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2024-05-05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精选十篇)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1

“阶梯教学法”是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 升级适度, 符合学生的心态, 使学生有成就感。笔者将“阶梯教学法”应用于《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为高职药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传统《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满足医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 传统的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实验项目更新缓慢, 缺乏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新缓慢、内容单一,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太少。有些院校甚至以验证型实验为主, 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就能得出结论, 使学生只会单纯的机械操作, 逐渐丧失了实验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灌输式教学,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对学生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受到严重限制, 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实践环节各行其政, 缺乏阶梯性《药物制剂技术》相关的实践环节较多, 如认知实习、专项技能实验、综合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指导教师各行其政, 有些知识点多次重复实践, 有些知识点却从没涉及;各实践环节没有阶梯性, 目标不具体, 升级不适度。

为此, 我们打破传统的陈旧模式, 尝试建立一个适合于高职办学要求的、有活力的、开放式的《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

《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根据医药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结合《药物制剂技术》实践环节内容, 我院建立了“认识实习→药物制剂技术实验→综合实训→药物制剂工考工→顶岗实习”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 并在我院生物制药专业进行了实践。

第一阶梯———认识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 (包括制药企业、药检所等四家企事业单位) 认识实习两周。认识实习期间, 学生通过听报告, 实地参观, 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座谈、讨论等形式, 了解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 认识本专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增强对药物制剂技术的感性认识。例如, 学生通过对银杏叶片生产车间的认识实践, 对片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质量检验、GMP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 开阔了视野, 了解了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二阶梯———药物制剂技术实验第三学期, 在认识实习及《药物制剂技术》理论课基础上, 开设《药物制剂技术》实验。首先, 开展专项技能实验, 如散剂、颗粒剂、栓剂、软膏剂等剂型的制备及质量检验等。专项技能实验项目适时更新, 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避免了传统验证实验的简单重复训练。其次, 将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称量、粉碎、混合、制粒、干燥、压片、抛光、胶囊填充、提取、过滤、蒸馏等) 融入专项实验中, 合理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普通制剂制备的基本要点、设备操作、质量检验等知识。

第三阶梯———综合实训第四学期, 在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整合医药专业多学科知识, 开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实训,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主动综合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融会贯通, 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例如, “综合实训三:维C银翘片的制备及其质量检验”涉及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 学生在实训中练习称量、粉碎、混合、制粒、干燥、压片等基本操作技能;对片心分别进行薄膜包衣和包糖衣, 并对不同包衣工艺流程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利用药物分析知识对不同工艺生产的片剂进行质量检查, 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撰写实训报告, 在师生之间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

第四阶梯———药物制剂工考工第四学期, 组织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考工。我院建立了药物制剂工初级工和中级工考点, 组织药学骨干教师编写了考工大纲、指导书、知识技能试卷库和操作技能试卷库。根据大纲, 组织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考工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训练及考工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

第五阶梯———顶岗实习第五、六学期, 按照专业将学生安排到制药企业、医院、药检所等单位顶岗实习, 学生直接参与药物制剂生产、研发、质检、调剂等工作, 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之中。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主动性很高, 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而且加强了自身的职业感和使命感, 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我院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中试行三年, 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目标具体,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等特点;该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 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扎实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药物制剂工考核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得到了实习和工作单位的好评, 就业率也明显提高。

摘要:分析了传统《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并实施了“认识实习→药物制剂技术实验→综合实训→药物制剂工考工→顶岗实习”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 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阶梯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郑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 2009, 22 (3) :338-339.

[2]刘芳, 罗跃娥, 刘斌.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9) :2195-2196.

[3]张玉祥.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43 (9) :38-39.

[4]赵亚丽, 万春艳.谈高职药剂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5 (11) :465-466.

[5]王建梅.提高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实效性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08, 24 (6) :44-46.

[6]邓莉, 鲁莹, 邹豪, 等.药剂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 2007, 23 (4) :302-303.

[7]姜素芳, 何丽华, 周学军, 等.药剂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1) :154-155.

[8]杨红梅.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华夏医学, 2005, 18 (4) :637-638.

[9]李茂盛.药剂学模块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1 (2) :104-106.

[10]韦丽佳.药剂学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8) :3.

高三数学阶梯式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2

苗学雷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

【原文出处】《上海中学数学》2009年10期第37~39页 【作者简介】苗学雷,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普遍感觉学习方法、思维角度与初中有着很大差别;学生之间的知识领悟与掌握能力,其差距也在拉大。经过高

一、高二的学习,很多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为高三数学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势必给高三的复习带来诸多的困难与困惑。就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仍沿用过去在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将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甚至会造成两极分化愈加严重。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出现,是高三数学教学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我校积极进行探索,在2009届高三年级采取了阶梯式教学方式,从高三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学习特点上的差别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全校12个班分为3个A类班级、7个B类班级、2个C类班级。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实践与研究,通过一年的阶梯式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正视学生认知差异,进行课堂阶梯式教学

1.确立多元化的复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决定着整体教学的效果,关系着整个高三复习的质量。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充分研究考试说明与教学参考资料,才能把握好复习的方向。在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多元化的目的与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与接受。

例如,在复习“等比数列”这一课时,要求B班学生首先要了解教材中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再了解另外两种推导公式的方法;而A班学生既要充分理解这个公式,也要巩固错位相减法求和、倒序求和等技能技巧;对C班学生,只要求了解教材上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记忆这个公式。同时,分别配备了几道基础训练题,达到应用、巩固公式、锻炼运算能力的目的。如:

很多学生都反映,这样的授课,没有听不懂或吃不饱的现象,每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正是教学上有针对性地施教,才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设置多样化的梯度例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题的选择与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于高三复习课尤为重要。一道好的例题不但能让学生全面复习该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而且能让学生领悟解决该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配了恰当的例题,即使是同样的例题,也设置了一定的梯度。

例如,在复习“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的应用”这一节课时,我们在A、B班选择了下面一道例题:求证

①。课堂实践表明,A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解决,能联想到以下问题:若α、β都是锐角,且则

②。B班学生也基本能够看出通过两两结合解决问题。但是,在C班,许多学生无法入手。因此,我们首先提出了上面那个简单的问题②,让学生自行证明,然后用引申的形式提出要证明的等式①,学生很快就解决,并且兴趣盎然。

3.丰富差异化的课堂提问,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对教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A、B班教学中,对基础题、容易题,让学生集体口答;对中档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以后,较为明显的结论,让成绩一般的同学回答;对逻辑思维强、概念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在师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让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回答或板演,或者分组讨论,推荐代表来回答或板演。

