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5-12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本文从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中,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寻解决方法。

第一篇: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

基于儒家教育思想看大学生精神教育

【摘 要】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其内容囊括了我国的社会哲学与人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精神及教育理念。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主流价值观,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 儒家文化 精神教育

我国传统文化浪潮在近些年再次兴起,而儒家思想文化则是浪潮兴起的主体,各种关于儒家教育思想的报道、研究、书籍等再次进入读者视野。作为当今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主干力量,当代大学生是可以更为全面、直接、深入对儒家文化进行了解与研究的群体,大学生更能深刻感悟儒家文化的自身魅力。本文通过对儒家思想文化进行简单介绍,分析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主流价值观,探讨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儒家思想文化

在人类历史上,儒家思想文化是最为悠久与丰富的传统文化之一。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意识的主流,其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殷商时代,儒家学说兴起,儒家创始人孔子将最初的儒术更改为儒学,创建影响后人的儒家学派。之后孔子弟子孟子、子思等不断补充扩大儒家学说,最终使其形成以“仁、孝”为本质的儒家学说。而至西汉武帝时期,大力宣扬“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进一步捍卫了儒家学说的地位。儒家思想以“仁”为其基础与核心,提倡“仁者爱人”的处世原则,并提出“推己及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教育人们一定要多为他人着想,应该宽容、理解他人,要有助人之心,对人要友善,此为儒家思想所倡导的一种价值主流取向[1]。

儒家文化特别注重其教育思想,关注人文教养,所提倡的学习模范是君子榜样,倡导德行高于知识,儒家思想教育目标是圣人人格,在儒家教育过程中,重点突出自我主动性与“好学”的意义,重点对有着高尚德行的人进行培养。儒家教育思想既可以认知狭义教育,其中又蕴含着古时对“人”的认识与理解。我国传统教育重点强调对“做人”的学习,而儒家教育思想则以对追求人格高尚、注重品格操守的人进行培养为其根本目标。

二、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

(一)学生主体意识增强

高校中,社团、班级等集体载体,使高校生集体意识得到了有效锻炼。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高校生有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现如今,集体协作已成为培养高校生素质的重要课题,能够让高校学生深刻领悟到集体发展是其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的基础与前提。目前我国多数大学生都拥有一颗“平常心”,有使自己融入高校、社会环境中的能力。

(二)大学生爱国意识增强

由于成长于社会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所以我国当代大学生属于跨世纪青年。这些青年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并切身体会到了社会的变化。不断提升的生活水平与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是大学生提升对祖国社会发展信心的催化剂。尤其是2008年前后,这几年,对我国而言是极为动荡的几年,几经地震、雪灾等自然灾害的洗礼,同时也历经为世人所震惊的”神七“飞天、奥运盛典以及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等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将我国大学生对祖国未来的乐观情绪与高度爱国热情充分体现出来[2]。尽管大学生也认识到在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中的不足,然而多数学生都能够做到对问题进行成熟、全面分析,通过发展眼光对社会发展问题进行客观、理性评价。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

当代大学生增强自我意识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成人”意识的不断形成,特别是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本身所具有的“成人”意识也一点点的清晰,很多学生都萌生独立迎接困难、解决问题以及面对社会的渴望,他们不再对老师或父母过分依赖,在和复杂矛盾与问题碰撞过程中,逐步向稳健、成熟迈进,并开始对崇尚价值与自我价值全面、重新审视。

(四)人际交往观念

基于我国传统人际交往模式,由于互联网与电子通讯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圈也逐渐呈现真实和虚拟交错转变。以现代互联网通讯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正不断改变着我国人际交往传统方式。尽管互联网给很多大学生带来困扰,然而,丰富的互联网资源、便捷的信息沟通,对形成新一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极为有利。使大学生人际面与知识面得到很大程度的拓宽,奠定了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的良好基础。尽管目前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价值观,一些学生依旧有价值取向偏颇的问题,然而,我们应该看到他们具有积极价值观的一面,并适时给予大学生以认可与肯定,让大学生能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这对我国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精神教育的作用

尽管现阶段我国儒家文化还未在高校中成为必修课程,然而,不管是在生活实践中或者各种媒介传播中,儒家思想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甚至主动接纳儒家思想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儒家思想文化正通过一种微妙的传播方式逐渐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教育中。

(一) 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我国传统文化在近些年逐渐受到世界上更多专家与学者的关注,并成为世界多元文化理念中的主流文化之一。而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形成一般价值观念的主要理论依据,并对人们价值观与思想理念的形成有着直接性影响。我国高校生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思想复兴的环境下,对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与实质进行学习与掌握,有助于高校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同时对提升大学生自我修养也有很大帮助。

