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

2024-05-09

马克思主义(精选6篇)

篇1:马克思主义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雷霆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 雷霆

很高兴从大二上学期开始到现在,我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已经两个月了。我是一名中共党员,更加有体会马克思主义对于一名中共党员的作用好意义。当老师让我们谈谈自己与马克思主义的时候,我觉得需要谈谈的,需要去思考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门课程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目的是让我们通过对基本原理的学习,通过我们对它的理解和体会,实践运用到我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去,不断提高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思考,我慢慢的联想到了我自己,我平时是怎么在这个校园了学习生活的,我平时是怎么处理与同学于老师处理事情的,自己所经历的那些学生工作等等。我觉得有很多很多都是像马克思主义原理内容所描述的,的的确确是有这么个情况。

从认识到实践,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给我最大的收获,让我不断认识,再不断去实践,逐步使自己能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回想入大学的这一年来,我也不断的自我加强,始终不懈怠。平日里多了解时事,并常和周围的同学或老师交流讨论,如在前段时间发生的旱灾,玉树地震,也积极倡导大家捐款,并与大家一起为受难的同胞们加油。平日里的每一天都在发生着不同的事情,我也多思考,多总结,多体会,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我也珍惜重视党组织或学校所提供的各种参与学习,活动,听讲座等等的机会,参与其中,体会其中,享受其中。

作为一名学生,他的本职就在于学习,这才是第一要务,与此同时,其他各方面又得全面发展,这才是一名合格的学生。而作为一名学生预备党员,我更是应该加强自己的学习。在平时里,不管是学生工作忙还是什么其他的情况,我都不会放松自己的学习。即使是时间确实紧急,耽误了学习,事情忙完后也要主动补上。

而说到这个学习,也不仅仅指的是学生读课本,拿成绩,这也只都是狭义的。真正的学习则是指的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学习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涉及到身边各个方面的事情,锻炼的是那种不断自我完善的能力,自我适应的能力。

就在上学期在学校礼堂听的一节“北京工业大学学习贯彻十七界四中全会精神基层党支部干部培训班”的讲座上,也讨论了关于怎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的问题。而这个学习型党组织的建设中的“学习”就是广义的学习,所谓“学习型”大意就是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而充分应对环境的变化。

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除了要完成书本上的学习之外,还要去完成广义上的学习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而在党组织的帮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雷霆

组下,我也一直在努力着,探索这条道路

现在在班里,我作为班长,更是投入了自己极大的热情和激情,所想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个班在刚开始构建的情况下,不断地共同去努力,不断地共同去体会,不断地共同去收获,使大家在一个有凝聚力的组织里面能体会到大家的温暖。平日里的工作也许繁琐复杂,也许艰巨辛苦,但我觉得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我,这是应该的,这是值得的。而我要将这份工作做得更加有意义,让大家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一个班的集体温暖,互相了解,互相珍惜,互相帮助,互相理解。这也正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应该做的,而且应该做好的。还记得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三大作风中的一点“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而班里的同学,就是最普通的群众,而我就是要密切联系着他们,与他们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的所做的积极工作。上学期,班里还积极筹备和组织排练两个节目,为的是代表学院参加学校在五月份的“心理小品大赛”。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一起策划讨论,大家一块排练,一起融入其中,一起快乐。为学院争光,同时也为我们交通党支部争光。一个班,出两个节目,代表一个院,参加一个学校的比赛,这使大家都深受鼓舞和感到骄傲。

在大学已经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也积极参与着其他方面的学生工作,在学院的团委直属部门做一名干事,同时也在学校的学生会里做一名干事。在这段时间里,通过那些学长及老师的指点,还有那些组织和策划活动的经历,我也收获不少,提高了自己的工作组织能力还有交流能力等等,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

也是在上学期,我也在同两位学姐一块负责我们学院舞蹈团的事情,组织策划和排练一个节目,参加学校在五月份开展的“五·四”舞蹈大赛。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有些累,虽然花了些时间,但我觉得这也是很有意义的。这不是为了我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为了一个学院的荣誉,我也很感到骄傲。