在C班教学中,对容易题、基础题,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检测自己掌握的程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中档题,重视师生共同分析,增加设问的梯度,减少设问的难度,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或板演,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调动全班学生的兴趣;对逻辑思维性强、概念综合程度高的难题,由老师主讲,进行启发与点拨,或者更换与之有相同知识点、解题方法相似的较为容易一点的问题。

这种差异化的提问教学方法,不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快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认可,在全校进行推广。

二、把握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课后阶梯式练习

1.课堂练习,针对性地解难答疑

巩固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学生存在什么困难,就趁热打铁,用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梯度、难度的练习,其中基本要求、知识水平较为一致,但在解题技巧、难度上分了层次,与A、B、C班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对A班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过程中,适当指导、点拨,使他们的一些数学思维空间充分开拓。对B班学生,紧扣教学大纲,着重培养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应用。对C班学生,采用逐个辅导、鼓励的方式,增加他们练习、板演的机会,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课外作业,从“量”向“质”的转变

每节课内容讲授完以后,学生都必须通过课外作业来巩固与提高。但是,课外作业如果一刀切,就会产生A班学生吃不饱,C班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课外作业也应该有区别性、针对性,这也是阶梯式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把课外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A、B、C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础题、中档题,主要是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姐妹题、变形题;选做题供A班学生或B、C班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主要是与当天学习内容关系密切的综合题、提高题。在C班的作业中,根据题目的难度,适当增加设问梯度或给出解答提示,使得C班中一部分学生也能完成,带动了C班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课外作业的量与难度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现在有些教师,一方面承认学生认知的差异,另一方面却为了提高后进学生的成绩,一味扩大课外作业的量,效果适得其反。课外作业要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以B班为参照,对A班提高课外作业的逻辑思维综合强度,让他们在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同时,有一个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对C班部分基础较弱、成绩落后的学生,放低一些要求,有些弹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自主选择必做题的70%~90%,强化基础知识。虽然练习的量不大,但效果很明显,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学习成绩逐渐赶上了B班同学。

三、优化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阶梯式检测

1.测试单元化,题型灵活化

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差距。在每一章节教学完成后,安排一次检测,试题都紧紧围绕教材、考纲,着重体现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一部分还进行了必要的引申与拓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思维能力,在试卷检测编排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同样的试卷,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A、B班学生应全部完成,C班学生可减去一道或二道题(作为附加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对少数试题,给予不同的分值,即提高基础题、中档题的分值,减少综合题、提高题的分值。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试卷,在基础题、中档题一致的前提下,适当改换一道或两道题。阶段性检测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查找到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从而加以改进。

2.讲评有重点,辅导有区别

阶梯式讲评试卷是阶梯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测试的结果和暴露的问题,根据A、B、C班的不同情况,在A、B班,对试卷中的典型错误进行集中点评,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引申、拓宽,同时配备一些形同质不同、形不同质相同的相似题、变形题以及加深题,进行再加工、再提高。在C班,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纠正他们的错误,辨析错误原因,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促使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快速提高。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3

【关键词】 电视策划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4-0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最近几年招生火爆的本科艺术类专业方向,其课程体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为主,作为该专业方向的基础理论课程《电视节目策划》直接关系到学生电视思维方式的培养和训练。

作为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传播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电视节目策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策划的成败关乎了电视节目的未来命运。因为电视节目策划特有的起点性意义,受到了各高校相关专业的高度重视,在很多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高校纷纷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定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必修的重点基础课程。

从这门课程现有的相关专业研究看,关于电视节目策划的书籍基本分为以下两种写作方向:一是以电视节目或者电视栏目类型为依据从点的角度进行具体的分类研究,如项仲平编著的《电视节目策划》、胡智锋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学》、张静民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与编导》等,将电视节目的策划对象分为电视新闻节目、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电视纪录片、电视剧、电视广告等类型,然后就各类型节目的特点进行相关策划方法的教学研究,以这类教材为依据进行的教学,常常让学生缺乏系统的策划思维训练,每个点都有涉及但每个点都没有深入,教学停留在简单的业务总结阶段;另一种是以电视策划的思维理论为重点,从面的角度进行电视策划思维方面的研究,如王井、智慧主编的《电视节目策划》、雷蔚真的《电视策划学》,这类教材强调策划思维的基础理论,突出理论层面的策划思维技巧的研究,但这类的教材因为篇幅的关系,往往不能兼顾具体电视节目的策划方法研讨,同时缺乏互动训练,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本人在兼顾教学的同时,长期从事一线的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工作,接触过很多经过了《电视节目策划》课程学习的学生,这两种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电视节目策划实践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敢想的学生往往不能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而能够做具体方案的学生往往思维受限,方案缩手缩脚,缺乏大胆地突破。所学非所用,是现在教学最大的尴尬,如何培养一个真正具备宏观层面的方向性策划思维能力和微观层面的可操作可行性策划实作能力的学生,是目前《电视节目策划》课程教学设计的重点。

重庆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设计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并从广播電视编导专业2000级开始将《电视节目策划》设计成“2+2”的教学模式,每周四学时,理论和实践学时各占一半,强调了理论与实践双轨并行。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2011级开始,传媒学院在《电视节目策划》“2+2”教学设计基础上开设《电视栏目策划与制作》选修课程,试图在具体栏目策划与制作方面强调对学生的训练。本人在《电视节目策划》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了阶梯式互动教学的实践,具体方法如下:

一、背景教学

背景教学即《电视节目策划》理论部分的教学铺陈,主要分为四个方面:

1.环境教学:通过教师对当下电视产业发展态势的分析,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对电视节目的生存环境、制作水平、文化氛围等有一个基础的了解;

2.对象教学:给学生普及电视观众学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对电视节目策划制作的对象——电视受众有更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3.内容教学:这个环节重点普及不同电视节目类型的基础特征,让学生掌握电视节目类型学的相关内容,学习各类电视节目策划要领;

4.方法教学:介绍电视节目策划的几种思维方法和电视节目策划书的写作,面对一个项目,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思考,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估。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电视节目策划背景教学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开始进行策划之前开拓思维,熟悉对象,了解方法,然后才有可能进行下一步的阶段式互动策划思维训练。

二、阶梯式互动的电视节目策划思维与训练模块设计

阶梯式互动教学的具体方法如下:

1.教师将学生随机分组,让学生学习在陌生的策划小组中互相了解互相磨合,培养学生配置力协调力;

2.分阶段分配训练任务,完成项目策划,以策划展示、策划答辩的方式对策划成果进行验收;

