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2024-05-06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共13篇)

篇1: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1.申请项目与标本不符,拒收标本; 2.标本已有明显的污染,拒收标本; 3.标本量过少或已明显干燥,拒收标本; 4.条形码申请项目不符合要求,拒收标本;

5.送标本的时间已明显超过本文规定时限,拒收标本; 6.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均应重新留取;

7.送检标本不符合本文所述对标本的要求,拒收标本; 8.容器上无条形码,退回送检单位; 9.需送全血标本时,血液凝固,退回,重送;10.使用不适当的抗凝剂,退回,重送;11.标本太少,减少检验项目或补送;

12.标本采取后,未按规定时间送检,退回,或报告时注明情况;

13.需用血清检验的标本,加入了抗凝剂,退回,重送;14.送检24小时尿液未加防腐剂或加入了不适当的防腐剂,退回,重送 15.送检的痰液是唾液,退回,重送;

16.标本不纯(如尿液标本混有粪便,粪便内含有多量钡或油时)退回,重送。

篇2: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摘要】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方法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针对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处理策略。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2份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20份溶血、6份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4份使用抗凝管错误、3份标签错误、5份脂血、7份送检不及时、7份采集血液位置错误。结论 明确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对采血的过程进行严格控制,并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能力,以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

血液标本属于临床中广泛应用的生物体液,而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能够为相应的疾病提供诊断参考依据,所以,血液标本的检验准确率可对患者的诊治产生直接影响[1]。其中血液标本的管理和采集和标本质量密切相关,如果标本质量未达标,检测结果则无效且不能为临床诊治提供操作依据。而确保检验质量的基础则是血液标本正确采集的规范性和送检时间,但是产生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因素较多。因此本次针对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和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详细内容如下: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针对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本院的64份不合格血液样本进行回顾性分析,15份免疫检验标本、17份生化标本、14份凝血功能标本、13份血常规检验标本,5份其它检验标本。

1.2 方法

由相关人员运送血液标本到检验科,之后对核查,并仔细阅读各个科室具体检验项目,检查血液标本的剂量、完整性、有无凝血现象、采取时间以及抗凝剂的正确使用等,按照血液标本具体资料分类归档,对诱发不合格标本的因素记录,并将不合格血液标本退回,并再次进行采血操作,并针对不合格血液标本提出相应的处理策略。

1.3 观察指标 将诱发血液标本不合理因素记录。1.4统计学处理

此次实验数据经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率(%)表示,用卡方χ2检验,组间对比差异较大,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中,18.75%(12/64)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20/64)溶血、9.38%(6/64)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4/64)使用抗凝管错误、4.69%(3/64)标签错误、7.81%(5/64)脂血、10.94%(7/64)送检不及时、10.94%(7/6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讨论

3.1 产生血液不合格的因素 3.1.1脂血与溶血

产生脂血与溶血的主要原因和标本分离、储存以及采集阶段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相关,进而导致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产生破裂现象,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皮肤上的消毒液未完全挥发时行采血操作,进而生成大量气泡[2]。采血时间过长、过力拍打采血位置、摇晃试管幅度较大均会诱发脂血与溶血。

3.1.2 血液样本送检不及时

血液标本在运送过程中,极易出现污染、容器渗漏等现象,同时血液样本采集数量较多,未及时送至检验科,进而错过最佳时间,以上几种情况均会直接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3.1.3 凝血

血液采集用时较长,会导致血液在注射器中出现凝固现象,此外抗凝剂和血液标本置入试管先后顺序混乱、血液采取后为充分摇匀、摇晃时间较短全部会导致血液产生严重的凝血现象。另外,采血剂量超出标准也极易产生凝血。

3.1.4 其它原因

相关采集血液标本的工作人员操作技能缺乏熟练性、责任心较差、标本放错溶器或抗凝管、书写标签措施,血液标本采集为按标准流程操作,为保证全程无菌操作,以上集中现象均会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

3.2 处理措施 3.2.1 创建完整的规范制度,规范采血流程

要改进和完善查对制度,相关采血人员和检验人员需仔细核对血液样本的具体信息,如姓名、所检项目等,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相应的操作,要将查对制度贯穿于整个采血和检验流程中。创建标准的采血操作流程制度,以规范采血工作人员的具体操作步骤,要确保准确使用血液容器、控制采集量、选择最佳采血位置,当血液采集完毕后要加入标准剂量的抗凝剂,充分摇匀后密封好,避免与空气接触。要注意采血管必须竖放,预防血液细胞损伤[3]。

3.2.2 血液标本储存和送检

血液样本采集完毕后,必须要保证在四小时内完成检验,若能在规定时间进行检验则需分离血液样本中的血清,要放置于干冰箱内存储。所以,采血后要及时送至检验科,避免错过最佳检验时间,致使标本失效,产生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现象。

3.2.3 强化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为相关工作人员发放相关血液标本的知识手册,主要内容有详细操作流程、各个流程所用最佳时间、作用以及易发生的错误操作等。院内相应的管理人员定期为采血科与检验科的工作人员开展培训活动,不仅需要培训相应的操作技术,也要注重相关操作规范的重要性,既有利于提升专业技能,也可以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心,进而有效的提升采集血液标本的质量和效率。

3.2.4 为相应的受检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

采集血液标本前为患者讲解采血和验血的重要性,并告知其采血过程中一些禁忌事项以及可能发生的问题等。进行采血时要多和患者沟通,分散其注意力,并指导患者深呼吸,放松全身紧张的肌肉并缓解紧张的情绪。

在此次实验中,对64例不合格血液样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产生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因素有,18.75%采集血液位置不当凝血、31.25%溶血、9.38%标准量和要求差异大、6.25%使用抗凝管错误、4.69%标签错误、7.81%脂血、10.94%送检不及时、10.94%采集血液位置错误。因此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血液样本及时送检和有效的储存、予以工作人员培训,有效的预防和减少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现象。

总而言之,分析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中出现的不合格因素,并针对其开展有效的优化策略,有助于提升血液标本临床检验质量,减少不合格现象。

【参考文献】

篇3: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资料与方法

将2010年2月-2014年6月由临床护士采集并送往检验科的血液标本进行统计, 由检验科窗口检验师对所有送检标本逐一核对查收, 对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常规登记并要求重新取样送检, 将在此期间登记的所有不合格标本按不同类型进行归类统计, 并对原因进行分析。

