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2024-05-04

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精选十篇)

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篇1

关键词:设疑激趣,自主活动,数学实验,答案多元,多元评价

发展学习的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获得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过程.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 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下面谈谈本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尝试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一点体会.

一、“设疑激趣”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源泉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 实施探究必须具有探究的欲望.探究欲是一种内在的东西, 就是对事物的兴趣.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其思维经常处于一种探究活动中, 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应该根据课的类型变换形式, 通过设疑, 使学生处于“急于弄清问题而不得”, 即“愤”、“悱”的状态,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探究情感.

问题情境的创设, 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 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要具有可接受性、障碍性和探索性.

二、“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探究学习活动是学生主体的活动, 只有主体的积极参与, 才是真正的探究;只有学生“自主活动”的探究, 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活动从问题始”, 探究要以问题为前提, 要想学生真正地探究学习, 问题设计是关键.恰当的问题引路是探究性学习的必然要求.我们知道:问题空间有多大, 探究的空间就有多大.

首先, 问题必须符合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即“跳一跳, 摘桃子”, 这样才能真正吸引学生参与到探索中来.

其次, 问题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 要有探究的价值, 要有可探究性.在例题教学中, 可以对例题进行种种变化, 设计成开放性问题, 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 自主、合作、研讨、交流, 经历探究的全过程.

三、“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本每章的章首语都是实际问题的导入, 章后面的应用举例、穿插在章节其中的阅读材料, 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重视教材中的“数学实验”素材的挖掘, 采用《课程标准》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 引导学生亲历其中, 亲手实验, 才会真切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 体会数学的价值, 激发学习的兴趣, 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数学甚至在最纯的与最抽象的状态下也不与生活分离, 它恰恰是掌握生活问题的理想方式”.即便是抽象的数学都是与生活中的实例密切相关的, 数学学习不能离开普遍见识.因此我们不应把数学与其来源割断, 数学实验正是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 在自主活动中创造数学, 理解数学对象的实际意义.数学“实验教学”是关于“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学习模式的应用, 它能有效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四、“答案多元”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动力

数学学习的过程中, “答案多元”往往是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基本动力, 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利情境,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中, 有许多分类讨论的问题:

(1) 由定义的制约因素引起的讨论.如:|a|=?, ax2+bx+c=0是什么方程?

(2) 由运算性质、运算法则或数学特殊规定引起的讨论.如: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 (或除以) 一个不等于零的数 (分正数、负数讨论) ;求根公式中被开方数Δ>0, Δ=0, Δ<0, 等等.

(3) 图形位置的可变性因素引起的讨论, 或由于对应关系不明确, 或存在某种对称关系, 等等, 造成答案的多元性或求解过程的多维性.如:利用圆周角、弦切角与圆心的不同位置形成的三个位置角, 证明相关结论;点的轨迹问题往往都是答案多元的, 求解过程是多维的.正是“答案多元”问题的提出, 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使学生“经历多个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多个维度解释问题的活动”.从而运用创造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 对每一个数学题予以审视, 积极发掘可能蕴涵着的新内容、新方法、新的推理和新的表达方式, 优化数学思维, 提高数学素养.

五、“多元评价”, 是维持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 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 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 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 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学评价的主渠道在课堂, 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例如: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 但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规律.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 答案更具有多元性, 评价更具有灵活性.

基于学生起点、肯定学生进步、激发学习动力的“鼓励性评价”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恰当的、适时的说“你真棒”, 是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肯定, 是对学生探究态度的激励, 是对学生学习前景的展望.学生的探究活动得到关注、肯定、赞许, 探究的积极性也就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篇2

探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生活或社会中选择和确定所要探究的问题,再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活动。