参与的活动和工作很多,有时候虽会感觉有点累,时间有点不够,但我将会仍然积极向上,并且投入我的热情与激情。我也会在活动过程中或过程后继续去体会,去收获,去总结。因为这些都很有意义,这些都是在服务于他人,因为我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这是一份荣誉,但更是一份责任。在以后,我将继续,同时有效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不能耽误自己的学习,学习有耽误的也要及时的补上。

在这一年里,我确实是在不断的自我审视,与他人多交流,试图去发现自己的不足。有些不足的已经改了,有些改了但效果还不明显,有些仍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几点如下:

1.对于自己关于马克思主义等理论思想的掌握还有待加强和提高。这在以后还应继续花时间,多看看书,多问问老师或学长等等。

我与马克思主义

09046127雷霆

2.在最近这一两周的时间里,由于各方面事情比较多,时间还没能很好的安排,导致学习稍微有点耽误。但我想我自己会处理好这个问题的,提高效率,合理安排,注重学习与生活还有工作的高效结合。我对自己有信心,我也时常鼓励着自己。

3.还得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知识文化内涵,充实内容,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能明确看到自己的不足是很好的事情,同时我也希望其他的同学或者老师能提出我的不足。这样我才有方向,才能更好的提高。这些就是我对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同时也是对我这大学快一年时间的总结。自我省视,我希望能不断找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

以上就是当我从马克思主义中慢慢发散而来所想到的,我与马克思主义,一名中共党员与马克思主义,我觉得要聊的,要写的,还有很多很多。

雷霆09046127

篇2:马克思主义

李新灵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100872)

篇3: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是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是彻底而完备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科学的唯物主义。

它一方面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 坚持了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另一方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和唯心史观, 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完备的科学, 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 为科学的发展, 奠定了坚实的哲学世界观基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把辩证法置于唯物主义基础之上, 创立了科学形态的唯物辩证法。

它揭示了物质世界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特征, 揭示了物质世界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揭示了矛盾是物质世界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动力, 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世界事物的根本规律, 等等。唯物辩证法为人类的认识和实践, 为科学的发展, 奠定了科学方法论基础。

3.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认识论。

它在唯物主义基础上, 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 揭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是认识的来源, 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也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在实践基础上, 揭示了人类意识能动的反映论特征, 克服了旧唯物主义消极直观反映论的局限性。在实践的基础上, 揭示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必然要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接受实践的检验, 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是意义更加重大的一次飞跃。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 循环往复, 以致无穷, 这就是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人类认识和实践, 为科学的发展, 提供了科学的认识指南。

4.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是完整而严密的科学体系, 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提供给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 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行动指南。

二、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哲学内涵

1.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科学唯物主义基本立场的贯彻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学风的根本要求是主观统一于客观, 理论符合实际, 认识和实践一致, 这里体现和坚持的是物质第一性, 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的唯物主义基本立场, 是这一基本立场在实际行动中的运用。从唯物主义出发, 就要求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 使自己的主观、认识、思想、理论自觉地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统一, 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坚决反对脱离客观实际的唯心主义倾向, 坚持从实际出发, 调查研究, 了解情况, 把自己的思想观念、理论认识牢牢地扎根于实际生活、客观事物中。坚持唯物主义立场是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立足点和根本要求。

2.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唯物辩证法的贯彻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学风要求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从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中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要求客观地、全面地、发展地、内在地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 一句话, 要求坚持辩证思考, 按辩证法办事。马克思主义学风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基础的, 唯物辩证法构成马克思主义学风方法论的实质和核心。

3.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认识论的贯彻和运用。

从质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积极的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与认识的矛盾运动基本过程和基本规律的思想,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风所要求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认识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学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的具体化。

4. 马克思主义学风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贯彻和运用。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基础上的群众路线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构成马克思主义学风的基本内容和显著特征。理论联系实际, 认识与实践相一致, 最大的实际是人民群众的实际, 真正的实践是人民群众的实践, 脱离了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学风就失去了立足点和存在的价值。

