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式教学模式

2024-05-20

阶梯式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阶梯式教学模式 篇1

“阶梯教学法”是指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其主要特点是目标具体, 升级适度, 符合学生的心态, 使学生有成就感。笔者将“阶梯教学法”应用于《药物制剂技术》的实践教学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可为高职药学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传统《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药类高职教育培养的是能满足医药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 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是, 传统的高职院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实践教学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

实验项目更新缓慢, 缺乏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新缓慢、内容单一, 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太少。有些院校甚至以验证型实验为主, 学生只需按照实验步骤操作就能得出结论, 使学生只会单纯的机械操作, 逐渐丧失了实验主动性,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综合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灌输式教学, 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对学生采取传统的灌输式教学,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 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均受到严重限制, 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灵活性和创新性的培养。

实践环节各行其政, 缺乏阶梯性《药物制剂技术》相关的实践环节较多, 如认知实习、专项技能实验、综合实验实训、顶岗实习等。指导教师各行其政, 有些知识点多次重复实践, 有些知识点却从没涉及;各实践环节没有阶梯性, 目标不具体, 升级不适度。

为此, 我们打破传统的陈旧模式, 尝试建立一个适合于高职办学要求的、有活力的、开放式的《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

《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根据医药类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结合《药物制剂技术》实践环节内容, 我院建立了“认识实习→药物制剂技术实验→综合实训→药物制剂工考工→顶岗实习”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 并在我院生物制药专业进行了实践。

第一阶梯———认识实习第二学期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 (包括制药企业、药检所等四家企事业单位) 认识实习两周。认识实习期间, 学生通过听报告, 实地参观, 与企事业单位人员座谈、讨论等形式, 了解未来就业岗位的工作环境, 认识本专业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增强对药物制剂技术的感性认识。例如, 学生通过对银杏叶片生产车间的认识实践, 对片剂的生产工艺、生产设备、质量检验、GMP等知识有了初步了解, 开阔了视野, 了解了未来的工作环境。

第二阶梯———药物制剂技术实验第三学期, 在认识实习及《药物制剂技术》理论课基础上, 开设《药物制剂技术》实验。首先, 开展专项技能实验, 如散剂、颗粒剂、栓剂、软膏剂等剂型的制备及质量检验等。专项技能实验项目适时更新, 激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 避免了传统验证实验的简单重复训练。其次, 将基本操作技能 (包括称量、粉碎、混合、制粒、干燥、压片、抛光、胶囊填充、提取、过滤、蒸馏等) 融入专项实验中, 合理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使学生掌握普通制剂制备的基本要点、设备操作、质量检验等知识。

第三阶梯———综合实训第四学期, 在专项技能训练的基础上, 整合医药专业多学科知识, 开设多学科交叉的综合型实训, 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主动综合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等多学科知识, 融会贯通, 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果。例如, “综合实训三:维C银翘片的制备及其质量检验”涉及药剂学、药物分析等多学科的知识, 学生在实训中练习称量、粉碎、混合、制粒、干燥、压片等基本操作技能;对片心分别进行薄膜包衣和包糖衣, 并对不同包衣工艺流程及其优缺点进行比较;利用药物分析知识对不同工艺生产的片剂进行质量检查, 分析总结实验结果, 撰写实训报告, 在师生之间进行实验总结和交流。

第四阶梯———药物制剂工考工第四学期, 组织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考工。我院建立了药物制剂工初级工和中级工考点, 组织药学骨干教师编写了考工大纲、指导书、知识技能试卷库和操作技能试卷库。根据大纲, 组织学生参加药物制剂工考工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训练及考工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实践技能。

第五阶梯———顶岗实习第五、六学期, 按照专业将学生安排到制药企业、医院、药检所等单位顶岗实习, 学生直接参与药物制剂生产、研发、质检、调剂等工作, 将所学知识技能应用到实际之中。顶岗实习过程中, 学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 主动性很高, 不但巩固了学生的理论和实践技能, 而且加强了自身的职业感和使命感, 为将来的择业、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在我院生物制药专业学生中试行三年, 结果表明:该教学模式具有目标具体, 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 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等特点;该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 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使学生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扎实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学生实验教学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药物制剂工考核通过率有了较大提高;学生得到了实习和工作单位的好评, 就业率也明显提高。

摘要:分析了传统《药物制剂技术》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建立并实施了“认识实习→药物制剂技术实验→综合实训→药物制剂工考工→顶岗实习”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结果表明:《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实践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实践知识和操作技能, 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

关键词:高职,药物制剂技术,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阶梯教学法

参考文献

[1]郑珂.《药物制剂工程技术与设备》课程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医药, 2009, 22 (3) :338-339.

[2]刘芳, 罗跃娥, 刘斌.药剂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 2008, 19 (9) :2195-2196.

[3]张玉祥.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43 (9) :38-39.

[4]赵亚丽, 万春艳.谈高职药剂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5 (11) :465-466.

[5]王建梅.提高高职药学专业药剂学实验实效性的实践[J].药学教育, 2008, 24 (6) :44-46.

[6]邓莉, 鲁莹, 邹豪, 等.药剂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药学教育, 2007, 23 (4) :302-303.

[7]姜素芳, 何丽华, 周学军, 等.药剂学开放性实验教学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 2007, 4 (21) :154-155.

[8]杨红梅.药剂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设想与实践[J].华夏医学, 2005, 18 (4) :637-638.

[9]李茂盛.药剂学模块教学法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的实践与体会[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11 (2) :104-106.

[10]韦丽佳.药剂学实训教学改革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08, 6 (18) :3.

