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2024-05-08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精选十篇)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1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积极意义

1、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在苏东剧变后, 马克思主义处于前所未有的低潮, 许多人认为社会主义从此泯灭, 开始怀疑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的指导性思想的正确性。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许多绿党都批评马克思主义其实是为破坏自然提供了理论依据, 认为马克思只是把自然当作为发展经济生产物品的原料和物品的固有价值的源泉, 但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他们认为,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是把自然作为一种社会范畴来加以对待的, 以生态中心主义为指导的这些绿党都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辩证思想, 无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内涵。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强有力的批判, 致力于将生态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 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 坚信人类的未来历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导向。这样做不仅使生态运动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导向, 而且试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解决当今现实问题, 使马克思主义从教条化倾向中解脱出来, 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适用性和时效性。

2、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态学维度

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许多社会主义国家被当作指导实践的思想和理论依据, 而且它贯连历史, 在不断的解读与对话中闪耀光芒。研究马克思主义, 就必须要清楚, 当面对时代问题的时候, 我们要不断的解读马克思思想, 与其对话, 从中去发掘其曾被忽视和隐蔽的思想源泉, 深刻理解其根本内涵, 不断的去完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 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整体性、历史性和开放性的, 虽然它存在着“生态感受性”的缺失, 可它与生态学有可以结合的基点。但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一定要将其整体的历史的看待, 马克思就曾说过:“不论我的著作有什么缺点, 它们都有一个长处, 即它们是一个艺术的整体。”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们试图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层探索, 分析其内在的自然概念, 从中发掘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 成为一股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力量, 它有助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进行探索, 从很大程度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生态学维度。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1、异化消费理论的局限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核心的异化消费概念是从异化劳动概念中派生出来的, 他们从生态问题出发构建其理论基础, 把消除异化消费当作解决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他们认为, 当今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采取向个人消费提供源源不断的商品的办法来维护其地位及合法性, 而马克思却忽视了消费领域的分析, 他只注重生产领域本身的生产所有制的私人性质与生产日益社会化的性质之间的矛盾, 而没有考虑到生产与消费之问的扭曲关系, 由此提出“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已不再能单独用于分析现在资本主义的危机趋势了。资本主义为了延长自己的寿命, 不断地制造“虚假需求”来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但由于生态系统是有限的, 资本主义的过度生产必然导致生态危机, 这样一来, 资本主义的产能下降, 人们无法获得充足商品而感到失望, 对资本主义也期望破灭, 最终将不再把劳动看作是获得消费品的手段, 而是自觉的将它看做实现自身基本愿望和价值的手段, 这样一来, 现行的等级制度的权利体系将被民主制所取代, 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但是,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过分夸大了消费的社会政治作用, 认为只有异化消费的消除才能解决生态危机, 并推动社会变革最终实现社会主义, 他们没有对人的物质需求做深入分析, 论述中所提到的需要多是物质需要, 没有涉及精神需要及其消费形态, 从而使异化概念的内涵凸显贫乏, 影响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分析的逻辑力量。并且, 他们所述的社会革命不过是一种主观革命, 而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革命。在对待异化消费这一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部分时, 不难看出其思想的狭隘性与局限性, 缺乏切实可行的实际方案, 带有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乌托邦性质。

2、未来设计的乌托邦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社会主义模式进行了深度探索, 总结出未来社会应该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 并提出生态社会主义构想及其稳态经济模式。起初,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强调, 由于当代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身的地位及合法性出台一系列措施, 使工人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 其主体意识和经济优势已经迅速淡化甚至消失, 失去了自身的否定性、批判性和革命性, 工人阶级已经不能再担当社会变革的主体领导力量, 而应该由具有“生态意识”的中间阶级, 即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担纲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90年代后, 大多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将这一思想进行深化, 将工人阶级作为社会变革的基本力量, 并与生态运动等新社会运动相结合, 使这种新社会运动与工人集体运动的相结合成为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和主体力量。

但是, 这一想法的实施却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 许多新社会运动, 特别是生态运动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遇到层层阻碍, 许多绿党及生态运动者认为社会主义的概念和思想曾经与工业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相联系, 所以拒绝和排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这一倡导, 拒绝社会主义的任何形式的渗透, 虽然在90年代后, 开始尝试将“红”与“绿”结盟, 并在德国第十四届联盟议员选举中获得胜利, 推动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 但是从之后的全球范围来看, 生态社会主义还是一个未知数, 并没有起到实际的社会变革的意义。

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宣称自己是与生态乌托邦相对立的, 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走向了乌托邦,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他们所述的小规模技术和分散化生产无疑是一种历史的倒退, 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生产和技术的规模大小, 而在于生产和运用科技的社会机制。”

三、结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全球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的哲学思索。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有很多局限性, 对未来生态社会主义的构想中也存在着一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乌托邦性, 部分理论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相悖, 有将马克思主义生态化的倾向, 但不能否认的是, 它提醒我们应该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并对我国如何放眼世界, 去建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的和谐社会主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振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2

试论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比较

摘 要: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密切联系,但又各有千秋。本文首先介绍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女性主义这两个学术流派,然后比较了两者在产生背景及最终价值目标上的共性,又比较分析了两流派在所属范畴及理论视角、是否主张人类中心主义和对生态危机的认识上所存在的差异。这对于丰富和发展两个学术流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两流派的“中国化”研究也做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

浅析当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 篇3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

20世纪60年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是当时资本主义甚至全球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消极方面理论的回应。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矛盾关系发展的产物

任何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和和哲学思想的出现,都植根于深刻剧烈的经济矛盾运动之中。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和垄断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并没有表现得如当代一样突出。那时虽已出现了诸如工业污染、环境破坏等问题,但它们被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主要矛盾,即无产阶级革命、帝国主义之间的激烈战争的冲突所掩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在经济上获得巨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从而使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发生了改变,即从军事政治领域转向经济科技领域。人类在运用科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现代形而上学和资本原则的支配和推动,只满足于人对自然的无情征服,而忽视了滥用科技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而就产生了由高投入和高生产、高消费所引起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进一步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非政府的社会群众运动、团体运动尤其是绿色革命运动发展的产物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跟随西方绿色运动和绿色组织产生而发展的。因此,要了解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也就有必要了解战后西方发达国家群众运动的来龙去脉以及这些绿色运动的发展过程。西方资本主义由于受石油危机、经济危机的冲击,长期陷入“滞胀”阶段,并造成了趋向于带有全球性的各种危机。面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出现的各种危机,“新社会运动”应运而生。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发达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批判发展的产物

20世纪60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经济发展问题异常突出。同时,还并存着东西方紧张对峙、军备竞赛、霸权主义、新殖民主义等其他矛盾。所有这些矛盾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再一次产生了怀疑和失望,因而对所谓“工业化文明及其生活方式”普遍感到厌倦和疲惫。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由此展开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特别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彻底而深刻的批判。他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异化的社会,是一个单面发展的社会,在这个单面社会生存的人也就是“单面人”。正是技术的全面进步导致人的全面奴役,人的尊严的丧失。又因为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与工具性,具有操纵、欺骗和辩护的功能,造成了对人的政治、思想、文化甚至是私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统治。因此,为了探索与寻求新的社会发展理论,必须找到新的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就是一种现实的很好的结合点。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旨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派别众多,且各个派别的理论也不完全相同,但众多的派别也有相互一致的地方,这些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稳态经济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谓的“稳态”,简而言之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维持人类的长期生存和经济的持续发展的状态。因此,它强调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来发展当代的经济,必须保护自然,理智地使用自然资源。因此,就不应把利润增长的大小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的、主要的杠杆,而应看看这种经济的增长是否符合生态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稳态”的经济发展模式既能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要,又不损害生态系统,使自然界的资源可以永续利用;既可同自然界和谐一致,又可以彼此间共生、共存、共荣;既可以预防不合理的过度的生产和消费,又能防止异化的社会状态。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这种稳态经济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盲目地追求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不考虑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的病态经济不同。稳态经济要求逐步分散和缩小工业经济体系,降低社会生产率。同时,他们借助管理消费的途径,削减人们过度的物质需求,因而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借助异化消费来支持异化生产的这种现象,从而使生产和消费能融入于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之中。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理论