3.邀请行业专家(电视节目制片人、频道策划总监、广告策划人等)参加策划成果展示会,对学生的策划进行推广,将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为学生反馈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实用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园让策划获得实施。

通过阶梯式的互动教学,学生可以再老师的帮助下取得阶段式的成长:

第一阶段:身份转变,由学生转变为电视策划人。该阶段的目的在于对背景教学阶段所学的具体思维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有效运用,如用组合思维法策划一档节目、用嫁接法策划一档节目等。该阶段策划只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方法完成方向性策划,不要求完成具体方案。

第二阶段:改版策划,即对现有的电视节目类型进行改版的方向性策划,该阶段的训练目的在于训练学生对现成的节目样式进行拓展性的思维训练,在模仿他人策划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实践。

第三阶段:活动策划,即针对现有的具体节目进行周边推广策划。该阶段训练的目的在于结合前两个阶段训练的成果,针对具体事件进行策划,考查学生对于一个策划的可行性可操作性的思考。

本人在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电视节目策划》学期课程结束后,尝试性组织了“电视节目策划成果展示会”,邀请了12位来自重庆电视台各频道相关栏目的制片人参加,从学生的分组策划成果中选出的9个策划方案,让学生以PPT的方式进行展示介绍,并接受业界点评。策划展示会活动结束后,各位电视制片人对本科生大胆的设想和缜密的策划大加赞赏。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机械设计与制造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中,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专业特点和学院实训条件,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群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适合学院发展要求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双平台、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双平台、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平台、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 通过校内工厂和校外企业两个实践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以满足企业需要, 实现培养对象由学生角色向社会职业人的转变。其主要特征如下:

1. 教学体系中的双主线:职业能力培养主线和岗位适应主线

按照“岗位基本技能”→“岗位核心能力”→“岗位迁移能力”→“岗位胜任”职业能力培养主线构建教学体系以及改革教学内容。其中“岗位基本技能”培养环节主要是在学院机电工厂产品生产岗位上培养学生职业基本操作技能, 例如在振动器电机主轴生产岗位上培养学生的车削、磨削技能等;“岗位核心能力”培养环节是在学院机电工厂车间教室或专业教室以真实产品为载体进行工艺制订等岗位核心能力培养;“岗位迁移能力”培养环节是学生在轮岗实训企业跟踪企业的生产流程了解专业面向的岗位 (群) 职业要求;“岗位胜任”培养环节是学生在顶岗实习中, 根据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实习企业对学生所从事具体岗位的职业要求, 由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职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适应预就业企业的岗位要求。

按照岗位适应主线组织职业道德教育、职业素质教育, 使受教育对象──学生, 从进校开始即向社会职业化进程发展, 通过对“了解”→“熟悉”→“理解”→“适应”四个阶梯式的过程实现学生对本专业服务的企业岗位群的深入了解, 实现专业教学中全程融入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

将机械设计与制造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对企业的认知, 划分为两个平台, 第一平台为校内企业──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厂。该工厂是我院“同建共生”的校办企业, 是国家定点研制生产振动器的专业厂。依托该平台将本专业中的各基本工种实习、工艺工装实训等岗位核心能力的训练从原来工程实训中心转移到院机电工厂的各生产车间具体岗位上进行, 并与考工考证结合, 从实训开始即进行“真刀实枪”的操作训练, 并了解企业的真实环境和岗位要求, 我们称之为“拟岗训练”;第二平台为校外企业, 分为“轮岗”和“顶岗”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轮岗”在校外实训基地实施, 时间为半年, 根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选定企业完成专业群主要岗位的轮岗实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和对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文化的熟悉, 所以学生在实习企业中主要将岗位能力运用到解决具体企业实际产品中, 实现对岗位群中岗位迁移能力培养, 而企业也乐于学生帮助其从事生产性任务和实际技术攻关与创新;第二部分的“顶岗”部分主要是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选择在用人单位进行半年的顶岗实习, 在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生产技术人员多渠道指导下胜任所从事的岗位, 实现就业与顶岗实习的一体化, 体现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

2. 真实工作任务 (产品) 在教学过程中的融入

将ZN50型号振动器的零部件机械加工、装配、工艺工装设计与制造、质量检验融入该专业的机械拆装实训、机械工艺工装理论教学与实训等, 为该专业课程内容重构提供了教学载体, 突出了高职教育内容的实践性。

3. 就业能力的提高

通过校内企业、实训基地和用人单位的多次锤炼, 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职业能力的培养过程, 又是对企业所注重的交往能力、团队精神得到提高的过程。

4. 职业教学开放性的体现

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企业实训时间占总学时52%, 尤其在校内企业的生产性特征, 学生除了教学安排的时间以外自己到校内工厂生产现场进行学习, 使得学生对于生产的了解不再拘泥于固定时间和固定内容。因此, 校企双方得以开发灵活多样的生成性实训课程。

5. 校企双赢利益补偿机制得到体现

学生由于在校内企业已经开始参与真实产品的生产, 因此到企业轮岗实训时, 产品的废品率降低, 能够适应企业生产环境, 有助于就业与轮岗实训的融合。

这种模式的实践, 提高了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实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实习岗位和从事工作内容更加开放, 使得专业教师对企业技术活动的参与深度得到提高, 也盘活了校企之间的技术交流与攻关等。

二、“双平台、阶梯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中应解决的问题

1. 工学结合的观念更新和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工学结合不是专业教学的一个实训环节或理论教学中的补充, 而是以此为平台设计本专业教学体系, 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融入其中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我院与企业成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工学结合工作委员会, 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工学结合的各项管理办法等, 相继出台了工学结合中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基本文件和管理制度, 如《拟岗实习教学管理办法》、《轮岗实习教学大纲》、《顶岗实习管理方法》、《企业教学教师工作细则》、《企业教学教师考核管理规定》。对管理机制进行突破, 将实习成本纳入校内企业的效益, 有效地提高了校内企业参与实训的积极性, 例如振动器上的注塑件原是在外协加工, 现在改为在校内注塑, 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平台。

2. 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

课程内容的重构, 围绕教学各个阶段工学结合的实际产品、工艺流程, 对职业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开发。例如, 将原单独开设的《应用文写作》由职业素质课程开发成伴随轮岗实训中的教学内容, 在轮岗期间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实习候选企业群中完成应聘、调研报告、经济合同等内容。工学结合中校内、校外企业也为专业教学提供了真实产品或真实工艺的教学资源。

