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2024-04-16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共6篇)

篇1: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合作学习研究》结题报告

庄河昌盛街道中心小学逄洪文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中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开展学习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优越性。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通过合作,可以弥补个人思维方式单一的缺陷,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研究过程

通过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动手实践等活动,研究学生的合作意识、态度、情感,强化合作行为。

三、研究成果

1、增强合作意识

(1)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分享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倾听就是倾听别人的见解,要听懂别人说的重点、难点以及解题的方法与思路,听的时候还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与自己的是否一致,从而改进、吸收。当别人的见解和我不一样的时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确,当他的方法比我还要好的时候,我就吸收过来为我所用,这就分享了别人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成果。这正如肖伯纳说:“如果两个人一人一个苹果,互相交换仍然是一人一个苹果,如果两个人一人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则变成了一人两种思想。”平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通过数学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现代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因此,我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组织一些合作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合作,如《圆的面积 》教学,让学生分别准备硬质卡、绳子、记录本等。在课堂上大家一起来发现圆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结果是什么。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学科活动中体会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乐趣。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1)学会倾听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1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独到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这种品质的功能也能延续到学生的一生发展。

(2)学会讨论

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为了提高讨论的质量,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

(3)学会表达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要求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听、说技能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和探索形成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

发展。

(4)学会组织

合作讨论的成败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内的组织者,具体做法是:指导组织者进行组内的主体性,可定期培训、及时更换组织者。通过训练不但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于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学会评价

合作学习活动中评价不只是教师对学生做出的简单的评价,其中包括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教学中可以通过教师的范评引导学生互评,如让学生倾听他人发言后,用手势表示对或错,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评价,以增强评价的能力勇气、提高评价的水平。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如在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时,我就让小组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公式,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同时,合作学习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处理好独立学习与

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思考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人的学习是有帮助的。没有经过个体精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组织 “ 小组讨论 ” 往往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与此相对照,更为恰当的作法是首先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对各种方法进行比较时才依据观点的不同进行分组,并以此为单位进行全班交流和辩论,这样的合作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进行及时调控。在学生合作学习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在学习《搭配中的学问》时,出示:从家到中心公园有2条路可以走,从中心公园到学校有4条路可以走,从家到学校一共有几条路可以走?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答出1种或者2种之后就没事可做了,于是我抓住契机,让大家继续思考,能否把几条路线一个不漏的、有次序的说出来,并说出自己的思考方法,看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这样孩子好奇好胜的特点被激发出来,合作的欲望和效果就不用再说了。

四、问题思考

当然,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中还存在其他的误区,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对策,对这些误区亮起红灯。使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使每个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个体学习的潜能,使学生在互补促进。

篇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大丰市三龙镇第二中心小学 林峰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小组讨论学习这一形式已成为小学诸多学科教学中的热点,甚至出现了上课必有“小组讨论”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已经融入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之中,并且正逐步转化为教者的实际行动,这本是一件令人欣慰的好事情。

1.合作学习已成为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除了应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数学知识外,还担负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重任。

2.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过去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普遍存在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知识的发生过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较强。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缺乏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

3.“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在小学教学中已被普遍重视和应用。但我校由于学生班额较大,任务重,时间紧。老师整天忙于备课和批改作业,因此,教师在教学课程上实施合作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没有抓住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使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经常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多数学生表达完自己的意见就完了,对其它小组成员的意见不置可否,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合作气愤,不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合作学习刚一开始,就草草收场,让这一教学方式走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二)现代教育理论:人的认识既不是主体预先形成的结构展开,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描摹,而是主客体之间通过不断地相互作用而逐步构建的。因此,认识主体的实践活动起着决定的作用,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三)心理学研究结果:学生都有好奇心,都希望被人尊重,都有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探究”正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

(四)概念界定: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

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学会合作”已成为现代人生存的基本素质,也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远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与审美的过程。其实,合作学习是教学条件下的学习的组织形式。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4、培养学生参与、互助、民主、合群、合作、竞争、交往等道德观念和现代意识。要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有兴趣,有明确的目的,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探索学习的全过程。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目前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一是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二是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三是忽略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四是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五是合作学习中忽视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培养;六是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

(二)小学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策略的构建。一是增强合作意识;二

是训练合作技能;三是学会倾听;四是学会讨论;五是学会表达;六是学会组织 ;七是学会评价。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增加了课堂信息交流量,促进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实验对象为本校二、四年级全体学生。

