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初具一定规模,但对应的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导致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未能有效衔接,创业教育制度没有真正确立。这就要求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能本性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情景分阶段进行模块课程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能,使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策略。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篇1:

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探析

摘  要:礼仪教育是道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的礼仪教育中,大多采用渗透式方法,从多方面来加强学生礼仪教育,充分利用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本文从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入手,分析了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并给出具体的实施路径。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升学生礼仪教育,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

关键词: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必要性;途径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运用得最多的特殊语言,是反映个人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文化标识。学校作为传授礼仪重要场所,是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地方,也是构建和谐重要阵地之一,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的起点,也是今后发展的开端。

一、高职学生礼仪教育存在的现状

(一)学生存在许多错误认知

作为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进入社会前首选要学会懂礼仪、遵纪律,要学会做人,懂得如何与人交谈,这样才能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因此,接受教育期间,必须学好礼仪,明白礼仪的重要性,现今许多学生对于礼仪认识缺乏,认为只要学习好,出社会后就可以立足,认为学习礼仪是以后的事情,只要时间一到必然学会,导致许多学生存在错误的认识。

(二)高职院校未重视礼仪的发展

目前,许多高职存在此类现象,虽以教育和培养考生成为栋梁为最深层的道德教育,设定“德智体美劳”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创造更好的教育环境,但实际上却达不到道德教育的要求,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忽略道德教育。虽然在教育中不要求院校道德教育达到最深层次,但若连基础的文明礼貌、待人礼仪也忽略是万万不可的。因学生正处于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抓准时机培养学生的礼仪,便能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会对今后企业能否招聘到心仪的员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三)家庭教育未重视礼仪教育

许多高职学生存在礼仪方面表现不足,又十分具有个性,使得学校无从下手教育,这种情况,一部分是由学生自身所处的环境导致的,另一部分是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如父母教育缺失,忽视家族礼仪教育。而教师有时并不能照顾到所有学生,极易出现教育两极化的情况。

(四)对礼仪教育存在错误认知

许多高职院校对礼仪教育存在误区,一些院校认为学校只是传授技能和知识的,学生的重点是掌握求生技能;一些院校的人认为只要步入社会后礼仪就会掌握了,不用专门学习;也有一些院校的人认为礼仪教育只适用于管理层方面,至于其他教育并不需要涉及太多,這些错误的观念导致许多高职院校并不重视礼仪教育[1]。

二、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提升自信心

一个人表现得是否有礼仪直接关乎个人发展,关乎日后交际圈的水平。高职院校的礼仪教育应指导学生如何优雅谈论、如何做好形态举止等内容。良好的礼仪教育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也能使学生寻找更合适的归属感,有助于学生提升自信心,激发学生面对失败的勇气,减少内心的孤独感。礼仪作为学生日常的交流方式,有助于学生发展更好地人际关系。

(二)多方所需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礼仪教育,也是社会、家庭急切需要的。在时代迅速发展的社会,一言一行都足以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尤其是如今信息科技迅速发展,人的交际范围不再局限于线下交流,早已扩大到线上平台,人们随时随地都能看到一个人的礼仪是否到位。因此,在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的文化延续下,急需加强礼仪教育,学习运用礼仪知识,提升自身礼仪素养,为今后的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2]。

(三)内外结合创优势

高职院校最主要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的学历以及就业的问题,高职教育所传授的知识是能解决学生所要遇到的职业问题,而教育不单只是用于现存的环境下,应当延伸到内在品质中,礼仪作为内在品质中最直观、人生用途中必不可少的内在条件,在院校教育中,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礼仪知识,也需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将礼仪潜意识运用其中,规范自己的言行,避免出现不良行为,真正将内在品质和外在因素结合起来,从而合理有效利用自身条件。

(四)有利于人际交往

在学校期间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在校生十分重要,既关乎成长和学习,也关系今后步入社会所运用到的人脉关系。因此,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良好的友谊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迫切需要学会独立面对事物、处理事物更新,对外界的认知,投入自身感情去交流,不能像从前那样依靠父母解决问题,步入新环境后急需获得真正的友谊,这样才能更好地将自身融入集体中,得到更多的收获。

