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生态经济论文

2022-04-17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及经济方面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与之相伴的却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及环境污染,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马克思生态经济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马克思生态经济论文 篇1: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视阈下的绿色经济探析

摘 要:近年来,生态经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发展绿色经济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本文在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以及当代价值,突出确立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当代价值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1.160

一、对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阐述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生态经济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究,在他的诸多作品中都提到了生态经济问题。比如《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详细阐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把人与自然看成独立统一的整体;《资本论》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规律打下坚实的基础。《哥达纲领批判》则把自然和劳动看成是一切财富的来源。马克思认为只有二者的结合才能够创造出无穷的财富。由此可见,马克思具有较为完整的生态思想。这种思想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态经济问题做出了重要指示。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已相继步入工业化社会,至此世界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基本上完成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人类开始大肆的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使生态环境出现了极度恶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自然条件的丰饶度往往随着社会条件所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地减低”,随之而来的就是煤炭、铁矿、森林、水资源的枯竭[1]。这就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与生态矛盾,为系统的研究生态经济做出了铺垫。

(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基本内涵

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生态经济的理论思想,共同指导和促进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中,生态经济思想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1.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统一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他们承认自然的客观独立性和地位的优先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界的独特产物。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是人类生活和进步的前提,人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处于掠夺状态,不可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

2. 物质变换的思想。“物质变换”思想是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提出的重要理论。“物质变换”具有深刻的生态内涵,值得现代人进行探究和钻研,也对当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曾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由此可见,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人类劳动才是人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的主要手段。自然界的变化是无穷的,人类不能改变自然,但是能够调节和控制自身的行为,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人对自然的“合理调整”和“共同控制”思想。以劳动为基础的物质变换其实就是自然界逐渐“人化”的过程,这种过程与人的实践能力相统一。

二、绿色经济的发展之路探析

(一)“绿色经济”的历史渊源

近年来“绿色经济”的概念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并且被广泛应用。同时,“绿色经济”以其系统性和开放性的观念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值得注意的是,“绿色经济”的概念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并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很多国家都进行了生态环境治理和资源的合理利用。“绿色经济”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的作品《绿色经济蓝皮书》中。其指出了构建绿色经济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联合国环境署(UNEP)于2008年10月召开了《绿色经济行动倡议》项目启动会和《全球绿色新政》专家会议,又在2009年4月发布《全球绿色新政政策概要》,宣布启动“全球绿色新政及绿色经济计划”。这些实践都表明了人类的思想在进行着积极的转变,已经认识到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绿色转型,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必须要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才能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4]。

(二)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必然性

1.发展绿色经济的共同目标和使命。当今世界,发展绿色经济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它以自然生态规律为基础,引导、推动、保障社会产业活动各个环节的绿色化,从本上减少或消除污染,而且更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扩大市场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就业形势。对世界各国而言,绿色经济的发展为其经济与生态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自然环境的利用率和再生能力,能够引起工业社会向绿色社会的回归,是环保与发展之间和谐相处的关键。

2.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当今世界上人口众多发展中国家,我国需要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而绿色经济正是基于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考虑,与我国目前所推行的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密切相连。因此,绿色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三、发展绿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当代价值

(一)绿色经济将是中国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

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发展中,对环境保护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中国对环境问题关注度仍不足,虽然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但还不能完整地把握和认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但随着经济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人们逐步认识到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为了实现绿色经济的发展,突破中等收入缺陷,继续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创新驱动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应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相互融合,使有限的资源转变为更加丰富的创新成果,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造福亿万人民。

(二)发展“绿色经济”是中国的自主选择

放眼世界,许多国家都把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作为了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而中国在这方面更加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能力。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哲学家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的思想,认为人和天地万物是一体的,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必须要彻底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避免出现局部发展损害全局发展的现象。自2005年起,我国在绿色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了21%,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6%和14%[5]。

综上所述,发展绿色经济是实现循环经济的主要渠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绿色经济打破了传统高增长、高污染、高消耗的“三高”现象,击碎了资源瓶颈的制约和阻碍,是我国加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形式转变的有力武器。