(一)该课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为行动研究法: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研究假设,选择研究对象,实施教育行为,以验证假设。其它方法如:经验总结法、观察法等。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5、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二)研究策略

1、激活性策略:要学生始终保持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激情,教师首先要成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要营造民主、自由、安全的学习气氛,建立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

要向学生渗透合作的意识,让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只有互相帮助才能共同进步。此外教师本人要作出民主、创新的表率。

2、弹性结构的策略:模式的实施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材性质、课堂类型对操作流程作适当调整,或省略或合并调换或分解。

3、分合策略: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是本模式的主要形式。独立学习后须进行合作学习,使人人都独立思考,人人都发表意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另外,可通过师生讨论规定几条小组合作规则。

4、教师角色“淡化”策略: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师不再以教学活动的主宰者面目出现,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点拨:为避免学生探索的盲目性,在知识疑难之外、学习受阻之时作引导点拨、精讲释疑,提升学生的感受力、判断力、联系力和创造力;二是激活:为保持学生学习热情、避免部分学生对集体产生依赖心理,及时进行激励、评价。教师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归纳、答题后,不作或迟作评判、讲解,尽量让学生发表意见;学习过程允许学生有不同想法,尽量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对于学困生,引导他们从集体中寻求帮助。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0年3月~2010年5月)

1、建立健全课题组。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方案,进行开题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

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

4、请专家指导。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3、收集资料,健全资料台帐。

4、邀请专家予以鉴定。

八、课题研究成果

探究了新理念下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的有效途径。

1、更新合作学习方式,提高合作学习效率。我们改变以往6人一组的单一合作形式,主要采用同桌合作、四人小组、六人小组、自愿组合合作等多种方式。(1)同桌自主合作学习,体验学习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低年级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所措,而教师难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桌一起学习,把时间给了学生,每一个学生都能更好地体验学习过程。学生在与同桌交流的过程中,可以互相启发,共同提高。两人合作形式适用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他们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应首先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再逐步建立合作小组。(2)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学生学习数学的要求,能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二年级上册“除法竖式(商一位数)”时,教师引导学生探索计算方法,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学生提出了商和余数要放在个位上,学生的思维也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了体会、交流的机会,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3)自由组合式合作。自由组合也就是学生自由结合成临时学习小组。在这样的小组里,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更大。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灵活采用两人合

作、小组合作、集体合作、自由组合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2、提供合作条件,培养合作意识。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自觉意识和自主意识还不成熟,他们往往喜欢按自己的意愿进行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教师需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与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你听我说或者我听你说,在互帮互助中,让学生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实践证明,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学生能潜移默化地形成合作意识。构建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究”的课堂模式与操作程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学习兴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的情境创设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的关键,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不同的情境。如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与旧知识有冲突的问题,富有童趣的故事,或让学生操作学具等,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质疑。

2、自主探索,启发思维。启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在研究教材和了解学生实际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操作,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合作交流、深化理解。小组成员的合作交流,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构建知识,有利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合作技能。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问题:(1)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合作学习之前要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每个学生有了初步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这样做给不爱动脑筋或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了进步的机会,对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帮助的。(2)处理好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是互补的关系,教师在小组合作的实施过程中要有科学的态度。(3)选择开放性的问题进行合作。(4)不滥用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选择有需要、有价值的小组合作内容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4、练习反馈,调整提高。练习反馈是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练习来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与学的策略。在实践中,通过开展有效自主、合作的课堂教学,消除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情绪,消除教师对如何开展自主、合作学习的畏难情绪。

九、课题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的设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教育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有限,使得本课题研究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研究出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模式与操作程序、学习能力评价方式等,有待进一步验证、提高、创新。

2、学生性格不同,素质参差不齐,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操作,使“小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方法、手段更有效?

3、受教学设备、信息、环境等因素的限制,使得部分实验教师的业务水平、综合素质滞后,急需进一步提高。

4、在课堂教学上如何准确把握“实践与综合应用”之间的纵横联动,多项兼顾?

5、实验教师自身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时,感觉到时间不够用,如何更好把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时间?

