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7

摘要:“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带来挑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变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探索。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思考

摘 要 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习惯,促进美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笔者以成都大学美术学院实施养成教育的实践经验为依托,思考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一些挑战和经验。

关键词 美术类 大学生 养成教育 思考

Key words fine arts; college students; cultivation education; thinking

1 養成教育的概念及积极作用

1.1 养成教育的概念

对于养成教育,在学术界有各种定义。有的专家认为,养成教育是对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养成。有的专家认为,养成教育是对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人格等多方面的养成。有的专家则认为养成教育是对行为习惯的养成。笔者认为养成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持续的有序管理和教育,使大学生自觉将学校的校风校纪内化为行为规范的过程,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笔者认为,养成教育重在“养成”,教育是一种手段。首先,它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养成教育从始至终都是靠一定的管理、一定的规章制度来完成的,使大学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通过学校管理形成一个规范‘场’,将受教育者的行为纳入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使学生按照规范设计的方向和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①其次,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养成教育不能仅仅靠说教,它的主要形式是做。通过行动,逐步理解学校的相关政策,逐步将一些外在的规范内化成自己独有的品格。学生们在日常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学生们也是在实践中发现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学生们也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三,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养成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通过一定的政策和手段帮助学生们形成一定的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习惯的巩固更需要时间,养成教育的效果检验仍然需要时间,所以,养成教育具有一定的持续性,是需要坚持做下去的教育活动。

1.2 养成教育的积极作用

1.2.1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自古以来,人类遵守的行为规范在不断变化,但人类一直都存在一个意愿,那就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行为规范,人们通过教育来完成人们的意愿的传承,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接受行为规范,并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指导外在行为。

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则是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大学生将社会规范和规则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在此过程中,基础性工作就是要帮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习惯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内在的思想品德。如何帮助学生们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大学生养成教育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大学生养成教育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1.2.2 有利于大学生的知行合一

传统的思想教育往往采取的是灌输教学法。在表面上看,受教育者能够领会和体会教育者的意思,但在实际行动上,受教育者往往不会践行他所学的知识,这就容易导致知行脱节,学习的是一套,践行的是另外一套。

养成教育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评价体系——行为是外显的。人们评价养成教育做得好不好,不是看其理论掌握得有多深刻,不是看学生们的感想有多丰富,而是要以受教育者的行为作为衡量标准,它的教育重点是人的行为,它的教育方法就是行为训练,它的成果可以被明确衡量。因此,大学生养成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做到知行合一,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1.2.3 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德育的体系和深度

大学生德育是一个非常宽泛的体系,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和基础。大学生德育主要通过理论灌输和社会实践等几个方面进行。在理论灌输方面,养成教育有着深厚的理论支撑,既有古人的“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又有歌德认为“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既有陶行知先生所重视的“需要建立下层的良好习惯,以解放上层的性能”,又有杜威强调“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个体的道德体验来达到教育目的”。在社会实践方面,大学养成教育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教育,通过实践检验教育效果,通过实践提升教育水平。

2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挑战

2.1 传统的说教式教育对于美术类大学生效果甚微

随着网络的日益发展,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变得越来越多,这加大了对传统说教式教育的冲击。大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内容都是与时代脱节的、滞后的,令他们困惑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渐渐丧失权威性。

美术生对于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更是出现抵触情绪。由于学科背景的差异,他们在大学之前就对德育类课程存在误解,他们更愿意将时间用在所谓的“有用”的专业学习上,而在思修课、主题班会活动中经常出现缺勤的现象,即便是在课堂上,也经常出现走神、睡觉等现象,更遑论把所学的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2.2 美术类大学生的习惯养成周期性较长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美术类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有一定的好奇感,对感人励志的故事也会产生共鸣,但对于坚持习惯养成就比较困难。美术类大学生在大学之前往往已经形成了一些不良习惯,而这些习惯可能对日常学习生活是有不利影响的,要改掉一种习惯进而形成另一种习惯就更加困难。