英语教学法之阶梯式教学法 篇2

阶梯式教学法也叫做“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十字教学法。这一教学法从我国国情出发,汲取了国内外英语教学法的长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方法。这一方法注意结构与功能结合,听说与读写并重,实行“提前略学——实践提高——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即“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途径。

这一方法之所以叫做阶梯式教学法,是因为一切教学活动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安排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像登山一样,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攀登,可以顺利地登上顶峰。“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本身就是一个阶梯,例如,学好语音为学习词汇创造条件,学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又为阅读扫清障碍。此外,“语音、词汇、语法、阅读、写作”五项教学活动都是阶梯式安排的,例如,语音教学有“音素——拼读——规则——实践”阶梯,词汇教学和语法教学有“略学——复现——细学——活用”阶梯,阅读教学有“合——分——合——分”阶梯,写作教学有“词——句——段——文”阶梯等。

数学阶梯式校本教研模式 篇3

一、观摩学习

每个教研组集体教研的时间为连续的两节课,一般学期初我们会分专题安排部分观摩课。例如,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要经历概念的形成、概念的表述、概念的分析、概念的应用等阶段。但很多教师不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只是重视概念运用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定知识加工能力的学生就走在了前面,其他学生则获得的概念是一种“夹生饭”。长此以往,给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带来困难。针对这种现象学校专门安排了“数学概念教学专题”,通过优秀教师授课、观看特级教师录像,了解概念课的上课基本模式。

二、讨论

就观看的课提出自己的见解,梳理出值得借鉴的内容。名师上课自然精彩,然而生源不同,环境不同,教师自身素养的差距等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自身情况展开细致的讨论,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我们整合大家的力量,讨论出哪些可用、如何使用、用在何处……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这个内容很抽象,上课使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圆2等分,用红绿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8个小扇形,将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半圆中移出排成红绿两队,又把两队合并成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然后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割补、拼合,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接近长方形。学生的思维就会由模糊变得清晰,能够想象到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可以转换成一个和它等积的长方形。一个复杂的化圆为方,化曲为直的问题在有限的时空内让学生得到认知感知,学会了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且有机地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数学教师纷纷表示,遇到合适的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一定比枯燥的讲解更受孩子们欢迎!

三、反思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通过开展实验课例研究,进行一课一反思。每听完一节课,教师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形成一篇教学反思,一节课带出一次反思交流,形成“1+1>2”的教研实效。因为都是自己的亲身经历,都是信手拈来的材料,因而这种形式颇受教师的欢迎。同时教师通过及时的、不断的反思,也积累了素材,锻炼了思考能力,開拓了思维方向。随笔式的反思为老师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技能,为以后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奠定基础。

四、模仿

仿照观摩的优质课的整体思路进行备课,组织课堂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不能要求老师一下子将名师精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但必要的模仿确实是促进内化进程的催化剂!

五、再讨论

观摩之后,学校每周随机抽取一位教师上课,提前两节课通知到教师、分管领导及所有组员参加听课,课后一起进行会诊式研究,实则为个案研究。具体做法是:先由上课教师介绍设计思路,然后教研组成员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反馈艺术、习惯性行为等方面“把脉诊断”,细数“健康”状况,描述“病情”表现,分析“病情”成因,提出“治疗”方案。发现其闪光之处,作为今后教学的范例;找出其中不足,引以为戒。在研讨中,授课教师所在的年级段教师作为主要发言人,从环节设置、传授技巧等方面作比较细致的剖析,与授课老师探讨最适合本年级段孩子们的教学方法;其他教师主要从知识的联接与铺垫等方面做出提醒或引发感悟,以此促进全体教师的快速成长。

六、实践

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扎扎实实和将所学知识结合自己的再创造,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切实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

经过“阶梯式校本教研”,使我们看到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变化。首先,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方式在变,由原来的规定统一式,变成了课题研究式、课例教学式、案例反思式、教研沙龙式,将教师引向问题解决,使教师围绕专题,探寻对策,不断改善自身的教学实践,不断积累经验,达到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同步提高。将教师引向实践追踪,学会对某一个共性问题进行深入的研讨,教师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大家目标一致,共同献计献策,形成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其次,教师开展校本教研的角色在变。教师更善于从身边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发现研究,并从中获取信息,改进教学。教师更注重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提高,学习型组织的建立逐渐形成良好的态势。教师主动研读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指导实践,去审视课堂教学,去反思教学过程,去分析成败得失,不断增强教学研究的主人翁意识。

“阶梯式”校本教研模式的开展,使学校的管理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老师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大家纷纷表示,现在有了名师导向,再加上自己的再创造,课堂教学活跃了,教学水平也相应提高了,这的确是迅速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条捷径!

参考文献:

[1]姜连龙.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J].中华少年,2015(18).

[2]丁毅.初三数学复习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5(14).

阶梯式教学模式 篇4

俗话说得好:“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自然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吸引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阶梯式”的导入能更好地体现出这样的效果。此课的导入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层次一:( 课前谈话) 教师和初次见面的学生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后面上来的同学争取把把都赢老师。 ( 老师的出拳规律是:石头、布、石头、布) 这一层次是让学生在课前游戏中初步感知一一间隔排列,体会在玩中也能学数学,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层次二:玩“猜一猜”的游戏。绿灯笼、红灯笼、( ) 、红灯笼、绿灯笼。这一层次是通过整体观察得到绿灯笼和红灯笼是一一间隔排列,然后应用此规律解决局部一一间隔排列问题。通过学生的仔细观察, 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局部到整体一一间隔排列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层次三:在学生列举生活中一一间隔现象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主题图请学生说出谁与谁是一一间隔排列的。 ( 手帕与夹子、兔子与蘑菇、木桩与篱笆) 这一层次是通过寻找生活中的一一间隔现象,让学生切身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是数学的原型,使学生感受到只有学好数学才能更好地适应生活。

此课的导入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现象,通过划拳、猜一猜和找一找的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猜测和验证得到一一间隔排列的表象,也让学生通过游戏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二、“ 阶梯式”新授,推动学生乘风破浪

“阶梯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数学新授知识的可操作性。

本课在学生通过观察物体位置后知道夹子、兔子、木桩是两端物体,手帕、蘑菇、篱笆是中间物体,并统计出夹子有10个、手帕有9块,兔子有8只、蘑菇有7个,木桩有13个、篱笆有12个。然后,我分三个层次展开教学。

