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马克思读后感

2024-05-23

马克思马克思读后感(精选6篇)

篇1:马克思马克思读后感

《帝王末路》读后感

帝王是封建统治中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帝王的路途确是崎岖艰险,因而,稍有差迟,却要走向死于非命的末路。

在中国的历史中,帝王无疑意味着尊贵,威严,高高在上,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利。而提及此词的第一印象往往也是在《故宫的记忆》雄浑震撼的配乐中,百官跪拜,黄袍加身的九五之尊登坐龙椅,俯视满朝文武。他们坐在权力的巅峰之上,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在世人的眼里,充当着“神”,充当着“天之子”。他们可以尽情地放纵自己,穷极人生的享乐。整个天下都是他们的,天下人都是他们的奴仆。正因为如此,为了争夺帝位,一代代的人们演绎了无数血淋淋的让人心酸之作,帝王也就成了一个风险最高的职业。中华上下5000年,成帝者不下300,却有近100位未得好死。比如被杀死、或被逼自杀的帝王就有秦二世胡亥,秦王子婴,后梁的三个皇帝朱全忠、朱友硅、朱友贞等等;被毒死的有西汉的平帝刘衍(被王莽毒死);东汉质帝刘缵(被梁冀毒死);西晋的惠帝司马衷(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等等;直接因纵欲过度而死的有:汉成帝(宠幸赵飞燕和她的妹妹赵合德,荒淫过度而死);北齐的高洋(因酒色过度,不能进食而亡)。间接因纵欲而死的就无法统计了。因服丹药中毒而死的有东晋哀帝司马丕;唐太宗李世民,唐宪宗李纯(或说被宦官杀死),唐穆宗李恒,唐武宗李炎,唐宣宗李忱;明世宗朱厚熄等。死得不明不白的有明惠帝朱允坟、明代宗朱祁钰、明光宗朱常洛、清雍正等。

这些帝王的人生悲剧其实预示着中国封建制度的最终消亡,这本书通过对部分帝王离奇死亡的关注,揭密他们被权力异化的人生悲剧过程。当我在茶余饭后品味藏在神秘宫帷后面的另类生活之时,历史的种种令我不得不思考这些帝王命运的背后到底是怎样的轮回。把天下攫为几有是古来所谓“有志者”或“野心家”的最大愿望。纵观古今,皇位宝座下处处是阴谋的寒光,心术的剑影。真能终有一天稳坐皇帝龙椅之上、称孤道寡者,往往也如坐针毡。日子过得惊心动魄,有的帝王就是因惊吓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就像人登峰造极之后,对于跌下去是有多么恐惧,更何况是赌上了一生的荣誉与性命。

历史上父子之间为争夺帝位骨肉相残的事例很多,尤其是儿子操刀,父亲毙命,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这已经成了历史的怪圈。究其原因,不外乎几种。一是父亲在位时间太久,老而不死,儿子等不及了,干脆来个快刀斩乱麻,早点把老子送上不归路。二是自己并非父皇选定的接班人,于是阴谋篡位,一旦成功,不但父皇脑袋搬家,往往株连其他亲人。也就是说,顺者昌,逆者亡,不管你是谁,碍事者杀无赦。三是父皇昏庸,胡作非为,欺儿霸媳,儿子冲天一怒,做了杀父逆子。其实是为国除害。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做儿子的盯着父亲的龙椅。由此可见,皇帝这个职位的风险何其高也,不用说外人了,就连自己的儿子都成了潜在的杀手。父死子登基,骨肉相残,人对于欲望的追求将人性泯灭了,我们都有欲望,然而,希望我们都时刻拥有任性。

后妃制为帝王提供了任意而为的方便,而对众多女人来说,一入后宫自己无形中就被引入了竞争机制——争皇帝的宠幸。她们各有各的资本,也各有各的办法。争到皇帝的宠幸就拥有了一切,否则,只能 “红颜暗老白发新”,“一生遂向空房宿”,那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后宫中的女人为登上女人生存的峰巅,有的以德行开路,有的用色相架桥,也有的以生育子嗣做最后一搏。不管是走哪条道,策略和手段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旦目的达到,坐上后位,参政、干政的招数和结果也是形形色色:辅佐皇帝、安邦定国者有之;飞扬跋扈、祸国殃民的也不在少数。有的帝王就命丧在这些身边的女人之手。我看过一本书上说“让红颜成为祸水的不是女人,而是男人。”身为女生,我并不完全认同,可是事实总是存在太多前提需要叙述阐明,所以,我们只为牺牲者叹息,并告诉自己其中的厉害种种。

在古代皇宫中,宦官是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有特殊的身躯、特殊的形象,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也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古代男女有别、授受不亲,而不男不女的宦官则可以尽情穿梭于后宫佳丽之间,既为畸形之人,就可以行畸形之事。抛弃常人的尊严,以俳优自居,以主上戏弄为荣。在接通了自己与帝王和后妃的联系之后,在宫廷的明处或暗处,宦官都争到了位置和发言权,就放开胆子尽情上窜下跳、大行其道。本来是可怜可悲的一群,然而在中国古代政治舞台上却发挥着穿针引线、左右疏通,甚至连正常人想也不敢想的政治中枢作用,有的宦官甚至权大欺主,大刀向帝王头上砍去。宦臣本身应该是一个很复杂矛盾的角色,可能他们是为前途甘愿入宫,可能他们是为生计被迫入宫,若为后者,则必是生活不及,皇帝治理不周,其心理也必定深积怨恨,加之与人接触甚密,机会较大臣皇子而言也更多,各种因素致使宦官弑君得逞。在明太祖朱元璋时就明令禁止宦官读书,干政,违者斩,然其死后却没有了这项规章。从各方面看,小人身边站,不得不提防。