2.3 养成教育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1)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学阶段关于生活习惯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侧重于如何培养学生形成一种健康的自我管理模式,学校不可能去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规定学生如何去做。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很多学生不会或者不能适应这种自我管理模式。大一新生往往缺乏自制力,不会合理安排时间,缺乏自理能力,缺少健康常识等等;老生们则表现出来的是宿舍脏乱差,晚归现象严重,睡懒觉不吃早餐等等。

(2)责任意识淡化,集体观念淡漠。随着社会思潮的不断涌入,各种思潮不断冲击着大学生。而在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集体观念越来越淡薄。同学们不断增强自己竞争意识的同时却越来越忽视集体合作精神。虽然在职业教育或者素质教育过程中,从未中断对团队意识的培养,但收效甚微。学生们在日常表现中更注重自己的切身利益,却淡化了自身对于社会和集体的责任和义务。

(3)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自觉性差。美术类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从高强度的高中学习生活过渡到相对轻松的大学环境,使得他们渐渐丢掉了以前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部分同学认为高考前的奋力拼搏已成为“不堪回首”的历史,高考的目标已经实现了,因而产生松懈的思想。目标的缺失造成了大学新生精神的迷茫,使他们没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60分万岁”成了部分大学生为自己设定的新的学习目标。

(4)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發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校大学生的竞争意识也不断增强。然而,面对激烈的竞争,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心理承受能力日渐脆弱。急功近利、争强好胜,期望获得成功的动机感太强;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压力太大等因素,加上当代大学生又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在顺境中长大,普遍缺乏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抵抗挫折的能力,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与失败,容易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3美术类大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的经验

随着学校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力度逐步加大,养成教育逐步被各大高校所重视。成都大学自2014年开始下大力气加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美术学院积极响应学校的指示,结合美术类大学生思想的特点以及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开展了系列活动,争取将养成教育落到实处。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在美术类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如下:

3.1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和重视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工作上,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切实落到实处。要把养成教育贯彻于整个教育的始终。高校领导者必须重视养成教育,承认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承认大学生的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仅仅是靠简单的几句口号,几个活动就可以获取显著效果的。必须形成长效的机制,为养成教育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加强宣传,为养成教育的运行形成氛围;必须整合资源,为养成教育的长期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美术学院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自上而下贯彻学校精神和理念,充分了解美术生的特点,挖掘美术生在综合素质提升特别是习惯养成方面的困难,召开院班子会议、班主任会议、团学干部会议等,自上而下形成高度的统一,通过微信、微博、宣传栏等各种途径营造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对养成教育的活动高度支持,为美术学院的养成教育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整合资源,形成养成教育合力

养成教育不是领导、辅导员或者学生干部某一方面的力量可以完成的,必须是多种力量通力合作。对每个学生来说,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在不同生活范围中受到教育环境的不同影响。“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和同辈群体环境都会对养成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

养成教育自学校学生处发起后,学院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教育合力。首先,加强家校联系,告知家长学校在进行养成教育,会严格各方面的纪律要求和规章制度,请家长给予谅解和配合,并请家长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其次,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在朋辈之间相互引导,先进带后进,不断提升同学们对于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在美术学院内部形成良好的培养氛围;第三,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要求,由于学院学生相比于文化科考生来说,对于传统思政教育具有一定的逆反情绪,这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要求格外高,因此学院要求辅导员班主任在开展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紧密结合班级自身特点,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在学院、朋辈和家庭等多方面合力的共同努力下,学院的养成教育顺利开展。

3.3 紧密结合专业,丰富活动内容

养成教育,它属于德育的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单纯进行理论灌输是行不通的,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其实效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不能简简单单地提要求,要使教育对象切实体会到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在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上要善于创新。对于美术生来讲,简单的灌输教育容易引起学生们的逆反情绪,使得养成教育事倍功半。在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必须激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愿意参与其中。

美术类学生对于其专业的热情十分浓厚,他们通过长时间的培训积累下来的是对其专业的高度认可,专业功底好的老师和同学容易受到同学们的认可,通过专业交流能够拉近同学们之间的距离。面对这个现象,学院在开展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积极利用学生的专业特长,开展宣传活动,鼓励学生们自主制作宣传海报,在制作过程中理解养成教育;在宿舍文化上,鼓励学习家装设计的同学设计寝室模板,使自己的寝室更加温馨;在全学院开展“成都大学美术学院文明礼仪形象大使”选拔活动,在选拔过程中充分展示同学们的才艺,并鼓励同学们为文明修身活动进行宣传,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3.4 点面结合,重点突破