层次一:通过夹子的个数比手帕的块数多1,兔子的只数比蘑菇的个数多1,木桩的个数比篱笆的块数多1,得到两端物体的个数比中间物体的个数多1。这一层次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数量让学生感知两端物体和中间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 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层次二:( 追问)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呢? 以夹子和手帕为例说一说。这一层次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数量多1。第一方面是从局部到整体理解“一一间隔排列”:如从夹子、手帕、夹子,得到21=1;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得到3-2=1。然后,根据此规律推出结论:夹子的数量总比手帕数量多1。第二方面是以“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手帕、夹子”为例,根据数学上的一一对应的思想,一个夹子对应一块手帕,到最后一个夹子没有手帕和它对应,所以夹子的数量就比手帕数量多1,即两端物体比中间物体数量多1。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局部观和整体观,还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层次三: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一排,如果首尾不相同,又会有什么样的规律? 这一层次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运用刚学的一一对应思想就能很快地得出结论: 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排一排,首尾不同,那么这两种物体的数量是相等的。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辩证思维的能力。

通过“阶梯式”新授,教师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讲熟、讲透并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全面掌握所学内容中促使学生由“知”向“能”的发展。

三、“ 阶梯式”练习,促进学生挥戈深入

数学“阶梯式”练习既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又能使知识点更系统全面,从而更具实效性。在本课练习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层次一:马路一边有25根电线杆,每两根电线杆中间有一个广告牌,共有多少个广告牌? 如果题目的已知条件改成有25个广告牌,那有多少根电线杆呢?这一层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到这两题因为已知和所求的对象的不同,导致最后的结果不同。

层次二: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如果要锯成3段,需要锯几次? 这一层次从显性的一一间隔排列过渡到了隐性的一一间隔排列,锯的段数是两端物体,锯的次数是中间物体。通过这一层次使结论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

层次三: 用你喜欢的方式画一组两端物体相同一一间隔排列。根据学生画的( 大多数学生画的个数偏少) ,出示教师画的两端物体相同一一间隔排列图示( 篇幅所限,图略) 。提问:( 1) 老师画了多少个圆片和多少个三角?( 2) 如果我要使得圆片和三角一样多可以怎么办?( 3) 出示变式( 篇幅所限,图略) 。如果老师把刚才的“100个圆片”这个条件去掉,你还知道有多少个三角和多少个圆片吗? 根据排列的规律你能知道什么? 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通过这一层次训练让学生感觉到无论两种物体的数量怎样变化,只要它们是一一间隔排列成一排,两端物体总比中间物体数量多1。

高三数学阶梯式教学的实践与体会 篇5

苗学雷

【专题名称】高中数学教与学 【专 题 号】G312 【复印期号】2010年02期

【原文出处】《上海中学数学》2009年10期第37~39页 【作者简介】苗学雷,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215600)。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普遍感觉学习方法、思维角度与初中有着很大差别;学生之间的知识领悟与掌握能力,其差距也在拉大。经过高

一、高二的学习,很多学生能够基本掌握高中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方法,为高三数学复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在某些方面相对滞后,特别是对一些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定理以及公式缺乏深刻的认识,这势必给高三的复习带来诸多的困难与困惑。就这种情况,教师如果仍沿用过去在同一教材下采用统一要求、同一方法来授课,将不能充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很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甚至会造成两极分化愈加严重。如何避免这种情形出现,是高三数学教学急需讨论和解决的问题。

我校积极进行探索,在2009届高三年级采取了阶梯式教学方式,从高三学生存在学习能力、学习特点上的差别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全校12个班分为3个A类班级、7个B类班级、2个C类班级。笔者有幸参与了这次实践与研究,通过一年的阶梯式教学实践,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正视学生认知差异,进行课堂阶梯式教学

1.确立多元化的复习目标,提高学生的接受能力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课堂教学“双边”活动的出发点,是贯穿课堂教学的主线,它决定着整体教学的效果,关系着整个高三复习的质量。只有深入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充分研究考试说明与教学参考资料,才能把握好复习的方向。在处理教材内容与教学重点、难点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确定多元化的目的与要求,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与接受。

例如,在复习“等比数列”这一课时,要求B班学生首先要了解教材中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再了解另外两种推导公式的方法;而A班学生既要充分理解这个公式,也要巩固错位相减法求和、倒序求和等技能技巧;对C班学生,只要求了解教材上这个公式的推导过程,记忆这个公式。同时,分别配备了几道基础训练题,达到应用、巩固公式、锻炼运算能力的目的。如:

很多学生都反映,这样的授课,没有听不懂或吃不饱的现象,每堂课都会有新的收获。正是教学上有针对性地施教,才使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2.设置多样化的梯度例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例题的选择与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对于高三复习课尤为重要。一道好的例题不但能让学生全面复习该题所涉及的知识、方法,而且能让学生领悟解决该题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由于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不同,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配了恰当的例题,即使是同样的例题,也设置了一定的梯度。

例如,在复习“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的应用”这一节课时,我们在A、B班选择了下面一道例题:求证

①。课堂实践表明,A班绝大多数学生都能独立解决,能联想到以下问题:若α、β都是锐角,且则

②。B班学生也基本能够看出通过两两结合解决问题。但是,在C班,许多学生无法入手。因此,我们首先提出了上面那个简单的问题②,让学生自行证明,然后用引申的形式提出要证明的等式①,学生很快就解决,并且兴趣盎然。

3.丰富差异化的课堂提问,达到教学效果最大化

课堂提问既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灵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对教师能力有较高的要求。

在A、B班教学中,对基础题、容易题,让学生集体口答;对中档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以后,较为明显的结论,让成绩一般的同学回答;对逻辑思维强、概念综合程度较高的问题,在师生充分酝酿的基础上,让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回答或板演,或者分组讨论,推荐代表来回答或板演。

在C班教学中,对容易题、基础题,让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回答,让他们也能锻炼一下自己的能力,检测自己掌握的程度,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对中档题,重视师生共同分析,增加设问的梯度,减少设问的难度,让成绩较好的同学回答或板演,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调动全班学生的兴趣;对逻辑思维性强、概念综合程度高的难题,由老师主讲,进行启发与点拨,或者更换与之有相同知识点、解题方法相似的较为容易一点的问题。