语文探究性学习,就是将探究性学习方式引入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与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之中,在学生认真预习、多方查阅、专心思考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带着具体问题和任务去有目的地阅读、观察、采访、试验,指导学生凭借这种学习方式,去主动获取语文知识,主动感受、理解和领悟,主动解决听说读写实践中的疑难问题,让学生在主动获取与实践过程中,逐步掌握这种学习方式并形成习惯,进而促进学生不断提高听说读写质量与技能,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彰显创新精神。

它的意义在于

1、正确把握和体现语文教育特点的需要。

2、使语文教学更有实效、更高效的需要。

探究性学习的策略有以下:

1.教会学生在预读时提出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整体感知文本 2.引导学生在释读中发现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3.启发学生在析读中生成问题,以此促进学生深刻感受与理解

浅谈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篇3

关键词:探究教学;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74-02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是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提出的学习方法;是培养现代公民和创新人才的需要;是数学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整合。本文通过对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一、数学探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

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教法的基本方式是“探索与研究”,因为试验教材的编写思路是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展开的,课程强调的是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而不是结果或结论,在课堂教学中,相关和知识通过学生的丰富多彩的主体参与来进行研究学习,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与合作者。因此,本人在数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主体参与,探究中学”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其基本流程是: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应用拓展→反思创新→预习指南

二、关注学生探究中的生成过程及评论

一般来说,学生的思维从整体上说是有规律的,因此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它——这正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的设计基础。但是学生的思维又是活跃的,千变万化的,是不能完全预见的。教师在备课时就已对相关问题形成了某种固定的思路,称之为“预设思路”,教师通常希望教学能沿着自己的“预设思路”顺利进行,一旦出现与此相左的“非预设思路”,教师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因为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使教师的教学预设不能顺利进行,而且学生的“非预设思路”常常表现为奇思怪想,甚至带有一定程度的幼稚和荒诞,从而使教师难以判断。有时为了不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教师干脆采取回避、压制的方法,这样不仅使一些极有探索价值的问题从身边滑过,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自主思考的信心,削减动力源泉。

例如: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老师出了一道题:“若a为自然数,说出a以后的7个连续自然数。”一个喜欢英语的小女孩举手抢答:“b,c,d,e,f,g,h”;一个男孩起来补正:“a+1,a+2,a+3,a+4,a+5,a+6,a+7。”问题就此解决了吗?因为任何结果都有原因。小姑娘答成“b,c,d,e,f,g,h”这是她思维的结果。那么,她一定有个由此及彼的思维过程,其中深藏着错误的原因。“a以后”、“7个”、“连续”、“自然数”4大要素都好像合乎题目要求,错在哪里呢?这是“水平思维”的结果。而正是这种思维特点,是教师们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条件。很多老师在上课时,往往有学生对老师的提问答所非问,甚至“牛头不对马嘴”。若老师简单否定,或奚落一番,必将损害这位同学,甚至波及其它同学的思维热情。教师的策略是:鼓励他解说答案的依据,尝试导出结论的合理性一面。如果有“一点道理”,应发扬民主,导出更合理的答案,澄清原来似是而非的模糊意识。即便答案“荒唐”,“荒唐”却是“创造力”最好的朋友。“——恭贺你,你具有发明家的天才!”,“——也许有一天,你今天的结论被公认为正确的。”,老师的一句表扬认可了这位同学的思维热情,从而也调动了全体同学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无论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都是经过了自己的“水平思维”得到的,理应得到重视和表扬,不能以老师的理解和意志强加到学生的意志上去。只有学生在经历了思维活动的“个人体验”之后,才能获得对问题本质的理解。

三、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趣味性

探究问题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是求知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究欲望,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在学习《黄金分割》这一节知识时,发现学生对掌握这个知识很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探究兴致不高。于是教师就提出了下面的问题。“女孩子都爱美,你知道你穿多高的高跟鞋子,看起来最美呢?”学生的探究欲望就被激发了出来。就有了下面的探究过程:设某人下肢躯干部分长为x厘米,身高为l厘米,鞋跟高为d厘米,我们知道黄金分割0.618,当人下肢与身高比为0.618时,应该看起来最美,即: ,则 。有了此模型,可以计算出任何一个女孩子应该穿多高的鞋子了。于是就有:

生1:女孩子们爱穿高跟鞋是有科学根据的。

生2:观看芭蕾舞表演时有一种美感。

生2:看踩高跷时就没有这种感觉

所以让学生产生兴趣,是把学生带向主动探索的最好动力源泉。

四、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多元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中必须渗透,并进一步要求学会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的重视。例如:利用圆周角、弦切角与圆心的不同位置形成的三个位置角,证明其定理;点的轨迹等都是答案的多元性,或是求解过程的多维性。

但在教学中真正坚定“这里没有唯一答案”,却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使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形式表现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不同答案的合理性的活动。

例如:前面提到的刘文明《数学是创造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创造性学习》一文中的答案探究:只要将7个英语字母赋予符合题意的数学含意就是了。这样,找到了与众不同的答案:若a为自然数,令b=a+1,c=a+2,d=a+3,e=a+4,f=a+5,g=a+6,h=a+7,则“b,c,d,e,f,g ,h”又是一个正确答案。只有一念之差,原来被认为解法唯一,现在变成无穷了。这就启发我们提出下面的问题:

(1)数学概念和数学原理统统都是永恒不变的吗?其表述方式是唯一的吗?

探究性数学学习策略 篇4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小学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条件, 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情境的主要作用在于主动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通过同化、顺应的基本心理过程, 实现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之间的联接. 探究性学习的问题情境可分为两大类, 分别为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学生创设的问题情境, 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教师通过生活、故事及游戏情境的导入, 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主动探究与发现的动机. 如在学习“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方式, 让每一名学生准备一份日历, 通过日历的查看来获知有关年、月、日的基本内容, 这时教师可以利用“从日历中发现了什么? ”这样的问题, 促使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进行思考与回答. 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需要从学生的认识与体验出发, 学生提出问题的过程要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领域, 引导学生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 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如在学“商不变的性质”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什么是商不变的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有什么用”等等, 这些质疑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入相关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能够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

二、探索研究的过程策略

探究性学习的探究研究阶段主要分为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两个方面. 自主探究阶段需要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出现, 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让学生通过独立的思考与探究来学习新的知识, 从而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如在学习“异分母加减法计算法则”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如何解决异分母加减法的计算问题, 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先通分后计算两种方法,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 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自己去计算、实践两种方法, 并获得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 从而为后续异分母加减法计算的验算与规律总结奠定坚实的基础. 合作探究阶段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积极合作与协调, 共同参与探究研究的过程, 一方面促进学生知识理解的提高,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探索精神. 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按照就近原则,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让学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与记录清单, 合理开展相关内容的实验, 探究圆锥体积与等底等高圆柱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 并依据实验的进展过程来填写相应的实验记录, 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寻求不同柱体之间计算规律.

三、对话沟通的方法策略

四、归纳反思的总结策略

归纳反思是探究性学习的最后环节, 也是探究性学习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它能够为学生梳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 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知识框架. 在这一环节中, 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采用思维导图的方式, 依托树形结构的框架将学习内容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思维导图是一种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新型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整体脉络, 为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奠定基础, 如在学习“圆、圆柱以及圆锥”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树形结构来呈现本课知识的整体知识脉络 (如图1) .

综上所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需要在探究的每一环节中渗透探究的精神, 保证探究性学习的有效进行, 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能动性.

摘要:自主、合作、探究的三种方式是新课程改革中极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中小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学习方式.本文从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过程出发, 探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应用探究性学习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通过探究性学习中不同环节与过程的研究, 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具体案例, 提出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针对性策略, 为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思考与借鉴.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篇5

如果要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的基本精神是什么?那么,笔者的回答就是题目上的一句话:遵循语文教育规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面展开来说。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

既然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首先应该回答的问题就是:什么叫语文素养?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提高?

