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分析

2023-01-05

第一篇: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分析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摘要】 目的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 对标本的质量控制对策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资料, 总结不合格微生物标本分布情况和原因。结果 378例不合格标本, 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 占38.1%, 其次为尿液标本, 占29.6%, 再次为血液标本, 占20.1%。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范, 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 标本污染160例(42.3%), 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结论 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主要原因是取样操作不规范, 因此临床应加强医护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运送规范的培训和考核, 以提高微生物标本的送检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 ;质量控制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32.087

【Abstract】 Objective To summarize unqualified causes in microbial specimens, and to investigate countermeasures in quality control.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378 unqualified microbial specimens to summarize their distribution and causes. Results Among 378 unqualified cases, unqualified sputum specimens had the highest proportion as 38.1%, followed by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20.1%.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sputum and blood specimens wa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and cause of unqualified urine and faeces specimens was specimen pollut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s in 378 cases included 174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cases (46.0%), 160 specimen pollution cases (42.3%), 32 delayed inspection cases (8.5%) and 12 barcode mistake cases (3.2%). Conclusion Main unqualified cause of microbial specimens is irregular sampling operation, therefore enhancement of training and examination of sampling and transporting operation in medical staff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quality of microbial specimens.

【Key words】 Microbial specimens; Unqualified causes; Quality control

微生物实验室的工作目标是为临床医师提供及时、有效、准确的检验信息, 使其能够对患者的疾病做出准确的判断, 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1]。而标本采集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物病原菌的检出率, 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2]。所以, 对临床上研究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理因素及其质控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析了本院2014年1月~

2016年3月发现的378例不合格微生物标本的原因, 并对标本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门诊送检的4800例微生物标本的资料, 发现不合格378例, 占7.88%。

1. 2 标本采集不合格标准 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的采集和运送规范[3], 将不合格标本的种类分为:①采集量不足。采集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通常采血量为培养基的1/10~1/5, 40 kg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 ml, 新生儿及1岁以下体重2 h送检, 4℃冷藏>24 h, 导致标本因送检不及时、已干燥等。

2 结果

2. 1 不合格标本的类型 378例不合格标本, 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 占38.1%, 其次为尿液标本, 占29.6%, 再次为血液标本, 占20.1%。见表1。

2. 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 痰液、血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 尿液、粪便标本的原因主要是标本污染。378例不合格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有4种:取样操作不规范174例(46.0%), 标本污染160例(42.3%), 送检不及时32例(8.5%)以及条码错误12例(3.2%)。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临床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及耐药菌株的大量出现,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临床标本微生物学检验工作的重要性。本研究对378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进行分析显示, 痰液标本不合格最高, 占38.1%, 其次为尿液标本, 占29.6%, 再次为血液标本, 占20.1%。痰液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中最主要是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 其次是送检不及时。痰培养时要求相对较高, 采集痰液标本时如果医师解释或者嘱咐不清楚, 患者没有正确理解留取方法, 比如患者自行留取标本时未用力咳出肺深部的脓痰, 尤其是老年患者分不清唾液和痰液, 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取样的不合格[4]。采集痰液标本的最佳时间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宜采集清晨第二口痰液。运送不及时的原因分析为标本采集后一般是由护工运送至实验室, 但由于护工常常要兼顾多项工作, 不能随叫随到, 或医院对护工的培训不到位, 往往导致标本送检至实验室时已经干燥, 检测结果大打折扣。尿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污染和取样操作不规范, 分别占55.4%和44.6%。与杜鹃[5]报道(尿液标本因取样操作不规范导致不合格比率占60.0%和标本污染导致不合格比率占40.0%的)结果基本一致。临床仍有部分医护人员不认真执行无菌操作, 从导尿患者的集尿袋收集尿液标本不规范, 还有部分门诊或急诊患者留取中段尿时未仔细清洗尿道口和外阴部, 导致尿液标本污染。早就有相关条例规定, 在采集尿液培养标本前, 应按规定要求患者清洗外阴部位, 留取中段尿, 并在1 h内将样品送检以保证2 h内实验室可完成接种[6]。对于不能及时送检或接种的尿液培养液置于4℃冰箱内冷藏保存, 但保存时间也不应>8 h[7]。然而, 由于临床上的各种原因, 导致尿液标本接种、送检不流畅, 以致导致尿液标本污染[8]。血液标本的不合格原因主要也是因为操作不规范和标本污染, 分别占比57.9%和42.1%。采集时间不正确、标本污染是导致血标本污染的主要原因。采集血液标本时, 不在患者发热前30~60 min采集, 不在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时留取血液标本[9]。另外医护人员在采集血培养标本时, 皮肤消毒未按照3步消毒法严格消毒, 存在无菌操作不严格的问题, 导致样本污染。粪便和分泌物主要都是因为采集后不及时送检致使标本干燥, 病原菌的检出率大大降低。这些与临床上个别医护人员对微生物标本送检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少必要的微生物标本采集和运送的知识等有关, 也往往造成实验室的微生物检验结果不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很好的支持[10]。另外, 由于少数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强、医院的培训不及时等原因, 临床上也会发生留取标本时不使用无菌容器、条形码任意手工涂改、条码错误的现象。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微生物检验结果的准确以及缩短报告时间都产生了负面影响[11]。

