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2022-09-11

1 引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马哲形成的其一要素, 在《提纲》里, 马克思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做了透彻深刻的分析, 着重强调社会活动的实践性特征, 提出环境的变化和人的变化是同时的, 人类必须在自身所处的多种社会关系里来探寻自身的本质, 再根据实践以此充实及证明观点。《提纲》作为马克思辩驳费尔巴哈的指导性著作以及开辟其哲学出发点的代表性文献, 会给当前的中国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挥进一步的指引作用。

2《提纲》中人和环境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将实践当作起点, 全面地论述了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从事实践活动不断地改造着生存的环境, 同时在实践里, 我们的能力也接连持续的获取深入且长远的进步, 进而对生态环境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角度里看, 人类的实践活动会被生产力因素、生产关系因素等束缚, 相应地, 人类也在实践活动里对自然进行改造。马克思生态观的所论述的最关键方面就是人和环境二者的关系, 马克思强调人类对于环境不是无能为力束手无策的。早期的原始阶段及奴隶社会阶段, 因为生产力极其落后, 人类愚昧笨拙, 在大自然的面前, 人们对自然整体上处于全方位无条件的依赖、膜拜以及服从。之后, 由于生产力的进步, 人类变革自然的本领全方位的增强, 一方面给自身提供了超乎想象的便利和以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另一方面也触发了人和自然的矛盾。目前的生态恶化情况就给人类敲醒了警钟, 人和环境二者的矛盾必须尽快改善。在这个问题上, 马克思深刻的阐述了人和环境二者的关系, 他强调我们必须爱护自然、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才可以达到人和环境的统一, 这样人们就会获取可持续的进步。在此, 马克思站在人和环境关系的角度来入手, 前瞻性地指出人对环境的作用, 表明了马克思深刻的生态观点, 是马克思生态观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

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观点

生态观点内化于马克思的实践观里。马克思在探索实践的时候总结出实践其实是持续变化发展的, 也就是说我们是可以掌握了解大自然的可是在某些具体情况中因为种种相关条件的束缚我们的认识就带有相当的不正确性, 另外还因为我们的活动总是有意图的, 我们的实践也因此烙印上了功利的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实践的角度指明了许多创造性的生态思想, 例如必须通过立足于实际, 我们才可以全面的准确地掌握自然规律, 进而更进一步的达到人和大自然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马克思指出不管是旧唯物主义, 或者是唯心主义都没有立足于实践之上, 不知道实践的重要地位, 是人们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旧唯物主义一方面倡导物质性、存在性, 另一方面它却否认人类的活动对世界的影响和作用, 在它看来, 自然和人的活动二者之间是没有联系的。因此,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活动和自然对象两者就单纯是认识的关系, 无视实践活动的重要地位, 更不在乎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重要能动功用。马克思不仅反驳了旧唯物主义, 也反驳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唯心主义片面的继承了人们的能动性观点, 放大了思维的能动效果, 指出精神是促使世界继续前进和上升的原因。我们生存的世界不仅是我们实践的对象, 还是我们活动的产品及成果, 客观的分析并探讨意识及实践, 人类的意识活动取决于人类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强调, 实践既是人类思想意识的源泉和验证真理的规范, 也是社会活动的本质。根据对实践的进一步探讨, 马克思创造性的指出人和自然二者为自身谋利益的矛盾, 以实践为根本点, 全面的回答了二者的关系, 人们根据实践创造性地改造自然, 同时在实践里人类的认识又持续实现扩充, 继而更进一步的认识自然。

哲学展现了阶层特征及实践特征, 其自身的社会功能一方面是真实的说明世界, 另一方面是合乎规范的变革世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根植于实践, 将把现实世界的革新看作自身的职责及任务, 将人类生存的世界作为改造目标, 施展运用了实践的创新性、革新性特点, 促使了哲学与世界前进上升的和谐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充分探讨了哲学对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并将其视为社会实践其中之一的过程, 坚持将实践并入认识的领域内, 这样, 就使认识和实践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了质的突破。我们都知道, 社会主义在它产生、日渐壮大的阶段里清楚的显现了其蓬勃旺盛的发展势态, 也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顽强势态, 马克思主义是紧跟时代脚步、不断前进的思想, 它一方面能根据实践检验其理论的正确性, 也能用来带领我国社会实践前进道路的方向。所以,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是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承弘扬, 也会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的重要表现。

