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024-04-22

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共10篇)

篇1: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摘要: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拓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分析,随之提出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方法,旨在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2]蒋丽清,薛辉,著.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篇2: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

1、利用好教学内容本身

1) 课本中选用的内容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教师在讲课的同时,要记住通过课文给孩子们传达文中渗透的思想,让孩子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同样在接受思想的熏陶。

2) 根据课文内容,给孩子们介绍或推荐类似的文章、书籍,让他们有更广的涉猎。

3) 根据课文的作者,给孩子们推荐此作者的更多的作品。

4) 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可以给孩子们进行表演的机会。

2、注意教材的延伸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点而忽略了对教材内容的延伸,而这些延伸其实是很好的教材资源的开发,它会产生你意想不到的结果。记得在教《乌鸦喝水》,我问学生:假如你是那只乌鸦,会用什么方法喝水呢?学生的答案自然是五花八门。其中一个十分捣蛋的孩子插嘴说:如果瓶子里的水不多,乌鸦放石子进去也喝不到水呀,因为水在石头缝缝里呢。这孩子答非所问,加上我当时也未认真思考,只是敷衍一句“是吗”便没再理会他了。两年后,有次我在洗鱼池,将鱼池的水吸到差不多见底时发现,鱼池虽有水,可都在石头缝里!我猛然想起,那小男孩是对的!若当时让孩子们回家试一试,孩子们收获会更多。

3、课本插图的利用

中、低年级的课本,特别是一、二年级的课本,有大量的生动的插图,而且这些插图与课本教学内容有一定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插图进行说话训练,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而教师亦可以利用插图进行拓展。如我在教丁氏教材第一册时,就利用其中的插图编儿歌教给学生:

木字旁,爱树木,

松树、杨树来聚会,

伸展绿叶空气新。

我们要爱护树木,

绿色世界笑盈盈。

心字底,要用心。

思想好,立大志。

老师教导不忘记。

在读儿歌中,学生认识了生字,增长了知识,同时还可以在思想上也有所收益。

在高年级,教师则可以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观察、复述课文内容的训练。如讲《捞铁牛》一课时,我利用课本插图让学生讲述捞铁牛的过程,并利用此图让学生展开想象,当时岸上一定有很多的观众,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学生通过朗读、看图复述,心中一定有不少感受,于是进行想象,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去感受,从而体会那个和尚的高明。

再者,可以给孩子们机会自己给课文画插图,他们一定会很感兴趣。

篇3:浅谈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校内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教材资源的开发。

教材资源的开发也可说是教材运用的延伸与发展, 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 其具有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 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 它的价值是在于“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如八年级的《心灵的关爱》这一课, 如果仅仅让学生做一张贺卡, 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贺卡交换的方式——让大家把制作设计好的贺卡放在一个大箱子内, 让学生们用摸彩的方式 (教师要注意引导) 交换礼物, 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们对成功作品的期待而把作业完成好。

2. 校园环境的开发。

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都有一定的绿化带, 校园都有一定规模。因此学校可利用走廊、过道的墙上悬挂学生的美术作品, 学校的橱窗也该是学生展览作品的阵地。比如在我们校园橱窗内每学期都有定期的学生优秀美术作业展示。此外, 我还要求每个班级设置一个“美术画廊”专门布置展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业, 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是相对薄弱的地方, 但是学校能提供一些美术的报纸、杂志等也可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 这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手段之一。

二、校外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走出校园是一片广阔的天地, 校外资源应该是美术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些资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称为软件, 就是一些思想的火花、灵感的闪现, 使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点子进而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第二类, 可称为硬件, 包括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社会、经济环境, 等等。

1. 捕捉生活中的灵感, 积累创新的点子。

据编写湘版教材的专家介绍, 当初他们编写教材时为了能写出优美合理的课例, 想出一些宝贵的点子, 几乎是绞尽脑汁。但有时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 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一个场景、一句话……会让你茅塞顿开。