作者:鞠雅榕

马克思生态经济论文 篇2: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工业及经济方面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状态,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与之相伴的却是资源的大量消耗及环境污染,这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循环经济发展则可以有效解决此问题,因此,本文将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出发,对其循环经济发展价值进行分析,并从中得到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提高思想认知、重视科学技术、进行社会化生产、提高政府参与度、完善科技创新评估机制、依托政府,从这几方面来推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并寻求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方案。

关键词: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循环经济;环境保护

近些年来,国内一直倡导可持续发展之路,也就是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有效地保护环境。工业现代化虽然为我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这种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终究会进行改变。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问题的严峻性,如若仅仅依靠治理只是亡羊补牢,所以需要将污染物进行有效处理,将其进行资源化,这样才可以有效实现循环经济发展。

一、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循环经济发展价值分析

现如今,世界各国因为资源危机而导致关系紧张的事例非常多,人类若持续依靠传统的方式进行资源掠夺,必然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使之成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一)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是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

通过分析研究马克思生态经济理论可知,他时常讲到自然环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动态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必须在这种变化之中实现发展。作为存在于自然界中的物体,人类发展和自然界应互惠共利,自然界的发展要早于人类,也是我们能够实现发展的基础所在。依据马克思的相关观点,大自然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也应该存在于一定活动范围内。由此可见,自然界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人们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物质均来自于自然,若人类将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直接排放到自然之中,那么必然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平衡关系[1]。英国与德国等大城市曾经便发生过这样的事情,不仅使当地河流水质变差,空气中的煤灰含量也严重超标。虽然当时的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与现在相比要好很多,然而在那样的环境背景下,马克思就提出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些都是可以经过发展科技、提高生产工艺及污染物的再次利用得以解决。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途径

通过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内经济获得空前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空前暴涨,各行各业均展现出勃勃生机,综合国力稳步提升。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还应该认识到经济增长产生的系列问题,如老龄化社会、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等,这些问题未能得到有效处理,现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通过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指导,我国应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根据生态发展规律改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2]。

二、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提高思想认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马克思曾明确说过,“以前人们认为再加工收集到的废旧毛织物品是不光彩的,但是目前对约克郡相关部门来讲却是天大的好事,我们也在慢慢地把这种不好的想法清除。所以,人们今后也会认识到废棉加工业的重要性,并且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这段论述可知,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主要是因为所收集到的信息是不同的,因此态度也会不同。从“不光荣”转变为“天大的好事”,这也是说明人们的思想正在发生转变,只有思想处于一定的高位后,才能更好地指导行为。中国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同时,如何发展是重点,因此首先就要很好地解决人们思想上的问题, 再让民众了解到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当人们在思想深处认同保护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经济的时候,就会在大局的指导下自觉且认真地踐行相关政策,进而实现循环经济发展。首先,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经济活动,同时每一个人也都是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居民在思想上认同后,就会积极履行国家关于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与法规并努力做出贡献。其次从政府层面出发,应自觉履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要求,并对基层员工进行相关知识培训,从企业层面出发,应强化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树立“零污染,零排放”的发展目标,同时为生态效益好的企业进行技术及政策支持。

(二)重视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工艺

在马克思看来,他多次说过在再利用废物和原料节约上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这里面最重要的观点就是生产化学的时候科学技术发挥的重要作用,化学能够促进生产的发展,进而让人类能够意识到已知物质的潜在价值,同时还可以将废弃物进行转变再利用。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科技的进步与改善生产工艺,既可以提高机械的使用寿命及生产材料的利用率,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价值。上述的发展和科技的提升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们的认知可以被科技所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更会被科学技术所颠覆。如今,科学技术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企业若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则能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得先机[3]。但是我国的企业主要有中小型企业所组成,而科学技术的研发则需要大量的资金与人力,因此技术的缺乏导致许多企业都无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我国循环经济若想得到长久的发展,就需要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强化高等院校、社会、科研院所等的结合,对新技术进行共同开发。如社会企业出资,科研院所、高校出才智,有效地结合实践和理论,确保新技术能够顺利产生良好的经济生态效益。