采集标本是临床微生物标本检验过程中的第一道工作程序, 标本采集操作是否规范与最终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直接的影响[12, 13], 为临床医师的诊疗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便于及时、有效、合理对患者使用抗菌药物。针对以上标本不合格的原因, 本院采取了以下微生物标本质控举措:①应加强检验科室检验人员的业务方面的培训, 将无菌操作技术纳入到医护人员的岗前培训中, 并定期组织相关医护人员进行采集样本操作技能、采集样本的流程等考核来检验培训成效[14, 15]。②加强检验科和临床科室间的交流和指导工作, 加强对护工等标本运送人员的培训, 增强其标本运送及时的紧迫意识, 并认真监督和检查[16, 17]。训练时着重微生物检验标本要及时送达的重要性, 确保微生物的采集时间、方式得到更有效的检验。③把协助患者收集标本作为日常护理的一项内容, 从注意事项的交代到协助患者收集, 要一一落实到位。建立分析前的质量把控系统, 处理好每一个环节, 保证检验标本的合格率[18]。④检验科室应建立严格的标本接收制度, 对不合格标本进行详细及时的记录。如果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标本, 必须及时记录不合格详细原因以及标本来源等, 对其不合格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标本采集知识的培训, 强化环节管理[19]。在完成所有检验后转移到有关部门依照程序进行处理, 防止在以后的检验中再次出现同样的问题。督促广大医护人员从思想上重视标本采集工作, 从而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 促进微生物检验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宫春勇, 华川. 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9(12):943-944.

[2] 张国英, 夏学红. 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重庆医学, 2013, 42(9):1061-1062.

[3] 尚红, 王毓三, 申子瑜.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 第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629.

[4] 何敬?h. 微生物送检标本常见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其针对性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中国医学工程, 2015, 23(7):201, 204.

[5] 杜娟.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 河北医药, 2016, 22(4):693-694.

[6] 陶真, 阴晴. 微生物实验室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2, 9(4):389-390.

[7] 胡丽庆, 吕鹏, 周永列, 等. 中段尿在常温下保存时间对培养结果的影响研究.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2, 24(12):1097-1099.

[8] 张维娜.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74):199-200.

[9] 马建飞, 郭超良, 李刚. 微生物培养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实用预防医学, 2015, 22(2):244-245.

[10] 董维维, 朱仙芝, 邱建达.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 现代实用医学, 2015, 27(6):812-813.

[11] 苏琼. 5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 吉林医学, 2014, 58(18):4027-4028.

[12] 韩淑娥, 孟芝君.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 山西医药杂志, 2013(23):1433-1434.

[13] 赖晓霏, 张莉萍. 2008~2010年某院检验科不合格标本情况分析及质量控制. 重庆医学, 2010, 39(24):3365-3366.

[14] 时玉雯.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中国农村卫生, 2015(24):41-42.

[15] 王淑媛, 柯培锋, 庄浩林, 等.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 34(20):2738-2739.

[16] 李慧怀, 唐俭.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5(11):41-42.

[17] 夏春.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 饮食保健, 2016, 3(4):206.

[18] 张静蕾, 常涓, 张贺.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 3(14):2757-2758.

[19] 张常玉.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 2(10):1870-1871.

