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学习策略研究

2024-05-04

数学学习策略研究(精选十篇)

数学学习策略研究 篇1

1 语言学习策略的定义

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不同研究者有不同观点。Stern (1983) 提出学习策略和学习技巧不同, 前者是学习者所采取的学习路子总的倾向或总体特征, 后者则是可观察的具体的学习行为。Chamot (1987) 指出学习者为了促进学习过程、提高记忆语言和信息知识的能力, 而采取的技巧或其他有意识的行为是学习策略。Rubin (1987) 认为学习者为了促进自身语言系统发展而形成的并直接影响学习过程的策略即是学习策略。Oxford (1989) 提出为了使语言学习更成功、更具有目标性、更愉快, 学习者所采取的行为便是语言学习策略。

国内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也不相同。束定芳和庄智象 (1994) 提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在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张文鹏于1998年提出语言学习策略是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和方法, 分为可见的显性行为和隐性的大脑运作, 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习者学习语言。文秋芳 (1996) 认为, 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有效学习所采取的措施, 该定义强调策略是学习者外部或内部的活动而不仅仅是想法。

2 学习策略的分类

随着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 对学习策略进行分类也显得非常重要, 由于分类的标准不一, 分出的类别也是各不相同。下面介绍其他几位有影响力的学者的学习策略分类:

2.1 O'Malley和Chamot的学习策略分类

O'Malley和Chamot对学习策略的分类是比较早的, 他们认为学习策略应分为元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和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指学习者对认知过程的认识, 主要包括有事先计划, 指导注意力, 选择注意力, 自我管理, 自我监控, 自我评估等。认知策略用于语言活动之中, 包括使用参考资料, 重复, 分组, 推理, 利用图像, 听觉再现, 利用关键词, 联想, 推断, 做笔记, 翻译等。社交策略则提供给学习者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 包括合作, 提问和澄清。

2.2 Oxford的学习策略分类

Oxford (1990:37-151) 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直接策略与间接策略两类:直接策略包含记忆策略, 认知策略和补偿策略;间接策略包含元认知策略, 情感策略和社交策略。

2.3 Cohen的语言学习策略分类框架

Cohen (1998:4-9) 将学习策略分为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两类。前者是为学习语言而使用的策略, 后者指运用语言而使用的策略。语言学习策略分为:1) 确定需要学习的材料;2) 把需要学习的材料和其他材料区分开来;3) 把材料分门别类;4) 重复接触材料;5) 采取措施记忆材料;语言使用策略分为:1) 语言提取策略;2) 语言演练策略;3) 弥补策略;4) 交际策略。

以上三种学习策略的分类是比较全面、系统的分类, 他们有各自的特点, 但也有不足的地方。在三种学习策略的分类中, 人们更加青睐于Oxford所列出的六十多种具体的策略。

3 国内外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3.1 国外研究概述

J.Rubin是最有影响的研究者之一, 她主要是对成功语言学习者 (good language learners) 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以及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法研究成功语言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1978年Naiman等人出版了他们的经典专著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 (Naiman et al., 1978, 1996) , 他们将学习策略结合认知风格、个性、态度、智力、语言潜能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语言学习策略进行具体的描述和分类。到上世纪80年代后, O'Malley和Chamot等人先调查了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初级和中级学习者使用学习策略的情况, 接下来他们又调查了外语学习者的学习策略, 之后他们又专门研究了听力理解的策略。O'Malley和Chamot (1990) 在他们的专著中首次把学习策略放到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的框架中进行研究。同期, Oxford经过总结将学习策略重新分类, 并详细的说明如何培训每一种策略。另外Oxford还制定了语言学习策略调查问卷 (Strategy Inventory for Language Learning) , 该问卷是非常有价值的诊断工具, 被后来的语言学习策略研究者广泛使用。1990年O'Malley和Chamot出版的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和Oxford出版的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基本上反映了80年代语言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 也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学习策略研究的水平。

3.2 国内研究概述

1984年, 黄小华对学习策略与英语口语能力的关系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文秋芳在1991年就学习策略与英语成绩之间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进入90年代后, 吴一安、刘润清、文秋芳、王文宇四位研究者主要研究将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中国学生的学习策略, 但仅限于研究英语专业的本科学生;杨翼和江新则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 进行了对在中国将汉语作为二语来学习的国外留学生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的研究。1996年, 文秋芳出版了《英语学习策略论——献给立志学好英语的朋友》。该书基于国内外学习策略研究的成果, 总结出了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框架, 并切合实际地介绍了各种学习策略的培训方法。程晓堂、郑敏于2002年出版了《英语学习策略》一书, 该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介绍了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背景、定义、分类、听说读写以及训练方法等重要内容, 满足了广大一线教师的需要。刘振前和肖德法于2006年出版的《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一书是以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 该书汇集了国家级的学习策略项目, 其中多项研究填补了国内的空白, 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4 国内外词汇学习策略相关研究

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是建立在学习策略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国内外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对二语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大量定性和定量的研究, 取得了许多的成果, 具有代表性的是Norbert Schmitt和Michael McCarthy出版的《词汇:描述、习得与教学》, 该书研究了二语词汇学习策略, 得出许多具有价值的结论。首先, Chamot (1987) 对将英语为外语的高中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研究, 发现他们在进行听力、口语和社会交往等语言学习活动时较少地使用策略, 而学习词汇时较多地使用策略。说明许多学习者在学习词汇时的确使用了策略。其次, Cohen and Aphek (1981) 发现大部分学习者只是想要记住不认识的单词。Ahmed (1989) 发现大部分学习者学习词汇时喜欢记笔记, 或是将笔记记在课本的空白处。说明不同的学习者在学习生词时, 使用不同的策略。第三, O’Malley研究发现学习者更多地喜欢使用重复法来学习词汇, 而较少地使用那些如形象法、推理法, 关键词法等需要进行积极信息加工的策略。第四, Cohen and Aphek研究发现, 能够促进目的词汇在大脑中的存留的往往是那些需要深层次加工的策略 (如:联想) 。Nation (1982) 研究发现利用词汇表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大词汇量。O’Malley和Chamot认为如果学生习惯运用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记忆单词同样是有效果。Norbert Schmitt认为二语水平中、高级的学习者应更多使用上下文方法来学习词汇。Ahmed发现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使用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 明白运用上下文方法学习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知道以前学过的词汇和新词汇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而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使用的词汇学习策略较少, 不明白怎样学习词汇或者如何将新词与学过的词汇联系起来。