结果

2010年2月-2014年6月不合格标本1 315例, 其中标本量的原因408例 (31.00%) , 溶血368例 (28.00%) , 血液凝固316例 (24.00%) , 容器错误171例 (13.00%) , 标本与申请单不符52例 (4.00%) 。不合格标本年度分布, 见表1。

讨论

医院检验科指为临床诊断、预防或治疗人类疾病或损伤, 以及评价人类健康而对人体物质进行检验和测定的机构, 不仅是医院重要辅助科室, 也是医院科研必备的功能实验室。采用多种检测和科研设备, 对送检标本进行检测并出具检验报告, 是检验科的最主要的工作内容。目前, 医院检验科一方面拥有来自不同疾病个体的血液、体液标本, 科学的数据检测, 必须要有合格的高质量的标本。

检验标本的数据是否准确, 普遍认为是检验科的责任, 如检验科仪器是否精准, 检验师是否责任感很强等, 却往往忽视了一些检验科无法顾及的环节, 如标本的采集工作。检验血液标本的准确采集是保证检验数据质量的基础保证。血液标本采集产生的误差, 也就是分析前误差, 即标本采集、保存和送检过程中产生的分析误差[2]。研究表明, 分析前误差约70%, 所以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是减少分析误差的重要保证[3]。

本组数据中, 2010年2月-2014年6月有不合格标本1 315例, 其中标本量的原因408例 (31.00%) , 溶血368例 (28.00%) , 血液凝固316例 (24.00%) , 容器错误171例 (13.00%) , 标本与申请单不符52例 (4.00%) 。原因分析如下:在量的原因、标本溶血、血液凝血等, 与相关论文报道一致[4]。量的原因占绝对比例, 分析原因可能是一些临检项目对量的准确性具有比较高的要求, 如标本量与抗凝剂比例或高或低, 都会对标本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导致分析误差的产生[5]。血液凝固的比例相对较高, 达24.00%, 如果血液量偏少, 则抗凝剂就相对多, 直接影响数据准确性, 如血沉偏高, PT、APTT延长[6]。标本溶血比例达28.00%, 如采集过程中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穿刺过程中造成过多的组织损伤等均可导致溶血;自从我院开始采用真空采血管, 血常规之前也还是末梢采血, 可能临床护理人员不能很好的运用, 我们收到不合格标本也没有完全按照标本拒收原则去执行, 对于发现的问题没有督促纠正, 随着制度的落实, 医疗治疗的严格控制, 此环节出现问题在减少。

我们针对原因采取了必要措施:督促临床加强检验理论知识学习, 熟悉检验血液标本采集技术。严格按照医院质量管理规定做好血液标本的采集工作。影响检验质量有采血部位、时间、年龄、性别、食物和药物等因素。避免不合格标本, 必须从开单、抽血、标本送检、处置、结果报告、反馈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控制。分析前标本质量控制对检验的结果准确性产生影响, 检验科应该多与临床科室进行有效沟通, 提高标本合格率, 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 才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

摘要:目的:分析检验前血液不合格标本的类型和原因, 更好地控制临床检验分析前的标本质量。方法:对2010年2月-2014年6月所记录的临床检验血液不合格标本类型进行分析, 并作原因分析。结果:2010年2月-2014年6月有不合格标本1 315例, 其中标本量的原因408例 (31.00%) , 溶血368例 (28.00%) , 血液凝固316例 (24.00%) , 容器错误171例 (13.00%) , 标本与申请单不符52例 (4.00%) 。结论:所有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中以标本量的原因、血液溶血、血液凝固、容器错误为主要类型, 分析原因在于临床护士检验知识的不足, 如果责任心不强, 容易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 从而使检验前质量控制得不到保证, 损害患者利益。

关键词: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原因,检验科

参考文献

[1]袁慧, 曾小丽, 蒋朝晖, 等.2003-2006年北京安贞医院检验科标本不合格的特点分析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7, 6 (6) :692.

[2]温旺荣, 曹燕.拒收不合格标本是减少临床检验分析前误差的关键[J].临床检验及实验室设备, 2006, 8 (3) :16-17.

[3]张智慧, 许素菊, 白云, 等.急诊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临床误诊误治, 2002, 15 (3) :217-218.

[4]孙云霞.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J].医学信息:内·外科版, 2009, 22 (12) :1145-1146.

[5]傅瑜, 李东升, 刘江虹, 等.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及管理[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0, 7 (4) :7.

篇4: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关键词:检验标本;不合格标本;正确采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139-02

临床检验是临床诊断医学中的重要部分,在疾病诊断治疗过程中提供非常重要的数据?当临床医生获取可疑数据时,首先对检验工作人员的技术能力提出怀疑,而往往想不到检验前的准备工作和标本的合格情况?目前患者因为怀疑检验结果不准确而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给医疗工作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现在就以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检验室所收到的不合格体液标本加以分析,希望增加些经验,提高对体液标本采集的重视程度?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7~12月,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检验室所收到住院患者的体液检验标本,所有检验标本均由医务人员采集?护工或本人送检?

1.2方法检验人员收到临临床送来的标本后,认真逐项核对,仔细观察?详细咨询?对确定不合格的标本进行详细登记原因并退回?

2结果

2.1不合格标本临检室所收到不合格检验标本比例详见表1?

2.2标本不合格原因

2.2.1不合格的尿液标本主要为:未及时送检的标本放置时间过长69例未使用无菌容器造成标本污染的微生物培养标本7例,24 h收集尿液时添加防腐剂的量不准确5例?

2.2.2不合格的粪便标本主要为:容器被污染103例,混有尿液等其他液体32例,需集虫卵的粪便量不足4例,送检时间过长2例?

2.2.3不合格的胸腹水?脑脊液标本主要为:送检时间拖延10例,标本凝固2例,受污染1例?

2.2.4不合格的前列腺液?精液标本主要为:送检时间过长6例,标识不清3例,量不足2例,受污染1例?

2.2.5不合格阴道分泌物标本主要为:药物干扰16例,受污染2例?

2.2.6不合格痰液标本主要为:送检成分为唾液47例,送检时间过长8例?

3讨论

3.1本资料结果显示临床检验室体液标本不合格情况,痰液最高,其次分别为前列腺液?粪便?精液?胸腹水等,其不合格原因有需要作微生物培养的标本被污染了,标本送检时间不及时,液体标本未抗凝好,标本取材不正确等等?而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医护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指导采样不仔细?

