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策略的研究

2022-09-11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国家教学课程标准对探究性学习作出充分的说明, 强调“数学学习内容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并指出数学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维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样的教学活动, 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开发学生的潜力, 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引发探究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是“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所有活动都围绕问题来开展, 因此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我们要重视:

1.1 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的起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 研究者, 探究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 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 教师要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以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使他们乐于探究。

1.2 问题情境与现实生活的统一

问题情境越贴近生活, 能见度越高, 激活的程度越好。在现实生活中, 只要留意观察便可以感觉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对于数学的认识:一方面是对数学知识内在的结构的认识;另一方面是数学学科与外界联系的认识。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使用价值时, 便会形成一种强烈的动机, 以自己积极热情和坚定的毅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如: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 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平均分的方法。我准备了一些糖果作为奖品, 随意地分发给三个学生, 结果是一个多, 一个少, 另一个同学一个糖果也没有, 结果全班同学大哗, 都说老师不公平, 让他们自己来分, 得出了几种不同的分法。甚至有学生说, 我随便分再“移多补少”, 同样可以平均分给同学们, 这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主动探究知识, 多方面, 多角度地思考种种平均分的方法, 既让学生自主学到知识,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的方法。

1.3 问题情境要有挑战性

皮亚杰等人的研究表明儿童在集体中发生了争论才会产生要证实自己思想的挑战性, 在遇到问题时儿童会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能使人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发挥, 促进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如:学了“通分”后, 对写出一个比大、比小的分数题, 大部分同学受到整数的影响, 认为中间没有数了, 经过点拔, 学生恍然大悟。

2 合理引导, 组织探究, 解决问题

2.1 指导探究方法

探究是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去发现规律的过程。然而,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小学生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还很稚嫩,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相对薄弱, 因此, 加强探究方法指导尤为重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让学生掌握如下探究方法:

方法一:操作——发现。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得出结论。

例如:教学“1 0 0以内退位减法 (3 6-8) ”时, 可这样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探究:

(1) 如果是“36-4”你会用小棒摆吧? (从3捆6根的6根中拿去4根。)

(2) 现在是“3 6-8”你也用小棒摆摆看, 会出现什么情况? (6根不够拿去8根;6减8不够减。)

(3) 6减8不够减怎么办? (四人一小组, 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各自用小棒摆, 摆后可以说给别人听, 也可以听听别人是怎样摆的, 然后全班交流摆法。)

(4) 这几种摆法都很好!你们发现这些摆法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都从3捆里拿出1捆打开, 变成1 0根;3种方法拿去8根后, 都剩余2捆8根。)

(5) 同学们真能干!你们能从不同摆法中说出不同的算法吗? (略)

方法二:猜想——验证。即让学生对数学问题先大胆猜想, 再通过探究验证。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时”, 先让学生猜一猜:“能被3整除的数”会有什么特征?有些学生可能受“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影响, 会猜“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个位数是3、6、9的数”。接着出示一组个位是3、6、9的数, 如13、16、19、23、26、29……学生发现这些数都不能被3整除;而另一组数, 如12、15、18、21、24、27……学生发现这些数反而能被3整除。这样, 通过猜想揭示矛盾, 造成学生认知上不平衡, 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为什么后面这一组数都能被3整除呢?学生又带着这个问题进行猜测探究, 最后发现原来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 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

方法三:观察——归纳。即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事例, 探究规律, 归纳总结规律。如:小学数学中的公式、法则多数是这样探究归纳出来的。

方法四:类比——联想。即让学生通过类比及联想、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探究数学方法, 解决数学问题。

2.2 注重合作探究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 合作探究是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形式。合作探究, 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通过小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进行交流, 达到取长补短目的的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学生的不同智力水平, 不同思维方式经过交流, 整合有的得到修正, 有的得到提升。他们中间的每个人都是探究的主人。谁也离不开谁。为此, 我们要: (1) 营造合作探究的氛围; (2) 传授合作探究的方法。

2.3 增进交流, 反思探究

心理学家认为: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欲望和需要。小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受其年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探究的结果均有一定的局限, 这就需要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 暴露思维过程, 不仅要给学生成功的体验, 还应接受失败和挫折的考验。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即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时, 首先让学生练习, 用分子除以分数的方法计算几道分数化小数的题目。其次,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讨论这几个分数, 为什么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 有的却不能, 并告诉学生有限小数是有秘密的, 这个秘密在什么地方呢?让学生进行探讨, 然后发现这个秘密在分数的分母, 那么分母有什么秘密呢?请大家把分母分解质因数进行探讨, 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研究、发现、总结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秘密。经过多次的探究, 终于解决了一个对他们来说是新奇和具有挑战性的数学问题时, 他们便从中体验到一种成就感。学生一旦有了这种体验, 就会产生再次体验的愿望。因此学生在探讨中哪怕是获得一点点微小的成功, 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赞赏。

总之,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真正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给学生创设一个能够展现自我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学会创新。

关键词:数学,探究

上一篇:农村初中历史考察活动课初探下一篇:浅析宏观调控的经济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