让学生明白学习礼仪的重要性,能使学生开拓人际交流网。对于学生来说,拥有良好的礼仪不仅能够提升自身能力,也能更好地尊重他人想法,不随意反驳他人,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网[3]。

三、加强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设置规范的系统教学

高职院校为更好地教导学生礼仪规范,应当把礼仪教育引入到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基本礼貌规范、礼仪行为,建立系统地教学,将礼仪教学与思想道德教学相结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的融合,让学生增进知识、塑造良好仪容仪表,规范自身。研究表明,接受过礼仪教学的人更具优势,无论自身条件,还是外在品质都会与众不同。

对于许多高校而言,礼仪教育资源比较缺乏,只是将礼仪教育课程设置为选修课,并未重视;部分高校认为只需教导学生拥有一技之长即可,并没有重视礼仪教育,导致许多学生步入社会后,极易被企业和社会淘汰。加强礼仪教育是必要的,不仅需要院校重点关注,也需教师潜意识下加强学生的礼仪教育,促使学生注重礼仪。如在每次课前,给学生设置规矩,要求学生做到“文明交谈、友好问答”,全方位注重礼仪规范,促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4]。

(二)教师言传身教

高职有必要规范教师礼仪,要求教师做到言谈举止优雅,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使礼仪无处不在,规范学生言谈举止。应从教师出发作为示范,才能引导学生更好地践行礼仪文化。

(三)利用现代化信息科技,塑造礼仪平台

高职院校要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投学生所好,让礼仪教育融合于网络化,促使所处环境与礼仪密切结合。利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礼仪教育,设置院校礼仪平台,激发学生兴趣,巧妙设计网页,将礼仪和生活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礼仪文化。如某高职院校设计“礼仪帮”平台,作者设计你问我答的环节,以聊天方式将礼仪融入,设置网站礼仪辩论赛,提升学生礼仪文化水平。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合理交流方式,潜意识灌输礼仪教育,既能学习到知识,又能加强礼仪文化教育。

(四)营造丰富的实践活动

建设礼仪教育不能空谈,是需落实到实际中的,不仅需要学生明白礼仪的重要性,还需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将礼仪教育落实,强化学生礼仪行为。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能直接影响学生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实施自我教育来加强礼仪,高职院校可设置“礼仪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礼仪文化教育。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学生展示自身礼仪,学院还可成立“礼仪日”,加强礼仪文化的广播、设置专属的宣传栏。一方面能加强学生礼仪文化教育,另一方面还能推动校内的文明教育环境[5]。

四、结语

高职院校加强礼仪教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给了学生提升自我的良好机会,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途径之一,强化学生礼仪教育,更是为今后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而把礼仪引入到教育中,需教师以身作则,优化学生作风,礼仪教育也是高职院校应该重点关注的课程,同时也是必要的,迫在眉睫的。

参考文献:

[1] 熊平安,傅琼. 大学生明礼崇德基本价值及实现路径探析[J]. 北京青年研究,2020(01):29-35.

[2] 洪剑英. 基于礼仪教育渗透的中职历史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20(03):174-175.

[3] 徐萌. 信息化時代对加强中职生礼仪教育的途径探索[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2020(02):43.

[4] 孙育.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途径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6):23-24.

[5] 于晓霞. 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探析[J]. 世纪桥,2011(23):127-128.

(责任编辑:莫唯然)

作者:周采丹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篇2:

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构建

[摘 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初具一定规模, 但对应的课程体系还未完全形成,导致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未能有效衔接,创业教育制度没有真正确立。这就要求构建一个具有开放性、实践性、能本性相结合的大学生创业项目课程体系,根据教育情景分阶段进行模块课程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未来职业素能,使创业教育成为大学生个人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教育;项目课程;素能

