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2024-04-09

《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共8篇)

篇1:《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浅谈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苏联著名历史教育家卡尔曹夫说:“我们的周围尽是过去事物的遗迹,如果能够看到它,哪怕是局部看到它,如果能够直接接触它,感觉它,对于发展爱护历史,并且主要是爱护祖国的情趣,有很大的意义,为了帮助学生感觉过去,教师在叙述整个祖国历史时,应当在可能地方使其中具有充分的地方史料,仿佛以插图说明似的。”[1]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主要通过乡土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与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了许多,提出凡是有助于创造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据此,可把综合活动资源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类别分为物化资源和人力资源等。课程资源涉及的范围极广,在不同的教育情境下,课程资源状况可能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课程资源的分布情况也有很大不同。因此,研究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价值与目标,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明确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资源,是为了达到如下目标:

1、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中学历史教学,首先是围绕着培养“人”的目标确定的,强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的教育”。要使学生.热爱祖国,必须使其热爱家乡;要热爱家乡,必须使其了解家乡。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认真落到实处,乡土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家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2]这种培养,不是靠简单的说教来实现的,而是靠实践:调查、思索、比较、探询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在其中所做的,只是组织、引导、帮助,努力摈弃以前乡土教育中让学生厌烦、排斥的灌输、说教、空洞的色彩。当学生们通过自己探求研究,了解历史的真实和细节,加上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相信他们会作出正确的判断,而且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和认

识,留在学生记忆中更为真实、久远。

2、使学生成为学习方式变革的载体。应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帮助他们去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现实中却仍是讲教材、学教材、背教材、考教材,教科书成了唯一的学习资源,国家统一审定的历史知识成了基本的学习内容。这种现状,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教材编排的繁、难、偏、旧,课程资源的不科学是重要原因。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试题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而不是原来一味死记硬背的题目,变革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是乡土历史资源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3、激发兴趣、增长知识、磨练才干、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途径,学生对历史课普遍缺乏兴趣,这种情况由来以久,据教育部1997年对北京2107位学生的调查,在学生对“最不愿学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3位之列,在学生对15门课程喜欢程序由低到高的排序中,历史课居第2位,在学生对“枯燥、没意思的课”的排序中,历史课居前5位。本来应该很有趣的历史课,何以受到学生的冷落呢?与历史课程资源极其单调乏味的状况有很大关系,人们往往把历史教科书视为唯一的课程资源。按新课程的理念,历史教科书仅是一种主要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制约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发展,制约着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目前,社会问题研究是各国中小学课题研究学习的基本内容,它涉及社会或社区的历史变迁、文化、经济、政治、科技等领域,而乡土历史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正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各国之所以重视社会问题的研究,除了它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有见识的公民直接相关外,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长课本知识和社会知识、磨练才干、培养多种能力的途径,这些能力,正是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们的基本要求,从目前我国社会状况看,独生子女普遍化和家庭结构小型化,已成为一种社会趋势,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感较差,社会适应能力和自主协调能力弱,因此,以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资源为媒介,充分发挥其功能,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历史教师是这样定义的,“历史教师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范围和程度。”过去,中小学课程内容单一,教师的作用就是进行知识传递,过分依靠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影响了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在综合实践活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教师必须对活动有宏观的认识和微观的研究,有明确的目标和细致的计划,教师不但要掌握课程资源,更重要的是把它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资源的能力;新课程强调改变原有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自然对教师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有人说,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是对未来教师的最大挑战;过去,教师职业的一 个最大特点是单兵作战。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面的所有问题,而在综合活动课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与更多的人接触,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合作的方式从事工作,这些,无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与世隔绝的生活状态将被打破。正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所说:“走出教室一步,就意味着对学科的超越;选择了一种教育,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对教师职业的兴趣,培养生活于社会的多种能力,是教师的内在动力。

二、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与整理的原则

资源的收集整理,是开发和利用的前提,资源收集整理工作是尤其重要的,针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整理,必须注意以下原则:

1、有针对性目前,教育界普遍认为,对于小学、初中生来说,则以办分科教学为主,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涉及的资源,最好选择分科课程相联系的内容,由分科课程的教材内容铺开。我国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涉及的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广泛的,缺乏的只是实践性和研究性,加之高中生不可避免地面临高考的压力,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那种完全漠视分科课程的做法是没有必要的,现实中也无法真正实行下去。

2、适用性较强乡土历史资源浩如烟云,一股脑的推给学生,反而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明确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价值与目标,乡土历史资料可说是俯首可拾,如果没有目标,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没有方向地行驶,是到不了目的地的,白白浪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反而达不到课程的要求。

3、方式的多样性乡土历史资源的收集和整理,不单单是课前的准备,它应该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单单是教师的事,而应该是广大学生甚至部分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资源收集整理的方式,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如收集文字资料、利用网络、收集音响资料等等,活动的空间,应该是广泛的。

4、计划性原则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新的课程、有限的课时,师资力量包括经验是有限的。必须有一定的计划性和适度性,可每学期进行一个或两个课题的计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

1、收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

历史刊物、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历史人物描写的家乡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为了满足学生了解家乡的需要,可以教他们本土的历史知识(包括一些地理知识、植物知识、动物知识等),其实历史课可以讲很多不是本学科的知识,这样学生更乐意听课,拓展他们的见识。