由于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稳态的经济模式不能符合20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和需要。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逐渐放弃原来稳态经济的主张,重新主张发展经济以满足人的需要为目的的适度增长,并且主张反对生态中心主义,提出“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的口号。这个时期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无力解决目前日益恶化的生态问题,因而指出,解决生态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用生态社会主义模式取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佩珀认为,消除生态危机的唯一出路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当代美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奥康纳也有相同的观点,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具备生态上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制度从本质上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来说,更有可能达到生态平衡。在他们看来,社会主义国家的财产关系和法律关系是不同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因此对于它们来说,环境破坏的程度和影响又是不一样的。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生态学社会主义不仅仅是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而且在具体的实践中也是可行的。全球范畴内的生态学社会的构建具有迫切性和必要性;而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的不断发展、激化,本身为一种生态学社会主义趋势提供了前提、基础和条件。

3.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本身具有价值,这种价值不是工具性地属于某物或者整个人类。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也非常赞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关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相关思想以及相关概念。他们认为这些思想或者概念能帮助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界的现实冲突,并且重新建立起人和自然界的和谐。在历史实践唯物主义中,马克思把劳动和实践以及人的感性活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进行对象化活动的中介。为了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劳动异化现象,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第一次提出了人的“联合”和“联合产品”这两个概念。这两种“联合”在本质上指的就是人与自然界的联合。马克思存在论意义上的这些理论显然会对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除人和自然的异化、构建共产主义理论,起到重要的作用。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既然社会以自然界为物质基础,依赖于自然界,受制于自然界,那么,自然界的恶性存在与发展,同样会影响、制约、阻碍人的存在与发展。

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异化消费”理论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由于劳动的异化导致了人类对异化消费的依赖,而在现代形而上学和资本原则的支配下,迫使资本主义工业加速生产,以满足虚假的异化消费,从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异化消费”。然而,这种“异化消费”反过来又会不断地刺激“异化生产”。也就是因为人们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缺乏自我表达的自由和机会,结果就会使人逐渐变得越来越脆弱并依附于消费行为,人往往只有感觉到自己在消费的时候才是真正地存在着。后工业社会的生产以及无限的扩大再生产也就纯粹是为了满足这种畸形的病态的异化消费。这种异化的生产和异化消费是最大限度地对自然界的任意索取,直接地威胁到整个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异化消费”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生产无限扩张而导致“自然萎缩”。因此,如果不消灭“异化消费”,就不可能消灭异化劳动,也就更不可能有效地制止生态危机。同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异化消费”理论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理论进行补充,认为只有这样才更能发挥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力度。

5.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危机理论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 “过度消费”与“过度生产”以及“异化消费”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过度生产”表现为纯粹以追求利润为动机和最高目标,它伴随的是能源的高消耗,导致技术规模越来越庞大,生产和人口越来越集中,分工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而“过度消费”表现在生活中,人们只是根据消费商品的多少和商品的多样性作为衡量是否感到幸福的标准。西方社会自进入后工业社会后,也就进入了消费时代,自然界承受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受到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过度消费”与“过度生产”结合在一起,相互促进,不仅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也加剧了人的异化,造成了生态和能源危机,这也就成为当代资本主义主要矛盾之一。正如澳大利亚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本·阿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历史的变化已使原来马克思主义所注重的只属于工业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危机理论存在明显的不足。目前危机的趋势已趋向转移到消费领域特别是生态领域,即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由于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为人们提供缓解其异化所需要的无穷无尽的商品,以维持其现存工业增长速度,因而这一危机,不但不能得到缓和,反而会更加激烈。

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当代工业化时代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发展的问题,并且为这个问题的解决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具体而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能够抓住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大话题,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讨,为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方法论和认识论上的启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烈地批判了传统理性形而上学中的“二元论”思想,批判了人类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性意识。他们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亲密的伙伴,提出了人类应该善待自然的可贵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有着其内在的价值,而不是工具性或者是目的性地从属于人类。这种观点认为,重要价值不只是在于人类,而是有一种从系统论的视域探讨人的存在与发展的趋向。这种价值通常是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因而是内在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并不是由人类赋予它价值的。人类如果不能将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为建立在人以外的所有生命都具有其自身价值的基础之上,那么,它的基础就是非常不稳定和牢固的。

2.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即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为当代世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参照、模式和示范

尽管早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危机的出现完全归咎于工业文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归咎于工业的无限扩大和科学技术的滥用。但是,后来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生态危机的出现有了更为深刻和本质的认识。他们认为,当前资本主义世界的生态危机植根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取决于资本主义制度片面的经济思维和经济发展模式,即把财富的增长等于经济的增长,等同于整个社会的综合发展。衡量经济增长的唯一指数就是这个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因而也就无法避免一味地追求单一的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的日益突出的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危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抓住了问题的实质,从而使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具有更大的现实性。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提倡一种所谓“理智的”、“合乎人性的”、“合乎生态学的”的经济发展模式,以取代已有的高度扩张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的增长指标不再以国民生产总值为唯一手段。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要求在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承受力之间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张力。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中,人被算作消费者或生产者不得不让位于人和他们全部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道德伦理为一体的全面发展的存在中。这种调整后的经济指标涵盖了人类的健康与需求,本质上包括了公民愿望的实现、社会正义、人性需求的满足、对收入和劳动的更公平的分配、更好的环境保护、更多的生态投入和更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性,以及更高效率地使用各种资源。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新经济学模式和经济发展指标,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起了颠覆性的冲击,影响必然是深刻和长远的。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概述 篇4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重要的议题。马尔库塞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人类凭借科学技术对自然进行疯狂的霸占和掠夺的同时, 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迫。马尔库塞对此造成的生态危机问题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他认为:“在现存社会中, 越来越有效地控制的自然已经成了扩大对人控制的一个因素;成了社会及其政权的一个伸长了的胳膊。商业化的、受污染的、军事化的自由不仅从生态的意义上, 而且也从生存的意义上缩小了人的生活世界。它妨碍着人对他的环境的爱欲式的占有 (和改变) :它使人不可能在自然中重新发现自己, 无论是异化的彼岸, 还是此岸;它也使人不可能承认自然是自生的主体———人和这一主体一起生活在一个共同的世界里。”[2]1128马尔库塞将人对自然的统治看作是人对人统治的基础, 认为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大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温室效应、臭氧层消耗、工商业等强占了到目前为止公众还能有所涉足的自然区。这些方面的斗争实属政治斗争, 资本主义经济直接与对自然损害多大程度有关, 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时还有人想利用生态的政治来美化现存的事物。无论怎样, 我们都必须反对由于制度所造成的自然污染。

马尔库塞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阿格尔有直接的影响, 阿格尔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中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 生态危机则加重了这个问题。生态危机已经成为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主要类型。马克思的自然观深刻地影响了阿格尔, 并尝试从马克思的理论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马克思解决异化问题的方法是实现共产主义。他把共产主义叫做‘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340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问题。马克思说:“人类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一部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自然发展史”。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强调,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人本身就是自然界不断发展的产物, 是在自然界的这个环境中一起发展起来的。第二,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存在物, 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 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 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和谐的本质即“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 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人的人道主义”。[3]由此段话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剖析是现实的、客观的、历史的, 是有别于以前的理论家所达到的新境界。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本质上的统一, 并主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 也要符合人的本质和自然界规律的双重要求。

马克思的自然观在客观上确实能解决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但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效地解决了经济增长问题的时候, 同时也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以及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 最重要的是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所谓生态危机是“用来表示人类活动与自然关系的概念, 主要指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 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破坏和生命系统的瓦解, 从而危害人类存在的现象。”就此阿格尔、马尔库塞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导致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由其引起的危机表现形式已从经济危机转变为生态危机, 他们认为按马克思主义最初设想的由于产品的利润下降、资本积累的长期存在、导致工人工资降低, 工人大量失业, 贫困化攀升, 由此使资本主义处于崩溃边缘, 没有能按预期那样地发生。可实际上, 资本主义并非如此, 延缓资本主义崩溃的有下述两个原因:“第一, 欧洲的工人阶级并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的那样牢记自己的革命使命, 因为它缺乏足够的阶级意识和理论的、政治的方向;第二, 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发展足以向工人阶级也提供此前只为资本主义上层社会人物所提供的商品。”[1]489