在社会经济飞速增长、产业多元化日趋加剧的今天,大学生作为青年人不仅具有朝气活力,而且是科技创新的排头兵,在职业选择上也注重个体可持续发展,因此,大学生创业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解决自身就业的渠道之一。但近年来青年创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同时伴随着许多创业问题的凸显,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不当、从业能力欠缺、耐挫力低下以及创业中出现各种职业素质危机,造成个体身心发展失衡,严重者危害了社会正常秩序,因此对大学生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指导意义和经济发展的战略价值。

1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创业教育是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创业教育可以理解为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它以提高学生自我就业能力为主要目的,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白手起家”的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力求使更多的谋职者变成职业岗位的创造者。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发起创业教育,他们注重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注重学生对企业的感性认识,而且全美创业教育组织极为活跃,取得了社会各方面的支持。美国创业教育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创业课程覆盖面广;第二,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世界其他国家也在创业教育方面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

在我国,1997年清华大学发起的“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始。同年,首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启动,掀起我国高校探索、发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高潮。总结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实践,基本有三种模式:第一,将创业教育纳入就业指导体系,以创业设计大赛为切入点,通过各种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与技能,以提升学生就业的质量与数量;第二,通过创业教育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讲座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总结交流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就业竞争力;第三,依托政府新策与社会环境,借助企业资源力量,推动创业教育在高校中发展。然而,从创业教育的制度构建角度看,我国高等院校创业教育中仍处于探索阶段。因为更多的院校把创业教育的起点定格为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一种策略,并没有从制度上把其规定为大学生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期政策。

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虽已具一定规模,但仍存在许多不足:第一,观念滞后使得创业教育得不到足够重视;第二,创业教育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忽视学生的职业素能培养,导致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功利主义教育。学生缺乏职业责任感,价值理性被弱化,环境道德、生命科学、商德等方面教育欠缺,与创业的初衷南辕北辙;第三,部分学校只重视学生创业的数量和正面效应,忽略学生创业中因职业生涯偏差创业失败而形成的心理疾病或自杀现象;第四,创业教育内容与模式单一,更多地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以职业素能培养为基础来设置课程,无法进行全面且充实的创业课程教育。

2 大学生创业项目课程构建的实践价值剖 析

2.1 服务于教育部“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 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思想及“四位 一体、整体推进” 的创业联动机制

2010年起,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创业引领计划”、“高校毕业生创业资金”、“天使基金”等资助项目,重点扶持大学生创业。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突出专业特色,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要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要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1]同时教育部已建立高教司、科技司、高校学生司、就业指导中心联动机制,形成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基地建设、创业政策支持、创业指导服务“四位一体、整体推进”局面。构建创业教育课程已进入了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的全面推进阶段。

2.2 通过构建基于职业素能培养的创业教育课程, 使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长效策略

创业教育课程的建构,将把学生创业的自主化转变为程序化;把学生热情驱动下盲目创业转变为理性规划创业;把短期内的就业指导转变为有计划的课程教授。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团队精神、探索精神和创业精神以及组织能力、动手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使创业教育由拉动就业率的权宜之计转变为强化大学生人格发展、促进教育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效策略。

2.3 通过培养学生职业素能,优化其职业生涯,促 进教育理念提升及社会人才观变革

1)创业教育强调“人人是人才”,进一步实践与提升了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突破了传统教育评价观念中以学习成绩决定人才优劣的局面。为人们因材施教,进行个性教育,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2)创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构建,为“能本教育”(Competence-Based)提供了条件,即带来了新培养的模式——以分析人的多方面行为和职业任务为主,并采用重点学习和模块教学。“能本教育”以学生获得未来职业和社会需求知识为目的,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发展能力。同时,它以就业为导向,直接与职业和工作岗位接触,关注现代企业、职位的变化情况,并随着劳动力市场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变化教育标准。培养学生的广博能力和特殊知识,脱离了传统教育的枯燥,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鼓励学生成功,通过自我创业达到人生的自我实现。这种培养目标也基本达到了梅雷迪思贝尔滨(Meredith Belbin)所描述的“组成一个理想团队所需的9种功能原型:传播者、协调者、塑造者、团队工人、完成者、实施者、资源调查者、专家、监控评估者”[2]。

