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基础能力

2024-05-05

职业基础能力(精选十篇)

职业基础能力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 必须摆在突出位置。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由此可见, 职业教育肩负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建设大军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 同时也突出了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职责和使命的重要性。 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一直被认为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以职业教育目前的现状为着眼点, 主要探讨职业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及职业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

1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1.1 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的影响

一直以来, 对于教师基础教学能力的认识都是较为宽泛的概念, 并没有明确的、具体的、精准的概念,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师基础教学能力内容和概念也在不断拓展。但从一般意义来说, 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教学认识, 具体包括分析教材和教学内容等;教学设计, 具体包括设定教学目标、课程设计、例题选择、作业布置等;教学媒介运用, 具体包括教学语言运用、板书表达、课件运用、教学工具运用等;教学调控, 具体包括对教学时间把控、教学计划把控、课堂秩序把控等。

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有着重要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础教学能力直接作用于日常教学。基础教学能力与日常教学活动密不可分, 如果没有基础教学能力, 日常教学就无法实现。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学实现的基础。教学本身是教与学的过程, 是通过教, 来实现学。这就需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连接的纽带, 而基础教学能力就是这个纽带, 是教学实现的基础。

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效果有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直接目标是实现教学效果, 就是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掌握知识、学会运用, 加以实践、举一反三, 如果不能实现这些, 教学效果就会受到影响。那么, 如何才能取得这些教学效果, 这就离不开教师的基础教学能力。

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学效率密切联系。现代社会知识越来越多, 更新也越来越快, 这就需要增加课堂容量, 提升课堂效率。而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知识、加以运用的快慢程度, 对教学效率有直接影响。

1.2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学生的作用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学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兴趣。教学的成功的标志是必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此, 激发学生的兴趣显得非常重要。基础教学能力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直接手段, 影响学生兴趣激发。

基础教学能力关系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基础教学能力对学生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主要是由于基础教学能力直接作用于教学的全过程。

基础教学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基础教学能力也会影响作用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这主要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思维运用、语言表达、创新思路、解题方法等都会影响到学生, 而这些方面就是基础教学能力的体现。

1.3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的意义

职业院校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有着重要意义, 这主要体现为:基础教学能力是职业院校教师的基本技能, 如果没有这种基本技能, 就不符合教师的职业要求;基础教学能力能体现教师职业素养的高低;基础教学能力是评价职业院校教师的重要方面,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的全程很难跟踪, 但是对于课堂上基础教学能力的评价则较为容易进行操作。由于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也是教师能力高低的最直接的体现, 所以可以利用基础教学能力评价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

2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2.1 基础教学能力的主要方面

对于基础教学能力尚无法精确界定, 也无需精确界定,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基础教学能力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即: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 对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力, 对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

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熟悉教学内容, 了解教学内容, 明确重点、难点, 延伸拓展教学内容。这就需要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拥有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能力。

对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有了米, 还需要巧妇。在对教学内容把控时, 还需要对教学媒介的运用能力, 如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制作PPT, 运用微课等能力。

对教学活动的控制能力。好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有效控制, 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 有效的教学评价和教学反馈等。

2.2 目前职业学校教学能力的现状

由于我国职业学校发展相对滞后, 一些优质师资主要集中于高等院校, 使得我国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薄弱。主要体现:教学内容认知的僵化。目前一些职业学校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总是习惯于照本宣科, 本来职业学校的学生基础就弱, 僵化的教学认识, 很难使学生提升兴趣;教学媒介运用的单一。由于职业学校教师少有升学压力, 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满足于完成教学形式上的讲授任务, 教学媒介运用单一乏味, 无法取得预定的教学效果;教学活动的控制无序。由于职业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就业, 对日常教学考核逐渐弱化, 使得日常教学更是缺乏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没有详细教学计划、没有教学评价、缺乏教学反馈、缺乏课堂调控等, 造成教学活动控制无序。

2.3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

尽管基础教学能力的概念是宽泛的, 但是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有效策略还是有章可循的。这需要做好三个基础提升工作: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把控, 综合科学利用教学媒介, 系统控制教学活动。

深化对教学内容的把控。要想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有效把控, 教师必须沉下心来, 做足基础功课。首先, 做到理解教材, 认真理清教材内容、重难点、教学纲要等;然后, 做到熟悉教材, 在理解的基础上, 要认真、系统、完整地了解教材前后教学内容和逻辑关系;最后, 做到拓展教材, 结合教学对象, 对教学内容加以引申, 理论联系实际, 使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特别注重将现实生活中的要素与教学内容相联系, 提炼出易于理解的生活版教学内容。

综合、科学利用教学媒介。随着现代技术的引用, 对于知识获取的渠道已越来越多, 对于教学更应紧跟时代发展, 综合利用教学媒介。这里教学媒介, 主要包括语言表达、媒体运用、书面表达、思维引导等。具体来说, 语言表达, 尽管是传统概念, 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新的创新, 如激发学生兴趣, 可以将相声、脱口秀等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媒体运用, 应该多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 PPT、微课制作、编程、微电影等都可以运用;书面表达, 尽管是传统形式, 但可以利用逻辑关系, 创新形式组成, 如思维导图等在课堂中的运用;思维引导, 其实在教学过程中, 最高级的媒介却是最朴实的, 那就是思维引导, 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引导, 将学生引入到教学中来, 并发散学生的思维, 激发学生的潜质。

系统控制教学活动。从科学思维角度来说, 教学活动也算作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中的一些办法, 对于教学活动也是适用的, 如利用决策论的思想, 也可以寻求最优的教学控制, 教学控制的变量可以由教师设定, 如课堂教学时间、作业时间、复习时间、考试时间等, 变量彼此之间的关系, 也是通过教学实践摸索而来, 如何界定变量之间的关系, 除了严格的科学性, 也需要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 通过寻求其中的优解, 达到系统控制教学活动当然在一定条件和一定时间内, 系统控制教学活动的最优办法也是动态变化的。

3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3.1 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主要因为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要求, 这主要体现在:基础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活动的基本技能, 基础教学能力是衡量教师能力的基础, 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师教学效果。

3.2 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体现出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的关系: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的必备能力, 如果没有这种能力, 教师职业特征将无从谈起;基础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师职业生涯, 如果没有教学能力作为支撑, 作为教师将是不合格的, 职业生涯更是无从谈起;基础教学能力与教师职业发展动态相关, 基础教学能力会随着教师职业发展而动态变化, 当职业能力增强, 那么基础教学能力也会增加, 如果基础教学能力增加, 会带来更好的职业发展, 彼此是动态相关的。

3.3 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提升基础教学能力, 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表明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因为:基础教学能力提升有助于教师教学活动, 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学活用的作用最为直接;基础教学能力提升有助于教师其他能力养成, 基础教学能力包括多个方面, 其能力的提升会促进教师表达能力、思维能力、职业素养、奉献精神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基础教学能力提升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 基础教学能力是教学职业能力的基础, 基础能力层面提升, 对于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4 结语

根据国内外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的职业教育将高速发展, 如何提升职业学校基础教学能力, 将成为职业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基于基础教学能力提升的本质, 提出提升基础教学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有效提升基础教学能力的策略。基础教学能力的提升, 将直接促进职业能力发展, 后续也将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摘要: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能力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教学能力的现状及基础教学能力的重要性, 提出了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措施, 并进一步引申出基础教学能力对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基础教学能力,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陈珠社.浅议高职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1 (8) .