在此基础上, 我国的研究者们也开始对外语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顾永琦 (1996) 、吴霞和王蔷 (1998以非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词汇学习的研究, 王文宇 (1998) 以五十名大三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词汇记忆的方法及记忆策略的研究, 发现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水平存在着正相关性。丰玉芳 (2003) 对扬州大学英语专业一年级、三年级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其使用各种各样的词汇学习策略, 并且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词汇学习策略存在着较大差别;词汇学习策略与词汇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Gu和Johnson (2003) 还对词汇学习策略进行了分类, 他们在1996年词汇学习策略问卷的基础上调整得出共有90个陈述句的最新问卷。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外关于学习策略和词汇学习策略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并且该领域的研究还将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这为外语教学和学习、词汇教学和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学习借鉴这些研究成果并能够做到推陈出新, 进而推动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

参考文献

[1]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1st ed.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2]O'Malley J M, Chamot A 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 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3]Oxford R 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1990.

[4]程晓堂, 郑敏.英语学习策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指导研究 篇2

课题究背景研:

1.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斗就栽在数学上。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缕受挫折,从而挫伤本学科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其它各科成绩。如何开展有效的学习指导,是我们急需解决的。

2.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建立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严谨的教学结构,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同时教师教学能力得以提高,教学相长。

二.研究的意义和目标:

1.促使高一学生尽快掌握正确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成绩的学习兴趣。

2.中学数学教育是打基础,奠定人的发展的教育,特别是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实现人人学习有价值、有意义、最有普遍应用性的数学,其价值首先体现在利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和教学方法去认识、理解和改造自然和人类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数学教学去培养学生会用数学地提出问题,数学地研究社会,这就要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与数学的思维模式去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勇于求异,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3. 学校数学教育主要任务不仅在于传递固有文化为满足,更积极强调对未来充满“挑战性”、“暂时性”、“多样性”及“新奇性”的社会的需求。因此,框架于课堂教学,教师把现有教材组织起来,变成自己的东西,而又能够引起变化、更新、改组和形成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得到发展,教师与学生相互成长,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

三.研究过程:

(一)调查了解学生现状

我们通过个别座谈、小组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分析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并注意高初中衔接;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磨练其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发挥心理潜能,把课前准备过程、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控制、课后教学反思评价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调查,分析,整合,我们总结出以下几方面: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如解分式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即使是思维非常灵活的平面几何问题,也对线段相等、角相等、、、、、、分别确定了各自的思维套路。因此,初中学习中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如上节所述,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当然,能力的发展是渐进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种能力要求的突变使很多高一新生感到不适应,故而导致成绩下降。高一新生一定要能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最后还需初步形成辩证形思维。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信息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辅助练习、消化的课时相应地减少了。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如表格化,使知识结构一目了然;类化,由一例到一类,由一类到多类,由多类到统一;使几类问题同构于同一知识方法;第四,要多做总结、归类,建立主体的知识结构网络。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为提高分数,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各种题型都一一罗列,学生依赖于教师为其提供套用的“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2、思想松懈。有些同学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已在初一、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二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高

一、高二根本就用不着那么用功,只要等到高三临考时再发奋一、二个月,也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的。存有这种思想的同学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在我们广州市可以说是普及了高中教育,因此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拨性,同学们都很容易考得高分。但高考就不同了,目前我们国家还不可能普及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可以说还是属于一种精英教育,只能选拨一些成绩好的同学去读大学,因此高考的题目具有很强的选拨性,如果心存侥幸,想在高三时再发 奋一、二个月就考上大学,那到头来你会后悔莫及的。同学们不妨打听打听现在的高三,有多少同学就是因为高一、二不努力学习,现在临近高考了,发现自己缺漏了很多知识而而焦急得到处请家教。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还有些同学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作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如二次函数值的求法,实根分布与参变量的讨论,三角公式的变形与灵活运用,空间概念的形成,排列组合应用题及实际应用问题等。有的内容还是初中教材都不讲的脱节内容,如不采取补救措施,查缺补漏,就必然会跟不上高中学习的要求。

(二)实施开展高一年级数学科学习策略指导 通过一段时间的高中数学学习,针对学生中学习出现的问题,我们高一年级19个班在教研组的组织下,全体高一数学科任教师与数学学困生的参与下,开展了一次生动的数学科学习策略指导亦即学法指导。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课题组以系统整体的观点进行学法指导,以指导学生加强学生修养,激发学习动机,指导学生掌握和形成具有自

己个性特点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能力。

数学学法指导的内容: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3)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4)指导学生做笔记、写心得」会图表的方法,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5)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和温习教材的方法。3学习能力的指导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4应考方法的指导,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要把题目先看一遍。然后按先易后难的次序作答;要审清题意,明确要求,不漏做、多做;要仔细检查修改。5 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数学学法指导的实施: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非智力因素是学法指导得以进行的动力。积极的非智力因素,可以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长盛不衰。我们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放在首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激发学习动机,即激励学生主体的内部心理机制,调动其全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首先,以数学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其次,以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习动机。再次,挖掘数学中的美育因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内容,选用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运用形象生动、贴近学生、幽默风趣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安排既严谨又活泼的教学结构,形成热烈和谐的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锻炼学习意志。心理学家认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表现,也在经受挫折、克服困难中发展,困难是培养学生意志的„磨刀石‟。因此,数学教学中要经常给学生安排适当难度的练习题,让他们付出一定的努力,在独立思考中独立解决问题(但注意难度必须适当,因为太难会挫伤学生的信心,太易又不能锻炼学生的意志)。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一,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第二,反复训练,持之以恒;第三,树立榜样,激发自觉性;第四,评价表扬,鼓励发展;第五,建立学习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第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如搞好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建设。2数学学习方法内化的指导(1)正确认识数学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启发学生认识到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如结合教材内容,讲述一些运用科学学习方法获得成功的例子,召开数学学法研讨会、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介绍经验,开辟专栏进行学习方法的讨论,等等。(2)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①合理渗透。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内容中的学法因素,把学法指导渗透到教学过程。②相机点拔。教师要有强烈的学法指导意识,结合教学抓住最佳契机,画龙点睛地点拨学习方法。③及时总结。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总结,使其逐步系统完善,并找出规律性的东西。④迁移训练。总结所学内容,进行学法的理性反思,强化并进行迁移运用,在训练中掌握学法。(3)数学学法的矫正指导。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扎曾、要暴露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对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较清晰的认识,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密切注意学情,加强调查与观察,最好对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个人档案,随时记载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针对性矫正,从而使学生改进学法,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3.数学学习能力形成的指导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挖掘教材因素,疏通信息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