三、端正学风必须刻苦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意义重大, 学好它, 终生受益。学习和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就能对世界万物的根本有个科学认识, 就能对人与世界的关系、对人的意识和行动有个科学认识, 了解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了解为什么主观要统一于客观, 理论要与实际符合, 认识要与实践相一致, 明白了世界观大道理, 有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作行动指南, 就能消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观念的影响, 形成好学风, 成功地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篇4: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西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1-0027-05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全国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使用教材,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该教材在2007年出版后,先后经过三次修订,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也越来越合理。应该充分肯定,这是一部体现权威性与科学性的好教材。但是教材也存在不太合理的方面,有些学者对教材的缺点也进行了分析。如有学者认为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仍然是“学科分类的板块模式”的编写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①这些批评对于进一步修订完善教材都是有重大启示的。教材的“绪论”部分十分重要。教材编写组曾建议“要让同学认真学习绪论”,因为“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同学站在一个应有的高度,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1]可见“绪论”是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绪论”部分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首要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科学的说明,特别是没有讲清楚“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本文依据2010年修订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以下简称教材),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教材如何定义“马克思主义”

教材在2009年版的基础上,认真吸取了高校师生的建议,充分吸收了新的理论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②但是教材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并没有大的改变。就“绪论”部分来看,仍然讲述四个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在这四个部分里面,教材对于当今国外的马克思主义流派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仍然没有涉及,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仍然没有科学的说明。

我们先看教材是如何定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的。教材首先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阶级属性、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不同的回答。其中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按照这个定义,国外的许多马克思主义流派也都可以划入马克思主义的范围。接着,教材又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来限定“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可以划入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范围呢?教材对此并没有任何说明。只是进一步地说明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否也可以理解为“西方化的马克思主义”呢?教材仍然也没有说明。

在后面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部分内容中,教材比较详细地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和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进一步肯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教材并没有涉及马克思主义在东欧和西方社会的传播与发展,那么欧美地区的马克思主义思潮是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呢?对此,教材也没有说明。更让人不理解的是,在“绪论”部分的第一个思考题中引用了法国思想家德里达的著作《马克思的幽灵》中的观点来证明马克思主义可以解决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十大祸害”,而德里达是当今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可见,编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非常熟悉的。在“绪论”部分没有提及“西方马克思主義”,是编者有意回避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但是,不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当今重要的学术思潮中,“西方马克思主义”都是一个客观的存在,而且和马克思主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笔者认为,应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写入教材,应该理清“西方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二、应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写入教材

对于“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当今学术界还没有非常一致的定义。不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对这一思潮正面的评价也越来越多。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类的著作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多被作为反面教材的附录材料列入,而不被看作正史。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西方马克思主义”进入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视野,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著作也都明显地突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如黄楠森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门用两章内容来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用很多篇幅来介绍“西方马克思主义”。什么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顾海良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说明可以代表当今多数学者的观点:“‘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常常被用来指称西方和东欧一些与苏联‘正统’理论相区别的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思想倾向。‘西方马克思主义’不等同于西方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但是在深刻的问题意识和广泛的理论触角方面,它代表了这一历史时期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富有特色的探索。‘西方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运动,但是在基本肯定马克思主义是一个进步的而不是退化的研究纲领,反对第二国际和第三国际的思想路线,批评斯大林的‘布尔什维主义’,主张向非马克思主义体系开放,坚持批判资本主义并且注重从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上而不是从经济基础上展开这种批判等方面,它显示出一些相近的立场和话语模式。”[3]这里并没有明说“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当今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形态,但是却明确说明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是“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最富有特色的探索”,而且肯定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纲领,虽然它与列宁、斯大林存在思想路线方面的对立。这种评价应该说是比较客观的。既然“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最富有特色的探索,而且与列宁、斯大林存在思想路线方面的对立,那么,相应的教材在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就不能不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以下从三个方面说明应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写入教材的原因。