2、走进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历史教育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遵义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5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省级保护单位58处,遵义的革命遗址有:遵义会议会址(包括纪念馆、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旧址、毛主席故居),红军列士陵园、娄山关战斗遗址等。历史文物包括杨粲墓、海龙屯中世纪军事城堡、沙滩文化陈列馆等,这些实物式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正在日益受到重视。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着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利用多媒体历史课件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的能力。有幸听了一堂活动课,老师以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现出一副副图片,老师讲完后让学生自己亲手制作陶瓷,学生把准备好的泥土进行了改头换面,在他们的手中,泥土的形状各种各样,这样的课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学会了实际的操作。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直观的学习,学生参与性更强。

四、乡土历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作用

乡土历史作为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某些地区的人们的具体活动情况,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1、乡土历史教学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的作用

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融入记忆,在学生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捉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人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自己生

长的故乡,会产生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之情,学生也是如此,人人都有故乡之情,乡土历史生动翔实的内容,生动的教学方式,必定能接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增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心理倾向,促进他

2、乡土历史教学具有丰富学生历史知识的作用

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一是来自历史课,二是来自社会,学生最熟悉、熟练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了,他们对当地的历史虽有所闻却未必都能真知,通过乡土历史的教学,不仅能巩固和加深学生从教科书中获得的知识,还能使学生学到教科书上没有的知识。

3、乡土历史是学生学好历史的必备的基础

历史,时间上距离现在是那样长久,学生难免会有某种陌生感,甚至会产生“与我何干”的想法,而富于乡土风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有具体的实物可抓,有具体的事实而言,自然感到熟悉、亲切。特别是其中耳闻目睹过的史事,早已在学生脑海中形成真切的历史表象,一旦与课本内容结合,就很容易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进而易于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的实质,同时系统的乡土历史教学能使学生从家乡的历史变迁中感受历史脉搏的跳动,祖国的昨天和今天成为有目共睹的演进过程,从而形成历史发展的观念,培养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总之,乡土史可以缩短历史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学好和巩固全面统编教材规定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学好历史的基础,因此,搞好乡土教学既不是“节外生枝”,也不会“喧宾夺主”,而只能相得益彰。至于乡土史作为祖国历史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应该知晓的历史常识,本身就是必须掌握的,更是不言而喻的。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在空间和时间上都使学生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学生参与其中,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方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在讲授中国历史时,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乡土历史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会完全的走入学生当中,这一新的理念必定会被学生和教师欣然接受。

们在其它学科学习上心理迁移的作用,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篇2:《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王纪伟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是教学主体,而这个主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往往处于历史信息掌握上的绝对劣势,因为学生不具备大量而丰富的的历史知识,加之缺乏历史分析和探究能力在课堂教学中仅靠课本所提供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的收获和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是促进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资源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来源。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倡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课程概念,也就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和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因此在以前,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就是教科书、参考书等,事实上,这是一种很片面的认识,造成教学过程中课程资源利用的出发点和角度的局限,使得课堂教学完全被束缚在了课堂、书本、学校而忽略了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因为,从课程目标实现的角度看,凡是对之有利的所有因素都应该归属于课程资源,这其中既包括教科书、参考书、教学场所等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科专家、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要全面而科学,使所有的资源都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1、地方悠久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遗址和历史

记忆。

我们所在的灵武市是一个具有二千二百年历史的地方,境内发现了著名的黄河中上游水洞沟人类遗址,这为学生了解和学习我国远古人类提供了一个难得的素材和证据,也更加拉近了学生生活和历史的距离。同时,灵武市是古代灵州古城的所在地,这里曾是唐肃宗继位并结束唐朝安史之乱的重要地方,留下了大量相关史料;宁夏是历史上西夏国所在地,具有西夏时期的重要文物遗址。这些乡土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很直观的可以直面历史,走进历史遗存。

2、典型是回族聚居区,学生生活中的内容都蕴含这大量的历史信息。

我校学生绝大部分是回族,他们生活的内容中离不开宗教的痕迹,大到生活中的建筑,如清真寺;小到生活习惯和风俗习惯都体现了回族特色和伊斯兰教的特点。而这些在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都涉及到了内容,这类资源可以说是本地学生所独享的宝贵资源,如果能够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学生相关历史知识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农村地区保留了大量地域历史信息和近五十年的历史内容。作为农村学校来说,学生来自农村,他们身上依然保留了不少历史的遗存,生活中的语言、行为习惯、风俗都为很多的历史现象提供了最为直接的证据,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从自己身上发现历史,感受历史这种效果是课本所不能给予的。同时,学生生活的地方不是很发达,很多改革开放前后的带有明显那个时代特有特征的建筑,场所和代表

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工具都还有很多的保存,在学习过程中也些资源可以被利用起来,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和感受历史的发展进程。

所以说,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对于网络相对落后,学生获取信息相对困难的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扬长避短的重要途径。不仅如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知识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就是过去性。教师在课堂上采用形象具体、生动活泼,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各种教学资源,以及学生能够参与的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小游戏、文物模型)等,给予了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加之许多内容,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宁夏历史悠久,历史上曾是西夏国的国都所在地,在讲解中国古代史《北宋、辽与西夏》一课时,当说到北宋与西夏的关系时,我们就利用书本地图和现在的地图帮助学生分析两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加上搜集的关于兴庆(银川)的很多内容,学生一下子就能够切实感受到历史离自己很近,而且更愿意走进历史,来了解发生在自己所在地区的历史演进。对于我们学校来说,地处灵武市。而在灵武市水洞沟就发现了早期人类活动遗址,而这个历史资源我们在讲解《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一内容时,作为补充资料,这个历史的说服力就非常强了,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自己出生的这片土地很早就有人类活动,学生有了自豪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

