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读后感

2024-04-29

杨修之死读后感(共11篇)

篇1:杨修之死读后感

读《杨修之死》有感

——剖析杨修死因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篇2: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字祖德,死时37岁,其父杨彪曾为汉朝“三公”。曹操掌朝政后,杨彪曾被曹操执辱。杨修确是有才学的。在一般人看来,杨修本来会依靠自身的学问,平安度此一生,但杨修犯了二个致命的错误,引来杀身之祸。

其一,卷入曹氏诸子夺继承权之争,干预了曹氏家事,为遭祸埋下伏笔。其二,触犯了“为尊者讳”的原则,是死的直接原因。

凡为长官者,或多或少都喜欢故弄玄虚,以便摆弄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嘴脸来。曹操虽为政治家,也免不了来这一套,你嫌门阔,只消一句话便解决问题,可他故意写一个“活”字在门上,不是故弄玄虚又是什么?本来期待下属向他叩教,他再大加炫耀:何其愚也!门中写活,岂不是阔乎?于是导演出诸人叹服的戏剧性场面来,却想不到被杨修一语点破。所以“曹虽称美,心甚忌之。”趁别人睡去之时杀人,本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暗杀董卓)。曹操怕别人对他也来个“克隆”,于是:“一日昼中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事过之后佯为不知,所以众人都认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却独被杨修捅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对此恨得牙痒痒。终于以“造言乱军”之名杀死。

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受正统教育,把君主与国家等同,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操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大批爱国者,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然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终被某一阶级所利用。

篇3:《杨修之死》中杨修死得并不冤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篇4:杨修之死揭秘

杨修是因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而被杀的。关于杨修的卓绝才华,史实很多,但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由以下几例:

一是花园门事件,曹操定居许昌后。为了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让下人按照自己的要求,建造一座花园,没多久花园建成,下人邀请曹操前去参观,游完园后,曹操一言不发,不置可否,只是临走时命随从取来笔墨,在花园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干活的人面面相觑,不知道曹操想表达什么意思,又不敢问,都僵在原地。多亏在场的杨修为他们指点了迷津——门内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吗,丞相是嫌花园门口大,于是工匠们马上对花园门口进行了改造,得以顺利过关。

二是曹操睡觉杀人事件。曹操多疑,为了防止被害,叮嘱服侍自己的人,自己睡觉时不要靠近,因为自己梦中会杀人。一天晚上曹操睡觉时被子掉到了地上,侍从本能地将地上的被子盖回到曹操身上,正在这时曹操一跃而起,拿起枕边的尖刀杀死了侍者,他醒后得知此事非常悲伤地厚葬了侍者,从此人人都知道曹丞相梦中有杀人的习惯,再也不敢靠近其床边。只有杨修敏锐地意识到这是曹操自保的极端措施,事后发出了“非丞相在梦中,而是君在梦中耳”的慨叹。

三是曹操测试曹丕、曹植能力事件。为了检验自己两个儿子临机应变的能力,曹操让曹丕、曹植出城办事,却暗中命令门吏禁止两人出城。结果曹丕老老实实地回来了,而曹植则在杨修的指点下,以门吏违抗丞相命令为名,杀掉了门吏顺利出城,杨修随机应变之能可见一斑。

四是鸡肋事件。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曹操领兵进军汉中攻打刘备,但出师不利,军队被困于斜谷界口,进退两难,心中举棋不定,晚饭时厨师端进一碗鸡汤,汤中有一块鸡肋,曹操若有所思。正在这时夏侯敦走进军帐,请示军兵夜间放哨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夏侯惇传令下去,人人都知夜间口令是鸡肋。当时的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吩咐随行的士兵收拾行李,准备回家,有人告知夏侯敦。夏侯惇敦大吃一惊,赶紧派人将杨修请到军帐之中,询问缘由。杨修说:“从丞相今夜制定的口令来看,就知道丞相很快要退兵了,因为鸡肋这东西吃起来没有肉,丢了又舍不得。如同现在的情势,大军进退两难。既然待在这里没有什么好处,那还不如早回去休整,因此我断定大军很快会班师还朝。为了避免撤退时兵荒马乱,我才让随行的士兵提前整理行装。”听完后夏侯敦对杨修佩服地说:“您真是太了解丞相的心意了。”自己也不敢怠慢,赶紧为来日撤兵做准备,于是整个兵营中自将官到士兵都在准备撤兵,哪还有心思打仗。曹操发现情况不对,立即派人传唤杨修,杨修便用自己对鸡肋的理解回答曹操。曹操肺都气炸了:“你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敢造谣生事,扰乱军心!来人呐,推出去斩了。”杨修死后头颅被悬挂于辕门之上,时年四十四岁。

