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2024-04-23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对古代西方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苏格拉底有初步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古代名人和文化的崇敬。

教学过程:

一、情境体验

1、走进麦地,一边看,一边选择最大的麦穗。注意:看到你认为最大的麦穗,就马上站起来示意。看谁选得最大!

2、揭题、质疑。

二、读通课文

带着问题读课文,要求:大声读,反复读,读正确,读通顺。

三、品读对话

你从故事中,找寻到哪些答案?准备一下,通过朗读表达自己读懂了什么。

边读边品:

1、描写弟子们行动与心理的句子。

2、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3、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束麦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束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自由读,说说读懂了什么?

(2)苏格拉底认为该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

4、听了苏格拉底的话,弟子们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同学们又悟出了怎样的一番道理呢?写下来。交流、评议。

5、多元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我们是应该追求最大的麦穗,但把眼前的麦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四、感悟苏格拉底。

篇2:《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篇3:《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首先, 整合教材, 老师以讲故事的形式, 让学生了解哲学家苏格拉底的风采和智慧引出《最大的麦穗》中他向弟子摘出摘穗的要求, 交流、质疑, 然后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通过“读懂要求”、“读进弟子”、“读出自己”逐层深入品读和相关的语言训练, 让学生感受到看似枯燥的文字背后, 竟然有如此丰蕴的意象和情趣。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 享受着语言;让学生用从文本中学得的经验和启示, 速读《一次决择》的补充材料, 进一步感悟理解文本所要阐述的道理, 从而将文本的价值观提升到:“人的一生, 必须实实在在的抓住眼前的机遇, 而不能东张西望, 错失良机”的道理。让学生明白真正智慧来自内心, 而不是来自别人的传授。完成教材意义的重构。

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品读感悟的过程中, 通过“读懂要求—读进弟子—读出自己”的逐层深入品读。笔者将看似简单枯燥文本巧妙地融入相关的语言训练, 引导学生有滋有味地读, 有理有据地说, 充满情趣地想, 课堂焕发出语文特质的光彩。

片断 (一) :读懂要求。

出示苏格拉底向弟子提出摘麦穗的话语:

“你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 不出退, 我在麦地尽头等你们!”

师:你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听明白了什么?

生:老师要求弟子去摘麦穗。

生:要摘最大的麦穗。

生:而且只许进, 不许退。

师:你从“只许进, 不许退”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要一直前进。

生:不能半途而废。

生:不能反悔。

师:也就是说弟子们摘麦穗有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生:没有。

师:那么生活中“只许进, 不许退”现象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生:青春年华走过, 就不可能回到少年。

生:时间流逝, 一去不复返。

生:花有重开日, 人无再少年。

师:大师的要求“只许进, 不许退”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到麦地里摘麦穗, 机会只给你一次, 错失了不可能再重新找回来, 就如人生一样。

片断 (二) :读进弟子

师:学习文章, 我们必须读进去, 读进人物内心世界, 读懂文字背后的意思, 你会发现弟子们正躲在文字的后面冲我们微笑呢!大家想尝试一下吗?

屏幕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 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 又摇了摇头, 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呢,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 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好。”

师:你读出什么了?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

生: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 我从“埋头”、“低头”中感悟到的。

生:我从“看看”中看出的弟子们很认真。

生:我从“用心”、“挑挑拣拣”中看出的弟子很认真。

师:这么认真, 摘到麦穗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呢? (引读“他们总认为……总以为……”)

生:“埋头”、“低头”寻找是很认真, 但眼界不够开阔。

生:两个“看看”, 两个“摇头”说明弟子们犹豫不决, 不能当机立断。

师:你如梦初醒了什么?

生:唉, 我已经到头了, 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了, 我没有摘到麦穗, 真有些羞愧啊!

生:我总是不能立足眼前, 把希望寄托于未来, 我很后悔。

生:没有最大, 只有比较大。

师:弟子们内心十分沮丧, 他们在向老师倾诉着……谁来模仿一下当时弟子们摘麦穗时是怎么做、心里是怎么想的?续读文字, 进行采访。

师:采访很出色, 谁能用上“虽然……但量……”、“……即使……也”说说你对弟子摘麦穗有什么看法?