[收稿日期:2016-10-08]

第二篇: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判定标准

1.申请项目与标本不符,拒收标本; 2.标本已有明显的污染,拒收标本; 3.标本量过少或已明显干燥,拒收标本; 4.条形码申请项目不符合要求,拒收标本;

5.送标本的时间已明显超过本文规定时限,拒收标本; 6.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均应重新留取;

7.送检标本不符合本文所述对标本的要求,拒收标本; 8.容器上无条形码,退回送检单位; 9.需送全血标本时,血液凝固,退回,重送; 10.使用不适当的抗凝剂,退回,重送; 11.标本太少,减少检验项目或补送;

12.标本采取后,未按规定时间送检,退回,或报告时注明情况;

13.需用血清检验的标本,加入了抗凝剂,退回,重送; 14.送检24小时尿液未加防腐剂或加入了不适当的防腐剂,退回,重送 15.送检的痰液是唾液,退回,重送;

16.标本不纯(如尿液标本混有粪便,粪便内含有多量钡或油时)退回,重送。

第三篇:不合格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临床检验工作中遇到的不合格标本主要表现在溶血、凝血、污染、采集量不足或过多、标识错误等。

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使用了错误的容器或添加剂;(2)使用了不恰当的采血器具,如使用规格过小或过大的针头容器,使用过大的负压真空管等;(3)样本标识错误;(4)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操作不规范使标本发生溶血;(5)采血量过少或过多;(6)标本污染。 不合格标本肯定会影响检验结果。

一、血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不充分导致的血液凝固或血细胞聚集,导致相应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聚集的细胞还可能被仪器误判为其他细胞数量的不准确。末梢血采集过程中过分挤压造成组织液混入,导致血小板的聚集,导致血小板计数值偏低,同时组织液的混入还可引起血液的稀释。抽血、混匀手法过于剧烈或添加物不当造成的溶血,可导致细胞计数结果偏低。在末梢血采集时,消毒剂未完全干燥之前进行穿刺可能导致血细胞的破坏,引起计数结果偏低。炎症浸润部位采血导致局部炎症细胞的混入,导致细胞形态的不正常,血细胞的黏附、聚集合并导致细胞分类计数结果受影响。血液细胞学检查应使用EDTA抗凝,错误的抗凝剂可能引起血细胞形态的变化,造成血细胞计数和分类的不准确,如草酸盐和肝素抗凝可引起血小板数、白细胞数和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的偏低。

二、出凝血项目采血不顺畅、血量过少引起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使得抗凝剂不充分,导致凝血过程激活和凝血因子的消耗。这种情况可能引起内源性、外源性凝血时间的延长以及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的偏低。错误的抗凝剂如EDTA、肝素,尤其是肝素会造成PT、APTT时间的延长;抽血不顺畅,压脉带绑扎时间过长(不宜超过30s)引起血流淤带或血管受损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三、红细胞沉降率标本溶血、采血不顺畅、抗凝剂比例不当或混匀不彻底等使得凝血激活,血浆成分改变,红细胞形态变化等标本采集缺陷均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红细胞聚集,从而引起血细胞沉降率的加快。此时可能引起组织因子进入血液,造成部分凝血因子测定结果降低。

四、生物化学项目生物化学主要测定人体内的离子、酶类和代谢物质。这些物质在人体不同组织、细胞内浓度差异比较大,受溶血影响大;部分物质如酶类和代谢产物稳定性差,易降解,还有化学方法本身特异性较差,易受标本中异常物质的干扰,因此生物化学项目的检测对标本要求较高。1.溶血: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浆,引起血浆成分的改变,对一些细胞内外浓度差较大的检测项目(如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钾)的测定结果造成较大的影响。2.脂血:脂血主要是由于血清中的乳糜微粒增多引起的,因后者具有散射光的特性,对比色法和比浊法均可产生严重的干扰,而且这种干扰不能通过双波长进行消除。3.黄疸:胆红素在400~540nm波长处有光吸收,标本放置时间过长或通过氧化剂后胆红素还可被氧化为胆绿素、胆褐素,这些物质同样可以引起光吸收的改变,从而影响检验结果,对于单波长的仪器这种影响更为显著。4.抽血不顺畅、压脉带使用可导致静脉血血流的瘀滞,造成血乳酸浓度的升高。5.血气分析样品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若未排空气或未与空气完全隔离,则可能引起氧分压测定结果升高,二氧化碳分压测定结果降低。