2、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作为初中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必然有较大的难度,领悟历史的能力也较差,倘若仅用历史教科书进行教学,要求学生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结论,会使学生丧失历史学习的兴趣,严重制约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

探究式学习:重视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培养学生的 “探究式 ”学习相结合,重视给学生提供足够的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的机会。尽管学生搜集和处理课程资源的能力还很有限,学生课题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水平与真正的史学研究也有相当的距离,但是它却能使学生体验发现学习的过程和获得主动探索的 “经历 ”,并有助于逐步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 “探究式 ”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教师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也离不开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4、有利于加强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渗透和陶冶

例:“南京大屠杀”的教学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包括相关照片、影视资料(纪录片、故事片)、幸存者和见证人的回忆、纪念馆等。学生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历史真相,可以看清日本军国主义的罪恶本质,激发“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反对战争、珍惜和平的精神。

当然,历史教学贴近学生生活的重要性是最主要的。学校之外的历史教学资源,例如历史遗迹、革命历史纪念馆(纪念碑)、历史遗址、博物馆、名人故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它们呈现出多元丰富、直观生动的特点,但是往往空间分布较分散,资源本身缺乏系统,对学校的历史教学而言,在利用方面受到较多限制(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层面的限制),需要教师着意安排、开发和整合。

在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教学过程中,目前我们还是只能靠老师自己去查阅、搜集各方面的资源,对于利用乡土教材作补充还没有实现,尽管如此,丰富的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经为学生学习起到了很大作用。

篇3:《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指学校所在地区 (一般是本市范围内) 自然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生产和生活经验等, 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 让它选择性地进入我们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施中, 成为师生共同建构知识的平台。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是现代历史教学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 我认真学习相关理论, 积极借鉴他人的先进经验, 并于本学期作了一次有效的尝试。本文仅以《了解身边的“历史”》 (七年级下册历史活动与探究课) 的教学为例, 总结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柳州有着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优势:它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 建城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 素有“桂中商埠”之称, 文化积淀深, 遗存丰富, 历史内涵深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柳州人民创造了既灿烂又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目前, 柳州共有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莲洞遗址、鲤鱼嘴遗址、胡志明旧居、柳侯祠碑刻和三江马钟鼓楼。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以重要的历史遗址为课程资源, 把活动与探究课《了解身边的“历史”》演变为一节社会实践课, 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 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多层次的研究, 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尝试, 颇有体会。具体做法如下:

一、锁定目标———开发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

在历史课程资源的选择上, 先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柳侯祠和白莲洞是柳州市区标志性的历史遗址, 通过调查得知, 它们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之一, 因此可以将其锁定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目标。

二、设计方案———明确考察目的和内容

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教学目标的制定尤为重要。根据开发的资源制定、设计方案。就此次考察的资源目标来看,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 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的基本情况及对柳州的贡献, 考察方案为“探寻柳宗元的柳州足迹”。白莲洞所反映的时代历史, 开发方案为“我眼中的白莲洞”。在考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实地考察, 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学习如何运用多种形式的资源来研究和认识问题, 掌握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参与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增强对本地区丰富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实地考察———设疑解疑, 自主探究

1. 组织学生查阅资料

在实地考察之前, 我先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一些关于柳侯祠、白莲洞的资料, 并把资料积累起来。这样, 学生在充分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对要考察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同学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还提出了一些疑问, 例如:为什么说“柳江人”是华南人类的先民?“日本人”和“柳江人”可能是同宗共祖吗?从而更加有目的地、有准备地参与社会考察活动, 在实践中探究问题。

2.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

我们一起到柳侯公园、白莲洞遗址调查, 走访了柳侯祠、“柳江人”遗址等地。在实地考察过程中, 我要求学生画出柳侯祠、白莲洞的布局简图, 记录各个景点的名称及其简介, 形成文字资料;用数码相机拍下各个景点和感兴趣的局部细节, 如碑刻、画廊、实物、标本、注解等, 形成图片资料。这样,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了实地考察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 并将历史遗址这种课程资源转化为文字、图片等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

3. 组织学生实地访谈

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访谈, 采访馆长和研究室的人员, 要求学生做好提问的充分准备, 并做好翔实的记录。如我们采访了柳侯祠的第一位馆长, 他不仅博学多才, 擅长书法, 且精通中国传统文化。他给我们讲述了柳侯祠的创建变迁, 以及一些重要文物的收集。在白莲洞遗址处, 与研究室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焦点访谈”, 给学生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4. 收获总结———将社会实践发展为可持续发展的活动

这个“收获总结”主要是让学生都有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学生把自己撰写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向全班同学展示, 有些学生还提出新的看法:同一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多次开发和利用, 如白莲洞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可以再次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并对古遗址今后的修缮维护工作提出自己的建议等。“收获总结”给他们搭建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 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愉快的情感体验, 感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为以后的课程资源开发提供借鉴, 让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活动。活动课后学生们都发出这样的感叹:“我的思维似乎已经被这次活动驾驭了。”“这节课给了我很好的锻炼机会, 也让我品尝到了探究的乐趣。”“从中学到的东西和获得的能力几倍于单枪匹马从课堂上所学。”

