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2024-05-22

数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共6篇)

篇1:数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背景及意义

一是课程改革的需要。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环节,也是精神成长、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当前《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教研室提出了语文阅读计划,学校要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要求学生以书为友,和书为伴。鉴于这些,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是势在必行。

二是当前阅读现状的需要。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选择较盲目。由于小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粗糙低劣、甚至具有较强暴力色彩的书籍进入了学生选择的领域。而一些较为高雅严肃的作品少人问津。另外,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极端功利色彩,误以为课外阅读会影响成绩,只重视与文化考试有关的参考书,一些科普以及人文性很强的作品魅力不再。再则,个别学生凭潮流看书,人云亦云,自主性不够。

2、方法较陈旧。今天的学习主要不是记忆大量的知识,而是掌握学习方法——知道为何学习?从哪里学习?怎样学习?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较多学生读书时未能根据需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选择地看。一味从头至尾读的大有人在,而现实生活中,这显然滞后于社会高速发展的潮流。指导学生怎样阅读,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体验阅读带来的成就感却很少去关注和尝试。由此可见,方法陈旧、呆板是阻碍学生阅读水平提高的重要方面。

3、研读不够深。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学生阅读时未能做到用心去感受、去理解、去领悟,而只是走马观花的消遣式看书,主动探究、钻研欲望不强,遇到困难就避而趋之,违背了读书的本意。

4、没有统一的标准。虽然在课外阅读的开展上进行了安排,但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还有就是阅读兴趣比较单一; 阅读习惯和阅读量发展不平衡;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阅读消费较少;学生的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正在退化。对于如何提高引导学生阅读的效果有时还是感觉无从下手,没能形成一套操作性强收效大的引导模式。这是我县课外阅读如何深入开展所面临的一个困难。它需要教师拥有有效引导的理念,掌握有效引导的方法和策略,否则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阅读价值日益显现的今天,探索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引领的有效性成了我们语文教师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三是学校教师发展的需要。开展课改实验以来,我校教师更多地学习了现代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断更新,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是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所以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在认真审视学校师生阅读现状的基础上,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将“发展”作为总的价值追求,构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通过研究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思维,使之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写作和阅读能力得以明显的突破;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探究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促使教师全面提高。

为此我们确立“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借签国内相关学校的指导经验,结合我校的阅读开展实际而确定的。它的主要意义是探索新形势、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对今后的课外阅读开展具有指导意义,从而提高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二、课题的研究界定

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阅读,它关注的是文字、文学、文化,是对生命个体精神生命的提升,并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语言的熏陶。它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灵活性和开放性;

2、自主性和合作性;

3、趣味性和专题性。

所谓课外阅读指导,和一般的语文课不一样,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性,老师们把阅读课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分享阅读的快乐,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等目标上,力求使他们走出校门后仍能和好书交朋友,并源源不断地从中汲取精神的养料,健全人格的发展。“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包含解决某一实际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带有规律性的教学方法。

“小学课外阅读指导有效策略”是指教师从学校学情出发,给予学生必要的读书指导,也就是研究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并保持一种积极的、主动的、愉悦的情态,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订指导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指导策略不是抽象的教学原则,也不是在某种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参照执行或操作的方案,有关明确具体的内容。第三,灵活性。指导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三、理论依据

1、阅读心理学

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也是一种基本的智力技能,这种技能是取得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它是由一系列的过程和行为构成的总和。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该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明确目的实在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给计划的制定、读物的选择、方法的选定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大大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内发性的学习动机,是一种最积极的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有人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这一名言已充分证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注意认识和研究某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获得知识、开阔眼界、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动力。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只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就不会满足于课堂所得。他们很想了解新事物。但他们的阅读兴趣却有着潜在的、自发的和自觉的区别。潜在的阅读兴趣是指具有诱发的可能,但还没有成为现实的阅读兴趣。自发的阅读兴趣是指按学生的意愿随时阅读,没有明确的阅读目的。自觉的阅读兴趣则是以明确阅读目的为基础,认真地进行阅读。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适度拓展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把学生潜在的、自发的阅读兴趣转变为自觉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认识课外阅读对他们本身具有开阔知识面,培养和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作用。

2、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之间的文本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课堂不应该是一人独白,应该是双主体的交流,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这样,我们就可以将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课外阅读指导强调的正是: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

4、马斯洛的需要层级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级理论指出,需要是调动人的主体积极性的内在动力,突出了满足需要在人的发展方面的重要性。他把人的需要看成一个多层次、多水平的系统,认为只有高层次的需要的追求和满足才使人更充实、更幸福,并首次提出了超个人的动机或超越性动机的概念,认为自我超越并不是一种没有任何基础就能自发出现的心态,而是人性一种合乎规律的高度发展和执着追求。

应当指出,超个人心理学非常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及其内在价值,而生命个体的精神成长是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的。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对于人的精神成长而言,学校教育就相当于母乳,它把人类的一些知识,通过科学的方式整合成适合你接受的形式和内容,但是,它不能代替你的精神成长,精神的成长依赖于那些伟大的著作。阅读是改善和丰富精神营养结构的最佳手段。

四、研究目标

1、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点燃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渴望,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爱读书、勤读书、读好书的良好习惯。通过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阅读、能阅读,从而拓宽视野,增加知识信息量,亲近母语,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丰厚语文积累,打造一个充满浓郁文化气息的书香校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通过研究,使教师形成正确的阅读教学观,养成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亲历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多重对话,初步构建集字词句积累、阅读理解、情感体验、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等多维一体的语文发展体系。指导阅读必须做到质和量相统一:既要让他们完成量的规定,更要让他们在阅读中真正受益,努力使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丰富语言和精神的有效阅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舞台,建立多元评价体系,让学生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3、通过校本研究和专家引领等途径,构建学习化教师团队,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研究氛围,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使教师主动成为行动研究者,研究并形成一定的课外阅读指导策略,从而形成学校教科研特色,使“课外阅读”成为学校的课改亮点,促进实验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专业成长。

五、研究内容

(一)研究如何指导学生选择阅读内容

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社会,学会选择,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能力。教会学生选择,是教学改革的一个“点”,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选择,首先是选择阅读的内容,给学习定向——价值取向与个性发展方向。

1、辨别阅读内容的是非,培养学生自觉抵制虚伪丑恶的能力;

2、辨别阅读内容的优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物,培养学生把握自己发展方向的能力;

