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4-29

摘要:积极心理学对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从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浅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知识与应用

摘要: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集教育和管理于一身。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掌握心理学规律,把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利用所学得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增强教育的实效、管理的水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关键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学知识;应用

辅导员既是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集教育和管理于一身。辅导员在日常的工作中掌握心理学规律,把心理学的理念应用到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中,利用所学得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学生管理中的问题,增强教育的实效、管理的水平,从而提升工作效率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不同的学生群体需要不同的管理手段、策略。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管理之前,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自身的定位:你是大学教师和管理干部的双重身份的形象。你管理的对象是大学生。不同与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有着自身的心理发展特点,不容质疑,用中小学生教师的管理办法,去管理大学生,效果一定好不到哪去。因此,辅导员的定位,辅导员的形象塑造,辅导员的管理策略,要与你管理的学生群体相匹配,才能促进学生管理工作。

一个人心理和人格形成过程中,起过巨大影响甚至是决定性作用的人物。这些人可以是,双亲、老师、其他长辈或者是手足、朋友、同事,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重要他人是美国心理学家哈利*苏利文提出的一个概念。做为辅导员,要想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就一定要了解学生心理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有有哪些规律。根据认知心理学,一个人行为之所以改变,即促使一个人行为发生的背后,往往有如下几类原因:一是认知观念;二是情绪情感;三是社会互动;四是行为习惯;

教育的一个目的是能够使学生沿着教育目标转变,让学生身心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辅导员研究认知心理学的规律,并利用好这些规律,掌握大学生的认知、情绪、人际关系、行为等管理策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教育影响学生,使学生朝着你的教育目标迈进,是必要的。

一、遵循认知心理法则,促使学生行为的改变

认知失调理论,是费斯廷格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在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认知失调。随着认知理论的发展,当前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只要是人们的态度以及所经历的事和自己良好形象有冲突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寻求着心理上的平衡。好人有好的行为,坏人有坏人的做法。怎么做才能平衡呢?一个自以为是好人的,他做了好事心理就平衡。反之,一个自认为是坏人的人,他做了坏事也心理平衡。人只要处在平衡状态下,心理就是舒畅的。利用本条认知法则,使用赞美的方式,改变犯错误的学生的行为。当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拿出无所谓的态度的时候,是学生采用了自我保护的姿态,放低自尊来平衡自己的错误,避免认知失调的痛苦,进而逃避自我成长。而教师这时候使用赞美,提高学生的自尊心,让其面对“有自尊心的人应该积极进取”、“我犯了错误,应该感到愧疚”认知失调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才是行为改变的开始。

在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中,有一种现象叫登门槛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认为当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在随后的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根据前面所了解心理学知识。再对后进生、犯错的学生、叛逆的学生等进行管理时可以使用赞美-要求-承诺的方法。通过赞美和要求承诺的方式可以达到教育影响的功效。这其中的心理原因在于:通过赞美,辅导员教师表达了对学生的认可,帮助学生找回了他的自尊心,提高其自我认知。而当学生的自尊心提高后,再让其分析自身的问题,体验心理失调,最后让其感觉到了错误,进而完成转化。并恰当的对学生提出一个合理的小要求,让学生公开承诺。根据认知理论,一个稿自尊的人,如果承诺之后,不信守诺言,会更感觉认知失调,心理难受。最后,当学生完成要求,给予必要的奖励。

二、利用情绪规律,增强学生管理功效

前面讲的是从认知观念上去影响学生,主要的表现方式都是说理型。但是要想增强学生管理的影响力,单凭一种方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了解人的情绪规律。情绪二因素论,研究者认为,与人们的一般常识不同。个体的情绪经验并不是因自身的遭遇而自发形成。它是一种两阶段的自我知觉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人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自我生理感受,然后会在周围的环境中,为自己的生理唤醒寻找一个合适的解释。

大学生相对于中学生来讲,情绪变化趋于稳定,情绪发展趋向成熟。同成年人相比,又存在尚不成熟的方面,表现为独特的情绪的特点:情绪体验不断丰富;情绪表现比较强烈;情绪变化波动较大;社会情感更加深刻;情绪在人的心理、生理和行为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情绪可以影响身心健康,可以影响认知,影响人的行为等。

充分利用活动去教育影响学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人的情绪容易被激活的时候,常常源自于竞赛后的成败体验。尤其是当人沉醉在成功的体验中的时候,往往也是易受环境影响的时候。所以辅导员试图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时候,要善于利用“成功”。

三、依据人际互动等相关理论,促进学生行为发生改变

对于学生而言,榜样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众人满意,活得光彩的典范。辅导员可以通过提供一些榜样,告诉学生怎么做才不丢脸,怎样做才能获得榜样的成就。同时要警惕错误的榜样示范对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榜样,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什么是精彩人生。可以选择最佳的榜样,在高压、封闭的环境下学习,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辅导员可以通过社会压力对学生施加影响。每个人都希望施恩图报,谁也不愿意亏欠别人太多。这在所有的社会组织中都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否则人类将无法发展。给予是一种责任,接收是一种责任,偿还也是一种责任。利用心理策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给学生面子,让他感觉你的好,欠你的人情,再对学生施加影响,然后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

辅导员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管理,遵循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规律,利用强化理论,对学生的行为予以导向,并加以规范、修正、限制和改造。选择积极强化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强化物比如:物质性强化物(文具、衣物、奖品等)、社会性强化物(赞扬等)、活动性强化(当班级干部、组织学生活动等)、象征性强化(记功、颁奖状等)、代币性性强化(小红花等),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强化,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彭聃玲著,.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著,.心理学与生活[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年1月.

