻过去。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地走过场,是非功过、善恶得失、进退荣辱,成败臧否,聚讼纷纭,我们为杨修恃才放旷遭身死而扼腕,为曹操好诈狡猾灭人才而悲愤。

杨修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可以选择才华毕露、放旷直言的张扬个性,我们也不应该回避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们,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握手,让我们的生命更行更远,成为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音乐声止,宣布下课。

篇10:《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讨杨修被杀的原因。

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教学重点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

研讨探究法 用于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有感情地朗诵杨慎的《临江仙》,引出对《三国演义的》介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 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

二、简介《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明清长篇历史小说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一部。全书120回,集中地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军事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外交方面的种种斗争。我们今天要讲的故事节选自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默读课文,思考:

①用最简洁的话解题。②杨修被曹操以什么罪名杀死?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①解题:杨修被曹操杀死。

②杨修因道破“鸡肋”含义,被曹操以“造言乱军”的罪名杀死

2、提问:没有发生“鸡肋”事件,杨修会被曹操杀死吗?文章哪句话点明了杨修被杀的真正原因?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3、提问:杨修做了哪些恃才放旷之事?每次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找出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指名回答,教师点拨。

明确;

1、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2、分食酥饼

(虽喜笑,)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4、告发曹丕的阴谋

愈恶之

5、教曹植斩门吏

大怒,(亦不喜植)

6、为曹植作“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四、研讨:

关于杨修死因,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之于杨修,有人说另有他因。你持何种观点?说说理由。

教师讲解有关的故事。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明确:

1.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所以,他被杀乃是咎由自取。2.因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一方面嫉妒他的才能,另一方面又怕杨修不死后患无穷,所以总想找个罪名把他杀掉。教师讲解有关曹丕和曹植争宠夺位的故事。明确:

杨修深深卷入到了曹丕和曹植的争宠夺位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这体现封建专制制度下君臣关系的必然。

五、讨论:文中的杨修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文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杨修的形象:才思敏捷、恃才放旷、不拘礼俗、曹操的形象

心胸狭隘

城府很深

表里不一

虚伪狡诈 残忍歹毒

深谋远虑

下面请大家看看后人是怎么评价杨修的: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 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六、拓展思考:

从杨修之死我们得到什么人生的启示? •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 明确:

做人要谦逊

不可恃才放旷

更不可狂妄自大

七、课堂作业:

如果要你对杨修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 杨修,我要对你说„„

板书设计:

1、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2、分食酥饼

(虽喜笑,)心恶之

3、点破梦中杀人

愈恶之

4、告发曹丕的阴谋

愈恶之

5、教曹植斩门吏

大怒,(亦不喜植)

6、为曹植作“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杨修的形象:才思敏捷、恃才放旷、不拘礼俗、曹操的形象

心胸狭隘

城府很深

表里不一

虚伪狡诈 残忍歹毒

深谋远虑

《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近日,我讲了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杨修之死》一课讲完之后,我又重新回顾了我这一课的教学过程,感慨颇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只是按照常规的方法对课文内容进行了讲解、分析了人物性格、处理了课后的练习。这种方法虽然让学生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传统的教学方法致使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没有充分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谈谈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学中知识能力的反思

我认为,在这一环节中我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我有以下几个知识点:①讲解插叙的写作顺序及作用;②学习如何概括事件主要内容;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在教学中,我通过课堂讲解,与学生互动、利用讲解、启发引导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住了插叙的作用是对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必要补充,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掌握了人物的描写方法展现了人物性格,我认为这是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最大的收获。

第二,教学中过程与方法的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首先找同学大声,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内容,其他同学为其正音、找错误,这一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每读一段找同学来概括文段内容,这一个训练,我先告诉学生概括事件内容的方法: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例如第4自然段,就可概括为“杨修改建园门”,同学掌握了这个方法,就很容易概括出了其它段落的内容,效果良好。

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令人担忧,在朗读课文中,有多位同学在朗读中读错字,没有感情和出现反复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重点予以加强。

三、教学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反思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我在课堂上安排让学生自由发言,来评价曹操,也可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我想一定会更好地帮助学生来理解辅导课文内容,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可惜的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安排,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11:《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学段:初中九年级上册 版本:人教版 课题:《杨修之死》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可推荐学习网站,拓宽学习空间。对于学生因认知水平的不同,记忆程度不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阅读理解的疑问,教师可发动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置疑、答疑,交流等形式解决这些问题。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 :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模式:

四环推进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卧龙(生:诸葛亮)一位是与之对手?(生:曹操),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有:(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板书课题)

2、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3、预习检测:(1).下列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庖官(báo)夏侯惇(dūn)恃才放旷(shì)B.酥(sū)分食讫(qì)佯惊(yáng)C.大簏(lù)谮害(zèn)邺城(yè)D.叱退(chì)禀请(bǐng)绰刀(chāo)(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适庖官进鸡汤()(2)数犯曹操之忌()(3)但操有问()(3).本文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名—————— 字——————,号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___ 小说,描述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如曹操、刘备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

二、探索发现:

1、初读课文:大声朗读并思考:

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呢?(罪名是什么?真正原因是什么?)

2、再读课文: 思考: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三、探索发现:

杨修的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恃才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忌才

四、拓展延伸: 杨修才华横溢,因才受曹操赏识,也因才被曹操杀害。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

上一篇:高中生旷课检讨书字下一篇:教学触摸一体机网上培训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