2. 利用本土资源, 丰富教学内容。

主要有4方面。 (1) 利用丰富的生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由于农村学校缺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 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这样, 既让学生经常关注身边事物的美, 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也应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 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 组织成教学内容。 (3) 利用自然景观开发课程资源。我县的廊桥、海西第一漂、扬梅洲、南山顶等都是旅游胜地, 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郊游活动、节假日、社会实践等机会走进大自然, 引导他们观察天空、河流、山川, 观察花、草、鱼、虫, 了解动植物的成长变化, 体验领悟大自然的美, 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 (4) 利用民俗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提炼民间艺术使之成为美术课程的新资源是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民间的, 也是世界的”, 所以民间艺术是我们开发现代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 但这个宝库需要我们去呵护, 去挖掘。寿宁县是“中国贯木廊桥之乡”, 我带学生实地参观、写生, 了解它的结构、历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它的美。让学生传承祖先文化瑰宝, 并让它发扬光大。

三、美术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

流行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目前在校园内, 学生最钟爱的美术形式和活动非卡通画莫属, 从小学到高中卡通漫画无处无时不在。近年来红极一时的“彩泥画”, 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究其原因, 其一:以卡通形象粉墨登场迎合中小学生审美心理;其二:色彩艳丽, 装饰性强;其三:制作简单, 一学就会。因此本人关注并思考如何让泥巴画入课堂, 成功开发了《触摸美丽――泥土镶嵌画》,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4: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资源 开发 利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0-054

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取得实际成果的重要支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仅仅依靠现成的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对数学教学资源充分地开发和利用,丰富教学资源。为此,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学资源,把数学教学延伸到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下面,我从情感资源、错误资源、差异资源、突发资源这四个方面谈一谈我对数学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看法。

一、情感资源——爱屋及乌

“亲其师,则信其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一直认为要让学生喜欢你所教的课程,一定要先让学生喜欢你,让学生愿意因为喜欢你而喜欢上你的课堂。课堂上,教师一个鼓励的微笑、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表扬的动作、一句肯定的话语都可以让学生信心倍增。课堂外,教师一个安抚的动作、一个热情的拥抱、一句关心的问候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进而拉近师生距离。在这样的氛围下,师生建立起一种亲密的关系,学生自然就喜欢和你在一起,喜欢你的课堂。当然,要让学生真正喜欢,教师还应该有能够让学生钦佩的品质。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修养,从专业知识水平和人格魅力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你和你所执教的学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了主动学习,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如果能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之积极参与课堂,将能显著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效果。

二、错误资源——变废为宝

对教学而言,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同样是有用的资源。教师不仅要有发现“宝”的慧眼,还要有一颗“变废为宝”的玲珑心。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将错误像分类处理垃圾一样,区分类别,挖掘其典型性的错误,使其成为有教学价值的“宝贝”。

【案例1】

“圆锥体积计算”的练习题:一个圆锥形的物体,高3分米,底面半径为6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一位学生这样解答:“3.14×62=113.04(立方分米)。”其他学生一听,哄堂大笑,于是我请这位学生说说他是怎么想的。学生说:“圆锥的高是3分米,它的体积等于底面积×高×1 / 3,高是3分米,也就是底面积×3×1 / 3,3×1 / 3,互相抵消,实际上就是求底面的面积。”其他学生一脸恍然大悟的样子,我也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同时提醒学生解题时不能这样省略。至此,一个看似可笑的错误,其实是一个极其清晰的思维过程。

【案例2】

“进位加法”的练习题:计算38+7。有位学生这样写:

评讲时,我没有直接修改他的方法,而是问他:“你为什么要写上这个点?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学生思路清晰地讲述了自己的想法。从他的回答来看,他完全懂得该如何计算进位加法。他的讲述过程不仅是他个人理解和内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其他学生及时巩固进位加法算理的过程。在这位学生发表完以后,我才指出他书写上的错误,并告诉他如何正确表示进位加法。