6、部分课题实验教师自信心和勇气不足,担心学生只会“读与听”,不会“写和用”,影响教学质量。

(二)今后设想:

1、继续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实验,并加大对课题的管理力度,规范课题研究实验工作的管理。注意及时收集课题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

2、引领我校教师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3、定期举办课题研究交流、展示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的做法,交流、推广经验,发挥课题研究的示范辐射作用,以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篇3:数学课堂中有效合作学习策略

一、小组合作常态化

对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平时一般不采取,只有公开课上“形式”一下,让学生作一下小组合作的姿态,然后草草收场。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不应该是公开课才呈现的学习方式,而应该成为一种新常态。

1. 小组建设常态化。

小组建设应做为班级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班的常态化建设。到了二年级就可以进行小组建设,一般每个班将学生按6人一个小组,每组应推选组长,创编口号,有简单分工(具体合作学习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2. 合作流程常态化。

当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中的一种常用学习方式时,合作学习的流程应该有一定的程序,成为常态化。经过我的一些尝试,我班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是:准备学习学具——提出合作要求——小组长进行分工——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汇报(1人汇报,其余成员补充)——其余小组评价和补充——教师优化和总结。

3. 课外延伸常态化。

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和个性化学习能力,将合作学习延伸到课外十分必要。我常给学生灌输“合作学习无处不在”“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资源“时时处处都能学习”。我按学生居住区域把学生组成12个课外学习小组,或3—5个,或6—8个为一组,邻近没同学的,就与家长合作学习,同时组建班级QQ群,同学们可及时与同学与老师合作学习。根据一年级特点,我每天都会安排1—2个思考题让孩子们收集整理身边的数学信息形成资料袋,第二天到校与同学交流。

二、小组合作具体化

经常看到一些这样的小组合作场面,教师一声“下面开始小组合作”,然后小组内成员装模作样的围在一块,有的说,有的玩,有的一片茫然。究其原因是小组内各成员分工不明确,要求不具体,每个成员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怎样做?这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实效,因此小组合作要具体化。

1. 要求要明确。

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时,一定要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才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我在执教《5的乘法口诀》时,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多少个?就提出了三个明确要求。

(1)想一想:1盒,2盒,4盒,5盒福娃分别有几个几?先用点子图代表福娃摆一摆,再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2)写一写:将交流的发现填在记录表里。

(3)算一算:借助点子图或根据加法计算结果求出积

2. 分工要具体。

小组合作时,要大家一起既分工又合作,才会集聚所有成员的智慧,最快地完成合作任务。同样以《5的乘法口诀》为例,我要求小组长先要对6个人进行分工:1人负责摆点子图,1人负责想几个5,1人负责想乘法算式,1人负责记录,1人负责检验,组长进行统筹安排。学生在合作时各负其责,井然有序,很有实效。其中小组长王浩宇在汇报时说:“我将小组分工进行了调整,负责检验的同学开始没事情做,我安排他也参加摆点子图,也就是2个人都摆点子图,这样大家都有事情做。”这让我真有点意外的惊喜,说明小组长会根据需要进行分工合作,这就是我想要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多元化

不少教师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合作学习只有在探究新知的时候采用。但其实小组合作应该是多元的,它贯穿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中。

1. 处理作业时。

每次作业后,除了学生自己检查外,还可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小组成员内互相检查,交流所有错误的习题,并进行辨析小结,这对于提高学生的作业正确率极有好处。

2. 记忆知识点。

有些知识点要求熟记,才能灵活运用。如一年级20以内进位加法表和20以内退位减法表,二年级的九九乘法表,高年级的数学公式、定理、法则等。学生是否熟记如果由老师一个人检查的话,时间根本不够。如果采用小组合作,小组内6个人分成3组互相检查,小组长进行抽查等方式使得熟记知识点不再枯燥,变得生动活泼,并且能够真正落实。

3. 整理复习时。

每个单元学完后,学生都会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一个梳理。我一般采取这样的合作方式:一说,所有成员说知识点;二理,小组一起梳理知识点;三画,将所有知识点画成一棵知识树(画纸由老师准备,小组成员一起完成)。经过这样的整理与复习,学生自己梳理的知识点记忆深刻,且在画知识树的时候大家团结协作,生动有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4: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小组探究

新课改倡导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积极主动探索和获取数学知识,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开展以探讨和交流为主要的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跟上教改的步伐,不断创造新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肩合作。

1.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学习组织形式下,不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方式单一,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同时,缺乏互动性的课堂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启发,更不利于富有生机活力的学习氛围的构建。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学习理念,更是一种有着很强实效性的学习方式,加上小学生活泼好动,合作学习十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想方设法创造合作学习方式,加强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2.合作学习是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前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为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必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也是确保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本前提。那么我们该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呢?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力争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小组合作中进行探究。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要学生提高能力,而这个能力是一个综合的素质,包括问题意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协调交流的能力等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锻炼。所以说,合作学习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名数学老师都在积极追求的高境界,也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的大前提。