这种差异化的提问教学方法,不但受到了学生的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也很快得到了学校老师的一致认可,在全校进行推广。

二、把握学生学习进度,进行课后阶梯式练习

1.课堂练习,针对性地解难答疑

巩固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反映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同时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因此,学生存在什么困难,就趁热打铁,用课堂练习帮助学生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梯度、难度的练习,其中基本要求、知识水平较为一致,但在解题技巧、难度上分了层次,与A、B、C班学生的水平、能力相适应。对A班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着力培养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在学生独立完成习题的过程中,适当指导、点拨,使他们的一些数学思维空间充分开拓。对B班学生,紧扣教学大纲,着重培养他们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灵活应用。对C班学生,采用逐个辅导、鼓励的方式,增加他们练习、板演的机会,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2.课外作业,从“量”向“质”的转变

每节课内容讲授完以后,学生都必须通过课外作业来巩固与提高。但是,课外作业如果一刀切,就会产生A班学生吃不饱,C班学生消化不良的现象。课外作业也应该有区别性、针对性,这也是阶梯式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在教学中,把课外习题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是A、B、C班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基础题、中档题,主要是与当天学习内容相关的姐妹题、变形题;选做题供A班学生或B、C班学有余力的同学来完成,主要是与当天学习内容关系密切的综合题、提高题。在C班的作业中,根据题目的难度,适当增加设问梯度或给出解答提示,使得C班中一部分学生也能完成,带动了C班学生完成课外作业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成绩。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课外作业的量与难度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适应。现在有些教师,一方面承认学生认知的差异,另一方面却为了提高后进学生的成绩,一味扩大课外作业的量,效果适得其反。课外作业要从量向质的方向转变。以B班为参照,对A班提高课外作业的逻辑思维综合强度,让他们在消化当天所学知识的同时,有一个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对C班部分基础较弱、成绩落后的学生,放低一些要求,有些弹性,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他们自主选择必做题的70%~90%,强化基础知识。虽然练习的量不大,但效果很明显,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基础知识扎实,思维能力得到强化,学习成绩逐渐赶上了B班同学。

三、优化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阶梯式检测

1.测试单元化,题型灵活化

学生在认知上存在差异,学习效果也有差距。在每一章节教学完成后,安排一次检测,试题都紧紧围绕教材、考纲,着重体现基本概念与基本技能,一部分还进行了必要的引申与拓宽。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思维能力,在试卷检测编排中采用这样的方法:同样的试卷,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A、B班学生应全部完成,C班学生可减去一道或二道题(作为附加题,让学有余力的同学完成)。对少数试题,给予不同的分值,即提高基础题、中档题的分值,减少综合题、提高题的分值。也可以采取不同的试卷,在基础题、中档题一致的前提下,适当改换一道或两道题。阶段性检测的效果是明显的,一方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能查找到教学中的一些薄弱环节,从而加以改进。

2.讲评有重点,辅导有区别

阶梯式讲评试卷是阶梯式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针对测试的结果和暴露的问题,根据A、B、C班的不同情况,在A、B班,对试卷中的典型错误进行集中点评,在强调基础知识、基本运算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注重引申、拓宽,同时配备一些形同质不同、形不同质相同的相似题、变形题以及加深题,进行再加工、再提高。在C班,根据每位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别辅导,一方面纠正他们的错误,辨析错误原因,另一方面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促使他们在学习能力上快速提高。

新毕业护士阶梯式培训模式探讨 篇6

作者简介:吕晓玉(1967-),女,广西桂林市,本科,护理部副主任,主管护师,从事护理管理工作,主管护理培训和教学工作。

【摘要】目的:探讨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和方法。方法:采取二阶段式培训模式,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培训对象的界定、培训目的、阶段培训计划、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结果:经过二阶梯模式培训,新毕业护士业务技能显著提高, 病人满意度明显提升,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带动全院护理质量明显提高。结论:新护士培训系统化、科学化值得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毕业;护士;阶梯式培训

我院在2006年1月由原桂林市第四人民医院(三级综合医院)与桂林市妇幼保健院(二级专科医院)组建, 原两所医院护理单元不一,服务对象各异,对新毕业护士的培训模式不同,为探索新毕业护士培训体系及效果, 特制定二阶段式培训模式, 经过3年时间,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6-2008年,我院共分配新护士88人,年龄17~22岁,学历结构:本科生 4人占4.5%,大专生28人占31.8%,中专生56人占63.7%。其中2006年:大专生5人,中专生9人;2007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1人,中专生25人;2008年:本科生2人,大专生12人,中专生22人。

2 新毕业护士三至五年培训模式(阶梯式培训)

2.1 建立完整的系统培训架构:包括对象的界定、培训目标、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方法、培训考核体系、培训评价体系的建立等。

2.2 培训对象:新毕业来院从事护理工作的护理本科、专科、中专生,从毕业第一年见习期到护士(师)阶段的培训。

2.3 培训目标:达到卫生部《卫生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护理师基本条件。

2.4 培训时间、阶段设置:培训时间为3~5年,分二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中、大专毕业后第1、2年,本科毕业后第1年;第二阶段为中专毕业后第3~5年、大专毕业后第3~4年,本科毕业后第2年。

2.5 培训方法

2.5.1 成立新护士培训管理小组:由一名护理部副主任为组长和各病区护士长组成管理小组,建立护理部→科护士长→病区护士长的层次管理体系。

2.5.2 建立《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手册》以国家卫生部《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为架构,结合培训大纲具体要求设置:①培训大纲、培训计划;②科室轮转计划;③培训考核实施记录;④基础护理记录等。

2.5.3 第一阶段的培训:①岗前培训一周,考核合格后转科室培训。②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巩固专业思想、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明确临床护理工作程序和工作职责,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指定带教老师负责进行培训考核,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每3个月轮转科一次培训。④每月在示教室完成2项操作训练。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⑤完成工作量化标准。⑥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