教师在课堂上发现学生解题错误时,要给犯错的学生表述的机会,认真倾听,尊重每一个学生,在保护好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充分利用这些错误的资源,变废为宝,促进课堂教学的开展。

三、差异资源——共同发展

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如知识面的大小、学习水平的高低、认知能力的强弱等。这些差异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基础,我们要承认并尊重它,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去珍惜和利用,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例如:一桶油重55千克,用掉一半后,剩下的油连桶共重30千克,原来有多少千克的油?

学生独立解答后,我组织他们进行展示。一位学生说:“原来的油重(55-30)×2=50(千克)。”其他学生都肯定了这个解法,我追问:“还有别的解法吗?”学生又认真地思考起来,然后给出了更多的解法,如55-(30×2-55)=50(千克)、55×2-30×2=50(千克)、55-(30-55÷2)×2=50(千克)、(55-30)÷1 / 2=50(千克)等。同一道题,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就能得出多种解法。这个过程让学生对数学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认识,迎合了各层次学生的理解需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的个体差异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从而达到共同发展。

四、突发资源——意外之财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意外”发生,让教师措手不及。其实,对于直接或者经过处理后能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的“意外”,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并巧妙地转化和利用起来,使这些“意外”成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我曾看过两个案例,印象深刻。案例1:教学“9加几”时,一位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得出多种计算方法,然后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很多学生都认同用“凑10法”最方便,这已经是教师期望的结果。可就在教师准备“鸣金收兵”时,一位学生举手提出了更简便的算法,于是教师就请这位学生具体说说他的方法。这位学生说:“计算时,一看到“9”,我在心里就已经把它当作是“10”计算,后面不管再加上几,只要少加1就可以了,比如9+7,就等于10+7-1=16。”教师肯定了这位学生的想法,并把这一想法和“凑10法”进行区别与联系,强化了学生对“凑10法”的认识。案例2:教学“认识乘法”时,一位教师让学生用连加法表示5个3相加,这时一个女学生大声说:“这道题还可以用乘法!”可这位教师却充耳不闻。当教师揭示了课题,并让学生用乘法表示5个3相加后,该女生又说道:“5个3相加可以写成5×3。”这位教师说:“你先坐下听老师说,等下叫你时你再发表你的看法。”这样的教学会给这个女生和全班学生带来怎样的感受和影响,我们可想而知。

案例1的教师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处理起来有条不紊,不但化解了突发状况带来的尴尬,还就地取材,使课堂演绎出意外的精彩。案例2的教师对课堂中的意外不置可否,一方面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会打击学生的热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不善于抓住开展教学的点,无法使得整个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同时也错失创造更多精彩的良机。如果后者能抓住契机,同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对学生的想法加以肯定,及时表扬和引导,并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我想这堂课一定会是另一番动人的景象。巧用突发资源,这就好比发了一笔意外的财富。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非常多。教师要处处留心,充分地开发与利用更多的资源,使其服务于课堂教学,真正把数学教学延伸到每一个角落。

篇5: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结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作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的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是教学活动的缩影,而不是教学的圣经。因此,提升教师自身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是教学中的重头戏。下面,我就一学期来的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延伸主要的课程资源——教材

我们知道教材作为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它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然而,教材本身带有普遍性,它不可能兼顾所有的地区、学校及学生。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调整,使教材发挥更大的作用。

1、用活教材提供的课程资源。

我们知道教材上的知识是静态的,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善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将教材中静态的数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能主动参与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其次,学生的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我们要在了解学生学习的基础上调整、补充教材所提供的教材内容。另外,还要综合利用教材上提供的课程资源。

2、挖掘教材隐含的课程资源。

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丰富鲜活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对于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至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较大作用的素材,我们要用活、用足,让它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3、置换教材生疏的课程资源。