“自古帝王多淫棍”,古代帝王拥有数之不尽的后妃与宫女,无非为了发泄淫欲。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从六国掠来的上万名宫人、女乐据为己有,大修宫室以蓄女作乐。汉代宫闱生活的淫乱也不逊色,皇帝们均在宫中蓄有大批美女供其淫乐,少则几千人,多则过万。魏晋时期,道家宣扬的房中术,为统治者的荒淫与纵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到了清王朝,荒淫早已成为一种名正言顺的“制度”,清代独创“翻牌制度”。翻到哪个妃嫔的名下,才有可能去承受皇帝的恩泽。正因为帝王们如此荒淫,所以他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很多帝王因纵欲而早早地奔赴黄泉。此一末路实在荒唐可笑,可是史实如此,不得不花时间反省思考,“务实”才是真正长久之道。

皇帝的权力附着于皇帝身上时,他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皇帝;如果皇权游离于一旁、或权力之柄操之于他人之手,双方发生你死我活的冲突,结果不是弄权者被杀就是皇帝成为牺牲品。外戚较之大臣更容易干政,而权臣是皇帝在朝中真正的政敌。权臣的权力大到能够废立皇帝的时候,皇帝已经不是他的对手了。权臣之所以能爬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凭借的是智谋和勇气,这种本领远胜于昏狂无知的少年皇帝。而且历史有时还给图谋做皇帝的权臣提供道义上的机会,即某些在位的狂躁肆虐的皇帝实在该杀,其被杀乃是自取其祸。

这些帝王们固然可以为所欲为、号令天下,但他们却有着比我们普通人更多的忧思和惆怅。他们高高在上,万人景仰,但同时他们也是处于风口浪尖之上;他们权重如山,但同时他们又命薄如纸,一旦有变,想做个平民百姓都不可以……在滚滚红尘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之舟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如何从容不迫地走完自己的人生之路,让我们不至于沉迷在无边的欲望里不能自拔,不至于与轻松愉快渐行渐远,我们更应该理性,清醒。

篇2:马克思马克思读后感

内容摘要:主要回忆了马克思的伟大思想,在近百年对中国的影响,以及自己读过《纪念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感受,并且也简要分析了在当今大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思想,来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关键词:《纪念马克思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共产党,青年,大学生,前行。

2018年5月4日,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纪念马克思,是为了向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致敬,也是为了宣示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坚定信念。马克思的一生是不断奋斗,勇于追求真理,不断战斗的一生!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改变了中国,甚至改变了世界在看过习近平总书记是发言后,我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在现在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应该坚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不断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才会更有定力、更有民族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继续高扬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让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人类社会美好前景不断在中国大地上生动展现出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关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就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提出9个方面的要求,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马克思立足于工人阶级的革命运动,在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人类思想的优秀成果,深刻揭示了自然、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规律,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先进、最科学、最严谨的思想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而于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不仅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理论,更是指引中国由屈辱、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明灯。自从有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和建设才有了正确的行动指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下,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谱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篇章。转瞬200年已经过去了,世界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太多的学者政党、思想理论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然而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响亮。无论是反对还是赞美,都使马克思成了永远的马克思。法国大思想家德里达如是说:“不能没有马克思,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没有马克思的遗产,也就没有将来。”习近平主席也曾说过:“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当今社会,时代变迁,发展迅速,但马克思思想依旧引领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马克思思想拥有这么大的能量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灵魂”。人没有了灵魂也就失去了生命,而共产党没有了马克思主义也就像人失去了灵魂。曾经,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从一个50多人的党发展成为现在拥有89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建立和发展的根本理论基础。而一代代革命的前辈,也用鲜活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中国共产党才能由弱到强,才能不断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在伟大的灵魂导师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站在新的历史时代之下他的睿智博大、他的远知卓见,他的一切无不令人感到震撼。马克思一生致力于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而他在东方的继承者们,则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二字始终铭刻于鲜红的党旗。一代代共产党人前赴后继,正是为了千千万万人的解放、发展和幸福。历史总会纪念这样的伟大人物的不朽价值与重大意义。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那个特殊的时间节点,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深刻予以总结、纪念,意义自不待言。马克思主义不仅影响了世界,更让中国历史改变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追求,视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秉持这样的初心,无数共产党员以信仰为旗,以真理为路,义无反顾、一往无前。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实践中不断推动自身的丰富和发展,至今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仍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伴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推进,中华民族逐渐走向繁荣复兴,便是最好的证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在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

马克思的思想熔铸成一位位优秀共产党员的精魂,因而才能将小我消融于大我,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幸福而不是一己的幸福而不断奋斗。他们是共产主义的笃行者,是马克思最好的继承者。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蕴藏着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昭示着社会主义的本质。习近平主席曾说过:“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我们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新时代的青年更要不负所托,将伟大导师的叮嘱牢记在心,将马克思主义发扬光大。在读过《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后我意识到目前在大学期间最重要也是义务和责任的便是学习。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要主动积极地去阅读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著作,感悟和体会其著作的深层内涵,在阅读和理解中成长,在感悟和体会中升华。其次,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科学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是崇高性和实践性的结合。坚持四个自信,坚定不移的支持共产党的领导,坚信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再次,要通过实践来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新时代下,青年人要用实际行动赋予自己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更多的现实意义。当代大学生贯彻马克思要培养学习兴趣,制定学习方法当代大学生拥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与恒心。首先大学生必须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这样才能树立学习的方向与目标,当今社会需要的是文化知识与思想素质的统一,只有培养好综合素质,才能被这个社会接受与认可,进而成为竞争中的佼佼者。并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当代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一定不能脱离实际。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当今时代的发展,从客观实际的角度出发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树立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过程就是一个自觉实践的过程,我们不能纸上谈兵、光说不做,而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践行到生活当中,渗透到日常的每一件小事当中。同时,培养爱国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当代大学生应当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这种意识不仅仅是存在于思想中,更要付诸于行动上。当代大学生,储备好科学和文化知识,并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观念,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做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寄语“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年人在伟大导师的灵魂的指引之下,要沉下心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马克思用实际行动引领着一代代的年轻人,“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篇3:马克思马克思读后感