(三)进行社会化生产,形成规模化的资源循环系统

在社会大生产的背景下,一个部门的废弃物会被另一个部门所利用,废弃物会被投入新的循环之中,进而形成封闭的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如果其中的公司比较多,那么充分利用废弃物的次数就越多,当持续循环后废弃物的排放将会越来越少。循环经济的发展只有通过生产的社会化才能够有效实现,所以进行循环经济的发展并不仅仅只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领域的事情,而是通过不同行业及不同部门之间相互联系,进而完善经济循环发展系统。若想有效实现规模化的资源循环系统,首先,需要科学合理布局经济发展区域,这也是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前提条件。一般来说,就是充分地学习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引入工业园区内部,并以整治环境恢复自然为主要目标。其次,对于较成熟的园区,应积极进行污染整治规划工作,对地质灾害频发的地区,应根据地区差异性规划好经济开发区。最后,我国还应积极发展静脉产业,这可以把废旧的橡胶制品、塑料等向新资源和产品转化,能够再次利用和转化废旧物品,这也是实现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内容。

(四)提高政府参与度,确保企业行为更加规范

中国健康发展循环经济的背后,离不开循环经济法律法规的相关支撑。在欧美等国家之中,处理废弃物是循环经济立法的源头,同时把3R原则不断引入其中,最后向消费者与生产者责任方面延伸。各个国家的循环经济发展在立法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国相关法律体系是否完善会直接影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这就需要提高政府参与度,规范企业行为。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职能,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政府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核心作用,它既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定者与决策者,同时也是执行者与监督者。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有着极大的提高空间,但是却仍然易于受到一些限定条件的影响,不仅在科技方面,还有许多其他方面的内容[3]。其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地方政府未能响应中央的号召,进而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面对这些现象最先需要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的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科学发展意识及能力。针对基层员工,应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使之形成以人为本、以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政府必须要改变传统的绩效考核方式,在考察政府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重视辖区内的环境效益及和谐程度,促使各地区的政府能够进行严格监督与管理。

(五)完善科技创新评估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如今世界范围内循环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日本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提升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德国的钢铁行业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将95%的固体废弃物充分利用,也能提升建筑废弃物的回收率。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因此我国要采用技术革命,将技术革命作为主要契機进行技术创新,从而推动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科学技术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我国应该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将科学技术作为主要支撑。循环经济发展中应该增加科研费用,政府在循环经济开展中需通过宣传的方式提升决策的科学性,采用专项基金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各地应该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形式,提升科学技术规范,制定详细的发展规划;各地还应定期进行技术交流,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该大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通过建立实训基地的方式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六)依托政府,推行低碳循环经济发展

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因此我国应该依托政府推动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促进新能源的研发,使能源结构获得优化。促进天然气、页岩气、太阳能、风能开发,提升清洁能源的利用效率。生产制造各类循环系统,提升资源的重复利用效率,加快循环经济示范地区的建设,从而使这些示范基地起到带头的效用。并且我国应该形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推动节能减排计划,从而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规模。

三、结语

综上所述,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对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非常符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基于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当今日益严峻的经济发展危机,在经济改革过程中积极引入马克思生态经济发展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实现国内循环经济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珺.基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循环经济发展研究——贵州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分析[J].改革与战略, 2017(5):24-26+76.

[2]张忠华,刘飞.循环经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实践平台[J].发展研究,2012(6):72-74.

[3]张胜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经济思想的现实解读及当代价值[J].理论月刊,2012(1):11-15.