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份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必须指出,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也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正因如此,《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并突出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策略 篇6

一、把时间还给学生、“自主活动”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

怎样诱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并获得对新知识的建构呢?本人体会到教师首先应该创设一种知识点存在于其中的教学情境,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了解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客观信息,引导学生发现已有的认识结构与大量客观信息间的矛盾。然后再诱导学生采用正确的“研究方法”去对这一矛盾进行研究。矛盾解决了,学生学到了研究方法(学习的方法),获得了知识,同时克服了困难,陶冶了品德,形成了更高、更强的能力。

二、“数学实验”是探究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课本每章的章首语都是实际问题的导人,要重视对章首语材料的数学实验的挖掘,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还有每章后面的应用举例,穿插在章节中的阅读材料,往往与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用《标准》中“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让学生经历其中,亲手实验,才会感悟“需要产生数学”的历史,由此体会数学的价值,体会前人创造数学的人生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自觉地关注和探究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

《标准》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民主,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多元答案”与“鼓励为主”是探究性学习的动力

“鼓励为主”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外动力,在本文的叙述中已反复体现了教学过程中“鼓励为主”的原则,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语言等都是作用于学生的“外动力”,而追求‘‘多元答案”则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教师应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自主追求的动机。

四、“多元评价法”是爱护学生探究性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标准》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在我们过去的考试评价中,已经体现了对求解题的“分布和分发”和“酌情给分法”;填空题中多元答案的“相应给分法”。那么,对某些所谓“只有唯一答案”的填空题和单项选择题给予设定“估计分”,用来鼓励思维的正确性或奖励答题的认真态度。未尝不可!其目的只有一个,鼓励学习能力落后的同学,无论是平时的学习还是考试时的答题,都要认真仔细地探究结论,培养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并逐步地向正确结论靠拢。

在教学评价的主渠道还是在平时的自主学习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对于探究性学习来说,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例如:设计一些学生有一定经验,但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相联系或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抽象其概念、探究其规律。让问题更具有开放性,答案更具有多元性,评价更有灵活性。“——你真棒!”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肯定和鼓励,是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评价。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现代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数学素质。

无论学生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只要付出了努力,付出总有回报!“——你真棒”!这句话要经常说,而且要对每一位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学都要说“你真棒!”老师的肯定和鼓励就是最好的评价和回报。

历史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 篇7

一、把握课堂教学四个环节指导策略

历史课程的重要特性之一就是“以人类优秀的历史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人文素养”[1]。可见,人文素养是历史课程培养的重要目标。历史教学引入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客观公正地认识、解读和分析历史现象,探求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升不同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历史思维品质,提高学科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真正发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效用?笔者认为,关键在于把握好四个教学指导环节。

1. 备课环节: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探究性学习贵在提出问题,从历史的角度提出和发现问题。传统模式下教师备课强调备教材、吃透教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几乎成为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探究性学习强调,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提出、发现问题。为此,教师在备课环节中应高度关注学生提出的带有某些研究倾向的问题,体现在备课环节中,就是要依据所提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既要新奇,也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经过一番真正的探究才能解决。笔者在讲授“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时,结合学生课前“导学”发现的问题,对原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取舍和新的设计:(1)传统经济结构与近代化的含义各指什么?(2)与传统经济结构相比,近代经济结构发生了哪些突出的变动?(3)如何理解近代民族工业是“欧风美雨”的产物?(4)买办商人在民族工业初创中有贡献吗?表现在哪些方面?(5)结合民族工业初创情况概括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通过分层次的探究设计,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探究,获取相关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学生层面看,也是一种激励和挑战。

