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田径运动技术教学的特点

2022-09-12

走、跑、跳、投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技能。田径运动就是以人类自然的走、跑、跳、投为基本内容发展起来的竟技运动。其特点是项目多、种类多、运动强度大, 运动成绩和效果, 与正确运用合理技术紧密相连。无论是在锻炼身体, 还是在运动训练过程中, 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 都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田径技术教学与其它体育项目的教学相比, 有许多相同点, 也有一些不同点, 之所以不同, 主要是由于田径运动技术的某些特点所至。

1 田径技术的基本特征

1.1 田径运动技术的动作结构是相对固定的

无论是周期性项目, 还是非周期性项目, 其技术动作的结构都是按照跑得快、跳得高、投得远的运动目的, 并根据相应的竞赛规则要求, 形成了一整套固定的动作模式。如跳远技术的模式是由助跑、起跳、腾空、落地四个动作阶段组成, 无论是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还是环境条件变化, 上述四个动作阶段的先后顺序是不可改变的。各动作环节数量的随意增减, 都将会引起完整技术动作节奏的变化或破坏, 甚至导致动作完全失败。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 结构是系统赖以存在的条件, 田径技术动作结构的固定不变, 反映了组成田径完整技术的动作环节间的有序联系, 既系统的有序性与功能稳定性。

田径技术动作结构的模式相对稳定性, 对田径技术教学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是, 稳定的动作结构练习容易建立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 不利的是, 动作结构单一, 学习起来既不如对抗性运动项目和集体项目那样富于兴趣, 也不如那些可以自由编排、组合动作的运动项目那么丰富多彩。在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容易调动, 学生的练习热情不容易保持。

1.2 田径运动属于体能性项目

其技术是以发挥人体最大运动能力为前提的, 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受身体素质的制约性较大。它要求通过合理的运用人体的自身能力, 使人体自身或器械, 获得更快、更远、更高的运动效果, 因此田径运动技术的用力特点之一是, 以最短的时间释放出最大的肌肉力量或者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所要完成的动作。这一用力特点在跳跃和投掷项目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尽管径赛项目不是每个动作或每个动作周期都以最大的肌肉收缩用力方式体现田径技术的爆发性用力特点, 但就整个走、跑技术的全程动作来说, 其技术仍然是以“竭尽全力式”的用力方式才可能取得好的运动成绩。因此, 可以认为:“爆发性用力”与“放松用力”是田径技术显著特征。

1.3 田径技术是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走、跑、跳、投动作为原型而形成发展起来的

其动作结构与人们日常生活技能的动作结构十分近似, 因而, 受习惯动作的干扰较大。另一方面田径技术由于规则方面的限制和要求, 与日常生活中的走、跑、跳、投又不完全相同。如果不经过专门的学习就不可能正确地掌握田径运动中的走、跑、跳、投技术。但是, 往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已养成了某些不正确的姿势和动作习惯, 这些动作习惯对学习田径技术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而且在田径技术教学中, 技术动作结构越是接近日常生活动作结构地运动项目, 所受习惯动作的干扰就越明显, 其正确技术动作的“动力定型”也就越难建立。

2 田径技术教学的特点

田径技术教学有自己的特殊性和规律性, 不了解这些特殊性、规律性就不能很好地组织实施教学过程。当然, 田径技术教学的特点主要是由田径技术的特点所决定。

2.1 练习过程动作变化少, 易引起心理厌倦和神经抑制

生理学与心理学研究表明, 在学习过程中, 单一剌激或机械重复地进行某一动作的练习, 容易导致大脑皮层中枢的神经抑制现象。体育教学实践也表明, 田径技术教学不如球类项目和某些具有直接对抗性的运动项目那样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 由于技术动作结构和固定的动作节奏, 又必须通过相对固定的练习形式, 并经过一定的练习时间和重复的次数, 才能达到掌握。在田径技术教学中, 既要根据田径技术的特点去组织教学, 又不要因练习形式过于单调枯燥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田径技术教学的组织教法, 比其它运动项目的组织教法要求更高, 更难, 也便重要。为了不使田径课堂教学单调、枯燥, 教师应具有调节、渲染课堂气氛的能力, 以保持学生练习的积极性。