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金桥。

四.《高一学生数学学习策略指导研究》效果

通过实践研究,教师逐步自觉把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意志品质;这三个教师可控制变量融合在数学教学模式中,使学生数学学习分化,学习困难得到初步抑制。从某种程度说,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加强了理论学习,转变了教育教学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增强了实施新课改的信心和能力,提升了专业素质;同时转变了学生学习方式,带动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教师的教育教学、教科研能力、专业素质明显提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操作上都需要教师以新课改的理念、新课改的目标、新课改的手段方法进行;这无形中给教师注入了动力,他们不断学习新理念、新教法、新学法丰富充实自己的数学教学模式;不断地实践,不断发现新问题,不断思考、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实施教学方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1)学生具有较强的持久的学习动力。由于新的教学理念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自主参与、在学习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获得亲身体验,激发了探索和创新的强烈欲望,逐步培养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之加强了学习习惯培养、进行学法指导,逐渐使学生具有持久的学习动力。

(2)学生具有较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学习策略能激活和维持良好的注意、情绪和动机状态;能分析学习情景,提出有关的学习问题,能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能监控学习的过程,维持和修正学习行为;能正确评价学习效果。通过课题研究,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形成。他们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明显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3)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课题研究中促使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合作学习、自我内化;逐步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学会”成为“我会学”;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提高。

五. 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调查、问卷法和实验法。

(1)调查、问卷法:我们从实际出发通过调查搜集资料,经过统计整理与分析,了解原因、回答既定问题。前后座谈调查了上百名学生,问卷调查了19个班的近300多名学生,得到了许多详实的数据和经验,为研究提供了新理论和思想。

(2)实验法:我们利用教学实践来验证教育理论的有效性、可行性,前后共有19个班实践开展了学法指导,锻炼了一批教师,培养了一批学生。六.分析与讨论

1.高中数学“学困生”成因中,有若干本课题研究的无关变量例如:智力潜质、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交往圈等因素,都对“学困生”的形成和转化有重要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教师不可控制变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2.因为研究周期较短,仅针对我校的具体情况以及限于我们本课题研究人员能想到范筹内进行研究。有些结果得到实践论证;但更多的处在摸索探究阶段,甚至有一些是体会反思,需要在更大范围研究论证。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 篇3

一、关注学生认知结构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并非所有内容都需要探究,也并非所有内容都能有效探究。在确定研究性学习内容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选取有利于“研究”的问题再开展教学。奥苏伯尔认为知识在头脑中组成一个有层次的结构,最具概括性或包摄性的观念处于这个层次结构的顶点,它下面是包摄范围较小和越来越分化的命题、概念和具体知识。他还认为,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基础是有意义学习必须具有的条件之一。

二、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布鲁姆说:“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习的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们才乐于接受,并主动接受。在访谈中,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策略。小学生一堂课集中精力的时间较短,并且很多孩子抓不住重点,导致以往教师“开门见山”式的讲授方式使许多学生错过新学的要点及难点,创设问题情境弥补了这一缺点。若教师设置问题合理,即难度适当且与所学知识相关度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上,避免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机械提点造成的中途停顿,使课程得以顺利地展开,否则将会产生负面影响,干扰学生的判断能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不断提出难以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育走向生活,创设合理问题情境是第一步。

三、适度引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是使他们学会求知,劳动,创造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而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正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的核心。可以说,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是渗透小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主要阵地。小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尽管简单,里面却蕴含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主要包括集合思想、转化思想、化归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展开,研究成为重点,只要教师要适度引导,在引导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掌握相应数学思想方法,随着教师对思想方法的不断渗透,学生必会开阔思路,培养出创新探索的能力。

四、建构学生数学整体知识框架

西方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著名观点:“任何学科都可以用理智上忠实的形式交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儿童”。所谓“理智上忠实的形式”,是指适合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的学科的基本结构,或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注重掌握学科的结构,而不是现成的正确答案,必然会强调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初衷。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新旧知识的经验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知识结构的重组。同时,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与认识任务,在整体性、全局性的视野下更有利于部分任务的实现和问题的解决。从建构观点出发,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形成一个知识体系。表面上看一堂课使学生建构起对数学知识的框架是很难做到的事,但水滴石穿的道理深入人心,不可否认,一堂课绝对是建构学生知识框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五、树立整体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策略的运用,除去完成它在某个既定环节的目标外,也要为后续教学搭桥铺路,起到一个承前继后、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整体,学生个体也是一个整体,必然要求教学策略的实施要树立整体观。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好穿针引线的作用,把一堂课上的自然、不突兀,要让孩子在和谐的氛围中融入整堂课,充分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六、运用灵活变通的方式

艺体生高考数学学习策略研究 篇4

(1) 艺体生不同于文化生, 部分学生选择艺体是出于兴趣, 但更多的是因为文化课 (尤其是数学) 成绩不好, 为了能上大学不得不选择对文化课成绩要求较低的艺体专业。

(2) 艺体生的错误认识。艺体生往往认为:只要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省级统考 (以下简称“省统考”) 先有个很好的专业成绩及校考时取得好的名次, 自己就能上理想的大学, 认识不到文化课也很重要。

(3) 通过对艺体复读生的调查, 反映最多的几个问题: (1) 多数考生抱有侥幸心理, 觉得艺考文化课分数要求低, 专业课考完之后再学也不迟, 错过了高三第一轮系统复习的黄金时间; (2) 艺体生返校后学校文化班 (部分学校是文化、艺术混编, 即文化兼报艺术类考生) 已进入二轮复习阶段, 大部分时间是做试卷。艺体生基础差, 在做卷子的过程中, 越做越不会, 越做越没有信心; (3) 没有专门针对艺体生高考文化课复习资料, 文化班使用的高考复习资料普遍偏难, 不适合艺体生使用。