2. 授课环节:创设师生互动开放的创新思维空间

创新与开放是探究性学习遵循的重要原则。授课过程中,教师选取相关教学内容实施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自行探究,形成开放、互动、交叉的学习空间,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离不开利用史料作为证据探究历史问题的证据意识”[2],这也是学科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教师,首先要教给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史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相关史料进行处理,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完成对历史问题的证据探究。其次,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如评述“互联网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发言比较零碎,交流学习效果不甚明显。如果改换一种方式,让学生自选角度,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互动,效果可能会更好。郭同学的习作《互联网之叩响时代大门》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作为新时代的信息传播工具,互联网正以一种不可预知的神秘力量有力地叩响21世纪时代的大门。它功能多样,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多彩,应有尽有。想念异乡老友的时候,只需在键盘上敲几下,便实现了与老友之间的交流;闲暇之时,在网上搜索视频、游戏冲浪,平淡的日子不再感到乏味;工作和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互联网更是我们的好助手,查找资料、答疑解惑,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和学习。互联网的确是个可爱而伟大的发明,贡献巨大。它又是一把双刃剑,不经意间设下不少陷阱,色情、暴力的图片和视频腐蚀着青少年的心……我们要做的是引导互联网的健康发展,让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作为使用互联网的你我,应当用之有度,明辨是非,擦亮我们的双眼,不被网上的不明信息所蒙蔽。互联网再好,也不过是一个虚拟的空间,永远不可能代替我们的生活,也永远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

3. 巩固环节:关注课后知识的整理与构建

巩固性学习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及时关注对课后知识的整理、再现、再认和重组,对厘清知识体系、解释历史现象间的联系、探求学习方法有重要的意义。以“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为例,通过巩固性学习的思考,将“冶炼、纺织、陶瓷”为代表的古代手工业发展成就提炼成“三张名片”(三千年前的青铜器,二千年前的丝绸,一千年前的瓷器),再联系500年前中国的名片———茶叶,形成了完整的历史时空知识链。在此基础上对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特征进行概括就相对容易了:技术先进,长期领先世界;产品远销国外,广受赞誉。教师还可依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提出知识的进一步拓展运用,比如中国古代自然科学技术发展走向的探寻,先明确一个大致的规律:科技发展与同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大体接近。宋元时期,政治相对稳定,商品经济发展,商业城市繁荣,造就了领先世界的指南针、火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明清时期,封建专制高度强化,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受到阻碍,科学技术由前期领先转为停滞。

4. 测试环节:注重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试题探究

综观近年各类考试,均十分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命题设置大量新材料、新问题、新情境的试题,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死记硬背的负担,又达到了考查学生对史料理解、分析、运用的目的。此类题目往往带有很强的探究“示范”性,无论用于平时学生训练或是测试都是十分有益的。每一个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搜集一些新颖的试题,让学生积极探究思考,为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加强主体性和集体性探究学习的策略

1. 开展主体性个性探究,拓展学习新视角,提升学科素养

所谓主体性探究,是一种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研究方式,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行确定学习内容,自行选择研究的问题,亲身经历学习活动,通过搜集归纳整理资料,触摸历史事件,感受历史情境,体验人物心理,升华历史认识,完善自我人格[3]。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学习的设计者,学生基于学习价值主动投身于探究活动本身,通过开展主体性探究活动,学到新的学习方法,有效拓展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科的思维品质。

开展主体性研究,应遵循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研究是比较恰当的,同时应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研究。通过探究,“能够培养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4]。以“如何认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地位”探究学习为例,一位同学巧借“米商”风雨漂泊二十载的经历,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近代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穿插其中进行论述,较好地诠释了近代资本主义经历的曲折与发展,不仅丰富了历史知识,还学到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拓展了学习新视角,有效提升了历史素养。

我是京城一位普通的米商,经营着一家规模不大不小的米铺。听买米的人说,咱们大清朝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大清朝又打败了,这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唉,中国人在中国的地盘上都不能行走,日子真是越来越难过了。……八国联军走后,我继续开我的米铺,听说广东出了个叫孙文的中年人,成立了一个同盟会的组织,我非常支持这一爱国的行为。武昌起义不久,清政府实施对南方封锁政策,京城的米价翻了一倍多,我无法去南方进货,这生意也越来越难做了。我真羡慕那些在南方开工厂的朋友,他们赚了不少的钱。终于听到了一个好消息,宣统帝下诏退位,袁世凯当上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老百姓终于不用再受皇帝的统治了。说实话,没了皇帝我开始还真有些不习惯,不过过久了也就没什么了,不管他们怎么改朝换代,我的小日子还是一样过。