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策略

3.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新课改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相应的问题与任务。

以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的《口算乘法》教学为例,在课前设计一个小品:同学们,课外游玩活动是同学们喜欢参加的,周日了都会有很多小朋友到公园游玩,小明要做旋转木马,一个小时收费10元,小明玩了3个小时,需要付多少费用?学生一听说游戏,兴趣倍增,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了。

3.2确保合作学习问题设计的实质性

只有具备实质性的合作学习问题的提出才能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出现非实质性的提问,降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因而为确保合作学习问题设计的实质性,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尽量提出能揭示规律性知识的问题,在学习这类知识时,大都由学生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在感性的材料中对数学的本质进行抽象化的概括,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学只是对理解,二是尽可能利用实验和操作揭示某一概念或结论的形成,在合作学习中探究其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也是一项教学目标,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注意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保证合作探究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3把握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把握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尤其不能在一堂课中安排多次合作学习,而是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特点,对学生在学习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在提高合作时效性的同时降低合作随意性。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没有完全理解合作探究的真正意义,把合作探究学习看做是一种调节教学节奏的手段,很多情况下,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形式。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老师要把握好合作探究学习的时机,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比如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倍数与因数》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方式,给学生准备12个小正方形纸板,然后分发给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共有几种方法?这个合作的时机选择在学生开始新课学习之前,教师在导入阶段已经营造出了非常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个基础上,开始了问题的探讨。采用这样的方式,就如同开始了一种游戏,学生喜欢游戏是一种天性,在学生的心目中,能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就是最开心的事了,那么老师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在恰当的时候采用这种游戏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作为现代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始终确保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构建和谐师生、生生关系,确保分组的合理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确保合作学习问题设计的实质性,把握恰当有效的合作学习时机,不断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全面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慧.学而有兴,学而不累——《体积与容积》教学反思[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2]李小波.立足兴趣培养,提高数学才能[J]. 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

篇5: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房安祥 店子集镇中心初中 2010年10月20日

《初中数学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我校作为一所城乡结合部的普通初级中学,在实施数学新课程的过程中,遇到了新的问题和困难。特别是对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在学生学和老师教的过程中,困惑很大。对此现状,我校数学教研组在学校申报的国家级课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小组和县教研室的指导下成立了《初中数学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并被列为县级课题。经过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总结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做出如下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本课题研究的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是指:初中学生结合教材对某些数学问题的深入探讨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发挥创造性,拓宽知识面,培养多种能力。数学活动课是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内和课外活动且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自主、协作地学习,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向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达到创设教与学的最佳共鸣。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世纪是知识的社会、信息的社会,是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知识问题迅速增长,要求人们能对急剧膨胀的信息予以独立判断,进行有效的筛选与整合。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指出了,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使学生学好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要的代数、几何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培养运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逐步形成数学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和毅力,实事求是、探索、创新和实践的科学态度,教学内容的安排,既要注意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每学年至少要组织一次探究活动。

“重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应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和一条基本原则。……在必学内容中增加的实习作业和探究活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一些机会,在教学中必须认真实施,通过实习作业和探究性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或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新课程标准-----数学》明确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为了使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充分地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更好地理解重要的数学概念和方法,各个学校要充分利用并开发课程资源供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开展数学课外小组活动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在课外活动小组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内容可以包括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趣味数学、数学史和数学家的故事,扩展性知识等,用以拓宽学生的学习领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起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并拓宽自己的知识,要引导学生去接触自然、了解社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

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常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才”,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故打破常规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数学探究活动”,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性探究”、“合作性”地学习,变“无味”尝试为“有趣”试验,变“后进”为“先进”,变“题海”为“减负”的有效举措,充分展示探究活动的特点:主体性、趣味性、运用性、综合性、开放性,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思维发展,向教学方法和教学结构的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战,达到创设教与学的最佳共鸣。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材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个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21世纪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还存在着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脱离学生实际,忽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问题。全球的科技进步和信息革命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正向我们走来,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世界特征的认识,世界变成了一个不确定的探索世界,单一为多元所取代,多极的世界不容质疑地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一个知识迅速更新、创新思维十分活跃的时代。但是,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前人经验的传承;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对学校、教师、学生形成不够公正也不够公平的评价;科目过多,且繁、难、偏、旧,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不够,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学习形式单一,学习气氛紧张,难以调动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内容以知识线索贯穿,缺乏方法上的指导,学生只能“学会”而不能“会学”,使学生终身学习的需求难以实现。