由于地区的不同和学生存在的差异,课本上提供的素材不可能每个地区都适用。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重视结合当地现实背景来开展数学活动,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置换教材中生疏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像这样把数学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紧密地联系起来,既能让学生感到亲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教师应具有发现事物的眼光,善于利用身边熟悉的课程资源来为教学服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件和现象都与数学有一定的联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不仅能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愿望。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深入生活中去寻找或者自己制作长方体、正方体教具,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或制作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这些立体图形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这样,无形中就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学效果远比教师带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三、合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为数学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运用生活中真实、生动的素材作为课程资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因此,教师除了开发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和积极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外,还应该尽力开发有助于锻炼学生实际能力的课程资源内容。一位教师在教学第二册教材内容《位置》时,让学生学习找电影院的座位。这位教师把教室布置成电影院,让学生试着在模

拟的电影院里找座位,学生兴趣高涨,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位置的含义。这位教师合理地开发了学生生活中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又如: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比例尺是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之后,我让学生测量校园内各建筑物的占地面积,确定它们的位置,再确定出比例尺,让学生画出校园的平面图。最后组织兴趣小组,放飞思路,展开想象,设计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校园。显然,这些围绕比例尺而开发出的课程资源内容,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比例尺的理解,而且关键在于使他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积极的情感。

总之,课程是教育活动的核心,进行课程资源开发就是要使学校课程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地发展是我们的责任。大量的课程资源存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它正以各种形式呈现出来。我们应具有善于发现事物的眼光,拓展自己的视野,转变自己的观念,积极、大胆地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教育改革和课程资源开发的浪潮中。开拓、创新出新的课程资源类型和旧课程资源中的新内容,提高自身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

篇6: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2007-7-27 11:02:00 | By: 我爱冰红茶 ]

摘要: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成效。因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这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现在,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的课程资源也在不断地丰富、充实,资源优势也越来越多,我相信只要做有心人,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善于发动学生,农村中学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前景是光明的。关键词:课程资源、农村中学的课程资源、资源的开发、资源的优势

当今社会要求教育能培养出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目标的变革要求学校课程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随之发生变革。因此我国的新课程在其功能上,重视课程对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的综合发展作用;在其结构上,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其突出特点之一是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在其内容上,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倡导主动探究式的学习等等。

课程资源是实施新课程、达成课程目标的基本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关系着课程实施的成效。随着人们对新课程理解的不断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科书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新课程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性,由对课程被动、忠实的执行者变为主动、积极的创造者,由对教材的挖掘钻研者走向对课程资源开发的设计者。教师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因而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多渠道,多方式地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这是切实提高教学效益,促进课程改革实施的重要途径。而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如何合理地开发与利用,下面就此谈点看法。

一、农村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课程资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校内课程资源:包括传统的知识性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如校内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中心、校园文化建设、各种非正式课程等方面;从开发的角度看,校内课程资源主要以建设为主,而开发则主要集中在对课程的进一步深挖掘之上,如对新型知识课程的引进和对课程类型的重组等。另一方面是校外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等。

1、身边物品在课堂中的运用

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供利用的资源除了教科书、练习册外,其他几乎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但在探究性教学中,各类教学资源的整合却是整个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广大的农村课程资源相对贫乏,能够拥有图书馆、科学馆、实验室、互联网实属不易。实验室里的器材大多缺乏且老化过时,用之不是误差过大就是现象不明显。作为教师要善于改进及利用身边的物品替代,让学生更加亲切的体验到物理就在身边。生活看作是物理的课程资源,告诉我们要充分的去挖掘,现代生活与物理联系十分密切,时时处处都离不开物理。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把它们作为物理课程资源引入教学,从熟悉的现象引出物理问题。让学生们从观察、思考生活现象出发,经历“问题提出”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置身于探究环境之中,拉近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形成学习的兴趣是实现“三维目标”的需要。