[2]张雄.数学教育学概论[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3]史炳星.美国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1998.

[4]Bransford, John D, Rodney R Cocking.How People Learn: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 1999.

[5]郑毓信.数学教育的现代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9.

[6]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 (4) .

2010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篇2

“十二五”期间(2011-2015年),是推进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实现“保二争一”目标和建设教育强市的重要时期。为大力发展株洲职业教育,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及《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特制定《2011-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

一、现状分析

(一)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

株洲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交通枢纽,是“一五”时期建立起来的以机械制造、建材、化工、纺织、冶炼为主的重要工业城市,中央、省属大中型企业相对集中。全市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000多家,其中大中型企业60家,跻身全国500强之列的企业5家,已形成以冶金、机械、化工、建材、陶瓷等为支柱产业、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原材料生产和制造工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的工业体系,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亿元,财政收入亿元,城乡居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十二五”的发展目标是建设特大城市,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长%,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为。

株洲不断增强的综合实力和鲜明的产业特色,为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注入了强劲推动力。新中国成立后,株洲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工业城市,一批技工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相继落户株洲。50年代,株洲铁路工厂技工学校(现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为湖南省第一所技工学校。此后,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株洲冶金工业学校、湖南省化工学校、湖南省财会学校第一批行业特色明显、办学条件优越的国家级重点中专相继在株洲产业,成为株洲乃至全省和全国重要的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全市现有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33所,在校学生约5万人。拥有省级示范性建设中职学校和县级职教中心6所,国家级重点中专、技工学校10所,农村示范性职业技术学校5所。设在职业院校内的国家和省级高级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10家,国家农民工培训示范基地1个。

经过几十年发展,几次资源整合,株洲市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存、培养与培训相结合、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09年,全市应届初中毕业生为2.9万人,中职招生达到1.6万多人,超过了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连年攀升。各类院校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行开放办学,近两年培训企业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30万多人次。服务经济社会成效

显著,为株洲经济的繁荣、城市的崛起作出了突出贡献。五十年代开始,为支持株洲城市建设,一批铁道、冶金、化工、机械等中专学校落户株洲,为株洲培养了大量技术产业工人。目前,在全市近40万产业大军中,有近20万人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出来的。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近几年稳定在95%以上。

(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机遇和建设需求

国家宏观政策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并制定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具体目标。职业教育必然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株洲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株洲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力地促进了全市职业教育发展。“十一五”期间提出建设教育强市的战略目标,重点发展职业教育,决定投入50亿元,建设一座占地5700多亩的株洲职教科技园,全面整合城区职教资源。职教园将以建设“城市名片、两型典型、职教洼地、发展引擎”为目标,立足长株潭,辐射全省,面向全国,高起点,高标准建设,成为长株潭乃至中南地区规模最大的职业学历教育中心、农村劳动力培训中心、企业职工技能培训中心、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中心。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株洲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准备了条件。株洲东临“长三角”,南近“珠三角”,北靠“武汉经济圈”,西接“西部大开发”,同时株洲又面临我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机遇,是我国中部重要老工业基地,是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据统计,仅株洲市来说,目前全市中级技工比例为%,高级以上技工仅占%,而技师和高级技师占%,技工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缺口大。现在,株洲市的经济发展进入了快速增长期,每年需增加就业岗位4万多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生产、服务一线产业工人的素质、技能和数量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职业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株洲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改变株洲市人才结构的现实需要,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株洲的必由之路。

(三)基础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资源分布不均衡。株洲职教资源70%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相对薄弱,学校办学规模小,条件简陋,师资薄弱,发展前景堪忧。

二是空间狭小,制约了学校发展。株洲工业学校、株洲技术学院校园面积都不足100亩,在校学生分别达到5000多人、4000人。城区有4所院校急需择址新建或整体搬迁,有6所院校一校多址。这种分散建设方式和校园分布格局,加大了学校建设和管理的难度。

三是设施设备简陋落后。不少学校办学条件设施不足,设备老化,难以跟上新技术、新工艺的步伐,加上招生专业不断扩大,实习实训设施建设严重落实。

四是投入不足,学校负债运转。据统计,全市职业院校负债已达3亿多元。沉重的偿本还息负担,使院校不敷出,运转困难。

二、建设目标及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两大主题,以建设株洲职教科技园为重点,优化城区职业教育资源;统筹兼顾,加强农村职业学校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基本原则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培训,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实现高、中、培训的有机衔接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的良好沟通。

(二)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认真贯彻和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株洲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教育强市的决定》,逐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联系的、与普通教育良好沟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形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协调发展、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主干体系。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根据初中生源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积极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应往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从2011到2013年每年扩招10%左右,2013年在校生规模达到6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保持6.5万人。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和农民脱贫致富,提高进城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每年引进、推广科技致富项目10个,培训农村经纪人200人,农村基层干部500人,实用技术培训1.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2万人。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到2015年,全市所有农村普通中学开设职业技术教育课,80%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持有“双证”,基本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新增劳动力预备培训制度化、规范化。每个乡、村都有一个能满足当地农民技术学习和精神文化生活

需要的设施配套的实用型、开放型的农技校,100%达到县级合格农技校标准。

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在企业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职工教育和培训体系,面向在职职工开展普遍的、持续的文化教育和技术培训,加快培养高级工和技师,建设学习型企业。

——学校建设目标:全面建成株洲职教科技园,学历教育规模达到8万人,常年培训达到7-8万人;园区实现资源高度共享,建设水平达到园区绿化,建筑美化,景观亮化,交通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配套齐全。每个县(市)创建省示范性县级职教中心,创建一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5所省级示范性乡镇农校。各县(市)职业中专学校规模均达到2000人以上。重点建设民办中等职业教育机构20个,在校学生均达500人以上。——专业建设目标:打造十个省级、二十个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形成机械制造、电子工业、信息技术、商贸旅游、厨艺烹饪、交通运输和化学工业等对接当地产业的职业教育精品专业群。

——实训基地建设目标:城区以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为依托,建设成为长株潭职业教育实习实训中心基地。农村地区重点建设炎陵县职专旅游专业实训基地,茶陵县职专纺织专业实训基地,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实训基地,醴陵市职专陶瓷、烟花专业实训基地,株洲县职专服装专业实训基地。

——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培养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骨干教师,“双师型”专业教师达到60%以上。

(三)建设任务

根据我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目标,应当完成以下建设任务:

1.整体搬迁株洲工业学校、株洲中等职业学校等10所职业院校;入驻株洲职教科技园,校区建设计划投资约40亿元。其中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2.新建株洲职教科技园实习实训中心。该中心由数控技术、模具设计、服装设计与加工、汽车运用与维修等20多个基地组成,计划投资约10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