综上所述,实施初中数学探究活动是促进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能力。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学生的厌学情绪,对数学的不接受性越来越强烈,说明我们现实的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内容必须更新,才能适应当前变化的学生,一个明显的表现在于:当前的学生追求学习氛围的宽松,自由发展。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在教师引导下,创设自主探索、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2、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多年以来,我们的教师在学生面前处在一种“知识权威”、“真理代表”的位置上,多年形成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周而复始的在使用,显得呆滞和麻木,教学形式和手段在教学活动中形成了“一厢情愿”,使学生对学习的可接受性逐步下降,教师也因此渐成“教书匠”,知识落伍,特别对于诸如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以及现实社会生活等方面知之有限,甚至不接受和抵触。数学教学方式及内容不适应学生,教学情感和学习体验不能满足学生需要。通过我校数学组的探究活动,使教师的观念和教法受到挑战,从而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素质。

3、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的追求,但多年以来,学校数学教学质量似乎有一条难以逾越的线,几经努力,费尽周折,收效甚微。当前以至今后给“教育教学质量”已赋予了新的涵义和内容:应该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适合个性特征的最优化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合格的新生是学生、家长和社会众望所归之路。在这方面有激烈竞争力,获得成功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富有创造性能力和具有丰富知识能力的学生,培养这样的学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开拓。

4、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提供借鉴。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国内,一些学校“让所有的金子都在这里发光”的办学宗旨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做法等,虽然已走在前面,但由于地区差异,仅可作为参考。因此,我校于2000年秋开设初中数学探究活动的实践,并加以较为全面、广泛、具体的研究,希望能对今后初中数学教学的开展提供借鉴。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环境,时刻以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目标的达成,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标,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活力,焕发出炫目的光彩。

三、指导思想: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正是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而获取学习数学的一般方法、原理等的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因此,进行初中数学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寻找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教与学的方式势在必行。

实施自主探究合作互助教与学,把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变为自主探究与合作互助,改变过去传统的机械呆板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引导学生建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全面实现课程目标,依据学案在单位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益,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目标、任务和方法:

(一)目标: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品质。

一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实践中发现知识的发生过程。二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究中去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三是让学生在拓展创新的联想中体会知识的应用过程。

(二)任务:

1.培养合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要想使学生顺利合作达到合作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合作意识。

2.培养互助互学的习惯:共同目标与个体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合作的两大基本要素,是合作得以实现和维持的重要条件。

3.培养尊敬人的意识:良好的合作态度对于顺利合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合作态度,教师要教学学生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尊重他人的意见,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同伴的优点。4.提倡互助协助的精神:如何发言、交流,如何讨论、归纳,如何相互评价,如何处理合作中出现的问题等。

5.培养快乐健康的情感:情绪、情感可以提高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6.加强反思与倾听的习惯培养。

(三)方法:

操作形式是四步八环节。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质疑——问题交流、展示提升——拓展训练、反馈矫正。

五、课题研究价值:

充分自主的学习活动,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条件。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实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集体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8年10月---2008年11月

主要工作成效:

(1)召开课题小组会,制定实验总体方案和实验计划;

(2)确定课题组成员,确定课题组人员职责;

(3)进行实验前期的准备工作。

2、初步探索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7月 主要工作成效:

(1)制定实验具体方案和实验计划;

(2)调查研究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初步按照方案开展实验;

(3)备好实验教案,做好实验记录;

(4)对学生进行阶段测评;

(5)收集实验有关资料、教师优秀论文、案例,第一阶段小结。

3、深入研究阶段:2009年1月---2010年7月

主要工作成效:

(1)深入开展实验; 集体备好典型实验教案,作好实验记录;

(2)对实验记录及测评记录进行分析、归纳;

(3)收集实验有关资料、教师优秀论文、案例,第二阶段小结。

4.分析与总结提高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主要工作成效:

(1)对重点性问题研究结果的分析;

(2)对实验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汇总;

(3)收集实验有关资料、教师优秀论文、案例,第三阶段小结。

5、总结评估阶段:2010年9月---2010年10月

七、课题研究的主要绩效

1、通过研究、实践,促进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把学生研究数学交流数学提升到新的高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

我们要求教师能给学生最多的思考、动手、交流的机会,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起到了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这样,促进了在数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形成,尤其给教师作出了更为科学的定位。

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同时,我们致力于突出师生关系的四个特征:教育性、相互性、平等性、发展性。科学合理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进一步得以体现,既促进教者在教育教学方面的提高,也使得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更趋于和谐、和谐。为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终身思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大素质教育在初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力度。