3. 实训基地建设

只有优质的实训基地才能使得学生真正获得生产经验和提高职业素质, 并对企业产生正确的认识。在校内企业的建设中围绕教学需要通过设备投入和实训课程的开发加强学院内工学结合平台建设, 例如通过芜湖地区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分析, 将产品质量检验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训环节开设;通过校内企业与校外实训基地联建, 拓展校内实习平台, 拟与芜湖日升机床共建数控立车装配车间、与芜湖威灵筹办电机主轴加工车间等。同时在芜湖地区的汽车零部件加工企业中精心选择65家, 开发出芜湖盛力制动有限公司、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变速箱厂、芜湖日升精密机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620个实习岗位, 并在每个实习企业建立实习联络小组。

4. 师资队伍

注意校企的互聘互认, 教师在企业中的技术聘任, 这既有利于为企业建设开展技术服务的长效机制, 也能够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校外实训基地中的企业指导教师帮助校内教师在生产同时掌握实习教学大纲与指导规范, 并且在教学中开创了“合作授课制”, 采用校内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负责某一个实训环节和一门课程, 有效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

5.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工学结合中的教学评价主体要多元化, 才能保障评价活动能够切实提供出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评价主体不仅要包括学校内部教师、学生自身, 而且要包括校外企业等。其考核内容上不再局限于书本理论知识, 还应把在从业过程中养成严格按生产工艺加工产品、工量具摆放有序、设备及时维护保养等安全文明生产习惯列入考核内容, 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现代职业人基本素质要求列入评价目标;在考核形式上, 注重考核的过程化,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职业教育教学评价不能局限于固化成果的终结性评价, 而应当是把评价“嵌入”到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使评价活动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整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把评价过程和实践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5

关键词: 教学优化衔接 产教阶梯模式 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712;TS941-4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终身教育背景下的中高职衔接服装设计专业一体化教学标准与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30101016)项目主持人:何文华)

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进入到了资源整合的新的历史阶段,各院校在整体格局上将呈现差异化发展态势,这种趋势既符合教育自身调整和发展的要求,也满足了时代和社会进步的需要。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握方向适应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实施衔接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加强保障营造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政策环境,中高职的优化衔接应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真正以区域服装产业需求为导向。

一、服装设计专业中职和高职教学及产教模式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广东省高职院校专业数量与规模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基本满足了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通过广东省中职与高职近30所服装专业的调查,发现存在着专业数量和规模增长过快、专业集中化程度较低、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等问题。中职与高职教学未能优化衔接,致使社会需求的服装技术人才的欠缺的问题突出。各院校内涵式发展停留在表面,缺乏完善的产教融合模式,亟需健全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制度。

(一)专业设置和区域产业的匹配度呈现不均态势

中职和高职的专业设置应紧密围绕产业的发展来布局,中职注重服装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养,知识、技能、素质的要求更多以胜任职业能力为主;高职教学注重掌握专业理论和实操能力的提升,以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主,在中职服装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知识、技术、素质上得以递进,并达到生产第一线对高层次技术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1、专业培养方向不适应当今服装行业需求

由于中高职人才培养的侧重不同,专业培养应具有一定职业技能性的不同。但如今服装专业培養的专业人才与服装市场所需人才差距较大,中职毕业生的综合能力较差,实践操作能力还不成熟,不适应该行业对服装人才的专业要求。

目前对服装行业人才的需求有两方面:一是设计类人才,应具有主动设计的能力,能根据市场流行和品牌所需完成产品设计的任务;二是技术性人才,应具有为企业生产一线技术服务的能力。由于专业培养方向与市场的不相适应,导致中职和高职的人才培养与行业人才所需不相适应的情况突出。

表1 2014全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中职和高职教育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两者具有相关联的关系,专业设置存在对接的空间和必要性。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的适应性的匹配度在培养和输送人才的过程中,中高职人才培养“相撞”现象较严重,专业设置和区域社会的适应性的匹配度呈现不均态势 ,中、高职都在培养服装设计技能型人才,而中、高职人才培养的设计人才和社会需要之间存在重复性的课程设置,导致资源和课程的重复性,不利于学科更优化的培养人才;这些问题应引起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视,一方面由于满足社会紧缺的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是各自既办出自身特色,又兼顾到各自的特点。

2、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发展所需

调查显示,中职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上沿袭普通高校专业设置的方法,对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适应性滞后情况明显。通过对2010-2015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跟踪调查,用人单位对服装专业毕业生的意见反馈中,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滞后于市场的情况突出,课程不能与企业岗位技能的需要相同步,课程重理论的情况突出,学生的实操技能不能胜任企业的技术要求,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弱。

由于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还未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未能被打开;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发挥;中职与高职服装专业设计的优化衔接的必要性尤显突出,优化衔接既能节省资源,又能全面地发挥培养专业所需人才。

3、职业教育的可变性应与市场动态发展相适应

服装设计专业设置应考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应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服务区域经济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主要目标,区域社会需求专业设置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专业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从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发展大局出发,以稳定高职教育为主体,结合高校优势,明确发展方向。

服装设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中职强调专业知识的技能性和完整性,高职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二者相互联系;中职关注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相关联的有关知识所构成,高职强调职业岗位技术工作的针对性和应用性。随着广东服装产业的变化,当前中、高职拓展专业宽度的趋势明显。市场动态发展的特点致使职业教育的可变性。

表2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月收入呈现逐年上升趋势(高职高专毕业生收入涨幅较明显)

(二)中职与高职服装专业进行优化衔接的可行性建议

随着服装行对专业技术人才多规格、多样化的需求的提高,服装专业必须进行相对应的课程结构优化改革,加强中高职教学课程体系的的衔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今后具备职业就业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服装专业教学的优化衔接有利于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服装设计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结构中的优化作用。

1、专业发展目标需明确

服装专业是理论与实践应当紧密相连的应用学科,针对广东地区的产业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将专业发展目标结合行业的发展,确定了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从培养目标上入手,掌握职业与岗位能力为核心、以实践性教学为主线”的原则,重视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重要性。以实操为主的课程设计,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面对中职与高职的教学模式,应当在实际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社会能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实践教学环节以点、线、面的方式贯穿于理论教学的全过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对平衡,才能使中职与高职所学专业学其精通,用则灵通。

2、教学模式特色化

教学模式的特色化,离不开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给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知识运用、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独立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另外应采取传统与现代想结合的教学模式,把传统实践教学与现代化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能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更深刻,能独立的掌握和思考,这样也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也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信息量,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加以实践学习。

二、服装设计专业中职与高职相衔接的产教融合阶梯模式研析

发挥中职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职的优化作用,推进中、高职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加强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产教融合阶梯模式,这不仅要求各院校布局和专业设 置应更加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更要求分工合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专业。