通过这节社会实践活动课, 学生学会如何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关注社会, 将知识和能力、情感和态度内化为学生的全面素质, 同时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探究课程资源, 最终达到历史活动与探究课的教学目的。

总之, 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 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增强课程对地方的适应性的改革目标。这就需要教师不仅对历史学科课程资源有宏观的把握能力和学科前沿、学术动态的深刻洞察力, 而且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课程资源是基础教育的核心,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崭新课题, 也是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一节社会实践活动课《了解身边的“历史”》, 探讨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探究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柳州市历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九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资料.教育部基础教育发展中心, 2001

篇4:《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地方课程中的乡土历史资源是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各种历史课程资源的总和,主要包括本地区的历史沿革、风土民俗、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重要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等。基于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新课程教材的开发中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研究——以桂林历史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为例”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的实践与探索,本文谈谈新课程教材开发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在新课程视域中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价值考量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历史学习中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何被强调?试从新课改的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新课程视域下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持创生取向,认为课程不是纯粹的学科或教学计划,它是一种“符号表征”,是一种“文本”,通过解读和建构“文本”,寻找意义,揭示价值。课程实施的过程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课程实施的落脚点在于创造教育经验和发掘显性课程的隐性意义。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契合了新课程的这一创生理念。

历史课程资源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地遗留的历史资源各具特点。每个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均可基于当地环境中的乡土课程资源、教师的教育经验、所教学生的具体需要等,通过整合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努力开发当地的乡土历史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师生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正是创造和生成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这是合乎新课程论的有意义的教育活动。

(二)新教学目标视域下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1.知识与能力维度。乡土历史课程基于国家基本课程,是对国家基本课程的延伸和拓展。因为现行各版本新课标教材对于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描述都较为简约,甚至点到即止,显得抽象而凝练。而乡土历史课程与此相反,它感性而博大,学生通过搜集、阅读乡土文本史料,考察历史遗迹遗址,或访问长辈、历史知情人等,可以获得国家课程文本之外更为丰沛的历史知识。亲身参与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利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创新史论的能力、合作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等。显然,乡土历史课程能够切实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过程与方法维度。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主张“从做中学”。我国传统的历史教育“以历史教师为中心、以历史教材为中心和以教室为中心”,将学生“关”在教室,导致教育与生活脱节,师生教育体验不多、不深。而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必须带领学生走出去,进行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在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主动参与乡土史开发,在遗存的历史现场感受历史,亲自动手整理历史材料,并在这个过程中探究:历史事件和现象为何发生,又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如何分辨可信文献和“野史”资料?通过自主探究和自主解决历史问题,学生可以掌握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历史教学,最重要的情感导向无疑是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建议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应从乡情教育开始,以避免历史德育渗透的生硬和牵强。实践证明,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乡土历史使学生倍感亲切,生成于可以触摸的历史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有润物细无声之效,且能春风化雨,长久不衰。

(三)新教学方式视域下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难点之一,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要切实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意识与方法,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满足新教学方式要求的适切性,有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乡土历史课程提供了一个多样化、开放式和探究性的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无论是乡土历史资料的收集,抑或是鉴别历史资料的真伪、得出历史结论,还是尝试撰写历史研究报告,都突出了历史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让学生参与开发和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帮助其形成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增强其创新意识,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策略与途径

(一)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三原则

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能违背新课标的初衷,须谨遵以下三原则。

1.辅助性原则。在新课改主张建设的三级课程中,国家课程体现了提高公民素质的国家意志,是保障国民基础学力的底线。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倡导教育民主、张扬师生教育自主权的产物。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是基于尊重和保证国家课程能够落实的前提,是在国家课程的“专业引领”下的适度拓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只能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喧宾夺主,不可过于夸大乡土史教学的重要性。课题组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选材,采用了这样的做法:对照人教版必修一、二、三的目录,确定开发乡土历史资源的方向和内容;以辅助国家课程教学的方式,优先开发和利用与教学目标相适应、与教材内容相关度高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2.针对性原则。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包罗万象,取之不竭。以桂林为例,这座具有2 100多年历史的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的城市,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说文字类史料,仅是石刻、壁书和遗址就不胜枚举。据我们调查,桂林现有文物古迹552处,被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46处,其中灵渠、靖江王府与王陵、李宗仁官邸与故居、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甑皮岩遗址、桂海碑林等6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使专业学者,穷尽一生也未必能对这些地方史料作出透彻研究,何况高中生短短几年的学习周期!因此,对于桂林市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我们的态度是:不是所有的乡土历史资源都要开发和利用,我们只能有针对性地选取有利于高效实现新课程理念、有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具体史实和历史概念、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历史资源。

3.主体性原则。在开发与利用桂林市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我们课题组始终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各个主要环节如查阅、收集和分析历史资料,访问历史事件亲历者,研究历史遗址,制作历史模型,撰写调查报告等等,都由学生亲自策划、推进和完成。教师的角色还原为“指导者”和“组织者”:比如介绍查阅资料的方法和途径,传授甄别史料可信性的方法,组织考察历史遗迹活动,指导学生组织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等。