4、选择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果断筛选,提炼重点的能力。

(二)研究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教师应正确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把通向语文知识宝库的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打开这扇知识的大门,走进书籍的海洋,体验自学成功的乐趣。所以教师应该思考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

1、根据阅读不同的读物,指导学生灵活掌握“ 三读法”

(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根据阅读的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即“不动笔墨不读书”。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制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3、根据阅读的目的,促使学生形成边读边思考的阅读意识。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三)研究如何组织阅读的交流讨论

阅读的交流讨论,让阅读成果得以共享,提高了阅读效率,但由于是在动态中进行的,不利于教师调控和操作,因此也成为需要研究的内容。

(1)组织学生开展课前展示活动。利用课前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自由表达,把课外阅读的成果向同学展示。如文本的背景、作者介绍、相关知识等等,也可以讲一个故事,出一则谜语,背诵一首诗,介绍一条标题性新闻等。

(2)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读书讨论活动,在阅读后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完善自读的体会和认识。交流阅读中的收获,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疑问,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组织学生开展竞赛、表演活动。鼓励学生读古诗,开展比一比谁背的古诗多;读优美的文段,进行诵读比赛;读寓言、童话,进行表演等,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4)开辟宣传园地。充分利用教室墙报、黑板报,开辟“读书角”、“阅读之星”、“向您介绍一本好书”、“读书笔记”等园地,让学生有展示阅读成果的场所。学生可以摘录并张贴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或出手抄画报,或写名人警句条幅,形式不拘一格。

(四)研究如何拓宽学生阅读的渠道

阅读能力是一个人学习各门课程,获得终身发展的最基本的学习能力。但据统计,中国孩子的阅读量仅为欧美孩子的1/8,从学生发展的角度考虑,急需拓宽阅读渠道,丰富阅读方式,提高阅读量。

1、扩大课外阅读的阵地。

(1)立足课堂向课外拓展。语文阅读课上,在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前提下,补充与教材主题相一致的课外阅读材料。

(2)充分利用图书馆(室)、教学网络等资源,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广阔天地。

(3)增设班级图书角,定期举办“换书节”,引导学生交换自己的课外读物,在交流互动中进行阅读分享,利用学生的图书资源提高阅读量。

2、丰富课外阅读的方式(1)学生自读

通过创设民主、平等、对话的阅读氛围,引领学生自悟、体验,相互交流,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形成良好的语感,以纠正知识灌输和理性分析式的语言阅读教学的缺损。注重学习效果,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师生共读

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措施。我们要求教师发挥引领作用,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做一个忠实的读者,与学生一起围绕书中的问题展开交流探讨,既交流阅读的感受,又交流各人的读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撰写读书体会,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在阅读中教师通过巧设悬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讲述书中精彩片段后嘎然而止,让学生带着疑惑主动走近阅读;教师向学生推荐自己曾读过的名著、经典篇目……在共读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感受,一起成长。(3)亲子共读

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因此,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阅读真正走近孩子,走近父母,并渗透到他们的心灵。学校书写《为课外阅读致家长的一封信》,向家长发出阅读倡议,为家长推荐学生喜爱的课外阅读书目;同时,学校构建读书交流的平台,定期开展“亲子阅读交流活动”,家长、孩子共谈家庭阅读的做法,交流学习的感受,共抒读书心得,在彼此的交流中分享读书的乐趣,增强阅读的兴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3、丰富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形式

(1)上好课外阅读导读课,如文学导读、名著导读,同主题导读等,为学生寻找阅读的突破口与方向。

(2)上好课外阅读交流课,在质疑解难中把学生的阅读向纵深引进,提高阅读的质量。

(3)上好课外阅读分享课,引导学生将课外阅读的成果在班内展示,与同伴分享,相互借鉴、提高。

(4)上好课外阅读辩论课,针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不同观点、不同体验组织辩论,一方面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与众不同的个性化体验,另一方面使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水平得到提高。

(五)研究如何优化阅读的评价

阅读评价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举措,但到底应该评什么,怎样评,才能使阅读评价为发展性阅读服务,应该是我们需要着手研究的。

1、评阅读兴趣。主要从学生的阅读态度与情感介入状况着手评价,检查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观能动性。

2、评阅读积累。坚持“上不封顶下保底”的原则,规定每个年级课外阅读的图书文章篇目、坚持阅读的报纸刊物,明确量化指标,考查学生是否完成规定的阅读量。

(1)定主题。低年级段以“感受童年的快乐”为主题;中年级段以“体验童年的成长”为主题;高年级段以“回味童年的生活”为主题。

(2)定内容。

低年级的读物有、《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安徒生童话》、《你是特别的》、《弟子规》《三字经》、《三毛流浪记》(全集)、《林焕章的儿童诗》、《一千零一夜》、《亲近母语》等,一本精读,四本略读,以绘本、拼音读物为主,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中年级的读物有《爱的教育》、《昆虫记》、《格林童话》、《西游记》(少儿版)、《中华经典诵读本》、《中华美德故事精选》、《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伊索寓言》、《十万个为什么》、《中外名人故事》、《寄小读者》等,三本精读,八本略读,从童话、故事到中短篇小说,形式更加多样,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高年级的读物有《稻草人》、《青铜葵花》、《中华经典诵读本》、《居里夫人》、《童年》、《三寄小读者》、《红楼梦》(少儿版)、《城南旧事》、《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上下五千年》、《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鲁滨逊漂流记》、《我要做个好孩子》等,五本精读,十本略读,以中篇小说为主,长篇小说为辅,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3、评阅读习惯。整合学生、教师、家长这三方面的共同力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1)是否每天进行课外阅读;(2)是否在课外阅读时动笔做笔记;(3)是否在课外阅读中勤动脑、多思考、多探究。

4、评阅读体验与价值取向。从自读笔记、交流发言、试题解答等方面着手评价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心理感受以及理解和把握能力。

5、阅读评价在原则上要重过程、重激励、多形式(自评、师评、互评等)、多展示(开展读书交流会、各种阅读竞赛、布置阅读展板、制作阅读小报等丰富多彩的阅读实践活动)。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为课题研究走捷径、求实效。

2、调查研究法。通过一定范围的调查,归纳出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积极与消极现象,以及这些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此方法一般用在研究初期。

3、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坚持撰写课堂教学反思随笔和辅导学生课外阅读体会,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超越自我,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这一方法伴随着整个研究过程。