从上面的事件中可以看出,杨修确实具有特殊的才华,他的才华突出表现在对别人心理的准确把握上。生逢乱世,像他这样的能人异士,在割据一方的枭雄曹操手下并不少见。曹操之所以在诸侯并起的三国时期做强做大,凭的就是一颗求贤若渴、虚怀若谷的心。曹操手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很多人的政治、军事才能远远胜过杨修,他们为什么没因自己的才华而招致曹操的忌妒遇害呢?而且曹操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建安二年(197年)年曹操带领长子曹昂出征张绣,因张绣突袭,曹军兵败,曹昂为救曹操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后来张绣又投降了曹操,不仅未受到责罚反而得到曹操的礼遇。真可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度的曹操连杀死亲生儿子的张绣都可以原谅,为什么就不可以原谅冒犯过自己的杨修呢?由此可见杨修并不是因为恃才狂放而被杀掉的。

杨修被杀归根到底是双方政治利益冲突的结果。杨修出身关陇世家,四世太尉,身世显赫;曹操本性夏侯,其父曹嵩是宦官中常侍曹腾的养子,身份特殊,为杨修所不齿,甚至直呼阉患之子。俗话说:“揭人不揭短。”在曹操看来,杨修的言行与刨挖自己的祖坟无异,曹杨矛盾实际上是东汉末年传统世族与新兴权贵矛盾的一个缩影。杨修的父亲杨彪、孔融、祢衡等人极力推崇刘备,处处与曹魏政权做对,可又无法与曹操抗衡,只能靠口舌之利占些便宜,最终被曹操一个个地铲除了。所以杨修被杀说到底,是他站在了曹操的对立面,并非是仅仅因为有才致死的。

篇5: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死读后感1

杨修之过,一曰卖弄才华,锋芒太露。杨修确实学识渊博,才华过人。但是综观杨修一生,并没有在军事上、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奇谋良策,像郭嘉、程昱那样,却一味在“门内添活字”“一人一口酥”之类的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以致一再遭到曹操的忌恨,埋下被杀的祸根。

二曰恃才放旷,不知点检。曹操“梦中杀人”本来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的勾当,杨修偏偏要给他戳破,岂不是自找倒霉?至于擅自命令军校收拾行装,更是惑乱军心,事关军法,岂能乱来?

三曰小事聪明,大事糊涂。表面看来杨修是最知曹操心意的,夏侯惇也夸他“真知魏玉之肺脏”。但是对曹操的早就“忌之”“恶之”“有杀修之心”,他却一无所知,恐怕到死也没有明白。参与曹氏家族立世子的斗争,本来就是做人臣的大忌,即使曹操不杀也,将来曹丕也不会把他放过,而他都毫无自知之明。曹操就立世子一事,问过谋士贾诩,贾诩就不敢表态,在大事上他显然比杨修要聪敏多了。

总之,杨修之死完全是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是怨不得别人的。

看起来,一个人聪明有才华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用到点子上,又不能谦虚谨慎,好事也会变成坏事

杨修之死读后感2

读完整篇文章,我的脑海中不禁浮出一个疑问:杨修之死是谁之过?

细想,这是杨修咎由自取,正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首先,纵观杨修一生,他并没有像谋士程昱那样,在军事上或政治上给曹操出过什么对策,只是一味地在“门内添活乃阔”和“一人一口酥”等小事上卖弄小聪明,他还自解“鸡肋”,惑乱军心,这是何等大事,曹操岂会放过他?

