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并存的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全国的各大高校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意外事件,学校、老师和学生应该引起重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出台积极的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1:

单亲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与构建

摘要:高校的单亲学生在家庭环境、社会舆论与公共服务、学校教育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社会支持缺失,应构建一个以自我支持为根本、以家庭支持为基础、以学校支持为主导、以政府和公共舆论支持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单亲大学生健康生活和成长。

关键词:单亲;大学生;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面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系统,既包括客观物质类的支持也包括主观体验类的支持。从精神层面看,社会支持指被支持者所觉察到的来自他人或其他群体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大量研究均证实了社会支持系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联性,它是个体在遇到挫折时缓解情绪压力、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单亲大学生作为大学校园里的一类特殊群体,由于生命历程中家庭结构的裂变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单亲生活状态,他们感受到的来自家庭、社会的支持与来自完整家庭的大学生相比必然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单亲大学生体验到来自家庭内的关心与支持较少,但感到来自社会、朋友的关爱和非单亲大学生差不多;另外,不同性别的单亲大学生领悟到的社会支持略有不同,女性领悟到的家庭内支持、家庭外支持及社会总支持有略高于男性的趋势,这可能与女孩较男孩更感性、更敏感有关,能相对较多地感受到来自各方的支持,而单亲男孩较女孩更有可能成为父母发泄的对象,遭到的打骂较女孩多,受到的关照较女孩少,因此领悟到的支持相对较少。

一、单亲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

大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等多种因素的支持。单亲大学生由于缺少完整家庭的关爱,加上社会偏见、学校教育不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生活中发生应激事件时,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主观体验支持和客观物质上的支持。

1.家庭环境的支持缺失。一般说来,来自家庭的支持是大学生的主要支持系统。对单亲大学生而言,家庭的破损不仅给他们带来难以平复的心灵创伤,而且对其学习和交往均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家庭结构的残缺、亲子关系的失调、家庭经济状况的变化以及离异父母对子女的互相推诿等都是导致其家庭支持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将生活中的不满和愤恨转化到孩子身上,无暇或无心顾及对孩子的教育,对这类家庭的大学生来说,他们体验到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更少。

2.社会舆论及公共服务的支持缺失。在国人根深蒂固的家庭观念中,离婚虽然可以被理解,但目前社会舆论对离婚仍然不够宽容,甚至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单亲的偏见,一些媒体的报道,容易让人们习惯性地将单亲和“问题少年”联系在一起,无意中加重了这种偏见。由于这种认识上的不足、社会观念的滞后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社会上为单亲家庭服务的机构和组织也是少之又少。在这种社会舆论和偏见的影响下,单亲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可能会对自己的处境产生怀疑,加上他们思想和人格尚不成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和行为上的异常。

3.学校教育的支持缺失。客观地说,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未落到实处,许多高校只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来开设,其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教学效果自然大受影响。此外,许多高校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但咨询工作开展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许多咨询的教师并不具备咨询资质,难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成功干预;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室条件落后,咨询方法和技术适应不了学生的要求,因此,一些单亲学生即使有了心理问题也不太愿意去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和支持。

二、单亲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

社会支持对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和个体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个体工作绩效、自我概念和身心健康有着显著正相关,与焦虑、抑郁、毒品使用有着显著负相关。毋庸置疑,单亲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以及随之而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对他们的认知发展、学习生活、恋爱交往及人格的完善等均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对单亲家庭大学生而言,有必要构建一个以自我支持为根本、以家庭支持为基础、以学校支持为主导、以政府和公共舆论支持为依托的社会支持网络。

1.家庭支持是基础。家庭是大学生的主要支持源和坚强后盾。父亲或母亲任何一方都应加强和子女的交流,给予子女更多的情感支持,让他们感受到更多家庭的温暖。父母如果离婚了,双方均要主动与孩子沟通,并希望孩子理解父母,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现实,坦然接受家庭的变化。既然分手已成事实,最重要的是要给孩子安全感,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依然是爱孩子的,离婚以后都不会抛弃他(她),要经常和孩子联系,尽可能多地给予关心和教育,同时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千万不能放任自流。同时,为人父母,理当注意对子女的言传身教,避免负面的“情感暗示”,虽然两个人离婚了,但彼此不应相互仇视,一方更不能将仇恨带给孩子,当然也不能以过分溺爱的方式去弥补,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