自法国巴黎公社失败后, 德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 马克思主义也在德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所以马克思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反动政府的思想也贯穿于德国工人运动整个过程之中。但是与此同时, 德国工人运动中滋生了拉萨尔派, 他们是典型的机会主义代表。他们不主张革命, 坚持运用改良或者宗派运动来进行革命, 甚至认为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对反动的普鲁士政府妥协求全。这是严重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所以在当时与马克思主义也形成了对抗。于是, 德国工人运动中分为主张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和主张革命的爱森纳赫派, 两派的长期对抗存在在当时严重阻碍了德国工人运动。

1871年德国统一之后, 俾斯麦开始打压工人运动, 拉萨尔派基于形势所逼, 不得不同意爱森纳赫派提出的两派合并的意见。统一之前, 马克思强调必须坚持马克主义原则。但是, 由于当时情况危急, 两派急于统一, 爱森纳赫派在双方拟定行动纲领时, 做出了妥协, 签订了一个充斥着拉萨尔派观点的行动纲领, 这使得马克思愤恨不已, 于是就他们拟定的行动纲领进行了批判,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哥达纲领批判》。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里程碑, 它首次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设想, 并且基于当时实际, 运用发展的观点, 合理的将未来社会划分为三大阶段, 即文章中提到的由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共产主义还不发达的“第一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这个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 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 发展的看问题, 科学的预测。

二、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国家阶段的划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明确的提出了由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时期, 进入共产主义之后, 共产主义又是由一个不怎么发达的第一阶段进入一个比较完善发达的高级阶段的过程。

1、过渡时期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 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 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马克思这里所说的过渡时期, 指的是从无产阶级从资产阶级手里夺取了政权, 到马克思所阐述的发达共产主义社会这之间的时期。

2、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马克思指出:“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 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 恰好相反, 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因此它在各方面, 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2]“但是这些弊病, 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是不可避免的。权力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3]这不仅告诉我们, 社会的发展不是一个个孤立的过程, 而是从过去向未来发展的不断前进和发展的过程, 共产主义也不例外, 它是从资本主义发展而来, 必然还带着某些资本主义的弊病, 如人们的劳动依然是为了谋生, 劳动分工依然存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依然存在分配不公的现象等等。但是这些只是遗留的问题, 社会的整体必然会向着共产主义更好的发展。

所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也必然带有一些它固有的特点:首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较低。人们的物质没有得到满足, 人们的劳动主要还是为了谋生, 社会分工依然不公, 导致人们的收入分配上也出现了不公平;其次, 社会上层建筑欠发达。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不发达, 使得相应的上层建筑也没有完善的基础力量。政治, 法律, 宗教, 文艺, 道德建设等等都处于欠发达的水平之上。最后, 人们为了生存而被迫劳动, 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没有得到实现。

3、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

马克思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 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 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 ——只有在那个时候, 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力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 按需分配”[4]

在这里马克思依然用发展的观点告诉我们, 社会是由过去发展而来, 向未来发展而去的。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也是由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发展而来的, 这个时期, 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生活的需要, 真正的实现了“各尽所能, 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阶段。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首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到达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人们劳动不再是为了谋生, 而是生活的需要, 生产物品的分配也是按需分配, 劳动分工消失。其次,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达, 上层建筑也相当发达, 宗教, 文艺, 道德建设在整个社会领域内非常和谐, 且富有勃勃生机。最后, 人们自身也实现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三、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划分理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用发展的观点看待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用辩证唯物主义中发展的观点向我们阐述了未来社会的三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从旧社会中发展而来, 向新社会不断前进的过程, 并不是一个孤立不变的过程, 是对过去旧社会的“扬弃”, 在否定之否定中获得新社会的产生。这启示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也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 必然遗留着或多或少资本主义的弊病, 这是不可避免的。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看到未来共产主义是我们必须坚持的路线。

2、道路是坎坷的, 前途是美好的

从马克思的论述中, 我们清楚的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最高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它要经过过渡阶段, 和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才能到达, 这个过程必然是艰苦而漫长的, 同时还要不断的革新旧社会中不利于新社会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 不断发展新社会中需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这个道路是坎坷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前途是美好的, 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摘要: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了对未来社会阶段的划分, 他明确提出未来社会要进过一个过渡阶段进入共产主义, 进入共产主义之后又要经过一个第一阶段再进入高级阶段。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划分也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共产主义,过渡时期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0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P305

篇4:卡尔·马克思致燕妮·马克思

To Jenny Marx

My heart's beloved,

I am writing you again because I am alone and because it troubles me always to have a dialogue with you in my head, without your knowing anything about it or hearing it or being able to answer. Poor as your photograph is, it does perform a service for me, and I now understand how even the “Black 1)Madonna,” the most disgraceful portrait of the Mother of God, could find 2)indestructible admirers, indeed even more admirers than the good portraits. In any case, those Black Madonna pictures have never been more kissed, looked at, and adored than your photograph, which, although not black, is 3)morose and absolutely does not reflect your darling, sweet, kissable face. But I improve upon the sun’s rays, which have painted falsely, and find that my eyes, so spoiled by lamplight and tobacco, can still paint, not only in dream but also while awake. I have you 4)vivaciously before me, and I carry you on my knees and said, “Madame, I love you.” And I truly love you, more than the 5)Moor of Venice ever loved. The false and worthless world views virtually all characters falsely and worthlessly. Who of my many 6)slanderers and 7)snake-tongued enemies had ever 8)reproached me that I am destined to play the role of chief lover in a second-class theater? And yet it is true. If the 9)scoundrels had had wit, they would have painted “the production and direction” on one side, and me lying at your feet on the other. “Look to this picture and to that”——they would have written underneath. But dumb scoundrels they are and dumb they will remain, in all eternity.