他还参与曹氏立世子的争斗中,这本就是为人臣子的大忌。即使曹操现在不杀他,日后,曹丕也一定不会放过他。

当曹操问谋士贾明的时候,贾明没有表态。单从这一点上看,贾明比杨修聪明多。

再有曹操“梦中杀人”,本来就是玩弄权术,以掩人耳目,而杨修偏偏要说破,叫曹操如何容他?

杨修有确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能够读懂曹操的心思,但他察觉到曹操的杀修之心吗?我想应该是没有,他真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啊!

我认为,杨修之死怪不别人,只怪他卖弄才华,锋芒太露,又恃才放旷,不知检点。

所以,一个人聪明,学识渊博是好事,但为人处事要谦虚、谨慎,否则一定会惹祸上身!

杨修之死读后感3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1.他提醒我们不要太想出风头,要懂得审时度势,切忌恃才放旷,懂得怎么样处理人际关系,才能有所作为!

2.要懂得知人,不要在无论什么人面前都逞能,锋芒毕露,忘乎所以。在奸诈的曹操之类的人面前,还是收敛点好。

恃才放旷不得善果。对领导的意思要适当的懂了装不懂。这样才能显出领导有水平。再说你什么都明白了,功高盖主,对领导的地位有威胁。有才不是错,不知道收敛就是你的不对。

这是外面都有的!!!

首先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当然领导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不过当然,领导如果说错咯,做错咯。也要及时说。不过有时和领导说话也要婉转一些。因为如果说话太直接,领导不怎么喜欢这种秘书哈。不过,也不要恭维领导,做一些违背良心的事,不要让别人说闲话,还有有时领导心情不好说了你,把气发在你身上,你有时候要忍着,杨修为什么被杀?

依据这篇课文,杨修被杀可以归纳出三个原因:

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道:“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以上三条尽管角度不同,却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如果从历史上说,那就恐怕只有第三条是正确的。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曲略》中有这样的记载:“杨修字德祖,太尉彪子也。谦恭才博。建安(汉献帝年号)中,举孝廉,除郎中,丞相(曹操)请署仓曹属主簿。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自魏太子(曹丕)已下,并争与交好。”《世说新语》中也有这方面记载(详见“有关资料”),都可以证明曹操对杨修的重视非同一般,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

曹操杀杨修事,见于《三国志·魏书·任城陈萧王传》:“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这是说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之间的斗争有关,但《传》中没指出杀修的时间,也没有说明杨修犯了什么罪,而《曲略》中却说得比较详细:“植后以骄纵见疏,而植故连缀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绝。至二十四年秋,公(曹操)以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乃收杀之。修临死,谓故人曰:‘我自故以死之晚也。’其意以为坐曹植也。修死后百余日而太祖薨。”这就表明曹操杀杨修在他自汉中退兵,又过了三四个月之后,即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季,而此时距他本人的死期也仅“百余日”——这跟《武帝纪》说他死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完全相合。由此大致可以推断杀杨修的决定是在他病重期间作出的,目的是剪除曹植的羽翼,以巩固他的接班人曹丕的统治,所以给了杨修一个“交关诸侯”的罪名。而杨修自知他跟曹植的关系太密切,处境十分险恶,但曹操处死他不在建安二十二年(217)立曹丕为魏太子时,而拖到二十四年秋病重之时,这对他来说的确是“死之晚也”。由此看来,曹操处死杨修是不得已的,他是为身后国家的安危考虑——陈寿说的“终始之变”可能就是这样的意思。

杨修之死读后感4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之罢。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杨修。这看似已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这样的悲剧,它既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但如果,宽容与谦逊相握手,该多好?

杨修之死读后感5

在《杨修之死》一文中,杨修聪明灵敏,知晓君王,但是为何最后却被曹操所杀呢?