作者:刘明慧 谢晨岚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摘要:积极心理学对促进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借鉴意义。本文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从教育内容,教育理念,教育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实效性

基金项目: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一般课题(项目编号:Lgy18yb002)的研究成果

(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项目“新时代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9GG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受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资金资助)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1.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新特点

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注重精神关怀和人文关怀,但也面临了新挑战。一是学生思维方式发生变化,从注重理想转变为注重现实,从重视知识累积转变为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二是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增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三是心理问题日渐突出,心理亚健康情况普遍存在,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厌学,焦虑等问题较为突出。

2.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难点

新时代如何有效的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诸多难点。一是思政课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改革难度较大。二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欠积极,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2]新时代高职学生处于信息化急速发展的時期,因此,营造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尤为重要。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分析

1.狭隘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未能充分践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片面的学生观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防止“问题学生”出现,部分教育者往往对学生采取严防、管制、惩罚等措施来达到教育目的,使得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消极、被动的无奈局面,这种狭隘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使得教育者忽视了高职学生身上原有的积极品质,忽视了积极人格的培育。

2.片面的教育内容

随着社会的改革,时代的发展,我们进入了有更多挑战和更多机遇的新时代,然而,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内容没有与时俱进,不能满足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为陈旧,片面,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不能保证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表现为,一是忽视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二是忽视积极的认知引导。

3.消极的教育环境

消极的教育环境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颇具影响,具体表现为,一是家庭环境,家长重智轻德 、攀比虚荣等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子女,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二是学校环境,部分学校校园人文环境建设缺乏教育性的问题突出,如学风不正,学生人际关系不和谐等。三是社会环境,部分高职学生受西方思潮影响较大,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出现动摇和偏颇。

三、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积极心理学解困路径探析

1.增强积极的情感体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推动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积极的情绪体验可以通过幸福理念的传递和成就理念的激发来实现。因此,必须在体验积极情绪的情况下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一是树立积极的学生观,以学生为本,努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形成主动的预防观,让学生的优秀品质和潜能得到系统的塑造,让学生养成自我修复和完善的能力。

2.培养积极的人格特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传统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人价值、心理需求和人文关怀。因此,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一是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人格特质。二是培养良好自尊的人格特质。因此,重点关注低自尊学生的心理健康,才能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3.构建积极的社会支持体系,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可以增强个体的积极体验。一是增进学校环境的引导性,为学生提供安全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二是增添家庭环境的正向性,父母教养方式与抑郁焦虑有明显的正相关。因此家庭因素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三是增强社会环境的净化度,当代高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的形成期,容易被腐朽思想侵蚀,因此,主流媒体应该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为学生思政教育提供良好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10.18.

[2]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07  :96.

作者:杨菲 兰俊才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心理学视角开展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讨

【摘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学生思政工作的环境、教育内容等方面发生了很大改变。探索心理学视角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是思政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文章分析了当前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面临的挑战,提出心理学视角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方法,以增强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关键词】思政教育;心理学;高中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思政教育的物质文化基础大大增强,高中学生思政意识在市场经济制度等社会影响下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思政教育面临迫切的改革挑战。思想是基于心理的高层次对客观实践的反映,心理学与思政教育同样以人为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思政教育的内涵拓展,心理学与思政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理论原则,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健康人生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改進思政教育工作方法。研究心理学视角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一、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

随着学校教育环境的改变,高中学生思政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据相关调查统计,20.23%的学生存在不同的心理障碍。新的历史时期,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对其日常生活、人生价值观等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很多方面。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制度在我国推广以来,促进了经济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的理性人的理念与思想意识无形中影响到高中学生。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对财富产生强烈的向往。如何以一种相对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财富的快速增长,对此问题的把握是产生思想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

挫折是人们为满足自身某种需求,在遇到无法克服的障碍时,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及消极情绪反映。应试教育导向下以学习为中心,学校、家长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家庭教育不断使孩子失去了磨炼的机会,学生逐渐对自己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家长过度保护,使得孩子多种能力得不到良好的发展,进入社会时面对现实竞争失去了以往的优越感,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从而产生系列心理问题。

二、高中思政教育中的问题

受应试教育制度影响,我国教育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高中思政教育侧重关注学生政治方向与道德品质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许多学生因内心矛盾与困惑长期得不到他人的理解、帮助,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高中思政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等,但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传统的思政教育习惯于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教育者未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客体的实际情况,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学生常出现逆反心理。