1.“西方马克思主义”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西方马克思主义”一般指的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国家中产生的一种反对“正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思潮。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潮。从产生起,这一思潮就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一方面,二者都坚持马克思的基本立场,都反对资本主义制度,但同时在某些具体问题上也存在分歧。如西方马克思主义并不认同列宁和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作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解读,尤其反对“两个对子”绝对对立的僵化思维方式,而是把马克思哲学解释为“实践的唯物主义”。而“正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利用自己在当时共产国际的领导地位,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进行非理性的批判和打击,使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脱离了对本国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处于“非正统”的地位,成为学院里的学术研究学派。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却在西方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在以后的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正统”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也进行了反思。特别是“苏东剧变”后,更是从实践上证明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理解的片面性,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对苏联解体进行分析。他们认为不能把“苏东剧变”看是作马克思主义失败的标志。他们重新反思了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五个主要特征。第一,马克思主义不是一元的,而是多元的体系;第二,马克思主义不是完美无缺的,应当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发展;第三,马克思主义不是政治的装饰品,应将其与政治区分开;第四,马克思主义不是随便可以分割的,应从整体上去把握;第五,马克思主义不是经院哲学,它应面向现实。③虽然这些认识中某些观点值得商榷,但“至少有三点是言之有理、给人以启迪的”。[4]这些新认识表现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弊端的深刻反思,对把马克思主义条块分割的研究方式的深恶痛绝,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脱离现实的深切担忧。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系统引入和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虽然当初主要是带着批判性的眼光以“正统”马克思主义来审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但是在批判性研究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成果,比如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社会功能理论,等等,都解放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的思想,开阔了研究视野,摆脱了主观偏见和教条主义思想的束缚,促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深入,从而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2.“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虽然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上和马克思主义有分歧,但它仍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以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为依据来探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不但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而且也坚持把马克思的经典著作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新的阐释来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特点和当代社会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比如他们对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历史学笔记》、《人类学笔记》等著作的研究,从中阐发了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异化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理论等,这些理论发展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前途充满信心。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特别是对当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造成的人的“异化”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工具理性”问题、“科技主义”问题等都有深刻的揭示和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德里达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十大祸害”,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当今人类最好的精神武器,而当今地球上的所有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③基于这样的认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充满信心。

西方马克思主义有真切的现实关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观点,更好地改造世界是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一产生起,就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西方国家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深入地思考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为什么没有成功的问题。他们认为苏联的革命道路并不适合他们西方的国家,致力于探索一条具有西方特点的马克思主义道路。西方马克思主义并非是脱离现实的学院式研究,而是有深切的现实关怀。在20世纪60年代西欧、北美的“造反运动”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这次政治风暴的指导思想,当时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马尔库塞、萨特、卢卡奇等都亲自参加了这场运动,并成为造反派的精神领袖的导师。正如陈学明先生所说:“他们实际上并没有回避现实的挑战,在他们那些深奥难懂的语言中负载着大量关于急剧变化着的资本主义世界的信息,跳动着这个特定时代的脉搏,也倾注着他们对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命运的关怀。”[5]

西方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在与苏联“正统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中产生的,他们反对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的教条式的、僵化的理解,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完美无缺的,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加以修正和完善。他们主张吸收当今西方的一些理论思潮来解释、补充、重建马克思主义,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从而使馬克思主义永远具有时代气息而保持青春活力,这显然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是批判资本主义的,而不是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它和马克思主义是“源——流别”的关系,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千万不能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他们,把他们和马克思主义对立起来。

3.“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

“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专业的确立当初是作为“政治任务”而带动起来的。开创之初,它首先是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来介绍,后来又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一段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不仅有些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哲学的研究者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甚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的学者也在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究竟该归入哪个学科门类,则没有明确的共识。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其中明确规定:“一、新增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暂设置于‘法学’门类内,下设5个二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国外马克思主义”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内涵和外延都不同的两个概念,但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可以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④从此,“西方马克思主义”有了明确的学科定位。

总之,不论是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以及从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还是从我国当今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来看,教材都应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列入,而不是忽略和回避。