Momentary absence is good, for in constant presence things seem too much alike to be differentiated. 10)Proximity 11)dwarfs even towers, while the 12)petty and the 13)commonplace, at close view, grow too big. Small habits, which may physically 14)irritate and take on emotional form, disappear when the immediate object is removed from the eye. Great passions, which through proximity assume the form of petty routine, grow and again take on their natural dimension on account of the magic of distance. So it is with my love. You have only to be snatched away from me even in a mere dream, and I know immediately that the time has only served, as do sun and rain for plants for growth. The moment you are absent, my love for you shows itself to be what it is, a giant, in which are crowded together all the energy of my spirit and all the character of my heart. It makes me feel like a man again, because I feel a great passion; and the 15)multifariousness, in which study and modern education 16)entangle us, and the 17)skepticism which necessarily makes us find fault with all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impressions, all of these are entirely designed to make us all small and weak and 18)whining. But love, not love for the 19)Feuerbach-type of man, not for the20)proletariat, but the love for the beloved and particularly for you, makes a man again a man.

You will smile, my sweet heart, and ask, how did I come to all this 21)rhetoric? If I could press your sweet, white heart to my heart, I would keep silent and not say a word. Since I cannot kiss with my lips, I must kiss with my tongue, I must kiss with language and make words...

There are actually many females in the world, and some among them are beautiful. But where could I find again a face, whose every feature, even every 22)wrinkle, is a reminder of the greatest and sweetest memories of my life? Even my endless pains, my irreplaceable losses, I read in your sweet 23)countenance, and I kiss away the pain when I kiss your sweet face. “Buried in her arms, awakened by her kisses.”

Good-bye, my sweet heart. I kiss you and the children many thousand times.

Yours,

Karl

(This letter was written in the summer of 1856, when Jenny went to see her seriously ill mother and separated from Marx for some time.)

我心中的爱人:

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现在独自一人,而且我总是感到很难过,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一点也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我。虽然你的照片照得不太好,但对我却极有用,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阴郁的圣母”——最丑陋的圣母像,也能有狂热的崇拜者,甚至比一些优美的像拥有更多的崇拜者。无论怎样,这些阴郁的圣母像中,没有一张像你这张照片那样被吻过这么多次,被这样深情地看过并受到如此的崇拜。照片上的你即使不显得阴郁,至少也是郁闷的,它决不能反映你那可爱、迷人、甜蜜的让人想亲吻的脸。但我把相片挪了挪位,让阳光更好地照到它上面,使相片上的你看起来更好看一些,并且我发现我的视力虽然被灯光和烟草损坏,但我仍能在梦中,甚至在醒着的时候描绘你的模样。你好像真的在我面前,我把你抱到我的膝盖上,说着:“我爱你,夫人!”事实上我对你的爱胜过奥塞罗一生付出的爱情。撒谎和空虚的世界对人的看法也是虚伪而表面的。无数诽谤我、污蔑我的敌人中有谁曾骂过我适合在某个二流戏院扮演头等情人的角色呢?但事实如此。要是这些坏蛋稍微有点幽默感的话,他们会在一边画上“生产和管理”,另一边画上我拜倒在你的脚前,然后在这幅讽刺画下注明:“看看这幅画,再看看那幅”。但是这些坏蛋是笨蛋,而且将永远是笨蛋。

暂时的别离是有益的,因为经常接触会使生活变单调,使事物间的差别逐渐消失。过分接近会让高塔显得低矮,而我们和日常生活琐事接触太密切,琐事就会过度膨胀。细小的、让人不舒服并诉诸感情的习惯,只要它的直接对象在视野中消失,它也就不再存在。深挚的热情由于它的对象的亲近而表现为日常的习惯,在距离的魔力下会壮大起来,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爱情就是如此。只要我们被空间分隔,即使仅仅是在我的梦里,我就立即明白,时间之于我的爱情正如阳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长。你一不在我身边,我对你的爱情就会显出它的本来面目,彷佛巨人一般,聚集了我全副精神和全部感情。我又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真正的人,因为我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热情。现代的教养和教育带给我们的复杂性,以及使我们对一切主客观印象都不相信的怀疑主义,只能使我们变得渺小、孱弱、牢骚不断。然而爱情,不是对费尔巴哈那类型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尊敬,不是对无产阶级的热爱,而是对值得爱的事物尤其是对你的爱,使一个人重新成为真正的人。

我亲爱的,你会微笑,会问:为什么我突然变得这么花言巧语?不过,如果我能把你那温柔而纯洁的心紧贴在自己的心上,我就会默默无言,不作一声。我不能以唇吻你,只能求助于文字,以文字来传达亲吻。

诚然,世间有许多女子,而且有些非常美丽。但是哪里还能找到一张脸,上面的五官,甚至每一条皱纹,都能引起我生命中最强烈最美好的回忆?甚至我无限的悲痛,我无可挽回的损失,我都能从你的笑容中看到,当我吻你那甜美的面庞时,我就能克制这种悲痛。“埋在她的臂膀里,因她的亲吻而苏醒”。