二、艺体班复习时间分配

笔者将艺体班的高考复习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高二下学期、高三的月份。这一阶段与文科班的一轮复习基本同步, 但艺体生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即将到来的省统考上, 缺乏足够的基础训练。建议在专业备考的同时, 坚持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数学基础知识限时训练, 切实巩固复习成果。坚持第一阶段的复习, 放缓步伐, 切实牢固掌握: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导数、三角函数等知识, 为第三阶段复习减轻负担。

第二阶段:高三的12月中旬至次年的2月底。此前 (9月底至12月上旬) 因省统考, 大部分学校几乎暂停文化课的教学, 供艺体生全力以赴备战专业统考。12月上旬省统考结束后学生开始返校复习, 但仍有相当多的考生要准备艺术校考, 在班级安心上课的学生不多, 复习只能断断续续进行, 可以说这一阶段的复习形同虚设, 建议重新巩固第一阶段的复习成果。

第三阶段:3月初至5月底。是艺体生最关键的100天, 绝大部分艺体生已经过了艺考关, 开始拼命学习文化课。因为艺体班重在夯实基础, 所以这一阶段没必要跟着文科班走二轮、三轮复习, 而应独立进行复习。建议复习分四个过程:再次一轮复习—基础训练—专题训练—做综合试卷。再次一轮复习一定要有, 这样才能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 了解重点考点, 查漏补缺, 也是为了照顾大部分学生, 但要尽可能快, 最迟4月中旬结束 (有了第一阶段的扎实复习, 完全可以做到) 。3月底开始要逐渐加进基础训练, 将知识转化为解题能力, 5月初结束。4月下旬到5月上旬进行专题复习, 以期艺体生在高考解答题上也能有一定收获。虽然对艺体生而言解答题相对于填空题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通过复习有所收获。在三角向量、立体几何这些难度不高的题上还是大有作为的, 同时对于难度较高的解析几何、数列、导数, 也力争在解答题较容易的第一小题上有所突破。课堂上切忌老师一讲到底, 强调师生互动、讲练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动手演练, 最后教师进行归纳与总结, 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类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步骤。从5月中旬开始做综合模拟试卷, 目的是通过做考卷, 检验我们前期工作的成效, 提高学生适应高考能力和实战水平。为了使模拟训练更具有针对性, 试题来源于对江苏近四年高考卷或省内大市的模拟卷进行整合, 考试利用两节连堂进行。对阅卷的要求就是要及时, 通常是在下一次上课前完成阅卷和试卷分析工作, 找出学生的问题所在。这样评卷时就可以根据分析的结果做到有的放矢, 既节省时间, 又提高效率。

第四阶段:6月初仅有的一周。工作重点是设法调节好学生的状态, 以便他们能在高考中把自己现有水平充分发挥出来。这一阶段建议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心理调节。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轻松的环境, 肯定他们的进步和能力, 使他们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参加高考;二是知识调节。由于这时学生的水平、能力已经定型, 所以考前只需查漏补缺, 让学生把复习资料按顺序浏览一遍, 找出那些模糊不清的东西, 最后再巩固一下。

总之, 艺体班的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对艺体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研究, 需要教师全身心地投入, 相信只要我们有强烈的责任心, 就一定能把艺体生的高考数学成绩提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许东, 敬瑞霞.再探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路径[J].黑河学刊, 2011, 172 (11) :69—70.

农村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策略研究 篇5

所谓自主,简单来讲,就是为自己做出选择,并为这些选择负责。一般认为,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是与他人学习相对立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学习是学生自身的事情,作为教师是不能代替也代替不了的,教师只能起到指导的作用。

二、自主学习的要素

1.行为的主体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往往是教师为了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这时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与新课标是不相符的。真正的课堂主体应该是学生,学生才是最终的教学目标,自主学习就是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途径之一。

2.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及课堂设计

在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教师的角色与任务也就确定了。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更是指导者。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平时的课堂中给他们讨论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有能够展示自我的机会,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的课题提倡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问——激发兴趣及求知欲——小组研讨——质疑点拨——反馈练习”等环节来实现。当然更关键的是让学生多动手操作,让他们通过自己操作、实验、想象,在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教师备课,应从以下几方面去突破:①透彻理解初中数学教学大纲,领会素质教育的实质含义。②把握好每个章节的重难点,做好课程设计。③设计好预习的问题,设计好提问的方式,设计好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方法。④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备课方案。

三、自主学习的基本特点

1.独立性与互动性

自主学习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让学生在其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操作来完成教学目标。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这样容易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能让学生不依赖教师和别人,独立自主地开展教学活动。在独立完成后,与其他同学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让学生对某些问题理解和掌握得更好。如训练圆的综合题时,给出题目后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考虑,然后再与周边的同学互相讨论。

2.差异性

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所以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存在差异。因此,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充分了解自身的学情后,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选择实现学习目标的途径。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可以使不少学生脱颖而出,使暂时落后的学生能够在教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下很快就可以赶上来。

3.超前性

自主学习的超前性有别于传统学习的跟随性。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先教后学,这如电脑简单的复制一样,学生的学习只是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表面理解。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是先学后教,学生首先超前学习,即有效预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这种超前学习可以通过学生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继续对知识进行深造,这样学生更容易真正认识和掌握新知识。比如上“数轴”这个课题,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个温度计模型,让他们观察温度计,发现温度计的结构,并整理观察结果,再与周边的同学交流,互相补充,最后由教师小结:温度计有均匀的刻度和读数;有零上、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有上升方向。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4.能动性

在传统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地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能动性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想去学,而不是教师要他学。如在讲概率时,为了让学生容易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这三个定义,让学生进行摸球实验。每讲一个事件可以多让几个学生去体验摸球,这样不但讲请楚了这几个定义,而且使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能动性提高了。

总之,有效的课堂自主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是要经历各种活动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后,才能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而作为教师一定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让学生自觉地爱上学习,实现自主学习。