素质教育一直是我校数学教学中强调的重点,在课题研究的这两年中,老师们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明确意识到素质教育对于一个学生未来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以“自主探索新知,合作交流学习”为主要模式,学生的素质在教学中逐渐提高,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组织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了,也更坚定了教师们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观念。

(四)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改变教学中合作与交流的误区,探索出小组合作学习的契机。合作与交流不是所有的时候都适用,这种教学形式必须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使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我们发现在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进行小组合作;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题目的答案多样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与交流才有效。(五)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交往过程与审美过程。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1.培养了学生友好相处的习惯。使小组成员意识到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小组内不可或缺的一分子,意识到每个小组都是一个荣辱与共的群体,不能和小组成员友好相处或拒绝帮助别人都是不可取的。

2.培养了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六)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明显转变。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助,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八、问题探讨

1、理论学习和专家指导不够。在研究过程中,虽然课题组成员有针对性的学习了大量的理论书籍,但总感觉理论知识很不够。这也使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曾经一度茫然失措。经过县教研室专家的点拨指导和外出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受到许多的启发。在新一轮的研究中,全组成员仍迫切需要更多地理论学习,以更有效地开展研究。

2、探究的问题设置的层次、域限不足。探究性的学习主要通过学生的探究建构知识意义,并通过实验探究获得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体操作中,虽然在教学设计上尽可能考虑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空间。但从课堂反馈来看,能力强的学生发展得更好,而一部分学习基础差、参与意识弱的学生发展得不太理想。如何设计不同的探究问题、运用不同的指导策略,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探究性实验学习的需求,但同时又能避免课时的限制。对于我们来说是困惑,又是在下一阶段研究中努力要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资源难以整合:由于开展课题研究,额外增加教师和学生的工作负担,课题组核心成员都上两个班的数学课和班级管理及其他工作,从时间和精力上影响课题研究的深入探讨。课题研究需要教师更迅速更自觉地提高自身素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需要知识型的教师,更需要智慧型的导师。由于经费、图书、音像设备等资源不足,在开展探究活动中,显得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直接影响研究效率和效果。

4、实验教师工作量核算和评价不建全。课题组核心成员均为数学组骨干力量,学校仅把科研工作作为优秀教研组评比的一项特色加分,真正能对实验教师工作量核算以及晋级考核等评价体系就没有了。如何对实验教师进行有效评价,充分调动积极性,目前尚未找到,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篇6: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题组组长:课题组组员: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通过使用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并为广大兄弟学校的教师们提供使用苏教版等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形成高中教师对有效学习指导的具体策略和一般性策略,构建高中生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平台;

4、构建理论支撑框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的实验方案;

5、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形成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6、通过实验研究,培养一批观念新、业务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学科骨干教师。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通过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与学之后,使学生有所进步或发展。我们从有效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试图构建一种有效教学的模式,并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提供出有价值的建议,这就是我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是通过教师认真学习有关理论的基础上,能精心设计教案,从问题情境的有效性、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和训练的有效性三方面入手,向数学课堂要效率,使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评价的指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有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1、有效教学关注问题情境和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学生能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2、有效教学关注训练的有效性,教师设计题目应注意层次性,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

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持续地追问:“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从2007.9起在我校实践历时三年。通过三年的实践,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数学素养明显提高,教与学的方式有了大的变革,数学成绩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故本课题在我校已初步具有理性思考的框架和实际操作的经验。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坚持边学习、边思考、边调整的原则,不断地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围绕“学——练——讲——练”和“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的总体教学思路积极地开展了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具体步骤如下:

1、(一)准备阶段(2007.9—2007.11)确定课题组成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研讨总体教学思路,确定课题研究应遵循的原则,预设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组织力量集体备课。对学生举办学校自主学习讲座,积极进行学

法指导,掌握基本要领,主动配合本课题的具体实施,教学现状分析调研报告由蒋伟红、肖钢、陈婧朱小青、潘清等具体负责。

课题研究的原则应体现:

(1)教学结构的完整性: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科学结合;学生的智力发展、个性张扬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科学结合;发现、探究、尝试、实践活动与学习书本知识和教师的讲授科学结合。

(2)学习目标的发展性:学习目标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力求把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思考:“我认为应该学会什么”,“我想学会什么”。随着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教学目标将向更高层次发展。

(3)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教学的主要目标在于“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给学生以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养成自觉的、主动的、创造性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方式的自主性。