四、免疫学检测项目免疫学项目是通过标记或不标记的抗原抗体反应对被测物(抗原或抗体)进行测定,由于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因此测定结果受影响相对较少。然而由于免疫学检查项目被测物含量一般较低,若样本存在缺陷,尤其是交叉污染,一旦发生,对结果产生的影响可能较大。免疫学测定常用的方法包括免疫浊度法、酶标记显色的方法,如ELISA和免疫印迹、荧光标记的方法、胶体金标记的斑点渗滤或层析方法,不同的检测方法对标本缺陷的敏感性不同。1.免疫浊度法。使用光学方法直接对抗原抗体反应产生的沉淀进行检测,因此对标本的颜色、透明度比较敏感,严重的溶血、脂血和黄疸可能对此类实验产生干扰,造成结果偏高。2.酶标记显色技术。通常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等进行标记并催化底物显色,标本中如有强还原剂污染(如维生素C输注同侧肢体采血)时,会对结果产生影响,产生假阴性。另外由于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物酶活性,严重的溶血标本也可能催化底物显色,提高本底或产生假阳性。

三、血培养不合格血培养标本主要为污染、血液和培养液比例不当、不恰当的血培养瓶。1.污染

采集不规范可以造成污染可能发生于血培养操作的任何阶段,大量研究表明,皮肤定植菌群是血培养污染的常见细菌,说明皮肤消毒的不彻底和采血操作不当是污染的主要原因。采血过程中血液易受到皮肤表面菌群的污染,主要在外周静脉穿刺时,局部皮肤消毒不彻底,细菌随针刺带入被检血液而被培养出来。其次,长期留置血管导管的患者,其导管长期暴露于皮肤外界,造成这些菌群的移生。血液培养也常从这些导管处采血,因此经常会在采血过程中将导管内移生的细菌带走而培养出来。即使严格的无菌操作采集血标本也很难将污染率控制在2%以下。血培养污染将导致不必要的抗生素治疗,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医疗费用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2.血液和培养瓶比例不当

成人和儿童血培养血量的采集标准不同,应严格按照厂家推荐的标准进行采集,采血量过多或少均会降低血培养的阳性率。3.选择不恰当的血培养瓶

全自动血培养瓶的种类有普通瓶、中和抗生素瓶、厌氧瓶、儿童瓶等,每一种培养瓶满足不同的临床需求,选择不恰当的血培养瓶将降低阳性率。

七、分子生物学检测项目分子生物学标本的不合格常见于抽血操作不规范引起的外源核酸污染。模板RNA降解以及PCR抑制物的存在。1.外源核酸污染

由于PCR的灵敏度非常高,理论上一个核酸分子的污染都有可能引起结果的假阳性,因此PCR标本采集最好使用无菌、无核酶的一次性器材,取材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并小心防止混入操作者或受检者的毛发、皮屑等。密封运输和保存,不能在扩增区域进行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防止PCR产物的污染。2.靶基因的降解

一般情况下,无菌采集的DNA样本稳定性较好,在室温下放置8h仍不影响检验,但如果操作不当、抽血容器不清洁、放置时间过长或有污染,DNA链有可能发生断裂,使长片段的扩增变得困难。靶基因降解对于RNA样品影响更为严重,由于环境中大量RNA酶的存在,若样品保存、运输条件不佳或存放时间过长,模板RNA非常容易降解,造成假阴性。3.PCR抑制物

反转录反应和PCR反应均为酶促反应,任何可能抑制这些反应的物质都会影响检验的结果。样本采集缺陷导致的常见的抑制物包括肝素、血红蛋白、乳铁蛋白、IgG、蛋白酶、纤维素等。

八、末梢血和静脉穿刺样本分析物的差异尽管末梢血和静脉血分析物差异很小,但葡萄糖、钾、总蛋白和钙等项目的统计学和(或)临床存在显著性差异。末梢血的血红蛋白、葡萄糖、钾检测的结果高于静脉血,而钠、氯、钙、胆红素和总蛋白的检测结果低于静脉血。末梢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低于动脉血。运用末梢血检测这些项目时应建立参考范围,同时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标本类型。 对于不合格的标本,即使实验室采用最好的方法和技术,检测工作都是无效的劳动,检测结果会贻误患者的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因此,正确采集标本是临床检验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临床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有效的基础。