3.2质量控制随着医学的发展,各种检验项目的增多,临床医师越来越依赖于实验室的检查数据,因此准确的检验结果在现代医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做好全面的质量控制?全面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质量控制?在分析误差中,分析前误差可以达到70%[1],因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这些环节中显得十分重要,而这一环节往往最容易被医护人员所忽视?影响检验质量的环节很多,其中许多非患者本身的因素会影响检验测试的?如收集标本的部位?采集时间?年龄?性别?体形?情绪?食物和药物等?因此,采集标本前一定要尽可能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要是医护人员对这些因素影响检验结果有了深刻认识,就会注意标本检测前的质量控制了?

3.2.1尿液标本采集尿液送检的环节主要是标本的容器,收集的方法,送檢时机及其保存方法?首先,在选择尿液容器时,一定要注意容器的洁净,最好使用一次性容器避免重复使用时清洗不尽而残留干扰?用于微生物培养时,要强调无菌容器,并在有效期内?收集尿液标本时,婴儿要注意粪便的混入污染,女性要注意月经血?阴道分泌物的混入,男性要注意精液?前列腺液的混入?正常情况尿液标本收集后要立即送检,避免尿液里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若收集时间长,如24 h尿液蛋白检测?要注意尿液标本的防腐保存?此时,按照不同的检测目的,添加相应的一定量的防腐剂?如:尿液生化检测——甲苯(或二甲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等——浓盐酸;尿液浓缩结核菌检查——麝香草酚?

3.2.2胸腹水?脑脊液(CSF)采集胸腹水因为蛋白成分存在的特殊性,采集时要注意标本凝固,细胞成分破坏?采集的容器要求收集于3个无菌瓶中,每瓶1~2 ml,第1瓶作细菌检查,第2瓶作化学或免疫检查,第3瓶作细胞计数,采集的CSF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放置时间过久会因细胞破坏导致细胞计数不准确,影响分类计数?送检时,细胞学检查宜用EDTA-K2 抗凝,生化标本宜用肝素抗凝?

3.2.3粪便标本采集因为粪便标本的特殊性,临床采集标本往往得不到重视或受到医护人员心理上反感?排斥?在工作实际中,采集的合格率往往较低,如:标本不新鲜?送检无代表性?受污染等等?若要检查寄生虫如阿米巴,排便后要注意保温?检测粪便隐血试验时,交代患者实验前3d尽量不要食入动物血?铁剂及维生素C,避免影响化学法隐血试验?若采用免疫法检查,则无需特殊要求?

从本文的讨论分析中可见,为保证检验数据的准确和质量,临床医护人员得加强责任心?加强基本功?加强理论培训,做好标本采集,用严肃认真的态度去面对,使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完美,出具的检验报告也真实可靠?我们临床检验才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实验数据,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智慧,许素菊,白云,等.急诊血标本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临床误诊误治,2002,15(3):217-218.

篇5: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摘要】目的:通过对临床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提出防范对策,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方法:75份血液样本均来自于本院,纳入时间1月-12月,所有标本均需进行检验,统计这些标本检验不合格的概率,回顾分析不合格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对策。结果:75份检验标本中,不合格率为21.33%。结论: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的原因有药物影响、延缓送检、抗凝不全、溶血、样本少等,基于此采取科学合理的防范对策,可有效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概率,保证检验的质量和精准性。

篇6:不合格标本处理程序

文件编号:WZYY-JYK-ZLHNL-GLYQ-ZLGLTX-发行机构:吴忠市人民医院检验科 批准吴忠市人民医院检

人:袁明利

不合格标本处理程序 版 本:201301 生效日期:2013年

12月1日

质量管理体系

编 写 人:吴 君 审核人:郑宝琴 页 码:共1页 第 1 页

1.目的:规范检验科不合格标本的处理程序。2.范围:适用于检验科所有标本

3.职责:检验科所有工作人员应遵守本程序。4.工作程序:

4.1 当标本签收人员无法对标本进行签收时,需当面告知标本运送人员不合格原因并退回。

4.2 已签收标本送至各实验室后,工作人员应根据各类标本的送检要求评估标本的合格性。

4.3 对于不满足送检要求的标本,各实验室工作人员需在《不合格标本登记本》上登记日期、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所属科室和退还原因。

4.4及时告知临床科室,将临床科室对不合格标本的反馈意见、告知人姓名、告知时间和报告人姓名登记到《不合格标本登记本》上。4.5在LIS系统中删除病人基本信息,在签收后标本退还窗口下扫描不合格标本条码或手工输入条码。

4.6扫描不合格标本条码或手工输入条码后,签收后标本退还窗口会出现病人的相关信息和不合格标本原因,在不合格原因一栏中输入退还原因。

篇7:不合格标本拒检制度

正确采集病人标本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也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保证检验质量,特制订不合格标本的拒检制度。

一、符合拒检的不合格病人标本的范围.1、未正确使用抗凝剂的标本。

2、严重溶血及静脉营养时严重脂血并影响检测结果的血标本。

3、血量不足于检验需要量的标本。

4、需要空腹抽血而未空腹的标本。

5、需要特殊处理而没有做到的血标本。

6、需防腐处理而未加防腐剂的尿标本。

7、24小时尿标本无注明尿量的。

8、未做到无菌处理的各种培养标本。

9、经查对标本的病人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床号、及检验条码等不相符者。

10、采集的标本将严重影响检验结果者。

11、厌养培养标本未满足厌养要求。

二、拒检程序

1、对拒检的不合格标本应登记在不合格标本处置记录本上。

2、填写不合格标本处置单,并随同申请单送达病房。

篇8: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该类血液标本主要应用于免疫学、血液细胞学和生化等相应的检查, 且所有的血液检验标本均通过检验人员送检和采集。

1.2 方法

所有血液标本的分析均应用一次性注射器、采血针或采血管进行处理, 结合血液标本的具体血液检验标准, 进而选取真空负压采血管[3]。在检验人员的指导下, 交由采血人员进行运送, 之后检验人员结合相应的血液检测质量标准评价血液标本的质量。标记出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详细记录好血液标本被退回的原因, 将其进行分类统计。之后交由检验人员对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统一分析, 最后将其结果上报给医院检验部。