3.建设攸县职专种植养殖专业等农村地区中职学校实习实训基地5个,计划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万元。

4.配备各种实习实训设备万台(件),计划总投资亿元。自筹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

万元。

三、投资和进度安排

(一)投资安排

“十二五”期间,我市职业教育投资总体需求约亿元,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总资约亿元。中等职业教育校区建设投资亿元;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投资亿元;设备购置费亿元。合计亿元。按照以地方为主,中央适度支持的原则,拟我市及各有关院校自筹资金亿元,申请中央财政支持亿元。分投资计划见附件一(2010-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项目汇总表)。

(二)进度安排

详见附件二(2010年-2015年株洲市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范分项目方案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部门联动

认真落实部门职责。在市政府的领导下,完善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实行职业教育季度汇报、半年评估、全年总结制度,确保职业教育工作计划的落实。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督导评估体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定期对同级政府有关部门和下级政府进行职业教育督导检查,并将督查的结果纳入有关责任人考核的内容。定期对职业学校办学水平进行督导评估,督导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全市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宏观管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工作,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的实施办法。人事部门要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株洲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积极制定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着力创新人才使用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努力营造高技能人才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事业上有前途、在发展中有作为的良好环境。支持和激励用人单位积极录用职业院校毕业生,吸引更多学生报考职业院校,为职业教育的大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改委要会同教育部门和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制定“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专项建设计划”,支持建设一批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需要的职业教育骨干基地,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职业教育的政策性投入,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创造条件。财政部门要落实好职业教育经费保障的政策,切实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办学条件,要支持职业院校拓宽融资渠道,认真落实财税优惠

政策,引导各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共同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农业部门要继续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素质工程”,建设农民科技书屋。规划、国土等部门要根据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城市建设规划、确保职业学校建设用地,做好用地报批及征地拆迁工作。

(二)多方筹措,增加投入

增加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严格落实中央、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政策,确保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和城市建设维护税的30%的比例用于职业教育。加强招商引资和融资工作,确保株洲职教科技园建设工程按计划推进。全面落实国家中职学生救助和逐步免除学杂费政策。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专项资金。从2010年起,市本级设立2000万元,各县(市、区)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发展职业教育,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递增。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鼓励社会力量力职业学校,鼓励民办职业教育,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办职业教育,鼓励社会捐资助学。积极探索吸收国(境)外资金和民间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的途径和机制。

设立职业学校贫困学生助学制度。市、县两级财政安排经费,资助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收入家庭子女。

(三)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全面落实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 篇3

下:

一、在基础能力建设推动下,职业学校培养培训规模大幅增长,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显著增强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启动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规划(2005—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标是支持1000所縣级职教中心和1000所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目前实施进展顺利,截至2008年底已支持近2000所学校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教学实训设施980万平方米,增加教学实训设备16.5万余台套件。项目总投资约131亿元,其中中央安排投资50亿元,拉动地方投资约81亿元。在《规划》实施推动下,各地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招生规模大幅度增长,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办学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提高了培养能力

各地通过合理布局、优化资源等措施,以建设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为突破口,把扩大招生规模作为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关键环节,建成了一批办学功能相对完善,办学质量较高的中等职业学校,明显改善了教学实训设施和设备条件,培养能力显著增强,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截至2008年底,《规划》支持的项目学校校舍面积达到约6000万平方米,在校生规模达到541万多人,比2005年增加约181万人。这批项目学校数量约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的13%,在校生规模却占到全国的26%,对同期全国在校生规模增长的贡献达到40%,效益显著。

(二)提高办学质量和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提升了毕业生就业能力

在办学条件改善的同时,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特别是县级职教中心办学质量有了大幅提高。实训条件的改善为项目学校的技能培养、科研教学提供了平台,学生实训次数明显增加,技能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项目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趋好,据统计,在已支持的2000余所项目学校中,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的有近1500所,占76%;90—95%之间的占18%。甘肃省中职学校就业率稳定在94%以上,青海省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在96%以上。

(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了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

基础能力建设带动了部分地区对学校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构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职业教育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条件较差的现状,提高了职业学校辐射力,推动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疆兵团突破学校归属部门和类别的界限,把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统一整合为“职业技术学校”,基本形成了每个师集中办好一所中职学校的办学格局。重庆市加大中等职业教育调整力度,中等职业学校数由547所整合到302所,缩减了45%,同时从无到有建设了32所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山东在全省的44个县和10个农业人口比重大的郊区建设了54所职教中心,在校生达到9.5万人。

(四)带动地方和社会投入,增强了职业教育多渠道筹资能力

在《规划》引导和带动下,各级政府努力加大财政投入,出台政策措施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辽宁省出台了《关于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意见》,建立了职业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河南省每年投入财政资金2000万元推动《规划》实施。重庆市对中等职业学校校办产业实行政策优惠,调动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社会各方投资办学积极性,广泛争取国内外职教项目资金,开展银教合作,多渠道筹措职业教育建设经费。

(五)推动办学模式创新,增强了“合作办学”能力

《规划》对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东西部对口支援、合作办学模式的学校给予了重点支持。这一政策导向推动了项目学校密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促进职业教育跨部门、跨地域、跨学校联合办学,形成品牌效应和资源优势,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四川省有84所中职学校实行了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涉及多类专业6万多名学生。辽宁省90%以上的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行“订单式”培养,毕业生就业渠道稳定畅通。

(六)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进一步增强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项目学校把职业教育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设备,积极面向企业、面向社会开展服务,广泛开展再就业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效益十分突出。新疆兵团有关部门将相关培训安排在项目学校,累计培训职工53.2万人次,职工的职业技能素质明显提高。内蒙古自治区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对广大农牧民的实用技术培训,2008年培训200多万人次。河北省各类职业学校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超过100万人次。

在实施基础能力建设过程中,部分地方也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近几年教学和实训设施持续改善,但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因资金紧张无法同步实施,学生住宿、就餐条件较为落后。二是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还无国家建设标准,部分学校基础设施整体建设还相对落后。三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专业素质亟待提高。山西省生师比为27∶1,远高于国家相关要求,学历合格率仅为66.5%,特别是双师型教师匮乏,仅占专任教师的20%,师资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四是中央专项覆盖面有限。如云南全省还有213个学校未能进入《规划》,占全部学校的69%。部分省的一些农村职业学校还未得到支持。

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制约因素较多,基础能力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强,但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看,技能人才仍然严重短缺,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职业学校在发展和改革创新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一)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

2005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增长约456万人,年平均增速达29%,但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源并没有同步改善,中职学校生均校舍建筑面积连续4年下降,2007年比2004年减少了3.4平方米,仅为12.5平方米,远低于国家相关要求。生均仪器设备值和生均图书数也低于2004年水平。目前中职学校资源总量不足,校舍拥挤、实训和后勤设施设备陈旧老化现象十分普遍,办学条件与发展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究其原因也有中职学校数量较多,历史上长期投入不足欠帐较多的问题。虽然2004年以来全国职业教育经费的数额逐步增加,但按在校生人数平均的投入却呈下降趋势,占全国教育经费比例也从3.7%下降到2006年3%,投入增长跟不上事业规模发展的需要。