2.5.4 第二阶段的培训:对参加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合格人员,经注册后,考核达到临床护士的工作要求,可独立承担临床护士工作,进入第二阶段培训。科室护士长制定入科培训计划,重点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危理论考试成绩(重病人护理及常用仪器的使用和保养等,抓好“三基三严”训练,提高学历教育。①科室每月进行理论和操作培训考试1次、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②每月在示教室完成操作示教1次,护理部每季度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1次,每年度进行绩效考核1次,成绩记录在培训手册。③完成工作量化标准。

2.6 培训考核体系:①成立考核小组:成员有主管培训的护理部副主任、科护士长及操作培训老师;②理论考核:建立试题库,理论考试为笔试;③操作技能考核:包括基础护理技术和专科护理技术;(4)理论和操作考核内容年初下发到各科室。

3 效果 

理论考试成绩(表1),操作考试成绩(表2)如下。

经过3年有计划的阶梯式模式培训,2006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8人,通过率57.1%,第二年通过5人,通过率80%,一人连续2年未通过予解聘;2007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29人,通过率76.3%,第二年通过9人,通过率100%;2008年毕业生第一年通过护士执业考试取得护士执业证31人,通过率86.1%。执业考试通过率逐年提高。所有本科生均取得护师资格。“三基”理论和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护士学历有较大提高,87名(解聘1名)新护士中参加学历教育新取得本科2名,大专7名,大专以上学历占47.1%(41/87),本科在读24名,大专在读43名;医院3年来未发生护理差错和事故,住院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为96.8%。

4 讨论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

操作性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1],一名新护士必须经过有目的、有目标、有措施、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在临床实践工作中不断掌握更多、更新、更深的相关知识和技能[2],从而提高护士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保证护理质量。

4.1 传统培训模式中存在的弊病:新护士的传统培训方法以经验教学为主,带教老师不固定、带教内容比较随机、散乱缺乏系统性,一般没有制定详细、系统的新护士培训计划,培养周期延长;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和操作培训考核内容,每次理论考试无具体科目规定,一般为综合性出题,需复习的书籍多,无针对性;缺乏完整的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因此不利于新护士的长远发展,有必要改进和研究。

4.2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的特点:新护士的培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也是随着医学科学发展而不断改进的教育工程[3]。新护士只有通过有目的、有目标、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才能胜任护理工作岗位。实行新护士二阶段式培训,将新护士培训变成了集体行为,通过培训管理小组和师资队伍共同参与管理,按计划、规范、系统地完成培训任务,在缩短培养周期的同时提高培训质量。培训考核内容由基本到复杂,由基础到专科,分解细化实施,循序渐进的设置,为护士临床工作的初期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一阶段培训考核达标后才能进入第二阶段的培训

4.3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提高了年轻护士学习的自觉性:护士们充分认识到了仅仅有课本知识还不能适应新世纪的要求,必须进行知识的更新及自我完善,否则会被时代淘汰。报考大专、大本自修的人数增加了,营造了一种学习的氛围。同时提高了技术操作的能力,逐渐实现了由护生到护士(师)的角色转变,“三基”理论和技术操作考试合格率逐年提高,在医院管理年检查中“三基三严”考核合格率100%。

4.4 新护士阶梯式培训促进了临床服务质量的提高:护士将文明规范言行和沟通技巧运用到实际工作各个环节,增强了病人对护士的信任,融洽了护患关系。在护理工作满意度测评中,满意度达96.8%,护理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3年来医院未出现严重护理差错和事故。

自2006年加强了对新毕业护士的管理,重点改进了规范化培训与考核方法,实行二阶段式的培训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只有规范化、标准化的人才培养才能使医院稳定、快速发展。新的培训体系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 侯明君,解雪梅.ICU护理人力资源管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5,20(6):521

[2] 叶文琴,朱建英,主编.现代医院护理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01

[3] 曾有燕,周嫣.手术室护士的培训[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5,22(2):54-55

阶梯式教学模式 篇7

一、阶梯式教学模式解读

阶梯式教学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能力, 设置不同难度的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 有选择地进行目标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学习情况, 不断指导学生逐渐提高自己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由低难度目标向高难度目标进行层进式的学习, 最终实现体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这种教学方面就是阶梯式教学。在阶梯式教学中, 目标的设置, 要能够发挥激励性的作用, 能够引发学生不断学习探究的欲望, 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在实施阶梯式教学中, 促进全体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促进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二、阶梯式教学模式在激励肥胖生进行体育锻炼兴趣方面的作用

据调查, 大多数肥胖学生在心理上并不讨厌上体育课, 但在实际表现中, 却很抵触参与体育运动, 表现出对体育学习的冷漠。肥胖生之所以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主要是因为:第一, 肥胖生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学生之所以肥胖, 主要是缺乏体育锻炼, 他们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他们感觉身体负担较大, 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经常感到上气不接下气, 感到身体不舒服, 因此, 更加抵触体育锻炼, 变得更加慵懒, 这种慵懒又使他们更为肥胖, 形成恶性循环。第二, 很多肥胖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 心里都有所顾忌, 担心自己表现的不如其他同学好, 甚至有些动作会被其他同学嘲笑, 他们心理自卑情绪严重, 因此, 在体育锻炼中更加的被动, 能逃就逃, 能躲就躲。

而阶梯式教学模式, 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 即使是肥胖的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也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效完成目标, 体验到锻炼成功的快乐, 感受到实现目标的喜悦, 因此, 阶梯式教学能够有效促进肥胖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提升。只有肥胖生有了参与体育的兴趣, 并且敢于乐于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 肥胖生才能有效发挥自我潜能, 努力克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困难, 参与体育锻炼, 感受到体育锻对于增强体质, 对于减肥方面的重要价值, 从而喜欢上体育运动, 树立体育锻炼的信念, 获得运动的快乐。

