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径教学困境

2024-05-21

田径教学困境(精选七篇)

田径教学困境 篇1

1、现阶段影响高校田径教学困难的主要因素分析

1.1、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 我国高校对田径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长期以来教法创新不大, 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单调、陈旧。通过查阅大量的高校体育教材, 在内容上很多是重复中学课程的地方, 不能反映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的需要, 实用性不强, 缺乏创新性、发展性和渐进性。在很大程度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及技术动作, 没有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单方面的以田径技术教学为主, 练习内容单调, 缺乏趣味性、娱乐性, 这样导致课堂教学没有生机和活力。学生自我心理调节受到一定的限制, 容易产生心理疲劳, 难免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对田径失去信心和兴趣。完全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 健康第一”的教育目标。

1.2、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清晰

按照体育与健康课改的要求, 对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总目标, 还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拓宽教学内容的适用范围, 不断钻研业务, 掌握更多的田径健身知识。但大多数教师一直沿用以前的教法, 自主创新不够, 而且教师的角色、思维和授课方式的转换等已经跟不上现代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多数教师重视技术的掌握, 对理论, 裁判等方面得讲解太少, 不能保证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和重点性。对教学理念理解不足, 不能领略田径运动的魅力所在, 致使学生对田径教学失去兴趣产生厌烦感。

1.3、教学目标不合理, 评价标准模式化

田径运动是人类最基本的身体活动形式, 在素质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 田径教学的目标不单单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最终目标, 应着重顺眼与培养学生建立终生体育理念为主要目的。据调查最近几年, 在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没有得到提高, 反而有下降趋势。而且大部分高校田径教学仍以应试考试达标为主要目标, 这完全与实施的素质教育和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的体育教育理念相违背的。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 机械化的教学, 没有考虑学生的接纳程度和心理反应。教学考核评价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 评价是否科学、公正、全面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现在的评价标准单一, 只是教师仅根据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评价, 并且考试直接按等级进行, 这种终结性评价明显很主观、很片面。

1.4、多数学生对田径文化内涵理解不深

田径运动所追求的是在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中, 超越自我, 战胜对手的精神风貌, 田径之美就在于它能够通过比赛给人奋发拼搏的精神。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能使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关心集体、关心学校, 进而形成一种心理需求, 从而增强学校成员集体的凝聚力和荣誉感。然而大多数学生不愿意选择田径课, 其原因有三, 其一, 对田径运动的作用、功能、价值的认识浅薄, 对田径运动的内涵理解不透;其二田径教学一向注重对技术技能的掌握, 对田径运动的历史渊源、历史地位、项目起源, 锻炼价值, 体育精神讲解的很少, 其三, 现代大学生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往上都会表现出时尚追求、个性潮流、自我的特点, 更愿意参加冒险、刺激、新颖的运动项目。

2、结论

现阶段普通高校在田径教学上, 指导思想不明确, 目标不清晰, 还一直停留在技术规范和成绩达标上, 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终身体育意识以及健身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发展的需要。所以普通高校应该高度重视田径课程教学革新, 全面贯彻实施“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把田径项目的竞技性与健身性紧密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 使之成为学生愿意接受细化参加的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此外, 不但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更要提高学生对田径教育教学的认识, 充分认识到田径运动的基础健身作用, 和学生对田径比赛的欣赏能力。总之, 我们要以学生的健康为出发点, 使学生真正掌握正确的技能和理论知识, 并能用科学正确的健身知识和方法进行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从而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田径教学困境 篇2

【关键词】高校 田径教学 面临困境 发展策略 探索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当前我国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据调查可知,新课改背景下造成高校田径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为:部分教师教学指导思想不够明确、教师对田径历史与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全面、部分教师田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笔者就针对以上困境进行分析探索,并对其发展策略提出几点相关建议:

一、提升自身素养,明确教学指导思想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部分教师通常将田径教学作为一项竞技类比赛。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提升学生的技能,而忽视了田径运动为学生带来的益处,也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针对这一情况,相关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树立明确的教学指导思想,进而以提升对田径教学的认识。

首先,教师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安全第一”与“科学规范”的指导观念,在长期田径教学中逐渐为学生渗透终生体育的意识。其次,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如:教师应在课余时间内通过多种方法(上网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加强与同行教师沟通交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等)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然后,相关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前应深入钻研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标,结合当前高校学生的特点与兴趣制定相关的教学设计。同时教师应积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这样的形式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进而为将来的课程教学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二、加深文化了解,优化田径教学内容