1.3 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判定标准

关于血液标本不合格判定的相应标准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的第3版内容[4,5]。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判断送检标本的合理性, 若同一标本符合两条及其以上的不合格操作时, 即可将其判定为不合格血液标本。

2 结果

2.1 本组血液标本合格情况

在本组的5064份血液标准的研究中, 其中存有150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9.64%。

2.2 不合格血液标本原因分析

分析血液标本在各项目检查中的不合格原因, 可将其分为9类, 在所致原因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溶血, 为总数的7.01%, 其次为采血量不准, 为总数的5.75%。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 仅为总数的0.19%、0.78%、0.59%。同时, 在检查项目中发生在血常规检查中的标本不合格率最高, 为总数的7.41%, 最少的是免疫检查, 为总数的1.58%, 详见表1。

3 讨论

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也被称之为含有缺陷的标本, 具体指的是检测结果不准确或是影响检测的标本, 通常所检测出的结果不能够对被检验者的真实血液情况进行反映, 缺乏对应的临床指导意义[6,7]。为此, 为保证血液检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首先应确保标本采集的合理性, 若是所采集的样本不合格, 其检验数据将不能够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真实地反应, 极有可能造成医生的误诊和漏诊, 甚至耽误了患者接受治疗的最佳时间。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要求检验人员注重血液检测质量的提升, 需严格地按照相应标本采集的规范进行, 以保证血液标本能够对受检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真实地反映。基于此分析, 检验人员为有效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合格率, 应结合导致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常见原因, 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在导致血液标本不合格的诸多原因中, 与检验人员的相应操作具有较大的关系。其中血液检验标本存有溶血的主要原因在于检验人员在血液的采集、送检、存储和分离等相应的操作中, 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 造成血液中的红细胞出现破裂。具体而言, 其主要原因来自三个方面, 其一为穿刺前溶血, 检验人员在操作中, 未风干消毒液, 或是所应用采血针的针头过细, 致使部分空气进入到真空采血管当中;其二为穿刺时出现溶血, 主要因抽血困难, 或是检验人员进行血管的拍打而产生;其三为穿刺后的溶血, 原因在于混合标本的力度过大, 或是采血量较少。容器选用不当所致的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较常发生于由实习采血人员所进行的检验, 由于其操作缺少娴熟, 通常存在拿错抗凝剂或选错容器的情况[8,9]。同样, 采血量不足同检验人员经验不足具有较大的关系。另外, 血液检验标本要求在24 h之内采集完毕并送检, 若放置时间过长, 人体血液当中的部分成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对检测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有效降低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发生率, 应根据其中存在的原因, 进行相应措施的制定。首先应对血液采集的相应工作进行严格地控制, 特别需注重将标本采集进行规范化处理, 从源头上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进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要求检验人员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应操作流程完成血液的采集、贮存和送检等相应的工作,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的质量问题, 包括脂血和溶血等问题;其次应促进医务人员工作技能的提升。为此, 医院应定期的组织检验科的医务人员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工作, 提升其工作责任心和专业操作技能, 尽量减少人为因素所致的问题。在具体培训中, 应结合多种学习方式的应用, 可有效地防止抗凝和选错容器等问题的发生。最后, 送检医务人员应将采集好的血液标本及时地送检至检验科, 确保患者所需诊断的指标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完成。若是需要长期保存血液检验标本才可进行检验项目, 应分离出血清, 并保存在冰箱中。另外, 应注重医务人员责任意识的强化, 加强血液检验指标相应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把握好临床检验的最佳时间, 即清晨未食用早餐时, 因为此时的胃部已经完成了对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且血液的各成分均处于正常的情况, 有利于医师进行相应疾病的诊断[10,11,12]。

在本次研究中, 本组5064份血液标本中, 其中存有150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9.64%。分析血液标在各项目检查中的不合格原因, 可将其分为9类, 在所致原因中, 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溶血, 为总数的7.01%, 其次为采血量不准, 为总数的5.75%。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 仅为总数的0.19%、0.78%、0.59%。同时, 在检查项目中发生在血常规检查中的标本不合格率最高, 为总数的7.41%, 最少的是免疫检查, 为总数的1.58%。基于以上原因, 医院的工作人员应注重该方面的质量控制, 从人员管理、质量标准制定和医院设备更新等各方面进行努力, 严格控制溶血、采血量不准和容器不当等问题, 尽可能提升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提升医生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可早发现、早治疗, 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综上所述, 在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中, 应规范血液标本的采集流程和相应的操作规程, 且要求检验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的发生率。另外, 为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发生率, 还需注重整体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 确保各项操作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 进而实施质量的总体控制。

摘要:目的:对医院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3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检验的5064份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结合统计学分析, 分类统计其不合格的原因。结果:在本组的5064份血液标本的研究中, 其中存有1501份血液标本不合格, 不合格率为29.64%;所占比例最高的是溶血, 为总数的7.01%, 其次为采血量不准, 为总数的5.75%。由检验人员向患者交代不清、脂浊和送检延时等原因所致的血液标本不合格情况较少, 仅为总数的0.19%、0.79%、0.59%。结论:在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中, 应规范血液检验标本的采集流程和相应的操作规程, 且要求检验人员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保证血液检验标本的质量, 最大限度地降低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的发生率。

篇9: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摘要】 目的 探究并分析我院检验科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通过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进而提高检验标本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不合格的1000例标本,对标本不合格原因、不合格项目及科室不合格送检率进行分析。 结果 (1)共收到标本14236份,不合格标本1000份,不合格率为7.02%。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块400份(40.00%)、痰液标本为唾液250份(25.00%)、标本量少125份(12.50%)、条码错误125份(12.50%)、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50份(5.00%),其他50份(5.00%)。(2)出现不合格最多的项目是血液组500份(50.00%)、微生物200份(20.00%)、体液100份(10.00%)、生化室100份(10.00%)、免疫室100份(10.00%)。(3)科室送检标本不合格率比例较高,前三位的科室是:内科300份(30.00%)、重症监护病房125份(12.50%)、儿科100份(10.00%)。

结论 针对我院不合格标本原因,应该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减低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确保检验结果的质量,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检验科;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预防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656-02