2.社会支持是依托。从社会方面来说,重要的是转变观念和认识,营造开放、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首先,從观念上打破传统的对单亲负面的定义,以客观的态度认识和看待单亲。可以这样认为,“单亲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角色”,单亲生活也可能是快乐的,成为单亲抑或是一种“催化心智发展”的机会。客观地说,婚姻的改变是一种自然的现象,单亲是一种选择的结果。何况,婚姻只是人生命中重要的部分而非全部,完美的婚姻是不存在的,人们需要做的是接受婚姻的不完美。“单亲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角色”这一理念强调单亲本身并不存在好与坏,它是一个正常身份,因而鼓励社会客观地看待单亲家庭,并积极帮助单亲家庭成员认同自我身份,进一步帮助其客观地认识婚姻。其次,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让社会更客观地认识和了解单亲这一社会群体,让人们认识到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有了心理问题就像有了身体疾病一样应该及时寻医问诊。对单亲导致心理问题的孩子,社会要消除偏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

从社会支持系统的物质层面考虑,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资金帮助、心理咨询服务、专门性的社会服务组织等都是有建设性意义的举措。

3.学校支持是主导。从学校方面来说,高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加强与家庭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关心单亲学生的成长。首先,建立单亲学生档案,将曾有童年创伤、留守、贫困和家庭不完整的大学生列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了解、跟踪和帮助。其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一是在专业和课程設置上,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二是要普及和提高心理健康课教师的专业知识,鼓励其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组织成长训练营等体验活动,帮助单亲学生学会自我减压,增强人际交往和适应能力。再次,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一定要做实。对单亲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应突出三个重点,一是解决他们的自我认同问题,即如何看待、接纳自己单亲的身份;二是看到单亲的心理困扰不只来自于成为单亲本身,而与其成长经历、自我的人格特点有关;三是将单亲作为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一个契机。此外,学校应鼓励开展娱乐及交往活动,发挥各种社团组织、同乡关系的作用,帮助学生消除寂寞、孤独、抑郁等负性情绪,使学生感受到社会支持体系的存在。

4.自我支持是根本。从单亲大学生本身来说,既要正确认识又需积极面对。要认识到尽管单亲家庭客观上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如经济困难),但单亲家庭并不等于“有问题的家庭”,单亲不是一个负面标签,关键是自己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要更积极地看待生活中的变化,认识到成为单亲也有可能让自己发挥出更多的潜能,变得更加独立。成为单亲,也可能会促使我们反思自我,重新认识自己,更好地走以后的路。

总之,单亲大学生应走出个人狭窄的生活空间,扩大交往,投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集体活动中去,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只要能够积极地驾驭自我和环境,他们同样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

参考文献:

[1]Munroe&Steiner.Socialsupport and psychopathology:Interrelations with preexisting disorder,stress and personality.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86.

[2]陈成文.社会弱者论——体制转换时期社会弱者的生活状况与社会支持[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

[3]王挺,沈永健.单亲大学生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测试结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1).

[4]刘媛,姜潮,林媛,等.单亲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5).

[5]贾晓明.单亲的心理社会干预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4).

[6]刘春梅,刘刚.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发展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7,(5).

作者简介:康拾才(1977-),男,湖南娄底人,教育心理学讲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康拾才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2:

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分析

摘要:在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经济压力并存的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水平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每年全国的各大高校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意外事件,学校、老师和学生应该引起重视,关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出台积极的措施。现在我对某高等学校的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通过《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分析和讨论某校2016级本科生的心理普测状况,然后提出应对措施。

关键词:压力;健康水平;入学普测;措施

一、研究对象、方法、时间和过程

(一)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某校全体本科新生,共5444人,其中男生3003人,占年级总人数的55%;女生2441人,占年级总人数的45%。