(一)产教融合阶梯模式的形成

由于区域社会发展的需要,中职和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受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产教模式的融合需结合服装专业设置现状,进行有机的结合。

1、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中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来自企业一线的教师是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学校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措施来抓,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将“双师型”专业教师的培养纳入职业教育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型人才的引进应该是重要的人才引进计划,如果不能破解机制的制约,将真正的技术人才引进到学校,如果仅从“双证”、“双素质”来界定,仍旧不能摆脱高校教师“为证而证”的教育误区。

2、系统培养、多样成才

随着广东产业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专业人才,由此,中职和高职应顺应市场的变化,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其培养目标均以就业为导向。

通过三二分段的五年制学习,发挥中职高职在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利于加強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涵是推进两者的紧密衔接,这需要明确思路和目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不同层次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加强教师和学生不同层次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行、校、企合作共赢模式

行、校、企合作育人,以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将市场的动力助推作用最大化,同时推动校企联动,共建基于行业所需的多种合作模式的生成,将促进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教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平台等的生成,切实增强在校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发挥行、校、企合作办学优势,以广东服装产业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二)打造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汇聚产教两方面力量和资源共同提高职业教育人才质量,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是主要力量,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统筹作用,又要尊重市场在产教融合中起决定作用的规律,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学生等各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有效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

1、多元主体组建职业教育集团

中、高职教育集约发展是未来的主趋势,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以高职院为龙头,组建企业和中、高职院校广泛参与的职教集团,通过一系列新机制和项目的带动,促进集团成员深度融合,形成走规模化、集团化教学联合体,提升中、高职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开放共享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各自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改革成果,高起点地推动自身建设、形成特色和优势,提升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教育整体实力的提升。

2、强化组织领导与督导评估

人才培养工作其实是“一把手工程”,这里明确了领导的带领作用,中、高职院校要在确保人才培养水平达成一定成果的前提下,建立健全组织管理体系,形成高职院校自我发展、自我评价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等,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改革教学管理,强化督导评估,通过督导的听、评等举措,发现、解决专业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以提高教育质量,办出中职和高职各自的特色。

3、强化职业教育办学特色

中职和高职办学特色是办学理念、独特的办学风格,以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个性化方式与思路,是衡量一个学校办学特色的“指标”。办学主体对教育规律的时代内涵的深化和张扬,是发现发掘自己的办学优势,并逐渐积累,使其由一种潜质变为显性特征的过程,特色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

服装设计专业中职与高职的教学优化衔接与产教阶梯模式的探讨,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以推动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如何发挥中职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引领作用, 提出了职业教育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教学和产教模式的衔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并以战略高度进行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程序设计课程中的阶梯式教学模式 篇6

1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分析

程序设计课程主要以计算机的程序语言为主, 其中计算机的高级语言C语言就是非常典型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那么, 在进行这些程序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存在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对于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1.1 程序设计课程的课程安排分析

对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们而言, 在进入高校校园的第一时间里, 对这些校园的生产和气息都非常陌生。因此, 在接受新课程的时候也显得有些不适应。例如, 程序设计课程中, 安排在大学一年的就是计算机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C语言是计算机的高级语言, 在没有进入高校之前, 学生们还依然适应着高中的学习方式, 而接触的内容也无非是一些数学和语文外语等相关知识。但是, 进入高校之后, 一开始就要学习C语言这样的一门逻辑思维要求很强的学科。因此, 给许多的学生们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中, 最大的影响就是无法真正去适应这样的一门课程。可以认为, 在学生们的脑海中, 对于这样的一门课程根本没有一种成形的概念。几乎根本无法理解其中要讲授的内容, 从而造成了课堂教学效果差, 而学生成绩不高的现象。

1.2 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难点

对于程序设计课程而言, 其时间的安排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对于其教学方面的难点, 则更加普遍。

首先, 在学生们的思维当中, 还没有存在这些所谓逻辑上的程序语言的概念。如同学习物理一样, 学习一个物理知识, 但是却无法将其物理意义进行理解。那么, 就会造成学习的过程中很难进行进一步学习。因此, 在诸多的教学案例中, 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难度相对而言, 是非常大的。

其次, 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跨度过大, 让学生们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进行适当的理解和消化。这样的现象非常普遍, 以C语言的教学为例:在步入大学之前, 大学生们根本没有对这类课程有过接触。从调查中可以发现, 大多数学生对于C语言的学习表示很痛苦。由于对于C语言的逻辑性和认识根本无法第一时间理解, 学习起来总是感觉摸不着边际, 从而导致教学的教学效果一般, 而考试成绩也不理想。

最后, 学习的难度要区分, 并能毫无章法。程序语言的学习,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逻辑思维的搭建。那么,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往往缺乏这样的必要流程, 从而影响学生们学习的效果。

2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阶梯式教学的模式可以理解为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 实际上就是通过阶段式的教学方式进行课程知识传授。一般情况下, 通过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并提高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适应程度。那么, 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应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应用呢?如何更好的利用阶梯式的教学模式,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

2.1 同时期内的阶梯式课程安排

实际上诸多高校已经开始使用阶梯式的教学方式, 其中, 具体到同一时期的教学方式也非常明显。例如, 以计算机系统与C语言的课程为例, 其中计算机系统是一个比较宏观的概念, 但是对于学生们而言, 可能更容易去理解。那么, 在同一个时期内, 就应该考虑先进行计算机系统的学习, 其次再进行C语言程序的学习。另举例, 计算机C语言与计算机汇编语言与数据结构, 这些课程都是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是, 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 这些课程的教学进度和安排是非常重要的。

2.2 不同时期内的阶梯式课程安排

大学的四年学习时间, 学生们的精力并不是都在学习上。来到了大学, 学习逐渐成为了其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学习结构, 造成了学生们不会和中学的学习一样对一门课程进行特别深入的研究。那么, 针对目前这样的问题, 需要做的是通过对课程的合理安排, 实现阶梯式的教学模式, 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那么, 不同时期的课程安排是采用一种比较科学的阶梯式安排顺序, 让学生们能够从基础进行学习, 然后培养学生们对深层知识的渴望, 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教学。举例说明:C语言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安排实际上就非常合理, 其中C语言是高级语言中的最基础的语言, 是学习其他语言的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也称为C++, 就是在C语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课程。两者在时间上的安排就是先安排C语言的学习, 然后再安排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学习, 从而实现了非常好的过度阶段。那么, 与之相反, C语言与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能够很好的进行阶梯式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们能够学好C语言课程的前提下的。因此, 更为重要的是需要再学生们刚刚接触的时候, 就能实现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如果C语言的学习一定要安排在大学一年级, 那么就需要安排几门相关的逻辑语言学习的课程, 例如数据结构以及概率论等这样的课程, 并且在一周的课程安排时间内, 要先进行这些基础课程的学习, 然后再学习C语言这样的程序语言课程。这样的安排方式, 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学生对于新课程的不适应程度。在循序渐进中学习知识, 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方法。