资本主义的生态危机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法兰克福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最早注意并提出的生态问题,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危机作了明确分析和具体的揭露。“在工业繁荣和物质相对丰裕的时期, 本以为可以源源不断的提供商品的情况发生了危机, 而这不管愿意与否无疑将引起人们对满足方式从根本上进行重新评价。”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是以私有化以及利润最大化为前提基础的, 它规模之大, 技术、资本、劳动力的高度集中, 决定了这种生产的本质上是属于暴力的, 威胁并损害了生态平衡。在永无止境的竞争中, 它无休止地扩大对自然资源的掠夺, 毁灭性地践踏自然资源, 环境污染, 这些都成为自然环境无法承载的重担。大气污染、水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消耗、酸雨蔓延、物种锐减、森林浩劫、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极度匮乏、垃圾成灾、动植物不断灭绝、流行疾病等等, 这些都已严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可持续生存。这种无限扩大的趋势, 面临着两个限制问题:“一是不可再生资源, 如可开发和居住的土地资源、淡水资源、食品, 此外还有不可再生的能源, 如矿物、燃料等;二是不可替代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主要是消化污染物, 如放射性废料、二氧化碳、废热等……人口和生产的急剧增长, 即对外部自然进行控制的扩张, 总有一天会达到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极限。”[1]490

科学技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的迅猛发展, 不仅创造了人类新的活动范围, 同时加强了人类的自然影响力, 也强化了人类最初的无止境欲望。所以在科技运用不当并失去控制的情况下会产生不良后果, 造成由高生产、高消费、高耗能所引发的资本主义社会资源浪费, 环境污染, 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等危及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 人与自然紧张关系, 都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大生产造成的。此种现代化大生产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 它既依赖于自然, 同时又影响着自然。所以, 要实现自然的解放, 人类就要对控制自然本身的行为进行控制;对科技的应用和所造成的后果进行控制;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发展趋势以及人类欲望中的非理性因素和破坏性因素进行控制。对此, 哈贝马斯指出:“我们奴役自然, 使其服从于我们自己的目的, 直至这种奴役越来越严重地破坏了自然。我们的占有欲及我们的敌意使我们无视这样一个事实, 即自然宝库是有限的, 总有一天会消耗殆尽, 而面对人类的野蛮行为, 自然会自卫。”[4]这需要及早引起人类足够的警觉。

参考文献

[1]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481.

[2][美]马尔库塞.反革命和造反[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12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5

摘 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 生态文明; 文明建设

步入21世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亦在人们的活动中发生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频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我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生态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同时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因此,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及时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有关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劳动对象在自然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空间以及生产资料,人类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人类离不开自然界,正如马克思引威廉?配第的话:“劳动是财富之父,自然是财富之母”。

2、自然创造人,人也创造自然

马克思肯定自然界是客观独立存在的,人对于自然界有着强烈的依赖性,但同时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尤其伴随社会、科技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界的改造能力在不断加强,自然界被人化的速度加快,范围亦在不断扩大。因此说,自然创造人类的同时,人亦在创造自然。

3、人与自然必须要和谐一致

人与自然的物质关系、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关系。人的这两种关系之间及时相互依存关系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着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不能单独的脱离、独立存在,人与自然之间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社会性关系,两者之间是在长时间的发展中形成的社会性关系,并凭借这种社会形式实现生产、生活。自然生态的恶化时人类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所产生人类与自然互相伤害的结果,欲解决这种恶性循环,需对人类的物质生产进行整体的规划与控制,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为生产目的,保证人类的短期与长期利益为基础,保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摆脱了资本主义条件下人对自然的疏离关系,自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与人类对立,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和谐。

4、社会制度改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

自然与社会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人与自然界的矛盾实质上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要解决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必先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营造崭新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节奏,以最小的投入实现更大的成效。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统一、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的内在尺度与自然的外在尺度的统一以及自然主义与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的统一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四大”特征。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统一的生态思想,是 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也是其本质特征。二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当代价值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增强,科技发展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同时过度的自然开发导致资源出现匮乏、生态失衡等问题出现,危机到人类的生活与生存,人类需要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人类走出生存危机、摆脱环境危机困境指明了方向:

1、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

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这种思想为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解除生态环境危机指明了方向,马克思生态思想中指出虽然人具有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能力,但人却最终不能脱离自然、超出自然,我们不能过度的依赖自然,开发自然,这样会打破自然自身的平衡关系,使自然本身的循环能力丧失,最终会波及到生活在其中的一切物质,包括人类在内。因此,我们是时候应该重新审视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重新开创新的生态文明的时代。

2、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思想前提

传统的发展观念是将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分割开来看,即更多的是看眼前的利益,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不能够辩证的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导致当前一些地区环境已经威胁到了人类的生产生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重点强调经济与环保的关系,其中涉及到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一理念亦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思想前提,可持续发展观认为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竭的,如果人类的不合理使用资源、任意开发等活动超出了自然界的承载能力,将导致自然界的反补现象出现,危机人类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共生的局面被打破,尤其像是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引领我国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人类社会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之后,开始向生态文明过渡。这一历程中工业文明阶段人类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最大,进入生态文明时期正是人类对于以往传统文明的深刻反思的结果,人类重新审视传统文明形态中的个体行为,并调整和控制,坚持自然主义和人类主义相结合,以自然界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为基础,人类的生产、生活都处于自然生态系统所承载的合理范围之内,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真正的走向生态文明。

三、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考察人类文明历史进程的基础上,指出要高度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并揭示了这两种关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认真学习马克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对当今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有珍贵的启示。

启示一:建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发展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本质上就是可持续发展经济。从一定意义上说,对低碳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探索,就是探索我国未来发展的可能性问题,就是破解能源资源和温室气体排放约束的世纪性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

启示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为维护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相应的法规与机构,以协调和解决在环境保护中的人与人的关系。如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等等。

启示三:倡导文明生活方式,树立绿色消费观念

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是人们在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对人类行为的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的消费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既有益于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有益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到个人、家庭的实践。

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6

关键字:马尔库塞 生态危机理论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一、马尔库塞的生态危机观点概述

生态危机问题是当今社会面对的一个艰巨而棘手的世界性问题,越来越受到各国学者的重视。60年代末,西方马克思主义更是将生态危机问题作为其对资本主义研究的一个新领域,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思想家之一,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态领域,提出了自己对于生态危机的看法。

马尔库塞之前,卢卡奇、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这些西方马克主义的早期代表人物已经关注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微妙变化,他们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资本主义的统治和人的解放等问题联系起来考察,认为正是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进步及技术的滥用造成了对生态的破坏,由此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了对生态危机的关注和探索。

马尔库塞继承前人的基础,提出了自己的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思想。首先在引起生态问题的原因上,马尔库塞认为既有技术的因素也有社会的原因:资本主义对科技的控制和不当使用最终造成了技术异化和技术合理性的产生,由此实现了对人和自然的双重控制;异化消费观让人们注重物质消费享受,转移了人们的视线消除了批判思想产生的环境;资本主义造成的人的全面异化更将人的攻击本能引向自然生态领域,诸多原因共同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全球蔓延。为解决这些问题,马尔库塞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呼唤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主张通过发展超越现存科技的“新技术”,利用艺术和审美批判现存社会的不合理性,通过培养具有“性感型”的人建立一种新型社会主义模式来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目的。他的生态危机理论体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很多富有见地的观点成为后人继续探索的基础,为生态危机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

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

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左派”运动和学生造反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马克思主义各主要流派开始将目光聚焦于政治社会现实,推进他们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1)其中主要理论构建之一就是深化对科学技术的社会政治效应研究,尤其是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和生态问题研究,于是,在70年代初,“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深刻地分析了生态危机的成因,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是其根源,它从技术、生产、消费等不同侧面深刻揭露了当代发达工业国家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提出了要全面超越现存社会,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模式的看法。