基于这点,教师在课前必须要吃透课标,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明确教材中哪些内容可以外延,哪些内容可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哪些内容备受人们关注,哪些内容是新时代的产物,并且我们更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挖掘生活中的例子,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列举他们喜爱的足球和排球的运动;在热现象中可让他们分析高空的气温为什么低。我们身边的物品比如矿泉水瓶可用于失重和超重的教学;一支铅笔可用于研究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即使是鞋刷也能用来演示摩擦力的方向等等。

2.玩具在课堂中的运用

玩具能较大限度的提起学生的兴趣,发展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且每一个玩具都包含一定的物理原理,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用于演示,也可让学生讨论各个玩具都包含有哪些物理原理。这样既能让学生们得到交流讨论的机会,又能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到主动获取知识的乐趣。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时时留意,不难做到这一点。平衡鸟下面的支架又可以用来说明影响物体稳度的因素;吹肥皂泡的玩具可用于光的色散和气体的压强变化及阿基米德原理等等。

二、农村中学课程资源的优势

农村中学课程资源严重不足,是形成“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主要原因。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只要我们努力探索、善于发现,农村中学物理课程资源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优势

1、农村中学有生活经验丰富的学生

学生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而且也是课程资源的载体。建构主义的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别人的知识,而是为了生长自己的知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恰恰是自己知识生长的基础。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很早就能帮助父母做家务,甚至参与田间劳作,这可能会使他们没有充足的时间游戏、学习,但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城市学生无法体验的丰富的生活经验,这无疑非常有利于他们物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生长。比如声现象中,他们就能够列举出许多自然界的声音;热现象中,他们能够非常顺利地理解沸腾现象,甚至能说出沸腾过程中水中气泡的变化,有了这些基础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跟学生讨论为什么水烧开之前和烧开之后有不同的声音;光现象中树阴下的光斑、闪烁的星光、雨后的彩虹等更是耳熟能详的自然景观;力学现象中滑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他们也能有很深的体会。在他们平时的游戏或在他们制作玩具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比如在弹弓的制作和使用的过程当中,他们可以体验刀具上的力学知识和更好地理解弹性势能、牛顿第一定律等等。农村中学的学生还有爱动手,勤动手习惯。用具坏了首先考虑到的是自己维修,从自己的玩具到电风扇甚至收音机。在修理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一些知识。不少学生自己房间里的线路就是自己连的。当然他们的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但是同时也说明农村中学的学生生活经验是丰富的,能够极大地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

2、农村中学可以为科学探究提供良好的场所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将学生的学习重心转向知识的探究过程,强调知识的体验过程。因此科学探究是完成此要求的重要环节,农村中学的课程资源尽管在很多方面无法与城市中学的课程资源相比,但我们农村中学有着城市中学无法比拟的实验条件——无污染的、广阔的大自然。自然界中绚丽多彩的晚霞和日出东方时的壮丽景象是任何一位艺术家都难以描绘的。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我们目睹的大部分颜色是污染造成的。城市的落日和空气清新的乡村落日是不同的,于是我们可以以天空的颜色与大气污染为课题,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农村中学有能够吃苦耐劳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教师本身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同时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教师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直接影响到课程开发的质量。有学者曾指出:“能够进行绝对意义上的课程资源开发活动的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因为它需要具备足够的开发能力和享有完全自主的课程政策。”当然这句话说得有点绝对化了,但却道出了课程资源开发的艰巨性,尤其是在经济条件较为落后的农村。但是农村中学的教师大都来自农村,通过艰苦的学习和劳动成长起来的。因此他们非常熟悉农村的条件,也愿意克服困难为自己的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农村中学课程资源开发中最大的优势所在。