2. 开展集体性课题研究,集合学生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集自主、实践、开放、过程和创新学习于一体的立体式学习。笔者以人民版历史教材必修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提供的素材为题,组织学生开展集体性课题研究,集合学生群体智慧,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该课题以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业余生活和社会习俗为主线,选择感兴趣的课题,自选组长,自行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走入社区采访社区居民,形成初步调查报告。而后通过采访相关部门,补充资料,润色课题内容,精心制作课件,展示研究成果。通过课题研究学习,同学们零距离接触了社会,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愉悦,锻炼了自己的胆量和社交能力,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通过研究,亲身感受改革开放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变化,树立热爱家乡的感情,也能更加理性地看待传统和乡土文化。

饮食课题组通过现场采访糕点师傅、品尝富有特色的小吃(“文子”“花饼”“糯糍”“脚掌糕”“泡粉”“酸汤”“芋饺”等),感受县域小吃的风韵魅力和独特的小吃文化。通过亲手试制小吃,学习一种手艺,体会到劳动的艰辛。课题组针对当地美食缺乏整体规划的不足,提出推广传统特色小吃,建立美食一条街的倡议,反响极大。

居住建筑课题组的同学通过考察明清古街建筑和现代建筑,了解到建筑文化的发展史和不同人群对居住环境及城市建设的看法,道出百姓的呼声:保留有影响的古建筑,营造特色居室文化。

传统风俗文化课题组从最吸引人们眼球的婚嫁风俗入手,让我们领略到当地特色的婚俗文化。传统的婚嫁习俗———合八字、订亲、发帖、送节、选黄道吉日依旧保留,现实中的婚礼更趋向中西结合,婚嫁礼车一路前行,身着西式婚纱的新娘新郎热情地恭迎嘉宾,摄影师忙着记录下婚礼全程……一幅幅生活化的历史场景栩栩如生,从中折射出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

三、历史探究性学习指导策略的思考

作为学科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也是适应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最新出台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注重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究性学习在一些学校的开展往往雷声大雨点小,开始时轰轰烈烈,热闹一阵后便很快沉寂下来。作为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吸纳先进的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性,主动更新教育观念,勇于挑战困难,做探究性学习坚定的促进者。

探究学习课题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防止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学生在进行课题选题时,往往容易出现两种极端的现象:一是喜欢追逐时尚、新颖的题目,往往不着边际,无法研究,最终不了了之;另一种是放任自流,从网络上随便挑一个内容,根本不用自己思考,也不需要做真正的研究,结题时东拼西凑,使探究性学习失去其意义。笔者认为,课题的选择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现状出发,结合学科知识选择学生感兴趣、能研究、有一定开放度的题目,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

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中,教师对学生的选题、方案设计、研究方法、结题等每个环节都应加以悉心指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个体研究,勇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注重集体智慧,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体合作探究的优势,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保护好学生的探究热情,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意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得到实质性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探究性学习对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科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层面,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必须把握好备课、授课、巩固、测试四个过程性指导环节;在实践层面,要注重对学生主体性个性探究和集体性课题研究的有效指导,提升学科素养。

关键词:学科素养,探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陈新明.英国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经验及启示[J].历史教学,2002(11).