最新研究发现[1],不合格标本对血常规、血流变、生化等检测具有很大影响。由于标本不合格,导致检验结果与临床不符,造成误诊,影响诊断和治疗。质量控制是保证实验室检验结果准确性的有效措施,医学检验管理分质量前、中、后3个阶段,检验科能控制分析中和分析后,由于没有按流程正确地采集、储存和运送而出现的不合格标本属于分析前质量控制的范畴[2]。因此[3],通过对标本进行查对验收、观察标本外观、检测分析、复查等途径发现和确定不合格标本,进而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实意义重大。为确保医疗质量,避免或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发生,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不合格的1000例标本,现将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相关的预防措施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我院不合格的1000份标本,判断标准为《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4]。不合格标本筛选方法如下:(1)检验者在检验前接受标本时发现的溶血、乳糜血、凝血、标本量少、条码贴错、检验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检验项目与容器不符、标本采集留取时间不当、标本污染、标本送检不及时、标本保存不当、抗凝剂选择不当;(2)输液过程中同侧采血等原因引起检测值超过可接受范围的为检测后标本。

2 结果

(1)共收到标本14236份,不合格标本1000份,不合格率为7.02%。不合格的原因有标本凝块400份(40.00%)、痰液标本为唾液250份(25.00%)、标本量少125份(12.50%)、条码错误125份(12.50%)、项目与标本类型不符50份(5.00%),其他50份(5.00%)。

(2)出现不合格最多的项目是血液组500份(50.00%)、微生物200份(20.00%)、体液100份(10.00%)、生化室100份(10.00%)、免疫室100份(10.00%)。

(3)科室送检标本不合格率比例较高,前三位的科室是:内科300份(30.00%)、重症监护病房125份(12.50%)、儿科100份(10.00%)。

3 讨论

3.1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受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全程质量控制的直接影响[5]。检验科从2013年10月到2014年10月份标本,共收到标本14236份,不合格标本1000份,不合格率为7.02%。按管理要求不合格率(或缺陷率)应控制在1%。在结果中可以看出,我院内科系列、儿科、重症监护室不合格率已超出管理要求,对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分析不合格原因分别为标本凝块、痰标本为唾液、标本量少、无标本、乳糜血(脂血)等,最多出现在血液组、微生物室、体液组;我院血常规、血凝、尿常规、血流变、痰培养、生化项目检查率较高,在标本的处理过程中容易出现乳糜血、血凝块、痰标本为唾液的原因:痰液标本的留取较常见,但患者对留取要求不清,患者掌握要领不到位,分不清痰和唾液,特别是中老年人,容易造成标本取材不准确。分析条码错误:最常见的原因是护士业务不熟,对某些检验项目开展不清楚,概念不清,查对不严,造成不合格的原因可能与标本采集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及患者的病情、配合等因素有关。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不配合,尿便不能按时间要求留取,静脉采血难度大,尤其新生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标本采集有一定的影响。重症监护室患者病情危重会出现采集困难,因此不合格送检率高。

3.2 解决对策

解决对策主要包括以下三点:(1)健全组织、明确职责[6]:针对检验标本不合格率高的情况,通过分析原因,采取对策降低标本不合格率,医院非常重视检验结果质量,并纳入质量考核的范畴。每月统计不合格标本,并上报医务部,由医务部反馈到护理部,并纳入每月大查房记录中。(2)专业培训[7]:培训可以使医生和护士自觉按质量要求进行操作,使可能出现的质量偏差在事先就得以控制。为减少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检验科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并下发到临床科室,另外护理人员应该加强基本功,了解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检验科工作人员利用早晨交办时间去临床科室进行标本采集、采血顺序、抗凝血采集后的混匀进行培训,院内的宣传栏、院刊、院报也大幅度的进行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及技能。(3)加强沟通与合作[8]:加强临床沟通是降低标本不合格率的主要措施,临床工作中,医、技、护、工、患者的双向沟通直接影响检验分析前质量。加强与护工的沟通,正确运送标本,特别注意体液标本的标本量少、无标本现象、标本量不足主要是患者不了解标本的需要量,随意取样造成的。针对这一现象,建议护士长加强对护士检验知识的培训,提高对标本取样量的认识,向患者讲解标本留取的注意事项,影响因素,如饮食、药物、在标本采集前指导患者使用检验科的容器,并对标本的采集量做出统一要求,确保粪、尿标本正确采集。标本采集质量不是检验科单独能完成的,它需要临床医生、护士及检验科工作人员共同协助才能完成,因此要求检验科人员加强与各临床科室的配合与沟通,发现数据与病情不符或危急值立刻电话通知,并做好登记工作。需要重新采集复查的标本,应该立刻送检,避免影响临床诊疗,延长住院时间及费用增加,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综上可知,检验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多的还是管理问题,不仅是检验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为加强这一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检验质量的提高,需要患者、临床医生和护士、检验人员的共同努力,以及密切配合、专业培训、加强沟通合作、规范检验操作,建立和完善管理和监督机制,让其成为临床医师诊断和治疗患者的重要依据,以确保医院医疗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续薇,赵旭,单洪丽,等.3051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9,32(5):587-589.

[2]周原,李洪艳,张云,等.住院患者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7):479-481.

[3]李俐佳,董开秀,许辛伯,等.临床粪尿常规检验标本不合格因素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0,31(7):756-757.

[4]刘辉姐,刘佳妮.产科送检的74份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4):166-168.

[5]徐青,曹志刚.品管圈活动在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95-1697.

[6]罗顺仙.临床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预防对策[J].社区医学杂志,2011,09(21):41-42.

[7]宫春勇,华川.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12):943-944.

篇10: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血液标本, 共计276份, 包括有血生化、血常规、血液细胞学、免疫以及凝血检查血液标本。所有标本均为门诊采取一次性采血器采集, 并由专门的负责人送检。

1.2 方法

对以上统计的276份不合格血液标本展开统计分析, 并对其不合格发生原因、对策等进行总结。所有血液标本在送达检验科之后, 依照医生申请检查项目首先对标本的外观进行仔细观察, 而后依次对标本采集时间进行判断, 展开具体的检测分析, 复查、核对标本的合格情况。对标本是否存在脂血、溶血、凝血、抗凝剂使用不合理、标本量不准确等情况进行判断, 做好不合格标本的详细记录, 同时建立档案, 而后按照不合格的原因展开分类规整处理。