再见了,我亲爱的,千万次地吻你和孩子们。

你的,

卡尔

篇5:马克思读后感

《时间简史》读书笔记

浩瀚的宇宙,数千年来经过无数科学家和感兴趣的仁人志士的探索和不断后,宇宙仍是一个人类未完全解开的谜。

但是,最近读了霍金的《时间简史》后,我才发现原来宇宙的神奇之处和秘密之处我是那么的感兴趣,也许这也是我之所以选择理科的原因吧。

霍金在《时间简史》中,主要讲述了关于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形成和这其中的微妙的变化。他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所以在其中任意画一条线都可以是中线,那么任何一个地方都会是中心。宇宙是无限的,也就意味着,它正如我们看到的那样它确是无边无际的,并且认为这不单纯的套用物极必反,这完全是对无限的一种合理的推论。同时,他也认为时间和光并不是一种物体,对这个看法我们很容易想象得到,就像在黑暗中我们可以没有光来照路,但是我们一定会需要时间的。也许你会认为光速和时间怎么会联系在一起的呢?其实,这一点作者也不是很清楚。宇宙形成之前是一个无穷小的奇点,而且无限紧密,我在这里说成没有,并不是唯心的没有,宇宙之所以要爆炸是因为它想那样,因为现在有了一切所以它爆炸了。这是无法证明的,人类的证明方法必然会引入第三方,为了证明第三方的正确又必需引入第四方,这样的证明会无休止的循环下去。他也说宇宙在膨胀,时间就在延续,宇宙一旦停止膨胀,时间也就停止。那就是世界末日。时间和空间的夹角只能是零。文中也认为如果宇宙的膨胀速度是超光速,我们就可以用超光速,那么就是说,我们有可能实现时间旅行,我们可以回到过去的时间或穿越到未来的时间。这些都是和相对论是相符的。

读完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后,我觉得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掩卷长思。首先,我觉得这是一本以普及和增加科学理论的一本书,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它在每一个理论观点提出的同时,总会有大量的实验和实践理论来证实所设立的观点,让人觉得无可置疑,就是如此。而且,他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正确的看待世界和我们身边发生的奇怪的现象,我们不再会像古希腊的古人一样,神话般的解释着周围发生的不可思议的事,以为是上帝造了人类,并且创造了诸神,而人类是在诸神的保佑下生活着,成长着。而现在的我们学会了正确运用科学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相信每件事情的发生都是有特殊的意义和科学价值的。

其次,我还以为霍金先生通过这种书要告诉我们,要正确对待事实,不要把事情理想化,想当然,要通过努力去完成自己的目标。就像我们的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大家都知道学无止境这个道理,知识是没有顶峰的,你只有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态度,并且不断的和别人竞争,和自己较劲,你才能在学习上有重大的突破取得好的成绩。我们要认清事实,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有适者才能生存,谁都不同被社会所淘汰,所以我们要努力的去奋斗。

最后,我读完这本书后发现有很多的问题我一直都不理解。宇宙真的是发生过大爆炸后才形成的吗?我也不得而知。霍金先生曾说过能读懂这本书每一句话的人,可以去做物理博士了。也许,我距离这个位置还很遥远,所以也只是了解了一些皮毛的东西,还需要以后更努力的探索。

书本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宇宙起源和命运》这一章节,它讲述了一个无边无际的宇宙的形成过程:说开始的时候,世界都处于混沌的状态,那时发生了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宇宙从一个极其紧致、极热的状态中爆炸而产生。开始只是一个小点,后来又逐渐的膨胀,直到一定的程度,有爆炸产生了宇宙,由

此开始使慢慢的有了生物,有了生命。并且霍金先生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但无边界的空间,它是完全自足的,没有开始也也没有结束。我觉得这一点不仅是我,也是大家都不能理解的一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是有开始必会有结束的那一刻,但为什么单单宇宙却没有这种现象。这也不禁让我对宇宙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其实,也正如我们肉眼所见的那样,宇宙确是无边无际的,抬头仰望星空,我们便觉得确实一眼望去,没有边际。这也难怪我们的祖先会认为宇宙中有诸神,他们掌管着宇宙的每一处地方和凡间的百姓的生活疾苦,他们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就像我们想象更多了解宇宙的形成,心情是一样的。这也可见,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思想不再束缚,更开放大胆地去挑战新的说法。也许,当我们是孩童的时候,我们都会想着成为月宫仙子,很轻松地飞进月宫,特别是在中秋节的时候,我们会幻想着能看到月宫仙子的身影,但是读过霍金先生的《时间简史》后,我们便知我们所幻想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开始在宇宙中蚯蚓被认为是最高等的生物。而且他们认为生命的起源是水,没有了水,生物就会不存在的。此时,一种新的观点说,天上有无数的洞,这些洞中就存贮了大量的水资源。那么,所谓会的这个洞就是为什么会下雨的缘故。这听起来就像是讲故事一样,但仔细的品来,也觉得不无道理,宇宙就是这样的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篇6:马克思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马克思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读后感1

1883年3月14日下午二点三刻,马克思平起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读完《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后,我觉得它在告诉人们的是:人类失去了“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国际工人阶级失去了“在紧要关头都自然地去请教的中心点”,我们今后该怎样做?在这个讲话的最后,恩格斯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是的,马克思为世人留下了《资本论》巨著。他独一无二地解剖了资本主义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预言着人类社会应该存在的公正和公平的“模式”。应该承认,尽管这世界上有许多人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恶魔,但不管怎样,马克思没有“私敌”。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尽管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但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没有了马克思就没有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之一,即唯物史观的发现:“正象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象过去那样做得相反。”这里,恩格斯简明扼要地概括出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采取一定方式进行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由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着由政治、法律以及道德、哲学、宗教等构成的上层建筑,规定着它的性质、基本内容和发展方向。

马克思不迷信权威、“思考一切”的思维品质,他伟大的创新精神和求实精神,无疑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养料。马克思所以能为人类作出巨大的贡献,首先是他在青年时代其就立志“为人类工作”,并且具有“目标始终如一”的顽强意志。.我们今天改革的每一步推进都是对马克思学说的真正发展,也是对马克思最好的纪念。