4、个案分析与经验总结法。不断收集典型教师的典型课例及相关教学细节,从中发掘和提炼有效的实施举措,及时予以推广。注意收集积累和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通过撰写论文、教学反思等形式,及时总结,定期交流。在研究后期采用此法较多。

七、研究措施

1、健全研究组织,明确人员分工

聘请支爱玲(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所)、王玮光(市教科所)为课题研究顾问,组建并完善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安建忠(教研员)

骨干成员:王艳、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王彩霞、尹艳荣、吴学芳、王晓菁、马慧峰、徐国庆、王自安、蔡杰、达淑宁(自治区、银川市语文教学能手,年级组长,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校长等)

安建忠负责课题方案的制订、结题报告的撰写;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王彩霞、王艳、达淑宁负责调查问卷的制定、数据分析、活动的开展等;王自安、蔡杰、达淑宁、吴学芳负责阶段性总结的撰写;张红丽、司彩霞、陈彦玲、丁瑞华、尹艳荣负责年级阅读卡的设计,资料的收集,整理;王晓菁、马慧峰、徐国庆、张红丽负责阅读活动的策划、制定评价制度等。

2、加强理论学习。每位教师根据课题研究方案,认真学习关于阅读教学的教育类论著,关注国内外阅读教学研究动态,提高课题组教师的理论水平,指导日常阅读教学实践。

3、建立研讨制度。建立骨干教师每月沙龙活动制度,两月一次的语文教师论坛制度和教研组研讨制度,让课题研究渗透到语文教学的诸多环节。

八、研究步骤

1、课题前期工作:2010年9月—2010年12月。(1)成立课题组,针对现有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现象,学习、研讨如何改革现行的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使之适应新课程标准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选准研究方向,确立研究课题。(2)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方面的材料,对研究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制订出研究方案。(3)组织对师生的相关因素的问卷调查,全面调查学生课外阅读素养发展水平,分析整理。(4)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讨论实施方案。

2、课题启动阶段:2011年1月—2011年2月

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举行开题鉴定。

3、课题实施阶段:2011年2月—2013年7月

(1)以“书香校园创建”为载体,按方案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实践研究,定期组织案例分析与交流。进行有效的过程检查,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2)分阶段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的研讨和学生语文实践活动,推进课题研究。(3)举行中期汇报,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撰写中期研究总结,并通过课堂教学观摩等形式展示成果。(4)回顾、反思,对实验操作及时调控,定期请专家指导课题研讨,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4、课题的总结阶段:2013年7月—2013年9月(1)归类收集实验过程中各种资料、统计分析。(2)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整理汇总材料。

(3)整理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专家鉴定,推广研究成果。

九、预期成果形式

(一)隐性成果

国内外母语教育的实践证明,阅读教育是母语教育的核心环节。只有经过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积累才能真正学好语文。阅读能力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同时阅读教育还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因此,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将把阅读作为语文教育的重心,探索并完善阅读教学体系,尤其是探索如何有效地开展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促进语文学习的全面进步。

1、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如果把学生一味地束缚在题海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育,往往导致学生性格上孤僻忧郁,急躁畏难的情绪日益严重,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博览群书的人,比孤陋寡闻的人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独立思考能力,为将来自学更多知识和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3、丰富学校文化底蕴。校园文化需要有文化内涵的环境,文化环境需要有思想修养高、文化底蕴浓厚的人(教师和学生)。大量健康的课外阅读,就是学校文化建设、培养有文化底蕴的人所必不可少的实践活动。

(二)显性成果

1、形成研究报告和结题报告。

2、实验教师上展示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教案,研讨记录)。

3、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方案。

4、展示学生相关的形式多样的作品(编制学生读书笔记集等)。

5、开展阅读经验交流会,教师经验总结、论文集。

6、编写校本课外阅读教材。

7、反映研究活动的图片、影像资料、活动台帐。

篇2:数学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摘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新课标的目标之一, 但当代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普遍不高,阅读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以及不良的习惯。这就要求学生不仅在课内进行训练以外,课外阅读也是十分必要。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标对学生的阅读要求,试图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遇到的问题,给出相应的阅读策略,从而达到新课标的阅读目标。

关键词:课外阅读阅读习惯新课标策略

阅读能力是目前初中英语考试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之一。而新课标中也对学生的阅读目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在给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的正确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教师指导的重要方面。其次笔者面对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不同问题也给出了相应的指导和策略。

1.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因此初中阶段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为了今后更扎实的英语学习。新课标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分为五级,而初中阶段(7~9年级)分别要达到三、四、五级目标。其中,新课标对中学阶段阅读技能提出了如下要求: 能读懂简单的故事短文并抓住大意,能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能根据上下需要达到学生能读懂相应水平的常见体裁的读物,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15万词以上。

由此可见,先课标对学生的要求不再是简单的课内阅读能力的提

高,对课外阅读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2.中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课外阅读是各自进行,学生不能及时交流分享、产生共鸣,同时也缺少老师的指导监督,学生的兴趣不太长久,无法坚持长期课外阅读。

2.2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学生往往没有深入分析和思考,对于其内涵了解不够,对其中的要点及信息没有进行深加工,浮于表面,记忆不深。

2.3 教师的检查与评价有时难以及时跟上并兼顾每一个学生。同时学生之间缺少互相学习、互相评价的机会。

2.4 课外阅读的阅读方式不正确,学生习惯逐字逐句地阅读,浪费阅读时间,而且由于阅读过程中出现不少生词量,增加了阅读的难度,所以学生对于课外阅读更加畏惧。

3.阅读习惯的培养

3.1查阅资料的习惯。在平时材料阅读中,总要遇到不认识的单词或其他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应该要指导学生运用词典、工具书来解决疑难,最好借助纸介质英语词典或相关资料,让学生经过查找的过程后自行解决。持之以恒,坚持一段时间,学生不但能积累丰富的知识,还能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2选择性背诵的习惯。正如胡春洞教授所述:“大量背诵是通往真实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作为预备性的言语练习和巩固性的语言练习的重要形式来使用的”。让学生充分利用每节英语课前2分

钟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英语短文,从而产生朗读带来的语言美感的体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只有背得熟,才能理解得深,领会得透。朗读背诵英语中的精彩句子或精彩段落,有利于培养学生语音、语调、语感等。