(二)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范畴。我们搜集整理的文字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主要包括乡土教材、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等。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一直重视挖掘本土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我们着重关注桂林电视台、《桂林晚报》和“桂林人论坛”上的“老城记忆”板块。有时是直接收录有关的作品,有时是以其为线索补充完善相关乡土历史资源。课题组成员余敬敏、陈潇老师坚持发动学生养成剪报的习惯,凡与我们拟定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库相关的材料,都督促学生及时地剪辑下来,并分门别类,建立材料档案。三年下来,他们的学生已经积累了几百页的素材。

2.实地考证非文字类的实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实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的形式存在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它的表现形态多种多样,有历史文物、历史遗址等。老师们时常带学生走进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比如我们以朝代为序列,在课题组成员钟奕平、何红梅、陈潇等老师的具体组织下,近年来先后带领学生实地考证了宝积岩(桂林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宋代城墙与护城河、靖江王府与王陵、孙中山桂林足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等地方,并指导学生以调查报告、考察日记、考察视频、历史图片、主题汇报(历史课件)等形式记录和整理了这些物质形态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遗迹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实地考证乡土史课程资源,既增强了学生对地方历史的感性认知,又启迪了他们的人生智慧;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的优秀历史文化和优良革命传统,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家乡自豪感和使命感。

3.采访整理口碑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口碑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学者(历史专家和教师)和阅历丰富的长者身上所蕴藏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他们是素材类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他们能够在不同层面、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为了了解建国以来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的变迁,课题组成员韦永容老师组织学生开展了“访问长辈、了解家史”为主题的调研活动,并收集了建国以来不同时期不同家庭的珍贵口碑史料、史实。

4.以研究性学习和主题活动带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综合开发。围绕研究主题,指导学生查阅相关书籍,上网搜索相应资料,采访历史见证人,并及时把所得到的历史资料、历史遗迹、历史故事、口述历史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拍成照片、录像,再将研究成果集中进行展示,比如举办历史图片、历史论文、历史习作展览等。近年来,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以“盘瑶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桂林古建筑调查及保护”“灵川九屋江头洲古民居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等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借助研究性学习有效开发相关主题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8届高一学生徐剑、吕开端等在完成了“灵川九屋江头洲古民居探究”的研究性学习之后,在学习报告中写道:“我们从活动中收获了那么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由此,通过阅读建筑这个特殊的实体课本,我们管窥到了建筑历史的小小一角,也了解了九屋这个小村通过建筑留给我们的历史信息——小村兴衰的曲折故事。就历史学习来说,我们获得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多角度地实地考察研究对象。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思考问题的方法。”2011年,由刘旭老师牵头,课题组教师积极发动和组织学生参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社举办的“发现身边的历史”的征文活动,共收集到本校学生的历史小论文30多篇,涉及“恭城文庙”“灌阳月岭古居”“桂林抗战”“访问抗战老兵黄海潮”“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桂林”“桂林西山隐山石刻”等多方面的历史话题。其中,王兴海、周梓萌等同学撰写的《口述历史——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桂林憶岭村》获得了优秀作品奖。

(三)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方式和途径

1.在现行教材中进行嫁接、拓展。国家课程标准鼓励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这给我们及时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提供了很大便利。在使用国家课程资源的同时,我们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适当补充、有机穿插了一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使它们与国家教材相互印证、相辅相成,在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补充教材史实、印证史论、拓宽教学内容和让历史生动、感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比如,韦永容老师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课时,曾发动学生通过翻阅老报刊、采访“老桂林”、整理资源库等方式获得该历史时期的乡土史资料;在学习完教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的成就和失误”的基础上,她安排了一个“讲述你所知道的桂林历史”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展示“桂林的浮夸风”“桂林的大跃进”“桂林各中学停课炼钢”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使学生对“成就与失误”有了感同身受的体会,教学效果非常好。

2.开设乡土历史专题课。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专题讲座可结合历史纪念日或结合当今时事开展,也可以结合历史教材中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例如,时值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纪念,抗日战争史的授课刚好收尾,课题组何红梅老师便借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上了一节《桂林抗战》的主题公开课。由学生亲自收集整理的珍贵照片经幻灯片放映出来以后,在课堂上引起了学生更强烈的震撼。清明扫墓之际,课题组老师苏秋红、何山涛带领高一年级学生到七星公园开展了“凭吊英魂,缅怀先烈”祭扫烈士墓活动,结合研发有关抗战中桂林保卫战的相关资源,两位老师成功地整合出一节《抗战桂林城》的乡土历史课。学生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搜集来的有关桂林抗战的乡土课程资源,既是师生研究性学习的好机会,也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情感熏陶。

3.实地教学。乡土历史资源有一种直接的开发利用方式,就是与地方历史资源点合作,建立教学基地,开展实地教学活动。目前我校与桂林市历史博物馆、八路军办事处、靖江王府与王陵等多家单位建立了教学合作关系。友好单位支持我校利用其历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2012年3月12日,值孙中山先生忌辰,课题组王德利老师带领学生走上桂林街头,开展了“寻访中山先生桂林足迹”的活动,并在孙中山先生北伐驻跸处——王城进行了现场教学。