顾名思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明显理论特征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与生态学思想相结合,通过多角度揭示生态问题的社会根源,对资本主义制度予以批判,“成为最具‘红色’标志的‘绿色’思想。”(2)13它正是沿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尤其是马尔库塞的相关理论,直接将生态危机及其与人和社会的关系作为研究重点,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马尔库塞的生态思想在其后的阿格尔、莱斯等生态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身上得以显现,体现了马尔库塞开拓者和引路人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三、马尔库塞生态思想的延续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前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威廉·莱斯和本·阿格尔,二人的理论与马尔库塞生态理论有紧密的联系又各有特色。

莱斯作为马尔库塞的学生,在总的趋势上同意老师的观点,认为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利用科学技术大幅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大力宣传虚假需求,通过异化消费维持工业和统治,这个过程同时就是对自然的破坏过程。在分析危机形成的具体原因时,他在《自然的控制》中提出了“控制自然”论,从古代宗教、哲学追寻生态危机的原因,人们不断通过技术手段开采资源、掠夺自然,也日益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在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对自然的技术控制通过操纵要求转化为对人的控制。”(3)141这种行为的结果就是受到来自外部自然(自然界)和内部自然(人的内在欲望)的双重反抗。在《满足的极限》一书中,他提出危机解决之道,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造就了虚假消费并以此为衡量幸福的标准,由此造成人的异化和生态危机,所以,必须实行稳态经济,改变病态的社会消费方式,迫使社会重新审视工业化及其生活方式,转而采取分散的,增长速度放缓的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建立一个“较易于生存的社会”。实质同马尔库塞一样,就是要改变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对人的束缚,建立一种新型消费观和价值观的社会模式。

阿格尔对马尔库塞和莱斯的思想进行了批判继承,形成了较为完备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理论。在危机成因上,阿格尔赞同马尔库塞的“异化消费”论,认为这是一种“人们为补偿自己那种单纯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现象。”(4)494“异化消费”不仅是个经济范畴定义,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在深层次上是一个政治范畴,人们处于“虚假需要”而片面追求高消费,而为了满足和维持它,工业社会变本加厉掠夺自然,由此造成生态危机。为了解决危机,他提出了新概念“期望破灭的辩证法”,资本主义的商品供给发生了变化,客观上引发人们对满足方式的变革,“人们对发达工业社会可以源源不断提供商品的能力的期望破灭,最终走向自己的对立面,即对人们在一个基本上不完全丰裕的世界上的满足前景进行正确评价。”(4)491用“小技术”取代当代社会的“大技术”,改组生产过程;通过使现代生活“分散化”和“非官僚化”达到克服消费异化和生态危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振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理论的形成与主题[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2)

[2]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重庆出版社,2008(4)

[3][加]威廉·莱斯.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M].重庆出版社,2007

[4][加]本·阿格尔.慎之等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7

面对整个社会出现的对生态文明的呼唤, 承担着导向、转化和育人功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作出积极回应。卡西尔说:“时代的病要用改变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来治愈”[1]。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 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社会对绿色生存方式的价值诉求。大学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理性生态人, 促进学生生态人格的完善, 指引大学生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价值诉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重新审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正视当前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探寻解决思路。自上个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日趋完善, 影响力也与日俱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关内容,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生态教育维度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参考价值。

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启示

传承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维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逐步发展成为当代西方具有完整理论体系和较大社会影响的理论思潮之一。尽管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线索多元, 理论家思想各有特色、各有建树, 他们却具有一些共同的理论倾向, 体现为用生态学理论去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坚持生态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对当代资本主义以及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非绿色、非生态的问题进行批判。认为,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问题的逻辑结果, 其资本逻辑与生态之间的裂缝是资本主义发展本身无法自我弥合的, 只会带来裂缝的不断扩大, 生态社会主义是解决其发展问题的唯一出路。而真正的社会主义必然是生态的, 社会主义本质上应该内在地包含生态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在某些具体观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共识, 这些共识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 生态自然观——重建人类社会与自然关系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普遍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统一。他们将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作为理论研究的主题, 坚持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以及方法论原则有助于人们解决社会和自然的现实冲突, 建立起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为此, 奥康纳 (James O’Connor) 通过阐释“文化”、“自然”和“劳动”之间的辨证关系, 强调自然因素和文化因素对规范人们行为、突破狭隘的技术决定论, 从而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关系的作用。福斯特 (J.B.Foster) 建构的自然唯物主义的生态哲学, 运用了马克思唯物主义理论中的“自然、自由和实践”三个核心概念。“自然”和“自由”分别表现为物理世界和人类社会, 二者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而把二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就是实践活动。马克思的社会—自然辩证法强调社会和自然的不可分离及其相互作用, 佩珀 (David.Pepper) 指出马克思实际上是一个有机论者和一元论者, 这种辩证法是解决社会和自然关系的科学方法。“自然及其对自然的看法影响和改变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改变自然, 被改变的自然又影响着社会进一步地改变它”[2]。这就决定着克服自然异化必须消除外部社会对自然的非理性控制, 重新规范自然的用处。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用各自不同的方式阐释其生态自然观, 但他们都强调历史观和自然观的辩证统一, 在此基础上, 重新构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内涵, 形成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

(二) “物质变换断裂”理论——重估共产主义理论的实践价值

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及相关主张在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马克思是用物质代谢术语定义劳动过程本身。在《资本论》中, 他提到:“劳动是……人与自然的过程, 由人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代谢的过程”[3],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看来, 这事实包含了劳动的两重维度, 一是劳动的社会特性;二是劳动的生态特性, 这两方面的特性使得劳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持续的、辩证的。然而, 资本主义的地产生而出现的土地圈地运动和土地私有化催生了城市和乡村的分裂, 把人从土地上赶走, 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当资本企图征服自然规律和自然系统来实现资本积累时, 它“全面地攫取了自然”, 它“破坏一切 (即自然) , 而且不断地使之产生革命性的变化, 摧毁所有障碍, 这些障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的扩大、生产的全方位以及自然立和精神能力的开发和交换”[4]。交换价值主导使用价值, 竞争以及资本的积累和积聚共强化了资本贪得无厌的欲望, 不停积累的冲动扩展了社会的社会物质代谢, 加强了对自然的开发和要求。新技术不断被应用于扩大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资本的社会物质代谢与自然系统代谢的分裂不断加大。

在福斯特 (J.B.Foster) 看来, 资本主义社会物质变换过程实质上是异化的。如果用物质变换概念来表达, 这种异化就是“物质变化裂缝”。这个裂缝自然是资本主义无法缝合的, 在这个意义上, 生态危机也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逻辑推导, 而社会主义也成为超越现状的应有之义。现代环境问题的根源不仅仅是人的观念落后或工业主义造成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资本主义制度, 借用梅扎罗斯《超越资本》中的理论, 资本逻辑渗透到社会的所有方面并激活诸多“绝对的极限”, 只有超越资本逻辑, 人类社会才是有希望的。我们不能空谈未来, “不能浪费时间, 改变历史进程, 改变这个世界”[5]。

(三) 虚假需求和异化消费理论——重塑绿色生活方式

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看来, 正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消费方式带来了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建立在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基础上的人的异化。要改变这种异化状况, 我们首先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出发, 理顺生产、商品、需求、消费和环境之间的合理关系。在阿格尔 (Ben Agger) 看来,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 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危机已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消费领域。生态危机取代了经济危机, 我们需要分析异化消费的现象。资本主义为了追逐巨额利润, 不断扩大生产规模, 经济的快速增长不断刺激消费, 鼓励消费就是不断扩大人的“基本需要”。生产不仅仅是为利润制造消费品, 还必须为利润创造需要。“需要不再是源于人的内心, 而是变成完全由外部制造出来的东西, 消费成了需要满足的唯一方式, 并变异为生产扩张的内在动力”[6]。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借助马尔库塞 (Herbert Marcuse) 《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到的“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指出广告等大众媒体制造出了大量的虚假需求, 从而导致了与人的真实需要毫无联系的异化消费。人们消费的不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符号性消费, 在受广告支配的消费中去寻找真正的人生意义。由此产生了“劳动—闲暇二元论”现象, 即不是在劳动中寻求自身全面发展, 而是把娱乐消费作为获得幸福的源泉。在这个意义上, 无限生产、异化消费和虚假需要被联结起来。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积极回应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启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维度的开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对此作出应有的回应。

