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领域法治化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要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根本途径,既要重点把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法制教育,也要重视开展以课外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隐性法制教育,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基本点。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1: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不足与对策

摘 要: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增长大学生的法律知识。目前,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旨在针对这些不足,探索完善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从而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 法制教育 现状分析

高等院校作为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力量,在高校里积极针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既是其教育职责的一部分,又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随着高校法制教育的开展和社会发展而不断增强,能够自觉遵守法律,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随着经济社会体制的改革和转型,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大学生法制教育也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体现出一些不足。为实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本文主要针对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不足和对策作探讨,以期为我国教育事业建设添砖加瓦。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理念陈旧。

首先,目前我国实践中的做法是将大学生法制教育从属于道德教育,大学生法制教育没有独立地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虽然都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但把法制教育视为道德教育的一部分,用道德教育的模式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育观念已存在问题,难以达到法制教育的目标。其次,法制教育受重视度不够,例如许多高校都没有正式的法律教研室,法制教育观念陈旧,甚至很多高校的法制教育课教师自身也不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手段单一。

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和教育手段都偏于单一,各高校针对大学生强行统一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课时少,内容庞杂繁多,大多是教师在讲台上蜻蜓点水地照本宣科,往往因为赶进度而简单地进行知识罗列和堆积,大学生在台下被动接收,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考完便扔,这仍然是最基本的“填鸭式”教育,难以激发大学生对法制教育的热情,真正提升法律素养。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力度不够。

首先,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还存在优化空间,许多法律教师甚至并未接受过法律专业教育,法律素养不高。其次,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不丰富,类别科目偏于单调,难以满足大学生不同阶段的内在需求。最后,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往往仅集中在某段时期而不是贯穿整个学习期间,无法通过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增强大学生学法的实效性。

(四)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首先,因高校的法制教育设置单一等原因,大学生难以真正对法律产生兴趣,从而法律意识比较淡漠,难以真正提升其法律素养。其次,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还不够成熟,往往因法律警觉性不高容易成为被侵害的对象,合法权益被侵害又不懂得有效维权;在面临机会的时候也不懂得合理使用法律武器,比如不会充分利用国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贷款扶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等。最后,多元化的价值观对大学生产生许多不良影响,因法制教育不到位,大学生不能从法律角度正确衡量自己的行为后果,容易思想放松步入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大学生屡屡卷入传销犯罪、利用计算机进行高智商犯罪、不自觉形成团伙犯罪便是此类写照,这无疑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悲哀。

二、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其知法、懂法、守法,既是培育新时代优秀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又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要求。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既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又是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的关键,符合依法治国的内在精神。

首先,大学生是法制宣传的必要对象,因为大学生大多社会经验不足,合法权益容易受到各方面的侵害,比如有的大学生经不起诱惑,认不清形势,被骗去做传销;有的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或课余时间从事兼职,受到损害也求助无门,不懂得使用法律武器进行自我保护;因此,大学生群体有必要学习法律知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其次,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不足,以及社会多元化思维的冲击和大量信息的熏陶,大学生的思想也呈现多元化态势发展。由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有限,往往不能理性化解因各种不良社会现象衍生而来的压力、挫折和危险,容易冲动行事甚至违法犯罪,从而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甚至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不管是大学生被侵权还是大学生违法犯罪,这都是与我们的教育目标和教育理念相违背的,而要杜绝此类现象,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多方面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

三、强化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遵循法制教育的特有规律。法制教育是培养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和塑造体现民主、正义、效率、公平等现代法治理念的教育,仅仅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现从以下四方面阐述完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法律观念。

高校应通过法学课程教育、法制知识讲座等形式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培养大学生的学法、守法、用法意识,既要使大学生树立勇敢维权意识,又要增强对犯罪的免疫力。法律意识的自觉养成和法律技能的娴熟掌握,不是通过仅学一门《法律基础》课所能及的,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应贯穿其整个学习期间,要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有机结合,使大学生内在性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习期间和今后工作中能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不断强化学法、守法和用法意識。

(二)创新教学模式。

第一,力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在课堂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上,要从大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着力解决大学生生活中的困惑,整合教材内容,采用专题式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分别从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法律知识和法律行为能力等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法制教育。其次在教学形式上,建议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答疑式教学方法,采用电视、网络、模拟法庭等方式,提高大学生学法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