在《杨修之死》中穿插了几个关于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由这些事情可以知道杨修这个人才华横溢,思维敏捷,善于琢磨君主的心思,然而他的上司是曹操。如果有才外露只是限于在同级或下级面前,也不至于招来杀身之祸,但是杨修这个人偏偏喜欢与曹操较劲,不仅仅是把曹操的心思看的一清二楚,还喜欢在其他人面前说一说。而曹操并不心胸宽阔,而是生性多疑,心胸狭隘,爱面子,不喜欢承认自己的.错误,虽是表面赞扬杨修这个人,但暗地里已将其恨之入骨。

另一方面,杨修说话不看形势,这便是他最终被曹操所杀的根本原因,读后感《杨修之死的读后感》。古代帝王都是天子,天子自然会保持一种神秘感,然而曹操这个魏王做的一点隐私都没有,一个高高在上的君王,被一个臣子看的透透。而杨修喜欢猜曹操的心思,而且每次都能猜中,这便是犯了大忌的。曹操遇到这样的人会怎么想?我一个君王,被你杨修看得一清二楚的,那还怎么统御百官,统治亿兆黎民,况且要是哪一天他也想在这王位上坐坐,对我又是这么了解,我还不成了第二个汉献帝吗?留着他干什么,养虎为患吗?干脆杀了他,以除后患!正应为如此,杨修最后因著名的鸡肋事件被曹操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

杨修之死读后感6

杨修,一个素服才名的文人,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甚至无视他的“上司”曹操。但有很多人把杨修的死因归结于曹操身上,认为是曹操嫉妒杨修的聪明,从而得出了职场的潜规则,就是下属绝不能比上级优秀,说白了就是你必须比领导傻,尤其是必须要让领导认为他自己比你聪明,只有这样,你才能混下去。

但在我看来,杨修死的关键原因在于他自身,在于自身的狂妄不羁。不仅这样,他还多管闲事,诋毁领导,曹魏集团每天需要处理的事务不少,应该说是够杨修忙的了,可他却非要忙里偷闲对于自己无关的事情瞎掺和,卖弄自己的小聪明,才会走上不归路。

据《三国演义》里杨修得罪曹操的事很多,但我认为,这些并不足以致命,而插手曹植、曹丕兄弟的储君之争和揭露曹操梦中好杀人的真相,才是真正给自己掘坟的原因。

作为曹操的“秘书”,插手别人的家事,明显就是不务正业,揭领导的短,损害领导的形象,更是不把领导放在眼里。面对一个多管闲事,不维护领导尊严的下属,无论谁心胸多么的开阔,估计心里的怨恨都少不了。

威信,是一个成功领导的必要条件,也往往是一个团队能正常运行的的保障,团队的成员都应该知道,每一个人应该把自己份内的是做好,业余时间多学习,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不要把关心领导的家事和领导的私生活当作自己的工作重点,不当场合的大放厥词更可能成为他日射向自己的箭,做一个本分的下属,或许一身的亮点没有几个,但永远受人尊敬,做一个飞扬跋扈的下属,或许时常有人夸你有胆量,但一旦栽了个跟头,你就更容易受伤,甚至不得翻身。

让我们从杨修身上吸取教训,在社会上有一个立足之地,切勿耍小聪明。

杨修之死读后感7

《杨修之死》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讲述了杨修被曹操杀死的前因后果。在这篇文章中,杨修与曹操的个性被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杨修为什么会死呢?让我们来剖析一下吧。

文中道:“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揭示了杨修性格——狂。杨修是一个极聪明的人,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被曹操赏识,当上了主簿。他必然是知道曹操气量小的,可他却毫不顾及主公曹操的感受,屡犯曹操之忌,足见他的恃才放旷。在曹操建花园的事件中,杨修道出曹操在门上写“活”字的用意,曹操心忌之;之后又指出“一合酥”的含义,曹操心恶之;再后来他又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曹操闻愈恶之。除此之外,杨修又几次使曹操不悦,直至后来的鸡肋事件,他被曹操以乱军心的罪名给杀了。

杨修因才而被曹操赏识,却又因才被曹操所杀,都是狂妄惹的祸。杨修之死也非都是杨修的过,杀人者曹操的责任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国演义》中曹操可谓是奸诈至极,同时又气量不大。他在花园门上写一“活”字,意是想扩大花园门,同时也可以表现一下自己的智慧,不料却被杨修轻易看出,这对曹操是一种羞辱。后来“一合酥”事件又一次让曹操不高兴,再后来杨修识破了他梦中杀人的骗局,更是让曹操对杨修极为厌恶。直到后来“鸡肋事件”,曹操忍无可忍,便把杨修杀了。