(二)思想道德教育

从根本上说,我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比较注重人的自觉修养、德性品格以及意志锻炼,而且还重点提倡“齐之以礼,道之以德”,强调通过道德礼俗来维护社会秩序,反对通过暴力刑罚对社会进行管理,对外则反对“兵法外交”,提倡“以德服人”。这些齐家治国原则将儒家教育思想尤其注重道德文明的本质全面凸现出来。儒家教育思想以“仁爱”作为其所倡导的道德核心,提出人的最高道德准则是“仁”,认为“仁”能够衍生出其他道德准则,而“爱人”就是“仁”含义的根本。儒家在此处所提出的“仁爱”,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另一方面也在自然环境和人之间的关系上体现出来。儒家教育思想强调要在自我学习与修养过程中,将自己转化为一个诚实、仁慈、坚定以及勇敢之人。由此可见,儒家教育思想所提倡的这些理念,对我国大学生精神教育有着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改善一些大学生对社会与他人的消极、麻木心态,有利于将其对社会和他人的关爱意识唤起,对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乐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形成极为有利[3]。

(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

一个人和外界沟通与交往的能力是其自我修养程度的综合反映。而儒家思想提倡的自我修养,也应该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全面实施。在我国人际关系处理过程中,儒家强调“严己宽人”“谦恭礼让”,以自律的方式达到人际和谐,儒家教育思想这一理念对我国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4]。现代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这种环境中生长,使其极易出现人际交往障碍,基于这种情况,如果社会与学校可以对其包容的胸怀与宽容的心态进行有效、切实培养,对大学生思维理念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语

总而言之,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囊括了我国的社会哲学与人生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人的精神及教育理念。我们必须透彻、认真学习与了解在我国传承上千年的儒家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做到弃其糟粕,取其精华,不仅要对儒家思想本身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予以认识与了解,当代大学生还应该将儒家思想和实际生活相融合,以实现自我的逐步完善,修养自我身心,以确保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152-153.

[2]许瑞.儒家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代价值[J].中国成人教育,2010(06):147-148.

[3]孙博.儒家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重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01):145-146.

[4]陈志厚.儒家思想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探索[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120-121.

作者:费青梅 马吉宏

第二篇: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看大学生人际交往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本文从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现状中,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探寻解决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 大学生 人际交往

1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性,强调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强调人的一切言行都有社会基础,人的思想观念也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这和许多学说抽象地谈论人显然是有本质不同的,因此,马克思主义进而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马克思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必须学会处理这些关系。这些关系的背后有一个总根源,就是利益的权衡,于是便需要人去奋斗,而奋斗要有一个宗旨,就是努力改变你所处的社会现状。马克思讲过:“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处世哲学”,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主要讲处世哲学,就是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从孔孟老祖宗那时起,就是主张处事应按哲理为之,一部《论语》大都是谈处事的,而据说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深知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需要提高,接人处事不谙熟。于是不论学文学理的大学生,统统对讲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的书籍知识求学若渴,大到处事格言,小到礼仪要旨,凡有此类书籍,一定借阅;有此类讲座,均座无虚席。有一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证:对“你最想掌握的知识”,选择“处世哲学”的达到65.2%。一时间,丁远峙专门论述处世哲学的《方与圆》成了畅销书,随之,《纵与横》、《得与失》、《点与线》……等等一大堆书扑面而来。这都说明一方面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障碍,一方面大学生又急需这方面的指导。

2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现状

人生活在社会中,如何处理好各种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成为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从进大学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当今大学生的人生环境,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会直接冲击大学生的心理世界。加之大学生正处于人的心理成熟度落后于生理成熟度的“問题年龄期”(18~23岁),生活阅历浅,心理承受力弱,产生矛盾困惑不善于或不能及时调适、化解。加上独生子女较多,无论家庭条件的好坏,都会受到父母的爱护,有的甚至是溺爱,导致孩子自立能力差、依赖性强、办事情没有主见,不能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生活不能自理,于是产生心理障碍;有的由于适应能力差,容易产生恐惧害怕的心理。

这种由于不适应大学生活环境所带来的心理问题,持续时间长,容易反复发作,排解的难度比较大。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学习动力,学习成绩不理想,产生困惑和焦虑。另一方面,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被父母呵护备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脆弱,关注自我过多,关心他人较少。

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有以下几个原因:

(1)过于自我。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

(2)个人性格。有的大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得很冷淡,对任何事情沉默。有的大学生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比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个性特别张扬,奇装异服,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3)家庭因素。有的大学生因为家庭环境差,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导致自卑心理严重。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有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好,但气焰嚣张,看不起其他同学,也导致人际交往有问题。

3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应坚持平等、诚信、宽容、互助等原则。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大学生处理好人际交往。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工作中需要灵活掌握方法。

谈话法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的方法,可以很好了解谈话对象的思想及心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各种心理活动变化,使谈话顺利进行。在谈话过程中更要把握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和不同个性的大学生谈话过程中,对谈话对象的态度、语气、表情、动作是不同的。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要经常给大学生鼓励和帮助,尽量避免埋怨和指责,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尊、自信。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的大学生,更要如此。

大学生较强的模仿心理使他们总是在现实生活中寻求并模仿自己所敬佩的人和事,所以典型事例可以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求尊重理解人、关心人,心理换位是促进理解的有效途径。站在大学生的角度,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分析问题、认识问题。及时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选择最佳的心理状态时进行教育。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育。帮助大学生们处理好同学、师生、男女等各种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云.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 姜相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 李贺刚.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方法探析.学习月刊,2010(6下),总第460期.