3.3快速阅读的习惯。快速阅读也就是让学生养成无声阅读的习惯,通过视觉迅速感知文字符号,获得文字信息,迅速理解所表达的意义,避免嘴唇的蠕动或低声朗读,以免分散注意力,减慢阅读速度。每天早晨利用一定的时间进行材料阅读题训练。采用限时阅读,快速阅读等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对提高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做好课内阅读的指导前提下,要有计划、有选择地给学生补充阅读材料,文章体裁应多样化,如故事、科普、历史、地理、人物传记等;也可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各种简易读物,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只有阅读量够了,学生才能建立起语感,阅读才能上台阶。同时还要注意阅读质量,及时讲评也很重要。定期拿出好文章,对文章句子结构、用词、习语、词语搭配等进行必要讲解,实现扩充学生语言知识的目的。

4.课外阅读的相应策略

新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的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同时强调,教师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学习策略。新课标的这种定义和分类基本揭示了中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过程和内在规律,我们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分析英语

阅读教学,从阅读课堂上逐步培养自己的学习策略。

4.1 首先,充分利用资源策略,课外阅读的材料必须真实广泛,容量足,能满足学习者不同的阅读能力。通过材料的多样性对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Krashen 所提出资料量足,才能使足够的输入成为可能。同时,丰富的图书资料容易唤起学习者的阅读兴趣,以保证读者挑选到他能够理解而且感兴趣的资料,从中得到阅读乐趣,这就会刺激他们读得更多,理解更快,更深,阅读速度也得到相应的提高。速度越快,读的就更多,于是他就进入了一个优秀读者良好的循环(Nuttal,1982:168)。可见,阅读材料的丰富性对课外阅读起着重要的作用。

4.2 可将课外阅读与多媒体相结合,阅读形式不一定要是纸质的。学生的大部分课外阅读可能还是通过购买专门的英语阅读材料,这样局限了阅读的范围,而且削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学生看来课外阅读还是属于课外作业,积极性并不高。而利用多媒体进行课外阅读展示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兼顾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的发展,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建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认知环境,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是由多媒体自身的优势决定的。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身,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信息量大,直观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丰富多彩的画面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记忆,增进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但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仔细分析学生的学情,给予切实的指导,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而进行。所以学生

可以通过网络或者多媒体课件来进行课外阅读,但最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4.3教师要发挥充分作用,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成功学习者的经验,提高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探索并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策略。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教师不仅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定期阶段地督促、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并及时作出反馈和评价。同时对检查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作出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步,并从中受到激励,建立进一步阅读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形成继续进步的动力。同时,也可促使学生反省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阅读学习策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4.4 提倡阅读学习中的合作、交流学习,培养交际策略。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后应该及时与周围的同学或者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学生之间可组成小组,然后进行阅读成果交流,可将阅读心得或阅读笔记相互传阅并彼此之间做一下评价。通过相互评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合作,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5 在阅读中培养情感、文化意识的情感策略是也十分重要的,而通过大量不同题材的阅读,可给予学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适当的渗透情感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教学不应是死教书,应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样可产生情感共鸣,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应该有意识、有目的地、尽可能多的介绍和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及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努力提高学生对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使他们了解生活在不同社会背景中的人们的语言特征和文化习惯。这在英语学习中是很重要的,却往往被忽视。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文化意识培养。

不管是新课标的要求还是现代英语教学的要求,在我国缺乏真实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加大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输入量成为提高初中 英语能力的捷径。教师在学生课外阅读时也应及时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保持持久的学习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全面提高英语应用的综合能力。

篇3:浅谈小学数学课外阅读的策略

一、读什么———让学生心动起来

现在数学课外阅读的书籍和报纸有很多, 选择一些有阅读价值, 能从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又能给学生触动的内容是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的关键。作为教师, 我们应该学会读各方面的数学书籍, 然后从所读的内容中选取有意义的作为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首选材料。如对于低年级学生, 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画面漂亮、情节生动、内容浅显的内容来读;中年级则可以选择一些童话类型的数学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读童话故事中学会数学知识, 感受到数学的奇妙;高年级则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的情节、思维含量稍高, 对孩子的数学学习有一定冲击力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数学的美、妙、奇等。

我选择了一些关于数学美的阅读资料, 因为数学的美有别于其他的美, 它没有鲜艳夺目的色彩, 也没有美妙的声音, 更没有动感的画面, 它是一种独特的美, 一种内在的美, 只有深入地研究, 亲身体验才能品味到的。我深信阅读这一内容, 对学生的冲击力是很大的, 尤其是那些平时对数学不太感兴趣的孩子, 必定对数学有着别样的感受, 必定会爱上数学阅读。

二、怎么读———让学生学会阅读

作为一节阅读课, 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指导好学生阅读好这方面的内容, 思考该让学生掌握哪些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来感受到数学的美丽和魅力。细细分析了阅读内容, 报纸上向我们介绍了数学的三个美———对称之美、规律之美、神奇之美。这三个美的内容正好是三种类型。

(一) 欣赏阅读型

规律之美这一内容报纸上向学生展示了具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的对称的剪纸, 而对称学生上学期就学过, 所以这一内容学生非常熟悉。对于这样比较浅显且是图片形式的内容可以采用欣赏的阅读方式进行:出示一系列的对称图形, 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声中静静地欣赏各种图片, 感受到对称之美, 一下子可以把学生的阅读注意力集中起来。

(二) 适时引导型

规律之美的内容四年级的学生有能力去阅读、去发现规律。但数学阅读有着它的特殊性, 它不像阅读一本小说或故事书, 可以不注意细节, 进行跳跃式阅读, 数学阅读由于数学的逻辑严谨性及数学“言必有据”的特点, 要求对每个句子、每个名词术语都应细致地阅读分析, 领会其内容、含义, 它需要更多的思考, 更多的方法指导, 而在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还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他们需要老师适当地指引, 为此可以设计一些阅读小贴士、阅读要求、阅读指导建议等, 让学生能有目的地阅读、寻找关键处, 这样给学生的阅读指明方向, 扫清障碍, 无形之中教会了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 为学生的终身阅读奠基。

(三) 师生共读型

数学的神奇之美, 这一内容有几个术语:黑洞、黑洞数及两个黑洞数的规则, 四年级的孩子读后会很难理解。像这样难理解的内容则需要老师与孩子共同来阅读, 帮助他们理解、操作。教师边读边指导孩子如何寻找里面的关键语句, 引导学会操作的方法, 把所有学生的探究热情调动起来。

