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分享”开发课程资源

2022-09-10

我校于2012年8月建校, 既有整体划入的关子、兴合、丰太、大丘四所村校的730名学生和32名村校教师, 也有新招的一年级新生和在全县公开考调进入的教师。面对参差不齐的师生现状, 我们以“分享教育”为课改抓手, 让学生在分享中开发课程资源, 增强自信, 共同成长。

一、课程分享, 形成课程开发共同体

学校的培养目标需要课程来实现。在课程开发中, 我们充分集约教师、学生、家长的智慧, 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构架课程开发共同体。在广泛征求家长对学校课程建设、开发意见的基础上, 通过家长推荐课程、家长自荐担任课程老师、家长和孩子共同选择或开发课程, 让校本课程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家长们根据自己的时间、特长、经验、智慧和才能, 协助学校开发校本课程, 为课程开发提供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以及物质支持, 使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大灵活性和主动性。

在校本课程实施中, 发动学生向父母、长辈及周围邻居调查相关资料、信息, 把适合校本课程的材料补充进课程。在校本教材教学中, 鼓励学生指出校本教材的不足, 提出修订意见。校本课程的教学, 除了学生自学和教师课堂教学外, 还让学得比较好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去教其他学生 (本班的、其它班的) 。

通过学校、家庭、学生的共同努力, 我们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 形成了善讲、经典诵读、规则训练、快乐晨会等特色课程。编撰了《善言童年》《善写人生》等校本教材。开设了善礼、善演、善写、善讲、善创、善能课六个大类40个兴趣活动班。开发了励志教育、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激励性校本课程。

二、活动分享, 让学生成为课程资源

一所新学校, 应该有明晰的办学理念。这种理念, 应该根植于学生心底和主体活动, 开启学生心智, 开发学生潜能。在价值认同方面, 我们发动学生创编个人名言、创作体现个人或学校愿景的书画作品, 并在楼梯间、走廊张挂。这不但让作者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也给其他孩子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每个教室外设置班级名片, 张贴班级奋斗目标、班级口号等。在物化成果方面, 学校将学生获得大型竞赛的获奖图片在校园醒目处张贴, 在校园网挂出, 让更多学生、家长等知道, 各班将班级成果、学生成果上墙、上柜。在成果展示方面, 通过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感恩节, 通过联合中队活动、校外实践活动、主题班队会、特色晨会, 给予学生平台和机会, 分享成功。多种形式的分享, 学生体验到自我价值, 在同伴分享中获得智慧和启迪, 增强自信心和行为动机。

三、课堂分享, 激励学生对课程的创造性学习

“分享教育”的课堂, 打破传统课堂方式, 构建分享学习小组;打破传统课堂规则, 建构“意识前移、人人参与、教师让座、参与无错”分享规则;打破传统评价方法, 实施过程分享式评价。分享课堂以“问题——思考——分享”为基本操作单元, 以“独学”“对学”群学”“分享”为基本流程。首先, “独学”。学生根据“情境图”“问题单”自主学习, 解决老师的预设问题, 激发问题意识。其次, “对学”。学生找对子间的同学, 互相解决“独学”阶段未能解决的问题, 生成新问题。再次, 小组“群学”。学生把“对学”环节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小组内共同探讨, 厘清解决问题的思路, 提出学习中的新问题。最后, 分享展示。小组依序展示学习的感受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同时提出尚未解决的难题和产生的新问题。分享教育课堂, 课堂变成学堂, 独奏变成合奏, 观众变成演员, 教师走下“神台”。为了更好分享, 学生还走出教室, 走进社会大课堂, 从生活中提取源泉丰富课堂。

四、管理分享, 学生人人是课程主人

为了扩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和主动性, 我们把日常管理、主题活动、自我评价等都还给学生。比如, 成立“学生自主管理中心”, 将“清洁卫生”“文明礼仪”“课间活动”等分成15个管理部门, 在学生中公开竞选“管理部长”“管理委员”, 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把培训学生管理能力、管理常识以及学生在实践中的管理个案等资料, 转化为课程资源, 上升为“善管”活动课程。学生们不但在课程中学到管理, 还在管理中丰富课程。

对班集体建设, 我们倡导各班充分挖掘班级中各种服务岗位资源, 让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获得丰富的成长体验。比如, 班级除了常规的班队干部、小组长 (小组内还可具体分工) 、科代表而外, 设个人卫生、公物保管、图书管理、安全管理、花草管理、活动设计、一日班主任、废品收购站站长等, 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在班集体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主动班级管理。同时, 让学生自由转换岗位, 丰富角色体验, 发挥更大潜能, 生成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校的分享教育, 学生在与他人交往中, 分享共同智慧, 分享学习过程, 分享实践体验, 分享彼此的经验与教训, 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 张扬个性, 主动发展。

上一篇:论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管理下一篇:电气自动化设备的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