(二)研究方法

采用《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亦称之为自杀风险评估量表)来评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共93题。内容涉及到个体成长经历、人格特质、生活应激、社会支持、抑郁情绪等方面客观存在的自杀相关风险因素,目的在于综合评估大学生潜在的自杀风险水平。划分为5个等级:(1)正常,不存在自杀风险;(2)较低,自杀潜在风险比较低;(3)中等,可能存在自杀潜在风险;(4)较高,有自杀潜在风险;(5)极高,自杀潜在风险非常高。本问卷可筛选出那些潜在自杀风险比较高的学生,以便进行重点干和辅导,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该问卷在国内已经普遍使用,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效度。

(三)研究时间

本次普测持续时间为开学的8月21日至9月25日。

(四)普测过程

要求学生访问该校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网站,登录大学生心理危机与干预系统进行自主测试。学生在安静的环境下进行测试,能把控好时间,保障一定的安全性和真实性。

二、心理普测结果分析

依据《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调查显示:该校自杀潜在风险极高的学生有13人,占总测评认识的0.24%;自杀潜在风险较高的学生有111人,占总测评人数的2.04%;自杀潜在风险中等的学生有527人,占总测评人数的9.68%;自杀潜在风险较低的学生有296人,占总测评人数的5.44%;正常的学生有4497人,占总测评人数的82.60%。

自杀风险与个体成长史中的家庭情况、父母教养方式、童年创伤经历、物质滥用等因素,应激生活事件和社会支持情况,人格特质,抑郁情绪等方面密切相关。综合以上方面,可以推断学生的自杀潜在风险的等级。

三、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树立科学的健康观

据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宪章》中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必须从生理、心理、行为等因素分析:有没有器质性或功能性异常;有没有主观不适感;有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

(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对环境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心理健康的人是充分自我实现的人、是适应良好的人和适应与发展和谐统一的人。[1]由于国内外学者确立心理健康标准所遵循的依据不同,因而对心理健康的判断标准的认识也存在差别。对于各种各样的人,心理健康会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如果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他所呈现的状态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说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要兼顾生活处理、学习上进、集体团结等各个方面,表现为在生活上要能够有自理能力,能处理生活上大大小小的琐事;在学习上要积极向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懂的地方要请教老师;在班级上要有集体荣誉感,积极参加班上举办的各种活动,融入到整个班集体中去。

(三)对心理健康标准的理解

判断心理健康应兼顾内外两方面,外:行为符合规范、人际关系协调、社会适应良好;内:心理机能健全、正当手段满足需要。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更是一个过程,非静态:没有压力和冲突,是动态的:在平衡和不平衡、冲突中追求发展。心理健康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生态度,非超控制(神经症)、非失控制(反社会性)、开放,乐于吸取新经验,积极眼光看问题,放弃做完人和超人底目标。[2]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情况

从《大学生入学心理普测》的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正常的学生占到80%以上,但是每一级包括较低自杀潜在风险、中等自杀潜在风险、较高自杀潜在风险和极高自杀潜在风险都占有一定比例,表明大学生健康水平还是一个低水平的,存在很大潜在的危险。由于刚入学,面对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关系等因素的变化,部分本科生感到困惑和迷茫,要完全适应大学的生活,还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这17%的人数不容忽视,相反这些人恰恰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咨询和辅导,最后达到一个较高的健康水平。

五、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一)全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科生的心理健康要通过班集体、学校、网络等各个方面来进行维持和加强。首先,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课程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对待不同的学生和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教学,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让学生学会认识和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学生适应环境和心理调控的能力,在挫折中学习和成长。

其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21世纪是一个信息技术时代,网站、微信、QQ、新浪腾讯微博、百度等都可以成为我们宣传的媒介,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载体,以满足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在这些网络平台上我们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意见,每天可以按时发送早安和晚安心语,在这些鼓励的话语中让学生更好的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然后,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构建和谐校园,例如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卫生大使的评选、播放心理知识教育影片、排演校园心理剧、心理文化节等,来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引导和帮助他们进入良好人格的自我塑造和自我完善。

最后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加强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判断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3]