第二层次的语文训练, 将学生的思维引到一个较深层面, 让学生体会到文字里蕴含的意思, 感受弟子的心绪, 从而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在生活经验帮助下, 将枯燥的文字表述变成内心鲜活的人物形象, 进而在创设的采访情境中学生有滋有味地朗读、深化对文本理解, 感受到学习语文带给自己的愉悦, 最后让学生练说句段, 感受不同的逻辑组合带来的节奏美。

片断 (三) :读出自己

师:看来, 同学们都读进去了与弟子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我们还要跳出来, 读出自己的理解, 大家想不想挑一下自己吗?

屏幕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有的人见到颗粒饱满“麦穗””, 就不失时机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 当然……实实在在的。”

师:人生与摘麦穗有何关系?

生:人生也只有一次机会, 他同摘麦穗一样, 走过了就再也回不来了。

师:这两种人生, 你选择哪一种人生, 为什么?

生:我选择第一种, 因为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生:只有立足眼前, 不能放眼未来。

生:抓住眼前机遇, 完成当前任务, 才不会虚度光阴。

师:生活中有第二种人吗?你觉得怎么做?

生:有, 这就是, 以前遇到难题, 就学会放弃。

生:一次选班干, 我却没有自信向大家作介绍, 错失良机。

生:……

师:你现在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遇是最重要的, 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不想当将军的士兵, 不是好士兵。要想当将军, 必须做好士兵。

生:时间一去不回头, 机会失去难挽留, 把握住现在, 就掌握了未来。

篇4:《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段赏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A-

0061-02

薛法根说:“具有‘语文味?蒺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语文味”是“品”出来的,语文教学通过师生对话、读写结合,品词、品句、品意境,感悟文本的内涵。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一篇蕴含哲理的课文,文中透露出语言学家、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智慧:从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中悟理,并将这一道理用通俗易懂的方法传递给别人。我们的教学也应如此:不要告诉学生应当学习什么,而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到那颗“最大的麦穗”。下面是笔者在教学《最大的麦穗》一文中的几个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多角度解读,提炼朗读策略

(一)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最大的麦穗”这几个字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生:这是苏格拉底在弟子们找麦穗前提出的要求。

师:老师平时对你们提要求时态度怎样?

生1:态度是严肃的。

生2:老师对要求会再三强调。

师:此时你能读出苏格拉底强调的语气吗?

师(指名读):苏格拉底想要强调什么?(只许进,不许退)

出示幻灯片①: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我们能读出人物的情感态度。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思考:弟子们在麦田里找到那株最大的麦穗了吗?(画出文中句子)

(出示句子:“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如梦初醒……”)

师:从句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我们还可以用什么辅助动作来表示?(双手一摊)

出示幻灯片②:根据文字描述并辅助恰当的动作进行朗读。

(三)师:弟子们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到头来却是两手空空,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寻找麦穗的。

师:默读弟子们寻找麦穗的段落(3、4节),思考:弟子们寻找时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旁边写上关键词。(生交流)

生1:我觉得弟子们很认真,从“埋头……”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你来读出弟子们的认真。

生2:我觉得弟子们很专注。

生3:可是我觉得弟子们目光短浅,他们只顾着埋头寻找。

师:真理和谬误往往只有一步之差。你思考得真深刻,能从相对面来解读。

生4:我觉得弟子们很辛苦,从“一边……一边……”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5:我觉得弟子们犹豫不决,从“看看这一株……看看那一株……”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师:老师这时想到了上次去买鞋的经历。试了这一双,款式不新,看看那一双,颜色不好,选了半天都没选成,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和体会吗?

师:是的,我们都希望挑到最好的,就像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挑挑拣拣,最后一株麦穗也没找到,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我们心中会充满后悔、失望、难过和遗憾。

师:同一段话,我们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

出示幻灯片③:抓住关键词从不同角度读出不同感受。

【反思】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阅读教学中注重读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真正学到语文学习的方法。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朗读策略的教学,不断引导学生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读好书、学好语文的方法。

【片段二】智慧碰撞,激发独特表达

(一)师:两千多年过去了,此时如果我们穿越时空站在麦田旁,你会想到什么名言警句或是用什么方式来提醒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请结合自身经历来劝说。(生交流)

师:相机出示幻灯片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生1:“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就摘下眼前的这一株,这株麦穗颗粒最饱满。

生2:“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你一边走一边摘,到最后比一比,选择最大的。

生3: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犹豫不决了,最大的麦穗就在你的眼前。

生4:抓住机会,快到尽头了……

(二)师:可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不见,“到了尽头两手空空”,这时他们的心情会怎样?说一说他们的想法。

生(失望):为什么我竟然没碰到麦田里最大的一株麦穗?运气真不好!