三、教材将如何处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如果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列入教材,存在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长期以来,学术界对此问题争论不休。大概有否定、肯定、否定与肯定并存这三种不同意见。产生意见分歧的原因在于“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路线方面与“正统”的马克思主义存在对立。实际上,对马克思的思想在认识上存在分歧也是正常的,因为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早年和晚年就是有区别的,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与马克思本人的思想也是有差别的,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并不完全等同于马克思主义。既然存在着这些客观的差别,那么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归根结蒂还是取决于我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取决于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是如何认识的。如果我们始终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是马、恩、列、斯、毛的“一线单传”的思维模式,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处于“非正统”的地位,是非马克思主义。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源多流”的发展态势,那么“西方马克思主义”完全可以纳入马克思主义的视野。

现在把“国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这说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用“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地域性的概念来代替“西方马克思主义”这个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概念,就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有分歧的问题暂时搁置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既促进了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又避免了无谓的争议。

但问题本身是不可能避免的,也只有在对问题的争论中,才能促进研究的深入。所以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写入教材,是大势所趋。而如何处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就是当今教材的编写者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首先,要明确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潮的总称,是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相对的一个概念。“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就是“马克思主义”这个概念的外延。而“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从属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它的外延比“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外延要小,仅仅指的是“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即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以及到以后的分析学、生态学、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对的还有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和后马克思主义等学派和思潮。这样一来,就基本上理清了以上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教材在讲述“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这些问题时,要把“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穿插进去,并客观地说明这些思潮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比如教材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角度和“广义”的角度来规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时,就可以明确地说马克思以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思想的丰富和发展也属于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教材应进一步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这几个概念的关系。在后面讲“马克思主义的產生和发展”时,就该增加马克思主义在西方、东欧、拉美和前苏联、朝鲜、越南、古巴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明确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经验和教训可以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供借鉴。

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教材的内容远远滞后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教材不涉及“西方马克思主义”,不仅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也回避了当今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实。这种做法本身就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不仅不利于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更是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逄锦聚.教材编写的体会和讲授建议[J].思想教育理论导刊,2007,(增刊).

[2]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0年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顾海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5: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摘要:本文对西方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做了较系统的考察。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意义上,可以说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但具体地,则是无工资价值的家务劳动的必然结果。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是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和激进女权主义理论的结合,他们认为,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父权的结合,是一种父权的资本主义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父权的资本主义

一、关于妇女受压迫地位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根据上述理论,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探究妇女受压迫地位形成的原因时,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特定的生产方式,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本原因。他们认为,母权制的推翻,既是一场经济革命,又是一场政治革命。妇女地位的丧失,仅仅反映在生产方式上,即公有制被私有制所取代,而在人口再生产领域,妇女仍占据重要地位。在工业资本主义形成以前,人们都 以扩大家庭为基本经济单位,居住在穷乡僻壤地区,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妇女的劳动和男人的劳动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在最基本的生产活动—生产和再生产中—妇女都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但是,这种社会仍然是父权制社会,妇女被排斥在政治、文化和宗教活动之外,尽管这样,妇女在生活必需品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人会怀疑妇女劳动的价值。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劳动场所由家庭转移到大工场,公共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大批男性进入了社会生产领域,成了挣工资者,而妇女仍然呆在家中承担家务劳动和人口再生产任务,成了靠男人养活的人。逐渐地,妇女劳动的社会价值被忽视,男性从事的公共生产凌驾于妇女从事的家务和人口再生产劳动之上,这样,妇女就变成了二等公民,处于屈从地位,从而形成了受压迫的状况。因此,妇女要解放,首先要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妇女受压迫的根源。