在傳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通常体育教师之间所擅长的专业也不同,部分高校体育教师对田径历史与文化了解不够深入全面,部分教师没有科学专业的教育知识,时常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改善这一情况,相关教师应加深对田径文化与知识的了解,优化田径教学内容进而改变学生的传统认知。

首先,教师应积极通过书籍知识、网络知识加强自身对田径知识与文化历史的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相关的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田径知识的好奇。如:“很多学生都知道田径运动包括跑、跳、竞走、投掷与全能这些具有比赛性质的体育项目。但是大家知道这些项目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人类练习与比赛的形式的吗?”问题设置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大胆的尽量往前猜一猜。在学生猜测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出:“早在上古时代人们为了生存下去,经常与大自然及禽类兽类作斗争。在斗争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奔跑一定的距离,跳跃一定的障碍,还要投掷石块作为捕猎的工具。久而久之就掌握了一定的走、跑、跳、投的能力。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能力逐渐成为人类练习与比赛的形式。”故事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动画视频,以此吸引学生注意进而加深学生对田径历史与文化知识的了解。

三、多样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传统的高校体育田径教学中,通常教师都以权威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教师为学生讲解或是示范体育技能后,通常让学生进行练习而后对学生错误动作进行讲解以完成田径教学。这样的教学模式过于机械、单一,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热情。

对此,为促进田径教学持续、稳定发展,相关体育教师在日常田径教学中应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丰富田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参与田径活动的热情。如:教师在讲解相关田径项目前(如:短跑、中跑、长跑、跨栏、跳高、跳远铅球、全能等),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相关项目的发展史、中国史以及为学生介绍相关的体育明星(如:刘翔、史冬鹏、王军霞、帕弗·纳米、杰西·欧文斯等),让学生在了解这些人物的同时感受到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运动精神,进而适时为学生渗透终身体育意识。另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讲解相关田径运动的技巧,并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组织各组学生进行竞赛练习。

四、采用因材施教,强化学生学习效果

事实上高校阶段的学生体育基础、身体素质、所掌握的田径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但在当前的教学中,通常教师会为班级学生树立相同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同的要求,进行相同强度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形式无法有效促进田径教学的健康持续发展。对此,教师应积极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师应对班级学生有一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情况做出相关的调查问卷,从问卷反馈中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对田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观察与分析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其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个分组,如:通过观察与分析后将知识与技能掌握良好的学生分为第一组,将知识与技能掌握一般的学生分为第二组,其他学生分为第三组。然后将各组内学生划分小组,为不同小组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使其自主探究学习,以此不断强化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而言之,田径教学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身体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的高校体育教学中还面临一些困境,相关体育教师应针对这些困境在长期的教学中不断探索,找出应对策略。然后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田径教学效率,进而促进高校田径教学健康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秀荣.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及其发展策略研究[J]. 才智,2014,31:135.

[2]郭路. 高校田径教学面临困境及发展策略研究[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4:100-101.

[3]郭宏焘. 高校田径课程的困境与有效教学策略[J]. 青少年体育,2014,06:66-67+56.

田径教学困境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田径,教学

0 引言

田径运动在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协调性等身体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高校田径运动的发展成效情况直接关乎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及综合能力。从建国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初, 田径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的核心内容与必修项目, 这种地位从未动摇过。因此, 但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普遍大幅提高, 当前的田径教学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新、奇、特的体育运动的心理需求。

1 我国高校田径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及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我国高校体育工作者也对田径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 如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等观念深入人心, 教育部倡导的以“健康体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为导向的体育教育改革已使我国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状况发生了重大改变。近年来, 高校随着学生老师双向选择及学生选课制等新教学形式出现、终身体育思想的推广及教学中纳入了许多深受学生喜欢的大众娱乐健身项目 (如网球、篮球、跆拳道等) , 同学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运动项目, 而使得挑选田径运动的人数剧减, 甚至有部分学校由于挑选人数过少直接或间接取消了该项课程。

2 目前高校田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方法单一, 内容安排死板, 教学模式追求竞技化

当前高校在田径教学活动中普遍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如在教法上, 基本上采用讲解、示范等传输式的教学;在模式上, 以技术教学为主, 过于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在学法上, 强调模仿学习等方法。另外, 在教学内容上, 高校田径课基本上只开展跳远、长短跑等项目, 而跳高、跨栏、标枪、撑杆跳高和铁饼等项目很少开展或者没有开展。