(责任编辑:林丽华)

作者:王海彦

马克思生态经济论文 篇3:

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演进的四重维度

摘 要:随着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断加深,生态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人类的生活质量,生态治理也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和国家治理的重要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已经对当时的生态问题进行了思考,批判了生态问题背后的经济制度根源,探索了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因此,试通过剖析马克思原著文本,理清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演进逻辑的四重维度,即视野拓展、主题变化、认识深化与内涵上升,以期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起到原理性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思想;基本原理;四重维度

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论坛)发布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称,“尽管处于疫情之中,但以气候问题应对不足和生物多样性丧失为代表的环境风险仍是未来十年的首要问题。”[1]在此情况下,孤立地从生态技术和微观治理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已经不能很好地应对当前生态危机。解决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全球经济运行与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如何才能兼顾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成了热门议题。早在19世纪,马克思就对生态问题进行了关注,并批判了生态问题背后的经济制度根源。回到马克思经典文本,考察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的演进维度,将为我们面对当代生态问题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视野拓展: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到人、自然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早期研究生态问题时,也即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萌芽阶段时,主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但随着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定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社会的概念也自然而言地被引入自然领域的探讨中,这打破了以往哲学思想孤立地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窠臼,“自然”成了一个具有社会历史性的概念范畴。可以说,人、自然与社会三者的辩证关系作为马克思研究生态领域的创新视野,为其之后将经济批判与生态批判相结合奠定了哲学基础。

马克思最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阐述了劳动联结人与自然的理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3]此处的“生产”一词即是劳动,这是一种与动物的初级行为不同的改造自然界的高级活动,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要素和基石。马克思随后又写道:“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自然,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自然界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这表明,自然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工业社会一切财富的来源和舞台。同时,劳动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为,在社会中具有持续运行的特点,正是这种具有社会性的劳动千百年来持续推动着人类改造自然。从此,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中最为重要的概念“人化自然”产生了,在马克思的论述中,人化自然是“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3],而人的本质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通过以上梳理,可知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视野是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拓展到人、自然、社会三者的辩证关系的。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引入了社会这一概念后,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进行持续的发展深化。他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生产力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依托于自然的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化,这种深化一方面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造就了经济的极大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异化的同时,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

马克思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到人、自然与社会三者辩证关系的视野拓展过程中,提出了“人化自然”等重要概念。可以说,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演进的第一重维度,就是将“自然”的概念带入经济社会领域,使其成为社会科学的范畴,这也是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探索超越了同时代其他关注生态环境的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的地方。只有将“社会”概念加入到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讨论中去,才能打破对生态问题的孤立微观研究,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才能存在。

二、主题变化:从生态问题的哲学起点到生态问题的现实归宿

马克思对生态问题的研究,最初是关注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哲学意义,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中,马克思立足于“实践”这一主题,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中加入了“人类社会”这一重要概念,形成了马克思生态思想。在此之后,随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与当时的資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生产现状相结合,马克思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并非单纯的哲学思辨问题,而是具有现实性的,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问题。认识到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异化,这既包括人和劳动的异化,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异化,在这一研究主题的变化之中,马克思最终提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方式是生态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的现实归宿。

人可以认识到自然界的规律,像使用自己的身体一样利用和改造自然,在这个层面上马克思将自然界称之为“人的无机的身体”。无机身体的存在是人能存在的前提,人的意识又可以反过来操纵这具“无机的身体”,使自在自然转化成人化自然,这也是马克思探索生态问题最开始的哲学起点。在此之后,马克思在人与自然的矛盾运动中加入了“人类社会”这一重要概念,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即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人口的生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一个纯自然问题,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到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在高度赞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实现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大发展、造就巨大财富的历史进步作用的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造成的城乡对立和生态问题。“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4]的后果就是城市人口急剧增加,造成城市环境问题的同时,人与土地的物质交换被打断,农村的生态也同步出现问题,这种批判标志着马克思开始探索生态问题产生的现实因素,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就是反生态的;到了《资本论》写作时期,马克思明确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马克思描述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方式对底层工人的摧残和资本主义农业生产对土壤肥力的破坏,批判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巨大负面影响,认为只有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从根源上解决生态问题。此时,马克思找到了生态问题的归宿——超越资本主义经济模型,实现共产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认为,历史最终会发展到人与自然界矛盾得到真正解决的阶段,也就是完成了的共产主义。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若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发展目标,就必须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反思社会生产方式,坚决抛弃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绝不走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老路,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在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下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三、认识深化:从揭露生态问题的根源到提供解决生态问题的路径