(二)办学体制较单一,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

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 这是高职院校未来改革发展的方向和任务。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推动下, 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一个“量”的快速发展阶段, 规模迅速扩大与资源紧缺矛盾突出愈加显现, 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总量小且渠道单一, 尚未真正形成政府、社会力量、企业、公民个人等共同投入的多渠道投入保障机制。高职院校基础仍旧比较薄弱, 高职教育投入的增长速度又赶不上事业发展的需要, 无法打造形成高职教育发展的优势和品牌, 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通过基础能力建设, 推动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培养培训规模, 扩展招生对象和服务范围, 更紧密地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结合, 面向企业职工、下岗失业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 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能培训, 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必将产生巨大的辐射力、带动力和影响力。

一、领导决策能力建设

领导办学治校能力建设是确保基础能力建设的方向, 也是前提。《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必须做到领导能力领先, 要求学校领导班子办学理念先进, 具有战略思维、科学决策能力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

借鉴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理念, 并结合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情况, 把发展理念作为加强基础能力建设的根本。

二、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 校园文化建设是职业教育打造“王牌”的因素之一, 是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可忽略的要素。全员参与、项目众多、内涵丰富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 “千名学生下社区”的志愿服务社会, 定期开展的“文化讲堂”等都是高职院校的一面旗帜。只是在今天各色丰富的活动中建造特有的文化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多的要与专业结合, 例如中文专业的朗诵、书法活动;学前专业的合唱、基本功大赛; 旅游专业的会展等都可以形成其专业的特色文化,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的魅力才是硬道理。

三、人才培养能力建设

要以课程为核心的专业建设, 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人才培养能力是高职院校发展得利的核心, 当今院校在招生不均衡的前提下, 使得求学之子变为可用之才是各专业在课程建设之初思考的问题。某高职院校中文专业提出“六个一”工程, 即写100篇以上文章;发表1篇 (首) 以上作品;背诵100篇以上诗文 (其中诗歌80首, 散文20篇) ;讲1节优质课;参加过1次以上以年级为组织的诸如朗诵、复述、演讲、讲故事、三笔字、说课等语言文字活动;制作一组精美的课件。

人才培养首先应该树立一种专业意识, 同时重视高职人文精神的研究。人文精神是学生发展的根本, 高职院校特别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

四、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 职业院校要建立在理论教学的前提下摸索实践教学的经验, 加强与企业、行业合作, 实现资源整合, 提升实训能力,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现在职业院校在三年的学制中均增加了为期四到六个月的社会实践, 指派老师带领学生进入厂区进行一线的操作。当今大学生缺少的恰恰是动手能力, 这也是我国大学生落后国外同龄学生的一劣根性因素。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探索出来的一条新道路, 这是一种“双赢”的模式。未来我国经济形势良好, 市场迫切需要专业技能人才, 职业院校必须大胆革新, 开创更有利于学生成才就业的教育制度。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突出教师的“双师”素质

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应该做到的是师德, 一个好的德行的老师才能言传身教, 进而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其次是严谨教学, 不断钻研。高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 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同时, 教师要到企业实践, 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掌握技术进步情况, 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 可以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2013年3月7日,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联组会上回应政协委员的提问时, 表明了他心中的“中国教育梦”是“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要“修更宽的路, 多样的路。”今天, “双师型”教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教师的专属名称, 是每一位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这样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子才有可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市场的需要。

中国不缺少职业教育, 但我们缺少有特色的、有生机的职业教育, 我们的社会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一批批出色的高级蓝领。他们不单单是单纯的一线工人, 更是科技得以进步的推动者、接班人。职业教育的基础能力建设也需要政府和社会一起努力, 同时吸收国际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而不懈地探索。

参考文献

[1]艾昌清.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

[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编.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思考与探索[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

[3]马万民.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管理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4]朱世强, 闫金奎.密切校企合作, 做好工学结合[J].中华职业教育社, 2008 (26) .

职业基础能力 篇5

发布时间:2012年5月14日访问量:3473信息来源:山东省信息

公共基础课教学往何处走?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些一直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滨州职业学院基础课教学部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建设为突破口,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来带动整体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水平的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坚持“1235”教学改革思路,做好公共基础课改革顶层设计

这两年,滨州职业学院探索出了“1235”公共课教学改革工作思路,明确了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为公共基础课提供了顶层设计。也就是坚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为专业建设服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两大任务;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形成适应骨干校建设的职业核心能力、外语、体育、语文、数学五个公共基础课课程群。在这个教学思路的指导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不断推向深入。

二、发挥引领作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

经过近四年的建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群建设实现了以下突破。一是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基础上,进一步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模式的探索,在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形式、考核评价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内外训相结合、项目化体验式教学等教学形式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普遍采用并成熟运用。在考核评价方式上,更加注重过程考核、能力考核和多元化评价机制的运用。

二是资源共享,互通有无,不断挖掘新项目。课程教学团队成员不论谁有了好的教法、好的案例、好的项目,都会与其他成员进行资源共享,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升。现在课程建设已积累大量项目和案例,准备汇编为校本教材。

三是将课程建设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对任何组织而言,员工的职业核心能力提高都是员工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为发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社会服务功能,滨州职业学院基础部编制了企业员工职业核心能力培训项目,开发职业核心能力社会培训课程,陆续在企业开展培训。

四是积极探索合适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方式。在今年的职业核心能力大赛中,引入了“校园定向”这一项目,大赛也取得圆满成功。同时探索急速60秒、沙漠掘金等适宜大赛的项目,准备在今后的比赛中采用。

五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测评相结合。引入教育部职业核心能力办公室的职业核心能力测评体系,在学生中开展测评工作。通过测评工作的开展,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

六是将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基础部团队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团队合作运动会、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讲座、项目训练等方式,不断提高基础部的核心竞争力。

将以上建设成果进行梳理,滨州职业学院启动了职业核心能力精品课程群和资源库建设,将团队合作、职业沟通、解决问题等课程打造成精品课程,正在逐步建立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资源库。

三、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为龙头,深化其他课程群改革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影响和应用于其他公共课程建设,通过建设精品课程群和达标课程群,推动了其他公共课程改革。

体育课程在全部实行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在与专业和学生特点相结合进行选项和模块教学的基础上实现突破。如高职体育精品课程针对护理专业未来岗位工作特点分析,确定了课程性质及设计理念,构建了“一体两翼一体化”的课程结构体系,以课堂教学为主体,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为两翼,改变单一狭隘的课堂教学模式。

外语教学采用任务驱动,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来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授课过程中将翻译、阅读理解、课后习题等内容融入,讲练结合,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为导向,结合学生专业和将来的岗位工作任务增加教学中实用性的内容。