养成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同学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要分门别类,点面结合,把养成教育工作做出特色。

美术类学生在养成教育过程中全面铺开,但收到的反馈效果是很慢的,有部分同学能够接受并在日常过程中执行,但还有部分同学对于养成教育持不屑一顾的态度,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院一方面通过特色活动凝聚愿意接受并积极践行良好习惯的同学,使他们成为养成教育的生力军,另一方面,学院组织领导、辅导员等与不肯接受养成教育的同学结对子,不断关注这批学生的思想状况,积极引导他们,使他们逐步接受养成教育。

通过一系列举措,成都大学美术学院的养成教育在一年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的学生开始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学院会在以后坚持养成教育,并将美术类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体系加以完善。

注释

① 江浩.论大学生的养成教育.2005优秀硕士毕业论文.

②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50.

作者:胡忠浩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摘 要:“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可以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带来挑战,针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变化,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进行探索。

关键词:养成教育 大学生 新媒体 途径

“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是形成优良校风班风及学风的关键教育,它以高校为主要阵地,以全体高校教师为主体教育者,在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配合支持下,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运用多种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和途径,在无形中对大学生施加有形的系统影响,帮助其形成或养成优良学风、人文素质、高尚品行、健康心理、规范生活。 简单地说,大学生养成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及学习习惯。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教育是什么,从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新媒体”的出现,受到大学生的喜爱,不可避免地对他们的思想产生影响,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带来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1]因此,新媒体时代高校的养成教育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有效的模式及对策,有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养成教育现状

1.1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的变化

传统模式下大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主要以课堂和图书馆阅读图书,请教他人的方式获得,因新媒体的操作简单,改变了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大学生可以通过使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从声音、文字和图像等方面以更易理解更轻松的方式获得,进行交互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让很多学生认为课堂的学习不必要,自己可以轻松获得,表现为无故旷课、迟到早退、上课睡觉、玩手机等不良行为,将大学当成了个人懒惰松懈的场所,学习态度消极无目标,失去学习的兴趣。

1.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大学生是文化层度较高,思想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易接受新鲜的事物,而新媒体正是高校学生使用最广泛的技术手段,可以获得信息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多元化的资讯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念,但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取的信息难以控制,有些不良信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甚至会抵消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影响,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1.3 新媒体环境下使得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变化

21世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在大学生中普及的程度非常高,几乎人人手里拿着手机挂着QQ或微信,成为大学生的一种主要的生活工具,使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网络化”,为他们获得信息提供非常便利的条件,必然会引起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大学生能够用正确的态度使用新媒体,则会对其学习、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可对于大学生的课余时间的安排是上网聊天、打游戏、看电影,睡觉,购物等方式来打发时间。

1.4 新媒体环境下多数高校对大学生养成教育重视不够

新媒体的出现影响最深刻的就是大学生,他们是新媒体的最早使用者、推广者。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改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严重滞后,大多数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党群部门的事情,是辅导员的事情,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海量的信息伴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影响着大学生的方方面面,而陈旧的教育内容不适应学生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也要不断的更新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深入了解学生诉求,无论是在环境场地还是相应的制度上都要转变,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

2 新媒体环境下探索养成教育途径的选择

2.1 重视校园文化,将传统美德和文化融入到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中

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不仅要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弘扬传统文化,也要利用新媒体对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校园文化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会潜在的、缓慢的、长久的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修养,起到熏陶和感化的作用,因此,高校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

2.2 健全制度,重视日常行为养成教育

养成教育是关系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也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人的未来发展有着直接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科技和网络信息不断发展的今天,没有足够的自制力,建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从小事着手。英国教育思想家洛克在研究孩子教育时曾说:“应该利用一切实际甚至在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孩子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这就是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日养成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发生作用。”例如作息時间的合理安排,寝室3个文明的考核、公共秩序的遵守、遵守课堂纪律、诚实守信档案的建立等方面,让学生在养成教育中,自觉地养成遵守社会公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由他律向自律转换。