生(后悔):刚才丢掉的那一株麦穗没想到是最大的,我总以为……

生(难过):老师的任务我都完成不了,真没用。

生(遗憾):我应该摘一株麦穗在手上,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三)师:面对失望、后悔、羞愧的弟子们,苏格拉底会怎样说,怎样做?请大家选择不同心情的弟子写一写。

1.面对失望的弟子——苏格拉底拍拍弟子的肩膀安慰道:“没关系,你没遇到最大的麦穗,但可以摘你认为最大的。”

2.面对后悔的弟子——苏格拉底语重心长地说:“你挑挑拣拣,总以为前面还会有更大的,其实最大的麦穗就在你的面前,今后要学会珍惜呀。”

3.面对难过的弟子——苏格拉底深有感触地说:“别难过了,你摘到了又放弃,这对你来说是个教训,今后要牢牢把握手中的,别轻易放弃。”

……

【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朗读或讨论相关章节自学课文,使教材内容不断被发现、创造和生成,学生的知识和价值观不断被唤醒、拓宽、增强。

【片段三】深化认识,激发阅读需求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经常用微不足道的东西来教育学生,大家还想知道有关苏格拉底的其他教育故事吗?

出示幻灯片⑤:《苏格拉底的苹果》。

【反思】

拓展阅读让学生获得了学习的经验,产生阅读的需要,倍增学习的勇气和信心。

阅读教学应该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师生通过对话交流,点燃智慧的火花,使新的感悟不断得以呈现。

篇5:《最大的麦穗》教案

1.在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中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在潜心、感情读文的过程中寻找苏格拉底的学生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的真正原因,从而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背诵最后一小节。

教学活动:

一、名人简介,导入新课

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吧!故事发生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腊。有人问大学者苏格拉底:“据说你是天底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请你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到底是多少?”苏格拉底微笑着答道:“三尺!”“胡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四五尺高,天与地之间的高度只有三尺,那人还不把天给戳出许多窟窿?”苏格拉底仍微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能够长久立足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呀!”低头深思的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要告诉我们做人应懂得谦虚!

平淡的话语中折射出深刻的哲理,这是就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他的思想,他的睿智,他的循循善诱,征服了无数年轻人,他们敬仰他,崇拜他,以作苏格拉底的学生为荣。今天也让我们做一回智慧大师的学生吧,去采摘(最大的麦穗)(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这次苏格拉底又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节朗读,随机正音,理解词语。

3.苏格拉底给学生上了一堂怎样的课?你知道吗?

三、精读课文,明白哲理

1.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我们一起把苏格拉底的要求读一读。

2.你听懂这样的要求吗?你说说呢?

3.弟子们也听懂了老师要求,走进了麦地,结果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自读课文你是从文中的哪里知道的?

4.在这个麦子丰收的季节里,弟子们走到尽头,却一无所获。他们所有人竟然没有摘到一株最大的麦穗,这是什么原因呢?

5.是麦地里就没有最大的麦穗吗?有最大的麦穗,你是从文中哪里知道的,读一读文中有关句子。

6、交流探讨,读书明理

相关原因的分析

①不是地里没有最大的麦穗

l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长得多好呀,个个都颗粒饱满,这其中怎么会没有一个最大的呢?

我听你强调了……,为什么这么读?

你一眼就看出来了,能再读一读这句话吗?让我们感受一下麦子丰收的景象吗?

真好,仿佛看了到满眼的金色。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l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

一望无垠,密密层层,一颗颗鼓胀的麦穗晃着脑袋像是在说:“我是最大的,你们怎么没有看到我呢?

你还从文中哪些句子中看出的?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为地里的麦穗是一个比一个饱满,一个比一个大,弟子们才会在麦田里挑得眼花缭乱。

l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

过渡:地里有这么多大麦穗,里面肯定有最大的,可他们没有找到。是他们找得不认真?从哪里看出他们在很认真地找,再去好好读书,画出有关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②学生们不是找得不认真

l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

采得很认真,还在作比较。这是一群认真的学生。

l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l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过渡: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学生又是如此认真用心,投入地寻找,可学生为什么就是没有摘到最大的一穗呢?