三、运用阶梯式教学模式, 激发肥胖生体育锻兴趣的措施

(一) 设置层次目标, 体验运动成功的快乐

对于肥胖学生而言, 他们由于身体负荷过重, 在参与体育过程中会有不适感, 因此, 教师在实施阶梯式教学的过程中, 就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 设置不同难度的教学目标, 对于肥胖生而言, 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目标进行体育锻炼, 从而达到有效锻炼, 有效发展的目的。比如, 在教学助跑式跳远的内容时, 教学要求是两米的起跳距离。但这种要求对很多学生而言, 都能实现, 但对肥胖生而言, 却使他们望而生畏, 影响肥胖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教师可以调整跳入沙坑距离, 降低练习难度, 设置不同的起跳距离, 使不同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情况, 通过努力有效完成适合自己的目标, 这对于激发肥胖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使他们体验运动成功的快乐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 提倡互助学习, 合作学习

在阶梯式教学中,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在这个基础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以目标选择为基础进行互助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选择同样学习目标的学生可以结合成互助合作小组。组内成员的身体素质相对接近, 这样, 更有利于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互动活动, 肥胖生也不用担心自己做的不好而不其他同学嘲笑。这对于激发肥胖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促进组内成员有效交流, 互帮互助, 协作学习,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 培养学生骨干, 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辅导作用

阶梯式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将集体教学转变为小群体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重点培养一些体育素养高的学生为学生骨干, 在培养出骨干后, 积极鼓励他们到小组中发挥指导作用,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这样, 可以解决高校体育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 学生骨干的力量是很大的, 可以深入到学生中间, 对学生进行细致全面的指导。在这种教学中, 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关注, 这样, 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互帮互助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也有了更多的时间关注一些肥胖生, 对肥胖生进行细致耐心地指导, 这对于增强肥胖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肥胖生顺利完成自选目标, 掌握体育锻炼技术技能, 体验体育运动成功的快乐具有积极的意义。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 要关注肥胖学生, 通过阶梯式教学模式的引入, 增强肥胖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 通过教学模式创新, 使每个学生包括肥胖学生都能感到到体育锻炼成功的快乐,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储建新.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促进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开封大学学报, 2013 (03) .

数学中的“阶梯式”教学 篇8

所谓“阶梯式”, 就是要有“高低”之分, 有“层次”可循。一个人接受事物, 总是从简单到复杂, 就好像我们上楼梯, 从低到高;而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每个人之间又存在高低之分, 当你上到5层时, 有人可能已经到了10层、20层, 所以对于不同的人也要有高低之分。因此, 教师对待学生, 应该从“以人为本”的观点出发, 真正从学生本体入手, 为每个学生设计适合其学习、发展的方法或过程。下面就从“教学由浅入深”与“不同学生, 不同对待”两方面进行简单说明。

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一个人的知识水平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 总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考虑到让学生由浅到深地去学习。

学习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从了解, 到认知, 再到应用的过程。具体来说, 就是简单入手, 详细解析, 最后再指明该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下面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讲指数函数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 首先第一步, 对该问题进行引入。引入时, 我们要用一个简单明了, 能让同学们很快理解的例子。比如以下的问题:“生物体的细胞在不断地分裂。经过一次分裂, 一个细胞可以变成两个。一个生物学家培养了10个细胞, 每个细胞每24小时可以分裂一次。那么一天后有几个细胞?两天后有多少?三天后有多少?······”这是一个比较易懂的问题。通过这个问题的引入, 让同学们了解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

第二步, 按照大纲要求, 对课本内容进行讲解, 其中可以穿插一些自己挑选的、比较合适的例题。

第三步, 等学生们学习完本节内容后, 教师可以对学生介绍生活中有关指数函数的实例。比如可以举下面的例子———我国现行的定期储蓄中的自动转存业务 (一种类似复利计息的储蓄) 。“某公司拟投资100万元, 有两种获利的可能可供选择:一种是年利率10%, 按单利计算, 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另一种是年利率9%, 按每年复利一次计算, 5年后收回本金和利息。哪一种投资更有利?这种投资比另一种投资5年可多得利息多少元?”这种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例子, 学生在学习时需要建立模型, 因此难度会大一些。这也是将实例至于“高层次”的主要原因。

通过这样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地去学习知识, 循序渐进, 便于把学生从“低”台阶引向“高”台阶。

二、学生分组进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 根据学生个体差异, 比如接受能力、学习态度等等, 对其进行分类, 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层次,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特点, 因人施教, 借以实现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的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能力, 使教师和学生有自主教和学的机会。首先, 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 了解同学们的意愿, 并得到同学们的认可。之后, 教师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 可将学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分为A、B、C三个层次:C层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即能在教师和A层同学的帮助下掌握课本内容, 完成练习及部分简单习题;B层是成绩中等的学生, 即能掌握课本内容, 独立完成练习, 在教师的启发下完成习题;A层是数学拔尖的学生, 既能掌握课本内容, 独立完成习题, 完成教师布置的复习参考题及补充题, 又可主动帮助解答B层、C层的难点。

但分层次教学要有适度。分层次教学的主体是以班级教学为主, 层次教学为辅。也就是说, 课堂教学中, 绝大部分的内容依旧是面对全体学生。除此之外, 可以在课堂上讲授些针对B层、A层同学的拔高内容。总体来说, 既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关于作业, 可以进行分层次设置。在完成一个概念或一节内容的讲授后, 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 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 往往使C层学生过于困难, 而A层学生却收获较小。为此根据不同层次 (A、B、C) 学生的学习能力, 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作业也分为三个层次:C层是基础性作业, B层以基础性作业为主, 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 而A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各半。除习题之外, 教师还可以为A、B层学生布置些拓展性作业, 比如阅读书目, 写小论文等。

以上是对“阶梯式”教学的一个简单说明。“阶梯式”教学可以说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教学方法。一是由浅入深, 二是分层教学。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 从学生们的差异出发,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数学课堂中得到乐趣, 有所收获。在真正应用中, 要注意适度, 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这种方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体育教学中阶梯式教学法的运用 篇9