第二,法制教育的内容设置要调整。首先,要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大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培养大学生守法、护法、用法的知识技能和自觉意识。其次,在法制教育的内容选择上,要在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使法制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融入大学生的内在需要。

(三)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要优化,尤其要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

法制教育是一项政治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因此,必须有受过正规培训、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其中,大学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小觑。

大学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保持最亲密关系的高校任职人员,可以第一时间知晓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第一线的大学生成长辅助导师,辅导员可以通过及时了解大学生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波动,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法律帮助和服务,帮助大学生积极解决情感诉求和法律需求,比如对于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被侵权事件,可以积极地引导他们通过正当维权途径解决;对于大学生遭遇到的类似传销等非法诱惑,要坚决告知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纠正和制止,及时进行教育挽救,迅速阻止悲剧的进一步发展;对于大学生因性格冲动自控力不强可能导致的违法犯罪苗头,辅导员通过与大学生的互动接触可以第一时间加以扑灭,防止大学生走向不可挽救的深渊。因此,辅导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

(四)创建实践教学模式。

第一,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大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要鼓励大学生自己思考和分析,引导大学生发现法律规范、事实材料及其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学生掌握的法律知识才会更为牢靠和深入。

第二,運用角色扮演、模拟案件等多样化安排,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大学生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切实学到有用的法律知识。

第三,要打破书本与现实的间隔,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教学,比如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大学生在面对面的亲临感受和事实分析中自觉形成价值判断,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待人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方法。

第四,送法服务回报社会,可组织大学生在自己学好法律、知法守法的同时,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技能优势,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法律服务活动,让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在实际的社会服务中得到有效增强。

参考文献:

[1]陈逸萍.大学生法制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7.3.

[2]韩世强,陈秀君.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及法制教育改革探索[C].浙江纺织服装学院职业法制教育研究中心,2005.

[3]张秀丽.必须加强高校法制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

[4]王琳.法眼看天下、杜绝“高学历法盲”[N].南国都市报,2002.

[5]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法律出版社,2002,(第1版).

[6]雷军.校园法律指南[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5,(第1版).

作者:朱婺

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2:

法治化视阈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摘要】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加强和完善高等教育领域法治化管理的一个重要举措。构建新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要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为根本途径,既要重点把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显性法制教育,也要重视开展以课外社会实践为主要形式的隐性法制教育,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基本点。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

【关键词]法律意识;以人为本;显隐结合;一体化网络

【作者简介】彭美,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重庆401331

近年来高校与学生之间诉诸公堂的法律纠纷屡见不鲜。教育领域中群体法律意识的提高给高校管理工作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危机感,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倾向和需求越来越强烈。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有助于预防、减少和正确处理高校与学生的法律纠纷,保护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有助于培育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唤醒大学生的民主法律意识,促进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有序进行。重视和加强新时期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新途径和新模式,是时代赋予的一项重任。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根本途径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就曾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文件中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重要人生阶段,也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时期。正确的法律意识在大学期间一旦形成,对大学生今后的人生之路必将产生重大影响。甚至会影响终身。

《中国大百科全书·法学》卷认为,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态度的总称。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的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法律意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社会主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和法律实践过程中慢慢积累沉淀形成的,它与社会主体在社会中的经济、政治地位,其所属的社会阶级和阶层,他所接受的法律文化的熏陶和教育,他的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人格结构等要素密切相关。对当代“90后”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最根本的途径就是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只有养成了正确的法律意识,才能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养成主动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才能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确立法律正义感,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服从法律权威,做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二)狠抓课堂教学是基本途径

教师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狠抓课堂教学效果是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尽管当代的“90后”大学生身处现代通讯技术高速发展和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与手段非常多元,通过电脑、智能手机几乎随时可以翻阅、查询法律条文,但是课堂依然还是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主要场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全国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一直以来都是对我国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由于“05方案”的实施,大学生法制教育部分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时数比例均被大幅削减,原《法律基础课》涵盖的教学内容仅占教材的1/3,教学时数则被压缩为12-18学时。有鉴于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紧扣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法律问题,授课内容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把教学重点放在最能体现法治精神、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部分,例如法学基础理论和法治观念的教育而非具体的应用性法律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灌输,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案例教学方法,变教师一人说教的课堂为师生讨论互动的舞台。