2.3 加强新闻宣传,建立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养成教育还要积极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要帮助大学生提升鉴别能力和筛选能力,大学生正处于人生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受到诱惑和误导,因此,我们要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引导,建立QQ群、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加大良好生活习惯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扬志气,树新风,增强大学生的文明素养和行为习惯。为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一个正向的道德舆论氛围[2];让学生关注学校的“官方”网络平台,就大学生关注的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通过媒体和网络培养优秀的学生作为示范,让学生通过自己周边人的影响,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增强明辩事非的能力;在健康积极的网络平台中进行养成教育会更有成效。

2.4 提高认识,进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正以其强大的功能影响着大学生和其身边的世界,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身心受害的困境。因此,我们在利用多媒体对大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时候,我们要积极地进行媒介素质教育。要开设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课程,提高大学生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请专家来开展讲座,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受骗;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的作用,密切关注网络动态,合理引导,提倡文明上网,提高道德品质;对辅导员、教师也要进行媒介素养培训,对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帮助学生规避网络风险。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10-15.

[2]蔡静俏.大学生“三养成”强化模式的构建[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6(6):46-48.

作者:崔彩霞

大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摘要】大学生养成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不断加强大学生养成教育力度也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与时俱进的必然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较之公立学校具有更高的自主性,但是自主性较高也对民办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发挥自身办学灵活性的基础上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室各大民办高校普遍探索的课题。本文主要通过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 本内容、民办高校严抓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要性、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要途径等内容展开论述。

【关键词】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

关于大学生在高校应该侧重于接受哪方面的教育,社会上早就众说纷纭,大致可归纳为两种观点。一种看法是,大学是很多人学习生涯的最后一步,也是步入社会的前期准备阶段,大学生应该侧重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为以后适应社会、走上各自岗位打好基础。另一种看法是,德为立身之本,大学开展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大学生应该在大学阶段加强思想教育学习,首先在思想、德行学习上有所长进。笔者认为,这两种声音并不冲突,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既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要在德行修养上主动要求进步,时刻约束自己。其实,无论是哪种内容的学习都要很赖于学校的养成教育。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主要表现

笔者查阅了诸多资料,将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素养的主要表现归纳为三大类:平常生活中素养的缺失、学习中素养的缺失和求职中素养的缺失。平常生活中素养的缺失是指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不恰当行为,例如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社会公德,随意破坏学校的公共设施;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缺乏尊老爱幼的道德意识,拒绝在公车上给老人、孩童让座;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过于随意,没有做到自珍自爱,也不重视社会舆论导向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中素养的缺失主要是指学习懒散、学术不端和考试作弊等行为。部分民办高校大学生在大学过分关注娱乐生活,忽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往往在重要考试来临时临时抱佛脚,甚至采用各种卑劣手段作弊。更有甚者,在学术上造假,抄袭他人的论文和设计成果为自己谋取不正当利益。民办高校大学生求职中素养的缺失最主要的是指个人诚信问题,有的大学生在求职时过分编造实习经历、美化个人简历,欺骗企业,达到获得就业机会的目的,一旦被企业觉察,不但损坏了自身的名誉,也会给学校形象抹黑,带来难以消除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在生活、学习、求职过程中的素养缺失现象严重与学校养成教育的缺失离不开干系。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松懈

与公立学校相比,民办学校的学费高昂,贫寒子弟很难负担得起,而有钱人家则不会在乎这点学费,所以一般来说,选择民办学校就读的学生有很多家境殷实,非富即贵。这种家庭条件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家长普遍很忙,往往因为工作忽视孩子的德行培养,缺乏亲情互动和沟通,难以对孩子的行为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众所周知,当今社会是互联网时代,网络大行其道,其在给千家万户带来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极易把暴力的、色情的、偏激的资讯带到青少年面前。另外,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上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之风不仅在网络上生根滋生,甚至时刻活跃在我们现实生活、大众视野之中。由于青少年年轻气盛,对各种社会乱象缺乏甄别和理解能力,很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侵蚀,并且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表现出来。