俄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研究 篇6

一、研究结果与讨论

1.学习策略使用的总体情况

通过SPSS数据统计分析,表1给出了俄语学习者学习策略描述性统计值。

本次对俄语学习者学习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情感策略的平均数最高,为3. 5342,紧随其后的是记忆策略,它的使用频率是3. 31718,然后依次为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 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其中尤以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最低。由此可见,俄语专业学生较为经常使用的策略是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使用较少的则是交际策略。

情感策略旨在调控学习中的各种情感因素。在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过程基本上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一旦碰到学习或情感上的挫折,他们总是能很快地从教师或家人身上寻求到帮助,使焦虑得以舒缓,当进入大学阶段后,学生对家庭及教师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他们必须学会自己独立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问题。此时,对学生情感起着调控作用的情感策略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 为了让大学的学习生活顺利进行,学习者必须善于调控自己情绪,保持平静的心情去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困难。记忆策略的使用仅次于情感策略。记忆策略用于对所有知识进行记忆和储存。Corot( 2001) 在新西兰对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69名英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被试使用最多的是社会策略,最少使用的是记忆策略( 刘润清, 2003: 167) 。将这个研究结果与本次实验结果对比发现, 中国学生在俄语学习过程中,除了会经常调节自己的学习情绪外,还经常使用记忆策略,如重视单词、句子、文章的背诵,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外语学习环境的差异。二语和外语这两个概念是完全不同的,在一些国家,如加拿大实行二语制,也就是在目标语语言文化中学习语言,习得的成分远远大于有意识的学习成分; 第二,教育传统和教育体制方面的差异。刘润清指出: “记忆策略是中国历来求学的一个传统,长期以来, 记忆在中国受到重视,被认为是学业成功的重要条件。”这是与中国人外语学习的特点相联系的。外语学习无捷径可走,勤能补拙,对外语学习而言也是最实用的一项法则。 俄语学习者的交际策略使用频率较低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该语种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俄语有着相对来讲比较复杂的语法结构( 单数、复数各6个格的复杂变化,动词完成体、未完成体的不同意义,对词序的严格限制) ,这样的语法特点导致俄语学习者很难自如运用它,而是需要一定的知识累计量,所以俄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更加重视对词汇、语法的学习,从而忽视了它的实际应用性。第二, 外语应试教育下的一个产物。在中学俄语教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和中考、高考相关的习题训练,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培养,从而助长了哑巴俄语的嚣张气焰。第三,教学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学俄语教学严重萎缩,黑龙江省中学俄语教学大省的地位已不稳固,与此相反,山东省中学俄语教学异军突起。黑龙江省开设俄语的中学一般都是位于中俄交界的中小城镇,哈尔滨市开设初中俄语的学校仅一所,俄语教学设备条件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培训不够,教学研究能力弱,更缺少外教参与教学,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限制。第四,所学俄语语种及该语言国家文化的影响。英语相对容易上口,而俄语形态变化多,不容易上口。说英语的欧美国家,其综合实力都比较强,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都比较发达,在民族性格特征上也比较乐观、开放; 而俄罗斯民族,相对来讲还是个比较保守的国家。有研究表明,美国人喜欢笑,而俄罗斯人只有对自己最亲近、信任的人才会微笑。受所学国家文化的影响,俄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采用的也是较为保守的学习方法,这也成为俄语学习者在学习中交际策略使用不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语言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所以,学习语言不可避免地要与人发生关系,正确地使用交际策略也就尤显重要。第五,俄罗斯外语教学法及中国俄语教学法理论的影响。众所周知,俄罗斯有自己的外语教学法,一是自觉对比法,二是自觉实践法,两种方法都有“自觉”, 即重视“有意识性”,而欧美的功能法( 交际法) 更重视交际性。我国俄语教学法深受俄罗斯对外俄语教学法理论影响,反映在俄语教学实践中则是重词汇、语法知识学习, 言语训练不够,言语实践能力不高。

2.学习策略与性别的关系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是黑龙江省八所高校俄语专业的257名学生,将他们分成两组,男生组和女生组,分别对他们的学习策略使用情况进行研究。通过SPSS统计分析表2给出了男生和女生在学习策略上使用的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女生记忆策略( p = 0. 407) 、情感策略( p = 0. 315) 的使用频率高于男生,但二者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其原因可能是女性的天性使然,女生在学习中通常表现为思维缜密、做事认真。这里女性的天性实际是指男女大脑语言功能特点不同,通常男生右脑比较发达,想象力、情感丰富,女生左脑发达,主要体现在记忆能力强、 语言规范性强。男生在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补偿策略、 交际策略的使用频率上都高于女生,而且在认知策略( p = 0. 025) 和交际策略( p = 0. 035) 使用频率两个维度男女差异较大,达到了显著水平。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涉及的内容多样,但所有的认知策略都有一个共同的功能,即学习者对所学语言的掌握和转化。 学习者此时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越短暂将越利于学习者的俄语水平提高, 男生较女生而言这个适应的过程比较短。高中阶段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因此学习方法的采用和自学能力的发展都被教育工作者忽视了,而进入大学阶段需要学生重新调整好自己,教师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求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对于交际策略而言,男生和女生使用的频率都不是很高,原因可能是学习者本人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情感和社会交往是外语学习过程的一部分,或者认为这种学习策略根本不重要。

3.学习策略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来,尽管众多的研究者对学习策略研究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应用于外语教学,研究者都是期望找出有效的学习策略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早期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都是集中在成功的外语学习者身上。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好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并不都是成正比的,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一些研究者转向了对学习策略与语言水平的关系研究。

国外学者Polizer和Mc Groarty ( 1985) ,Abraham和Vann( 1987) ,Green和Oxford( 1995) 都不同程度地研究了学习策略与语言水平的关系( 刘润清,戴曼纯,2003: 166) , 结果一致认为,在通常情况下,英语学习成功者比非成功者更频繁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