语文课程根据中专生和高职生的不同特点,进行不同侧重点的教学改革。中专语文侧重于学生基础语文素养的提升,高职语文课程侧重于文字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加强对有效教学方法的研讨,要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注重对提高人文素养的选修课程体系的建设。在深化教学改革过程中,注重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将各类第二课堂活动建成品牌。如外语教研室举办英语角、俄语角等活动,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开展的学生素质拓展活动,体育教研室举办的各类学生体育比赛,语文教研室举办的经典诵读系列讲座等。

职业基础能力 篇6

[关键词]基础能力建设 订单培养 顶岗实习 工学结合

[作者简介]陈玉水(1974- ),男,山东新泰人,青岛黄海职业学院院长助理,讲师,主要从事民办职业教育管理与研究。(山东青岛 266427)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3-0046-02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其基础能力是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鉴于学院办学规模日益扩大,招生数量逐年增加,而实训条件薄弱、高水平师资缺乏等现状,学院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决定把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战略重点来抓,并且依托行业企业优势,不断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办学模式的新途径,实现了校企双赢、招生就业两旺。

一、强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

1.学科建设科学化。专业设置是职业教育的前提条件,对职业教育能否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具有基础性意义。自2003年始,学院就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业调查,把脉地方经济和区域产业发展要求,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与学科建设。2006年,学院经过市场调研,对中职专业进行增减,增加了6个新兴专业,删掉了4个市场需求减少的专业;高职增加了6个专业。学校顺应需求,着重围绕机电、电子、计算机等工科进行专业设置。人才的培养是通过专业的设置来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课程应适应岗位需求,近几年来学院请工作一线的教育专家、劳动部门、企业、学校、社会中介机构、工程师、家长、学生参与制定所开专业的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技能测试标准,做到岗位需要什么知识,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程;职工需要什么本领,学校就传授什么技能;与岗位无关的课程坚决不开;与岗位有关的课程也要分清主次。

2.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化。随着市场经济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突出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的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首要任务。面对此种形势,学院在原有实训室的基础上,建起了专业门类齐全、设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中心,旨在提供企业真实环境,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该中心包括数控技术、钳工技术、普通机加工、汽车维修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焊接技术、半工半读等车间。学生掌握了足够的理论基础后,转到实训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强化实训,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进入相关企业顶岗实习,大大节省了企业的再培训时间。高标准、高质量的开放型职教实训中心,承担在校学生的实训,并面向社会开展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职业资格鉴定,切实保障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2006年10月,教育部在青岛组织职业教育现场会,学院实训中心作为观摩现场,得到了包括吴启迪副部长在内的与会领导的充分肯定。

3.师资队伍建设双师化。教师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学校历来重视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队伍建设,仅2006年学校就投资五十余万元,用于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学校采用依托行业优势,走出去;吸纳企业精英,引进来;坚持内培外引专兼结合等形式,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育教学的顺利开展,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06年12月,学院组织12名教师参加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金蓝领技师培训工程,同年12月,学院组织8名教师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专业考评员培训,均全部拿到证书。目前,学院许多教师已拿到多个工种的高级证,成为“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学院经常组织实训指导教师到企业及知名职业院校去参观实习,不断学习新工艺、充实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召开教育教学研讨会;每学年组织新教师的公开课和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活动,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科研和改革意识,提高了教育教学能力。

二、依托行业优势,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模式,加强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的天然联系,是帮助学生、特别是贫困家庭学生完成学业和成才就业的有效措施。校企合作办学是学校与企业(用人单位)双方合作,共同完成教育工作,培养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形式。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职业化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它的基本原则是校企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委托培养等,目标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推动职业教育改革,举办综合性的技能大赛和以技能为主的课程考核,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根据专业的核心能力点,设计考试方案,探究市场需求,形成班、系、院三级技能大赛的体系,层层选拔,顺时针推进,贯穿全年,形成“教、学、做”的一体化。

1.产学结合。企业和大学结合,大学科研机构既可以从企业获得充足的科研经费,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又可以把科技发明转化为推向市场的商品,可谓一举两得;企业由于新产品打开了市场,会得到更大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支持大学科研。产学结合可以将最新的技术、理念、企业文化、企业精神、行业要求、行业精神带进了课堂,又使学校健康发展。自2005年起,我院成立研发中心,组织研发远程无线控制系统,现已通过论证,2006年学校与胶南自来水公司合作,为15家企业安装了大口径水管远程抄表系统,学校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科研能力也大大增强。

2.订单培养。即实现学校培养人才与企业使用人才“无缝对接”,学校直接对口为企业培训所需人才,教学时间、课程设计、实验实训等都以企业需要为标准。根据企业需求从二年级学生中选拔企业需求的人才,单独编班,授权冠名,实行双向教学计划,即让学生在校完成专业所需课程,又把企业所需知识融入课堂中去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的合作有助于学校向企业输送人才,更有助于企业培养人才和挑选人才,形成了学院满足、企业需要、企业进入学院教育、校企合作双向互动的办学新机制。学院先后与多家公司合作,实行订单培养模式,取得良好成效。

3.顶岗实习。即职业院校学生在校的最后一年要去企业等用人单位实习3~6个月,在实习期间学校选派优秀专业课教师跟踪服务,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这种模式对提高学生技能,特别是在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方面作用明显。学院与海信、福田重工、上汽通用五菱、金王集团、胶州DND公司等单位签订了顶岗实习协议,学生顶岗实习后返回学校继续学习,切实加强了学生、学校与企业的关系,加速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2007年3月,学校选派265名学生到海信顶岗实习,实习期间每生平均可获得了1000元工资。仅2007年上半年就有近600名学生参加顶岗实习,真正实现了学生有收入、企业有利润、学校有发展的目标。

4.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即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不仅学习而且工作,也就是半工半读。这里的工作不是模拟的工作,而是与普通职业人一样的有报酬的工作,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并很快融入社会中去。学生的工作作为专业培养计划的一部分,除了接受企业的常规管理外,学校还有严格的过程管理和考核。2001年安普泰科公司从学院招收了300名电子专业的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白天上班,下午、晚上进行授课管理,周末全天上课。在此基础上,学院又与青岛茂治电子有限公司合作。几年来培养了数以千计的毕业生,走出了一条成功办学之路。为了深化合作,茂治公司于2006年在学院实习实训中心设立工学结合生产基地,真正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既能学到一技之长又能得到企业的锻炼。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最终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三赢,学校为企业培养了动手能力强、下得去、稳得住的人才。学生提高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了就业问题,企业在顶岗实习中考查学生并挑选优秀人才。

5.企业委托培养。即企业在内部选拔需求的人才,单独编班,委托学院培养培育的一种模式。学院与中集集团、江苏健鼎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就是这种模式。学院与中集集团先后举办了15个培训班,为其培养了400余名企业员工,获得良好效果。2004年学院与江苏健鼎公司签订了联合办班协议,截至目前该集团员工中委托学院培养的就有4000多名。这种委托培养模式,为校企合作搭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促进了企业的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也为学校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完善机制,强化措施,推动职业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模式是载体,质量是根本。我们从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在基础能力建设、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开拓创新,推动学校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1.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将基础课、专业课、实习实训的课时比例调整为2∶3∶5;实行弹性学分制,对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与实训;组织改编了22种现行教材,删去相对落后的内容,增添新技术、新工艺,突出技能应用。