马克思读后感2

多年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挂在嘴边,说的顺溜,但是具体马克思主义是什么,怎么学习运用我很茫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后我对此有了基本的认识,为了能更深的理解其精髓,便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读了一番。

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世界历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

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为一个龙的传人,华夏儿女,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我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其次,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再次,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而且,我还会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们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相信,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读后感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是长期且艰巨的。中国是内化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的领头羊,即使毫无前人经验可借鉴,中国共产党人依旧乘风破浪,将马克思主义融入到本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十月革命打开了社会主义的大门,将马克思主义跨过国界线送至邻国和更远的远方,崇尚共产主义的人们信奉,传诵它;被资本主义浸泡得耳目溃烂的人们无视,嘲笑它。而在中国,年轻的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当《新青年》上首先刊登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当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在全国各地相继成立;当马克思主义著作被翻译,出版。中国社会终于要迎来翻天覆地而又汇流统一的改变,千军万马蹄踏来,是这场伟大战役的前奏,它气势磅礴,不遗余力,将浑水摸鱼的人一网打尽,将旁门左道的论断摒弃一边。

尽管劲头十足,但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依旧是艰辛的。江山未有人留名,却也没谁能一家独大。同时并存的其他各种主义如实验主义,无政府主义,新村主义等,与马克思主义坚持者展开了长期而激烈的辩论,毛泽东,周恩来,陈独秀等中央领导人也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呕心沥血。最终,历史选择的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

历史上有名的忒修斯悖论,它描述的是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名为忒修斯的船,一块木板腐烂了,就用新的替换它,如此几百年,直到它身上所有的功能部件都不是开始的那些了,那么它还是原来的那艘船吗?正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理论体系中的要素被替换,被更改,被岁月的流沙一点点磨新,马克思主义是否还保持着它的本真?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给出了答案。就算再怎么替换木板,忒修斯之船依然由共产主义掌舵。而且新的木板使这艘大船更加坚不可摧,使它在中国的领海任意徜徉。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这就是讲话”中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结合起来,同中国的优秀历史传统和优秀文化结合起来,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发展马克思主义。一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二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理论。三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以及建设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而得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

青年是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有道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的重担无疑落在了当代青年身上。国家教育部规定每一位大学生都必须修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大学生使命担当》等相关课程。时代需要的青年,应当是被科学文化知识加冕,以高尚思想道德修养涤身,同时自觉肩负起共产主义事业和伟大中国梦的青年人。

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组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在成就自我,改造世界的路上披荆斩棘,与梦想比肩而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中国发展的考验,时代变化的考验,成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乃至全世界无产阶级发展壮大的真理,中国青年也在理论与实践中探求摸索着价值的平衡。

然而今日,青少年一代却在互联网的涉入下,信仰悄悄变了质,也许我们确实不需要每天把马克思主义挂在嘴边,但也不能让它只存在于前人的事迹里,或被掩于心底的灰尘下。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传承马克思主义也不仅仅是人民大会堂里代表们的事,上大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找工作或养家糊口,而是在年轻一代的肩上,有一整个中国需要扛起。于是他们黑色的瞳孔里映照出中国梦的火种,大火烧遍,激起这个从不畏惧的民族的每一个人呐喊梦想时的掷地有声。

以马克思主义为内核的中国的忒修斯号,将以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掌舵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道上高歌猛进,乘风破浪,将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旭日的照耀下,扬帆而去,其道大光。

马克思读后感4

在如今生活中,人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立场,而且想要发展的好立场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的主导思想,《马克思主义》这部作品也是入党必读,下面为大家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读后感1500字,希望可以帮助到朋友们。

卡尔·马克思——古往今来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为人民和世界奉献了一生,这位伟大人物的名字以及他的学说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世纪之交的20xx年他还被世人评选为“千年风云人物”,可见,他给后人留下的是无法估量的财富,世人才会给予他这么高的评价。我觉得这项荣誉马克思是当之无愧的,他生前的战友左尔格这样评价他:“他的一切功绩是不需要立碑行传的。”证实他业绩的不是青铜白石,而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响应他不朽的战斗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无数工人阶级队伍。

《马克思主义》,在那里我们能够追寻到他的足迹,从点点滴滴的文字河流中,阅读它就好像在与一位伟人对话,整个人都被深深的感动和震撼了。它带领我们去了解马克思的生活,他的一生就是他思想形成的一生,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去一同感受马克思这个人,把他当成朋友,和他展开对话,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他,进而理解他的思想。我相信只要你试图面对、解释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那么,你就无法绕开马克思,并且通过研习他的思想说不定就能带你走出事物的泥沼。

马克思是一位理论家,一位学识渊博而又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一生中的主要活动就是科学研究。我们在课堂上听到更多的也是他的思想和认识有多么的正确,以至于我们产生了一种错觉,总觉得他是高高在上的,把他想象成为一位刻板整日埋头苦思的哲人,一位不识人间烟火的圣贤先知,我们太注重“伟人”的光环而忽视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看了这《马克思主义》之后,通过作者朴实的文字,间单的描述,我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就不完全那样认为了。我开始认为我们将马克思的威严庄重的一面扩大化了,甚至将他“妖魔化”了。要知道他坚持自己的理论研究必然一定程度上对一些生活琐事不太关注,只能说他不拘小节。他的确有作为伟人常人所不及的科学探究精神,可事实上,他也是是普通人,不是“神”,不是遥不可及的圣人。拿马克思自己的话说:“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他也是个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生活着的人,他的生活也会有不修边幅的时候,他也有自己的嗜好,他喜欢下棋、抽烟、喝酒,也有自己的个性,也有与恩格斯之间不俗的友情……亲情、友情、爱情、事业,他都不缺,他都拥有。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人类解放事业,并积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他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工作的忘我投入,对友谊的珍爱,对亲情的眷恋,无一不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他的伟大不在于他是为自己,而是为整个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这本书使我对马克思的整个人生经历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系统的认知,对他的一些生活细节、生活习惯也了解的更多,这对于我理解马克思的学说有很大的帮助。