2.2 缺乏“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 竞技体育追求竞技运动项目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也在学生提高跑、跳、投能力及掌握高难度的技术动作等方面要求很高, 但却忽视了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当前高校教学中:普遍仍是以教师作为主体, 而学生则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

2.3 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受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影响

在高校田径课程上, 基本上沿袭竞技体育的标准进行评价考核。其评价考核主要以运动成绩、达标率和及格率作为标准, 在田径项目成绩计算上单纯通过诸如时间、远度、高度等硬性指标进行测量。而学生之间存在身体素质、运动项目理解能力及兴趣偏好等差异, 所以存在部分学生短期内在这些过于定量化的指标面前难以达标。

3 影响高校田径教学的主要因素

3.1 学校因素

高校仍在大学一年级保留基础体育课, 这种所谓打基础和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田径课, 占用了学生可获得更佳锻炼效果的宝贵时间, 极大地扼制和挫伤了学生上田径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这不仅不符合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上发育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爱好而且不利于学生体育意识能力的提高及自觉锻炼习惯的养成。

3.2 资源因素

田径场地器材及媒体技术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条件。近年来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田径场地与田径教学器材等硬件设施但仍不能保证田径课教学的需要。各高校田径场地基本上能满足学生们的需要, 而一些学生喜欢练习人数较多的器械与场地, 如多功能的力量练习器形体练习馆小型室内田径场等场地器械明显不足。因此锻炼时间锻炼强度技能的掌握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集中体现在田径课教学师资的薄弱见表。师资力量是保证田径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高校的骨干教师转向一些选课点击率高的项目, 如网球散打健美操等。这种局面很大程度地削弱了田径课师资力量, 制约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的发展。

3.3 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也是影响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教育部发布的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中指出, 我国学生部分身体素质指标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中学阶段没有经过正规的田径课教学指导。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 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

3.4 内容方法及考试办法因素

影响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还有教学内容教法手段陈旧与考评办法没有创意。高校田径课教学内容重复安排表现为大学与初高中田径课教学内容很多都相同, 且陈旧多次重复, 以至抑制了学习的动力。田径课教学内容存在过度教学现象, 主要特征是在田径教学课的各个部分中练习的密度和强度过大, 使学生身体得不到恢复产生厌学情绪。考评办法仍然沿袭传统的方式, 也就是将学生掌握技术的情况及运动成绩作为主要的考核内容, 带有浓厚的竞技色彩。定量化指标过多, 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 致使许多学生由于自身身体素质较差很难通过考试而对田径课失去信心和兴趣。

4 田径在高校课程改革中重获新生的途径

4.1 把准课程价值, 走出认识误区

我国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中, 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课程标准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体育的课程内容只是身体教育的一种手段, “内容”无过错, 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具有不同的趣味、特点, 任何内容都只是手段, 任何内容都可以成为手段, 田径也不例外。因此, 课程内容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要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 留给学生一些东西, 改变一些东西或兼而有之。

4.2 明确课程定位, 创新内容和教法

田径运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田径作为教材内容, 其趣味性、娱乐性之弱势也是显而易见的。为此, 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健康第一”的课程价值取向, 纠正以竞技体育技能教学为中心的课程观。德国一位著名的体育教育专家曾经说过:评价一堂体育课最基本的标准有两个:“一是笑, 二是汗”。田径教学形式的改革, 要在“笑”上下功夫, 对田径运动的竞技性、技术性进行趣味性、娱乐性方面的改造, 通过“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复杂或生疏的运动知识、技术与技能, 减少传统军事化式的管理和要求, 避免体育课上得毫无生机。

4.3 改善教学环境, 加强教育研究

高校田径课难上, 一方面是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 意志力薄弱, 特别是环境条件艰苦的室外田径课, 学生练习的自觉性和热情非常有限, 教学组织、管理的难度更大。因此, 田径课程在教学安排上, 除了搭配副项, 还应根据季节性气候特点, 与体育理论、游泳等内容合理搭配;同时, 要设法改善田径教学的环境条件, 有条件的学校, 田径场周围要植树造阴或增加遮阳设施, 以便气候炎热时准备活动、辅助练习有个变换活动的场所, 避免师生长时间在烈日下暴的实施, 课程目标角色越来越多, 田教的东西, 田径教断成长的新老师。

参考文献

[1]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角透视与改革实践策[M].体育学刊, 2011, 18 (02) .