[3]刘旸.在历史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实践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篇8

一、从单纯讲授到巧设情境———营造氛围

目前推行的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兴趣关系着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力。

如在教学“代数式”时, 在引入代数式概念之前, 我们可以先以一首儿歌创建情境, “1 只青蛙1 张嘴, 2 只眼睛4 条腿, 扑通1 声跳下水; 2 只青蛙2 张嘴, 4 只眼睛8 条腿, 扑通2 声跳下水……”, 从这首熟悉的儿歌进入本堂课的讲述主题, 这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 让同学们在增加新鲜感的同时, 可以感知生活, 同时还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反应能力, 在创建的儿歌情境中, 不断体会代数式的意义。接下来我们可以围绕这首儿歌, 让学生们提出问题, 比如: 这首儿歌里面的数字规律是什么? 通过这种新奇的方式, 让学生们自己寻找出数字之间的规律, 以此引入代数式这一内容。

数学是与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门学科, 因此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可以广泛地利用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创设情景, 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出一种轻松、新奇的氛围。这不仅提升了数学课堂的互动性, 让原本枯燥无味的课堂充满活力, 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让他们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掌握了要学习的知识。

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教会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认知的主体, 同时又是实践和发展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样不仅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责任意识。

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为例, 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方程会有很多的疑问, 这跟以前学习的加减乘除法有很大的区别,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方程, 作为老师, 就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 使他们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学习中, 我们可以把它与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购物问题联系在一起, 比如方程2x + 1 = 13, 对于这个一元一次方程, 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对题目进行理解, 如“小明一共带了13 元去买文具, 他买了2 支钢笔, 还剩下1 元, 问: 钢笔的单价是多少?”通过这样的题目设计, 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 能够更好地明白未知数x所指代的意义, 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一元一次方程。

在数学教学中应用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并逐步地从不同的角度、思路、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现新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从关注结果到注重过程———灵活应用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只关心学生对一个概念、一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在练习的过程中只要学生们的答案正确, 就认为是完全理解了所学内容, 但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依据新课改的要求, 我们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要关注学生们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不少找规律的题目, 这些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在学完课本上知识点后的应用能力。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根据规律填数字: 3, 5, 7, () , () , () , () , 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就会有不同的答案, 如果把这组数的规律看作是大于3 的质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所得到的答案依次就是11、13、17、19; 而如果把数组看作是一个奇数数组, 那答案就依次是9、11、13、15。只是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就得到了不同的答案, 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合理的答案, 因此在遇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时, 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提升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是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最主要的目标之一, 这种灵活的应用能力不仅直接关系着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同时也能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寻找乐趣,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之我见 篇9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鉴于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新生事物一般具有好奇的天性, 因此,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让学生对所学新知识产生一种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给他们以强大的探究动力, 逐步形成探究意识。我在尝试创设问题情境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原则, 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譬如:我在讲授《直线、射线、线段》内容时, 有的放矢地创设以形象性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 首先通过演示:一条伸向远方笔直的铁轨、手电筒发出的光束、长方体的棱等实物对新知识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使学生能够从实物中想象出几何图形, 从而让学生不仅直观地认识直线、射线、线段, 而且感受到现实生活中几何图形无处不在, 其学习兴趣也得到了激发。其次, 我让学生观看两个生活片断:建筑工人砌墙, 木工师傅锯木板, 要求他们探究、分析其中的奥妙, 而这样的设制悬念, 由疑激思,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 诱发其主动探索问题的欲望。此时, 学生兴致勃勃的参与探究, 从而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 产生疑中生奇、奇中生趣, 趣中生思和思中获知的美妙境界。

二、互动合作,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师生互动合作, 因为合作交流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其实, 互动合作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 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 即使遇到思维障碍, 只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紧密沟通, 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 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譬如,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相似三角形和函数等知识后, 我就布置他们测量校园门口大树的高度, 具体根据探究之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请你结合实际, 如何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测量大树的高度?”然后要求各学习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并让小组长把本组的具体设想进行汇总和整理, 再选择几种典型的解答在全班介绍。这样的探究过程, 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得到拓宽, 有的学生认为天气好可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 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有的认为没太阳光树的顶部或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怎么办?最后, 学生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及三角函数进行计算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 自主探究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联系实际, 强化学生的探究素质