4.开设选修课。《广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有选择地开设选修模块,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课题组将搜集来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进行归类整理,形成资源库,并借助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库,满足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的学生修习。近年来,由贝桂鸾、李林波老师主讲的“桂林市乡土历史”选修课,深受学生的喜爱。

三、关于在新课程中开发与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建议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知识不能像其他学科知识那样复原、复制,而且其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悖,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进行历史学习。乡土历史课程教学已被证明是符合经典教育理论的一种教学范式,它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教学设计论。

目前,国外的乡土史教育已经走在了前面,美国的历史课程设置的模式都遵循“由近及远”的原则,他们的历史教育通常都是从社区和乡土历史开始的。美国各州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必须开设本州的历史课程。在教学实践中,许多历史科教师倡导学生走出学校和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他们把教学安排在博物馆、图书馆、历史专题展览馆,或者直接组织学生参观古建筑、古战场、古城墙,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历史教师还十分注重组织学生开展乡土史方面的史料收集和编写工作,以亲身参与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历史资料的能力。他们由带领学生考察开始,之后再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考察日记等形式汇报个人心得,利用主题班会的形式安排部分学生在课堂中宣讲,而其他同学参与讨论,培养全体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尽管乡土历史教学的价值已被现代课程与教学论充分论证,其效果也已被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所证实,但是,纵观国内已经推进课程改革的各省区,乡土历史教学依然没有体现出其应有的地位,哪怕是辅助的地位也未可得。这就使得高中历史学科践行新课程理念被大大地打了折扣,诸如建设“历史校本课程”、实施“差异化教育”和“个性教育”等理念,明显无从落实。

乡土历史课程之所以不能得到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的广泛支持,本课题组认为,主要原因在于高考指挥棒的巨大影响,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教学评价体系。要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各级教育部门必须制订刚性的课程实施条例,建立完善、立体的乡土历史课程评价体系,对学校、教师、学生实施量化评价。至于是否把乡土历史课程纳入升学考试的范畴,以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部分省市如上海市就已经在其高考卷中设置了一定分值来考查地方史。因为,只有这样,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才能得到更为充分的开发和更为有效的利用,依附于开发与利用乡土课程资源的诸多先进教育理念也才能真正物化为学生事实上的综合能力。

篇5:《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摘要:现阶段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目标就是要提高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对学生学习经验、学习兴趣、现代化文化发展的方向予以普遍的关注,利用和开发所有能够实现课程目标的美术资源。本文以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为切入点,对其在美术课上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具体分类进行分析和研究,进而对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乡土美术资源;小学美术;开发;利用

引言:将乡土美术资源引进到小学美术教育中,这对于小学美术和乡土资源是双赢的举措:乡土美术借助小学教育得到必要的延续,以避免发生绝迹和断裂;小学美术由于增加乡土美术资源提高了自身的活力,丰富教学内容,得到贴近生活的直观教材和史料。乡土美术资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艺术和人文思想观念,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起到启示和借鉴的作用。另外对乡土美术资源的灵活运用,能够促使学生了解情感和美术、文化和美术、社会和美术、生活和美术之间的关系,为城乡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发展的新机会。

一、乡土美术资源的概念

乡土美术资源中的“乡土”是地域概念,具体含义是人们出生和生活的地方,乡土的范围会随着情况和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其范围最小为乡镇,最大为省内。具体而言就是小学周边村镇文化生态和自然生态等资源,包括有生活生产经验、传统文化、民族习惯、乡土地理等等。美术教育资源是能够满足教学要求和教育目标的,能够在教学中应用并推动美术学习的实物和信息。乡土美术资源是人们在长时间生活和生产中积累的产区,能够适应民族习惯并具有其鲜明的独特性。但是乡土美术资源和美术课程不能等同,这需要一个系统的过程,此过程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调查和筛选,结合课程设计来予以完成。

二、乡土美术资源应用在小学美术课程上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乡土美术能够将教学内容予以丰富,满足学生多方位体验的需求。小学美术教育要结合乡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以及课程形式。例如在美术欣赏课中可以开展文物古迹的欣赏,也可以将美术欣赏课的课堂带到传统文化 节日庆典和民俗活动中,运用各种方式、形式、材料制作各种美术作品,例如春节和元宵节时会制作用于游艺活动的花灯。乡土美术中面塑、泥塑、剪纸等活动就有很强的操作性,是小学美术课堂形式和内容的补充,满足学生多角度、多方位体验的要求。这些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对学习美术课程的兴趣,为美术教育增加更多的活力。

其次乡土美术资源是小学生最贴近生活、最直接的教材。小学美术将培养孩子审美情趣和爱生活的情感作为教育主要目的,乡土美术就是身边的美,是将美用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以前人们物质生活比较困难,但是精神生活却很丰富,人们在日常用具、生活设施中将自然朴素的审美意识体现出来。现在我们在博物馆、美术馆中欣赏的东西,我们称之为艺术的物件,就是他们生活所用,那时候艺术和生活更加接近和融合。我们在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受到乡土文化的感染,在某种层面上看,乡土美术为小学生美术学习提供多种多样的情境。

最后合理运用乡土美术资源能够给小学美术教育带来更多发展的机会。城市中的小学生,和他们一起长大的多为流水线上生产出的玩具,虽然也有去博物馆参观艺术品的机会,但和生活具有较远的距离,他们没有与其长时间接触的机会。