(一) 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 实现教育方法的生态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种文化层次上的教育, 更是一种文明生态行为的养成训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积极探索的是如何把外在的生态文明教育转化为内在的生态文明行为, 如何把外在价值内化于心, 真正让生态价值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准则,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去分析、思考问题, 树立整体生态主义观点, 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观点过分强调自然的工具理性。人、自然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复合生态系统, 三者是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必然会影响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反之, 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 自然就会影响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只有实践中明确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坚持整体思维方式, 人与自然真正的和谐统一才能在生产、生活活动中得以实现。

(二)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实现教育目标的生态化

运用系统分析法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及其环境视为一个系统, 明确我们的生态价值观教育并不是在受教育者心灵白板上的简单勾画, 而是对个体精神生态的调适和污染治理, 对受教育者现有价值体系中多种观念冲突过程的生态替换、平衡与转型。必须从作为“现实的学生”的现实状况着手, 通过积极的调适和重建, 让学生明确在复杂的社会观念中坚持什么、放弃什么, 进而带动其思想领域的生态化健康良性发展。在这个过程共产主义信念教育尤为重要, 必须用强有力的信念教育改变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的现状。克服以往对共产主义理论宣传简单化的倾向, 使学生真正把握共产主义的深层内涵和价值所在。同时, 以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为教材, 让学生们真正看到资本主义的“诸多极限”, 纠正学生们对社会前进方向的认识的种种偏差。

(三) 理顺消费、正视幸福, 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态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从学习中找到幸福, 在追求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和全面发展。提倡学习的价值理性, 学习的过程更重要的体现为自我完善的过程而非是对学习目的的工具理性运用的过程。美国伦理学家R.T.诺兰 (Richard T.Nolan) 说过:“只有彻底改革个人的生活方式及国家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才能符合道德、符合现实地解决我们的问题”[7]。在这个意义上,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价值观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生态人格, 使他们毕业后自觉投身到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去, 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关键环节”[8]。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将生态价值观教育纳入自己的理论视野和实践范围。这一问题不仅仅值得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考, 更值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者思考和深入研究, 这既是我们的专业兴趣所在, 更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

摘要: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不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 更涉及人们生态观念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转化和育人功能,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倡导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 要求理顺需求、消费、劳动和幸福的关系, 开启了唯物史观的生态视域,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化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德]卡西尔.《语言与神话》[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2年版, 第24页.

[2][英]戴维·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55页.

[3][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第201-202页.

[4][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 (上)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393页.

[5]Meszaros.The Structural Crisis of Capital.140.转引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报告》 (2012)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2年12月版, 第287页.

[6]万健琳.《异化消费、虚假需要与生态危机——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观和消费观》[J].载《江汉论坛》, 2007年第7期.

[7]R.T.诺兰.《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 第140页.

[8]曹群.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内容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 2008年03月第03期 (总第153期) .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8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产生于在20世纪70年代, 以揭露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形成根源为基础, 以探寻解决生态危机办法为己任, 不断努力探索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发展观, 它是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和在西方各国绿色运动的基础上, 对生产关系调整而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大致经历了法兰克福学派酝酿, 本.阿格尔确立以及福斯特等人的发展, 直接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生态学解读或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资本主义生态危机, 向世人证明生态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对马克思的一种重大发展, 而且已成为解读生态问题的指导思想。”[1]因此,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

虽然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各有差异, 但是从总体上可以将它概括为以下三点:1、消费异化直接导致生态危机。2、以生态危机逐步取代经济危机。3、主张依靠“期望破灭的辩证法”并建立“稳态经济”模式。本.阿格尔认为“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双重的。它要设计将打破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控制的社会主义的未来。克服过度生产的办法将是实施分散工业生产和降低工业生产的规模;克服过度消费的办法是向人们提供有意义的、非异化的劳动”[2]福斯特在继承和发扬前人的理论同时, 认为“现实地描述生态与资本主义的冲突, 目前需要某种形式的知识性抵抗, 即对进行掠夺式开发环境的现存生产方式和观念进行无情的批判”。[3]提出“新的发展形式追求适度, 而不是更多, 它必须强调满足基本需求和确保长期的安全性。”[4]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观点, 虽然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出现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的论述, 但是, 对于反思并解决我国社会出现的消费异化现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 消费异化使人成为商品的“奴隶”

“异化”这个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 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中常见的一个术语, 异化的原初意义是指“脱离、疏远、转让、他者化”, 后演化为主体在一定的发展阶段, 分裂出它的客体对立面, 变成外在的异己力量。所谓消费异化, 是消费“本身意义”的丧失与扭曲, 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 “通常所谓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以物欲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 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 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物化状态;消费本来是满足人民需要的手段, 但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 消费的功能却异化了, 消费就赋予了其他意义”。[5]用阿格尔的话来讲, 所谓消费异化, 是指“为补偿自己那种单调乏味的、非创造性的且常常是报酬不足的劳动力而致力于获得商品的一种现象”[6]。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人们过着“物质丰富、精神痛苦”的被异化了的人的生活, “人成了商品的奴隶”, 资本主义社会主要通过制造“虚假的消费需求”, 实现“强迫性的消费”。

(二) 消费异化使人将物质消费当做目的本身

消费异化将物质消费当做人生的目的, 追求一种对自然的无度索取和占有, 它与人的真正需要相背离, 演变成为消费而消费的病态行为, 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正是消费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扭曲?因此, 克服消费异化就成为重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有效途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对消费问题进行的深入研究, 物欲消费造成的资源短缺和对环境的破坏已经是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 迫切需要研究消费异化是如何造成资源短缺和环境危机的, 并就如何克服消费异化提出可行性对策?

(三) 消费异化使人将物质消费当做目的本身

生态学马克思认为消费异化是指人们以欲求而不是以基本的生存需要作为消费的出发点, 从而导致人在消费活动中主体地位和理性精神的丧失, 使人的本质异化到消费品上的人的物化状态, 在这个过程中, 当人们的欲求难以满足, 超出人的正当需要的时候, 进而就会阻碍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及其社会的进步。因此, 合理的消费应该满足人的需要, 使人实现自己的本质。例如, 当今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变得异常火爆, 分析其原因, 是由多种多样的原因造成的, 但是有一点不能忽略, 那就是人们的异化消费直接推动了房价的上涨, 许多人买房并不是为了实际需求, 而是为了囤积赚钱。其实住房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商品, 它是刚性需求, 如果富有的人将钱大量投入在买房上, 等待时机成熟再卖了赚钱, 由供求关系原理我们知道, 这样必然会抬高房价, 最后会导致许多中下层消费者就没法买房或者买不起房, 出现“住无所居”的现象, 从而会导致仇富的心理, 进而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现象出现。

(四) 消费异化对生态的破坏

消费异化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建设生态文明和创造人的新生活紧密地相结合有一定相悖。一方面, 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来看, 人们大量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 最终会导致这种需求大大超出自然界的承载能力, 进而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另一方面, 从人与人之间的消费来看, 表现为一部分人的高消费 (奢侈性过度消费或异化消费) , 造成资源大量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进而增加了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西方学者弗洛姆认为, 现代人的消费往往是被鼓吹起来的, 特别是通过一些电视网络报纸等媒体, 鼓吹人们的消费欲望, 不断将奢侈品变成人们的“必需品”, “需求与商品之间的关系由于与广告为媒介而变得十分复杂;人们把贯注于消费当作满足需要的唯一源泉”[7], 人们购买消费品并不是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 而是为满足其虚荣心。人们的需要不是源于人的内心, 而是源于一种攀比的心理, 消费成为满足虚荣心的一种方式。然而, 自然界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 当人们的攀比消费、过度消费不断增强, 进而得到“满足”的时候, 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浪费, 环境承载能力急剧下降, 进而会出现生态危机。因此必须从整个社会逐步消除消费异化现象, 走可持续发展的消费道路。