我们所处的社会是构成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 同时社会活动也是物质运动的组成形式, 不同于此外的活动方式。大自然的活动是以许多偶然的无意的自发因素彼此交汇碰撞为基础的, 而历史正是靠身为实践主体的人类不断地进行多种多样的活动来实现的, 这也体现了社会和大自然二者的根本差异。如果无法看到这个根本不同, 我们就无法将其和大自然里的物质活动进行辨别, 就更无法真正了解我们所处的社会与其发展的历程。实践是促进我们所处的社会持续进步的源泉, 站在社会生活实践性特征的立场上, 可以总结出, 所有的社会实践环节里, 生产实践是最基础的, 规定着现实生活的方向, 因此只要和实践相脱节, 我们就不能体会到现实生活的实质与秩序。无论理论是对还是错误, 都是现实生活的表现, 都根植于实践, 而且可以在实践里发现其自身的本相、出处及处理措施。实践绝不是概括出共性, 而是基于现实生活里各种感性活动的个性, 正是根据实践活动, 人们才从远古的动物群体中分化, 创造了现在的生存世界。在此方面, 马克思反对抽象笼统的理解实践, 指出了应全面的具体的看待实践, 没有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实践。自我和他人、个体和世界、感性和理性必须在人类的现实实践里才会实现统一。所以,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出发点, 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根本立足点。

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当代启示

过去我们对大自然毫无节制的开采已经让我们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因此, 深入探索马克思的生态观是十分有价值的, 我们可以在其中总结出经验与启示, 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协调发展。

4.1 应强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我们如果想充分的施展人的能动性, 就必须要全面掌握客观规律, 倘若对自然界规律的了解达不到透彻、达不到深刻, 就一定逃离不了自然界的报复, 世界上全部的生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规则, 大自然更是如此。现如今人类想要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 那么仔细研讨学习马克思生态理念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 我们应持续强化自身的理论知识, 立足于历史与实践,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以便更全面的掌握自然规律, 按照规则行事, 绝不做危害生态健康的活动。例如在看待刚出现不久且还不能推测其后果的科技上, 我们必须秉承警惕的立场, 进行持久的观察, 从而慢慢把控它的规律。所以, 只有人类在把控其规律的基础上, 才可以全面的做决定, 进而在现实生活里避免背离规律。

4.2 应提高对生态价值与生态效益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现如今的人们普遍只在意经济因素, 却忽视生态因素, 甚至将我们所依赖的生态环境作为交易, 来换经济上的利益, 牺牲生态上的价值, 只重视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我们不应该仅仅在意眼前的短期利益, 却看不到未来的发展, 必须秉承对后代人的责任立场, 适度开发自然资源, 决不能无节制地开发。虽然我国蕴藏着大量的自然资源, 给我国社会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可是近14亿数量的人口基数, 每个人占有的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因此, 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 在现实实践里必须着重看到长远利益, 珍惜自然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不然人类的子孙就会置于资源不足的可怕境地, 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化为泡影, 成为空话, 从而全面系统的解决目前存在的生态问题。

摘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涵盖了马克思探讨的人和自然关系的根本观点。本文根据《提纲》中对人和环境二者关系的论述和它所表达的实践观, 以此研究马克思的生态观, 再用它的生态观和目前的国情联系起来分析出启示价值, 从而带领我国的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观,人与环境,实践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3] 冯淑敏.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下的生态文明建设[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 (7) .

[4] 姜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三重维度[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7 (3) .

上一篇:城市高架桥梁的造价指标——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结构的造价指标分析下一篇:我国环境监测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