3)创业教育所推进的“能本教育”促进了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转向“能本管理”模式,“能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树立“尊重每一个人、人人有能力”人才管理理念,塑造以“能力型组织”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领导行为模式应该转向“经理人-项目人行为模式连续分布场”,非经理人都是具备各种能力的项目负责人,即就是根据员工的优势智能或能力进行项目分配,并建立能级评价体系。根据项目制定项目负责人的能力标准;最后对项目内的员工个体进行纵向能级评价[3]。这种多元化的、弹性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发挥员工的特长,展示自己的能力,实现项目开发的目的,也优化了企业不同岗位的人才配置,最终员工达到了自我实现,企业提高了效率,社会赢得了发展。

3 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项目课程构建

3.1 课程理念

在生态哲学基础上,引入了“和谐”、“和生”理念,将创业教育中的学生视为一个社会“生态因子”,通过汲取社会行业中的创新人才素质标准,建立“校园人”、“企业人”生态互动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构成紧盯市场,有预见性的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及时修订课程,按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同时兼顾社会道德文化,对其进行“能”、“德”结合的创业教育,使其成为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创新主力军。

3.2 课程构建路径

1)首先进行PESTLE分析,确定创业知识需求及素质要求主线。由于课程具有“文化关联性”与“背景性”[4],因此在课程设置前必须遵循PESTLE[5]分析,该分析包括政治因素(political),即国家教育政策;经济因素(economic),即国家和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社会因素(social),即社会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等;技术因素(technology),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对生产等的影响;法律因素(legal),即相关法律对课程的支持或制约;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即支持课程创建的需求导向及各种资源。这些因素是创业课程开发的前提和依据。学校要在和谐课程文化理念基础上,根据相关的教育政策、区域经济、学校教育资源等,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和人才规格,确定学生专业能力主线,为确定主干项目及辅助项目提供依据。

2)进行校企合作行动研究。创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师资培养等都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互动,才能不断自组织并完善。课程开发的校企合作行动研究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模式,即教师步入企业、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共同合作开发创业课程,并不断在实践行动中探索、修正、再探索、再修正,使课程成为贴近学生、贴近实践、服务实践的活课程。

校企合作行动研究途径之一是邀请知名的企业人士或成功创业的校友,通过讲座的形式,为学生讲授创业经历与心得,培养他们的创业理想,并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及EPD教育(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等,此途径可以提升学生对创业实践的感性认识,并积极拓展内外部资源,达到信息沟通与资源共享。途径之二是开创“订单教育、顶岗实习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模式,通过呼唤学生的创业热情、挖掘学生个体技能潜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认识和对创业目标的敏感性,以学生的创业偏好为其安排订单合作或顶岗实习单位岗位,然后根据学生的岗位需求,校企合作开发相应的课程内容。

最后,根据双方合作思路构建创业课程开发的SMART目标,即制定一个具体的(specific)、可测的(measurable)、同意的(agreed)、现实的(realistic)、有时间限定的(time-bound)[6]课程目标。并突破现有的学科教学模式,构建项目课程,根据创业教育阶段进行相配套的项目教育。

3)实践教育活动总结。创业项目课程构建必须来源于实践,服务于一线教学。根据经验,笔者在实践教育中可以建立三种模型创业教学形式。第一,对新生进行职业倾向测试及职业生涯设计,并进行职业理想及职业道德教育,引发新生的创业兴趣并规划大学生涯。第二,组织校内“挑战杯”创业设计大赛,从中选拔优秀选手参加省级、国家级的比赛,通过比赛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挖掘潜在的创业项目和机会,此时进行合作精神、市场调研、服务营销、营销心理等内容教育。第三,学生毕业前半年,进入与自己职业倾向相似的单位实习,并完成题为“大学生创业规划”的毕业设计,此时对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及EPD教育(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社会公德、交往礼仪以及职业礼仪的教育与训练,职业纪律、税法、劳动法等岗位规范教育、心理保健教育及员工EAP(员工帮助计划)等教育,通过整合以上实践创业活动,来确定一个系统化的创业项目课程及课程内容开展的程序。