除了必修课外,高校还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和专业设置一些相应的法律选修课程,将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中文、外语、社会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公务员法、劳动合同法、行政处罚法等选修课;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可重点开设知识产权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和专利法等选修课。事实证明。专业教育与法制教育的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内在性地消化与专业知识密切关联的、在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真正用得上的法律知识,进而增加大学生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实效性。

(三)活用课外社会实践是重要途径

组织大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目标不仅是教导大学生学法、知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做到守法、用法和护法。人生是一个在实践中奋斗的过程。生活中处处有法律。只有当法制教育真正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取得大学生的内心认同,法制教育的效果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然而,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课外教学辅助手段形式单一,缺乏多样性的问题。这使得大多数“90后”大学生缺乏对法律的直接心理体验和真实的法制实践。因此,除了常见的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形式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法制专题社会调查、创作演出大学生道德法律心理情景剧、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开展大学生法制征文比赛等。

二、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

已有的研究表明,我国高校现行法制教育由于附属于德育,缺乏独立地位;局限于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育;受制于师资,缺乏专业化背景等原因,显现出实效性欠缺的困境。因此,构建新型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模式必须正视现有的问题和不足,大力整合教育资源,以学校、家庭、社区为基本点,构建以人为本,显隐结合,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

(一)以人为本是基础

构建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应该坚持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社会的人,是结成社会关系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具体的人。任何人都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任何人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某种社会关系中,如家庭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等,这些关系范畴对应到大学生群体,反映出来的就是大学生与父母亲戚、与老乡、与同一专业的同门师兄师姐师弟师妹、债权人与债务人、党员与党组织的关系等。这些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了大学生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又强调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提出人的需要即的人的本性。当代大学生群体以“90后”为主,他们聪明好学,对新生事物敏感,个性张扬,渴望认同,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但社会责任感弱、竞争意识强但受挫能力弱等共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构建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90后”大学生为本,尤其是要特别关注他们的现实需要,要从他们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动态地把握他们特殊的社会关系,决不能再固步自封,套用陈旧的观念和方法。

(二)显隐结合是重点

大学生法制教育要灵活运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手段,尤其是要做到显隐结合。

显性法制教育是指依托课堂、学校或者其他主体开展的、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明确的法制教育为内容、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教育类型。例如各种必修或选修的法制课、法制宣传、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审判、组建模拟法庭、开设法律咨询、提供法律援助等,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主要类型。显性法制教育指向性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相对集中,便于学校组织开展;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们普遍具有较为强烈的反叛意识,所以,以正面灌输和宣传的显性教育方式有时并不为大学生自愿自觉接受。教育效果往往局限。

而隐性法制教育是指寓于实体性的法制教育之外的、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不为受教育者明确感知的一种教育类型。它的教育目的在受教育者不知不觉之中实现,与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相互渗透与融合,追求的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例如在专业实习时渗透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教育;在社团活动开展时渗透宪法、选举法教育:在寒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时渗透公务员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教育;在社区服务时渗透婚姻法、继承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教育。这些隐性开展的法制教育融入“90后”大学生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具有显著的时空延展性和开放性。既有利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的双向关系,也有助于法制信息的交流与传播,深化大学生对法律内容的认知与感悟,教育效果反而更优。

(三)一体化网络是关键

法制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本身即是社会关系中“现实的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无不受社会生活的系统影响。因此,大学生法制教育本身应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实践不单单存在于课堂或学校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同时亦广泛分布于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程、全面、全员参与的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主张将法制教育融入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强调法制教育要确立“系统育人”的理念,该模式内涵着全过程育人、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的三重要求,追求的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网络的全过程性、全面性和全员性的有机统一。

第一,所谓全程性,是指在时间范围上应将法制教育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阶段,强调的是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时间上的长期性。通常情况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随着该课程的结束而停止,这显然不符合全程性的要求。大学生法制教育要顺应大学生活的阶段性特征,每一学年制定不同的法制教育计划。例如可以针对低年级学生重点开设实体法选修课,针对高年级学生重点开设程序法选修课:大一可侧重进行法律基础理论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大二可侧重进行宪法和行政法教育;大三可侧重进行民法、刑法教育;大四可侧重进行劳动法、合同法等教育。总之,要把大学生法制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第二,所谓全面性,是指在空间范围上应将法制教育覆盖大学生整个学习生活圈。强调大学生法制教育在领域分布上的广泛性。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全面性要求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基本点全面联动,以大学生为原点构筑一个环形网络,努力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统一。