7.请你仔细研读课文,用心去思考为什么摘不到最大的麦穗?可在相关句子旁作批注。

自主学习,指导。

8.充分交流: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这段话是一语惊醒梦中人,你能读懂吗?联系学生是怎样摘麦穗,读读课文,说说你的理解。

l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开头的要求只许进不许退

不能后退,最大的麦穗有可能不在你经过的路上,(不在你经过的麦垄里)在你的眼前出现。正如狄更斯所说,机会不上门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

l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l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

小结:弟子们虽然也在认真地挑选麦穗,但由于眼界不开阔,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好高鹜远这山望着那山高。在机会面前,缺乏敏锐的判断力,犹豫不决或者轻易地放弃机会。总以为机会还有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因此,最后两手空空。

苏格拉底的这段话非常有哲理,再次诵读。

9.同学们,苏格拉底是个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他带领弟子到麦地里,仅仅是为了让弟子们去摘到那个最大的麦穗吗?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1)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发现并提出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

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圈画思考。

(2)小结:是啊!我们应该有远大的理想,更要抓住眼前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才能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板书::既要追求最大,又要把握机会

(3)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古今中外,有多少仁人志士和苏格拉底一样对机遇发出这样的感叹,出示: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机会造访每一个人,能够及时活用的人却少之又少。------李顿最大的一穗

篇6:《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课文解析

本文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记叙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选翩本课旨在让学生感受不可错失良机的人生道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课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重、难点是要抓住第三部分中弟子们联想推理的句段,理解“人生”与“麦穗”的关系,并结合课文内容与实践体验,切实感悟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对于课文所揭示的人生哲理,学生很难迅速地理解透彻。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方式,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感悟。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写生字“垄”,理解词语的意思。

3、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课文词语的意思。

4、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突破重难点

重、难点 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文章末尾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的理解。

突破方法

反复朗读课文第三部分,先找出写弟子们悟出道理的句子,在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探究:理解“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的区别,理解“时机”与“麦穗”的关系。教法与学法

教法 以读代讲,以读促悟: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与层次的读,并通过联系实际,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法 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反复朗读课文,在反复揣摩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师生齐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苏格拉底的相关资料。

学生 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搜集本课的相关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3、理清课文脉络,感知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1、课件出示苏格拉底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2、教师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到麦地里寻找一个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来教育他的学生。那么他的学生是怎样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这节课老师就要带领大家做一次精神旅行,与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了解他的智慧。(板书课题:

16、最大的麦穗)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图片和谈话,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情感上的铺垫。

二、初读感知

1、同桌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出示自学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懂的词语。(2)边读边想,写出不懂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纠正字音,并提示注意点:“垄”读第三声,不能读成第二声;写的时候上面的“龙”不能写成“尤”。

(2)找出下列词语所在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词语意思。

定夺 嘲笑 苍老 错失良机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4、理清课文脉络。

(1)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讲了什么?(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第二到六自然段):写弟子们再在麦地里挑挑拣拣,一再错失良机,结果两手空空,苏格拉底谆谆教导弟子们。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携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抓住眼前机遇,不要错失良机的道理。

(3)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读书,帮助学生扫清生字障碍;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三、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理清了课文脉络,了解了课文的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也可以照按这个学习方法,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自学。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联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那块麦地,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学者苏格拉底进行真诚的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的智慧,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请同学画出弟子们在寻找麦穗的过程中,苏格拉底说的几句话,大声读一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苏格拉底所说的话,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为后面清晰、透彻地感悟课文所蕴含的哲理作准备,二、研读课文

1、课件出示,引导学生齐读: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要求学生想象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的情景及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弄明白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要求。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苏格拉底用的是严肃、不容置疑的语气;苏格拉底在说“只许进不许退”时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要求有两个:一是摘最大的麦穗,二是只许进不许退。

2、齐读第二句话:你们已经到头了。

(1)要求学生找出描写弟子们找最大麦穗的句子读一读,想象他们摘麦穗时的情景。说说从他们的表现中读到的感悟。

(2)同桌合作探究弟子们如梦初醒的意思。(弟子们如梦初醒,也就是说他们明白了时间已经过去了,机会已经没有了。)

(3)教师引导:假如你是摘麦穗的弟子,当时你的心情如何,会说些什么?(学生自由汇报)

(4)教师小结过渡: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一定要从这件事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他们的覆辙。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苏格拉底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们,又怎样开导他们的。