[2]毕红星.我国部分普通高校田径课教学改革关键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M].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 20 (01) .

田径教学困境 篇4

一、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学的面临的困境

1.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

传统的观念使人们很自然地将田径教学与竞技性田径竞赛划上等号, 而忽视了高职院校田径课与竞技性田径运动的区别。甚至在一些体育教师的头脑中还存在这样的观念:田径教学可有可无, 田径项目的练习可用素质练习代替。这些观念对田径教学进行了否定, 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逐渐失去对田径课的兴趣。使这一既有健身价值又能发展运动能力的运动项目受到一定限制, 使本来可以让人充满兴趣的项目变得枯燥而单调。田径运动在学校体育中逐渐失去其重要的地位, 乃至不断被削弱而最终被取代。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陈旧单一, 缺乏创新式

田径教学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模式, 无论是基础课, 还是选项课, 都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 而忽视健身教学。传统的田径课教学过分追求竞技项目的完整性、系统性, 仅重视跑、跳、投等技术动作的教学, 由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和对各项技术动作的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统一的技术和标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难以适应和接受, 掌握运动技术比较困难, 从而影响田径课的教学质量, 限制了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给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一定的负担, 使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

高职院校田径课的教学内容以短跑、中长跑、跳高、跳远和推铅球等作为主要教材。教学内容和中小学教学内容的几乎没有差别, 陈旧和多次重复的田径教学内容, 不仅造成了体育资源的浪费, 而且降低了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加抑制了大学生参与。这种教学方法无法挖掘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娱乐性, 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田径课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缺乏科学性

由于田径运动成绩受多种因素影响, 不易在短时间内提高运动成绩, 而田径教学的考核往往是以运动成绩、达标率和及格率作为标准, 这种量化的考核方式, 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 在评分上缺乏弹性机制, 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身能力提高状况的考察, 不能客观全面反映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

二、改进高职院校田径课教学的对策分析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新确立田径教学课的目标

学校体育教学主管部门应适应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与深造, 有计划地安排本校教师外出学习或进修, 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田径课程教学的目标应以学生为主体, 以终身体育、快乐体育、娱乐体育为教学思想, 培养学生正确的健身理念, 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发展学生个性,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改变田径课教学的陈旧技术教学模式, 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教材内容, 增加田径课的吸引力, 提高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特点, 充分利用田径类课程的丰富资源, 合理对原有的田径项目进行改良。

定向越野作为田径类课程的一种已逐渐为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所熟悉。它是一项集健身、趣味、竞技于一体的体育活动, 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田径课跑的项目可以引入定向越野的形式, 比如短跑可以引入百米定向的形式, 长跑引入校园定向、公园定向的形式, 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又能发展学生的速度、耐力素质, 促进全面身体健康。

田径选项课的设置:因为田径项目多、课时少可以分项目设置课程,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身体素质和爱好做出不同的选择, 教学中投掷可以加大力量素质训练引入健美训练模式, 跳类可以通过改革器械、规则, 降低难度提高趣味娱乐性让学生体验成功, 有成就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更多地选择和参与田径运动。

3.建立一个全新的田径课考核标准与评价体系

田径课程的考核不能再以竞技项目的成绩与技术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 考核内容应以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进行田径课学习之后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生在进行各项健身锻炼后各项素质提高的幅度大小、学生合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去指导自身锻炼的能力大小、各项生理机能水平的稳定性及适应能力的好坏等。在考核中应将教学效果的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相结合, 形式应多样化, 增强开放性、实用性、可选择性及个体的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田径课考核更加科学、合理、全面、真实。

三、结论

普通高校田径教学课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仍侧重以技术教学为主, 没有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健身作用, 田径教学课有被其他项目所取代的倾向。高职院校应切实贯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田径教学的模式、方法与手段、考核办法等方面存在缺陷, 导致学生对田径教学产生厌学情绪。要在田径教学中充分利用田径类课程的教学资源, 建立以健身为目的的田径教学模式, 提高田径教学趣味性和娱乐性, 使学生学会科学的训练和健身方法, 使田径教学成为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程, 从而使田径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得到普及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林, 王岩.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弊端与改革思路[J].体育与科学, 2003, (5) .

[2]张秀丽.田径运动在高校公共体育中存在的必要性[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 4 (1) .