1818年5月5日这一天马克思来到了人间,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卡尔·马克思诞生于德国莱茵省摩泽尔河畔一个山清水秀的文化古城特里尔城,这座城市很早享受到了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成果,所以憎恶封建压迫、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在那里的人们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而且受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宽松的家庭氛围影响,马克思的童年是幸福快乐的。慢慢地,马克思在踏入社会以后就看清了社会现实,看清了富有与贫穷的巨大差别,看清了剥削阶级的丑恶嘴脸。他能明辨是非,同情贫苦的劳动人民,幼小的心灵就能盛装人间的苦难。他立志要为全人类谋取幸福。他认为能为全人类谋求幸福,才是他一生最大的幸福。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他屡次被驱逐出境,流离失所,但是他仍不改革命的雄心壮志。马克思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在他们眼中,马克思是国际工人的灵魂,是无数贫苦人民心中的希望之灯。马克思的思想博大精深,他在政治、文学、历史、哲学上及至自然科学方面都取得了卓着成就,他那不朽的思想,哺育了两个半球的无产阶级运动,被称为世界社会运动的导师。

马克思读后感5

捧着一本书,要先看看它的封面,看看它的字眼,然后才或挑灯夜战或废寝忘食地细细品味。有的书有五彩的画面,有亮眼的字眼,但未必有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好比康师傅跟统一以及牛肉排骨方便面不管是袋装还是桶装,外面的包装使人一见就五味飘香,但其中的营养大部分是减肥的成分。以前很少读马克思的原著,所以在谈《形态》的读后感时,我是带着漫谈读马克思的原著以及读马克思这个伟大的“大家”本人的意识流进行的。

以前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都是啃别人吃剩下的骨头,或者说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嚼别人嚼过的馍馍”。而读原著的感觉就不一样,效果就非同一般,不是对那些“原理”、“方法-论”枯燥乏味的生厌,而是有着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那种探险的刺激和丰收的喜悦。那里的观点不是来自遥远天堂的上帝和神灵,而是来自生活实际;那里的文字是多么的优美,不是法国人一贯失的高谈阔论,不是美国人经常使用的花言巧语,而是角度的全面、观点的新颖、论证的深刻。所以马克思在告诫人们联系实际之前,他自己已经那样做了。他对青年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在这方面做得不够进行了严厉的批判,“这些哲学家没有一个想到要提出关于德国哲学和德国现实之间的联系问题”。

马克思不是在桃花源里作田园诗,他的处境是非常“糟糕”的。反动政府要驱逐他,权力派要指责他,还有许多流派和哲学家对他指手画脚,但马克思正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把那些东西“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他的生活条件也极端艰苦,如果没有恩格斯在经济方面的支持,他可能要用上倍多的时间来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而这将占去他作理论研究的大量时间。“人们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解决吃喝住穿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工作”,对于这句话,马克思他本人也是有着切身感受的。所以马克思一些伟大的经典的论点的原材料都来自生活本身。

马克思不是只看见地球绿色的草地和蓝色的海洋,不是只看见汽车马达的启动和车轮的运转,他看到了它们背后隐藏着的规律。他的眼光是明亮的,不是孩子似的的天真无邪,也不是月下情人的暗送秋波,而是犀利的、能穿透现实迷雾 和未来时空的火眼金睛。在他的世界观里,这种眼光给人们以无比的震撼力,他的唯物史观就是一个例子。“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分工的发展,而分工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形式”,“分工的每一阶段还决定个人与劳动材料、劳动工具和劳动产品有关的相互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些晶莹剔透、好不含糊的见解成了人们重大的思想理论武器,过去的一切神灵之身、神灵之音所造成的迷惑世界在这里都烟消云散了。

当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马克思并不是高兴得忘乎所以,因为马克思活着不是为自己,不是为少数人,他关心的是全人类。他的胸怀如此豁达,他的生活如此激情,是因为他的整个心都装着全人类,他的血液里流的是全人类的灵魂。所以他不是一时半响的地懒洋洋地哼着“人类赞歌”,而是用他毕生的心血为人类谋福利。当资本主义工业资本把全球闹得天翻地覆之时,把工业文明“哺下”到世界每个角落之时,马克思没有随着资产阶级一起 庆祝干杯,他噙着泪水的眼睛看着贫困潦倒的底层人们----无产阶级,这些占世界大多数的无产阶级的处境让他不得不为人类设想一个更好的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如果说“一个人死去只是躯体的死去而灵魂仍活到世上”有几分道理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光辉思想是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是永垂不朽的。读马克思的著作不像读武侠小说,不像读《草样年华》或《大路朝天》,读他的著作需要一颗虔诚的心静下来读,这样思想将受到重大启发,灵魂会得到全新的洗礼,读一遍不行,要反复地读,其思想涵养、文字艺术才能被真正领悟到。他的著作不能呆在“小屋子”里读,而要带到生活中、世界中去读,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

马克思读后感6

大家好,今天我分享的是《马克思与我们》这本书。其实马克思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可以说是很熟悉了。但我们真的了解马克思吗?我们真的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吗?我们真的懂得马克思的当代价值吗?这本书就拉近了我们与马克思、与马克思思想的距离。