事实上,杨修除了激怒曹操,还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杨修是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拥护者和老师,在曹植与哥哥曹丕“世子之争”的过程中,杨修极力帮助曹植,甚至为曹植拟好了答案,使曹植面对曹操的问题对答如流。本出于好意的杨修后来被人陷害,背上了诬陷曹丕的黑锅,使得曹操觉得杨修对自己的接班人不利,甚至觉得自己的江山快要改姓“杨”了,看来杨修是不杀不行了。

杨修是有才,但也终究斗不过曹操。他本恃才放旷,又遇上了妒贤阴险的曹操,还数范曹操之忌,多种原因共同促成了杨修之死,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深思啊!

杨修之死读后感8

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卖弄小聪明的人。他聪明反被聪明误,惹来了杀身之祸。

但这幕悲剧不是不可避免的,杨修没有认清自己,这是他身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认清自己是一个人的必修课,而这门课程远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

首先要学会谦逊。如果你学会了谦逊,就会像迷路的人寻找到了方向。只有认清自己,才会获得更多的智慧,得到更多的力量,才会针对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行思想的创新、灵魂的升华、人格的提升。请选择谦逊,远离自以为是。这样,你的生活才会更加充实、丰盈!

杨修之死读后感9

杨修死了,他是被曹操寻了一个过失杀死的,一个有才华的人被杀死,着实可惜。

杨修,字祖德,死时37岁,其父杨彪曾为汉朝“三公”。曹操掌朝政后,杨彪曾被曹操执辱。

杨修确是有才学的。在一般人看来,杨修本来会依靠自身的学问,平安度此一生,但杨修犯了二个致命的错误,引来杀身之祸。

其一,卷入曹氏诸子夺继承权之争,干预了曹氏家事,为遭祸埋下伏笔。

其二,触犯了“为尊者讳”的原则,是死的直接原因。

凡为长官者,或多或少都喜欢故弄玄虚,以便摆弄出一副高深莫测的嘴脸来。曹操虽为政治家,也免不了来这一套,你嫌门阔,只消一句话便解决问题,可他故意写一个“活”字在门上,不是故弄玄虚又是什么?本来期待下属向他叩教,他再大加炫耀:何其愚也!门中写活,岂不是阔乎?于是导演出诸人叹服的戏剧性场面来,却想不到被杨修一语点破。所以“曹虽称美,心甚忌之。”趁别人睡去之时杀人,本是曹操的拿手好戏(暗杀董卓)。曹操怕别人对他也来个“克隆”,于是:“一日昼中寝帐中,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事过之后佯为不知,所以众人都认为曹操真的梦中杀人,却独被杨修捅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对此恨得牙痒痒。终于以“造言乱军”之名杀死。

旧中国的知识分子,大多是受正统教育,把君主与国家等同,忠君爱国是知识分子的基本操守。在这种思想影响下,也出现了一大批爱国者,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然而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终被某一阶级所利用。

杨修所处的那个时代,战乱使社会道德标准扭曲,在杨修身上,体现了一种矛盾性格:一方面被曹操这样的新兴豪强集团所利用;一方面怀念其过去的“世代继簪缨”的日子。这可从杨修与张松的对话看到:松曰:“……敢问公为朝廷何官?”修曰:“见为相丞相府主簿。”松曰:“久闻公世代簪 缨,何不立于庙堂,辅助天子,乃区区作相府门下一吏乎。”杨修听后,“满脸羞惭”。可见杨修被曹操所用是不大情愿的,是没有面子的事,在这种心态驱使下,杨修不时捅破曹操是很自然的心态流露。本来,“为尊者讳”自古以来是为官的秘诀之一,“尊者”的“私处”被曝,又岂能成为“尊者”耶?终于曹操想起杨修的“家庭出身”,杀之以免碍手碍脚,话又说回来,即使杨修“夹着尾巴做人”,一旦利用价值用完之时,也将被杀,像荀彧叔侄二人,忠心耿耿为曹操筹谋划策,到头来也难逃一死,这正是杨修等古代知识分子的悲剧。