3.3 大学生创业项目课程构建的具体内容

大学生创业项目课程是一个符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系列课程;是一套科学的、适应时代经济发展需求、操作性比较强的创业课程体系及基于职业素能培养的弹性方案。

1)项目课程的具体内容。子项目1:创业理想与职业道德教育;子项目2:生命价值观教育及EPD教育(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教育);子项目3:职业倾向测试、指导及职业生涯规划;子项目4:市场调研、服务营销、营销心理等教育;子项目5:经济法、工商管理法、税法、劳动法等市场管理法规及创业规范教育;子项目6:个人与团队管理、职业礼仪、社会公德以及交往礼仪教育与训练;子项目7:挫折教育、心理保健教育及员工EAP(员工帮助计划)等教育。

2)课程目标。通过每个子项目课程教育,拟解决近年来大学生创业中突出暴露的如下问题。第一,大学创业教育中职业生涯规划不当,市场调研、服务营销、营销心理等知识缺失和挫折管理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创业倾向偏差,创业失败,出现心理疾患及自杀现象。第二,创业教育中经济法、税法、劳动法等创业基础法律知识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创业规划失败或者走上经济犯罪道路。第三,创业教育中生命价值观教育及EPD教育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不尊重生命现实与发展规律,创业中唯利是图,食品药品等出现质量问题或者破坏生态环境。第四,创业教育中社会公德、交往礼仪、职业礼仪及合作精神等教育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人格偏执,身心发展失衡,不利于社会人际和谐。

3)课程评价体系。创业教育的项目课程必须是具有开放性、现实性、能本性的创业实体课程,并能直接应用于实践教学中。所谓开放性,一指课程与社会经济文化、学生个体特征等外部的信息交流与能量输送;二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之间的信息交流,以保持课程系统的整体性。

所谓现实性,一指以学生的能力事实为起点,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据,以学生的生活整体为基础,顺应生命生活流程,符合其动力性发展趋势;二指从现实社会的经济文化出发,包括经济制度文化、消费习俗、伦理文化等,其中市场伦理是其建构的主要依据;三指课程知识内容必须与现代企业的运作模式、发展方向相一致。

所谓能本性是指课程内容必须囊括现代职业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现代职业素能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了胜任一种具体职业而必须拥有的必备能力,即任职资格;二是指在步入职场之后表现的职业素质;三是指开始职业生涯之后具备的职业生涯管理能力和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BE/OL].(2010-05-04)[2010-07-15].http://china.findlaw.cn/fagui/xz/14/227534_3.html.

[2]Meredith Belbin.Management Teams:Why They Succeed or Fail[M].Oxford:Butterworth Heinemann,1984:13.

[3]张等菊.多元智能理论:“能本管理”的心理学基础探讨[J].科学与管理,2005,(6):26-28.

[4][美]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56.

[5]Karen Holems and Corinne Leech.个人与团队管理(下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81.

[6]Karen Holems and Corinne Leech.个人与团队管理(上册)[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51.

作者:张等菊

大学生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论文 篇3:

新时代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路径探索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礼仪修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今和未来中国人才的文化素质和礼仪修养水平。新时代对高素质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生不仅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应拥有相匹配的高文明、高修养。目前,大学生礼仪现状不容乐观,整体来看其综合素养亟待提高,将礼仪教育作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的载体,有利于强化大学生文明行为,提高大学生综合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最终使学生真正成长为有道德、有修养、有文化、有礼仪的符合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

【关键词】礼仪教育 综合素养 高素质人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强调全社会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同时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作为公民的个体,大学生的礼仪行为是其思想觉悟、道德修养、精神面貌和文化教养的综合反映,知书达理,待人以礼,是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养。然而,当前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礼仪修养存在着与其接受的高等知识水平不相符的状况,这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大学生礼仪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进而找出大学生礼仪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无疑有着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一、当前大学生礼仪现状及原因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大学生的礼仪修养现状出现了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大学生虽然接受着高等教育,却连基础的礼仪修养都不具备,不文明行为随处可见,心理健康状况堪忧、人际交往困难也成为很多大学生成长中的困扰,具体表现为:个人仪容仪表不美观、行为举止粗俗;对老师视而不见甚至当众出言顶撞、课堂上迟到早退、交头接耳、玩手机、吃东西、睡觉;宿舍卫生状况糟糕,水电任意浪费,熄灯后不顾及他人仍高声喧哗、对后勤工作人员出言不逊等诸多礼仪缺失的现象,这既不符合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也有悖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初衷。