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特别策划了一套“走近马克思”的丛书,这套书包括《马克思与我们》、《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与世界》。这本书都是大约200多页的篇幅,还专门邀请漫画家李新慧为书本配上了插画,形象地诠释了马克思学说中的一些经典话语,增添了阅读的趣味性。《马克思与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与我们的人生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历史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时代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科学观、马克思与我们的宗教观、马克思与我们的文明观、马克思与我们的理想观等方面的论述,带领我们“重读马克思”“走进马克思”,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

这本书带给我的阅读感受是深入浅出,每一章节前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阐述马克思的思想观念,这一部分看的相对比较慢,需要慢慢理解,也会有很疑惑的时候。而后部分则是将其思想内容进行延伸,延展到我们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延伸到我们的自我认知与生活价值,结合“我们”本身来进行理解则容易的多。因此,这是一本能让我们认识马克思、认识“我们”自己、认识马克思与我们的关系的书,既有大方向的理论,又有理论面对的时代性课题和人生困惑的思考。下面,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印象比较深刻的。

说到人生观、价值观,很多人会觉得是个很宏观的话题,但其实通俗点说就是对“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人生在世最大的问题莫过于理解什么是我们自己。马克思提出人和动物都是生命的存在,但人的生命活动是“生活”,它表现为生理的存在、心理的存在和伦理的存在。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满足这三方面的需要—比较充裕的物质生活满足生理需要,比较充实的精神生活满足心理需要,比较和谐的社会生活满足伦理需要,这三个缺一不可,而且人们在特定的处境之下,可能需要的、最渴望的是其中某一个方面。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作为生活的存在,是非常复杂的个体,不是单一的生理、心理或伦理,而是一个统一的东西。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面对现实的诱惑与考验,我们要懂得追问“我们为什么要活?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生命的价值如何去实现?”,不断思考不断反思,从而度过有价值意义的人生。

作为一个人,我们追问生命的意义,实际上是想实现生命的价值。马克思在他的中学的作文里边就提出,他的人生价值追求就是“为全人类而工作”,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目标始终如一”。阅读马克思的书,就能体会到马克思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学说、理论和思想,还表达了人格化的社会理想和价值诉求。从价值观本身来说,马克思认为其主要矛盾是社会的价值理想、社会的价值规范和社会的价值导向,与我们每个人的价值期待、价值认同和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通俗地说,就是“社会到底要什么”与“我到底要什么”的矛盾。“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的价值观看起来是随意性的,但深层次隐藏着社会的性质、社会的内容和社会的形式。所以在这对矛盾中,其主要方面是社会的价值理想、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因此我们要以社会环境为前提,树立、培养、践行该时代下社会环境倡导的价值观,对我们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的学说理念渗透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建也体现在我们的处事态度、追求目标上,我们的生活,时时处处都有马克思打下的烙印。最后,用孙正聿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束:马克思有一句名言:“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讲“马克思与我们”,就是希望用马克思理论的彻底性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社会、理解历史、理解未来。

马克思读后感7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1883),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的—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即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马克思传》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

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充分,以生动细致的笔触和严谨的叙事风格讲述了马克思一生的思想活动和生活,同时透过对这位伟大人物生平的描述展现出一个时代激荡的社会变革与政治风云夹叙夹议,融思想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是《马克思传》不同于其他此类传记的独特之处一直以来,马克思作为共产主义的先驱者和缔造者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和崇拜,尤其整个19世纪是在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在中国他的知名度绝对不亚于毛泽东,他之所以伟大,归咎其理,莫过于思想的伟大一个新世纪的大学生,一个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中国大学生,更要对这种指导思想有些认识,学习这种伟大思想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无畏的人格,蔑视迫害和忍受疾病的折磨少年的马克思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这种对事物要求完美的追求深深植入了马克思心中,引导他最终选择为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没有阶级没有压迫至善至美的共产主义社会奋斗一生的人生道路,中学时期马克思已经能够对宗教历史等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人格,品质形成的雏形时期,大学生活的时代一个人的思想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时的马克思已经能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法的精神马克思生活上的窘迫其实源于他对金钱的态度,其实也反映了他的个性,他不善于理财,因为他认为金钱不重要,懒得花心思,也因为他豁达的性格,不拘小节的作风。但生活的压力没有使得他在工作上有任何的退缩,执著的追求,使他可以从容面对任何困难,他的不断抗争本身就是非常伟大的事情。与其想到今天的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压力依然很大,但至少没有窘迫到那个年代的地步,我们有更好的条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去改变,去创造,去抗争。在资本横流的这个社会,保持对物质的正确态度是非常关键的,应该由思想去创造物质,而不是物质决定思想,这个观念好想有点唯心了。

但至少是我对金钱和理想的态度。事业中的马克思是执著的,专横的,偏执的,尖锐的,这点是毫无疑问的,这也正是伟大之处,有人不习惯这一点,因为他没有看到这仅仅是因为他对事业的态度,很多人评价他的时候用了很极端的词,但正是因为这些极端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理论,西方文化崇尚极端,无论哲学,文学,还是科学,而中国文化崇尚中庸,平衡和矛盾始终是对立的。在西方社会,你需要坚持你的想法,并且不断的证实你的成功,马克思理论的成功得到验证是在他晚年时期,他对唯物主义的概述,超越了所有前人,是由于他不断的批判,极端的批判。但是用中国文化来解释,其实他也在不断吸收,改进和妥协,这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地方。当今社会,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已经由冲突转变为了相互融合,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鲁迅先生对拿来主义的态度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口号,大概可以说明这个现象吧,当然文化的融合只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方面。

这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一生从事科学研究事业,并积极地为无产阶级社会实践不断奋斗,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这套十分全面系统科学的方法去看待事物,他的伟大在于他对人类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实践是用来修正补充理论,学习也同样要理论和实践

上一篇:教学活动教学反思:毛毛虫的反思下一篇: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