【杨修之死读后感】相关文章:

1.《杨修之死》读后感

2.《杨修之死》课件设计

3.语文《杨修之死》教案

4.《杨修之死》评课稿

5.《杨修之死》教案

6.《杨修之死》读书心得

7.《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8.杨修之死原文翻译

篇6:杨修之死读后感

杨修之所以“恃才放旷”,是因为他有才能,所以不把人放在眼里。每次从他自我身上惹出的祸,都能够解决,并且解决的天衣无缝,所以,他敢说、敢做。可是,此刻有的人既没有才能,又没有一技之长,还整天说不应当说的,做不该做的。我们班就有这样的人。

有一天,上课铃响了,教室外的一群人就开始向教室内流动,刚走到门口,他就把门一关,用力抵住。这时门外的人,就像水管里的水被堵住了一样,进退两难。外面的人就开始向里面挤了,这样很可能造成事故发生。还好,最终他把门打开了。

他还经常说他人的坏话,就连教师也难逃此劫。

篇7:杨修之死读后感

这个世上本就没有绝对的对错。当你一味地嘲笑杨修的恃才放旷时,又何曾想过,假若不是在那样混乱的历史中,假若曹操没有掌握生杀大权,假若当这样的事发生在如今的社会,我们也不过是一笑了之罢了。

的确,杨修的才华可遇不可求,如若不是他为人居傲自负,以曹操的野心绝不会屈就他仅是当一个小小的汉主簿,这一点我们不可否认。但是他却不懂掩盖自身的光芒,甚至置曹操的威严于不顾。如此,在我们看来是坦率到可爱。但在曹操眼中,杨修俨然已成为一颗毒瘤,欲除之而后快。因为杨修的存在让曹操产生了危机感。身为臣下,能为主子排忧解难固然是好事。但是事事比主子占尽先机,那就未必是明智之举了。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篇8:权谋与文才——也说杨修之死

入选教材的《杨修之死》一节, 作为教学重点、中心情节, 绝大多数资料均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杨修自己恃才放旷、顶风犯险;二是曹操为人阴险狡诈、忌才妒能;三是政治嫡位之争、因主牺牲。看似全面但都未切肯綮。笔者认为, 其关键问题在于杨修文才有余而权谋不足, 甚至重才而轻谋, 最终倒在了权谋之下。

说杨修的文才之高绝非是空穴来风——《世说新语》专录墨客才子的奇闻异事, 《捷悟》篇共计七则, 杨修一人就占有其四!聪明才智自不待言。但也偏偏正因为才高而恃才, 杨修却忽略了政治权谋、看低了尔虞我诈、丧失了防人之心, 终为曹操以莫须有的“造言惑众”罪名杀死。

纵观《三国演义》, 我们发现作者并不否定文才, 但更看重的还是权谋。特别强调的是, 文才必须与权谋结合, 否则轻则成事不足, 重则败事有余, 甚至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引发杀祸。

北海太守孔融少有才名, 妇孺皆知, 但终因心地太过仁厚, 胸无城府, 身死人手, 倾巢之下而难得完卵。荆州之主刘表才冠江表, 广交英俊, 但终因手腕太过软弱, 投鼠忌器, 养虎为患, 基业尽失而饮恨归天。马良的小弟马谡也算得上是个难得的将才, 攻心为上、七擒孟获很大程度上有他的功劳, 但要独当一面, 他的那点文才在司马懿的权谋面前根本就不堪一击!街亭失守严格说是诸葛亮的责任。至于也确有过人之才, 偏偏被聪明蒙蔽了双眼、落入人家圈套中仍在沾沾自得的蒋干之徒则只能贻笑大方、落人话柄了!