乡土美术本身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就很浓厚,和生活自然相融合,所以能够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的体验和重新认识,这也是认同乡土、回归自然的方式,是对学生进行民族教育、生活教育、人格教育的博大精深教材。

三、小学美术教育包含的乡土资源具体种类

首先从内容上对资源进行划分,包括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社会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包括校园、村社、城市等自然景观;家禽虫鱼、田地花草、瓜果作物、木石沙土等自然材料。文化资源包括民间艺术、古建筑、民俗风情等传统美术文化;现行服饰和建筑、当代美术作品等现代美术文化。社会生活资源包括各种艺术文化活动、庆典祭祀活动等各种主体活动,也有展览馆、图书馆、青少活动中心等社会活动机构。

其次以资源具有的动态资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原生美术资源、延生美术资源两大类。原生乡土资源的概念是原本就存在,但必须要经过开发才能够生成的一种资源,由自然资源和人物、风景、民俗、历史等传承性文化资源共同组成的。延生资源是伴随着资源的消耗和利用,它的作用依然存在的一种资源,其表现为以物质资源为基础而衍生出的文化以及教育功能。例如现保存下来的牌楼、神庙、祠堂等,它们会用文化形态和人文内涵起到教育学生的作用。

四、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

上世界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小学美术课开展大范围的扩展,并更加关注乡土美术在其中的开发和利用等问题。在美术课程中设置“探索、综合”学习的领域,让美术突破自身限制,拓展到社会、文化、自然中,乡土美术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小学美术教学有着更加关键的意义。所以怎么样合理、科学的开发乡土美术资源,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实现教学目的和教学理想,是特别重要的。

(一)乡土美术资源在美术课中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科地位为中心

小学美术课程不但要传授美术相关知识,还要训练美术技能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以开发和利用乡土美术资源为目标进行美术教育时,要确立美术学科具有的中心位置,但是目前存在一定问题,首先对美术的人文性过分强调,对知识积累和技巧学习比较忽视。其次对整合资源的目的予以忽视,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削弱美术中心地位,失去乡土化美术最根本的东西。

(二)开发利用美术课程资源要将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相结合要增加运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和意识,就要对满足学生兴趣、认知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方式、教学用具、教学手段,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材料。根据教学的要求,把教学活动具有直接、间接联系的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分析、筛选后予以配置,让它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小学生的实际水平、认知特点相适应。

(三)组织适当的活动,对乡土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首先要进行观摩实践,学校要组织小学生到展览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进行参观活动,观看画家创作的过程,让他们对基本技法进行学习;带领学生参观根雕厂、泥塑作坊、陶瓷厂,对于工艺品的特点以及艺术发展历程进行了解。其次组织小学生去拜访专家,既可以将专家和艺人请进课堂,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他们的工作室,通过拜访和交流,提高学生对艺术和乡土美术的认识。最后进行作品展览。让学生运用联想、体验、记忆、观察等方式绘制美术作品或者进行工艺品的制作,班级和学校给他们充分展示的机会,利用每个场合对学生创作欲和进取心进行启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间接为其布置课外作业。

结束语:

总之将乡土资源和美术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艺术和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对学生的审美观和艺术情操予以培养,不但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中学习美术知识与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创造力,思维活跃、视野开阔,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用乡土美术资源为基础,对农村的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开发,在教学中不但强调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也突出对乡土美术的欣赏,增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情趣,激发起他们爱生活、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周兵武.论乡土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意义与价值[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8-15

[2] 洪磊.地域文化传承视阈下的乡土美术教育探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2-10-28

[3] 李永新.论乡土美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运用策略——以福建省乡

篇6: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历史课程资源

有物质的(课本、等)和人力的资源两类(老师、学生、家长只要经过历史的人)

二、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必要性

物质的资源

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教材是其它资源的基础

可以开发别的资源再结合雨果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评价就可以全面认识了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的庐山谈话可以与

可以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相联系与共产党的政策相联系

家庭成员经历过很多历史事件,另外如讲书法,家长有专业的,另外还有家谱还有别的文物等

要引导

要辨别其真实性

要筛选

篇7:浅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小学语文课程是小学教学当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在小学阶段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品质的关键时期,而这一时期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但是现在主要的小学语文教育方式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而教学工具只有教材,部分教师还会稍加使用多媒体,但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学生往往对文章里的内容一知半解,不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情感,同时由于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其根本不能牢固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主流思想,拓展语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进行语文的学习,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其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1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拓展小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而诸多学校与教师却对课程资源的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将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从广义上来说,课程资源是为了课程教育开展而组成的各种辅助因素,如社会文化、教师的知识储备等等;从狭义上理解,课程资源就是指语文教材、多媒体等教材工具的使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要通过不断寻找生活中的资源,将资源与语文内容相联系,培养学生的语文情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中主要是掌握汉字的相关知识,而他们所处的环境就是被汉语言文化包围的,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课程。但从整体来看,目前小学语文课程教学较为乏味、枯燥,加之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如果教师一直在课堂上按教材进行讲解,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学习效果也难以提升,所以教师必须拓展学习资源,为学生营造更加有趣味的学习环境。