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共同推动了一个多元化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多样化决定了社会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态势,以个人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各种消极价值观念开始蔓延,其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明显,反映在大学生身上主要表现为:诚信缺失、待人冷漠、过分追求自由、个性以及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任等,这些观念对大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如果不能及时地引导和规范,很容易造成其价值观念的扭曲、礼仪行为选择的混乱。

2.家庭礼仪教育缺位,错失了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机

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但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们在“望子成龍”“望女成凤”的愿望支配下,普遍对子女的学习成绩关注过多,认为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以后挣大钱才是子女成长成才的重要标准,其他方面尤其是礼仪教育意识不强。农村家庭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家长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等条件限制,家庭礼仪环境基本缺失,导致很多农村的青少年进入大学后,因为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礼仪常识而产生自卑、不愿与人交际等问题。一些单亲家庭、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等特殊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儿童与正常家庭相比,在个性方面则更具有较多消极特征,如性格封闭、情绪不稳定、对人冷漠、不善交际等……在缺乏礼仪教育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礼仪失范现象。

3.高校礼仪教育发展滞后

目前,开设礼仪课程的高校只是极少数,从课程设置来看,当前的礼仪课程还难以满足大学生需求,内容和教学方式也有待规范。一方面,礼仪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强、质量不高。大部分高校没有统一的礼仪课程教材,甚至没有教材,多数是按照教师自身的偏好来挑选教学内容,或借鉴、拼凑网络上的礼仪知识进行教学设计,内容经不起推敲,缺乏严谨的理论和学术依据。另一方面,教学方式偏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导致本身实操性很强的礼仪教学沦为纯粹的知识型教学,难以达到提升大学生礼仪修养的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先后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文件,这些指导性文件强调: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引领大学生自觉遵守“明礼诚信、团结友善”的道德规范,并把明礼教育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因而,研究礼仪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礼仪教育促进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形成

礼仪规范作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和谐人格的构建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遵循相关的礼仪规范,有利于规范日常行为,塑造积极向上的自我形象,从容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2.礼仪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孟德斯鸠曾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人礼貌招待的人喜悦。”礼仪是人际关系的枢纽,大学生只有通过得体的礼仪才能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并进一步赢得别人的尊重、沟通彼此之间的感情,进而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都格外重要。

3.礼仪教育帮助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取得优势。

大学生在面试现场和职场中的礼仪表现,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并成为考量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事实证明,在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那些仪表端庄、谈吐得体、举止大方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礼仪修养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将来立足于社会的必备软实力。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实践路径

要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综合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礼仪教育应更贴近时代,更具有现实性、前沿性和针对性,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

1.完善高校学生礼仪教育体系

首先,建立科学的礼仪课程体系。合理的课程安排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性保证。针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低年级的学生可安排礼仪基本行为规范教育;较高年级的学生安排礼仪相关文化背景、理论渊源、价值观念的学习;对毕业生则进行针对性的求职礼仪教育。同时,还可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分别开展专业必修课程及选修课程。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学校于2014年9月先是开设了《大学生礼仪》选修课,后又增加了《职业规划之大学生求职面试礼仪》必修课。四年来一半以上的在校大学生都接受了较为系统的礼仪教育。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学校也将礼仪教育贯穿其中。比如,赴国外学习交流的大学生临行前必须要经过严格的礼仪教育、校内大小型活动的学生志愿者须经过礼仪培训才可上岗、大型庆典仪式前进行全校性的礼仪教育等。礼仪课程的开设和礼仪活动的开展深受大学生特别是有求职需求的毕业生的欢迎,通过礼仪教育,北京舞蹈学院的大学生从外在形象到内在思想都有显著变化,人文素养有了质的提升。