一、阶梯式教学法的内涵

阶梯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教学情况, 按体育教学的固有规律, 合理地组合教学形式, 循序渐进地、有系统地实现体育锻炼目的一种教学途径。我们的体育教学其功能和竞技体育是有所不同的。体育教学所追求的目的是增进学生的健康, 使学生掌握体育文化、伦理、技术、技能、组织与裁判、交际公关等能力并养成一专多能的兴趣和爱好、学会锻炼的科学方法, 能为今后自己的锻炼开运动处方, 使自己的寿命得到延长。基于这样, 学校体育教学就必须有一套符合实际的教学法。而我国现今的学校体育教学一般采用强身育人法。主要强调锻炼, 而忽视了体育的规律性和复杂性。再就是以兴趣为中心的兴趣教学, 顺应了学生的心理特征, 忽视方法、能力、素质的培养, 没有把每一个学生的锻炼和学习兴趣全部激发出来。

由此可见,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项目受时间、季节、条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虽然每个人的情况不是一个模式, 但总的趋向是一致的。所以, 客观情况迫切要求新的教学法来满足现实的需要。

二、阶梯式教学法的重要作用

阶梯式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它对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实效功能。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同智育教学一样一阶段接一个阶段的提高, 符合教学规律。应用阶梯式教学法, 使学生都能达到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而且强化了学生对体育是一门科学的概念。学生在整个教学中始终保持紧张、舒心、愉快的心理过程。学会了运动技能又掌握了锻炼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地掌握了体育教育的真正内涵, 理解了体育绝非是玩玩的事情。阶梯式教学法, 发展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从局部到整体, 从枯燥到兴趣, 、从被动到主动, 从导控到自控, 全面达到一个新阶段。阶梯式教学法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 使每一位同学都有实践的机会。使教学和竞赛、练习和锻炼等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阶梯式教学法无论从系统上还是从控制上, 都符合教学的发展规律。为增强学生体质和终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教学途径。阶梯式教学法将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化和研究。

三、阶梯式教学法的实施

基于上述情况, 我们研究了从整体出发, 满足学生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转化。从而设计了阶梯式教学法。阶梯式教学法的主要依据是循序渐进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把体育课时客观而科学地划分为七个教学阶段, 从而形成了一个阶梯式的教学层次。学校体育教学是一个有系统、有层次, 由基础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教学体系。从而也证明了体育课也是一门严谨而系统的教学课程。

1. 技术、技能教学

技术、技能教学是根据学生必须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基本技能这一要求而安排的。过去教师在一节课上既要学生学会动作要领, 又要通过练习来提高密度。这样的兼容教学, 学生一方面没有很好掌握技术、技能、又没有提高锻炼效果。教师既要考虑传授又要安排锻炼。两者时常不能很好地兼顾。我们知道智育教学尽管和体育教学是有本质区别的, 但两者都是双边关系。前者, 教是为了练, 练是为了提高思维能力。体育也是一样, 教也是为了练, 而练是为了掌握要领, 更好地促进健康。智育教师没有一位不教先练的。体育也不能先练后教。而体育的练包含两层作用。通过练可提高技术、技能, 也可提高身体健康。这是体育教学练习的两重性。在这一时期, 练习的两重性是有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 是违反教学规律的。在教学时期的练习我们说掌握动作要领, 是主要的。实践也表明这一时期的练习由于学生的注意集中在学习上, 其心率的搏动是平缓的。所以把占20%比例的学时集中起来。全面教授田径、球类、体操等项目的动作要领, 使每一位学生在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上达到大学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 为以后的身体锻炼和教学打下最基本的体育基础。

2. 竞技教学

学生有了体育基础, 身体锻炼的效果也提高了。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会运动, 要跑会跑, 要跳会跳, 要打球能进场, 克服了过去强手打球别人看的毛病。这一时期, 我们的教学要积极地过渡到竞技教学。竞技教学是根据学生的竞技心理特征提出的。把参加体育课的学生按素质和技术的强弱搭配成A、B、C、D、E组成以班为单位分别进行小组或班级的身体素质对抗赛和球类循环赛。使学生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技术、技能。教师在这一时期, 主要把握住教学的主方向。以锻炼为主, 以纠正错误动作为辅, 提高教学密度。竞技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对素质项目的厌倦和学技术时的粗糙。这时学生表现出以集体为荣, 争分夺秒。使技术、技能和锻炼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的体育意识和锻炼热情。为培养学生具备多种体育能力做充分的准备。

3. 能力教学

在培养学生积极锻炼的过程中, 教师应及时把教学的中心环节进行转移。在教学密度达到教学要求后, 就应积极开展能力教学。能力教学, 教师要敢放手, 尽量让学去组织竞赛、担任裁判, 反复实践, 多向学生鼓励, 耐心地启发和教育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在锻炼、工作中的作用。准确地指出学生的不足, 把运动技术、战术、裁判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并加强学生的欣赏能力, 教育他们学好体育知识, 强化体育文化, 把自己培养成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人才。

4. 能动教学

由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增强, 必然导致学生体育修养的提高。在进入能动教学期间, 教师要妥善地让学生在课堂上体现他们个性、意识、兴趣。这时, 可按他们的兴趣做一些准备活动, 基本部分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性。使学生体验到在智育课上所得不到快乐。使教学趋于完善化, 并达到自控程度。这种教学充满了生机, 学生愿听讲, 爱锻炼, 易接受指导和纠正。能动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体育的极大热情。它开展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兴趣教学。因为能动性的程度还需要教师的掌握和控制。任何教学阶段都是不能离开教师的。

5. 兴趣教学

兴趣教学是为选项教学作准备的。兴趣教学可为教师提供选项的依据, 充分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教学学时不宜过长。但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兴趣, 在没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创造一些条件来完善这种教学。因为兴趣教学是能动教学的延续, 是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的体现。没有这两种教学, 选项教学就开展得不好, 会把一部分学生的真正爱好所埋没。因此, 兴趣教学在阶梯式教学法中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 选项教学

兴趣教学可满足学生的兴趣心理需要, 而在兴趣的项目上往往表现不求甚解, 在技术、技能上不求提高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及时地进行选项教学。在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合理地进行学生选项。选项的项自要尽可能满足一部分人的爱好。如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育舞蹈、健美等。 (但要有所侧重) 、加强训练式教学、但不可忽视素质练习。