二、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可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第二阶段为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随着女权主义理论的研究深入,传统的女权主义如自由的女权主义和激进的女权主义渐渐地被学者们或认为在理论上空泛,或认为在实践中不适时宜。一些女权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视,就是因这种情势而导致的。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理论家认为,虽然马克思和他的合作者恩格斯在他们的文献里谈及有关妇女的问题,而且也论及她们的如何解放,但他们忽视对妇女的家庭劳动所产生剩余价值的分析。因此,基于马、恩的劳动价值论,这些理论家们相信,通过对妇女家庭劳动的分析,女权主义的理论可以更进一步地有效发展。然而,这种劳动向来不被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家们所重视。他们认为,那些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家机械地接过了马、恩关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论述,认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理论,相信一切生产都是社会性的,其性质决定着社会中人群的政治关系,即阶级关系。这显然掩盖了在私有制的社会里关于劳动的性别划分所存在的问题在对妇女问题的研究上,传统的观点认为男女间的不平等是历史、社会发展的产物,而其又导源于男女在生理方面的不同。因此,对所谓男主外女主内的劳动划分总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者对此观念提出了挑战。他们认为,尽管男女间的不平等有其历史根源,但决定两性间的分工的原因,是同决定妇女社会地位的原因完全不同的。有些民族的妇女所做的工作比我们所设想的要多得多,这些民族常常对妇女怀着比我们欧洲人更多的真正尊敬。外表上受尊敬的、脱离一切实际劳动的文明时代的贵妇人,比起野蛮时代辛苦劳动的妇女来,其社会地位是无比低下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为什么这种不平等又表现得如此突出?他们认为,问题的症结则集中于依据性别而实施的劳动划分。依据他们的政治经济学理论,资本主义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和家务生产,或者说,付工资性的生产和不付工资性的生产、有交换价值的生产和仅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这后一种生产虽然不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自由交换,但它是有用的、必需的;而且在资本主义的社会性生产中,它为创造利润、资本积累起着最本质的功能。然而,在以货币决定价值的社会里,由于这种劳动只表现于家内,无法成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换,其结果,它只能使生产者的价值暗藏,以致使生产者的身份低下。因此,在这些女权主义者看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妇女之所以受到男人的压迫和剥削,其主要原因并不是生理的、文化的或意识形态的,而是经济的,是妇女的家务劳动向来不被社会有实效性地认可。有意义的是,对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者来说,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讨论妇女问题时并不注重分析妇女与男人间存在的冲突,而只认为妇女问题虽与男人有关,但那是第二位的。对妇女的压制不是男人,而是特有的社会制度造就的家内与家外劳动的对立,家庭限制了妇女的能力发挥。因此,他们相信,为了去除这种弊端,其方法或者是家务劳动必须社会化,或者是家务劳动必须工资化。这样才可能真正地解决妇女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关性别方面的不平等。他们的如此观点被学术界称之为家务政治经济学。

总结上述,在理论上,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有如下几点内容: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妇女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直接贡献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而引出的观点是:学者们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妇女问题时,首先要把妇女作为妇女人类另一大与资本有关的群体来研究。妇女在家庭里的劳动应被理解是一种经济性的资本生产。由第一点直接导致第二点,即没有妇女的家庭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不可能产生;因此,资本主义也不可能建立。第三点是基于第一和第二两点的分析所形成的结论,即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妇女之所以在劳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因为妇女长时间地缠入那种看不见的、被男人同时也包括妇女在内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被社会认可的无工资的家务劳动。

三、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

篇6:马克思主义

一、专业概况

本专业是2006年新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是在中共中央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期间,经国内几十位专家反复论证设置的新的学科专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二级学科是新设立的,但是,多年来,人民大学已经在“中共党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等二级学科增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等研究方向,已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撰写了这些方面的学位论文。

二、主要研究方向

毛泽东思想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党的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研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

三、研究内容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及基本规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等。

四、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理论成果,深入了解和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理论来源、历史地位及指导意义,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中共十六大以来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丰富内涵,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的教学、科研高级人才以及相关部门的管理人员。

五、本专业师资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具有一批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教授、副教授,其中不少人是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具有比较其他兄弟院校更加雄厚的师资力量。

六、对外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已经同俄罗斯、越南、蒙古、朝鲜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日本、德国等国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联系,同国内许多高等学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保持经常的学术来往,已召开多次由国内外专家参加的学术研讨会。

七、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

专业课包括专题讲座课和研究指导课两大类。专题讲座课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规律研究。研究指导课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大问题研究。

八、毕业生去向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马克思主义】相关文章:

马克思主义重点05-25

马克思主义哲学05-24

马克思主义论文04-15

马克思主义热04-22

马克思主义原理05-14

马克思主义法学05-09

新马克思主义05-10

分析马克思主义05-17

马克思主义传播05-18

马克思主义立场05-19

上一篇:幼儿园一日常规流程及标准下一篇:HR:网申看的就是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