总之, 不管是如何进行阶梯式的教学模式应用, 都要考虑到如何加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通过阶梯式的教学模式的应用,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效率, 让学生们真正的去享受学习。

3 结束语

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与其他的课程不同, 其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为了能够满足不同学生对于新课程的适应程度, 应该能够适当调整程序设计课程的时间。在不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应的知识, 从而保证学习的阶梯性, 更容易让学生们接受。因此, 针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安排, 高校和教师应该能以阶梯式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课程的安排。在教学的过程中, 能够以按部就班的思路进行教学, 就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积极的心态。否则, 在最初的时候就让学生们无法理解, 那么以后的教学也必然非常困难。总之, 采用阶梯式的教学方式, 是目前相对而言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魏绍蓉, 杜秋霞.基于项目设计的程序设计 (VB) 创新教学方法研究[J].福建电脑, 2013 (1) :179-180.

[2]陈嵘, 雷俊卿.VB调用AutoCAD绘制结构工程配筋图程序设计方法[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 (1) :120-123.

[3]刘生, 陈怀宁, 陈静, 等.未知主应力方向残余应力的压痕应变法测量及其程序设计[J].压力容器, 2013 (2) :36-40.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7

一、阶梯式教学模式解读

阶梯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 设置不同难度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目标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 不断指导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由低难度目标向高难度目标进行层进式的学习, 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种教学方面就是阶梯式教学。在阶梯式教学中, 目标的设置, 要能够发挥激励性的作用, 能够引发学生不断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在实施阶梯式教学中, 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阶梯式教学模式在激励肥胖生进行体育锻炼兴趣方面的作用

据调查, 大多数肥胖学生在心理上并不讨厌上体育课, 但在实际表现中, 却很抵触参与体育运动, 表现出对体育学习的冷漠。肥胖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主要是因为:第一, 肥胖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之所以肥胖, 主要是缺乏体育锻炼, 他们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他们感觉身体负担较大, 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经常感到上气不接下气, 感到身体不舒服, 因此, 更加抵触体育锻炼, 变得更加慵懒, 这种慵懒又使他们更为肥胖, 形成恶性循环。第二, 很多肥胖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心里都有所顾忌, 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如其他同学好, 甚至有些动作会被其他同学嘲笑, 他们心理自卑情绪严重, 因此, 在体育锻炼中更加的被动, 能逃就逃, 能躲就躲。

而阶梯式教学模式, 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即使是肥胖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效完成目标, 体验到锻炼成功的快乐, 感受到实现目标的喜悦, 因此, 阶梯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肥胖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只有肥胖生有了参与体育的兴趣, 并且敢于乐于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肥胖生才能有效发挥自我潜能, 努力克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困难, 参与体育锻炼, 感受到体育锻对于增强体质, 对于减肥方面的重要价值, 从而喜欢上体育运动, 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念, 获得运动的快乐。

三、运用阶梯式教学模式, 激发肥胖生体育锻兴趣的措施

(一) 设置层次目标, 体验运动成功的快乐

对于肥胖学生而言, 他们由于身体负荷过重, 在参与体育过程中会有不适感, 因此, 教师在实施阶梯式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 对于肥胖生而言,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从而达到有效锻炼, 有效发展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助跑式跳远的内容时, 教学要求是两米的起跳距离。但这种要求对很多学生而言, 都能实现, 但对肥胖生而言, 却使他们望而生畏, 影响肥胖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调整跳入沙坑距离, 降低练习难度, 设置不同的起跳距离,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 通过努力有效完成适合自己的目标, 这对于激发肥胖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使他们体验运动成功的快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提倡互助学习, 合作学习

在阶梯式教学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目标选择为基础进行互助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同样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结合成互助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的身体素质相对接近, 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活动, 肥胖生也不用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而不其他同学嘲笑。这对于激发肥胖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促进组内成员有效交流, 互帮互助, 协作学习,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 培养学生骨干,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辅导作用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将集体教学转变为小群体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重点培养一些体育素养高的学生为学生骨干, 在培养出骨干后, 积极鼓励他们到小组中发挥指导作用,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这样, 可以解决高校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 学生骨干的力量是很大的, 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 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指导。在这种教学中, 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关注, 这样,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一些肥胖生, 对肥胖生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 这对于增强肥胖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肥胖生顺利完成自选目标, 掌握体育锻炼技术技能, 体验体育运动成功的快乐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要关注肥胖学生, 通过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增强肥胖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通过教学模式创新, 使每个学生包括肥胖学生都能感到到体育锻炼成功的快乐,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 2013 (03) .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8

就高等药学教育而言, 实践教学是改革和构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需求的实践教学的新体系, 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内容是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重要使命[1,2,3,4]。我们在分析国内外药学教学实践模式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我院实际, 努力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 对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包头医学院药学院是2006年成立并开始招生, 只有一个药学专业, 起步晚, 底子薄, 基础差, 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顺应国内外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迎头赶上药学教育改革的大潮,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 借鉴国内兄弟院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教学经验, 结合我院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 我们提出了建设“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1.1 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新模式的提出

“一体化”主要是指教学内容的一体化。将过去依附于各门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内容 (包括各类实验、见习、实习等) 进行整合, 单独设课, 成为一门与各理论课平行的独立课程。“阶梯式”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渐进性和阶段性, 是对渐进性教学过程的形象化表达。“多层次”是指课程设计的多层次, 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而言, 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实验课按照目标、任务、难易程度、技能要求的不同, 划分为四个级别层。

1.2“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强化实验教学的地位, 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打破原有实验内容和教学模式, 不断更新实验内容, 大力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使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有目的地进行探索和研究, 设置“一体化课程、三个阶段、四个层次”构成的“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围绕创新药物的研究与开发的实践过程, 建立包括中蒙药的采集、栽培、鉴定、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研究、药物合成、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效学与安全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内容的一体化药学实验教学体系, 让学生从实验方法学的角度, 理解新药研究从合成、制剂、质量控制、活性与安全性评价的全过程;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入手, 设定部分基本技能训练实验, 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比例。训练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技能,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思维。