初中数学涉及的许多知识都来源于生活实际, 因此, 每一位教师应尽可能多提供一些现代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事例进行探究。诸如股票风险投资、市场销售问题、办厂赢亏测算、贷款利息计算、道路交通状况和有奖销售讨论等。我在教学生学习列方程解运用题时设置了这样的题目:有一批液晶电视机, 原销售价格为每台80000元, 在甲、乙两家家电商场均有销售。甲商场的促销方法是:买一台的单价为7800元, 买两台的单价为7600元, 依此类推, 每多买一台单价再减少200元, 但每台单价不能低于4400元;乙商场按原价打七五折销售。东方宾馆需购买一批此型号的液晶电视机, 请同学们帮该公司算算, 去哪家商场购买节约开支?这样的问题由于结合了生活实际, 学生解题思维的闸门洞开, 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四、反思评价,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升华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指出:“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往往探究出丰富多彩但有些繁杂的结论, 这些结论虽然凝结着学生探究的艰辛, 但却存在片面的问题。所以,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过程中, 应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我在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坚持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 注重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展现与表达, 让他们通过反思感悟自身的成功与失误, 并对合作学习的伙伴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密切了与同伴的合作关系, 进一步体验反思评价的愉快感、成功感和集体荣誉感, 逐步学会信息交流和自主参与探究的高效渠道。

当然, 教师也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进行积极的评价, 并采取交互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等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集艺术性、思想性、想象力为一体, 充分发掘并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 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升华。

学生课堂探究性学习策略初探 篇10

教学中, 使学生学习从枯燥乏味达到兴趣盎然, 需要教师积极找寻课堂中的兴趣信息, 亦即教学中的兴趣结合点, 它包含了教材、课件、环境等各方面学生感兴趣的地方, 而教师收集兴趣信息的过程, 不仅是学生产生兴趣的前提基础, 也是教师高超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可根据内容的特点, 通过适当的手段使教学材料以诱导的方式呈现。如采用游戏、竞争形式, 图片、实物直观教具演示、音乐、声响营造气氛等,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如教学《观潮》一课, 教师借助录像和绘声绘色的解说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全方位去观察了河流→浪→潮水, 初步感知了潮水的气势, 这给学生一种从未有过的新奇感, 形成这种新奇感的因素, 正是教学中我们努力找寻的最佳兴趣信息, 这些信息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涵, 同时也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微笑教学, 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师经常使用较为随和的谈话法教学, 对学生温和平等, 毫无架子, 循循善诱, 以理服人, 使师生间的心灵距离趋向于零。课堂上老师始终微笑着, 以充满期待和鼓励的目光望着学生, 以充满激情的话语启迪着学生的心灵, 使学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超乎常规的回答, 无论多么荒谬, 教师都不予否定, 而是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共同探讨问题的答案。经常以学生的身份参与到学生学习小组的学习中, 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三、鼓励质疑问难, 引导学生积极探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 是学生欲求主动完成学习内容的体现。因为学生在学习中有疑, 就说明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 大脑在积极地思考。这种情况下, 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 诱发出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 进而解决疑难, 使学生取得进步。首先,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 教师在肯定其大胆质疑的同时, 也应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后, 就能自觉地发现富有针对性的问题, 学生一旦掌握了质疑的方法, 能力就会迅速提高。

四、课堂贯穿情境活动, 诱发自我完善

情境活动运用到教学中, 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 教师注重情境的层次性。教师在课堂中创设的情境, 要注意渲染具有一定力度的氛围, 使学生感受客观情境, 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在此过程中, 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从关注到产生一种积极的态度倾向, 从而使自己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伴随着延续、有效的情境活动, 学生的情感会得到逐步加深, 在一定条件下, 学生这种情感就会弥散渗透到他内心世界的各个方面, 并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逐步融入学生的个性之中。

上一篇:理解心理下一篇:D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