3、齐读第三句话: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1)引导学生猜测苏格拉底此时说话的语气。(语重心长)(2)组织全班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3)小组合作探究,并派代表交流这句话中两个”最大的” 意思。

(第一个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第二个指的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的,是相对而言的。)

4、教师小结:这样的道理,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了当地跟弟子们说,而是让他们去实践,这就是苏格拉底的智慧——“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他真不愧是一位充满智慧的伟大学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谈感悟,并采用想象的方法逐句理解,使学生领悟到课文的主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感悟生活

1、过度:苏格拉底用摘麦穗这件小事来教育弟子们,含蓄的告诉了他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弟子们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了吗?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其中的道理。

2、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3、小组合作探究:弟子们走出麦地是真的是一无所获吗?他们收获了什么?(1)合作探究。

(2)小组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他们收获了一个重要的人生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的错失良机。

4、教师出示学习提纲,要求学生合作探究。(1)“麦穗”一词中双引号的作用。(2)“时机”与“麦穗”的关系。

(3)“最大的一穗”和“眼前的一穗”的区别。

5、小组派代表交流,教师引导小结。

问题(1):这里的麦穗特指的是出现在眼前的机遇,所以要加双引号。

问题(2):文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写出了人追寻的理想,就向弟子们在麦地里选取最大的麦穗。

问题(3):“最大的一穗”是追求,是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而“眼前的一穗”是实实在在的,是已经出现在眼前的机遇。

6、全班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走进了麦地里收获了一株颗粒饱满的麦穗,那就是抓住眼前的一穗,把握实实在在的机遇。真可谓:

机不可失 时不再来。

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最大的 抓住 眼前的

教学反思

篇7: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目 录

1.背景分析…………………………………………………………… 1

2.教学目标…………………………………………………………… 2

3.教学准备…………………………………………………………… 2

4.教学过程……………………………………………………………2

5.板书设计……………………………………………………………6

6.参考文献……………………………………………………………6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姚兰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初教系 06501班 0601015639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组的一篇富有哲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切不可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运用联想,借事说理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二)学生分析

対“最大的麦穗”三个层次的理解,即:整个麦田中客观存在着一株最大的麦穗→摘在手中,后来扔掉的一株最大的麦穗→明白“抓住眼前的机遇”的道理,学生通过读书,很快就能找到答案。课文所写的摘麦穗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以小见大,思想性很强,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的。

(三)条件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能力。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本篇课文是一篇思想性极强的文章,在落实字词句段的训练时,联系上下文相关细读品味,尊重学生独特感受,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苏格拉底和弟子言行的语句层层深入,读悟结合,体会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四)小结

为了突破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程式化问题,我从苏格拉底的三句话入手,展开教学,让学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生从这三句话中体会到苏格拉底的教学艺术,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让小学生领悟“抓住机遇”这样的道理,是颇有难度,不能用过多的分析讲解。为了能让小学生更好地体悟出道理,首先多种方式的引导学生朗读,赋予“读”真正的内涵,与思想结合,读得有深度,读得有味道,读中汲取“营养”,领悟道理;其次,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去感悟道理,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更贴近学生生活;然后是通过欣赏“名人名言”,学生“创作名言”,促进道理“内化”。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去探究,去创作,能让每位学生有收获,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表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感悟的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 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教学重点:读懂文章围绕“拣麦穗”所讲的故事,了解弟子们如何拣麦穗及 弟子们明白的道理。并感受苏格拉底的智慧。

5.教学难点:明白“人生仿佛在麦地里行走„„”等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蕴 涵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配套教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重量级”的人物,他就是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

2.苏格拉底的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节课就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二千多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到24课《最大的麦穗》(板书课题),一起将课题读两遍。

【设计意图:自然而然地进入课堂情境——走进麦田,开始寻找最大的麦穗。】

(二)细读课文,抓住主线。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用笔将苏格拉底说的话划下来。

2.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些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并能抓住主线——苏格拉底的三段话。】

(三)品读交流,体验哲理。

过渡: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几句话

●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谁想读第一句话。

2.指导朗读,评价朗读。

3.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摘一个最大的;二是只许进不许退。突出分析“只许进,不许退。”(要求弟子们一直往前走,没有回头重新选择的机会)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4.那让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下。

●品读第二句话。

1.谁愿意来读一读苏格拉底说的第二句话呢?“你们已经到头了。”

2.指导朗读。(1)苏格拉底是怎么说这句话的呢?(2)你能试着说一下吗?