1.3 统计方法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患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形式表示, 对比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 359份血液标本, 不合格发生率为5.15%, 276份不合格标本中包含有样本量少75份 (27.17%) , 抗凝不全标本56份 (20.29%) , 溶血标本32份 (11.59%) , 凝血标本27份 (9.78%) , 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26份 (9.42%) , 容器不当标本13份 (4.71%) , 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16例 (5.81%) , 标签不合理样品16份 (5.81%) , 标本污染15份 (5.43%) 。可见, 不合格原因以样本量少所占比例最高 (P<0.05) , 详见表1。

3 讨论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 临床医生需要准确可靠的检验数据辅助, 以完成临床的正确诊断以及合理制定治疗方案, 而血液标本的合格与否将会对疾病诊断的正确性产生直接的影响, 血液标本质量的高低, 将会对检验结果的正确与否产生影响, 其能够对当前患者的病情进行反映, 与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均息息相关, 若是采集的血液标本不合格, 势必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误差, 进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 医务工作者在进行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 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血液标本的质量[3,4]。临床研究与实践中发现, 常见的不合格血液标本现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5,6]: (1) 溶血。该现象时对临床检验准确性进行干扰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标本发生溶血后, 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会发生显著降低, 从而不能对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进行反映, 造成标本溶血的原因较多, 主要为操作不当、抽血器具不合格所导致; (2) 凝血。发生凝血的主要原因为标本采集的过程中, 血液标本受到了振摇或者是没有应用抗凝管; (3) 抗凝剂应用不当。检验人员对抗凝剂的使用原则不够熟悉, 道中抗凝剂错用现象的发生; (4) 标本量的差异。

注:与样本量少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与抗凝不全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该研究中出于对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的目的, 对该院收集到的不合格血液标本展开了统计分析, 并对其不合格发生原因、对策等进行了总结, 结果发现, 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 359份血液标本, 不合格发生率为5.15%, 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样本量少占27.17%, 抗凝不全标本占20.29%, 溶血标本占11.59%, 凝血标本占9.78%, 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占9.42%, 容器不当标本占4.71%, 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占5.81%, 标签不合理样品占5.81%, 标本污染15占5.43%。可见, 不合格原因以样本量少所占比例最高。这一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结果一致[7,8,9], 证实了血液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较多, 标本量少、抗凝不全、溶血、凝血等为常见原因, 临床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积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

经该研究我们总结了发生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0,11,12,13]: (1) 护理人员的经验不足, 未严格按照试管规定刻度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从而导致标本采集量不足, 最终对检验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差; (2) 经分析, 溶血标本出现的主要原因与采血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呈现明显的相关性, 譬如说止血带拉扯过紧、注射器内芯反复抽动、采血部位拍打过度、真空采血管压力过大造成红细胞破裂、应用不合格的采血器具等; (3) 采血技术不熟练, 在完成血液采集后, 没有摇匀或者是摇匀操作错误; (4) 由于检验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低, 没有正确应用抗凝剂, 基础检验操作不熟练等; (5) 除以上因素外, 受试者自身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不理想等也会对血液标本质量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针对以上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来实现减少血液标本不合格率[14,15]: (1) 合理选择采取器械。在采血时尽量选择干燥清洁的注射器、试管, 注射器、针头最好不要采用酒精消毒, 最好选用一次性注射器、试管; (2) 采血工作者在标本采集过程中严格按照正确的采血操作进行, 并保证采血量的准确, 整个采血过程必须严格按照无菌要求操作, 采血部位皮肤必须保持干燥清洁, 保证止血带不可缚扎过久, 在抽血时速度切忌过快, 避免发生血细胞破裂, 在采血完成后应将针头卸下, 而后将血液沿着管壁缓慢注入到试管内。所选专用试管婴标明需要的血液量, 操作人员必须对其熟悉, 必须认真对待, 避免出现采血量不准显像; (3) 避免发生气体逸散现象。在对血气分析所需标本进行采集时, 抽血注射器内不能有空气泡, 在抽出后及时采用小橡皮对针头进行密封处理, 隔绝空气。这是由于空气中的氧分压较动脉血高, 二氧化碳分压较动脉血低, 在开展二氧化碳结力测定的过程中, 盛血液标本的容器需要加盖密封, 避免造成血液与空气长时间接触, 最终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对早期诊断和治疗造成困难。

综上所述, 血液标本不合格会对检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进而影响到临床诊断和治疗, 因此确保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标本的合格率的临床意义重大。通过该研究发现, 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 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预防, 加强医务工作者的业务培训, 并要求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对每个血液标本采集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督, 以减少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出现, 为临床检验工作提供高质量的血液标本, 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摘要:目的 对临床检验不合格血液标本的分析与对策进行探讨, 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抽取在2012年1月—2014年12月间该院实验室验收不合格血液标本276份, 对其临床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总结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与对策。结果 该组276份不合格标本中来自5 359份血液标本, 不合格发生率为5.15%, 276份不合格标本中包含有样本量少75份, 抗凝不全标本56份, 溶血标本32份, 凝血标本27份, 送检不及时导致样品不合格26份, 容器不当标本13份受检者准备不足导致标本不合格16例, 标签不合理样品16份, 标本污染15份。结论 导致临床检验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较多, 相关医务工作者应做好预防对策, 减少不合格标本的出现率, 提高临床检验工作质量, 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更加可靠的参考依据。

篇11: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55-02

目前多数实验室都有较完善的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分析前阶段由于存在许多实验室难以掌握的影响因素,需引起实验室人员和临床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分析前阶段包括从患者准备到样本收集等分析前过程。不合格标本大多数在标本收集和处理过程中产生,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时效性。下面就不合格标本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做以探讨。

1 患者准备阶段

1.1 患者未按规定准备 留取小便时未清洗外阴、经期留取小便。血脂测定前未素食3d后再抽血。有些试验项目抽血前需停药等。

1.2 采集时间不准确 患者输血输液过程中采集的血标本。尿糖定性测定留取的不是餐后2h尿。血培养应在发热初期或发热高峰期采血,一般要求选择在应用抗生素之前.实际工作中输注抗生素时采血的情况很常见,导致血培养阳性率过低等。

2 标本采集阶段

2.1 用错标本容器 护士不熟悉试验要求,如糖化血红蛋白试验、胸腹水细胞计数管等需用抗凝管而用普通管。精液标本应收集在干燥、清洁的容器内,而收集于避孕套内,致使大量精子死亡。细菌培养标本未用无菌容器盛取而受到污染等。