三、加读什么———让阅读更加精彩

当然一节阅读课如果只是读完一个内容, 可能还不能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激情, 为此我们可以根据阅读的内容适当补充一些阅读内容和交流, 可以让阅读更加精彩!针对本版阅读内容, 我试着加了以下内容。

(一) 适时补充阅读内容, 让阅读更具魅力

如阅读第二部分规律之美的内容, 报纸上仅仅向学生介绍了三种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规律, 学生对规律之美的感受一定是不深的。为此补充了9个1乘9个1, 让学生用计算器算, 发现无法算到结果, 于是让学生自然而然想到找规律, 通过规律算出连计算器都无法算出的结果, 这时相信学生对规律的感受就会深刻起来, 从而激起学生阅读的热情与对数学的喜爱。仔细想来, 还觉得不过瘾, 于是再出示几幅规律的画面, 刺激学生的视觉, 吊足他们的胃口, 更加激起他们寻找规律的欲望和激情, 必将成为整课的一个高潮。

(二) 推荐优秀课外读物, 让阅读成为习惯

数学之美远远不止我们今天所探讨的几种, 于是向孩子们推荐了《数学之美》一书。向学生推荐书籍, 是上数学阅读课的一贯做法。每节阅读课后都会向孩子们推荐一些相应的课外阅读书目, 我欣喜地发现:当他们对当天的阅读课非常感兴趣的时候, 他们会去寻找老师所推荐的书, 这样, 无形之中, 开阔了他们的数学视野, 提升了数学素养。或许更重要的是让数学课外阅读成为孩子的一种自主行为, 成为一种习惯。

(三) 畅谈课中课末感言, 让阅读更有激情

如果阅读内容和阅读方法精当, 每节阅读课必将带给孩子一定的冲击力, 为此, 课末让学生来谈谈阅读后的感受, 这样在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氛围中使阅读的气氛更加浓烈, 更能激起学生的阅读激情。

篇4: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策略研究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外阅读 策略研究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有限教学时间无法满足《英语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生所掌握词汇量需要,也无法适应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很多初中英语教师忽视课外阅读,只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课外阅读能力较低,影响了英语语言的运用,达不到语言教学真正目的。本文在基于初中英语自主阅读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初中英语课外阅读的意义,并就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进行探讨。

一、初中生英语自主阅读调查

为了对学生目前英语自主阅读状况有个初步解,笔者在江西新余某三所普通初级中学(一所农村初中、两所城镇初中)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各100名学生,就其课外阅读习惯进行调研。调查发现,新余初中生一般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系统地学习英语,82%的学生对英语比较感兴趣,对英语学习有信心,能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可以创编表演对话。

目前,江西省内初中英语教学还是以“课堂讲解”和“教科书”为主,老师与学生将英语教学局限于“识记单词”。65%的初一学生、59%的初二学生、35%的初三学生每周都“定期”阅读课外英语书籍的习惯;20%的初一学生、34%的初二学生、5%的初三学生几乎没有英语阅读的习惯。从数据上可知,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于升学压力,“有定期阅读课外英语书籍”习惯的学生越来越少。

在初中英语课外书目上,学生多以英语类教辅报刊为主,如学校组织集体订阅的《英语辅导报》等报纸。这些报刊不但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多彩,很多阅读材料与教学书内容同步配套,其能巩固课内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与此同时,一些学生还会利用电脑,在网上阅读英语材料,一些浅易的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科普文章也是很多初中学生课外阅读材料。

二、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意义

1.与英语学习成绩呈“正相关”。英语课外阅读提高学生英语的学习兴趣,在传统英语教学中,大量练习似乎成了提高英语成绩的主要途径。做阅读练习,占据了英语学习的大部分时间。一味地做练习,让原本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变成枯燥乏味,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是许多学习者学不好英语的重要原因。通过开展英语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提高和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

2.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广泛的课外阅读能使学生反复接触课堂上所学的词汇、短语表达和句法结构,从而达到潜移默化、自然吸收的效果。从而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课标中对于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认知策略,调控策略,资源策略都有明确的要求,查字典,注意生活中的英语,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等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开展课外阅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课外阅读英语可拓宽知识面,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三、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1.考核学生阅读能力。在以往教学中,评估主要是为了给学生排名。阅读能力的评估不单用于考核学生能力,更应该成为教师掌握学生学习进度的第一手资料,从而提供更适合的回馈或改变教学策略。与此同时,英语阅读能力评估还可让学生更客观地了解自己学习上的强项与弱项,进而作出相应的改善,增强阅读成效。为科学评估学生的英语阅读水平,初中英语教师应把学生阅读能力与图书的难度进行比较,建立一把对照两者关系的尺,教师或家长能有目标地为孩子选取合适的读物。

2.实施分级阅读策略。为了让“不同阅读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适合其能力水平”的英文图书,初中英语教师应先对学生现有英文书籍、杂志、报纸进行了解。将图书按难易程度进行分级,分成A、B、C三个级别。参与自主阅读计划的学生在知道了自己的阅读能力指数后,可以方便地找到适合其阅读能力水平的英文图书。当他们的阅读能力上了一个级别后,相应地可以选择难一级的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互相激励,不断挑战自我,变“要我读”为“我要读”,使课外英语阅读成为一件有趣的事情。

3.选择阅读材料。对学生来说,英语阅读兴趣的培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材料的种类及其内容,因此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材料是关键。初中英语教师要把课文作为阅读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强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因此,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有趣味性、可读性和真实性,还要注意所选题材的广泛性和体裁的多样性。

4.阅读策略指导。在学生课外阅读过程中,很少有教师对他们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学生阅读带有盲目性,碰到困难也很容易放弃,其阅读效果不够理想。因此对学生进行阅读策略的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实施阅读计划时,笔者首先分析研究一些行之有效的阅读策略,并将它们推荐给学生。对学生感到比较陌生的阅读策略,教师应进行适当讲解和必要的演示,鼓励学生采用这些阅读策略进行自主阅读。教师要利用课堂教学设计一些有助于提高阅读基本技能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技巧,如猜词、略读、扫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

参考文献:

[1]姜莲英.浅谈初中英语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J].校园英语, 2014(36).

[2]张婕.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01).