1.2.1“一体化”

将药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的实践内容以及药学专业的专业课程药物化学、天然药化、生药学、药用植物学、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理学中的实践内容全部整合成一门课程, 即药学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即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整合为药学实践Ⅰ, 药用植物学、生药学整合为药学实践Ⅱ, 有机化学、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整合为药学实践Ⅲ, 药物分析、药理学、药剂学整合为药学实践Ⅳ。

1.2.2“阶梯式”

将药学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逐步实施。第1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与创新意识, 教学内容以认知见习和基本技能性实验为主;第2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巧与创新思维, 教学内容以社会调查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第3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以社会实践和自主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为主。

1.2.3“多层次”

主要针对实践教学中的实验课而言, 将教学过程中的所有实验课按照目标、任务、难易程度、技能要求的不同, 划分为4个级别层。 (1) 基本技能性实验, 如化学基本操作实验; (2) 综合性实验, 如天然化合物提取、分离、精制及结构测定方法综合实验等; (3) 自主设计性实验, 如化学药物的结构设计与合成研究实验、合成药物的工艺路线设计、工艺条件选择与优化方法实验等; (4) 研究性实验, 如新药开发的药效学与毒理学实验、药物的质量标准建立实验等。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改变学生对药物研究缺少整体认识的局限性, 首次将与药物研究有关的药学3大学科 (药剂学、药理学和药物分析) 的实验课程进行整合和调整, 使学生受到药学研究实践的系统训练。将与创新药物的研究和新药的研制与开发有关的知识整合到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对药物研究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如通过选择一个合适的药物, 让学生从此药物的合成开始, 经过药物的生物活性测试、药物的剂型选择和制备到药物的质量控制和纯度测定的系统实验训练, 建立药物研究的整体概念。

2 实现“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措施和方法

2.1 改变实验教学手段和方法

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 把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育技术结合起来使用, 使其相得益彰, 提高教学质量。尽可能通过课件、软件、录像等实现实验教学多媒体化, 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内, 及时了解新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技术,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开阔眼界, 弥补由于条件限制等带来的问题。

2.2 改革实验考核机制

要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必须加强实验考核。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每学期的考核成绩均包括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 分4个学期进行考核, 最后4个学期考核成绩的平均值即为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每学期实验考核可分为两个方面: (1) 平时成绩, 包括实验预习情况、实验态度、实验积极主动性、回答问题的准确率、实验操作的规范度、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结果、实验报告、实验成败分析和实验改进设计等; (2) 考试成绩, 包括实验理论考试成绩 (实验原理、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等) 和实验操作考试成绩。

实验成绩评定总体要求: (1) 平时成绩 (60%) :包括预习报告、课前提问 (10%) , 实验操作 (30%) , 实验报告 (20%) ; (2) 期末考试 (40%) 。

2.3 加大开放性实验建设力度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加大开放性实验力度, 一是开放实验教学中心, 二是开放教师科研实验室、毕业生专题实验室, 让学生进行自主选题研究。利用学院的科研力量, 依托学科优势, 每学期由学院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及国家级课题和自治区重大项目负责人结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给出题目, 或学生自选题目, 每4~5人1组, 学生独立设计及实施方案, 竞争获得科研课题, 然后在其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在实验中心进行开放性实验研究。

2.4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

将科学研究融入实验课教学, 充分利用开放实验室, 鼓励教师利用实验室的有利条件, 围绕教学和社会需要, 努力开展科学研究。吸收学生进入实验平台开展研究性实验、组织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和创新设计, 明显地提高了实验设备利用率, 充分发挥了实验室效益, 也有利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把科研成果引入实验教学之中, 努力使教学过程带有研究性质, 保持实验教学的先进性, 使学生在学习阶段接触学科前沿, 学习科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知识。

2.5 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人才队伍建设

着力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结构优化、数量合理、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技术精湛、具有创新精神的相对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对实验技术人员要试行多种用人管理模式, 鼓励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进入实验教学与技术队伍, 努力为他们创造业务发展的环境与条件, 并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培训, 努力提高实验室人员的业务素质。

3 讨论

自2011级药学本科生开始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药学专业实验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已基本形成了“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的教学体系,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机制的改革取得很大进展, 在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与科学研究兴趣、促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实践教学改革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还有很多改革和研究工作有待深入, 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做下去。我们的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 但与新时期高等教学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 还需继续努力, 我们必须牢牢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本位思想, 在实践中总结、在探索中前进, 摸清药学本科实践教学的特点, 把握人才培养的规律, 从而探索出一条符合药学本科教育实践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药学教育模式现状的基础上, 结合本院特点, 提出药学专业“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新模式, 介绍了在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等基础上对构建药学专业“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关键词:药学实践教学体系,一体化,阶梯式,多层次

参考文献

[1]朱向群, 胡朝晖, 刘湘晖, 等.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01, 18 (1) :109-111.

[2]冯素香, 刘培, 许闽, 等.构建多模块实践教学模式, 推进药学创新人才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1, 30 (1) :129-131.

[3]罗向红, 吴春福, 毕开顺.药学类专业实践教学新体系的建立与实施[J].药学教育, 2006, 22 (5) :1-4.

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 篇9

关键词:显微外科,实训教学,考核模式

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是当代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培养住院医师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技能的过程, 目前已成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1]。因此, 住院医师临床技能培训日益受到医学院校重视。近年来, 显微外科技术发展迅速, 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技能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学科, 如手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移植外科、实验外科等[2]。因此, 规范化、系统化的显微外科技能培训尤为重要。以往, 传统的师带徒式外科手术教学是基于患者的临床教学模式, 极大地限制了临床教学效率[3]。本课题拟系统建立由骨科显微外科技能培训大纲、培训教材、典型病例库和培训操作模型组成的骨科显微外科技能培训体系, 同时确立并细化显微外科理论与技能考核评分要点, 对住院医师进行阶梯式教学, 以提高其骨科显微外科技能和临床水平, 对骨科系列显微外科技能培训精品课程进行有益探索与准备。

1 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设计教学过程, 对住院医师进行阶梯式教学, 强调讨论互动与仿真模拟, 共5个阶段。

第1阶段:思想启迪。邀请我院显微外科专家对显微外科的发展史及概述、断指再植、显微外科技术的应用领域、常用皮瓣介绍、血管神经吻合技术以及目前显微外科热点与进展等作专题讲座, 拓展住院医师视野, 加深对显微外科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多媒体形式, 使其了解我国显微外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激发学习兴趣。