课堂教学预设模式为:先学后讲,讲后再练,即:学——讲——练。

(二)实施阶段:2007年12月—2008年9月。

1、.课题负责人定期召集研讨会,协调有关工作,依据实施方案开展研究,有计划地开展听课评课活动,及时分析、总结课题阶段实施情况,随时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修改教法,调整教学模式,及时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材料及阶段成果。

2、对课题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反思、评价自己的课堂实录,写出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做法,并在今后课堂教学中扬长避短,不断积累总结、完善,形成我校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三)总结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9月

(1)、系统整理有效课堂教学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课堂教学经验和模式。

(2)、进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

(3)、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进行总结,完成课题报告请专家鉴定课题研究成果及结题报告。

(4)、举行结题论证会,邀请主管部门及专家鉴定。

四、课题研究的启示

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构建是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促使数学素养的形成,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巧学,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向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在课题的整个实践过程中始终进行着“教的有效性”、“学的有效性”。“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的有效性。

(一)“教”的有效性

要上好一堂高中数学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新课引入趣味化、揭示概念深入化、讲解例题多变化、分析思路常规化、点拨规律条理化、练习形式多样化、选题难度层次化、教学方法灵活化、教学技巧艺术化。在本课题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必须体现:

1、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持久的内在动力;

2、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逐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3、教学设计重过程体验,积极开展研究式自主学习,要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4、充分体现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则是数学思想的具体行为。高中数学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它们的呈现形式是隐蔽的,我们要在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逐步培养学生发现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升华。

从教的方面来看,我们强调学生是主体,是知识的发现者、发展者,但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注重“五导”,即:导向、导趣、导疑、导法、导馈。导向:教师根据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全面设计教学目标。目标预先给学生整体感知并被认同,善于对目标实施科学的揭示和分解,导引学生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引导学生个性的张扬,为自己的学习活动定向。

导趣: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强烈而适度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彼此的情感,善于撩拨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与探求之心;课堂开头新颖,有吸引力,中间有高潮,使学生心境不衰,结尾有余味,富有悬念,使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导疑:教师要善于激起疑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收集学生发现的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设计的和学生发现的问题的讨论,引发思维,要尽量做到延迟评价,使学生拥有一个能充分展示自己思维过程的时间和空间,并努力引导学生求新、求异。

导法: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深入领会,深刻反思,对所学知识形成比较清晰的整体印象,形成立体型知识网络。通过总结反思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规律,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

导馈: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适量的高质量的练习,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形成技能。通过练习,借助同学们或老师的帮助,反馈学习状况,正确评判自己,及时矫正,及时补救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导”要适时、得法,贵在点拨,使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优化组合,使学生的“学”少走弯路,更具效益。

(二)“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学”才起作用,只有我们的学生积极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起来了,我们的教学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开展的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研究才能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这个目标。我们对“学”的研究的侧重点是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涉及到学生自身和为学生提供学习条件的主客观两大方面的诸多因素,我们重点进行了以下实践研究:

1、对学生进行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专题讲座。什么是有效学习?开展高中数学有效学习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师、学生担当怎样的角色?对学习者有哪些新的要求?以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使其掌握基本要领。当然,学法指导单靠举办几个讲座是不够的,学法指导应融入课堂,贯穿在整个教学工作中。

2、改变学生“学”的方式。在“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必须先于“教”,因此,我们必须突出“学”,使“学”更具“主体性、自立性、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改变学生“学”的方式。我们课题组

成员把指导学生科学地“学”放在首要位子,让学生真正明白自己主动“学”的重要性,同时具备“学”的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设条件和环境的同时,必须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法指导工作。注重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以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能力,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实践,学生的“学”的方式有了彻底的改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生与师、生与生之间的交流平凡,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被动学习的状况。

3、发挥教法对学法的示范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学科水平、教学风格等对学生有很大的渗透性和影响力。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法,教师的教法必须科学、灵活,起到示范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倡导教师要尽可能展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时的初始的、原汁原味的思维过程,让学生来体会,潜移默化地内化为自己的素养。

从学的方面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在课堂学习及课外学习活动过程中自觉自愿地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能用科学的方法来操纵学习,使学生学会学习。我们指导学生逐步达到“五学”,即: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巧学。

愿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一定的毅力和较持久、稳定的学习动机,积极主动地学习。

乐学:视学习是一种精神需要,是一种愉快的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学得轻松愉悦。

会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用多种方法进行新知的学习,有较强的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学习效果较好。