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不仅揭露了生态问题的根源,更进一步探索了解决生态问题并到达“人与自然界矛盾最终解决”的方案和路径,这是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已经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工人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生态造成的巨大灾难。现实也的确如此,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就是一部生态破坏的历史,“经济增长”作为唯一的指标被资本主义社会奉为圭臬。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工业建设后,又把高能耗或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一边享用发展中国家破坏本国环境生产出的廉价产品,一边又以“保护生态”的名义反过来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的本质始终没有改变,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迅速扩展至全世界,破坏着全球的生态。马克思认为,人类一定会走向“人与自然矛盾的解决”的共产主义社会,并预见性地提出了实现路径:首先,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保护生态,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原本不能被利用的生产资料,从而促使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次,人口增长要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同于马萨尔片面的限制人口,马克思强调人口增长要与资本增长速度,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最后,马克思指出解决生态问题的根本路径是彻底改變生产方式和经济所有制,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彻底地解决,在人与自然都作为资本奴隶的经济运行模式中,异化与环境破坏不会停止,只有通过生产方式与社会制度的变革,消除人和自然的异化,才能实现生态问题的根本解决。

马克思所有理论都建立在建立新形态社会的理想之上,正是这种理想促使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从思辨走向现实。尽管当时的生态问题较之今日而言,并没有如此急迫,现在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与18世纪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一些区别,但其背后的逻辑和实质是相通的。只有立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考察自然史与人类史,才能正确理解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实现生态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并最终解决生态问题。

四、内涵上升:从马克思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

我们之所以坚定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真理具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所证明了的。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作为马克思对生态环境问题的认识,要上升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的组成部分,就要经过历史和实践的证明。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是始终贯穿于我国的国家建设过程中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满目疮痍,自然灾害频发,尽管处在生产力极度低下的艰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坚持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的正确路线,一方面利用自然环境建设经济,另一方面在发展工业农业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5]随后,毛泽东做出“在十二年内,基本上消灭荒地荒山,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均要按规格种起树来,实行绿化”[3]的指示,掀起全国范围内的群众造林运动。同时毛泽东还反对浪费,“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这句名言至今仍有很高的传播热度,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的消费异化现象——人们无视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人的真正需要,只专注于去满足占有物的无限的欲望产生了强烈对比;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决定西北、华北和东北建设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也就是“三北”防护林,现在“三北”防护林已经成为我国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当地农业林业和特色果业经济的发展;之后的几任国家领导人也从社会和政治层面给予生态环境足够的重视。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继续承袭与发展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明确指出生态问题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6]。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是因为它被实践所证明。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之所以能够从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升成为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伟大的生态经济实践尝试是分不开的。“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的过程中也对生态造成了负担,但无论是对比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历程造成的生态负担总和,还是对比发达国家在相同的工业化阶段造成的那些资源环境问题,我国的生态经济实践中依然体现出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的真理性。

结语

随着生态问题日益严峻,围绕着生态问题产生的争议,尤其关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辩证矛盾关系的争论也越发激烈,无论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协议》,还是175个国家共同参与制定的《巴黎协定》,都代表着人类对生态问题和经济永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此情况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考察马克思生态经济思想演进的维度,可以为解决当前生态问题面临的困境提供理论启发,马克思的生态经济思想是人类最终解决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参考文献:

[1]  2021年《全球风险报告》主要内容[J].中国减灾,2021,(5):16-1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5.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2-128.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70.

[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4.

[6]  王太明,王丹,王月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生态治理思潮论纲[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31-35.

作者:郭天泽

上一篇:工程招投标审计论文下一篇:生产型外贸企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