篇5:如何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外阅读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奎璧小学

郑学聪

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即没有帆,也没有风。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能让万里外之美景立于眼前,读书能跨越时空,让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诉之于脑海;读书而有益,多读而博知。多读中理解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

今天的少年儿童就是二十一世纪经济建设的生力军,决定着祖国的荣辱兴衰。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的信息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开拓型、创造型人才,培养这样的人才,单靠课内阅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大量地进行课外阅读。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作为一种艺术性和工具性结合的科目,课内阅读不可或缺,但真正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方面的阅读,我们暂且不论,从数学方面看,我发现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我认为绝不能照搬照抄语文的阅读模式来指导数学课外阅读,应加强数学的课外阅读的心里机制、策略及阅读方式的研究,真正让学生走进数学课外阅读领域,体验阅读的乐趣。

一、激发兴趣——点燃阅读的火焰

小学生大多数生性活泼好动,往往喜欢看动画片和童话故事书之类的东西。而数学读物往往是深奥、枯燥、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故事和场景,所以激发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兴趣显得格外重要。除了结合教材适时、适当地介绍数学史、古今中外数学家的故事及趣闻外我极力向学生推荐多种优秀的数学课外读物:如“李毓佩数学故事系列”中的《数学西游记》、《数学动物园》、《数学智斗记》及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数学故事专辑》、《趣味数学专辑》等等。这些读物把数学上的一些难题、趣题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演绎出来,在充满童心和趣味的故事中,学生阅读后可以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由此的引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实现学生与读物之间的“零距离”,班上学生也从此爱上阅读数学课外读物。

二、努力渲染——提高阅读氛围

小学生的辨别、判断能力水平较低,从众心里尤为明显。你有一样好玩的东西,我也想要这个好玩的东西,你们参加这项有趣的活动,我也要参加这项有趣的活动,我抓住这个学生这个心理,也为班级提高学生数学的阅读氛围担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1、找准班级的“领头羊”。我们知道,一种氛围的产生往往受团体中的领袖人物的影响,只有摸准学生心中的领袖人物,充分的发挥其引作用,才能创设起阅读氛围来。我按照读书量和读书活动中的成绩两项指标给学的数学的阅读加以正面评价,最优秀者就是班级的那只“领头羊”,让他为全班同学介绍好书,谈谈自己的读书经验,带动大家阅读。

2、建立读书小组。读书小组就是阅读的小团体组织,这样的小团体应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阅读伙伴的基础上,先让这些小团体形成阅读氛围,再逐渐影响班级的大团体的阅读氛围。

三、搭建平台——提供阅读条件

数学课外阅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充裕的时间、安静的环境、爱不释手的读物都是阅读不可或缺的条件,教师要从时间、环境、读物等方面尽可能地为学生搭建良好的阅读平台。

首先,在时间上涌让学生的课余时间全被作业挤满了,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我校的校本和综合实践的课程中,以前只安排一节是语文阅读课,后来我建议也应该开设一节数学的阅读课,这样可以专门给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指导,或给学生进行阅读交流。这样,在阅读指导上的时间上就有了保证。

其次,考虑到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里,家长无疑是课外阅读把关的最佳人选,我向家长提出倡议,设计者了家庭数学课外阅读记录卡:学生姓名_______班级_________阅读时间________读物名称______读物类别______内容摘要_____读书心得_________。告知家长这项活动的意义,让他们和老师一起关注、督促数学阅读,一起为孩子创设良好的读书环境。

最后,在读物方面,除了学校图书室向学生开放外,我在班级里设置图书角,放进专门为学生挑选的优秀数学课外读物,还鼓励大家把自己最好的课外读物带来,同学之间交换阅读。并记录好课外阅读卡,定期统计检查,促进阅读活动的顺利开展。

四、充分肯定——激励阅读行为

能得到他人的充分及时的肯定是一件愉快的事,成人如此,小孩子的表现尤为更甚。

1、精神激励。对学生自觉的阅读行为要适时、恰当地给予精神激励。例如,见到学生在认真阅读时,给及时给予赞许的目光、报以亲切的微笑,或是走近他亲切地与之谈话交流,还有把他阅读的书推荐给大家等等。这些神态、举动都将对他的精神产生很大的激励作用。

2、图表激励。在班上张贴一张数学课外阅读成绩表,在每个学生名字下记上他所读的书。把成绩表张贴在学习园地上,自然会鞭策读得少的学生努力阅读,同时也激励读得多的学生更注意课外阅读。

3、活动激励。将数学阅读纳入学校的各类读书活动中。如定期

开展趣味数学故事演讲比赛,制作编写数学小报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也让学生的阅读产生积极的推动力。

五、分享快乐——展示阅读成果

小学生从数学的课外阅读中同样可以获得阅读带来的成就感。乐于分享成功的喜悦也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经常在数学课的课前5分钟,把语言表达训练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如“我最近我看了《数学的智斗记》想出一道题考考大家„„”“我阅读了《数学西游记》这本书,我最喜欢书中的一个角色,我表演给大家看„„”、“我这里有一本《趣味数学》,里面的内容真精彩„„”.当学生分享着在阅读过程中摘录的数学趣题、数学故事、奇妙解法等,就会感到一种阅读的满足,当自编的数学小报在教室的墙璧上、学校的宣传栏上得到展示,也会受到极大的鼓舞,获得一种成功的快乐。这种满足感又是以后进一步开展数学阅读活动的动力。

篇6: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教学策略

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

大体上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

“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好书推荐课”等几种课型。

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

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

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附主要读书方法:

1.三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

(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选择读物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选择读物

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

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要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

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学习目标: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

操作要领: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5、诵读,获得情感体验。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或者背诵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也可再补充相关的作品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操作要领: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阅读汇报课教学策略

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准备汇报提纲

学习目标:进行阅读,列好提纲,准备班级汇报。

操作要领: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

提纲一般包括:(1)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作者;(2)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3)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4)疑问、困难或建议。对提纲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全部涉及,而是根据自己读书所得,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可吟诵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诗词,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也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来谈。总之,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引发出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第四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可笑,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此环节在汇报课之前进行。

2、学生交流

学习目标:交流阅读所得,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互相补充阅读认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和听说习惯。操作要领: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分为以下程序进行:

(1)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简洁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交流时间约为8分钟左右。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

(3)全班交流。学生可自由发言。为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名发言。此环节,教师要做适当调控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确立汇报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一位学生汇报的是思想教育方面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交流一下此方面的内容。待这类内容汇报差不多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汇报另一方面的内容。这样交流,一是眉目清楚,易于别人听记;二是对同一个问题或同类内容,学生易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指点,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依据情况,灵活发挥。时间为20分钟左右。