思政教育工作者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经常将一些心理素质差的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解决,导致工作成效不佳,不能将学生的日常思想问题与其心理发展规律相结合,思想的成长服从于心理发展过程,用心理学原理方法可更好地解决思政教育工作的问题。

在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合理运用心理学知识,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心理学知识运用的主体是高中思政教育工作。在高中思政教育学生专职队伍中,很多辅导员未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基本知识,不能正确对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工作的基本方式是理论灌输,此方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计划经济时代集中控制是体制的基本运行机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生个性特征更加明显。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为其服务,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并为之服务。思政教育是引导、教育人产生正确的思想,以往主观灌输的方式已不能适应高中思政教育的客体需求,未对受教育客体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宣教的方式进行思政教育,不能适应当代高中生知识经验的积累形成。

三、在高中学生思政教育中应用心理学方法的作用

在高中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运用心理学原理知识,即通过认识学生的心理特征与思想发展,使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特征保持一致。首先要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学生处于青年中期,其生理发展基本成熟,但心理发展尚不完全成熟。学生的学习、生活各方面相对自由开放,正处于走向社会的过渡期,不易深刻体会社会的准则,其心理充满特殊的矛盾现象。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特征表现为精力充沛,有大量新需求渴望得到充分满足。抽象思维高度发展,发散性思维得到提升,求知欲强,好辩,自我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进一步扩大。

高中生心理发展的消极特征表现为滥用精力,急于求成,导致失败,情感缺乏控制,易导致脱离现实,坚持片面性理论。高中生有常见的心理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情绪与理智,锁闭性孤独感与强烈交往需求等。高中生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高中生所承担的社会任务不够明确具体,其人生观处于不甚稳定的阶段。因此,加强对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引导教育,是思政教育的重要任务。

心理问题指人们在心理上出现的问题,思想问题指人们在思想上出现的问题,思想问题属认识问题。人们的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相互联系,心理是人脑的功能,是心理现象的表现形式,思想是人对事物表现发展过程与规律的反映,心理与思想对人的行为影响力不同,思想对人的行为影响力更为深刻持久,在人的精神领域中,思想处于更高层次。二者同属于意识范畴,同以感知为基础,以实践为桥梁。思想对心理起决定性作用,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相互交织,某些心理问题可通过思想教育解决。心理咨询不带政治立场,关注咨询者本身发展,易于被受教育者接受,有效解决思政教育方法难以奏效的问题。心理问题处理不当会演变为思想问题。在实践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与思想问题的联系,充分运用心理学有关理论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四、心理学方法在高中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在思政教育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要关注政治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培训活动,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育中。在思政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因素。当前思政教师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方式多源于自我学习,其在学习系统性及深度方面存在不足,学校应发挥集体的组织力,定期对任课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在教学渗透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现代知识经济对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知识经济一体化总体特征,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辐射影响。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诱发其形成良好的动机,使其逐步形成与知识经济一体化吻合的人格心理特征。

在实际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可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气质特征,使思政教育工作与学生的心理规律保持一致。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让学生释放潜能,做所乐意之事。不断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教育中要注意运用心理学的归因原则、参与原则与综合性原则,将高中生消极的自我意识转化为积极成分,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学生心理活动是实现社会道德的重要前提,高中学生的心理道德特征具有规范责任的道德意识的心理特征、道德情感的心理特征与超生物能量的道德心理特征。学生道德规范意识指其对道德知识的掌握,道德责任意识通过权衡关系,确定与自己行为当否的自我意识。思政教育中要肯定学生的道德认识,引导其用正确的标准将客观的他律与自律结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要充分运用道德情感心理,引导学生正面向善的情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德,引导社会道德风尚。要充分发挥右脑在品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大脑调节人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右脑具有形象识别与情绪控制等方面的功能,在品德教育中解决人的思想方法的观念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左脑实现。在品德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右脑功能,利用右脑让品德教育实现虚实结合,从而达到品德教育的目的。

在新时期思政教育工作实践中,应建立思政教育实践基地,为学校发挥人才优势打通渠道,充分利用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社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接受先進思想与正确理论。

五、结语

高中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骨干,需要具备强健的体魄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及时实现心理学与思政教育的学科交叉,在思政教育中借鉴心理学理论方法,消除学生对思政教育的逆反心理,提高学生的受挫能力,是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实现心理学理论方法在高中思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必须加强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心理学课程教学活动等工作的保障,才能使心理学应用更好地落实应用到思政教育中,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姚尧.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渗透中的问题、成因及策略[D].武汉:湖北师范大学,2018.

[2]芮晓云.新形势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柏娜.妙用心理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效率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下旬),2017(03):109.

[4]毛水莉.巧借心理学知识促进高中思想政治教学[J].中学课程资源,2016(05):39-40.

作者:邓家勇

上一篇:多媒体应用下的高中物理论文下一篇:农产品贸易纠纷农业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