二、我国消费异化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当前我国消费异化存在的问题

当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水平不断攀升, 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也在快速升级, 中国成为世界消费大国之一。然而, 在这消费繁荣的背后, 却隐藏着许多问题。

1、消费不足和消费过度的现象并存

当前我国各阶层消费的整体情况是:“低收入消费不足;中产阶层消费正在发展;而富人阶层则消费过度。”[8]在贫富不同的人群中, 一部分人过度消费, 而另一部分却没有能力消费, 生活困难。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区域不同、居民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过度消费也在不断增加, 有的富人消费挥金如土, 有的贫穷人员连温饱都难以为继, 这种状况只会导致消费的两极分化, 进而会导致社会矛盾增多。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多数, 贫困人口居多, 许多人生活都难以为继, 而一步分富人阶层却大手笔花钱, 按照自己主体幸福感随心所欲地大量奢侈消费。《中国商业发展报告 (2009~2010) 》商业蓝皮书指出, “截至2009年12月, 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已增至94亿美元, 全球占有率为27.5%, 并首次超越美国, 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 仅次于列首位的日本。预计未来5年, 中国奢侈品市场将会达到146亿美元, 占据全球奢侈品消费额首位。蓝皮书还指出, 中国的富裕消费群普遍比国外富裕消费群年轻, 麦肯锡2008年的报告指出, 大约80%的中国富裕消费人士在45岁以下, 而在美国及日本该比例则分别为30%及19%。”[9]

2、不顾自身能力的盲目消费日益突出

近三十年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成就了越来越多的富豪, 人民群众手中的财富也越来越多, 人民以各种方式实现自己心中的奢侈梦想, 消费异化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目前许多年轻人吃讲排场, 穿讲高档, 过分追求时尚和品牌, 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 崇尚超前消费。同时, 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不断蔓延, 特别是一部分年轻人, 求新、求贵, 赶风、赶时髦, 他们的消费观与我们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消费观背道而驰, 社会出现了大量的畸形消费现象, 超前消费现象也比较严重, “能挣能花”, “月月光”等消费观念的出现, 紧接着又受到“花明天的钱, 圆今天的梦”等观念的挑战, 超前消费、不顾自身能力的消费逐渐成为人们“新的消费观念”, 这对于我国构建合理的消费观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3、过于对物质的追求而忽略对精神方面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 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人民精神生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程度提高。人们将物质方面的成功作为人生最重要的成功标准, 成为现实功利主义者。在基本生存需要得到保障的条件下, 我们忽略了精神方面的追求, 即追求人文艺术的美, 追求理性探索的真, 追求宗教道德的善, 这些精神方面的追求, 是人生精神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文艺术家对美追求的历程, 科学家、哲学家理性的探索, 宗教道德家对人格的实践, 这些都是自我实现人生意义的过程。一个国家人民精神境界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 也关系到在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软实力的强弱。

4、不讲效益的消费大量存在

当今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 我们在为取得这样的成就而高兴时, 不要忘了我们的经济增速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不计资源利用率的高消费, 靠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换取来的经济总量。“在能源利用效率方面, 我国的能源消耗仍与世界先进水平甚至世界平均水平有着较大差距, 总体上还没有走出以高增长、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扩张和外延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目前仅为33%, 比发达国家落后20年, 相差l O个百分点。我国的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上较高的国家之一, 每千克标准煤产出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36美元, 而日本为5.58美元, 世平均值为1.86美元。”[10]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劳动的使用及其耗费中效率都是比较低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这两者是同样重要的, 不能偏废。当今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 这正是对过去发展方式存在缺陷的弥补, 对当今以后发展方向的思考。

(二) 我国消费异化成因分析

1、攀比消费和虚荣心消费严重

人们购买消费品并不是满足生活的实际需要, 而是为满足其攀比心理或者虚荣心理的需要。消费者不考虑自身的具体实际 (包括自己的收入、创收能力等) , 不考虑自身的消费需要, 在生产和生活消费中盲目同他人攀比, 以追求“别人有的我有, 别人无的我也有”为特征, 满足自我虚荣心的消费方式。据报道, 现在许多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攀比心理, 而且攀比的方面还很多, 比穿着, 看谁的衣服是名牌;比学习用品, 看谁的铅笔盒高档;比零用钱, 看谁带的钱多, 花钱大方等;比谁家的房子大、装修档次高、父母当的官大、钱多、车子好、家中生活用品高档等等。这种盲目攀比和虚荣心消费, 在各个学校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 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给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巨大影响。

2、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价值观日渐盛行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享乐主义伦理观将物质性或生理性的需要与欲望的满足视作是人生的幸福, 过度地追求物质的满足。消费主义则把消费商品的数量和种类以及日益增长的服务看作是至高无上的, 并将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视为较高生活质量的标志, 同时也将享乐看成是人生的目的, 如在豪华酒店、高级度假村、高级别墅等地方消费, 动辄就是几万元的花费, 一方面满足精神需求, 另一方面是满足消费者对自我身份的认同, 以显示自己的社会地位。他们缺乏对消费的理性思考能力, 不考虑社会、国家和个体的实际需要, 不讲求实际效益, 在从众心理支配下, 一味追求风潮、追赶时髦, 以个人的情感、欲望来决定消费。这两种消费观都导致了社会资源浪费严重。

3、广告媒体的推波助澜作用

广告具有意识形态的作用, 它潜移默化地强加给人们某种观念或者某种生活方式, 并以此来检验我们是否真正的“时尚”, 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广告中, 普通大众逐渐失去了消费的理性, 特别是给年轻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失去了判断消费的真正目的, 出现非名牌不穿或者一味追求高档消费等现象大量出现。广告媒体作为向人们传播信息的载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它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论坛、聊天室、电子邮件、M SN、报纸、电视、广播、手机短信、手机网站等媒介, 让人们通过图片、文字、音频、视频、动画等形式让人们全方位感受到广告媒体的力量。“截至2010年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人, 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 较2009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此外,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人, 较2009年底增加6930万人, 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从2009年末的60.8%提升至66.2%, 依然构成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11]互联网人数快速增加, 为商品宣传所谓的“时尚”提供了一个平台。

三、我国走出消费异化的困境的策略

(一) 克服消费异化, 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消费观

我国是拥有十三多亿人口的大国, 而资源储存量又是有限的, 当前我国面临资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和资源的拥有总量越来越小这一对矛盾, 我国必须解决好。首先, 建立与现阶段相适应的消费伦理规范体系, 因为价值观在影响消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还不够发达, 物质还不够丰富,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 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 消费需求必须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其次, 正确处理节约与消费、节约与发展的关系。以社会主义价值观、幸福观来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 弘扬中华民族的勤俭节约的优秀品质。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节用”的消费主张, “节用而爱人, 使民以时”到李商隐的“历览前贤国与家, 成由勤俭败由奢”再到“一粥一饭, 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 恒念物力之维艰”,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推崇着它。在当代物欲横流的社会, 我们仍然要从节约做起, 倡导合理的消费方式, 并引导人们落实到我们每天的生活中。

(二) 克服虚假需求, 引导人们适度消费

所谓“虚假消费需求”就是“那些在个人的压抑中由特殊的社会利益强加给个人的需求:这些需求是艰辛、侵略、不幸和不公平长期存在下去”[12]马尔克斯强调虚假消费需求日益膨胀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之间会发生冲突, 进而造成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综所周知, 消费是人的基本需要, 但是我们不能只以商品作为我们生活的中心来支配我们的生活, 而是要按照我们真正实际需要购买商品。因此, 一方面, 完善人的自身需求是解决消费异化的有效途径, 必须改变消费异化的局面, 坚持适度消费的原则, 提倡和谐消费。同时坚持适度原则, 使消费与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保护相适应, 使消费水平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 使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另一方面, 自觉抵制炫耀性、奢侈性等不良消费行为。因此, 倡导合理和适度的消费方式, 构建可持续消费体系, 不仅有利于构建节约型社会, 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全面发展, 而且也有利于实现消费效益的最大化。