3.他的弟子是怎么走到尽头的呢?请同学们用心地朗读第三、四自然段,动脑去思考,动手划出写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词句,4.那你们觉得他们的表现如何呢?从哪可以看出?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的机会。)

(“弟子们问你埋头向前走”“„„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把握住现在,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5.有了刚才的理解,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在脑海里想象出弟子们摘麦穗的情景,让我们将弟子们的表现朗读出来。(指名读)

6.当你刚刚还在寻找麦穗时,突然听到“你们已经到头了”你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7.齐读第5自然段,来感受一下弟子们的这种心情。(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8.弟子们如梦初醒,他们醒悟了什么呢?

过渡:面对两手空空的弟子,苏格拉底进行了开导,说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

2.请同学们自己再来认真地读一读这一句话,看看能读懂什么?

3.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师引说:他是在用麦地比作——(人生)麦穗比作——(机会)

4.那同学们能不能具体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呢?

5.那这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呢?

(第一个“最大的”指的是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而言的;第二个“最大的”指的是弟子们在麦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在人们的头脑里,心里,是相对而言的)

6.指导朗读。这段话含义深刻,那么苏格拉底在说这段话时语气怎样呢?读一读体会一下,看看“说”字前可以加什么词?

7.齐读这一段话。

【设计意图:教学中的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的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上不出语文阅读课的味道,因此让学生反复品读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去领悟其中的哲理,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研读,自主理解能力。】

(四)循循善诱,领悟寓意。

过渡:同学们,你们读懂了这段话,那苏格拉底的弟子有没有明白呢?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出示最后一自然段)那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吧。

2.师引说:他的弟子也明白了人生好比――麦地,机会好比――麦穗。

3.人的一生有很多机会,每个人都在寻找机会,对待机会也有不同的态度,从哪句话可以看出?

4.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句话。看看这句话中“麦穗”与前面的麦穗有何不同?为什么?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5.师引说:有的人见到颗料饱满的“麦穗”,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就是说——有的人碰见机会就紧紧地抓住它。有的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东张西望的人”好比前面的——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他们一心追求――最大的麦穗,结果两手空空,你们以前有没有和这些弟子们一样的情况呢?想一下。生举手自由发言。

6.如果让你们送句话给文中的弟子们或自己,你认为文中哪句话最合适?

“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板书: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7.在座的各位同学肯定也有远大的目标,能把你们的目标告诉大家吗?

8.假如未能如你所愿,你该如何抉择呢?

9.齐读最后一句话。

10.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下这段话,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11.同学们这是你们现在十二、三岁对这段话的理解,当你们二十二、三岁,三十二、三岁,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后,会有更深的理解。让我们把这段话记下来,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好吗?

【设计意图:最后一句话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的体会会浮于表面。通过教者的点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加以理解,能使他们豁然开朗。】

(五)课堂小结,名言明理。

师:(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聆听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谆谆教诲,懂得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也就掌握了未来。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好好利用它,记住,机会不会来敲第二次门。

在此,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出示:

(1)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2)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3)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斯·莫尔

【设计意图: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旨在能够以拓展阅读的形式,来增强课堂的延展性。】

(六)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学习本课后,将自己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 上。

3.搜集把握机遇方面的名人名言,并把它摘抄在摘录本上。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创新实践,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并由课内延伸到

第 页

共10页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设计

课外,让课堂走入社会,拓展了学习资源,拓宽了学习渠道,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正体现大语文的教学观。】

五、板书设计

16最大的麦穗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这个板书简洁明了,主旨突出,揭示了在人生道路上,要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必须抓住眼前的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不会“错失良机”,虚度光阴,一事无成的人生哲理。】

六、参考文献

1.邹腊梅.苏格拉底的故事——配合第十二册课文《最大的麦穗》[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 2008.2.衡清婷.《最大的麦穗》教学片断及反思[J].小学语文教学, 2007.3. 邱建辉.《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课堂实录[J].新语文学习(小学教师版), 2007.第 页

篇8:《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 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直奔主题

1.这节课, 我们继续快乐地行走在这块麦地中, 聆听苏格拉底智慧的语言, 去寻找那———最大的麦穗。

22..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 苏格拉底说了四句话, 找出来读一读。

3.有人说:哲学家的语言是深邃的语言, 是精辟的语言, 是智慧的语言。今天我们就从这四句话入手, 去领略这位哲学大师的智慧。

【评析:开门见山, 引导学生直接抓住苏格拉底说的四句话作为本课研读的重点, 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哲人声音, 聆听品读

让我们听听苏格拉底都说了什么?