这里我们有必要谈谈刘备。虽然他也是汉室正宗、辈称皇叔, 但到底出身卑微, 历尽东西奔走的艰辛、寄人篱下的苦楚。也正是在流离之中让他学会了权谋, 而且运用得出神入化。他用摔孩子的手段拉拢了最好的武将赵子龙, 用训孩子的方式收服了最好的文臣诸葛亮, 用借而不还的无赖行径获得了三分天下的根据地, 等等。当霸业成功之际反而丧失了自知之明, 在为二弟报仇时终于忽略了一贯的权谋而想起了久违的文才。尤其是听说对方的统帅不过是书生陆逊之后发出了嚣张的自负:我打了大半辈子的仗, 还怕个嘴上没毛的孩子吗!结果怎么着, 一夜之间被人家火烧连营, 败逃白帝而身死永安!

那么, 结合《三国志》, 不难看出其实杨修之死只有政治原因讲得通。因为曹操不仅不是忌才妒能之辈, 反而恰恰是惟才是举之人。连骂过自己祖宗八代的仇家都能收为己用。问题是这场争嫡之斗中, 争斗的仍是权谋。擅长心计的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 既能投操之好, 又懂收买人心, 从而后来居上;反观曹植, 原本以才见异, 深受器重, 谢灵运口中“才高八斗”说的是他, 李青莲诗中“斗酒十千”说的也是他, 可以出口成章、七步成诗, 偏偏不懂政坛险恶、人心叵测, 任性而行不自雕励, 从而日渐失宠。而手下的杨修正与他为人相似、脾性相同!在那个特殊的动乱年代, 他们势必会成为争权夺利的牺牲品。

如果杨修能够把自己的文才与权谋结合起来, 他必然不会在“鸡肋”上面卖弄聪明, 而会为曹操着想、替曹操分忧、给曹操台阶、向曹操示弱。据说大清朝第一才子纪晓岚在主编《四库全书》时, 总有意地犯一点点低微的错误, 为的就是向皇帝示弱, 告诉主子自己到底没有他的文才高。这就是权谋, 比文才本身更重要的权谋!也只有懂得这一点的才子才能在政治倾轧中明哲保身、左右逢源!

曹操就深谙这种政治潜规则并且身体力行, 宁我负天下人而不使天下人负我。既然本人无意于九五之尊, 接班人的选择更应该慎之又慎。想想袁绍的后人, 看看刘表的下场, 曹操深以为戒, 而绝不会蹈其覆辙。他心中其实也知道曹丕工于心计、曹植长于文才;知道长子为人阴险狡诈、三子为人单纯善良, 但曹操更知道自己身处的特殊年代, 欲担大任于乱世, 心计比文才更重要, 阴险比善良更实用。后世的李后主词绝天下、宋徽宗字冠文坛, 但他们却拿曹植最信任的谋士、最得力的臂膀开刀了!

篇9:浅谈杨修之死

可杨修到底因何被杀,人们历来争论不休。

仅就课文而言,我认为,在魏、蜀之战的最后阶段,因 “鸡肋事件”,曹操毫不犹豫以“造言乱军”之罪名诛杀杨修可谓是堂堂正正,无可指责——军纪如山,杨修如此实在是罪有应得。可如果死因只是如此,故事就真是太简单了。细究此事,不难发现杨修之死着实不简单。因为从文中我们发现,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只不过一直在等待时机罢了,为的就是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把杨修除掉,却又能避免旁人的猜忌。为了表现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作者罗贯中运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六件事。这六件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件事;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件事。从这些事上不难看出,杨修被杀应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杨修才思敏捷,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比如,在改建花园大门事件中:“人皆不晓其意”,却惟修独知;在揭穿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在告发曹丕密谋事件中作者写道:“修知其事”;在教曹植斩杀门吏事件中,杨修道:“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特别是杨修在为曹植作答教事件中:“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如此聪明之杨修,曹操当然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就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不顾礼法、目中无人的杨修,在曹操案头看到有一盒酥饼,“见无人,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一“竟”字让人意外,让人吃惊,一小小行军主簿竟然如此放肆,敢开魏王的玩笑,让“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揭穿“梦中杀人”亦是如此,睡时杀死近侍,本是曹操玩弄权术、乱人耳目的一个小把戏,可杨修偏偏不识时务,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这样的杨修,岂不是自找倒霉?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能猜出曹操的心思但不说出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还要说出开。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做到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特别是杨修告发曹丕阴事,让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让曹植在行动和语言上欺骗曹操。此时曹操对杨修的憎恨已忍无可忍,而不识时务的杨修还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 “鸡肋事件”中,置军纪于不顾,闻“鸡肋”就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杨修,当他自以为能读懂曹操心思的时候,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操闻此事,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因此杨修被杀纯属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在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到:“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杨修深深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特别是在曹丕已经得势情况下,他还不遗余力的帮助曹植、反对曹丕,就注定了他必将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此时,曹操看到杨修不但对他的个人形象、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更重要的是对他未来事业产生了的威胁。深谋远虑的曹操从身后接班人的安全角度考虑,必定要杀掉他。《三国志》中曾提到:“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有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之。”说明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的斗争有关。