2.切实加强管理。引进企业管理方式,突出学习海尔“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将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融于日常管理;借鉴部队管理方法,重点培养学生严明的纪律、果敢的作风、顽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科学严格的管理,内化为学生们产业工人的特需品质,外化为独具特色的“黄海文化”,受到用人企业及社会的普遍欢迎。

3.建设产教园。学校在强化学生技能建好实训中心的基础上,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集多功能于一体的产教园。产教园占地105亩,投资8000余万元,现已建成六栋厂房、一栋教学楼和一栋招待楼,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计划开设美容美发、厨师面点、拓展训练、计算机培训、汽车维修、数控技术、焊接技术、创业教育等多个培训项目,可容纳2000余人同时实习实训,年培训能力可达1万人。

4.强化职业教育的人文精神教育。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知识经济的振兴,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学会认知、学会做事,还要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时,加强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提高人文精神。目前,全校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精神,推进人文教育。学校坚持“爱国敬业、德高艺精”的教育理念,健全心理咨询制度,形成了训导结合的德育模式,“今天我以黄海为荣、明天黄海以我为荣”的积极负责观念,“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利他利群观念,以及“今天做工人、明天做企业家”的人生信念等。

5.毕业生召回培训。为完善服务机制,保证新型办学模式下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对毕业后一时不能适应工作的毕业生,实行无偿召回再培训。多年来,已有1000多名学生受益。

职业基础能力 篇7

关键词:阅读,英语职业能力,教学改革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由于中国经济国际化发展的进一步加快,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各行业的人才不仅需要专业知识, 还需要具备高水平的英语综合能力。 为了适应国家发展的新变化, 高职教育应改变自身的发展理念,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在实际工作情境下运用英语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高职教育的扩招, 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为了生存, 门槛较以前有了明显的下降, 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参差不齐, 甚至只有初中水平, 虽然实行了分班教学, 但是还是很难转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脱节, 如英语教材与专业无关, 而且教学内容和专业无关联, 学生觉得英语学习和自己未来的工作没有联系, 功利心比较强, 对英语学习提高未来职业综合能力缺乏长远的认识, 学生的整体英语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班级人数比较多, 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差, 师生之间的互动很难开展, 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很难运用。 比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以及不同的岗位需求设置任务, 模拟职业情景进行英语训练, 但是往往会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运用能力差的原因而无法实行, 或者虽然得以实现, 但英语训练只是停留在表面。

由于一些教师固守传统的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英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为主, 忽视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职业英语能力的培养, 教师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学生仍是英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由于社会及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 高职英语教学效果弱, 学生学习得比较吃力和痛苦, 高职教育无法满足社会新发展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三、以阅读为基础, 结合专业特点, 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

1.阅读的重要性。

英语教学大纲指出: 阅读能力的高低是英语学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阅读在英语教学中非常重要, 阅读是英语学习中最频繁的一种活动,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能遇到大量的词汇和语法, 并且理解这些英语基础知识在具体语境中的运用, 对于并非在英语自然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因为“按照语言发方面的学习规律, 学生必须在理解吸收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和经过大量的语言实践, 才能获得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特点, 首先就要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 因此以阅读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 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单词量, 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 在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英语应用能力才有可能, 进而才有可能训练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单纯提出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在学生英语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 效果是很弱的, 有的时候甚至无法开展, 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只能停留在表面。 另外, 以阅读为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并不意味着忽视英语的运用能力, 而是两者相辅相成, 良性循环, 最终的目的是提高英语的运用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班级多为大班, 人数比较多, 每节课学生之间或和老师之间的交流是有限的, 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阅读材料相对教科书来说是广泛和有趣的, 比如报刊阅读, 网络上大量的英语阅读材料, 内容广泛, 词汇量丰富实用, 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 另外,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单纯依靠课堂的有限时间是不可取的, 英语学习是个持续不断的过程, 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学习和练习英语, 才能最终在英语学习方面取得成功。

2.阅读课为基础, 促进学生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低, 英语基础知识和运用能力都很薄弱, 没有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 没有形成一定的英语阅读能力, 进而限制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英语学习兴趣也被扼杀。 鉴于此, 单方向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估计是盲目的, 不实事求是, 我们毕竟不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英语, 而是在非英语环境下学习英语, 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是相当重要的, 在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在提高运用能力的同时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鉴于此,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要以阅读为切入点, 结合专业特点, 多补充和专业背景相关的阅读材料, 在阅读课过程中加强英语基础知识的学习, 把英语的基础知识学习融入阅读过程中, 同时重视文章的篇章把握, 这是阅读课的最终目的, 而不是单纯的字词句理解和语法理解。 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理解文章, 另一方面摆脱单纯学习英语基础知识的枯燥。 在运用中学习英语基础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 提高整体的学习效率。 在阅读材料的选取上, 做到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关联,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背景知识,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把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 进而提高英语的职业运用能力。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 鉴于英语教材与专业相脱节, 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和报刊上与专业相关的英语材料, 这些英语阅读材料时代感强, 词汇丰富实用, 内容多样, 有相关的专业背景, 便于学生理解,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有利于学生专业英语词汇的扩大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阅读课中可以充分利用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也是现在很多一线英语教师所推崇的, 把学生无法理解的背景知识和难点的语法句型结构制作成短课件, 让学生在课前提前解决好这些问题, 课堂上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加深对篇章的理解。

3.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 模拟不同的职业情景进行英语的交际, 在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英语职业能力。

任务型教学即“在做中学” (earning by doing) , 它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设计多种可操作的任务, 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会知识并运用知识, 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任务型教学尤其适用于高职英语教学, 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就是实现英语在未来职业中的运用, 因此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的英语运用能力后, 教师因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特点, 创设不同的职业情境, 加强英语知识在不同职业领域的运用, 进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英语能力。 高职英语教学的班级人数很多,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时间是有限的, 所以如何充分利用课堂的有限时间, 如何制造更多的练习英语的机会, 如何更有效率地提高学生的职业运用, 模拟可操作的不同的职业情景, 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英语基础知识和专业的有效结合, 实现英语基础知识的专业运用, 学生的兴趣才会浓, 才能最终强化学习效果, 实现英语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结合专业, 以阅读为切入点, 增加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兴趣, 在提高英语基础知识的同时加强英语运用能力, 结合专业设置不同的职业情景, 利用任务教学法的模式实现英语职业运用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黛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J].中国外语, 2009 (6) :77-83.

[2]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9.