(二)建立完善的危机干预体制机制,有良好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在加强思想建设之后,对于《大学生入学普测问卷》中哪些有较低、中等、较高和极高自杀潜在风险的学生应该及时的进行干预行动。寝室长可以作为宿舍的专员对室友的情况进行了解然后向辅导员或班主任汇报。每个班级里面应该有一个心理委员,她应该主动关心本班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向本班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关注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充当老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对本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好工作记录和学期工作计划与总结。学校里面应该有心理咨询室,并做大力的宣传让学校里的学生都知道它的存在,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很方便的沟通和咨询。

(三)培训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

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和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是良好教育效果的保证。目前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一部分是兼职教师,专业教师人数甚少,班级里的心理委员受到的专业培训和辅导也较少。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培训班,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生、教师和辅导员,进行规范、专业的心理学学习,以形成一支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队伍,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结果。“大学生身心健康辅导站”承担为一般心理困惑学生提供咨询服务的任务:心理健康互助小组及时发现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用真诚和热情帮助他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 变革势在必行[J].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2000,(4).

[3]黎文静.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調查及对策研究[J].Health Medicine Research and Practice,2009,(9).

作者:刘金荣

大学生健康教育心理学论文 篇3:

高校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摘 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安全稳定的突出问题。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表现形式、成因及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进行探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问题

1.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2013年5月25日,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各高校都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举办了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或心理健康活动及心理健康普查活动。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以下几个状态:

1.1心理不健康学生人数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统计资料介绍,我国心理不健康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且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89年是20.23%,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国13万大学生进行抽查结果显示,有20.23%的人存在心理障碍。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99年是29.30%。2012年,某高校对53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48.26%,近2%的学生有过轻生的想法。可以看出,我国心理不健康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1.2心理不健康学生的危害越来越大。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逐日增多,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例如2004年2月的马加爵因与宿舍同学不和连杀四人。2007年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女大学生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逃逸。

以上发生的各种惨案已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警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概括地说,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按照出现的危害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但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两者没有严格界限,轻者为障碍,重者为疾病。

2.1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个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缩退或偏离。它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孤僻、敏感、多疑、焦虑、对人敌视及暴躁冲动等,显然,这会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如得不到及时、更多的帮助,可能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

2.2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身体不适感,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常见的心理疾病有以下几种:神经衰弱、焦虑症、抑郁症、恐惧症、精神分裂及强迫症等。

3.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原因,又有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3.1学业问题。

学习负担重、精神压力大,激烈的竞争和学习难度较大的课程易让他们缺乏自信和产生焦虑感。当代大学生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出现强迫、焦虑甚至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并不鲜见。

3.2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交往的困惑这一点可能是“90”后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心理障碍。由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在关爱中长大,加之现在人们普遍沟通减少,使他们缺乏与同龄人的直接接触和磨合经历。有些还存在一定的社交恐惧,如害怕与人接触、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等。

3.3情感问题。

“90”后一代对于早恋的问题显然更加开化,在调查中有50.6%的“90后”新生承认,自己在进入大学以前就已经谈过一次“恋爱”。其中有接近10%的学生则谈过多次。虽然他们的感情经历看起来更加丰富,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不再为情所困。感情是其在大学期间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旦出现波动很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小的伤害。

3.4就业压力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特别是一些家境不太好的同学,找不到工作对他们来说压力更大,也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面对理想与现实、专业与爱好,各种择业难题往往会让他们产生择业恐惧感,甚至导致焦虑、不安、自卑等心理问题。

4.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4.1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

高等学校应该理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机制,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要建设一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配备足够的心理教育专职教师定期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定期组织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教师、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及心理健康知识素养。

4.2开展多样化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与此适宜的教学内容,增加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学时数,其内容包括心理健康的意义、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大学生心理自我调控的方法,心理疾病的分类和预防、性知识及性道德教育、挫折教育的意义和人生观教育等。通过课堂教学,向广大学生系统地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塑造良好的个性品质。

4.3活跃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围。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地方,也应是陶冶学生情操的场所。通过多种途径,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宣传氛围,使大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自觉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柯敏.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及健康保障对策的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60-61.

[3]王旭东.论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增刊.

作者:徐先战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信息技术课论文下一篇:义务教育化学教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