(三) 以生态消费克服异化消费, 建立生态文明的消费价值观

生态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消费异化问题, 因为人类的消费行为时刻都对生态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生态消费的目标是建立一种与环境相适应的、低能消耗的物质生活消费体系。因此, 人们的消费需求必须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尽量减少消费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合理节制地利用地球上的资源, 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给后代留一个健康、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在消费中培养人类消费行为的自主责任意识, 要求行为主体拥有高度的自控意识和责任意识, 自愿让行为主体放弃或限制那些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有害于环境的消费行为, 推进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

(四) 确保弱势群体的消费权益, 缩小消费差距

在分配制度上, 要加快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公正、公平、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不合理, 制约了人们的消费, 因此要把分配制度改革的立足点, 放在提高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上, 放在一线工人、农民上, 让他们的收入能够跟得上物价的上涨、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正常的生活需要, 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 只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社会才更加的稳定。生态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就是创建一种人的新的存在方式, 改变不合理的消费模式, 只有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 才能为可持续消费奠定基础。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9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人与自然的观点中, 马克思主义认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 存在于自然界的”[2];“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3];“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 就不是自然存在物, 就不能参加自然的生活”[4]。这些观点都在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和人与自然的不可分割。人离不开自然界, 离开自然界的人也将无法生存。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体现。人类必须合理的利用自然规律, 不要站在自然之外去统治和支配自然。如果过分的占有自然, 陶醉于对自然的胜利, 那么“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 在每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 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都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 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5]。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虽然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主体性和自然对人类的有用性, 但是他并不支持人对自然的破坏和所谓的“征服”。

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始关注环境问题, 这是一个进步, 但只靠这一点未必能够正确处理环境危机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我们不仅生活在自界中, 而且生活在人类社会中。”因此, 在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 “自然——人——社会”是一个不可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 人面临着两种关系:一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另外一种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基础上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把对环境的破坏看作是对人与自然界物质交换的破坏, 强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恩格斯将这种“自然——人——社会”看作一个整体, 把解决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两对矛盾联系在一起的宽阔理论视角, 为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 对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这种共产主义, 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 等于人道主义, 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 等于自然主义, 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 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6]。

此外, 马克思主义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本身就在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来解决人类与自然所组成的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强调发展生产力是解决人类与自然矛盾的主要手段, 他们同时也是社会关系对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决定性作用, 因为,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劳动者联合起来并消灭了私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作为解决“人类同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7]的最高理想。此外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物质变化和新陈代谢理论分别从经济社会和生物学的角度上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

建设生态文明,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追求, 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 是指人类依据一定的关系, 主要指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和谐发展, 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良性循环、全面发展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在当前社会中主要内容有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三部分。

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下指导生态文明的建构?毫无疑问, 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并运用系统方法论视角来阐述生态文明的建构。生态文明的建构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宏观上生态文明与其它三个文明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共同构成和谐社会体系, 微观上生态文明各个要素本身需要相互协调发展。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构建生态文明的启示:

一、建立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政治三位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要求我们要辩证地、全面地看待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同时要结合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也就是把生态文明的构成要素同现实社会结合起来, 划分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政治三个部分来建立生态文明体系。这三者关系中, 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是生态观的具体体现, 而生态政治是实现二者的制度保障。这里, 生态农业主要指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更多体现在循环经济中;而生态治理是生态政治的核心表达。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生态农业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 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 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建设生态农业首先要理解它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现代农业体系, 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其次它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 只有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 才能取得最大的整体效益。最后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所以要把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 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生态工业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为三要素建立类似的工业生态链, 并以低消耗、低污染、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为目标建立的现代工业。我们倡导发展以生态工业为主导的循环经济, 首先要推行企业的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旧的工艺和设备彻底进行改造, 使之尽快地生长成为生态工业的组成部分。其次改变经济的增长方式, 由粗放式改为集约式。最后对传统经济的改革。传统经济是单向直线过程即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 生产的财富越多, 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就越多, 对环境资源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循环经济则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 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 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因此, 循环经济是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根本变革。

生态政治主要体现在生态治理上, 生态治理是现代化政治在当代实践的新体现。它是通过协商民主的方式, 多元参与、良性互动为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社会公正的政治治理。生态治理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 通过加强公民对公共事务参与的意识和责任, 提高对公共环境、资源的保护。实现生态治理首先要加强政治参与的意识。其次要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 多元参与多方协商。最后在社会公正的基础上寻求社会效率, 使公正和效率达到一种动态的和谐。[8]生态政治是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的重要保障, 生态农业和生态工业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三者是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相互发展辩证的统一关系。它们是生态文明在中国现代化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二、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 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左右。为解决人均耕地不断减少所带来的食物不足问题, 人们一方面采取扩大耕地面积的措施, 如毁林开荒、毁草开荒等, 将大片草原和森林开垦为耕地, 这种做法虽然在近期内对缓解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作用, 但由于破坏了生态平衡, 引起了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气候异常等严惩的生态失调问题, 从发展和长远的角度看是弊大于利、得不偿失。在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 对矿物资源的开采量迅速增加, 资源储量的有限性与需求增量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这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认为,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解, 首先是人类本身的和解。因此对人口、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两层较深的阐述:第一层是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层是人口、环境、资源的关系实质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在正确处理人、环境、资源三者之间的关系首先要理解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人类对自然有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不仅包括人对自然的权利, 也包括人对自然的义务。人与自然是统一体, 人类的主体地位不可更改, 自然规律亦不可更改。单方面发展或单方面否定都是病态地发展, 都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和否定。强调人应尊重自然规律, 并合理地利用自然规律。所以,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 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

在第二层关系中, 主要从人类本身的和解入手, 正确处理好三者间的关系。首先是人类本身的发展。这种发展体现在质和量上, 质是指不断增强人的文明素质, 有着现代化的生态理念, 从意识上和行为上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量是指人口的数量的控制, 主要是资源和环境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对人口数量的要求。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对应着生态治理, 用多方协商、多元参与的方式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用民主的原则, 分析问题的属性, 用可持续的政策引导人与自然的和解。最后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它表现在个人对公共利益的态度和个人对公正和效率的认识。对公共利益的态度要求以科学发展观进行指导, 应对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 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人、自然与社会相互协调的发展道路。

三、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价值体系

建立生态文明的道德价值体系, 首先需要培养全民的生态道德意识, 全面地、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使科学认识自然、友善对待自然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一种理念。然后将这种理念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使政府规划的生态文明蓝图变成一种现实。我们知道再好的政策, 需要人执行;生态环境的保护, 也需要全人类的觉醒。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思想基础。现代社会, 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以惊人的速度突飞猛进, 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同样以惊人的速度日益恶化:城市严重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能源枯竭等“公害事件”层出不穷。这一切又不断促使人们正确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培养公众的环境意识, 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培养公众的生态道德意识, 第一要尊重公众对生态问题的知情权, 必须真实地向公众道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引起他们对生态问题的注意和关切;第二要培养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环境问题直接地损害我们的切身利益, 因而环境保护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第三是积极参与, 生态环境保护如果只有政府和专家的努力, 而没有千百万公众的响应, 就不能取得成功。

其次, 提倡绿色消费生活方式。所谓绿色消费是一种绿色化的或生态化的消费模式, 它是指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 又符合生态生产的发展水平, 既能满足人的消费需求, 又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的一种消费行为。它要求我们:第一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这既是对人自身的健康保护, 也是对生态产业的正确引导。第二在消费过程中注重对垃圾的处置, 避免环境污染。这是由生态道德观念体现在消费意识上, 使人们正确的处理和利用消费完的产品。第三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 追求健康、崇尚自然, 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 节约资源和能源, 实现可持续消费。现实中存在着许多需求过剩的产品和奢侈品。对待这些商品, 我们要用合理的价值观指导自己, 不能盲目的消费购买。提倡绿色消费就是提倡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抛弃过度消费, 抵制恶性消费, 在求得舒适的基础上, 不再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为代价, 将环境保护融入我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 使人们能以一种健康合理、科学文明的姿态步入和谐社会。