3、教师总结

学习目标:依据汇报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操作要领: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例如少数学生阅读时不下苦功,汇报时应付了事,这属态度问题、习惯问题,总结时,教师应提出批评,使其端正态度,养成好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左右。

4、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学习目标:使学生运用各自的特长展示个性阅读体会,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保持阅读兴趣。

操作要领: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纠正,然后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可以是画一画,可以是演一演,也可以写一写等等。学生从准备到展示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好书推荐课教学策略:

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准备推荐

学习目标:广泛阅读好书,整理推荐材料。操作要领: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向大家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等方面。

2、学生推荐

学习目标:推荐好书,实行资源共享,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小组中进行推荐。学生以4至6人为单位,进行推荐,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提问、评价。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这一过程10分钟左右。(2)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进行陈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时要点突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这一过程需要15分钟左右。(3)教师小结。全班介绍完回,教师及时对学生推荐情况进行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3、评价

学习目标:评价推荐者推荐情况,获得语言和阅读体验的共同发展。操作要领: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推荐者的陈述对推荐的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其语言表达,可以是陈述的内容,可以是其理由的信服程度等等。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4、质疑问难

学习目标:质疑问难,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操作要领:学生推荐完后,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进行解疑。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5、鼓励阅读

学习目标:鼓励阅读推荐的好书,拓宽阅读范围。

操作要领: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选取本节课中推荐的好书进行阅读。在阅读中验证同学所得,并鼓励获得个体阅读体验。此环节大约2分钟左右。

课外阅读并不完全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课外阅读应该是在情趣性萌发,情感性熏陶的前提下,恰当地教给若干读书方法;大语文课外阅读模式理论认为,教给学生的课外阅读方法应该是有限的,而且是渐进的。在低年级,让孩子们掌握记住故事梗概,并加以复述的方法;还可以学习课外读物部分词汇,加以领悟和解说。在中年级教学生在阅读中注意用得比较好的语句和语段,学习语言美的鉴赏方法;此外,还可以学习就书中令读者感到有疑义的内容或语言提出自己的疑问与看法。在高年级,应该深入一步领会精美的语言与各种写作方法的运用及浓缩一本书内容的方法。还可主动学习做读书笔记与读书卡片。那么如何帮助学生正确地阅读,获得读书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通过课堂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指导。

大体上说,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课有

“阅读方法指导课”、“阅读欣赏课”、“阅读汇报课”、“好书推荐课”等几种课型。

阅读方法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专题阅读方法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畅谈收获体会

1、专题阅读方法指导

学习目标:确定专题,学习阅读方法。

操作要领:此环节要在“专题”上动脑筋,花功夫。指导内容要目标集中,每次只能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甚至一种方法的一个方面。如品味性的精读可以分为词句的品味、段的品味、篇的品味等多个专题。指导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让学生结合个人读书实践,谈做法、谈体会,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师生总结出方法;可以学生先阅读尝试,然后总结方法;也可以由教师运用实例进行专题讲座。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要使学生真正认识某种阅读方法的精髓,并通过阅读实践,切实掌握,以提高读书的品味和质量。但本阶段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15分钟以内。

2、学生阅读实践

学习目标:运用方法,进行阅读体验,形成技能。

操作要领:在初步了解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教师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进行阅读体验,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形成技能。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在学生阅读其间进行巡视,及时回答学生的质疑,发现问题随时指导。尤其要注意帮助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此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为了便于训练,学生阅读的材料可以由教师统一发放或规定,可限制范围。如指导了浏览性的泛读方法后,可布置阅读报纸或故事类书刊;指导了探求性的速读方法后,可向学生提出一个思考性问题,让学生阅读与此相关的材料寻找答案;而指导了品味性的精读方法后,就要引导学生欣赏有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3、畅谈收获体会

学习目标:畅谈方法,交流收获,共同提高。操作要领:教师有组织地让学生结合阅读实践体验,谈出自己怎样运用所学方法进行阅读的,可以说这样阅读的好处、收获,也可以谈自己在实践中领悟出的新方法、发现的新问题等。教师根据掌握的学生方法运用情况,及时调控矫正。并引导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阅读体验,以利于彼此之间的启迪和提高。此环节要注意在交流过程要有组织,有引导,不能放任自流,偏离了专题。时间控制在15分钟以内。

附主要读书方法:

1.三读法(1)浏览性的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以大致了解其主要内容,或通过看标题、目录、内容提要、前言等,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有价值的信息。(2)探求性的速读。有时读书是为了达到某个特定的目的或完成某项任务,如寻求某个问题的答案,专门搜集某方面的知识等,这就要求“一目十行”。快速阅读的奥秘在于让大脑跑在眼球前面,掌握快速阅读的孩子每分钟能读200多个字,未受训练的每分钟只能读八九十字。速读能求得新知识新信息成倍成倍增长,赶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3)品味性的精读。对名篇名著和其他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需要静心细读,体会立意构思,揣摩布局谋篇,欣赏妙词佳句,像人吃东西那样,经过细嚼慢咽,才能把书中的精华变为自己的知识营养。有的好文章要反复地读几遍,甚至熟读成诵。

2.“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1)圈点勾画。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或文章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或爱,或憎,或疑,或思,如用“。。”、“?”、“= = =”符号分别标示重点词句、疑难困惑、偏差错误等。

(2)作批注。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可以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可以谈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或由此引发的联想,还可以指评原文的纰漏等。

(3)写读书笔记。可作摘抄、编提纲、写体会。(4)作卡片。为了便于记忆和积累,鼓励学生把名言警句、精彩片断、佳词妙句等写在卡片上,以随身携带,随时翻阅、背诵。

(5)进行再创作。包括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形式。改写又包括改人称、改写法、改体裁等。以上“动笔墨”的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不同,在要求上体现差异。低年级主要是圈点勾画、作摘记、作卡片;中年级编提纲、作批注;高年级写体会、再创作。3.边读边思考的方法

边读边思考是阅读的基本要求,也是其他各类方法的基础和前提。应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阅读欣赏课教学策略:

选择读物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诵读,获得情感体验

1、选择读物

学习目标:教师(或学生)选择推荐感兴趣的读物。

操作要领:在上课前一周,教师或者学生自由选择读物。选择读物时,要主要选取符合学生阅读心理,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有益于启智增知。注重推荐名家名篇。