以家庭基点来讲,在大学阶段,由于家庭对大学生的教育带有一定的自发性与随意性,因此,很多家长疏于了解子女在大学阶段的具体表现,由此引发的不良事件时有发生。尽管大学生心智相比中小学生明显成熟些,但是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仍属十分必要,要使学生家长认识到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增强其联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学校平时应通过书信、电话等形式,定期向学生家长反馈学生的平时情况;举办学生家长委员会,了解学生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共同研究学生成长教育规律以及有关问题。

以学校基点来讲,法制教育不仅要求教书要育人,而且管理、服务也要育人,实现“三方育人”的统一。近年来,在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大趋势下,高校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大学生在校期间在住宿、就餐、消费等过程中遭遇的法律纠纷和维权诉讼也越来越多。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执行着重要的社会化职能,它的重要职责是通过系统的教育与灌输来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必须充分利用大学生各个活动场所的特点,适时地渗透法制教育,利用校园广播、BBS和公寓平台等途径可以进行大学生法律维权和自我保护方面的法制宣传,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民事诉讼法和侵权责任法等法律,为大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法制氛围。

以社区基点来讲,高校历来被认为是没有围墙的社会,如今很多高校学生自治团体蓬勃发展,大学生自治意识萌发,在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时要积极探索社区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决不能忽视这一新兴特征。在社区开展法制教育可以借助学生会、学生社团、学生宿舍自律会等学生组织,引导大学生正确表达利益诉求。例如在制定公寓管理、社团章程、宿舍规章等管理制度时,可以实行由学生代表、学校代表和物管公司三方组成的管委会,让大学生充分体现到民主、协商的法制氛围;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高校周边的社区资源,为大学生增加社区实践的机会。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三,所谓全员性,是指法制教育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不单单只是法制教育工作者的事情,强调法制教育者的广泛性。社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的人们都有义务担负法制教育的责任,都要为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事业作出贡献,专业教师、辅导员、教辅人员、家长、宿舍管理员、社团负责人,甚至大学生自己其实都是开展法制教育的一员。总之,在一体化法制教育网络模式中,人人都既是施教者,同时也都是受教者。惟其如此,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全员性方能彻底体现。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法治化发展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将间接影响社会主义中国的国际地位与形象。大学生是一个国家最年轻、最富有创造力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21世纪是人才竞争激烈的世纪。时代要求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也要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这对于促进高校的良性发展、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创建和谐校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舒生】

作者:彭美

大学生法制教育论文 篇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对策研究

摘 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做出了新的部署,给大学生法制教育指明了方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也日益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当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目前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如下:新生入学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思维;充分发挥并利用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占领网络法制教育的制高点;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其新媒体素养;加强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度;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注重网络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法制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增强全民法制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制意识。当今社会是一个公平竞争的社会,不遵守法律,不遵守竞赛规则,是无法竞赛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法制意识也应该在学校培养。随着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及其日常行为受其影响也越来越大。在目前新媒体环境下,探讨如何有效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培养其法制意识和精神,对推进我国依法治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的最紧迫任务

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法制理念的强弱,法律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高校在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上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肩负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担,因此,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已成了高校教育一项最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最后一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其人生成长中很重要的一个阶段,一个人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而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与法律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中最大一个不同是道德所适用的范围比法律要广。但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进行道德教育的基础,所以大学期间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其道德水平。

(三)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

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与法制教育息息相关,换句话说,法制教育开展的效果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接班人,其法律素质的高低对于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依法治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少之又少,甚至一无所知,如当年的“药家鑫案”等。特别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由于法治意识淡薄,受网上及西方不良思想的影响,往往容易走极端,而开展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法制教育形式单一,不能吸引当代大学生

在大学,课堂授课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途径。但是,长期以来以法律条文的灌输为主“填鸭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教育效果不好。此外,普遍存在的情况是,当前大学生往往对专业课程以外的包括法制教育在内的公共课程重视不足,相反的,在思修课上,同学们可能更多的是关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因而通过课堂上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标很难实现。

(二)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新媒体也是一柄“双刃剑”,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一方面对于新媒体上的大量虚假、庸俗的信息,大学生缺乏应有的辨别能力,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在当前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下,极易发生变化。特别是当前的舆论导向,对大学生的成长越来越不利。我们在享受新媒体技术的极大便利的同时,一定要警惕其带来的消极影响。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法制教育内容较少