其次,规范大学生礼仪教材,各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编创礼仪教材,规范礼仪教学内容,提升礼仪教学质量。

再次,教学内容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相结合,既让大学生学习到必备的现代礼仪规范,又能在教学中起到继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中华传统礼仪中的“敬人”“礼尚往来”等原则在现代人际交往中仍然普遍适用,高校礼仪教育不应全盘西化,不顾及中西方文化背景和人文土壤的差异,只教授大学生西方礼仪,而漠视或丢弃我国传统礼仪精髓。

最后,遵循礼仪学科教学规律,注重实践教学。“行胜于言”,礼仪学科的特征之一就是实践性、实操性。实际教学中,礼仪文化的学习应与礼仪行为训练相结合,遵循贴近生活实际的原则,选取学生感兴趣的仪表仪态礼仪、社交礼仪、求职礼仪等相关内容进行实景模拟,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掌握礼仪标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在身临其境中提升认识、加深感受,从而规范自身行为。

2.完善高校学生礼仪行为管理制度

首先,制定明确的大学生礼仪规范。没有具体规定,大学生就缺乏明确的行为指导,规章制度的约束作用就会大打折扣。明确大学生礼仪规范制度,才能使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有章可循,保障礼仪教育取得实效。

其次,将大学生日常礼仪行为表现纳入操守评比中。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礼仪表现进行打分,并将其作为个人评奖评优的参考依据。这样既能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约束、监督,也能对其提升自身礼仪修养起到激励作用。

最后,采取相关监督管理措施,如成立校园文明督察队等形式,加强对大学生校园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和劝导,使管理制度能夠真正起到约束和激励作用,促使大学生不断规范自身行为,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

3.开展大学生广泛参与的礼仪实践活动

礼仪活动归根到底是一项实践性活动,礼仪的成效也要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广泛参加各种情景化、体验式的实践活动,是推动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和规范大学生礼仪行为的有效手段,比如,开展“文明礼仪进社区”主题活动,支持鼓励礼仪志愿者走进校园周边社区进行礼仪宣传、劝导活动;充分利用校园媒体、网络,对礼仪模范人物进行宣传和表彰,激发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礼仪的热情;加大对高校礼仪实践活动的资金支持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活动,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平台的同时可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礼仪素质和修养。

4.大学生礼仪教育应与教师礼仪道德建设同步并行

教育者自我要求应该更高,受教育者受教师道德的示范影响和教育。因此,教师在礼仪修养方面应是先行者、示范者。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最直接的教育者,是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学生的模仿性、“向师性”很强,老师的仪表、言行成了学生模仿的直接素材,其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给学生以生动的礼仪示范教育,这也是隐形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5.营造良好的校园礼仪氛围

校园文化是涵养大学生气质和修养的潜在、长久的教化方式,对大学生礼仪习惯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多年来,北京舞蹈学院各院系坚持在新生教育中推行“拜师礼”,在每门专业课结业时举行“谢师礼”,一拜一谢两个首尾呼应的庄严仪式,把师生之情谊进一步升华、凝练。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独具校园特色的礼仪仪式的熏陶,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情感认同、激发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此外,借助广播、报纸、宣传栏、网络等信息资源有效发挥校园传播平台的礼仪传播功能,比如利用校内广播、电视播放一些礼仪专家的礼仪专题讲座、在校园报纸开辟专栏刊载名人修身处世的轶事或典型礼仪案例等。

大学生礼仪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完整、高效的教育平台,而最终实现高校礼仪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礼仪教学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礼仪养成与知识传授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目标,则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个人共同长期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洛克 著.杨汉麟 译.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冉燕.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思考[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 (03) :163.

[3]杜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7,(02).

[4]胡绵娓.大学生礼仪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研究[J].教育观察,2017,(23).

[5]李范成.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研究[J].经济师,2018,(01) :215.

[6]王楠.试论对当代大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2018,(03).

作者:崔素文

上一篇:旅游饭店人力资源管理探讨论文下一篇:高中美术高效课堂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