作者:王贝

第三篇: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是非常有必要的,能够培养更多创业人才。而且也符合大学专业教育的理念。笔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研究。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专业教育;耦合研究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的意义。

我们国家的创业教育是追随时代发展潮流而开始的,但和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时间较短起步较晚,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而且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与传统专业耦合在一起的重要性。在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拥有了天然的优势,学生也应该打破传统的就业观职业观。很多学生都是为了寻找稳定而体面的工作而努力,不愿意接受高风险的创业,我们应该改变这种观念,把专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教育耦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之所以进行创业教育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拥有创造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能够积极地应对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进行创业教育也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换代,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不同,专业教育更有针对性,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而创业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创业的技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想法,寻找就业目标。[1]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耦合现状

我们从专业教育的角度来看,很多工学、农学、管理学相关的专业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积累经验,这些专业的学生也有更多创业的优势。但在这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把课程和专业教育耦合在一起,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缺少人力物力的支持,教学理念和教学实际相差甚远。[2]

虽然有国家政策的支持,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还是缺少经费,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不过也有一些学校开展了“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创业实验基地”等等,或是和一些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低的创业成本,以及生产经营场所。在开展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很大,父母的观念没有改变,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观念。还有一些人认为大学生创业就是不务正业,在社会舆论和家庭的影响下,学生顶着巨大的压力,而且创业还有一定的风险,这些都影响到了学生的创业。所以我们还要冲破家长带来的传统观念,只有获得家长的支持,才能为学生增添创业的自信心。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耦合路径

第一,目标耦合。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要有共同的教育目标,这是藕合的前提。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寻找特定的目标,首先要普及这种创业教育的观念,让老师和学生都认识到创业时间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其次是大眾化的教育,让学生接受最基础的创新创业的知识点。让有创业兴趣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创业方法,并鼓励他们积极的创业。最后,是精英化的教育。由于高校的教学经费不足,很难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当地的企业联合在一起,为那些有强烈创业欲望的学生提供平台,指导学生创业,扶持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

第二,师资耦合。要想实现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耦合,就要做到最基础的工作,师资耦合。组建先进的师资力量。主要依靠引进来,走出去,这两种办法,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首先引入专职的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例如,华盛顿大学建立的创业办公室,以及斯坦福大学建立的创业教育圆桌会议等等,也可以邀请国外的教学老师,前来分享交流经验。之后引进优秀的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主要是把企业、科研机构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连接在一起。还可以组织老师出国培训或者是参加一些创业教育相关的会议,只有老师掌握最前沿的创业教育方法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创业指导。[3]

第三,管理耦合。

要想确保大学生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在一起,就要做好管理耦合工作。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高校认识到了专业教育的重要性,但没有建立完善的机构,也不能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更别提具体的实践成果转化了。这是由于学校的管理不够完善。所以首先要建立一个带有专业特色的管理机构,这个机构能够帮助大学生把自己的创业动机转化为创业现实,并指导大学生进行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平台。定时定期追踪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按时做记录,对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进行评估反馈。除此之外文化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鼓励大学生的创业行为,设置相关的项目研发规章制度,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设置实习场所轮岗制度,为创业提供更多的可操作性。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创业教育理念的融入。让老师和学生在平等的角度上讨论实践,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帮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应用在创业中。对老师和学生的创业成果进行考核,要采取定量考核和定性考核这两种方式。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让大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清楚的认知。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对未来进行预期合理的规避风险,提高创业的有效性。

总结:要想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首先就要把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耦合在一起。在这过程中要清楚一点,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是独立开来的,二者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但创业教育并不是专业教育的附属品,应该发挥两者的优势。从教学理念以及师资力量管理层这几个方面进行改变,寻找耦合的契机。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创业意识,也能让大学生掌握正确创业的方法,能够把自己学到的专业知识合理的应用在创业中去。

参考文献:

[1]陈二厚.李克强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关村创业大街考察时强调 着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汇聚经济社会发展强大新动能[EB/OL].新华网,2015-05-07.

[2]刘小廷.论开展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基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视角[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2):19-22+38.

[3]鲍桂莲,冯爱秋,肖章柯等.对国内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的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5(35):22-23.

作者简介:辛玉军(1987-),男,山东安丘人,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性:网络舆情、创新创业、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滁州学院校级思政专项课题(2017SZ05);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SK2016B13);滁州市社科联应用对策研究项目(B2017016)

作者:辛玉军 方纯

上一篇:延安精神论文范文下一篇:大学生消费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