(一) 品读第一句话

出示: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 只许进不许退, 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1.指名读第一句话。

2.苏格拉底会以怎样的语气跟弟子们说这一句话呢?

3.苏格拉底向弟子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4.联系生活谈谈有什么是不能走回头路的, 你会联想到哪些名言。

(二) 品读第二句话

出示:你们已经到头了。

1.指导朗读, 突出“苍老的洪钟般的声音”。

2.苏格拉底说这话时, 弟子们完成任务了吗?他们表现如何?

3.弟子们没能完成任务, 是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找出相应的词句, 用心体会。

4.弟子们这么认真地对待, 为什么又两手空空呢?画出相应的词句, 感悟其原因。

“埋头”的: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

摘了又随手扔掉的、光看直摇头的:摘麦穗时犹豫不决, 不能当机立断, 失去了许多的机会。

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总是把希望寄托在未来, 觉得可供自己选择的机会还很多, 把本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 不能立足于眼前, 把握住现在, 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评析:布鲁纳指出:“学生一旦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兴趣, 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 从而集中注意力, 积极思维。”教者引导学生自主读文, 画出摘穗表现, 静思默想, 主动探究, 交流摘穗失败的原因, 从而领悟弟子们是由于眼光狭窄, 犹豫不决, 才错失良机。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相互启发中,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探究交流的能力。】

5.假如你就是麦地中的一株小麦 (颗粒饱满的, 比较瘦小的, 摇晃脑袋的) , 你会如何“嘲笑”弟子们呢?

6.我能理解弟子们此刻的心情, 他们“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固然我们可以像小麦一样嘲笑弟子们, 但我觉得弟子们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善意的提醒, 我们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他们刚才的表现提一些建议吗?

【评析:这两个环节, 让学生角色互换, 进行情境对话, 让他们在可闻可视的情景中体会苏格拉底语重心长的教诲, 帮助弟子剖析摘穗失败的原因, 懂得“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初步达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情感目标。同时, 这一训练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为进一步领悟文本主旨作铺垫。】

7.让我们读读培根的名言:“人在开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 而在进行时要像千手神那样抓住时机。”

(三) 品读第三、四句话

出示: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 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 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苏格拉底会怎么对弟子们说呢?谁能读好这两个句子?

2.苏格拉底的话里有两个“最大的麦穗”, 他们的含义相同吗?

3.现在你还认为弟子们走出麦地, 手中空空如也吗?他们收获了什么?

三、循循善诱, 感悟人生

出示: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 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 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 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齐读。

2.这段中“麦穗”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第二句中间为什么要加分号?

3.理解“最大的麦穗”“饱满的麦穗”“眼前的一穗”的不同含义。

4.引导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 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 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 再读这段话, 看看哪句话在你心中占据的分量越来越大。

(2) 教师示范:我的追求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 只有上好每一节课, 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 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 我才能离我的追求更近!

(3) 学生交流, 教师点评。

5.小结:人的生活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相信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 听了苏格拉底的话一定会有收获。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

【评析:美国教育家毕特·科勒涅指出,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将课堂与学生生活“链接”, 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体会, 使学生通过课堂充分展现自我, 剖析自我。既极大地满足了学生抒发内心情感的需要, 又迎合了学生之间的精神交往;不但实现了语文学习与学生生活的紧密结合, 而且实现了学生对现实生活的不断超越。】

四、总结课文, 深化主题

1.同学们, 走出那金灿灿的麦地, 回首今天的快乐智慧之旅, 想想自己的所得所获, 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概括, 你会怎么说?

2.这两句名言让我们共勉: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 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碰到它。 (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 完全要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它。 (巴尔扎克)

【评析:出示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是对文章中心的提炼, 并且以拓展阅读为形式, 增强了课堂的延展性。】

五、拓展延伸, 形成积淀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小组合作, 根据课文内容编写“我的名言”。

3.选择一题练习。

(1)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 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请写下来。

(2) 最后一段话, 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 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评析:这样设计, 旨在引导学生运用积累, 创新实践, 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让课堂走入社会, 拓展了学习资源, 拓宽了学习渠道, 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真正体现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上一篇:教育机构公司章程范本下一篇:以难以风干的记忆碎片为题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