第四篇: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摘要:目的: 探析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送检的胸腹腔积液、脓液、尿液、痰液、粪便、分泌物等900例微生物标本,评估其不合格送检标本比例、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结果: 所有送检标本900份中,检出不合格标本98份(10.9%),其中痰液不合格标本39份(39.8%),其次为粪便标本32份(32.7%);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标本不规范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时机不符合规范8例(8.2%),未使用无菌容器4份(4.1%),贴错条形码3份(3.1%),相同标本重复送检2份(2.0%)。结论: 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有采集标本不规范、送检不及时、采集时机不符合规范等,需加强定期培训及考核,提高微生物送检

2.2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类情况 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标本不规范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时机不规范8份(8.2%),送检不及时5份(5.1%),未使用无菌容器4份(4.1%),贴错条形码3份(3.1%),相同标本重复送检2份(2.0%)。见表2。

表2 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类情况

3 讨论

临床微生物检验工作的第一步骤为采集标本,标本采集过程是否正确,是否遵循操作规范,对检验结果的准确性产生直接影响[3]。本研究结果显示:所有送检标本900份中,检出不合格标本98份(10.9%),其中痰液标本不合格39份(39.8%),其次为粪便标本32份(32.7%);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采集不规范占首位41份(41.8%),中段尿留取污染25份(25.5%),分泌物采集污染10份(10.2%),采集时机不规范8份(8.2%),送检不及时5份(5.1%),未使用无菌容器4份(4.1%)

贴错条形码3份(3.1%),相同标本重复送检2份(2.0%)。与葛永香[4]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本研究显示微生物送检不合格主要为粪便标本及痰液标本,不合格因素主要为采集标本不规范、送检不及时、采集时机不符合规范等,可能与临床痰液由患者自行留取,有时因医护人员交代不清,患者未正确理解留取方法,未分清痰液及唾液[5-6];中段尿污染因留取标本过程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分泌物及粪便因采集后不及时送检标本导致,病原菌检出率大大降低;送检不及时因运送护工工作繁忙,医院培训力度欠佳,耽误送检时间[7=8]。

为正确采集微生物标本,提高微生物送检标本的质量,需进行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1)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及学习,医护人员岗前培训无菌操作技术,定期组织培训及考核采集标本规范、送检流程等相关知识;(2)加强培训标本运送人员及护工,强化及时送检标本的重要性,进行认真检查及监督[9-10];(3)协助患者收集标本,向患者交代注意事项,协助其收集,尤其老年患者及危急重症患者的标本跟踪收集情况;(4)对标本的不合格率进行定期分析,将结果及时反馈给各临床科室,针对性开展采集标本知识培训,强化环节管理,降低标本的不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马海华.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医学信息,2014,10(20):173-174.

[2] 李广权,周卫东,陈月洁,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及微生物标本送检情况调查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4):153-155.

[3] 苏琼.5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吉林医学,2014,18(18):172-174.

[4] 葛永香.100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3(4):216-217.

[5] 张国英,夏学红.4605例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9):173-174.

[6] 王志刚,李海峰,王爱华,等.医务人员微生物标本采集知识掌握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22):153-155.

[7] 吴晓英,宋敏,郭满书,等.临床病原学送检现况调查及管理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0):172-174.

[8] 王欣茹,陈凤华.不同类型临床标本的微生物培养方法与临床应用 [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2):216-217.

[9] 马海霞.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2014,18(22):172-174.

[10] 魏丹,郭晓艳.分析临床微生物送检标本不合格原因及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4,13(6):216-217.

第五篇:病理科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

题目:病理科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 市一—病理科—19 生效日期:2012年1月1日 版本号1.0 修改日期: 页码1/1

病理科不合格标本处理制度

一、病理科不合格标本包括:

1.病检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科的。 2.病检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 3.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

4.病检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 5.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作切片。 6.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

二、病理科收到不合格标本后处置流程:

1.不能接受的申请单和标本当即退回申请医师,不予存放,并记录、双签字认可。 2.曾被拒收的标本再次送检合格,需在申请单上标注。

3. 病理科有完整的标本交接登记资料,定期对不合格标本发生原因进行总结分析,反馈到责任科室和个人。

上一篇:教育局党支部工作总结下一篇:教育工作会议局长讲话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