以上三个原因尽管角度不同,却似乎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

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第一条很难成立。如此聪明的杨修,却被曹操杀死,真的是曹操忌才妒才吗?

如果单单是因为杨修有才策,我想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事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识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都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这样看来,恃才放旷应是杨修被杀的主要原因了。可是,才智过人的杨修为什么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旷呢?以杨修之才去了解曹操的妒才忌能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杨修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旷是不能简而言之为不识时务,应该是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官职太小。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谁也不能不说杨修的官职是太小了。当太大的才遭遇了太小的官时,当太小的官委屈了太大的才的时,对于这样尴尬而哀伤的境地,杨修选择了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读过《杨修之死》的人,想来该是有多少在讥笑杨修的恃才放旷、不识时务啊!殊不知杨修亦是很具有些魏晋时代的名士之风骨。“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此句正是杨修世间一生的真实写照。

可恃才放旷的杨修会被曹操杀死吗?当然不会。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那恐怕就只有第三个原因是正确的。

杨修就这样被曹操杀死。他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该如何直面人生?是选择才华毕露的张扬个性,还是选择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携手,书写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篇10:杨修之死读后感优秀

所以,有人说杨秀最后的惨淡收场,纯属自找,那也不假。但细细又想,曹操就没有一丝过错吗?

还记得那个说出“宁我负尽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曹操,身为上位者,这近乎偏执的思想真的好吗?我们从文中也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多疑的人,所以他最后秉着“宁可错杀一百,也不放过一个”的原则,处死了杨修。这看似已了结的事情,长此以往,比酿成大祸。他的多疑究竟会让他失去多少良才大将?既然为人君,就应宽容大度,这样与之背道而驰,终会吃苦果。

篇11:《杨修之死》读后感心得体会

杨修的死似乎早就注定了,这边是锋芒过露的必然结果。一个人,若不懂韬光养晦、不回收起棱角,那身边之人的原理、陌生人的轻蔑、后人的谩骂便会接踵而来,使人不知所措。

宦海沉浮、人事纷扰、社会冗杂,当我们置身于这个社会之中时,决不能自恃清高,亦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太过单纯。学会交友的智慧,懂得侍君的方式,明白融入社会的方式与套路。不要自信地认为以心换心的说法,那只争对莫逆好友;不要过分地相信:人心是善良的评价,那只争对亲朋好友。若你依旧执迷不悟,杨修之死便是充分证明了你的愚昧与无知。

而曹操是何人?三国著名奸雄!他一向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道理。杨修若在曹操心中是个有头有脑的人物还好。但杨修之于曹操,并非如孔明之于刘备,水之于鱼儿,他只不过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可他却妄想揣测曹操之心,难道不知晓,伴君如伴虎,帝王心,海底针啊,一个君主的心思若被你个小人物轻而易举地猜出来了,那么这君王如何容得下你。

宽广胸襟的君主的眼中,那拼死谏言、是非分明的臣子,为他的千秋霸业做了伟大的铺垫。而狭隘心胸的君主,对那些言官,却是厌恶至极、愤懑满胸,恨不得剑指他们。死亡便是那言官的.必经之路了。同样,一个好的上司对于一个员工来说,亦有举重若轻的作用。满腔才华的能否施展、远大抱负的是否成功来自于上司的支持与鼓励,倘若遇人不淑,导致的结果便是如那千里般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上一篇:母亲·我·狗阅读答案下一篇: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春夏秋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