在国内,文秋芳在《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一文中研究发现,形式操练与意义操练策略都与四级成绩相关。马广惠在《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在学习策略上的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发现高分组学生和低分组学生仅在机械记忆方面有显著差异。迄今为止国外学者及英语界学者的研究表明,学习策略的运用与语言水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俄语教学是否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习策略的运用能否预测学习者俄语学习成绩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对俄语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四级成绩作了相关分析,表3给出了学习策略与四级成绩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表3数据表明,认知策略( r = 0. 181,p = 0. 047) 、情感策略 ( r = 0. 212,p = 0. 019) 、补偿策略 ( r = 0. 179,p = 0. 049) 与四级成绩的相关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他几项学习策略与四级成绩的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也就是说,学习者情感策略、补偿策略和认知策略的运用与俄语四级成绩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即在俄语学习中经常使用情感策略、补偿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学习者相应的俄语四级考试成绩相对较高,反之亦然。那么,为什么情感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如此显著呢? 在大学四年的俄语学习过程中,通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 高中阶段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可能在大学阶段喜欢上俄语专业学习, 且能对俄语有着持续的学习兴趣,因而学习成绩优异,与此相反,也不乏有高中阶段的优等生或是原本在中学学过俄语的学生,由于不很喜欢俄语专业学习,对俄罗斯文化不感兴趣,因而在大学阶段俄语学习过程中出现滑坡现象,甚至最终无法顺利毕业。实验数据表明,与俄语教学现实一样,在大学阶段的俄语学习中,情感策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补偿策略对俄语学习也是至关重要的,补偿策略能够帮助学习者在知识结构不完整( 特别是在语法和词汇知识不足) 的情况下,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认知策略对语言水平所起的作用是与专业俄语的教学目标相符合的。大学阶段俄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学生在学习中很好地使用认知策略可以帮助自己形成外语学习的多种能力,因此,学习者是否善于运用认知策略可以预测其整体俄语语言水平。

二、俄语教学启示

俄语学习策略研究对俄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更有利于提高俄语教学效率。本次实证研究结果将为黑龙江省高等院校俄语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参考,从中得到以下启示:

1.教师应有意识指导学习策略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有关外语学习策略的知识及意义,根据目的语与母语的特点在不同学习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学习策略,同时,考虑学生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个别指导,学生的主动配合也将使教师的指导更加事半功倍。正确使用学习策略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自我调控性。其次,学生应该尽可能地了解所有可能运用到的学习策略,并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找到一种更适合自己俄语学习的综合策略。

2.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学习策略

好的教师应该不仅知道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教,更加重要的是引领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为什么学,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教师在课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如讨论、问卷等了解学生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在指导过程中,要有的放矢,应该结合俄语课堂教学内容向学生具体演示如何在不同的情况下正确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策略培养与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将会最大限度优化俄语学习策略的使用和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策略运用练习机会。课后,教师注意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注意了解学生使用学习策略的效果,总结经验,这将有助于师生双方更好地互相理解、学习、帮助,进而提高双方教与学的兴趣。

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会直接导致学习者是否运用学习策略,对哪些学习策略偏好。因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考虑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指导,区别对待。例如,具有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常常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策略。如果了解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策略。作为教师,应该对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加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风格与教学策略研究 篇7

每一个学习者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以及对学习内容、环境的偏爱等都表现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这就使他们形成自身独特的认知风格。不同的认知风格必然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影响。研究其认知风格类型及其数学学习特点, 可以帮助教师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促进学生的学习。

一、学生认知风格类型及其数学学习特点

1、感知中的场独立、依存认知方式 (简称FDI认知方式)

知觉信息不仅与人身体内部有关, 而且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把个体的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性 (field i n d e p e n d e n c e) 、场依存性 (f i e l d dependence) 两类。具有以上这两种倾向的人在数学学习中有着较大的差异。

场独立性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问题, 不随波逐流, 在感知问题时很少兼顾背景因素, 而是就事论事, 倾向于以自己独立的标准来觉察、判断数学问题。在思维过程中, 他们更善于运用分析的方式来区分、辨别相似的数学问题, 容易形成知识网络结构;而场依存性的学生往往更加注意外在反馈。他们受外在动机支配、学习欠主动。在感知问题时, 充分考虑问题的背景因素, 注重数学学习的整体性。对数学知识间的层次、相互关系把握得很好, 但对具体内容, 细节分析得不够清楚。更倾向于采用笼统的、综合的方式知觉问题, 不易从复杂的背景中区分具体问题的若干要素的组成部分。

2、记忆中的趋异、趋同型

趋异型学生记忆时往往关注两个事物的相异处。他们对新旧学习材料能进行精确的分化, 并用合理的方式进行识记, 从而能准确地回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强的学生, 容易检索并使用已有信息。

趋同型学生记忆时较多的关注两个事物间的相同点。他们不善于对新旧知识进行精确分化, 倾向于迅速将新的数字信息同化于原有的知识、经验之中, 并不加严格区分地混杂在一起, 囫囵吞枣, 笼统记忆。这类学生往往是记忆能力较弱的学生, 由于识记不详, 在脑中保持较为模糊的印象, 从而无法精确回忆。

3、思维中的分析型、综合型

分析型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独立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对分析性的数学知识较感兴趣, 善于在脑中把认识的概念、观念或问题分解为若干部分、特征或方面, 来一一加以思考, 分析能力较强。对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深入透彻, 但有时会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综合型学生的思维风格往往与感知风格中的场依存性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他们较多地采用整体性认知, 对需要整体把握的数学知识较感兴趣。喜欢把各种数学问题联合成为整体进行思考, 综合能力较强。但有时凭直觉, 进行模糊的、笼统的整体性思维, 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就容易囫囵吞枣、一知半解。

二、几种可行的教学策略

1、注重差异的教学策略——匹配策略和失配策略

通过调查发现:专科学生的认知风格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性, 学习类型存在着差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风格中的长处, 弥补其不足。因此适应学生学习风格的教学方法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要采取与学生学习风格中的长处或学习者偏爱的方式相一致的教学对策, 即匹配对策;一是针对学习风格中的短处进行有意识的弥补的教学对策, 即有意失配策略。虽然匹配策略有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 但却无法弥补他们在学习方式或机能上的不足。有意失配策略则刚好相反, 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在教学中, 可以把数学问题分出层次, 为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的学生创设出不同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分组讨论,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市场依存性的学生可以在与场独立性学生的交流讨论中受到启发。场独立性学生也能通过讨论发表其观点, 展示其思维的敏捷性, 同时提高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对场依存性的学生所采取的匹配教学策略通常有分散辨析、分步学习、及时反馈、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等教学策略。而对场独立性者, 教师所采取的匹配策略主要有集中辨析、分组讨论、延时反馈、自学辅导以及自我调查研究汇报结果等。