(三)民办高校自身体质的负面影响

民办高校治学的自主性更强,受经济杠杆节制的作用更明显,所以在治学中逐利之风很是强盛。如果民办高校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过分追逐利益,忽视道德教育的开展很容易给社会的歪风邪气以可乘之机,不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养成。

三、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一)实施养成教育是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由于中国的民办高校起步较晚,社会上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不高。民办高校招收的生源和学苗的综合素质稍差于公立学校。这些学生在精英教育时与理想的大学梦无缘。他们中很多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身体看似成熟但心理发展滞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完善,他们的智商和情商普遍较低。因此,必须加强养成教育。

(二)加强养成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需要

大学生尚未步入社会,长期处在校园这一象牙塔之中,与外界接触较少,对社会上一些不良文化认识不清,容易受到误导。由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内容较为枯燥,加之大学生主动接受知识洗礼的觉悟不高,因此思想品德教育等相关知识较为匮乏。再者,学生家长多忙于工作,未能及时发现孩子的操守问题,并及时开展行之有效的交流和引导。综上所述,民办高校在治学中开展养成教育是最佳选择,是提高大学生思想觉悟的必由之路。

(三)开展养成教育是促使大学生成才和就业的法宝

民办高校的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尽优势、处于不败之地并终找到心仪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必然要在大学学习阶段大力提升个人素养,谋求个人素养与社会需要的完美契合。这有赖于民办学校的养成教育大力开展。

四、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开展途径

养成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通过行为训练、严格管理等多种教育手段,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最终养成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习惯的一种教育[1]。

(一)加强学生对思想道德规范的认识与学习

“知是行之始”,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开展的第一步便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与落实。

(二)注重情感沟通

人是情感动物,万物之灵长。现在的学生大都是90后,逆反心理较强,针对他们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注重以情动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是上上策。

(三)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大行其道,其在给千家万户带来信息的便利的同时也极易把暴力的、色情的、偏激的资讯带到青少年面前。另外,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速度,社会上存在很多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之风不仅在网络上生根滋生,甚至时刻活跃在我们现实生活、大众视野之中。要想抵挡这些不良风气对学生造成侵蚀,除了社会和学校的保护措施,最根本的还是得靠对学生顽强的毅力和自控力的培养。

(四)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民办高校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仅仅是强化了大学生的向善崇美意识,只有“知行合一”帮助大学生在日常的实际生活中践行这些道德准则才能真正完善民办高校的养成教育落实工作。比如,民办高校可以在学校中倡导一些弘扬社会正气的学生活动,号召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完成学生思想品德行为的培养和训练。

(五)重视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民办高校教师要特别重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更新。养成教育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教育,这需要教育工作者真正地了解养成教育内涵、实施方法和实施过程中的个体化差异。学校制定的教育方案是大众化、适用于全体学生的,一线教师深入接触学生,应该善于针对不同学生情况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众多学生中评选出德、智、体、美综合方面表现优异的,树立典型和榜样。教师自身注重“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提高自身修养和道德素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做得更好,在与学生接触过程中,要发自内心地爱学生,学生认可老师的前提下往往会“亲其师,信其道”,这种情境下的学生工作将不再是难事[2]。

(六)要发挥强制度管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民办高校的养成教育推广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应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见到成效的“面子工程”。为此,本着从长远出发的初衷与希冀,民办高校应该将养成教育开展与落实用制度固定下来,运用管理制度的约束力来管权、管事、管人,真正将这项工作当成一项育人的使命去完成。同时,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规范操作性经验的积累,获得与规范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实践中完善强化规范意识,自觉做好分内的事,对自己的行为和目标起到正向牵引作用[3]。

五、结语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民办高校大力开展养成教育有利于为国家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然而,现实中民办高校往往过于趋利忽视养成教育开展,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缺失现象层出不穷,笔者希望本研究能够为民办高校管理人员开展养成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徐济陆.关于民办高校之养成教育[J].科教文汇,2008(5):4.

[2]魏连栋,解志山.民办高校学生养成教育初探[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ournal of Jili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2013(10):42.

[3]郑金锋.论民办高校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六种主要途径[J].大学教育,2013(8):114.

作者:李艳

上一篇:精细化财务管理论文下一篇: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