田径教学困境 篇5

关键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教学改革,困难,对策,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不断的进行调试,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了变革,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课形式多是以选课形式出现,一般以选项课程的专项课为单位。大学生往往选择社会流行和一些自己喜欢,或者是自己参与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例如:乒乓球、网球、羽毛球、瑜伽、跆拳道等体育项目,对于传统的体育项目田径选择的较少,当前田径课程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发展的方向相违背,因为田径是所有运动的基础,是进行所有运动所必须接受的锻炼方式,田径能够为大学生从事其他体育项目提供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在面对当前的体育选课形式,就必须对我国高校田径教学进行改革,主要是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进行改革,让田径项目能够成为大学生心目中所喜欢的项目。

1高校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困境

1 . 1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改变

我国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大部分工作者和学生从事的都是脑力劳动,这一部分人群在选择体育锻炼的方式上,会选择一些富有趣味性,锻炼形式较为轻松地方式,对于枯燥、单一的田径运动项目感到难以承受。大学生在选择体育课程上的价值观改变,对当前高校中开设的体育课程:瑜伽、游泳、羽毛球、网球的等项目感兴趣,这一形式也反映出来社会环境。但是,大学生不注重基础体育锻炼,往往达不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这也是我国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原因,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完成耐久跑,没有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

1 . 2指导思想更迭, 田径选项骤减

体育指导思想的改变对田径教学影响较大,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对传统体育授课模式进行改变,主要是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实施了选项课程,让大学生进行自主选项课程,使得传统体育项目田径受到冲击。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给学生灌输的是终身体育思想,这一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全面推广,使得学生和教师对体育锻炼有了新的看法,在选课的内容上发生了变化。导致高校田径选课的人数较少,在一些重点大学中高校田径课程都无法开课。

1 . 3教师教学思想滞后, 影响田径课程发展

在高校田径课程教学中,体育教师由于自身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往往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一成不变,长期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田径课程的整体改革。田径课程中还是存在传统教学模式,在田径课程上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没有实施新课程教学理念所要求的,学生是主体,教师在课程中是指导者和辅助者,长期的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造成学生在田径课程上参与性不高,一些学生渐渐失去了对田径课程热爱,教师在田径课程上没有对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发展,让学生失去了对田径课程的兴趣。

1 . 4教学项目选择过于单一

高校田径课程长期以来都是在一种教学模式下发展,高校田径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太多的变化,上课都是以一些竞技性较强的体育项目为教授内容,高校田径教师都是在以教学技能为主的讲授课程,总是让大学生在每周一节体育课程中学习一些竞技体育项目,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很容易让当代大学生失去了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在我国高校体育田径课程中存在一定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要求过高,一些大学生很难完成田径项目的考核,让一些大学生不敢再选修田径课程。

1 . 5教学评价模式单一

高校体育教学中评价的模式过于单一,主要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和学生都过于看重考试成绩,在一些高校田径课程中,教师往往把考试项目设置的较高,过于看重技能评价,不重视学生平时的表现,导致一些学生无法通过体育考试,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田径教学内容的兴趣。同时,也有些高校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过于看重显性,一些教师过于注重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导致一些学生不注重实际技能学习,只是注重一些表面现象。这两种评价方式都是不利于高校田径课程发展,让大学生失去了对田径课程兴趣的原因,也是让大学生转向选择其他体育项目的原因。

2高校田径教学困境与对策分析

2 . 1明确田径教学目标, 形成健身教学模式

我们高校田径教学改革要能够跟上教学理念的变化,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一些经济性强的体育项目,可以适当增加学生的参与的热情,注重在田径课程中加入一些趣味性的教学内容,让大学生逐渐形成健身理念,让田径健身的功能贯彻在整个大学体育中,让学生在田径课程中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通过教师努力进行改革,形成学生愿意接受的,并经常性的参与的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参与田径教学的兴趣。

2 . 2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 寓教于乐发掘潜能

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意识往往决定学生参与体育的行为,我们在进行田径教学改革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价值观,让学生能够认识到田径教学的重要性,田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意愿。同时,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大学生,让学生把田径的一些健身项目融入到生活中去,例如:慢跑、走路等一些项目可以在平时加以锻炼,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健身理念。教师注重田径课程的气氛调节,可以在课中安排一些小游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增加一些趣味性,同时在进行慢跑的时候可以进行音乐伴奏,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来完成田径项目的锻炼。