最后, 建立生态文明的公平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常常不加节制地掘取稀缺性资源, 不尊重自然, 随意地破坏自然环境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些需要我们建立一个公平的生态价值观, 即环境公平和社会公平在利用自然中的体现。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在利用、保护自然资源方面承担共同的责任。环境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是构建生态文明的制度伦理基础。而生态公平价值观也将渗透到人们的生活方式中。只有在这种公平的机制和框架中, 人才能够意识到人在自然面前, 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等等。也就是说生态公平的构建, 将进一步激发人们认识自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也进一步激发人们爱护保护自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们面对自然的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都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十七大报告, 2007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3卷

[3]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3卷

[4]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第12卷

[5]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第3卷

[6]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第42卷

[7]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6, 第1卷

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篇10

关键词: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启示

随着全球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的日趋严重和突出, “生态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兴趣和研讨。“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 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 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1]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既坚持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又找到了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及主要观点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与日俱增,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不可避免, 尤其是那些把自身迅猛发展建立在自然资源消耗上的资本主义国家, 资产阶级对利益的追求不但加剧了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 同时也使被破坏了的生态环境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恩格斯曾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资本主义国家频繁发生各种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如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水俣事件、富山事件、四日市事件、米糠油事件等。在这种情况下, 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中最有影响力的思潮之一应运而生, 它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面临人类严峻的生态问题时通过重新解读自然的观念, 试图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生态危机的联系上对资本主义进行系统批判, 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生态思想而提出的致力于解决生态问题和人类自身发展问题。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 资本主义危机的形式发生改变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成为全球性的综合危机, 以本·阿格尔等为代表的学者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危机问题, 认为生态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他们指出, 当代资本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以不断扩大商品生产为基础作为利润来源的, 而这种过度生产必然会对地球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后果, 资本主义本身不可能为解除生态危机找到根本出路。“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产也就是破坏, ……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过度积累的危机被再生产危机加剧, 再生产危机最终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因此, 菜斯、阿格尔等提出以生态危机理论取代经济危机理论来“补充”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危机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中的经济危机。正是无产阶级对奢侈品的异化消费维持了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使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被生态危机所代替。

(二)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模式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 社会主义必须用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他们认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马克思认为, 经济理性的危害一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 二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 使劳动者失去人性。这样必然会与生态环境产生冲突, 最大化的消费与需求刺激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 从而导致对资源的肆意开发和对生态的过度破坏。而生态理性是与生态保护相一致的, 其社会生产目的不是以利润为动机, 而是提倡一种适可而止的需求方式, 尽量少用劳动、资本和能源, 努力生产耐用的、具有高适用价值的东西。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要实施生态理性, 必须突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建立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保护生态的、自我管理的和自我解放的社会主义, 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3]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出路是建立符合生态现代化, 同时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模式, 适度地、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主张在满足人类发展进步需求的基础之上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三) 以使用价值取代交换价值

学者倪瑞华曾这样说:“生态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创建不是一个技术问题和资金问题, 而是世界观和价值观问题, 因为, 每种社会类型和文明形态都有相应的世界观和价值观。”[4]生态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异化理论为理论基础, 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特征和原则: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强调使用价值, 而不是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要使使用价值从资本主义的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 必须使劳动从资本中解放出来。只有克服了劳动与劳动产品的分离、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分离, 使用价值才能够从交换价值中解放出来, 劳动才能够从资本的锁链中解脱出来, 劳动力才能发挥其真正的潜能。要使人类所居住的地球生态系统实现其使用价值, 就必须消灭交换价值、推翻资本, 从而使劳动得到解放, 最终通过联合劳动实现其使用价值, 在人类和地球生态系统之间建立全新的财产关系。因而, 生态马克思主义要坚持推翻资本的统治, 克服劳动与劳动者的分离。

二、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生态马克思主义分析了资本主义与当代生态危机之间的必然联系, 认为只有废除了资本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 才能真正地解决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 构建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由此可见, 生态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目标, 内在地契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理论和实践上的要求。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文明建设都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核心主题。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 没有人, 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5]生态文明建设既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 认为极端人类中心主义把自然界看成是可以满足自己需求的存在物并且人的任何需求都是合理的, 从而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同时也反对极端生态中心主义, 认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生态至上”和物种绝对平等的思想, 忽视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这两个极端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来说都是不合理的, 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才能保证人类和自然的长远发展。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把绿色社会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提出建立一种新型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模式。在生态马克思主义者看来, 人类自身的发展取决于他们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 如果人类的要求超过自然本身的界限, 自然界就要不堪重负甚至对人类进行报复。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未来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社会, 它建立在对每个人的物质需要的自然限制这一准则基础上, 所以能够提供一个以生态可接受的方式满足人们的需求的框架, 生产是为了使用, 而不是为了获利。可见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马克思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具有一致性。

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价值追求方面, 生态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生态社会是一个民主、公正、和谐的社会, 人人享有自由和平等。它倡导建立民主稳定的社会体系来保证人的自由发展、社会平等和社会正义。生态文明建设也倡导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 反对生态殖民主义, 这就内在地包含了社会内部的和谐稳定和国际社会的公平正义。所以, 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领域的价值追求方面具有一致性。

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一) 转变伦理价值观, 增强生态环保意识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曾明确指出:造成生态危机的真正根源是千百年流传下来, 厚厚地积淀在人们头脑中的控制自然的观念, 而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也正在于改变人们原有的控制自然的观念[6]。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 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 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相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 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 必须积极转变伦理价值观, 清楚地认识到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就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 增强人们的环保责任感, 要形成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 不能无视自然资源的价值而肆意掠夺, 可借鉴生态马克思主义的观念, 将自然视为人类的“无机身体”, 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自然的破坏为代价的。具体来讲, 应该将生态保护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完善环保的相关法律政策, 培养每一名公民的环保责任感, 改变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理念, 改变为求短期发展而破坏生态的做法, 贯彻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 深化环保意识。

(二) 树立合理的消费观

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认为“异化消费”促进了人们狂热消费的欲望, 大大增加了资源环境的压力,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生态危机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而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既要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发展的需求, 又要维护自然和谐健康的发展需求, 健康合理消费观的树立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影响。“适度消费以节俭为特征, 它不反对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消费水平, 只是反对‘为地位而消费’的过量消费中的挥霍和浪费。”[7]勤俭节约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虽然当下人民物质生活条件比过去有极大提高, 但人们仍然应该避免盲目追求物质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 树立符合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综合考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诸方面利害关系的适度合理消费观, 形成与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消费, 培养人们形成适度生产、合理消费的生产生活理念, 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三) 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仍然是以大量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短期迅速发展主要是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资源的消耗。根据有关研究机构的计算, 20世纪90年代中期, 我国每年由生态和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占GDP的比重达到8%以上。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成本为代价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者提出,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前提下, 既要合理生产物资资料, 又要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需求和保持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 通过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适度经济发展的模式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也就是说,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的过程之中, 既要保证经济的发展要保持原先的发展水平, 又要通过不断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更好地进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提高经济效率,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它在为人类造福提供便捷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甚至对人类自身造成巨大的危害。只有做到合理运用科学技术, 趋利避害, 避免因利用科技而导致的道德伦理问题和环境资源问题, 既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也要使之成为改善环境的有效手段, 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真正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增长道路。

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有缺陷和不足, 但仍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应该继续研究和发展生态马克思主义充分了解其理论思想和经验教训对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 将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更加有效地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而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惠斌.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8:77.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17.

[3][美]卡普拉, 斯普雷纳克.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北京:东方出版社, 1988:73.

[4]倪瑞华.英国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1:1.

[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9.

[6]俞吾金, 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 (下册)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630.

上一篇:泌尿外科护生临床带教下一篇:腹部黑白B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