比如,教师带领学生搜集废旧易拉罐、矿泉水瓶,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利用废旧的小玻璃瓶、小塑料管制作观察物体的微小形变;利用废塑料瓶装水模拟打点计时器;利用老式电表、灯泡、导线、开关等制作简单电路板等。通过这些小实验的制作,不仅弥补了农村课程资源的不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拉近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始于欢乐,终于智慧”。另外,大部分物理教师都比较擅长于动手操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适当渗透信息化、多媒体教学也不是没有可能,这是物理这门专业的特点决定的。

当然,除这些之外文字资源、实验课程资源、光盘资源、网络资源,它们都各自有自己的功能和特性。正确认识各类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认识他们的辩证关系,让他们在物理课堂中,做到优化组合,才能使物理课堂达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7: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乔卫民 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 草碾总校

电话:

邮箱: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同时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现行的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生活实际

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的产生既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集中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新课程改革的亮点,综合实践活动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难点。综合实践教材已把实践活动列入教学内容,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无论是从篇幅,还是内容都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去探索开发地方性教学资源,以完善统编教材的不足,为校本课程的开设提供实践依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合理的利用是我们迫在眉睫的研究课题。下面谈谈我个人的一点思考: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

1、因地制宜选择课程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可以根据课程目标充分挖掘当地现有的校内外课程资源,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活动。

例如:我们农村的农副产业,孩子们耳濡目染,对水果蔬菜水果的种植方面的理论知识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有了这样的先决条件,更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学校在校园内开发了许多种植蔬菜的领域,班级内都布置了绿化植物,不仅美化了环境,更为学生们提供了研究观察的实践基地。在栽种下这些秧苗后,就号召动员有兴趣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观察讨论,丈量生长高度,做好相应的记录。当学生在研究中碰到技术性困难时,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使学生在活动中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这样的选题很有实效性,贴近生活。这些活动都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体现,都可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觉地把间接的理论知识与直接的感受和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密切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的联系,也满足了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2、灵活地选择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性质和功能确定了教学策略上应采取调查、参观、访问、实验观察、演示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收集和加工信息、交流与合作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3、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行创新的教学方法,着重强调学生的自主实践性。传统的课堂授课常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则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综合实践活动则自始至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只是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社会环境和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风物经过自主选择,结合自己的知识程度实行社会实践,知识探究等综合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往往是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自己设计安排调查计划、学生自我活动、学生自我归纳总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着重于让学生在各项具体的实践和运用中获取直接的感性知识和生活体验,着重于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这样做,学生不仅得到的印象是深刻的,而且实践能力也得到切实的培养和提高。例如:七(1)班开展的《寻找蕨类植物》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引起了很大反响。学生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对身边的植物密集区进行探寻和评价,找到了多片蕨菜生长地等,学生们用他们独特的眼光看到了自己的收获,更坚定了他们继续探寻自然奥秘的信心。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利用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都要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如结合语文的阅读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阅读材料、开展大量语文阅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各类读物和新闻记者活动的强烈兴趣,使之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优良的阅读品质,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能力,可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提供阅读素材展开阅读。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如开展赏识活动课: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信息技术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要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实施过程之中。

首先,信息技术领域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探究内容,要做到信息技术内容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内容有机整合。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中要积极运用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以拓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时空范围、提升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水平。再次,信息技术手段的设计与运用要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

5、与学校教育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可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考虑到要依托社区资源,建立比较稳固的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综合实践活动小基地。我校有很好的周边资源对面是学校实验田,东面邻近村庄。这类地区优势对初次步入研究之门的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实践活动是非常合适的。实践活动的方式对那些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课题的学生显得非常有效。学校的环境、条件和大型活动的气氛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学校,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启发。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在探究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尤其是在师资、设施、升学压力、家长支持力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本身无教材、无经验等因素的制约下,开展难度更大,但只要我们明确它的意义,给自己以准确的定位,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扎实地开展工作,相信办法总比问题多。让我们携起手来,在实践中反思,在探究中成长,相信这一目标的实现并不会久远。