一提到大学的法制教育,很多人应该都会想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思修课程作为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法制教育涉及的内容多、课时少,使得教师根本无法深入讲解”。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接受法制教育有一定的限制。另外课程注重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知识性的讲解较多,对于实际案例及法制思维的培养却很少,在一定程度上没有达到法制教育应有的效果。

(四)高校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在大学进行法制教育时,教育者本身的法律素质很重要。而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与实践性还有政治性都很强的综合性教育,这对从事法制教育的老师来说要想做好这个工作必须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但是,由于专业背景限制或者其他借调或转岗过来的专业教师,专业知识较贫乏,理论基础较薄弱,司法实践经验不足,其教学和法治教育的效果直接受到影响。高校法制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也直接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对策与思路

(一)新生入学教育之初就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思维

公民法制意识及观念的强弱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而人的法制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有目的引导与培养。这就需要首先学校领导及老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然后把对法制教育的支持落实到具体实际的工作中。为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思维的培养。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校园宣传舆论、校园文化活动等多种渠道,多层面地大力传播法制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形成领导带头,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的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文化环境。让大学生身临其境,激活他们的社会主义法制思维细胞,形成“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

(二)充分发挥并利用新媒体的巨大优势,占领网络法制教育的制高点

面对舆论生态的变化和当前全新的舆论环境,高校应积极有效地应用新媒体技术,主动适应、顺势而为,占领网络法制教育的制高点。加强新型媒体的建设管理,要善用新媒体的影响,组建法制教育的网络阵地,遵循网络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网上舆论,传播正能量,如积极创建学校、系院、班级的微信公众平台、微博、博客等,主动占领新的舆论宣传阵地,通过推广富有创意和形式活泼的法制意识和相关的法律信息,更具体地向当代大学生传递,从而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三)优化法治教育师资队伍,提高其新媒体素养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加快法制教育队伍建设,优化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积极鼓励引进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律师、法官、检察官等进校园为学生授课,形成一支专、兼、聘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高素质的高校法制教育师资力量。通过多种途径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培训,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新媒体应用能力,能够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法制教育上的作用,以形式多样、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法治教育正能量。通过开展“法制宣传月”,在网络开设专栏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和主题活动,为学校推进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法制教育队伍,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因为大学生目前是青少年网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对周围的新生事物极度敏感,能很快地接受、适应并融入新媒体环境,能够熟练地使用、操作各种新媒体,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内容进行技术处理或者内容增改。相对传统媒体素养,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由于其使用时间较长使得其已经高于目前法制教育队伍的新媒体素养,如果法制教育师资队伍不尽快抢占新媒体阵地,无疑会陷入法制教育的被动地步。这就需要提供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新媒体素养。

(四)加强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度

根据以往的工作方式,主要依靠传统媒体进行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现当前社会价值观。但是新媒体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关注更多的是新媒体,喜欢在新媒体网络平台上展现自我,所以需要加强新媒体的社会舆论引导力度,加强对法制教育的积极而又全面的宣传,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的使用网络并且不迷恋网络,能够通过新媒体平台上的法律知识与法律案例的学习逐渐提高自身的法制意识和法制思维。

(五)提高大学生自控能力,注重网络法制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培养

众所周知,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法制思维培养的根本在于大学生自觉意识的培养,需要提高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自控能力,使大学生明白网络的不文明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甚至可能发展成违法和犯罪行为,同样要受到相应的惩罚,从而减少网上不良行为、网络犯罪的发生。大学生也应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与责任意识,相信法治,将法治精神、法治思维根植于心,不断自觉完善。

开展大学生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及法制思维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社会、家庭和自我教育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的教育功能和导向功能,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联动与聚合传播,力求更加突出重点、明确主题、规范有序,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传递正能量。

参考文献:

[1]张红.大学生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及培养方法[J].中国市场,2008(39).

[2]杨健燕.大学生法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3]陈大文,孔鹏皓.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1).

[4]李华.基于网络环境的大学生法治教育对策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5]马红娟.对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8(2).

[6]陈大文,王一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背景下大学生法治教育新任务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7]卓殷如.当代大学生法治观的现状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南方论刊,2010(5).

[8]谷骞.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法治宣传教育作用的路径研究[J].文教资料,2015(2).

作者:胡军卫

上一篇:农村经纪人发展论文下一篇:证券市场投资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