由于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处于对立的两极, 学生的认知风格在这对立的两极的连续体上是相对稳定的, 故教师对某一方所采取的匹配策略恰好是另一方的有意失配策略。为了逐步弥补学生学习方式上的不足, 避免学生对突然改变的教学策略的不适应引起的对数学学习的反感, 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循序渐进。

2、数学概念辨析的教学策略——集中辨析法与分散辨析法

掌握好数学概念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在数学教材中, 许多数学概念集中出现, 如立体几何中的平行六面体、直平行六面体、斜平行六面体、长方体、正方体, 以及《数学分析》中函数的当x→+∞、x→-∞、x→∞、x→x0、x→x0+、x→x0-时的极限定义, 他们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在进行这些概念的教学时, 对场独立性者宜采用集中辨析法, 而对场依存性者则宜采用分散辨析法。集中辨析时, 可以先让学生感知第一个概念, 然后以第一概念为起点逐步扩展, 引导出其他概念, 并画出直观的概念结构图。这种方法能使场独立性者形成概念间相互联系的整体意识, 从而训练这类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分散辨析时, 先将这些概念分散到教材中, 逐步出现, 让场依存性者依赖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及已知知识逐个理解, 掌握概念。然后启发学生画出“概念联系网”, 并寻找连结此网的“桥梁”, 这样可以训练学生的细节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

3、数学识记中的教学策略——突出重点法、记忆术法

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基础。为了使趋同型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精确分化, 增强记忆效果,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重点突出法。即通过不同的颜色、符号或其他各种方法突出重点或所要记忆的部分, 使新知识与旧知识的不同点明晰地区分开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初次识记准确无误, 也有利于学生趋异记忆。另外, 运用必要的记忆术——“图示相关记忆”、“联想记忆”、“顺口溜记忆”、“口诀记忆”等方法, 可以帮助学生变死记为巧记。

4、思维训练中的教学策略——分析和综合相统一;发散性和聚合性相结合

对分析型和综合型风格的学生, 要引导他们对问题各方面及其关系既分析又综合;对问题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分析又综合;对其他各种问题关系既分析又综合。

另外, 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聚合性。可以提出一些不是只有唯一固定答案的发散式问题,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突破教材和常规来寻求答案。同时, 要求学生通过比较从中确定最佳答案, 从而训练他们的聚合性思维。

有效教学是陶行知先生教学思想的丰富内涵之一, 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只有尊重学生才能产生和谐, 才能谈得上课堂教学是否有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拘泥于自己带有个性特征的单一的教学风格, 而应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式, 以满足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 优化其认知风格,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摘要:陶行知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学生认知风格不同, 在数学学习中的特点也不同。因此针对他们不同的认知风格及其学习特点, 教师应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陶行知,认知风格,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7.

[2]吴庆麟.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5.

[3]李维.学习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8

[4]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

[5]曹才翰, 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中数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策略研究 篇8

一、用爱心感染学生

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 教学不仅是信息转化的过程, 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 数学教师感情投资尤为重要。我从不在学生面前询问调查他们在初中时的学习成绩, 我认为这是教师对学生应有的尊重和爱护。在课程改革中, 我们所倡导的师生关系是教师要真情地对待学生、关心学生, 公平地尊重每一名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 “谁不爱学生, 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 才能给他们以鼓舞, 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温暖, 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 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无论是班主任还是课任老师, 都应当主动地从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去关爱自己的学生, 把自己的爱毫无保留地洒向每一名学生。俗话说, 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我们应该以自己无私的爱去感染学生, 去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多人合作的结果和集体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习小组可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教学中,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 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 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 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 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也可以得到发展。

三、结合生活实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书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 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流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把教学植根于生活, 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 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数学源于生活, 又高于生活。课堂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数学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活动轨迹, 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 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材的联系,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样的教学才能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让数学成为学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知识传授, 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就在自己身旁, 从自己身边的情景中可以看到数学问题, 运用数学可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 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体会数学的价值, 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 使他们对学习数学更感兴趣。

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它可以激发青少年好好学习的欲望, 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因人而异,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在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上, 不应以完美无缺的解答作为评价学习成功的唯一标准, 而应对学生思路解答中的某一步乃至某一个数据、一个符号的正确性都加以肯定的分析评价。充分肯定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和成绩, 化批评、指责为鼓励、表扬, 让学生不断取得学习成功的快乐体验, 尤其对差生更要“错中找对”“单项表扬”, 为他们创造一些使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机会, 使他们能重新建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教学上任何巧妙的情绪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情感教学心理研究表明, 学习成功是导致学习兴趣的重要原因, 而且事实上, 往往是学习的某些成功或某次成功导致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的萌发, 并在兴趣的推动下, 取得更进一步的学习成功, 从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形成了“成功—兴趣—更大的成功—更浓的兴趣”的良性循环。

五、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的呈现形式多表现为单维性, 即从抽象的数学文字到抽象的数学公式, 显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不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更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记忆。而如果利用多媒体就能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动听的音乐和喜闻乐见的动画形象再现客观事物, 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 长期吸引学生注意力, 使他们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学习立体几何时, 我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了各种立体图案, 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目光, 激发了他们学习这一内容的兴趣。

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提升策略研究 篇9

小学数学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数学教育者群体, 在数学素养方面对该群体的要求应体现出该职业的特殊性, 不同于对普通群体的要求, 也显著不同于对专业数学工作者群体的要求。服务于小学数学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本质出发点。所以, 在数学哲学、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基础知识、数学基本技能等方面, 小学数学教师应严格按照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将小学数学搞好, 即对于小学数学的认识和理解能从更加广阔的视角出发, 对教学内容能够做到从数学本质上把握, 对小学数学教育内容的有关史料以及具体的发展演变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对小学数学教材从更高层次上研究和把握。史宁中先生说过:“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感悟到两点, 即教学工作的本质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本质, 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反思。”在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素养方面, 并不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特别深刻, 其努力的方向应该有以下几点:

首先, 怎样将数学的思维通过小学数学教学体现出来, 帮学生对数学思维方式有初步了解并应用;其次, 对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小学生们的思维活动做深入的了解, 以此为基础对小学数学教学不断改进。将学者们指出的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缺失的有关现象加以避免:对现代数学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尚未真正理解, 导致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教学观不能形成, 使得少数思维过程、多数思维结果的现象存在于教学过程中, 较少关注数学事实的发现过程、过多关注数学定理、法则以及公式的内容本身, 其将数学教学中的传统观念反映出来, 即“呈现数学事实、接受数学知识”, 而实际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数学思维活动, 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发展、交往互动”才是现代数学教学所强调的。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具体策略

1. 精研教材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行, 数学教学本质越来越成为数学教学的关注点。更加凸显了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要求与目前的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 并成为一个“瓶颈”制约了对数学教师专业的成长如今, 外界已明确要求尽快提升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 而就数学教师本身而言, 使自身数学素养提高也是其富有责任感的表现。不过目前存在的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是, 面对如此丰富的数学素养内涵该如何入手。一个有效且切实可行的途径是以教师的自身研修为主, 以日常教学工作需要为依据, 即从教学需要出发确定学习内容, 内容选择要与现实相符;反过来讲, 教师会以所学内容对教学工作进行指导, 学习拥有很强的目的性。将搞好小学数学教学与提升教师数学素养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有效的教材研究模式就是“精研教材”。

2. 阅读方式

“以自学为主、辅以集中辅导”是我们所提倡的阅读方式。平时小学数学教师工作于各自的教学岗位上, 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阅读的主要方式应当是自学。难以坚持是自学所面临的最大障碍, 所以应以自学为基础, 为使自学持续进行, 通过书友会、辅导讲座等活动的开展推动、督促自学。例如, 可定期让老师们集合在一起, 轮流做“导读”, 即讲述自己的读书心得。除此之外, 还可将“书友会”组织起来, 选则一些比较合适的书大家共同阅读, 一起交流心得, 使阅读效率得以大大提高, 使老师对所读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

3. 做到学用结合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开展数学史与数学思想方法培训时, 必须做到学用结合。始终以课堂教学实际为出发点对有关理论展开分析。此外, 参加培训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做到与自身的教学实际相联系, 找到使所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相联系的具体方法。最后, 为将所学内容反映出来, 还应要求教师们做出具体的教学设计。

摘要:对小学数学教育对教师数学素养的要求做了认真分析, 对小学数学教师当前的数学素养现状做了初步了解, 并最终得出结论。在小学教育研究中, 当前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使数学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途径

参考文献

[1]尹金秀.谈微积分学习对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素质的作用[J].益阳师专学报, 2000 (5) .

[2]徐传胜, 李红婷, 韩振来.数学史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现路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 .

[3]耿青松.小学教师数学文化观的调查与培养研究[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 2008-09-01.

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策略探析 篇10

G623.5

一、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研究性学习大体可以分为形成型研究性学习和应用型研究性学习两大类。

1.形成型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究性学习,包括对数学新知识、新概念的掌握与形成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小数乘法的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学习等数学基础知识和概念形成性学习材料,如果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具体经验很接近,即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可以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都可以作为小学数学形成型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2.应用型研究性學习也称作问题解决型研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通过解答数学习题可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从而成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在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知识与技能形成性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容易被忽视。教师对数学习题的解答往往停留在简单模仿的水平上,没有认识到数学习题是一个载体。在数学习题解答的研究性学习中,要有的放矢地转化解题方法,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坚持数学运算速度的要求,同时使学生掌握合理的运算技巧和探索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分析数学习题条件的实质,以及条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发现其中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及时摒弃自己的错误,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在解题中引导学生重视常规而又不墨守成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全方位考虑问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些对数学习题的研究,都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关注的应用型研究性学习内容,进而培养学生受用终生的能力和品质。

二、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策略的实施有效地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是教师的灌输,而是自身的主动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教师策略性的指导,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两者的完美结合。

1.创设问题情境,生成研究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火花,问题是研究的起点。引人入胜的问题情境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迸发出跃跃欲试的研究兴趣。因此教师在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投入,让学生产生研究的欲望,充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组织合作学习,促进主动建构。按照建构主义的教学论,学生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的,由于已有经验、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会各不相同。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有必要建立学习小组。将学习水平上、中、下的学生合理搭配,推荐一个学习水平较高、责任心强的学生为组长,分工明确,加强协调,让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联系和反馈信息在多层次、多方位上展开,让学生从容地动手实验、观察研究,解决上课时间短暂的矛盾,使研究性学习能比较深入地开展起来。

3.加强实验操作,培养科学素养。“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科学研究离不开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证明,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可以让学生自己操作学具来解决。如在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可让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通过旋转、平移,或对一个三角形通过剪、移、拼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根据平行四边形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动手、动脑、动口、动眼,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4.渗透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小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渗透、教学比较完整的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数学的思想方法,以提高学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解决问题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画图;分类;转化;类比,联想;建立模式;估计和猜测;寻找不同解法;检验等都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渗透,让学生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感悟、理解、应用,使学生研究解决问题时有章可循。

5.摒弃盲从思想,培养科学精神。在学生中大量存在着迷信书本、迷信教师的心态,这种心态阻碍了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研究性学习策略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研究性学习中需要教师着力帮助学生克服盲从心态,重视证据的作用,重视验证研究的结果。一些教学过程中的争论,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还有效地树立起自信心,克服了盲从思想;有的学生往往仅凭一、二个数据就轻易地下结论,教师应该多问几句,“你还能用其它方法验证吗?”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6.适时评价激励,体验成功乐趣。研究性学习重视形成性评价和学生的自我反思。研究性学习对评价要求较高,它不仅要要求评价每个学生理解了哪些概念,哪些还模糊不清或不知道,是否能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还要评价是否能提出问题,是否能设计并实施研究计划,是否能分析处理所收集的证据等。重视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和反思,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构,还有利于学生对研究过程、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产生进一步研究的欲望。

三、小结

上一篇:科学化管理措施下一篇:绿色施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