2.2 田径技术是个人练习项目, 因此课堂教学进度不易把握

由于学生的技术基础、身体素质水平, 以及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方面均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强调个别对待。要在统一的教学组织中把集体练习、小组练习、个别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田径技术教学不同于训练, 它受场地器材、器械方面的限制。特别是在跨栏、跳高等项目的教学中, 这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这不仅使得田径课堂教学的总体进度不易把握, 而且使教学组织和指导也带来许多麻烦和困难。如在跳高和撑竿跳高等项目教学中, 横杆的高低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练习的动作质量有较大影响。在教学中不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安置一个高度进行练习, 又不能在固定相同的横杆高度上进行练习, 因学生技术动作以及身体素质水平的差异, 会影响到那些学得好和学得差的学生对横杆高度方面的特殊要求。因此, 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把握班级教学的总体课堂教学进度, 另一方面, 又要加强个别指导和区别对待,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 最终达到对技术动作的正确掌握。

(1) 在田径技术教学中, 动作越是接近日常生活技能, 受习惯动作的影响越大。如田径运动中的走、跑技术其动作结构非常接近日常生活中走、跑动作的结构, 受不正确的走、跑动作习惯的影响也比较明显。要想改变这些习惯动作没有相当长的时间是不行的。因此, 田径技术教学有时并不是在学习新动作, 而是在进行对旧动作的技术改造。这一教学特点, 对那些看起来动作结构十分简单, 但教起来又十分困难的田径技术动作的理解认识会有所帮助。

(2) 田径技术的形成和掌握, 受身体素质的制约性非常明显。某些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 只有在肌肉最大用力的情况下才能完成。如果没有相应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 要掌握这些动作或技术是不可能的。如在跳远教学中, 由于部分学生的助跑起跳能力、特别是下肢爆发力较差, 在起跳过程中不能获得足够的腾空高度和腾空时间, 就无法完成空中技术动作, 影响运动成绩;在跨栏跑教学中, 没有较好的速度素质和身体协调能力, 要想完成栏间跑的正确节奏和正确的过栏技术也是不可能的;在铅球教学中, 没有一定的力量训练水平, 就不可能掌握正确的滑步推铅球技术。至于三级跳远、撑竿跳高、投掷链球等技术, 受身体素质与运动训练水平的制约性就更加明显。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改进或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 仅仅着眼于动作本身是不行的, 除了注意技术动作本身之外, 还应注意改善和加强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田径教学的这一特点, 也同样说明了为什么有些田径项目的技术动作结构看起来并不复杂, 但却不容易学习掌握的又一重要原因。

(3) 田径技术教学的特点还表现在项目多, 各项技术教学之间存在相互促进, 相互干扰。相互促进表现在动作要素上它们之间存在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如跑是跳跃和投掷项目的组成部分, 特别是跳跃项目的助跑速度和跑的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跑的技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跳跃项目的成绩, 这种动作要素上的共同之处, 在同类项目之间表现更为明显。如投掷项目在最后用力动作的要求上, 都是十分相类似。相互干扰主要表现在项目与项目之间, 或同一项目在技术动作要求上的不一致。如跳高技术动作的“制动性”起跳技术对掌握跳远的“积极性”起跳技术存在着不良影响, 相互干扰;如在跳远技术教学中, “蹲踞式”与“挺身式”之间在技能方面明显存在着干扰现象, 尽管它们在助跑、起跳技术上的要求是一致的, 但在腾空后的要求上却完全不同。“蹲踞式”要求起跳腾空后, 摆动腿在空中尽量保持起跳腾空后形成的“腾空步”动作, 而“挺身式”则要求起跳腾空后将摆动腿伸直下放, 在空中形成挺身动作。

(4) 田径技术教学与其它运动技术教学相比较, 对身体局部的运动负荷强度较大, 一般在一堂课内完整练习的次数不应安排得太多, 否则容易产生局部肌肉损伤或疲劳。因此, 在教学中, 应根据项目的特点, 合理安排练习的内容、次数、与练习的强度, 注重完整练习与分解练习的接合。

总之, 对以上田径技术教学特点的分析, 只是本人的初步探讨, 不一定准确和合理, 如有不对之处, 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同行提出批评。

摘要:田径运动项目多, 种类多, 运动强度大, 是其它运动项目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与其它运动项目相比, 有许多不同点, 这主要是由于田径运动技术特点所至。只有充分了解田径运动技术特点, 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要求, 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使其掌握正确合理的技术动作, 提高运动成绩和效果。

关键词:田径,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 许崇高.田径技术教学法纲要与范例[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 11.

[2]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田径 (上册) [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2, 6.

[3] 中国大百科全书 (体育) [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2, 12.

[4] 体育系通用教材.运动生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6, 5.

[5] 晏春旭, 吴贵民.学校体育科学新论[M].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A].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5, 10.

上一篇: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与控制研究下一篇:浅析数学在经济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