职业基础能力 篇8

结果:100%的在校生认为我职业发展中心的培训体系对提高企业适应力及岗位职业能力有帮助。结论以通用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商贸旅游高职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较好地体现了以能力为本的职育理念, 在高职生顶岗实习前进行强化通用职业能力培训, 有利于提高实习实习稳定率、提升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及职业能力。

我职业发展中心针对在校生实习前的培训是指在完成商贸旅游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所接受的短期强化通用职业能力培训, 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切入通用职业能力教育和实践过程。我职业发展中心是隶属黑龙江省省级骨干校,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我院通过校园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开发课程并创设职场环境围绕商贸旅游类企业岗位的要求, 开发构建了以通用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商贸旅游高职生岗位职业化培训体系, 在促进学生通用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课程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探索成果具有一定的现实与与推广价值。

1 基础资料

我中心自2010年9月至2012年11月, 对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七个系的在校生进行实习前的职业化培训。受训学生2122人, 年龄18-21, 中职生25人, 高职生2097人。培训时间均为四周。

2 通用职业能力培训体系与实施

对所有选修对象开展以通用职业能力为基础的顶岗实习前职业化培训, 现介绍如下:

2.1 运用知识能力。

我中心针对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擅长用逆向思维去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能力, 采用逆向思维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能力等进行强化培训, 使学生熟悉即将面临的职业化环境, 提前进入角色。

2.2 自我推销能力。

在培训期间, 内容主要有自我推销的两种能力、一种是沟通能力, 一种是人际关系的建立能力、学会恰如其份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能力等, 使受训学生懂得这也是一门学问, 也是可以培养的。但这种能力一般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你必须在实践中摸索和培养。

2.3 专业能力。

针对受训学生即将顶岗实习的企业类型及岗位能力标准, 进行综合职业素质、专业基础能力和知识的运用能力的培训。一是使受训学生懂得工作与专业的关系, 二是雇主在选聘人才时, 对应聘人员的专业要求并不是一概而论的。三是多数雇主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是比较看重的, 四是招聘专业相关型和专业无关型岗位的雇主, 往往是通过你的专业学习态度和学习的能力来判断你的价值观和潜能。使学生受训后即使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的学生也能够尽力把自己的专业学好, 懂得这也是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体现。

2.4 沟通能力。

根据商贸旅游类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我中心的沟通能力培训包括语言沟通能力和书面沟通能力。a.语言沟通能力。一是中文口才训练, 训练学生善于在最恰当的时间准确运用规范的语法、句子、词汇、修辞妥帖、得体、生动的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二是在恰当的时间对恰当的人说出恰当的话达到最佳效果的口语表达能力、三是人与人交流准确得体, 巧妙有趣回答问题有条不紊, 对答如流与人辩论抓住要害一针见血智慧、知识、修养能力、四是英语口语强化培训, 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思维能力, 表现及说的技巧和艺术, 使学生懂得英语口语不仅仅是能开口说话的能力, 还要具备敢讲、能讲且会讲的英语口应用能力。b.书面沟通能力。一是训练学生运用电子邮件, 书面信函、报告等形式的沟通能力、二是训练学生利用书面沟通达到面对面语言沟通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能力。三是训练学生能够运用书面沟通较为全面地阐述想要表达的观点、建议和思想的能力。学生在受训后敢于展现自我、营销自己, 英语思维及口语能力得到了提升。受训学生懂得了企业需要的是具备听得懂, 写得明白, 看得仔细, 说得清楚, 叙述准确等能力的人才。

2.5 应变能力。

一是模拟的招聘场景, 让受训学生做出一些判断和决策, 以培养学生应聘时的灵活应变能力。二是以真实的企业环境训练学生面对工作环节出现问题、投诉时候, 心里控制, 保持思路清晰、阐述自我观点的能力。三是面对工作的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四是在工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上级的神情和感受, 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以及与上级的眼神交流, 让对方感到被理解、受到尊重的能力。此项培训宗旨是让每一位受训的学生懂得企业是一个活生生地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实体,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 这就需要职业人具有应变能力, 能灵活地适应各种环境的变化。

2.6 学习能力。

一是遵循行动导向的培训原则, 注重培训过程中学生“做中学”。强调学生亲身参与、体悟、交流以及反思“做”的过程。二是强调在“能力”学习中积累自我的行动感悟, 强调认知习惯和职业能力养成习惯的培养, 三是促成学生头脑中深层的认知、思维等模式的渐变。四是通过经验、技艺 (能) 、专长、印象、灵感、洞察力、直觉、心智模式、预见性、信仰、价值体系 (观) 、团队默契、组织文化和风俗等能力培训, 真正实现在“能力”“认知”层面通过强化培训的整个过程, 落实、教会学生获得及学习隐性知识的方法及习惯, 为其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7 信息搜集能力。

一是训练学生收集各类信息资料, 包括各种政策、报告、计划、方案、统计报表、业务流程、管理制度和考核方法等能力, 二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信息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三是培养训练学对竞争对手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的工作能力。使受训学生树立信息素养的新观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意识及从各种信息源中获取、评价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2.8 抗挫折能力。

一是训练遇到失败、挫折和打击自我安慰和解脱能力, 二是个体在遭受挫折之时迅速总结经验教训, 有效的控制自己的行为、心理, 而且能够忍受, 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 战胜挫折, 并获得成功的能力, 三是对挫折的容忍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为受训学生树立了我们需要用正确的心态去面对挫折, 提高抗挫折能力, 成为一名意志坚强的职业人。

3 结果

通过系统化通用职业能力培训, 我院学生在实习进入岗位后, 很快适应了职业角色, 职业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100%商贸、旅游实习生认为我中心的特色培训对提商贸、旅游职业能力有帮助;培训效果和商贸旅游实习生的工作表现受到学院领导领导、实习企业、个专业系及学生的肯定。最突出的是对我院实习、毕业生心理抗压能力、执行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学习能力等通用职业能力的评价, 提升了我院商贸旅游学生的实习就业的层次。

4 讨论

实习前的职业化培训是培养实习生职业能力的关键时期。以通用职业能力为基础的实习生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较好地体现了能力本位的职教理念,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及综合素质。我中心将在今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商贸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目的:探索以通用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职业化培训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生,通用职业能力,培训

参考文献

[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1]蒋庆斌, 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 2005, 22.

[2]吴建设.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5.[2]吴建设.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5.

[3]张德江.激发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0) .[3]张德江.激发教育, 教育教学改革之路[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20) .

[4]丁善戎.谈成人教育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校论坛, 2010 (23) .[4]丁善戎.谈成人教育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职校论坛, 2010 (23) .