2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践

2.1有效地开发与利用教材资源:教材资源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要工具,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是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的,它涵盖了学生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所以在对小学语文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第一步,就是应该以一种新的方式对教材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文字和篇章结构都是小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纂中,编纂者也是为了学生尽可能掌握知识而进行结构的设计。例如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在进行文章的学习时,前面就会设计单元导读的环节,而且在文章的后面还配套相应的章节练习,让学生在学习完文章之后可以对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巩固。例如在《桂林山水》这一课中,在文章之前设计了桂林山水的景色图片,而且还有对桂林山水的相关介绍,这就让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对桂林山水有了初步的认识,对其背景有着一定的了解。在文章后面设有相应的练习,如寻找书中的使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以及对某些段落的理解,作者在一些语句中所要表达的情感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读就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到的内容。

2.2巧妙地开发与利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现代教育资源:在开发和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资源中,教师还要善于使用挂图、磁带、多媒体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在讲解某一描述自然景观的文章时,可以将标有这一景象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桂林山水》的一文中就可以通过使用挂图等教学设备,让学生通过挂图对风景进行描述,通过学生的主观表达,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播放磁带等方式,让学生跟着磁带进行美文朗读的模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一样,减少文章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将桂林山水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加深学生对桂林山水的认识。

2.3合理地开发与利用生活、身边、自然中的课程资源:除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我们还要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教学资源,将生活中的所能接触的资源运用到语文教学当中,往往会得到更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一个课前5分钟交流环节,通过一种轻松愉悦的聊天方式来让学生进行交流,通过分享学生之间的生活趣事,拓展他们的所见所闻,往往在学生两天的过程当中学习到一些做人的道理,有利于学生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教师还可以设置意见箱,让学生将一些不能与同学进行共享的事情以悄悄话的形式对教师表达,将一些自己的心理话与教师分享,同时当自己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而教师则要以一种更加成熟的角度给予学生的解答,同时也增进了学生和自身之间的距离,有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2.4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资源: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学校的办学特色,所以在拓展教学资源时可以将学校的办学特色融入其中,将学校的办学优势和资源优势融入到语文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绘画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而绘画的内容就是来源于语文教材,将古诗词以画的形式展示出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而且学生以自己的理解对诗词进行诠释,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以这种形式来进行语文教学,不仅成为学校的教学特色,同时也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3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局限于语文教材之中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拓展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语文信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角度寻找语文的存在,同时通过资源的利用也让学生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也一定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帮助学生寻找更多的学习资源,从而有效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红岩.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

篇8:谈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笔者所在的崇信县是一个乡土历史资源丰富的西北小城。笔者经常挖掘当地的乡土历史资源用以辅助历史教学,从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开展乡土历史考证活动

在乡土历史考证活动中,笔者注意地址与人物的选择,注意活动安排的步骤与层次。对于已有定论的乡土历史,让学生尽情接触与挖掘;对于“野史”或传说则区别对待;对于有争议和疑点的问题,则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权威典籍进行归纳、推理,促进其史料鉴别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习惯。笔者经常发动学生搜集本地的乡土史料,并让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在课堂上师生共同交流。如,让学生考证“崇信”地名的来历。学生们通过阅读书籍和访问民间人士得到了多种说法,笔者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公认的结论:唐朝时期,本地处于唐与吐蕃的交界处,曾多次被吐蕃占领,又多次被唐王朝收复。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本地又陷落于吐蕃,四年后唐王朝又将其收复,并派陇右节度使李元谅在此筑城屯兵,李元谅取“推崇诚信,保境为信”之意,把该地区命名为崇信,这一名称沿用至今。通过对“崇信”地名的考证活动,学生感觉到遥远的历史就曾发生在自己脚下,对教材中表述的相关内容就很容易理解了:唐王朝虽然强盛,但吐蕃仍控制着青藏高原,不时威胁着关陇地区。

二、开设乡土史专题课

在组织学生查访、考证的基础上,笔者还开设了乡土史专题课,给学生介绍了当地的梁坡遗址、周代于家湾墓群、古槐龙柏、历代名人等。

如,笔者不惜花费两节课时间和学生一道探讨李元谅其人其事,不仅让学生了解到家乡的“战乱”与李元谅爱乡、爱国的事迹,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大唐繁荣昌盛的背后所隐藏的内外危机。李元谅生活于公元732年——公元793年,安息(今伊朗)人,本姓安,出生于伊斯兰教世家。自幼为宦官骆奉先收养,改姓骆,名元光,多次参加平叛,屡建奇功,先后加封为镇国军节度使、华州刺史、检校尚书左仆射、武康郡王。贞元三年五月率部参加了平凉会盟,适逢吐番劫盟,因其机智应对才未造成全军覆没,唐德宗为了嘉奖他赐姓李氏,并改名元谅。贞元四年正月,其被加封为陇右节度使,驻守良原。当地历代人民因李元谅“开拓疆土,修筑镇城,德被民生,感恩王功”而为其不断修葺庙宇以作纪念,目前的武康王庙只是其中的一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编写家族史

家族的历史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变革,反映历史阶段性特征及不同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等。笔者鼓励学生寻根问祖,从家人和亲戚那里获得资料,编写成家族史在班级中交流,并邀请学校负责人和地方文化名人予以点评,为优秀者颁奖。

家族照片是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社会生活的写照,具有特定的史料价值。让学生整理家族照片并配上说明性文字,以时间为顺序组成系列,在同学间传看交流,可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并从中观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培养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陪领导喝酒之道下一篇:维修服务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