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及矫正策略深化研究

2024-05-05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及矫正策略深化研究(精选3篇)

篇1: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及矫正策略深化研究

课题简述论文

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及矫正策略深化研究

濮阳外国语学校 晋红波

关键词: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 矫正策略 改变习惯

生本课堂 改变习惯 增强成功体验

针对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我们进行了长期的思考、研究与探讨,并围绕工作实际,在常规中教学展开改革实践,对针对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进行矫正,所应该采取的策略做了逐步完善、探索,并逐步深化研究问题中的科学方法以及科学理论。

在广大教师学生中广泛征询意见的同时,我们积极提供开展研究的教学、指导条件,如何进行改革实施,这是核心问题。在现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熏陶下,数学课堂上让学生思维动起来,让学生学习更有效,消除学习数学的畏难情绪等一系列问题,是解决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重要因素。对教改展开思考的同时并做了一些尝试。课堂教学改革应该采取一系列新方法新措施来引领与支撑,基础较差学生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主要因素,学习效果不能落到实处,致使他们没有学习成功的体验,总是处于消极的一种状态,内心总是在不自信的阴影的笼罩下,改变这种心理,就需要在常规教学中,多关注他们,多提问,给这样的学生分层次的布臵作业,给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逐渐增强学生自信力,在成功的体验下,恢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战胜困难的能力;另外多采取互助学习为基础的学习形式,课题简述论文

打破各自为政的孤立学习模式,让组内成员互相监督,以好的学生、能力强的学生带动为原则,学生之间相互提问、讲解、老师进行点评为支撑点,打造“生本课堂”以学生自主为核心,让学生尤其是那些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多多进行参与,磨练他们的意志,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落实学习的目标,逐步让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养成心的学习习惯,通过探索,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实施模式----即在我的论文《“新知形成课的实施过程”----谈课堂教学改革》、《多角度,多层次冲击学生的认知感官---实现课程目标的落实》中提到的学习,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能够大面积提高那些学习数学困难学生的数学成绩的,而且都有时间数据。课堂上能让他们由“观众”,甚至是“睡客、捣乱者”的角色,转变成“演员"、甚至是“导演”的角色,可以剔除他们不良的学习习惯,促使学习效果的落实,他们也成为课堂的主人,水涨自然船高。意识到的问题多了,数学学习的智力也会相应的提高,不仅仅培养了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做到了学习目标的落实,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长时间的实践与摸索,课后做好总结工作量更大,教态,语言,作风,人格等都会对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在进行教学的实践中值得注意。学生的思想问题解决了,学习兴趣更浓厚,我们老师的工作也就能更好地开展,还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与班主任的协调,用教师的强烈的责任心、耐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一定会让学习数学困难的学生得到矫正,达到缩小两极分化的目的,大面积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

课题简述论文

篇2: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因素及矫正策略深化研究

一、高一新生数学学习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障碍

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心理活动受阻塞, 心理调节和适应机制不良, 从而产生不健康的心理表现。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依赖心理:

学生对教师存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创造精神。一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突出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二是期望教师提供详细的解题示范,习惯于一步一步地模仿或硬套。长此以往,学生的创造潜能就会被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逐渐丧失。

2.厌学心理:

学生产生这种心理主要是由于三个方面造成的,首先是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其次教师教学不得法,一味地搞题海战术,以至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产生了厌学情绪;最后,教师忽视了对学法的指导,学生一直处于学不懂———害怕学的恶性循环之中,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3.急躁心理: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盲目下笔,导致解题出错。一是未弄清题意,未认真读题、审题,没弄清哪些是已知条件,哪些是未知条件,哪些是直接条件,哪些是间接条件,需要回答什么问题等;二是被题设假象蒙蔽,未能准确地进行逻辑推理;三是忽视对数学问题解题后的整体思考、回顾和反思。

此外,还可能因为自卑、迷惘等原因产生心理障碍,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数学学习效率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克服与矫正策略

笔者认为,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坚持“四重、五引导”。

(一)“四重”,即重基础、重实际、重过程、重方法。

1. 重基础:

就是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严格按照大纲提取知识点,突出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清楚教学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及其各知识点在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2. 重实际:

一是指教师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学生的实际,包括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环境、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习水平等等;二是指数学教学内容要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3. 重过程:

一是要揭示数学问题的提出或产生过程;二是要揭示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和区别;三是要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四是要对解题思路、解题方法、解题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

4.重方法:

一是要重视教法研究;二是要重视学法指导。

(二)“五引导”,即学科价值引导、兴趣引导、目标引导、榜样引导、方法引导。

1.学科价值引导:

一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的悠久历史;二是要让学生明白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它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让学生明白当前的数学学习与自己以后发展之间的关系。

2.兴趣引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创设情境、组织各种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目标引导:

数学教师要制订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包括班级目标、小组目标、优等生目标和后进生目标,使优等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有前进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对于学生个体,特别是后进生,要努力通过“暗示”、“个别交谈”等方式,使他们明确目标,给他们加油鼓劲。

4. 榜样引导:

一是要在教学中适度地介绍国内外著名的数学家,让学生向他们学习;二是要引导学生向班级中刻苦学习的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榜样的“近体效应”。

5. 方法引导:

篇3:高中数学学习困难的成因及矫正

一、认清学习能力状态

1.心理素质

由于学生在初中特定环境下所具有的荣誉感与成功感能否带到高中学习,这就要看他(或她)是否具备面对挫折、冷静分析问题、找出克服困难走出困境的办法。会学习的学生因学习得法而成绩好,成绩好又可以激发兴趣,增强信心,更加想学,知识与能力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不会学习的学生开始学习不得法而成绩不好,如能及时总结教训,改变学法,经过一番努力还是可以赶上去的,如果任其发展,不思改进,不作努力,缺乏毅力与信心,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能力越得不到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因此高中学习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考验。

2.学习方式、习惯的反思与认识

(1)学习的主动性。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象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性,表现在不订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作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忽略了真正听课的任务,顾此失彼,被动学习。

(2)学习的条理性。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外延,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忙于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忽视基础。有些“ 自我感觉良好” 的学生,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 水平” ,好高骛远,重“ 量” 轻“ 质” ,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 卡壳”。

(4)学生在练习、作业上的不良习惯。主要有对答案、不相信自己的结论,缺乏对问题解决的信心和决心;讨论问题不独立思考,养成一种依赖心理素质;慢腾腾作业,不讲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心思不集中,作业、练习效率不高。

3.知识的衔接能力。

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这与初中相比增加了难度。

二、努力提高教学的能力

1.改进学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有不同的学法,应尽量学习比较成功的同学的学习方法。改进学法是一个长期性的系统积累过程,一个人不断接受新知识,不断遭遇挫折产生疑问,不断地总结,才有不断地提高。“ 不会总结的同学,他的能力就不会提高,挫折经验是成功的基石。” 自然界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过程便是最好的例证。学习要经常总结规律,目的就是为了更一步的发展。通过与老师、同学平时的接触交流,逐步总结出一般性的学习步骤,它包括: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简单概括为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每一个环节都有较深刻的内容,带有较强的目的性、针对性,要落实到位。

2.提高课堂效益

要提高数学能力,当然是通过课堂来提高,要充分利用好这块阵地。主要抓以下几点:

(1)抓知识形成。数学的一个概念、定义、公式、法则、定理等都是数学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容易被忽视。事实上,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正是数学能力的培养过程。一个定理的证明,往往是新知识的发现过程,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就培养了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是数学能力培养的过程。

(2)抓学习节奏。数学课没有一定的速度是无效学习,慢腾腾的学习是训练不出思维速度,训练不出思维的敏捷性,是培养不出数学能力的,这就要求在数学学习中一定要有节奏,这样久而久之,思维的敏捷性和数学能力会逐步提高。

(3)抓问题暴露。在数学课堂中,老师一般少不了提问与板演,有时还伴随 着问题讨论,因此可以听到许多的信息,这些问题是现开销的,对于那些典型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都必须及时解决,不能把问题的结症遗留下来,甚至沉淀下来,现开销的问题及时抓,遗留问题有针对性地补,注重实效。

(4)抓解题指导。要合理选择简捷运算途径,这不仅是迅速运算的需要,也是运算准确性的需要,运算的步骤越多,繁度就越大,出错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因而根据问题的条件和要求合理地选择简捷的运算途径不但是提高运算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其它数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5)抓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与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的要求较高。数学能力只有在数学思想方法不断地运用中才能培养和提高。

3.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习兴趣总是和成功的喜悦紧密相连的。如听懂一节课,掌握一种数学方法,解出一道数学难题,测验得到好成绩,平时老师对自己的鼓励与赞赏等,都能使自己从这些“成功”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起更高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平时学习中,要多体会、多总结,不断从成功(那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中获得愉悦,从而激发学习的热情,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奚定华主编.数学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上一篇:学习雷锋精神 争当美德少年下一篇:2024年二级建造师考试复习资料:工程质量事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