2 . 3课程选择规范有序, 进行分层教学

我们高校体育教学课程不能完全实行选课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一定权利给教师,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自定一套健身的教学内容,让高校的学生自主学习和参加体育锻炼,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高校田径课程可以在大一第一年开设田径选修课程,给学生打下良好身体素质,为以后学习其他体育项目奠定好基础。同时体育教师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实际水平分班进行教学,同时分班教学可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些兴趣。

2 . 4建立多元评价标准, 完善科学考核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中需要一定评价体系,在田径教学中体育考核的方式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考试评价是否科学、准确和公正,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是相当重要的。在田径课程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一定要树立起一套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过去单一的考核评价体系,转变为多元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田径知识时候,树立起一个良好的理念,能够认识到田径健身的重要性。同时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体和接受能力的不同进行授课和评价,能够建立起来适合不同层次发展需要的评价模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需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实现评价双方平等、民主,在评价的形式上要注重学生的技能,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健身意识的培养,鼓励他们能够建立来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田径课程上树立起信心。

3结语

田径教学困境 篇6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实验的全面展开, 学生的“个性教育”和“终身教育”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 高校田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入变革。高校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教育改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通过田径运动教学、训练, 增强学生体质,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达到一定的运动成绩;结合“以专带面”, 实现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目标, 达到适应社会需要的目的。然而, 在体育教育改革中, 面临层出不穷的体育教育新思想, 体育教育在改革中仍然面临着诸多的盲点和困惑。而高校田径教学课程改革站在首要位置, 在历经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嬗变的机制冲击下, 高校田径运动正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 据此, 积极探索高校田径教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激发田径教学项目在高校体育项目中的可持续发展, 以期使田径运动在创新改革中寻求更好地机遇与发展。

1、积极探索高校田径教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方式的演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 我国教育产业转型升级对创新人才和体育教育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要求。田径教学的革新对提升人力资源水平, 提高田径竞技运动竞争力, 推动高校田径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具有极其深远影响和重要战略意义。伴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 高校大学生是推动和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 而相对高校田径教学而言, 积极发展期自身可持续发展, 将有利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田径运动人才, 推动田径项目在社会体育发展的影响力, 使更多的人积极参与进来, 进一步提高我国田径项目运动水平。

2、当前, 我国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现状

2.1、教学结构不严谨, 理论指导知识不充实

尽管, 我国田径运动随着世界教育不断融合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然而就当前我国各高校田径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来看, 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传统教学弊端, 在教学发展中仍处于初级阶段。在实践教学中, 部分体育教师仍然采用赶鸭子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施教, 教学方法落后, 特别是在传授理论知识当中, 体育教师仍然只单单停留在最基本的理论层次上, 田径运动竞技项目过于繁重, 而针对田径运动课之中科学原理、训练方法以及健身知识涉及内容较少, 尤其是一些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更是寥寥无几。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教学价值观的束缚, 田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枯燥乏味, 单调, 教学方法缺乏新意, 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 尤其是女生上课时经常表现出无精打采, 畏难情绪较大等情况, 对田径教学产生严重的厌倦心理。在教学理论知识方法无法与国际教育接轨, 例如:田径运动的科学健身理念、通过田径运动对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及如何通过科学地健身方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健康等等无法满足法学生身体素质发展需求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课堂教学时数短, 学生只是掌握技术和要领, 而巩固、消化、提高的过程在田径课堂理论课中很难体现出来。

2.2、体育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学模式陈旧呆板

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影响, 田径课教学培养的模式是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 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在这种观念影响下, 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 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 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而体育教师往往只培养学生的竞技技术方面的培养, 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 由于现代大学生网络的恶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和田径学习在室外怕脏、怕累;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 使得学生不愿上田径课。田径普修课成绩呈逐年下降趋势教学课程单一, 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局限性, 田径项目创新理念和创新改革实施困难, 田径教学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中举步维艰, 困难重重, 高校田径教学显然与现行教育理念的要求背道而驰。田径教育理念的偏移, 造成田径运动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理念发生冲突, 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新思路, 造成教学模过于陈旧死板, 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项目中举步维艰, 田径运动发展速度缓慢。据此, 我们只有通过加强田径运动的训练, 方可使得学生在训练成绩和训练效果有着显著地提高。