2.2 采血量不对 标本量过少可造成试验无法完成。

2.3 重复抽血 能够一次采集的血标本而分成了2次以上采集,造成患者痛苦,浪费人力物力,人为延长测定周期,可能会延误临床诊断。常见的是医生考虑不周。

2.4 尿、便量不对 见于标本量过多溢出污染或过少、蒸发干枯,无法试验。时段尿量留取不准,如24h尿不按要求留取,对生化指标定量测定影响较大等。

2.5 标本受污染 留取尿液时未清洗外阴。培养的标本未行无菌操作。

3 标本运送与接收阶段

3.1 标本送检延时 ①标本采集过早,如早晨3、4点钟抽血。②采集的标本在临床科室留滞时间过长。③护士临下班时集中标本后送检。

3.2 标本接收不当 ①未认真核对,标本标示不清、无申请单或无条码。②接收不合格标本。③标本未采取保温或冷藏措施,如阿米巴原虫检查,大便需保温送检。

3.3 标本丢失 ①检验科内丢失,见于标本未交接清楚或一个标本含多项目类别试验,导致标本过早丢弃处理。②标本在检验科无记载、未收到,出错环节主要在临床科室。

3.4 标本管标签标示错误 主要表现为患者姓名、床号、科别、检验项目等手写标签缺项或字迹潦草分辨不清,造成检验科核对、分类难度加大。

4 标本预处理阶段

4.1 溶血等原因 溶血见于抽血操作不规范。或标本运送中剧烈震荡、离心时离心力过大等因素造成。乳糜血主要见于饭后或患者输注脂肪乳后抽血,有些隐性标本需离心后肉眼才能观察到血清呈溶血状、浑浊状或乳糜状。

4.2 标本凝固 ①抗凝全血中含有凝块,见于抽血后抗凝管未及时混匀所致,有时,细小的凝块肉眼难以察觉。②胸腹水细胞计数管未加抗凝剂而致标本凝固。

4.3 标本处理不当 ①离心力过大导致血标本溶血、破碎。②加抗凝剂的血标本未及时摇匀出现血凝块。③尿液定量测定时未加防腐剂,导致尿液发生腐败等。④标本离心前孵育温度过高。

5 其他原因

5.1 血气标本含有气泡,影响检测结果。

5.2 标本不小心倒洒、容器破碎。

5.3 采错血标本,如动脉血采成静脉血送检。采错人或盛错试管。工作粗心,采集的血液误注入标有他人姓名的试管中。

5.4 冒名顶替化验者,常见于厂矿单位体检、招工考学、慢性病鉴定等体检者。

5.5 需注意脂血严重者,脓性标本,高凝血标本等,由于分离不出血清或上清过少,不能检验。

5.6 还需注意室温及湿度、储存方式对标本的影响等。

6 防止不合格標本的对策

由于影响标本的因素很多,要避免出现不合格标本,需要从医生开单、患者准备、标本采集、标本运送、标本处理、结果报告等标本流程的各个环节把关。要制订标准操作控制程序,做到有据可依、可操作性强。

6.1 医生开单应了解试验项目的基本情况,如生理波动、药物干扰、采集时间等。

6.2 患者准备 宣教到位,注意餐饮情况、生理病理情况、输液用药情况,大小便标本的留取方法等。

6.3 标本采集 熟悉标本采集要求,严格按规定抽血,特别注意患者身份的核对。遇到抽血困难,标本量不足时,严禁不同标本间来回倒血,严禁输液时同侧抽血或从输液管内抽血。

6.4 标本运送 标本采集后,要及时运送到实验室进行检测。在临床科滞留的标本一般应冷藏保存;远距离运送的标本,应注意采取保护措施,如用保温箱运送,町避免室外温度的影响,避免机械震动造成溶血。又如血气分析标本要求冷藏保存运送等。

6.5 标本处理 标本送到实验窜后,应及时处理、测定。不能马上测定时,应及时分离血清,加盖密闭冷藏保存,避免水分蒸发标奉浓缩,使测定结果增高。

6.6 结果报告 对结果报告要认真分析审核,对描述性、诊断性报告要手写签名,把好最后一道关。同一患者的不同时段的结果变化情况,要结合临床情况,综合分析。异常结果及时与临床医牛联系沟通,尽可能排除干扰因素,必要时复查标本或重新抽血检测,做到结果报告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43-45.

篇12: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关键词:临床血液常规检验,不合理,采血时间

血液常规检验主要是检验血液中的细胞, 它是一种最基本的血液检验, 通过对细胞数量及形态的观察, 来判断检验者是否患疾病[1]。本研究通过对温州市苍南县中医院52例患者的不合格临床血液常规标本进行检验, 发现其不合理的原因, 以促进血常规检验准确率的提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间52例患者的不合格临床血液检验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 男32例, 女20例, 年龄为20~80岁, 平均年龄为 (50.5±6.5) 岁。所有患者均抽取血液样本, 后送至血液检验室进行检验。

1.2 检验方法

临床上最常用的两种血液样本采集方法为静脉采血法、皮肤采血法。 (1) 静脉采血法:应用于体表静脉采血, 采血的部位为肘前静脉和肘正中静脉。护士要指导患者采用仰卧或端正坐姿的方式来采血, 在血液采集时, 要将针筒中的空气排尽, 选择患者血液充盈的静脉。采血过程中, 不能使用静脉留置导管采血, 因为它可能会产生血液凝块, 进而使其中磷含量高于正常值。 (2) 皮肤采血法:应用于毛细血管混合血、微静脉及微动脉血的采集, 采血主要部位为左手无名指指端。采血过程中要使用浓度为75%的酒精消毒相应器皿, 同时轻按患者采血部位, 待消毒酒精完全挥发之后再采血。采血时, 护士要右手持针, 然后垂直进针2~3 cm, 拭去第一滴血后再采血。已采集的血液要严格消毒后密封, 等待检验[2]。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数据,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因素包括13例 (25.00%) 采血时间欠佳、20例 (38.46%) 样本容量不足、12例 (23.08%) 标本溶血、7例 (13.46%) 有凝块血液出现。

3 讨论

人体血液中主要存在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 即血小板、白细胞与红细胞。通过观察其数量及形态, 是医生判断患者病情的重要依据之一[3]。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合理血液常规检验标本, 得知样本不合理的主要因素为以下几点。