善学:善于选择合理的方法来学习,善于自主、自控、自励,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巧学:学习技能和方法灵活、娴熟,学习省时省力效果好、效率高,能创造性地学习,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模式及其操作的有效性

基于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以提高课时效率为抓手,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可接受性和教学的可操作性,在课堂教学预设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研究实践,确定了“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问题情境的有效性→ 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巩固延伸性训练的有效性→课后辅导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实践中按照“五导”和“五学”的要求,积极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操作,展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以“学习导引”为开端,有针对性地、有目标地引导学生去预习新知、回忆旧知;整个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围绕新知和具体问题积极思维、自觉训练,在训练中掌握新知、学会方法;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充分体现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的理念。

进行“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的教学,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估计能力、应变能力。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导”至关重要,简明扼要的点评和总结至关重要,要真正实现设计的意图。

五、研究成果

1:)课题组开设研究课共50多节。大多数能自觉地结合课题的要求,开展相关的公开课教学观摩课。教师们在平时能认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认真备课,积极探索,在教学中

2.)围绕课题研究撰写了一批有价值的论文、案例、调查分析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实施,不断深入,课题组成员以及相关的一些教师在教育科研的理论指导下,老师的素质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课题组 成员撰写了有关课题研究的论文、个案分析、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共篇,这些论文案例均能围绕课题研究的主题,有的做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有的对自己的课堂实践进行总结,虽然够不上经典,但许多论文在各级论文评选活动中都获得了不同的奖项,其中杨宽的《关于课堂提问技巧》在09年获“师陶杯”三等奖,徐丽锋老师的《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案例分析》获师陶杯二等奖,宗冬娣老师《构建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获市二等奖、《给学生一个真实,有效地空间---浅谈数学课堂中的概念教学》获师陶杯三等奖,吕红范的《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获蓝天杯三等奖等,除此之外,老师们还撰写了的心得、研究案例和调查报告,大多都有值得推广交流的价值。并有课题组成员宗冬娣老师为新北区名教师培育室开设“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讲座,聘请专家为数学组作“中学数学教师基本功竞赛”讲座,我校有两名数学教师获得常州市区“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同时我校也被评为组织奖,这也为学校课题研究的深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1.2009年李玉凤被评为常州市骨干教师

2.2008年李玉凤的《数列》被评为常州市精品课

3.2007年李玉凤获新北区“骏马杯”二等奖

4.2008年徐丽锋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

5.2008年吕红范被评为常州市教学能手

4)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学生创设了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和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内容及方式上,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为每个学生提供创造的条件和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提供学习者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课堂上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进行探讨,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有机结合和促进,既不让“学”围绕“教”转,也不让“教”围绕“学”转。教师根据教学活动过程,与学生积极互动,参与讨论、点拨问题,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索中,教师眼观六路,顾全大局,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引导者,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一个榜样效应。

5.)以上这些都是显性的成果,但本课题研究更重要的是隐性的成果,这些并不是能以简单的数据或成绩来体现出来的。自开展本课题研究以来,数学组的教师积极探索,探索出了符合本校学生的各种类型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例如在概念课中,我组的数学教师的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是为了教学任务,也不再是仅仅为了高考,而是从培养学生的素质为出发点,精心设计学案,为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今年我校高考再创辉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六、值得再研究的问题

“构建高中数学有效课堂”获得的收获是大的。但反思整个过程,我们在如何更好的帮助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提高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还没有很好的办法。高中学生的基础已经经过了九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对一些基础很弱的高中生,要求他们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面对的困难比老师“手把手”地教要大的多。我们作了努力,但效果不明显,需要再研究。

我们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会越来越好,教师的综合素养会越来越好,高中数学教学质量会越来越高。我们倡导“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我们要培养学生使之终身受益,锻炼教师使之成为研究者。

七、主要研究人员及分工

课题组长:李玉凤负责课题设计及主要研究工作。副组长:蒋伟红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协助组长工作,协调各项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潘清: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肖钢:协助组长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陈婧: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朱小青:负责课题前期准备工作,负责现状分析及实施研究

殷爱萍 :负责课题中期评估报告的草拟工作及经验总结文本

宗冬娣基本信息收集整合秘书

程燕、徐利峰:协助组长工作,负责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等工作。

鹿文文、吕红范:协助组长工作,监督课题实施,负责课堂录像、编辑、刻制光盘等工作。

上一篇:清兵卫与葫芦教学简案下一篇:提高殡葬服务水平的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