7. 处方教学

阶梯式教学法的最高层次是处方教学。处方教学是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 以及身体素质和体育手段掌握的程度, 给自己或他人建立合理的、能达到身体强健或康复的体育锻炼或恢复的科学方案。这一教学要求学生必须全面掌握体育运动的规律, 理解体育锻炼的超量恢复、运动价值阈等基本原理。具有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所以, 教师要全面而反复地把处方的规律、方法、要领、注意事项以及运动在解剖、生理、心理上、对人体机能的作用等仔细地传授给学生。教育学生运动处方是长期教学和学习的结果, 是运动实践和理论的升华, 学会运动处方, 可终生指导体育锻炼。运动处方虽然可以修正, 而一旦错误执行, 会给健康带来损害。运动处方的制定涉及到时间、条件、季节、环境等变化。因此, 制定处方时且要慎重, 需全面考虑才能确定并实施。处方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 是培养学生强健体魄和终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依据和最终结果。

参考文献

[1]翁惠根.高职体育课程教学强化职业体能的对策分析.职业时空, 2008 (10) .

[2]胡江华.高职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结合探析.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

“阶梯式作文教学法”初探 篇10

关键词:阶梯式,仿写,起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作文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是一个长期的有序的训练过程, 但作文教学的现状仍然令人堪忧。我认为, 这个训练过程是艰辛的, 他要求我们平时一次一次扎扎实实、环环相扣的写作练习。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潜心对作文教学进行了“阶梯式作文训练模式”的探索和尝试, 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现从以下几个方面作详细阐述:

阶梯一: (扶着走) 仿写, 作文起步的阶梯

仿写、又称模仿写作。是一种模仿范例进行写作的作文方式, 是写作者仿照他人的文章, 进行自我情感或信息的书面展示。俗话说“熟能生巧”, 任何技能都必须通过反复练习、反复实践后才变得得心应手, 写作也是如此。

1.读, 感受别人的写作。如教学二年级下册《日月潭》一课中第三至五自然段时, 我让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想, “日月潭为什么能吸引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作者从哪些方面、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学生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作者描写清晨日月潭湖面上的薄雾、天边的晨星、山上的点点灯光;中午太阳高照时日月潭周围的建筑物;以及雨天日月潭周围朦胧的景物, 通过这样多角度多画面的描写。日月潭优美的风景就立体地承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一来,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理解了日月潭吸引中外游客的原因所在了。我抓住契机激发学生“作者到日月潭一游, 就能把日月潭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 而对生养你们的家乡, 长在家乡的你们也能发现它的美妈?哪些地方相象?仿照上面的句子先说一说, 能再具体写一写吗?”

2.说, 模仿别人的写作说出家乡的美。“对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愿望, 浓厚的写作兴趣, 比任何方法、任何技巧都更有效。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日月潭那样有名, 但在我的心中它却胜过日月潭, 不信你看, 我的家乡有连绵起伏的群山, 树木茂盛, 山间泉水叮咚, 溪水潺潺, 到处都是鸟语花香。一条条公路像巨龙盘旋在山腰, 当你坐在汽车里在山间行驶, 就像在绿色的大海中航行。清晨, 打开门窗清新的花草树木香味迎面扑来, 沁人心脾, 使人精神倍增。傍晚天边的彩霞给大山披上了金色的外衣, 绚丽无比。要是遇到下雨天, 你看整个大山就象穿上了一件薄薄的轻纱, 山上的树阿, 房子阿一片朦胧, 就像童话中的仙境……”

3.写, 模仿别人的表达方法写出家乡的美。在成功中体验快乐, 在快乐中激发兴趣, 在兴趣中提高能力。在我的不断努力下, 学生们的写作动机日趋强烈, 学生学得轻松, 写得自如。很快写出了以《美丽的家乡》为题的作文。难能可贵的是学生能用不同的表达方法描写家乡的美景。

阶梯二: (引着走) 寻找素材的阶梯

阶梯本义是台阶和梯子, 用来比喻向上的凭借或途径。作文阶梯式训练是一种教师提供范例和写法 (即台阶和梯子) 让学生模仿借鉴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写作的特长或技能的训练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语文的人和编语文教科书的人, 都要弄明白究竟该教会学生哪些本领, 这些本领该有哪些项目, 这些项目哪个该排在前, 哪个该排在后, 哪些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 要合理地设计出序列来。

掌握写作素材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最基础的工作, 也应该是作文训练这个阶梯的最初。就学生而言, 几乎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阅读经历, 也从中积累了不少写作的素材。问题在于大部分学生在阅读时的目的性不强, 所积累的素材也是零碎而杂乱无章的, 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 选择阅读的范围, 学会整理所积累材料的方法。

阶梯三: (指着走) 口头表达的阶梯

“阶梯式作文教学法”, 顾名思义, 就是在作文训练中, 从素材的积累、基本文体知识的理解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运用等方面, 以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分析思维能力、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出发点, 遵循由浅入深, 从易到难, 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方法。

学生有了绘画想象的基础, 我再结合作文课的时候充分运用媒体图片教学, 效果明显。首先向同学们阐述汽车的发展史:最早的马车、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最早的蒸汽车、1907年生产的汽车、1922年生产的汽车……一直讲到现在的汽车, 让学生知道汽车发展的轨迹, 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环境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 堵车现象严重, 噪音、尾气污染, 交通事故等。具不完全统计:拿一辆汽车来说, 它的喇叭鸣声最高可达158分贝, 足以致人耳聋;它排放的尾气有害颗粒约达10000余/立方厘米;每天有800余人丧生在车轮之下……“大家看到一幅幅心惊胆寒的画面, 听到一组组生硬冰冷的数字, 你们在想什么?”从而启发学生想象更安全、更环保、更有利于人体健康的新汽车, 把自己心中未来的汽车说给大家听听?

上一篇:验证性检测下一篇:无人机航摄遥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