参考文献: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

2、《初中教材生物》

河北版

篇8: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含义。

首先, 校内课程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校内课程资源。在教学中, 语文教师的任务首先是丰富教学情境, 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课文内容形成和谐的互动。教师要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根据学生实际, 教师个人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将知识与技能, 学习过程与方法, 学习的情感、态度等融入游戏、制作、观察、调查、画画等活动中, 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学生资源是学生身上所蕴涵的巨大的资源, 学生资源即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或者称学习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莫如好之者, 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是要积极地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学生只有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愉悦, 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感知、观察、分析、思考, 真正掌握教育教学的内容。其次, 校外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纪念馆、展览馆等资源拓宽科学视野,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与教育资源, 从中可以找到学校很难找到的社会课题与社会问题, 学到在学校无法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影视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 通过网络可以使师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校外资源。我们要鼓励学生走近自然、走向生活, 到社会中去实践和体验, 从实践生活中获得感受, 明白道理, 养成品质, 学会本领。在生活中学习, 在实践中思考, 在思考中去尝试、在尝试中探索创新。

2.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不但可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而且可以促进教师发展,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是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 并将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提供一个让学生的生活、经验、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资源真正进入课程的机会,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社会, 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 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的程度,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程度与学生自身发展的程度。促进教师发展, 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 对教师专业化程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 要求教师不但能够根据自身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组织课堂, 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所提供的创造性空间。由此, 教师需要从新的目标出发, 从全新的角度对教学进行研究, 新的教学研究随之又会促进教师对新教材进行新的调整与发挥。也正是在此过程中, 教师的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能力得到发展, 对教育、教学、课程的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得到提升。可见, 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过程, 就是教师发展提升自己素质和能力的过程。

二、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农村地区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但语文课程资源却是丰富多彩的。因此, 教师可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1. 利用学校环境和现有设备开发课程资源。

一要开发校园环境中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参与校园管理、设计, 让学生从中感受和表达美。利用校园的花草树木开展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要开发校园文化中的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校训、班训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解、学习。三要最大限度的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利用实验器材组织开展实验活动, 利用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开展阅读交流活动, 利用广播室开展宣传教育, 利用操场组织学生开展课间活动, 实现操场功能的最大化。

2. 发挥农村地域优势, 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

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积累和独特的地方史志, 让乡土历史、民风民俗等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如开展探寻名人古迹、收集民歌童谣、研究民俗民风等活动,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田地是农村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如教授韩愈的“草色遥看近却无”, 可以引导学生在麦苗吐新绿的时节, 到农田边上去领略“遥看”有“草色”、“近却无”的感受。学校还可以开展有关农业种植技术教育, 开辟劳动基地, 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

3. 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践活动。

语文教师要了解学生最关心、最好奇、最感兴趣的有关内容, 作为最直接的课程资源材料。这些内容一旦引进课堂, 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处理得好, 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又能丰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组织学生参与实践的语文活动, 如让学生制定一篇课文或一堂课的学习目标, 出一份单元测试卷, 给校报校刊投稿, 举办诗歌朗诵会, 主题辩论会等, 既能锻炼学生的动口动脑的能力, 又能巩固所学知识, 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水平乃至情感态度,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如何应对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应对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教师要加深对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解, 提高实施新能力和水平, 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

1. 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应对的根本前提。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教材改革, 还有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这项改革, 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 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一要树立合作与平等意识。教师要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 教师之间要更加紧密地合作。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 平等对话的过程, 语文教师要逐步从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尊重学生。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两种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前者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后者意味着教师要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 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二要树立大语文教育意识。所谓树立大语文教育意识, 就是要克服语文课程孤立、封闭、凝固、僵化等种种弊端, 在大语文教育观的指导下, 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 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 使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 充满活力。三要树立全面评价的意识。对学生的评价, 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同时也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 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 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2. 转变教学行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 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 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要实现教学中心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 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 强调学法与教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最优结合。其次要实现教学目标的转变。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要求教师以人为本, 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另外还要求让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实现由注重教学的结果向注重教学过程的转变。注重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上, 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 倡导在教学过程中, 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 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 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能力得到发展。