3、积极探索我国高校田径教学改革的创新思路

根据田径教学现状的实际调查分析, 不难看出, 在实践教学中, 教师的主导地位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内容的实施手段,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而且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上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却展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 当前, 高校田径运动课程的教学方法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影响的根深蒂固, 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因此, 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培养学生为目的, 激发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为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思想, 因材施教寓教于乐、有机的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施教是发展大学生身心健康, 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根本之道。健身体育是发展田径运动的根本, 竞技体育则是田径运动的升华, 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 后者更是发展田径运动的强力杠杆。田径运动作为全民健身的起点, 只有将充分发挥田径运动的竞技水平, 才能将田径运动中观赏价值和竞技价值充分的体现出来。

4、结束语

总而言之, 随着国际体育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田径径赛运动中的短跑、跨栏、跳跃等主流田坛项目在体育世界中节节升高, 而曾经的传统优势项目中长跑却愈发远离舞台中央。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积极提升我国田径运动的运动价值和健身价值, 提升学生的运动特能及身体体能具有积极地推动作用。田径运动是现代体育的奠基石, 在教学中达成运动技能目标, 首先, 就必须将目标定的具体, 细化。有了这样的目标, 就能在操作中有的放矢, 层层深入。积极创新高校田径运动教育的新模式, 激活田径运动在高校体育运动中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创设学校田径运动教育工作的条件和教学氛围, 开创学校田径运动工作的全新局面, 以期对提高高校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促进在校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龙罡.影响普通高校田径教学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0.

[2]葛士顺.从趣味田径运动角度探析安徽省普通高校田径选项课教学对策与改革[D].苏州大学, 2010.

[3]黄可可.竞技视角下普通高校田径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4]郗鹏.我国高校田径教学的多样化与有效性研究[D].山东体育学院, 2013.

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的困境及其对策 篇7

1 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的现状分析

针对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现状的调查过程中发现,田径业余训练差异与专业田径训练,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设备应用,还是从训练时间和比赛安排方面都存在欠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1 训练准备时间短,出成绩难度大

在各高校的田径业余训练调查中总结发现,大部分业余训练时间较短,训练时间从接到比赛通知开始到比赛时间之间一般为一学期至两学期,有的项目甚至只训练了几个月就要比赛,不到半年,而一般一周训练1-4次较多,且每次训练时间基本为2小时左右。加之参加田径业余训练的学生学习任务重,课较多,身体素质和运动基础不扎实,通过短时间的训练不能达到技术水平的提升,更难获得有效成绩。

1.2 比赛次数有限

为有效增强训练效果,通过参加比赛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竞技水平。但目前高校田径的业余训练中比赛次数有限,一般性比赛: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每四年一届)、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每四年一届),学生在大学四年最多可以参加省级性比赛为两次,他们没有独立参加比赛的时间,另一方面教师对比赛组织相对欠缺,学生的比赛适应性相对较弱,因此比赛成绩难以发挥到最佳。

1.3 训练资金不足,缺少必要的营养补充

田径业余训练课程需要高校领导的重视,在重视的前提下投入资金支持,补充运动员的营养需求。但目前由于资金不足,无法为运动员及时补充丰富的营养,影响了运动员的体质状况,进而影响训练效果。

1.4 学校训练装备与实施不完善

田径业余训练装备与设施的不完善也是制约训练成绩的重要因素。由于资金及重视程度不够,田径业余训练中训练环境以及相关设备都达不到训练标准。例如,在某高校的田径业余训练调查中发现,其铅球训练场地、110米栏训练场地都不达标,而且很多地方高校现目前还未拥有树胶田径场,热天在煤渣场地上训练灰尘也较大,直接影响训练效果。

1.5 教练员教学任务繁重,训练时间有限

在调查中了解到各高校田径业余训练教师与学生比例悬殊,给体育教师带来较大的工作负荷。调查中70%学生称在一周时间内同一教师所任课程较多,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通常存在一周10-13课时以上,甚至出现17学时。教师在完成所任课程后再对田径业余训练学生指导,且训练时间有限,直接造成教师精力不足,影响教学效果。

2 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的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田径业余训练遇到的困境,在今后训练中要加强技术指导,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训练相关设备应用,并配备较完善的运动员队伍,形成长效训练体制,在系统训练方案指导下达到业余训练目的。