第2阶段:理论授课。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影像、图片资料, 以多媒体形式讲解显微外科学内容。教师通过PPT、教学视频等, 详细讲解显微外科技术, 为住院医师后续实际操作培训打下坚实基础。住院医师也可与教师进行互动, 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

第3阶段:实战模拟。显微外科手术是在显微镜下放大数倍或十余倍视野下完成的。刚开始住院医师不能适应镜下操作, 不了解操作范围、空间, 通常动作不协调、手忙脚乱, 不能把握操作的动作幅度和夹持力度, 导致显微器械置于操作视野都很困难。针对上述问题, 可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的培训模式, 使住院医师逐步适应显微镜下操作, 掌握显微外科技术;鼓励住院医师课下进行猪皮、猪蹄缝合训练及橡胶血管吻合训练。

第4阶段:实体训练。待住院医师了解显微外科基本理论、掌握模拟训练的基本技术后, 对其进行活体血管吻合训练。选用体重250~350 g的SD大鼠尾中动脉作为活体血管, 在16×显微镜下, 应用11/0~12/0无损伤缝线吻合其尾中动脉, 要求使用正确的吻合方法, 保证吻合口通畅。

第5阶段:互动讨论。根据理论及操作培训, 住院医师可进行有针对性地提问, 教师给出参考答案并对其技能操作进行评价。

2 教学目标

2.1 建立显微外科理论体系

以提高住院医师显微理论知识为目的, 重点培训与考核骨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基本理论、基本设备 (如显微镜、显微器械、各种缝针的结构与性能) 、器械的存放保养等相关知识。并配套开发显微外科技能培训教材、显微教学课件, 建立典型病例库和试题库。

2.2 建立显微外科技能培训课程体系

以提高住院医师显微外科技能为目的, 对其进行显微镜、显微器械使用的适应性训练、单层橡皮膜缝合训练、离体血管吻合训练、活体血管吻合训练。通过4个阶段的阶梯式操作训练, 对住院医师每项显微外科技能进行培训和考核, 确立并细化每项显微外科技能考核评分要点, 以期科学、准确评估住院医师对各项骨科显微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 并帮助他们统一、规范操作。

2.3 评估教学效果

采用历史对照方式, 将受训医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成绩与前几年的考试成绩作比较, 评判教学效果。分别对住院医师进行理论知识和技能培训与考核, 评判教学效果。

3 教学意义

显微外科技术是在传统外科手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期只是为了满足患者的外观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患者对其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尽管目前已推出专用显微镜和整套的专用器械, 并为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但由于其操作精确、技术要求较高、培训周期长、对操作人员要求高、设备昂贵, 故在国内的临床推广中严重滞后。因此, 虽然国内的教学模式及培训教材众多, 但并未出现规范、统一的教学模式和培训教材, 各培训机构都在不断探索与改进。

国外在基础教学、临床教学和临床实践上实现了科学、有目的地相互促进。学生在第一学年便可接触标准化病人 (SP) , 可通过模拟病人、智能的综合模拟系统了解“病人”生理状态, 也可以在模拟病人身上进行相关临床操作, 以提高临床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4,5]。

在临床能力考核中, 传统的临床考核模式采用真实患者进行考核, 这一方面违背了理性化和人性化原则;另一方面由于真实患者病情不明确, 往往会导致考核标准不统一, 无法保证考试的客观性、公正性, 不能准确衡量学生的真实水平。

对住院医师进行骨科显微外科技能培训, 既可以引进先进的临床教学设备与智能化教学系统, 丰富教学内容, 为临床教学改革提供可行性基础, 又可以使显微外科技能培训规范化、标准化, 使考核工作系统化, 提高考试公平性、公正性, 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解决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问题, 建立系统的显微外科技能培训基地, 对外科住院医师进行规范培养, 从而提升临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金伟, 蔡林, 陶敏.显微外科和腔镜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 2008, 16 (6) :1250-1251.

[2]胡旭颈, 张宗端, 郑斌, 等.眼科显微手术技能分级培训模式的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 (9) :634.

[3]贾仲红, 孙建军, 刘阳, 等.PBL教学法在耳显微外科手术解剖训练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 2010, 9 (6) :813-816.

[4]Ghanem A M, Hachach-Haram N, Leung C C, 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or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terventions in microsurgery[J].Arch Plast Surg, 2013, 40 (4) :312-319.

以阶梯式体验推进实践性社会教育 篇10

案例一:在“香喷喷的食物”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了解各种美食的名称也品尝了许多美食,主题活动更加注重社会领域方面的真实体验,和孩子们一起开启自制美食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阶梯实践:家长协助购物,稳扎稳打,亲子制作水果创意拼盘。家长协助孩子走进超市选购水果,掌握挑选水果的生活技巧,初步了解购物的全过程。家长引导幼儿将水果清洗、去皮、切割、造型、拍照、品尝。

第二阶梯实践:小组购物,摸索前行,面点师助教饼干制作。幼儿根据面点师给出的制作饼干所需食材的图片,分小组分食材进行采购。在商品繁多的超市里怎样才能尽快找到自己小组所需的食材是本次实践的主要任务。记得孩子刚进超市后某小组成员就在路线上产生了分歧,孩子们大胆地说明自己选择路线的理由并说服他人,学会了看标志牌;在找不到商品的时候,孩子们出主意、想办法,学会了用礼貌的语言与超市工作人员进行交流。购物后幼儿在面点师的协助下学习制作饼干,品尝美食,并懂得分享,向其他班级赠送美食。

第三阶梯实践:动手实践,大步迈进,帮厨乐享蒜苗炒蛋。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期,孩子们每人种植了一盆大蒜,每天关注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照顾自己的大蒜宝宝,待蒜苗长高后孩子们开始跃跃欲试,每人收割自己的蒜苗;小组尝试摘菜、洗菜,孩子们相互学习:“这个怎么摘,是这样吗?”“你看我洗得多干净!”厨房师傅指导幼儿自己动手打鸡蛋、切蒜苗、观看蒜苗炒蛋全过程,体验动手劳动的快乐。孩子们还提议发出邀请函,欢迎其他班的小朋友来班级做客,品尝美食蒜苗炒蛋。

案例二:在“秋天多么美”主题活动中,好多幼儿园都会带孩子们感受秋天的丰硕和美丽,组织孩子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不以一次收获作为活动的结束点,秋收过后等待春暖花开,进入第二实践阶段:在班级自留地上进行播种,体验播种的乐趣,掌握播种、管理的技能,感受农民的辛苦。

上一篇:提高护理管理效能下一篇:职业基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