职业基础能力 篇9

一、职业能力导向基础上进行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能力导向, 是指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来实施教学活动。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人所具备的特有的技能,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 其所设置的课程都必须包含职业所需的内容。在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中, 其课程应包含国际货物运输、物流配送等内容, 以培养学生国际物流管理的基本能力。就目前而言, 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中, 教师并没有以职业能力为向导来教授学生, 其教学未能满足国际物流管理对人才的要求, 难以达到物流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在这种情况下, 国际物流专业为求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和改革, 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采用现代化化教学方法, 以国际物流人才的标准为教学向导, 将职业能力作为教学内容, 根据物流工作的流程来设计教学主线, 结合物流工作环节项目来制定教学内容。以做到工作和教学的一体化,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作用和功能, 从而推动国际物流课程的有效改革, 使其更符合社会对物流人才的要求。

二、职业能力导向基础上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方式

(一) 职业能力导向基础上的国际物流课程设计

随着国际物流课程的深入改革, 其在课程设计方面有所突破。在改革过程中, 国际物流专业在设计课程的时候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 以促进学生就业为目的, 建立了一个完善的职业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通过分解国际物流的职业能力, 来设计各种相关的教学项目, 其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既注重对学生专业国际物流知识的讲解, 又重视对学生国际物流工作核心能力的培养, 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国际物流课程在改革之后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封闭性教学项目、开放性教学项目和创新性教学项目。这三个部分都是按照物流工作的任务来进行划分的, 是职业能力的要求。值得一提的是, 改革之后的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改革, 不仅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 还要求学生进行相关证件的考核, 以为学生日后的就业提供重要的条件。

(二) 职业能力导向基础上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方式

在国际物流课程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法来提高国际物流课程的教学质量, 以实现新课改后的国际物流课程教学效益最大化。例如, 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 通过对经典案例的分析和讨论, 来向学生讲解相应的物流知识, 让学生在讨论的时候, 能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自己所学到的东西灵活运用于实际案例中, 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方法, 让学生分别扮演物流工作中各个环节的角色, 使其以该角色的身份来实施相应的操作, 以加深学生对各环节知识的了解, 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 进而更了解物流工作的流程。除此之外, 学校可以通过校企模式, 让学生进入到企业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对国际物流课程进行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适应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际物流课程改革中, 必须重视职业能力的导向作用, 将国际物流行业的职业要求列入教程中, 以此培养出更多符合物流行业要求的专业人才。在国际物流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可以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聘请相关的企业专业人士来进行教学或培训, 以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使其在走入社会之后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 成为优秀的国际物流管理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浩军.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与实践[J].物流科技, 2013 (36) .

[2]颜宏亮.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国际物流课程改革初探[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0) .

[3]麦强盛.物流管理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课程改革的研究——以《国际物流》研究为例[J].广西轻工业, 2010 (26) .

职业基础能力 篇10

1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高专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是应试模式而非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开设课程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考试,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也为了获得相关的过级考证书。以该文研究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所采用的教材是《医学计算机基础》,属云南省医学类自编教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因特网络的使用、多媒体处理基础以及一些应用系统的介绍等,课程开设时间是大学一年级,学生参加云南省医学一级C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后获得相应证书。教材所编排的内容涵盖范围广,并且很多内容都是在初高中的学业水平考试中就已经要求掌握的,从内容上来说大学计算机基础多数内容属于重复“炒回锅肉”。而从面对的学生群体基础来说,显得参差不齐,虽然中学对这些内容的要求必须掌握,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很多同学操作比较生疏,甚至有些同学还要从零开始。作为获得专升本考试报名资格的一级C等级考试,其内容又多偏重于选择题、判断题以及填空题等非操作题,这一部分题目几乎占了80%。很多题目的操作性不强,同学必须要靠死记硬背来记住相应的题目,而作为和职业岗位能力紧密相关的操作题则不足20%,所以课程本身也就主要紧扣考试,以应试为主要教学目标了。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目前使用得最多的就是文字处理以及电子表格等内容,很多同学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连最基本的字表处理工作都不会做,更不用说把计算机当作工具来熟练使用了。

2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不仅是为了学生能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更不是片面追求“学而致用”的职业培训,而是要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基本职业能力。教学任务主要的课堂活动,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就业岗位的实际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课程的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除了掌握基本计算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转变应试目标为能力目标,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同步。对于所使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应作为参考书或者再进行二次开发,这是课程教学设计的必要性,也是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目的。

3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要对策

鉴于高职高专学生目前对于计算机理论知识不够特别是实际操作存在很多困难的原因,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转变为以学生主动求知为中心的“学”,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3.1 采用新的教学理念,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新模式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要把目前的应试模式转变为职业能力培养模式。由于计算机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程,不需要传授给学生多少“高深”的计算机知识,最重的是要重视对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把计算机当作熟练工具使用的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尽力结合将来工作岗位中常使用的实际来组织课程,以便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其次要革新课程组织方式,采用问题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动手能力;最后要采用有效措施让学生进行实践,把重点放在对计算机的“操作”上,培养“职业岗位能力”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3.2 从工作岗位实际出发,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要在有限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完成“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使教学内容和具体工作中计算机操作更贴近、更适用。在短时间内完成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每一个步骤如何操作的方法,耗费时间长并且可能很难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由“怎么做”转变为“做什么”,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变成指导者,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的引导、点拨更多的是把知识加以延伸和拓展,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更好地帮助我们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并能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要求。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法,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的项目中,课堂讲授、教材组织和实验实训环节均围绕一系列的任务进行,教师授课时打破传统的章节划分,尽可能简约地讲授与此次任务相关的基本内容和知识点,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探究性学习。

3.3 充分准备每一堂课,让“任务”更能体现能力的培养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掌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很充分的准备,提前计划好需要做的“任务”。准备的“任务”要能涵盖相关的计算机知识,尽可能地接近一些工作实际,体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只有充分准备每一堂课,才能更好地完成“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准备好的“任务”可以描述成分步骤的操作题,再辅以相关的操作题评分软件,这样就能更精确地掌握同学对每一个步骤操作的详细情况,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对同学进行辅导。例如Windows基本操作,“任务”需要模拟常见软件的安装卸载,以及软件的常用设置,让同学知道如何避免捆绑软件安装,如何避免各种不必要的弹出窗口,以及如何保证常见的账号安全等;对于各种网络资源的下载,需要能辨别各种流氓软件,要能找到真正的下载地址;对于制作文字及表格处理相关“任务”,需要模拟实际工作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能完成基本的一些编辑排版操作,能在表格处理软件中使用公式,并在公式中使用一些常见的函数等,并能对一些文档进行对比合并等操作。所有的这些章节都需要任课教师或教研组提前制作好“任务”,只有制作好科学合理的“任务”,才能真正达到“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的要求,最后才能真正完成“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目标。

3.4 加强日常学习,优化计算机师资队伍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的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最终效果,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更需要注重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高专计算机教师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还应该有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充分地把教师的“辅导者”的角色当好。计算机教师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经常参加培训和进修,以补充和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其次可采用教研活动的方式多进行交流,在学校内部交流,在兄弟院校之间进行交流,甚至到更远的院校进行学习交流;多利用学校的政策,大胆实践和大胆创新,把改革的最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前沿引入到课堂上来,做到在实际教学中积累经验,反过来再用经验来指导教学;经常到相关工作岗位进行走访,了解在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常应用,并统计和解决经常出现的问题,积累相关经验。

4 结语

使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课前制作好每一堂课的“任务”,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不再是只会考试,在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时能把计算机当作“工具”,在工作中能相对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完成相应的工作,真正达到“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书敏.任务驱动教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5):191-192.

[2]王谦.高职计算机教育中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信息通信,2014(4):274.

上一篇:阶梯式教学实践模式下一篇:锅炉系统中的模糊控制