2.1 以技术为主,强度为辅

在高校田径业余训练中要注重训练的技术性,以强度训练为辅助训练,从技术和强度两方面增强训练效果,达到训练目的。高校业余训练运动员身体素质不如专业运动员,因此在制定训练方案时要结合其自身特征。20岁上下的运动员以身体敏感度不高,因此训练方法的选择要注重实际效果,选择关联性高的训练形式。同时由于训练时间受到限制,要将训练项目的强度降低,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促进学生增强体质。训练过程要讲究技术性,结合运动员专项技术,例如,在训练跳远、跳高类项目时,要注重训练运动员的速度、爆发力;在训练铅球等力量方面项目时,要注重训练运动员的出手力量、速度;在训练短跑项目时,要注重训练运动员的协调性,加强腿部训练和身体整体协调训练十分必要。

2.2 重视训练的周期与系统性,合理安排赛前的训练内容

田径业余训练的目的在于通过比赛决出胜负,获得自身肯定以及自我价值实现。因此在要注重训练系统性,做好赛前安排。目前,全国性高校田径比赛多集中于8~9月间,时间选择在暑期,从而避免了复习考试和比赛训练的矛盾,这为集中训练和比赛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一时期大致分为6~8个小周期。前3~4周为准备阶段,最后1~2周为赛前直接准备阶段,在准备阶段的前2周,负荷安排在加大负荷量的同时,逐渐提高负荷强度,增加训练内容;后2周逐渐减小负荷量,突出平均强度。这4周负荷一般为中、大、中下、中,负荷强度为中、小、中和中上。每周安排5~6次训练。技术训练以完整技术为主,提出改进技术,但不做大的技术变动,特别是抓好技术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在赛前1~2周的直接准备阶段,主要要求突出强度(接近本人最好成绩),负荷量逐渐减小,强度隔2天进行,负荷量为中下和小,负荷强度为大和中,以获得超量恢复。

另外,在赛前根据比赛时间,多安排与比赛时间节奏同步的模拟赛、测验赛,尽量把人体各种竞技能力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与比赛节奏一致起来,保证大学生运动员以最佳竞技状态投入比赛。教师在比赛前给运动员明确指出技术、战术准备、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包括比赛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使运动员充满信心迎接比赛。

2.3 加大训练资金的投入

针对目前高校田径业余训练现状来看,高校对这部分课程训练投入的资金力度不足,对训练效果和训练成绩有着直接影响。因此,针对目前田径业余训练的加强措施来看,要加大训练资金投入。学校财政部门对田径业余训练课程资金投入要做出合理安排,占学校综合财政支出一定比例,以完善田径业余训练需要。例如,应用充足资金完善训练设备、加强运动员营养补充、改善训练环境等。训练环境的改善使运动员训练过程更加规范,这对提高运动训练专业性有着积极影响。设备的更新和完善,也为运动员提供更好的训练条件,对提高训练效果也有着直接影响。为运动员提供更充足的营养需求,能够促进运动员身体条件优化,促进体质增强,在训练过程中更具有爆发力,在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2.4 配备完善的运动员队伍,建立有长效的训练体制

在长期训练过程中要逐渐配备完善的运动员队伍,建立完善的训练模式,形成长效训练体制。要积极引进优秀田径业余训练教师,在专业教师引导下使训练更规范、更有效。短期训练对学生训练效果不明显,因此要建立长期的训练系统。保证每星期5次或5次以上的训练周期结构,每次时间控制在2小时左右。对学生训练技术和训练强度的控制要合理把握,既不能使强度过低,无法激发学生潜力;也不能强度过高,超出学生自身承受能力,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长效训练体制的建立能够使高校田径业余训练形成规模,促进整体田径竞技水平的提高。

3 结语

在普通高校的田径业余训练中要注重该课程的自身的特殊性,区别于专业田径训练的同时,要注重自身改革,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运动方案,保证有效达到训练效果。在加强田径业余训练对策实施过程中,要注重训练技术性,合理控制强度,达到增强运动员素质目的,并提升其竞技水平,帮助运动员在田径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在今后的田径业余训练中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完善训练相关设备应用,并配备较完善的运动员队伍,形成长效训练体制,在系统训练方案指导下达到业余训练目的,全面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玉香.苏州市青少年业余体校田径运动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李申.普通高校田径业余训练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2(15):223-225.

[3]胡建平.邹议田径业余训练对大学生的德育成长[J].当代体育科技,2014,3(15):301-304.

[4]李华伟.山西省部分高校田径代表队的现状分析和发展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 3.

[5]黄可可.竞技视角下普通高校田径课程设置研究——以重庆市为例[D].西南大学,201 3.

上一篇:低头族下一篇:书记官(员)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