2、创设情境,触发阅读欲望。

学习目标:帮助学生进入作品情景,唤起阅读欲望。

操作要领:教师借助插图、课件、文章精彩片断、配乐欣赏、语言描述等各种方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唤醒学生欣赏的热情。此环节要不能脱离阅读情景,注意手段与阅读内容的有机结合。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

3、自主阅读,品评作品。

学习目标: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培养理解、欣赏作品能力。

操作要领:此环节是重点环节,要以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欣赏为主。在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的阅读有目的,有层次。这一环节大致又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两个层次进行操作,在这些过程中,教师只是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和已有的阅读能力,独立品评,勾画词句,批注所感。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4、交流汇报,各抒己见。

学习目标:显露个人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

操作要领:教师要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互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情况、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世界的机会。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指导,引导学生谈具体、谈深刻,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左右。

5、诵读,获得情感体验。学习目标:学生朗读或者背诵值得自己欣赏的部分,也可再补充相关的作品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操作要领:让学生选取自己最欣赏的内容进行诵读,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教师也可在此环节中,推荐与本次阅读内容有关的作品进行补充阅读,让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诵读、体会、欣赏。此环节大约需要5分钟左右。阅读汇报课教学策略

准备汇报提纲——学生汇报交流——教师总结——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1、准备汇报提纲

学习目标:进行阅读,列好提纲,准备班级汇报。

操作要领:进行阅读汇报课,一般要提前一周告诉学生,让学生选取汇报要点,列好汇报提纲。教师要根据年级特点以及汇报的内容提示学生选取汇报的侧重点。

提纲一般包括:(1)阅读的书名、作者、出版社或文章的题目、作者;(2)书或文章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3)主要收获:包括思想教育、阅读知识、写作方法、语言积累及其他知识等;(4)疑问、困难或建议。对提纲中第三方面的内容,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全部涉及,而是根据自己读书所得,选准其中的一两个方面,谈细谈深,可吟诵文中的优美语句和诗词,可抓住一个情节或一个细节来阐述,可抓住一个人物的特点来分析,可抓住一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也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学习实际来谈。总之,要求学生依据个人实际,抓住一两点引发出去,谈要谈具体,说要说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对第四方面的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学生能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即使问题可笑,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此环节在汇报课之前进行。

2、学生交流

学习目标:交流阅读所得,发表自己看法和见解,互相补充阅读认识,并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和听说习惯。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是中心环节,又分为以下程序进行:

(1)教师启发谈话。汇报之前,教师可用激励、简洁语言,唤起学生汇报兴趣。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2)小组交流。小组交流以4人为宜,交流时间约为8分钟左右。此时,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为全班交流搜集情况,了解信息。

(3)全班交流。学生可自由发言。为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对少数不善发言的学生,教师也要指名发言。此环节,教师要做适当调控和升华。所谓“调控”,即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内容,确立汇报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一位学生汇报的是思想教育方面的收获,那么,教师就应引导学生先交流一下此方面的内容。待这类内容汇报差不多时,教师再引导学生汇报另一方面的内容。这样交流,一是眉目清楚,易于别人听记;二是对同一个问题或同类内容,学生易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相互补充,共同提高。所谓“升华”,即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用三言两语进行指点,或指点迷津,或概括总结,依据情况,灵活发挥。时间为20分钟左右。

3、教师总结

学习目标:依据汇报情况,进行概括总结。

操作要领:教师依据学生汇报情况进行总结。一要以总结成绩、表扬鼓励为主。表扬时要注意策略,体现层次性、多样化,使优生不断进步,后进生也能看到自身价值,切忌只表扬发言中的“佼佼者”。二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点明不足,以利改进。例如少数学生阅读时不下苦功,汇报时应付了事,这属态度问题、习惯问题,总结时,教师应提出批评,使其端正态度,养成好习惯。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分钟左右。

4、个性阅读汇报展示 学习目标:使学生运用各自的特长展示个性阅读体会,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保持阅读兴趣。

操作要领:教师在总结后,让学生对自己阅读情况进行自我完善、纠正,然后让学生把自己阅读的体会用喜欢的形式表达出来。形式可以是背一背,可以是画一画,可以是演一演,也可以写一写等等。学生从准备到展示大约需要9分钟左右。好书推荐课教学策略:

准备推荐——学生推荐——评价——质疑问难——鼓励阅读

1、准备推荐

学习目标:广泛阅读好书,整理推荐材料。操作要领:推荐课前两周安排学生进行阅读,选取认为好的书籍或者文章做好推荐准备。推荐形式可以是表格式、卡片式、可以是文字式。不管采取何种形式,要有理有据,阐明向大家推荐的原因。推荐的原因可以是语言、人物形象品质、表达方法或者是蕴藏的哲理等等方面。

2、学生推荐

学习目标:推荐好书,实行资源共享,同时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操作要领:这一环节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小组中进行推荐。学生以4至6人为单位,进行推荐,向小组成员陈述推荐的理由。小组同学可以对推荐者进行提问、评价。评选出最值得读的好书,准备在全班进行推荐。教师要参与其中,对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这一过程10分钟左右。

(2)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进行推荐。小组推选最值得读的书,向全班进行介绍,介绍者要把书的作者、出处、时代等有关信息和推荐的原因向大家进行陈述。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陈述时要点突出,语言流畅,思路清晰。对倾听者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让他们能够静心去倾听别人的陈述,记住陈述的要点。如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等介绍完后向介绍者进行提问。这一过程需要15分钟左右。(3)教师小结。全班介绍完回,教师及时对学生推荐情况进行小结。主要以鼓励为主,同时也要点明存在的问题,以利于以后改进。时间大约1分钟左右。

3、评价

学习目标:评价推荐者推荐情况,获得语言和阅读体验的共同发展。操作要领:教师组织学生根据推荐者的陈述对推荐的进行评价,评价可以是其语言表达,可以是陈述的内容,可以是其理由的信服程度等等。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4、质疑问难

学习目标:质疑问难,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操作要领:学生推荐完后,引导学生提出阅读中遇到问题,进行解疑。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获得解决阅读中遇到问题的方法。此环节大约需要6分钟左右。

5、鼓励阅读

学习目标:鼓励阅读推荐的好书,拓宽阅读范围。

上一篇:项目管理专员的主要职责表述下一篇:安全员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