(1) 采集血液样本时间欠佳。首先, 患者刚吃完饭后进行血液采集, 这时血液标本中的天门冬氨基转移酶、甘油三酯、钙、胆红素、胆固醇、钠含量已增加, 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血液采集样本质量。其次, 护士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时, 通常会在听取医生的嘱咐后立即进行血液采集, 未明确患者当天是否服用抗生素或注射过抗生素, 这会使血液样本呈现“无菌生长”的趋势。此外, 患者刚做完运动就进行血液采集也是不恰当的, 因为患者刚做完运动, 血液样本中的钙、钠、钾、白蛋白、胆红素、血糖及尿酸会上升一倍之多。

(2) 采集样本量不足。护理人员在进行血液采集时, 如果所采集的血液标本量过少, 那么无形中会稀释掉血液成分;如果血液采集量过多, 那么就会因为抗凝物质太少而影响抗凝效果, 不仅延迟抗凝时间, 还会减少血小板的计值数, 最终影响检验的质量与效果。

(3) 溶血。造成溶血现象的原因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点: (1) 未做到一针见血。 (2) 在将采集完成的血液注入试管过程中, 护士用力过猛或未将针头拔下。 (3) 患者的静脉血管过细。 (4) 标本中有凝块出现。而致使血液标本中出现血液凝块的主要原因包括:血液样本采集完成之后, 未及时将其与试管中的抗凝剂混合均匀, 导致抗凝剂未发挥效应, 致使血液凝结;进行血液采集时速度过慢。

总之, 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 严格按照规范采血, 不仅能保证血液样本质量, 还能确保获得更准确的数据。这就需要检验人员、医生、患者及护士共同努力。医护人员还须具备严谨的工作作风与高度的责任感, 完善血液样本采集细节, 保证所采血液的均匀度, 防止出现血小板凝集现象。此外, 还要了解仪器的操作方法与工作原理, 保证操作规范, 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与科学性, 有效规避血液标本采集及检验过程中的不合理因素。这样才能提高诊断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齐虎成, 戴悦婵.临床血液标本的检验误差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4 (20) :137-138.

[2]李德奎, 刘跃, 朱清红, 等.2000份血液临床生化检验标本分析[J].河北医学, 2014, 17 (3) :527-528.

篇13: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结论:要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应不断加强对血液标本的管理,加强对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降低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的几率,提高血液检验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液标本;临床检验;不合格;对策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4-0047-02

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进度,因此,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准确性非常重要。本院通过选取110份不合格血液标本进行统计,分析检验不合格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研究的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期间临床检验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选取110份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血液标本均来源于医院门诊、健康体检者、住院患者,由专门人员送达检验科进行检验,并由专门人员进行收取。

1.2治疗方法

血液标本均由护士采用一次性采血针与真空采血管进行采集,根据不同的检验项目选取不同的采血方式,采集好血液标本后由检验科对送检的标本进行检测,采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检验科经过检查后,将不合格的血液标本送回,并对送回的标本做好统计。

2.结果

2.1 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分布

通过对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研究发现,造成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具体表现为:标本溶血30例,所占比重为27.27%,,所占比重最大;标本出现凝血22例,占比20%;采血量不足20例,所占比重为18.18%;容器选择不当13例,占比11.82%;送检不及时12例,占比10.91%;采血部位不当13例,所占比重为11.82%。

2.2 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原因分析

标本溶血:根据研究结果可以看到,标本溶血所占的比重最大,达到27.27%。造成标本溶血的因素很多,从标本的采集、运送到保存都有可能出现溶血的情况。标本在运送的过程中,震荡过于剧烈或离心力太大时,会造成红细胞在体外破裂,导致标本溶血。除此之外,在采集的的过程中,真空采集管有空气进入;酒精还未干对患者进行静脉穿刺;止血带捆绑时间过长,真空管负压太大等都会导致标本溶血。

标本凝血: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标本凝血也是造成血液标本不合格的重要原因,占比20%。造成标本凝血的原因主要与抗凝剂有关,如果抗凝剂的加入比例不合适,会导致标本凝血。另外,采血时间过长、采集的过程不规范、送检不及时、试管没有充分摇匀等,均会造成标本凝血。

采血量不足:在本研究中,采血量不足造成标本不合格占18.18%。通常来说,造成采血量不足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护士的专业水平不足,对血液标本的采血量不清楚,造成采血量不足;二是患者自身的特殊性质,使得采血比较困难,从而采血不足。

容器选择不当:由于容器选择不当造成标本检验不合格所占比重为11.82%。出现该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护士对血液采集不熟悉,对所需使用的容器无法很好的区分,从而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出现选错容器的问题,还有可能是护士的疏忽,没注意区分所使用的容器所导致的。

采血部位不當:本研究中采血不当有13例,所占比重为11.82%。采血部位会对血液标本的合格性产生很大影响。通常情况下,患者输液针头处、输液静脉的近心端,均不适宜采血,这些位置采血会将标本稀释,导致成分发生改变。

送检不及时:血液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忘记将临床采血及时送检,或者采血时间较早,都会耽误标本的送检时间,一旦时间过长,会导致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

3.讨论

血液标本检验是多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病情进行诊断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血液标本检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检验不合格的问题,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不便,严重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的合格率。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认识到,造成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主要有六个方面的因素,对此,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1)完善质控体系,规范检验流程。无规矩不成方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质控体系,对血液标本的临床检验制定规范的流程[1],使护理人员能够严格的按照流程的要求开展工作,减少不正确操作的发生。另外,应加强检验科与护理科的联系,护理科主要进行血液标本的采集,而检验科主要对血液标本进行检验[2],两者之间是分开进行的,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如果在血液标本采集、运送以及检验的过程中,检验科和护理科能够有效配合,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完成这些操作,能够大大提高检验的合格率。(2)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血液标本检验不合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所以要有效解决检验不合格的问题,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进行临床检验知识的系统培训,提高护理人员血液检验工作的质量。(3)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失误。在血液标本检验中,护理人员应不断提升自身的责任意识,认识到检验工作的重要性,减少由于粗心等造成的失误,提高血液标本检验的质量[3]。

总而言之,要提高血液标本临床检验的合格率,应不断提升医院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加强对血液标本检验的管理和控制,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的几率,提高临床检验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李小丽.检验科不合格血液标本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优先出版[J].中国社区医师,2015,(10):119+121.

[2]蒋作富.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当代医学,2015,(09):114-115.

上一篇:行政制度规范报告下一篇:狼性团队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