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我们要适应新的改革, 就必须虚心接受, 热情投入, 认真学习, 更新教学理念, 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积极钻研新教材, 敢于探索, 努力实践。只要我们树立决心, 充满信心, 建立自信, 在学习中实验, 在实验中学习, 就一定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9:浅谈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蕴藏 人文 载体 资源 母语

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其目的是要改变以往学校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并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一、关于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扩大教材容量,提高教材要求,大搞形式主义的花样。

其实,课程资源的内涵极其丰富,它是指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而且未能形成有机整体。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大一统”的教学行为,虽然发挥了传递人类文化的中介和桥梁作用,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有可能接受文化科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却忽略了学生内在的、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整合和优化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上下功夫。

毫无疑问,教材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如何开发并充分利用教材中包含的丰富的课程资源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语文教材中的资源开发和利用不能仅仅局限于语文学科知识,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地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悼念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及时把握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此外,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还包括充分利用社会上各种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设施和学习场所,例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工厂、农村、部队、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要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从小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调查考察等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二、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程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布告栏、报郎、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是寻找一切有可能进入语文课程、并能与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联系来的资源。语文课程是学习母语的课程,与其他课程学习相比较,学习母语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中国的儿童从小就处于汉语、汉文、汉字的包围之中,满耳皆汉语,满目皆汉字,这就使得学习语文,既有优越的条件——无与伦比的语言环境,又有丰厚的语言、文化资源。因而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儿童生活的外延相等。如何有效地开发并利用好母语学习的课程资源,对于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母语学习的兴趣和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倡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改变单一的讲授文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一定要改变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故事会,朗诵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

2、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3、创设多彩的有利于母语学习的校园环境。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合理地利用校园、教室等场地,创设多彩的校园文化,将这些设施赋以生命的活力,将这样的环境作为语文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三、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意识。以往大家往往认为课程资源开发主要是专家特别是课程编写者的工作。其实专家们开发课程的优势往往体现在内在的学术价值上,但要课程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学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对于语文课程如何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和教师应该具有更大的发言权。教师必须转换角色,变革教学行为方式:不能仅仅充当课程的实施者,也要主动地去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教师不能眼睛只看着课堂,看着书本,还要面对课堂以外,面对学生的全部生活;教师要创造性地去开发和利用一切有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资源,把课程资源当作实现新的课程目标的中介,充分发挥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作用。

其次,要根据地方特点开发课程资源。各地区蕴藏的自然、社会、人文等语文课程资源各不相同,各具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地方特点、学校特点、教师特点,努力发挥各地优势。教师要根据需要,利用当地、当时的课程资源,建构地方或学校的语文课程,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和实践的形式。地方或校本课程一定要有地方特色,用好、用足当地的课程资源,如:北京可利用天安门、故宫、长城等人文资源,延安可围绕这一革命圣地的文件、景观,创设地方课程,海南岛则可利用海岛、大海、热带景色风光等自然资源开发课程。即使在同一地区,地处城市和农村的不同学校,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各不相同,城市学校可以更多地开发校外公共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工厂、街道等社会资源,而农村学校则可以现成地利用当地的山川、江河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应该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展现每个学校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学校各自的角色,功能,为社会培养出各级各类合格的人才。

第三,要加强理论学习,重视实践研究。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是本次课改中提出的新的课程理念,广大教师对课程资源的认识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不断更新的过程,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在动态的探索过程中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因此不能急于求成。广大教师一是要加强学习,从理论上认识课程资源的概念,性质,种类和存在状态,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的程序,步骤与利用方式。还要加强实践的研究,并且重视学习和吸收国内外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总结出的实践经验。

篇10: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钢材市场项目申请报告下一篇:河埒口学习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